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洛陽市2025年中招模擬考試(三)歷史試卷(開卷)第一部分 選擇題(共20小題,20分)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的英文字母涂寫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1. 下列發現可以說明龍中國( )文物名稱 發現地 距今時間石堆龍 遼寧阜新查海遺址 距今藥有八千年蚌龍 河南濮陽 距今約有六千年黃土龍 內蒙古清水河 距今約有六千年A. 影響深遠 B. 形象固定 C. 分布集中 D. 起源多元2. 在洛陽瀍河東關大街的文廟舊址前,保留著一塊石碑,上書“孔子入周問禮樂至此”九個大字,記載了春秋時期孔子千里迢迢從山東曲阜來到洛陽向老子詢問禮樂這一歷史事件。該史事應該屬于( )孔子入周問禮碑A. 經濟往來 B. 政治變革 C. 思想碰撞 D. 對外交往3. 漢武帝統治時期,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為列候,不少王國也先后分為若干侯國,侯國隸屬于郡,地位與縣相當。這樣,王國縮小,朝廷直轄土地擴大。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A. 推恩之詔 B. 尊崇儒術 C. 鹽鐵專賣 D. 北擊匈奴4. 在魏晉時期,受到中原先進農業技術的影響,河西地區的游牧族群也逐漸農耕化,實現定居生活,以至“家家豐足,倉庫盈溢”。由此可知( )A. 民族交融促進經濟發展 B. 政權并立導致社會動蕩C. 經濟發展推動國家統一 D. 政治變革增強國家實力5. 南宋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方面都大大超過了黃河中下游地區,主要經濟都會都分布在南方,人口數量也以南方占絕對優勢。這說明當時( )A. 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B. 科技水平領先世界C. 商業貿易繁榮發展 D. 都市生活豐富多彩6. 鄭和自編的《針位編》是遠洋航行的珍貴資料。他還對航海路線作了詳細的描述,并繪制了《鄭和航海圖》。這體現了鄭和遠航( )A. 解除了東南沿海的倭患 B. 加強了各國友好交往C. 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 D. 推動了航海事業發展7. 有學者指出: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自夏、商、周以下至清朝,政治實體銜接有序,均未因外力打擊而中斷,后一個朝代都自稱是前一個朝代的繼承者,這種種聯系的疊加,成為一個一脈相承的政治譜系。這意在說明中華文明具有( )A. 和平性 B. 統一性 C. 創新性 D. 連續性8. 這場戰爭的一系列條約,構成條約體系,將中國牢牢地禁錮在外國的特權之下;焚毀號稱“萬園之園”的皇家園林,標志著文明古國被徹底打敗并遭到無情的羞辱。這場戰爭是( )A. 鴉片戰爭 B. 第二次鴉片戰爭 C. 甲午戰爭 D.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9. 1915年以后,以“新”字命名的各種進步刊物和社會團體大量涌現,如《新申報》《新湖南》、新民學會、勵新學會等。這反映出新文化運動促進了( )A. 民眾生活方式的改變 B. 無產階級覺悟的提高C. 知識分子進一步覺醒 D.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10. 知識分子越來越清楚地感受到:拯救祖國的真正力量存在于千千萬萬個普通中國人,特別是工人階級身上,“到工人中去”成為當時一部分青年的口號。這一形勢的出現直接得益于( )A. 北伐戰爭勝利進軍 B. 五四運動的發展C. 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D. 解放戰爭的爆發11. 在戰略相持階段,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軍民抗擊了58%至75%的侵華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連日軍自己也承認,“無論從數量和質量上看,中共軍均已成為抗日游擊戰爭的主力”。這段材料可用于說明( )A. 中國戰場是二戰東方主戰場B. 抗日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民族覺醒C. 中國國際地位得到了顯著提高D. 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12. 下圖反映了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經濟成分的變化。與這一變化直接相關的是( )A. 土地改革的進行 B. 抗美援朝的勝利C. 一五計劃的實施 D. 三大改造的完成13. 這次會議意味著中華民族在歷經種種探索與曲折之后,開始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這次會議( )A. 開啟了改革開放偉大征程 B. 完成了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C. 概括了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D. 制定了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14. 1984年1月至2月,鄧小平先后為特區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表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珠海經濟特區好”,“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這一做法( )A. 