資源簡介 2025年江西省新余市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有學者認為:“人類歷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經濟到生產經濟的偉大革命性轉變”。該學者認為的“生產經濟”是指( )A.采集漁獵 B.磨制石器C.原始農耕 D.飼養動物2.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孔子提倡‘為政以德”,墨子主張“兼愛”“非攻”,韓非強調“以法治國”。他們提出這些主張的共同目的是A.推崇西周制度 B.支持兼并戰爭 C.解決社會問題 D.追求精神自由3.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王朝更替,種族遷徙,民族交融,江南地區也得到開發。發生在如下圖中①②所示朝代中的事件有( )①赤壁之戰 ②孫權派衛溫到達夷洲 ③八王之亂 ④淝水之戰A.①②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4.今天日本的郵政地址,還是沿襲唐制,以町、番、目為單位。這從側面反映了唐朝( )A.嚴格的坊市界限 B.豐富的都市生活 C.開放的社會風氣 D.先進的典章制度5.下面是有關民族政權并立存在的示意圖,其正確的演變順序是( )A.①④③②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6.假如你是《清明上河圖》所描繪場景中的一位市民,你向能做的事情是A.欣賞蹴鞠表演 B.觀看京劇演出 C.購買《紅樓夢》 D.品嘗烤紅薯7.19世紀60年代,李鴻章與一批官僚開始“察吏、整軍、籌餉、輯夷”各事,《清史稿》將他看作“中興之臣”。與“中興之臣”評價相符的是( )A.領導禁煙運動 B.倡導自強求富 C.簽訂《馬關條約》 D.發起公車上書8.20世紀初,在日本東京創刊的《復報》,被譽為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的“小衛星”。據此推知,《復報》宣揚的政治主張是( )A.自強求富 B.君主立憲 C.民主共和 D.民主與科學9.“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軌跡像個元寶形(見下圖),開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圖中C段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A.武昌起義的勝利 B.中國共產黨領導C.北伐的勝利進軍 D.國共第二次合作10.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中指出:“不但小塊紅色區域的長期存在沒有疑義,而且這些紅色區域將繼續發展,日漸接近于全國政權的取得。”這些“紅色區域”是指( )A.農村革命根據地 B.國統區 C.敵后抗日根據地 D.解放區11.黃炎培先生在《永遠紀念著的一九四九年》中寫道:“這一年‘人’的地位被發現了,群眾的力量被認識了。”這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 )A.祖國統一大業徹底完成 B.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結束C.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 D.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12.下圖是小明同學制作的知識卡片,橫線處應填( )改革開放1978年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80年 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經濟特區建立 1983年 全國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4年 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1992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一五”計劃超額完成C.上海浦東開發區建立 D.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3.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登了一篇特約評論員文章,12日《人民日報》便轉載了這篇文章,隨即點燃了如火如荼的全國性辯論的火花。這場“辯論”是( )A.一場思想解放運動 B.為了維護個人崇拜C.政治理論突破創新 D.平反以往冤假錯案14.1962年,英美合作電影《007之諾博士》中,塑造了醉心于發動核戰爭的中國人形象;2009年措寫“地球毀滅”的美國電影《2012》中,中國則成了全世界的避難所。這種變化反映了( )A.中國外交政策趨于成熟 B.中美相互交流得到發展C.美國文化不受政府干預 D.中美戰略利益實現一致15.古代東西方有兩次著名的改革,一次是東方日本的大化改新,另一次是西方法蘭克王國的改革。兩次改革的共同點是( )A.都有關于土地方面的改革 B.都形成了奴隸制國家C.都向中國學習 D.都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16.“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英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妝中有中國茶具和茶葉,品茶從此成為英國宮廷時尚”。這是因為( )A.文藝復興 B.新航路開辟 C.三角貿易 D.工業革命17.《共產黨宣言》中描述:無產階級“如果不炸毀構成官方社會的整個上層,就不能抬起頭來,挺起胸來”。這體現的是《共產黨宣言》的( )A.斗爭精神 B.樂觀主義 C.團結理念 D.理想主義18.2025年紀念勝利,反對戰爭,祈愿和平,成為國際形勢紛繁復雜的主旋律和最強音,在110年前的戰爭中,人類歷史上首次大規模使用化學武器,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這場戰爭( )A.解決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B.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C.歐洲徹底喪失了優勢地位D.確立了美國霸權地位19.下列描述的歷史事實產生的共同影響是(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開始掌握國家政權。不久,他解散國會,禁止其他政黨活動,將黨、政、軍大權集于一身,建立了法西斯專政。 1936年3月5日下午,受軍部控制的廣田弘毅拜謁天皇,接受了組閣大命,建立法西斯專政。9日,所有閣僚人選最終確定。A.世界人民開始了反法西斯斗爭 B.世界由局部戰爭走向全面戰爭C.經濟危機對美國產生沉重打擊 D.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形成20.被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的戰役發生在當時的( )A.莫斯科 B.斯大林格勒 C.諾曼底 D.