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歷史參考答案B題號12345678910答案CBDBCACADB題號111213141516答案ABD0CD1.C【解析】本題考查古代文明的多元性特點。材料中不同區域的文明符號共存,反映了各區域文明獨立發展且特色鮮明,符合“多元性”核心內涵,故選C項。A、B、D三項與材料無關。2.B【解析】本題考查古希臘人的殖民活動。材料強調土地貧瘠與環海分布,說明古希臘人的殖民活動是為解決該地區資源匱乏問題,地圖分布可佐證此動因,故選B項。A、C、D三項與材料無關。3.D【解析】本題考點是封君封臣制度。材料中“忠誠宣誓“保護“表明封君與封臣雙方通過契約建立了權利與義務關系,而非血緣或宗教,故D項符合題意,排除A、C項。封君封臣制度本質上是分權體系,權力分散于各級領主,與中央集權無關,故排除B項。4.B【解析】本題考查中古西歐王權的加強。材料明確限制英國王權,這體現出法律對王權的約束,符合英國王權加強過程中與貴族博弈的特點,故選B項。其它A、C、D三項在材料中沒有涉及。5.C【解析】本題考查拜占庭帝國。材料強調由法律“混亂到“永恒準則”,凸顯法典編纂對皇權集中和法律系統化的作用,故C項正確。其它A、B、D三項不符合材料主旨。6.A【解析】本題考查阿拉伯帝國文化。材料中“既收錄“又融合”說明阿拉伯帝國融合多文明成果,直接體現阿拉伯文化的開放性與整合能力。A項正確。B項固守、D項排斥均不符合題意,C項依賴軍事征服由材料看不出來。7.C【解析】本題考查古代非洲文明。大津巴布韋遺址出土了多地區物品,可證明其通過貿易與外界建立聯系,而非孤立發展,故C項正確。B項與材料無關,直接排除;A、D項與出土物品無直接關聯。8.A【解析】本題考查阿茲特克文明。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空間層次與神廟中心化凸顯了宗教與階級的雙重權威,這符合阿茲特克社會特征,故選A項。雖然阿茲特克城市可能具備防御功能,但題目未提及城墻、壕溝等軍事設施,故排除B項。阿茲特克是君主制社會,權力集中于貴族和祭司階層,而非民主政治,故排除C項。題干描述的是城市內部居住區的布局,與農業無關,故排除D項。9.D【解析】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引文中“黃金能獲得世上所需”對應殖民掠奪的經濟動機(如財富積累、資源爭奪),而“拯救靈魂”指向宗教使命,故選D項。A項僅體現哥倫布的經濟動機,且材料中也沒有提及商品需求:B項(地理知識)和C項(打破貿易壟斷)在引文中無直接關聯,故排除A、B、C三項。10.B【解析】本題考查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材料中但丁強調人的尊嚴與知識追求,是人文主義思想的典型表現,故選B項。但丁的表述有批判天主教會思想主張的傾向,但并未徹底否定天主教會的教義,而是更側重于對人的積極肯定,故排除A項。科學理性在文藝復興后期(如伽利略時代)才逐漸凸顯,但丁的表述更關注道德與精神層面,未涉及科學方法論或實證精神,故排除C項。此時市民階層崛起是史實,但其價值觀主導權仍在轉型中,故D項與材料無關。11.A【解析】本題考查近代科學革命。伽利略強調數學在解釋自然規律中的作用,體現了科學革命的實證特征,故A項正確。伽利略確實因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而遭到天主教會的迫害,但題干中引用的觀點聚焦于科學方法論,而非宗教與科學的沖突,故B項與題干無直接關聯,可排除。近代科學革命的趨勢是古代的地心說理論逐漸被推翻,而非取得最終“勝利”,故C項與史實相悖。科學革命恰恰突破了傳統經驗主義,故D項錯誤。12.B【解析】本題查近代歐洲專制王權的影響。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當時歐洲社會秩序混亂的背景下,王權加強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此外,專制王權為工商業發展提供保護,從而取得了市民階層的支持,這些做法有利于促進歐洲工商業發展以及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綜合上述分析可知,歷史參考答案B第1頁(共4頁)姓名」座位號(在此卷上答題無效)高一歷史B(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學家在西亞某遺址發現了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泥板、印度河流域的印章符號,以及埃及的象形文字殘片。