推動了鄉鎮企業興起 B. 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C. 肯定了特區建設成就 D. 推動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5. 學者研究發現,在古代,尼羅河兩側的沙漠使得埃及免受來自東方和西方的外部侵略;位于河流上游、極為險峻且無法逾越的大瀑布,在南方提供了阻擋努比亞的天然屏障;地中海則成為埃及北部的防御邊界。由此可見,古埃及文明的孕育得益于( )A. 充足的水源供應 B. 特殊的地理環境C. 發達的水陸交通 D. 繁榮的商業貿易16. 希臘建筑四周以廊柱環繞,柱身有粗有細,常見的有三種柱式:多立克柱象征男子,粗壯有力;愛奧尼克柱象征女子,秀美典雅;科林斯柱象征少女,華麗美觀。這體現了古希臘文化的( )A. 人文色彩 B. 傳承創新 C. 宏偉壯觀 D. 中軸對稱17. 拿破侖主持制定的《拿破侖法典》,完全取消了封建社會下的土地賦稅制度,遺產的分配遵循子女平等原則,締結婚姻時不再受教會法的調整從而完全世俗化。材料意在說明該法典的制定( )A. 推翻了法國君主統治 B. 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C. 改善了國家財政狀況 D. 鞏固了大革命的成果18. 下圖《格爾尼卡》是西班牙畫家畢加索于20世紀30年代創作的一幅巨型油畫,畫面表現了1937年納粹空軍轟炸西班牙格爾尼卡屠殺無辜居民的情景,營造出充滿死亡、恐怖和吶喊的氛圍。作者意在通過此作品來展現( )A. 獨具特色的繪畫風格 B. 經濟危機造成的嚴重破壞C. 堅信戰爭勝利的決心 D. 法西斯給人類帶來的災難19. 兩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建成6000多個大企業,建立了拖拉機、汽車、飛機制造以及化工、電力等部門,興建了鋼鐵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這些舉措的直接目的是( )A. 加快實現工業化 B. 緩和社會矛盾C. 推進農業集體化 D. 提升軍事實力20. 1957—1970年,美國在海外的子公司由1萬增至2.5萬家,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歐共同市場國家的跨國公司規模增長2倍,日本增長3倍以上。這反映了( )A. 區域集團化發展 B. 合理國際新秩序建立C. 世界多極化趨勢 D. 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共5小題,30分)21.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藝術作品反映社會現實,據此角度解讀上述兩幅作品。(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上述兩幅作品共同的歷史價值。(3)請再舉出中國古代史中相似的作品一例,并說說它的歷史價值。22.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近代以來,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目的,向西方國家學習;資產階級維新派推動的百日維新,在政治變革上是一次歷史的超越;資產階級革命派在促成清朝覆滅和民國成立的革命大業上,有其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摘編自李侃《中國近代史》材料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近代中國邁出“自強”第一步的歷史大事件。并舉出它為實現“自強”所創辦的企業一例。(2)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近代先進的中國人的精神內核。(3)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今天我們為什么能做到“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23.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新時代以來我國科技領域的代表性成果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是世界上已有的口徑最大、最具威力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 嫦娥五號取月壤后,返程以第二宇宙速度成功著陸。中國是世界上首個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 DeepSeek大幅降低推理成本、顯存占用和計算量,動搖了美國人工智能行業的既有優勢。材料二: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到建設創新型國家,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不懈奮斗、辛勤耕耘,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驕人成績。截至2020年底,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為11234.1萬人,居世界首位。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3.3萬億元。——摘編自常理《從近5萬人到1.12億人——科技創新大步前行》(1)據材料一,概括新時代以來我國科技發展的特點。