柏林二、綜合題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國古代史大事記(部分)時間 事件公元前356年 商鞅變法公元前179-公元前141年 “文景之治”公元前138-公元前119年 張騫出使西域公元25--57年 “光武中興”公元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約公元480年 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公元490年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約533—544年 賈思勰《齊民要術》——摘編自部編版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等(1)根據材料,以世紀、年代的呈現方式,簡述“商鞅變法”的時間。(2)閱讀以上材料,請你從材料中選出中國古代史兩個歷史事件,并結合其反映的史實,擬定一個主題并加以論述。(要求:價值觀正確,選取正確,主題明確,史論結合)22.制度變革推動歷史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所示的政治制度。并說明該制度對我國歷史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材料二 當然,一些經營得不錯,資產規模比較大的工商業者,心里難免忐忑和猶豫。為此,毛澤東親自出面做工作,兩次邀請工商界代表座談,希望大家能認清社會發展規律,掌握自己的命運。還說國家的富強,是“共同的富,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公私合營的步伐隨后明顯加快,許多資本家出于這樣或那樣的考慮,紛紛向政府提出了合營要求。——摘編自陳晉《新中國極簡史:1949至2019的年度故事》(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二反映的歷史事件。并指出我國在公私合營過程中采取的創造性舉措。材料三 縱觀英國歷史……最終選擇了這種保留王權形式的資產階級代議政體……英王仍然是終身和世襲的國家元首,享有憲法賦予的法律上或形式上的巨大權力,但是這種政體下的國王“統而不治”“臨朝不理政”。憲法在賦予權力的同時,對王權的行使也加以了種種限制。通過一系列法案的頒布,逐漸確立了議會至上的原則。(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三中的“資產階級代議政體”是什么。根據材料三概括其特點。(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制度創新的認識。三、材料題23.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不斷覺醒。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12年中華民國的建立,為辛亥革命前已經萌生的中華民族觀念的廣泛流傳,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中華民國”國號的使用本身,就極大地增強了國人對“中華”一詞所代表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內涵的認同感與自覺歸屬感。《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則以法律形式將人民平等規定下來,這使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繼續發展有了法律的保護,各民族至少實現了法律上平等的聯合。——摘編自李帆《以“中華”為族稱——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認同》材料二 民國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淪落、君主復辟運動、軍閥割據。明顯地,采取共和體制而帶來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國家,還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東西來喚醒國家及人民。于是受過西方教育或影響的新知識分子,掀起了一場激烈的社會變革。——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材料三 下午一時半,來自十幾個學校的學生齊聚天安門,人人手里拿著一面或兩面白旗,上面寫著“還我青島”“頭可斷青島不可失”……第三天,上街演講的學生達到5000多人,社會影響更加擴大。學生的愛國行動得到越來越多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這是真正偉大的歷史轉折點。——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材料四 抗日戰爭時期民族意識空前覺醒,表現在民族獨立意識開始形成并賦予人民性、時代性的新內容……民族意識空前覺醒不僅是抗日戰爭勝利的一個因素,而且為中華民族的最終解放獨立奠定了基礎,同時對今天的現代化建設仍有深遠的影響。——摘編自劉新華《論抗日戰爭時期民族意識的空前覺醒》(1)根據材料一,概括民國初期“中華民族觀念”廣泛流傳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回答,“新知識分子”掀起的這場“社會變革”指哪一運動?該運動提出了什么口號來“喚醒國家及人民”?(3)材料三反映的歷史事件的核心精神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為什么說該事件是“真正偉大的歷史轉折點”?(4)根據材料四,概括民族覺醒與抗日戰爭之間存在的關系。2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深化,英國經濟飛速發展,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商品銷售市場發展的相對緩慢,很快形成尖銳矛盾。到1825年發展成為生產過剩性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引發大批銀行破產和工業企業倒閉。倒閉企業總數達3549家。其中尤以紡織業所受打擊最為深重。1825年經濟危機揭開了資本主義經濟周期性危機史的序幕。——摘編自羅肇鴻、王懷寧主編《資本主義大辭典》材料二(1)據材料一,概括1825年經濟危機發生的原因。(2)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簡述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特點。(3)綜上,你認為經濟危機能否避免?并說明理由《2025年江西省新余市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參考答案1.C2.C3.C4.D5.A6.A7.B8.C9.B10.A11.D12.D13.A14.B15.A16.B17.A18.B19.D20.B21.(1)呈現方式:公元前4世紀50年代(或中期)。