這些現象最能說明古代文明的A.統一性趨勢B.封閉性傳統C.多元性特征D.軍事擴張性2.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記載:“我們(希臘人)因土地貧瘠,不得不像青蛙圍坐池塘般環海而居。”結合地圖和所學知識判斷,這種描述主要反映了該地區殖民活動的并準秒民和雅夾擴米公元前8一胡5紀)物A夏序(會無解小學】A.宗教傳播動機B.資源人口壓力C.軍事防御需求D.文化交流目的3.一份中世紀歐洲的契約中寫道:“我以我的忠誠宣哲,將維護領主的榮譽,而領主需保護我的土地與安全。”該契約直接體現了封君封臣制度的A,血緣紐帶性B.中央集權性C,宗教約束力D.權責互惠性高一歷史試題B第1頁(共6頁)4.13世紀英國《大憲章》規定:“若未經同級貴族依法審判,國王不得逮捕或剝奪任何自由人的財產,”這一條款可用來佐證當時英國A.教會權威的衰落B.王權受到法律制約C,城市自治權擴大D.民族國家初步形成5.《查士丁尼法典》序言中寫道:“讓過去的法律不再混亂,讓皇帝的意志成為永恒的準則,”該內容旨在A.恢復羅馬共和傳統B.推廣基督教的教義C.強化皇權與法律統D.削弱貴族司法權力6.阿拉伯學者伊本·西那的《醫典》既收錄了古希臘希波克拉底的學說,又融合了波斯和印度的醫學成果。這反映了阿拉伯文化A.具有開放包容性B.固守傳統醫學C.依賴軍事征服D.排斥異教文化7.在非洲大津巴布韋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中國瓷器、印度珠寶和阿拉伯金幣、東非海岸的玻璃珠和波斯陶器殘片等。這說明該地區A.農業技術先進B.宗教傳播久遠C.貿易范圍廣泛D.軍事擴張頻繁8.阿茲特克文獻記載:“特諾奇蒂特蘭城以神廟為中心,貴族區環繞神廟,平民區位于外圍,”這種布局主要反映了A.等級制度與宗教權威結合B.軍事防御的需要C.民主政治權力的空間規劃D.農業經濟的分布9.哥倫布在1492年的航海日志中寫道:“黃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寶貴的,誰占有黃金,誰就能獲得他在世上所需的一切…并能將靈魂從煉獄中拯數出來。”據此可知,哥倫布探索新航路開辟的動機是A.滿足對東方印度商品的需求B.證明地理知識對促進航海的作用C,打破奧斯曼帝國的貿易壟斷D.完成宗教滲透與殖民掠奪的使命10.但丁在《神曲》中寫道:“人不能像走獸那樣活著,應當追求美德與知識。”這一觀點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A.對天主教會教義的否定B.人文主義對人性價值的肯定C.科學和理性精神的萌芽D.市民階層主導價值觀的形成11.伽利略在《關于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中批判托勒密的地心說,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并提出:“自然之書是用數學語言寫成的。”伽利略的思想反映了科學革命中A.實驗方法與數學結合的實證精神B.宗教神學對科學研究的壓制C.古代地心說理論取得了最終勝利D.傳統經驗主義的延續和發展12.有學者指出,歐洲近代史是在漫無秩序中開始的,以封建貴族為基礎的專制王權成為社會秩序重建的代表。專制王權為保存擴大自己,常采取保護工商業的政策,從而取得了市民階層的支持。據此推知,近代歐洲的專制王權A.根植于封建經濟發展B.有利于推動社會轉型C.埋下了社會革命隱患D.改變了統治階級基礎高一歷史試題B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答案B·2025年5月高一階段考.pdf 安徽省皖江名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5月月考歷史試卷.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