(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我國科技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3)請再列舉一項近年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的重大成果,說說它對你學習或生活的影響。24.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世紀歐洲的城市,本質上是市民的家鄉。城市經濟的發展是相當高的,因為它所代表的人口相當多,而且相當活躍地從事于工商業的經營。特許狀授予城市居民各種特權是為了使市民們更好地從事商業貿易,市民可以在城市里流動,可以隨時向城市法庭提出訟請求和控告,可以控制自己的財產。——摘編自亨利《中世紀歐洲經濟社會史》材料二 在19世紀英國,日漸深入的工業化進程改變了人口的地理分布,城市形成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巨大引力。工業革命使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大為增加,城市集中了市場、金融機構、公共設施和文化教育機構,有利于實現生產的協作和專業化。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長以及城市化進程給現有城市住房與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挑戰,增加了環境對健康造成的威脅,由此帶來一系列公共衛生問題,直接引發了城市的公共衛生危機。——摘編自《19世紀英國的城市化及公共衛生危機》(1)據材料一,概括中世紀歐洲城市發展狀況。(2)據材料二,概括19世紀英國城市化進程加快的影響。(3)綜上,請歸納上述兩個時期城市獲得發展的相似原因。25. 請閱讀下面材料,圍繞其中的觀點,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寫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明確;史實正確;條理清晰,語句通順,表述完整)材料 今日之世界并不太平,恐怖主義危害加大,各種局部沖突和戰爭此起彼伏,環境污染與生態失衡,資源枯竭與能源危機,人口爆炸與糧食短缺……這些足以使我們這個藍色星球毀滅的各種難題已經擺在了人類面前。這些問題,超越了任何一國的利益,也非任何一國所能解決,不管它是多么的強大。實際上,世界各國在解決這些問題方面有著共同的利益,而這個共同利益則應當反映在超越特殊的國家利益的共同政策之上。——摘編自齊世榮《世界史·當代卷》洛陽市2025年中招模擬考試(三)歷史試卷(開卷)第一部分 選擇題(共20小題,20分)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的英文字母涂寫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1.D2.C3.A4.A5.A6.D7.D8.B9.C10.B11.D12.D13.A14.C15.B16.A17.D18.D19.A20.D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共5小題,30分)21.(1)《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宋代社會生活的場面,反映了當時商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繁榮;《擲鐵餅者》體現了古希臘崇尚體育競技的風尚。(2)歷史價值: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體現了當時的藝術發展。(3)作品:《步輦圖》;歷史價值:反映了唐朝民族交流和往來的狀況。22.(1)歷史大事件:洋務運動。江南機器制造總局。(2)精神內核 :救亡圖存的愛國精神;開放革新的進取意識;實踐探索的務實態度等。(3)說明: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加強道德建設,全面從嚴治黨成效顯著;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科技創新成就裴然,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顯著改善,軍隊和國防實力大大增強;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開,強軍興軍開創新局面等。23.(1)特點:自主研發實力強;部分科技成果領先世界。(2)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國家政策的扶持;科教興國戰略培養了人才;經濟的迅速發展推動了科技創新。(3)成果及影響:如天眼、大飛機、墨子號、支付寶、網購等;一系列輝煌成就,提高了中國的綜合國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競爭力。24.(1)特點:城市經濟發達,人口眾多,工商業活動活躍;城市居民享有一定特權,有相對自由的權利。(2)影響: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生產的協作和專業化;對城市基礎設施提出挑戰;引發城市公共衛生危機。(3)相似原因:經濟的發展。25.示例:觀點:世界各國需攜手應對全球性難題。論述:當今世界,恐怖主義、局部沖突、環境資源等問題威脅人類生存,這些問題超越國界,非一國能解決。各國有著共同利益,如在應對氣候變化上,各國合作減排才能緩解危機。綜上所述,只有制定共同政策,攜手共進,才能應對全球性難題,守護好地球家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