(2)【示例一】事件1:張騫出使西域;事件2:蔡倫改進造紙術(或北魏孝文帝改革)主題我國古代的杰出人物(我國古代杰出人物推動了歷史發展)論述:漢武帝時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同時,絲綢之路也成為古代東西方交往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東漢時期,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進造紙工藝,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植物纖維為原料造紙,使紙的質量大大提高,便利了典籍的流傳,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貢獻。(北魏孝文帝通過遷都洛陽、穿漢服、改漢姓、講漢語等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結論: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的智慧勤勞推動了社會進步。【示例二】事件1:蔡倫改進造紙術事件:2: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主題:中國古代的發明創造(我國古代的發明創造推動和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論述:西漢時期,造紙術的發明引起了書寫材料的一場革命,特別是蔡倫改進造紙術,提高了質的質量和產量,使紙成為普遍的書寫材料。造紙術的對外傳播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南朝時杰出科學家祖沖之運用劉徽的方法,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推動了數學領域的發展。結論:綜上所述,我國古代科技曾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對世界文明發展起重大的推動作用。【示例三】事件1:商鞅變法事件2:北魏孝文帝改革主題:中國古代的改革(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推動社會進步;改革是強國之路;改革是實現國家富強的重要條件)論述:戰國時期,為富國強兵,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商鞅推行鼓勵耕織、獎勵軍功等改革措施,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遷都洛陽,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從語言、服飾、姓氏等方面進行改革,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結論: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改革能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示例四】事件1:“蔡倫改進造紙術”事件2:“賈思勰《齊民要術》”(或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主題:中國古代的科技創新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領先世界;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在傳承中不斷創新。)論述:西漢時期,人們已經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東漢時,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改進造紙工藝,使紙的質量提高,且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的革命,便利了典籍的流傳;造紙術的外傳,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北朝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該書汲取了農民的生產經驗,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凸顯了中國古代科學家以民生為本的務實精神,對后世農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南北朝時的祖沖之借助中國古代計算工具——算籌,并運用三國時數學家劉徽的方法,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結論:中國古代杰出的科學家注重總結與創新,推動我國古代科技文化不斷發展。論述:東漢時期,蔡倫進一步改進造紙術,蔡侯紙不僅價格便宜且易于書寫,到東晉末年逐步傳至周邊各國,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播,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南北朝時期賈思勰《齊民要術》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對后世農學的發展影響深遠,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綜上可知,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新,創造了文明輝煌燦爛,對人類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示例五】事件1:“文景之治”;事件2:“光武中興”主題:中國古代的盛世局面(關注民生有利于國家繁榮昌盛。22.(1)政治制度: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深遠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歷史事件:三大改造舉措:和平贖買政策(3)資產階級代議政體:君主立憲制特點:議會至上,君主“統而不治”,保留王權,限制王權(4)認識:制度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制度的制定要有利于社會發展,要貼合國情和社會發展狀況。23.(1)原因:中華民國的建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法律形式保障各民族平等聯合。(2)運動:新文化運動;口號:民主、科學。(3)核心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理解: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展現了偉大的力量。(4)關系:民族意識空前覺醒是抗日戰爭勝利的因素之一,為中華民族最終解放獨立奠定基礎。24.(1)原因:生產力巨大增長與商品銷售市場發展相對緩慢的矛盾。(2)特點:涉及范圍廣泛;持續時間較長;破壞性巨大。(3)能否避免:不能。理由: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必然產物,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