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時 創新思維——定值電阻的妙用 定值電阻在電學實驗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考實驗題中經常出現。定值電阻可以保護電路,當遇到電壓或電流與工作電路所需不同的時候,將定值電阻串聯到電路中可以分壓,并聯到電路中可以分流,從而保證工作電路部分正常;定值電阻與電壓表(或電流表)結合可以充當電流表(或電壓表)測量某些用電器的電流(或電壓)。妙用(一) 放大(或保護)作用1.電表改裝中表頭或低量程電壓表串聯一個電阻,可改裝成一個大量程電壓表,其中定值電阻分擔了多余的電壓,放大了電表的量程,同時對電表起保護作用。2.電表改裝中表頭或低量程電流表并聯一個電阻,可改裝成一個大量程電流表。其中定值電阻分擔多余的電流,放大了電表的量程,保護表頭。3.定值電阻與測量對象串聯可減小電路電流,保護測量對象及電表。 [例1] (2025·保定高三模擬)請同學設計一個測量電阻的電路,待測電阻Rx阻值約為15 Ω。要求用U I圖像來處理數據,滑動變阻器可在較大范圍調節。可供選擇的器材如下:A.電流表A1:量程100 mA,內阻rA1=12 Ω;B.電流表A2:量程2 mA,內阻rA2=200 Ω;C.電壓表V1:量程10 V,內阻rV1≈15 kΩ;D.電壓表V2:量程3 V,內阻rV2≈10 kΩ;E.保護電阻R0:約20 Ω;F.滑動變阻器R:總阻值10 Ω,額定電流為1 A;G.電池組:電動勢12 V,內阻很小;H.開關及導線若干。(1)電流表應選 ,電壓表應選 (填器材前面的字母序號)。 (2)設計電路時,電流表應采用 (選填“內接”或“外接”)法,滑動變阻器應采用 (選填“分壓”或“限流”)接法。根據你所設計的實驗電路,用筆畫線代替導線連接實物圖。 (3)若在所測量數據中選一組數據U、I及已知量計算Rx,則其表達式為Rx= (用字母表示)。 [例2] (2025·天津質檢)為了精確測量阻值約為120 Ω的待測電阻,實驗室提供了如下器材:A.待測電阻RxB.電壓表V(量程1 V、內阻RV=300 Ω)C.電流表A1(量程2 A、內阻RA≈20 Ω)D.電流表A2(量程30 mA、內阻RA≈5 Ω)E.滑動變阻器R1F.滑動變阻器R2G.電阻箱R0H.電源(電動勢3 V、內阻不計),開關,導線若干(1)該同學分析實驗器材,發現電壓表的量程太小,需將該電壓表改裝成3 V量程的電壓表,應 (填“串聯”或“并聯”)電阻箱R0,并將R0的阻值調為 Ω。 (2)實驗時,為了減小實驗誤差,且要求電表的示數從零開始調節,請將設計的電路畫在虛線框中,并標出所選用“電流表”和“滑動變阻器”相應的符號。(3)某次測量時,電壓表與電流表的示數分別為U、I,則待測電阻的阻值Rx= (用已知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妙用(二) 等效于電流表1.定值電阻與電壓表并聯,可作為電流表使用。另外,若使用電阻箱和電壓表測量電源電動勢和內阻,電壓表的示數除以電阻箱的阻值即可得到干路電流,相當于一個電流表。2.已知內阻的電壓表相當于一個電流表。3.電壓表與定值電阻組合使用可以測量電流。 [例3] (2025·金華模擬)為測量一未知電阻Rx的阻值,一實驗小組設計的電路如圖1所示,其中R0為定值電阻,電壓表V1和的內阻較大。(1)圖2是已用導線連接的實物圖,其中電壓表V1與定值電阻R0連接的兩根導線中應選擇 (選填“①”或“②”)導線。閉合開關S前,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應置于 (選填“最左端”或“最右端”)。 (2)讀取U1、U2的讀數,描繪出U1 U2 圖線,如圖3所示,若圖線的斜率為k,則Rx的阻值為 (用字母k、R0表示)。妙用(三) 等效于電壓表1.定值電阻若與一個電流表串聯,可作為電壓表使用,與電壓表的改裝類似,但也有不同的情況。2.已知內阻的電流表相當于一個電壓表。 [例4] (2025·西安模擬)實際電流表有內阻,可等效為理想電流表與電阻的串聯。現需要測量實際電流表G1的內阻r1,可供選擇的儀器如下:①待測電流表G1(0~5 mA,內阻約300 Ω)②電流表G2(0~10 mA,內阻約100 Ω)③電壓表V(0~5 V,內阻約15 kΩ)④定值電阻R1(300 Ω)⑤定值電阻R2(10 Ω)⑥滑動變阻器R3(0~10 000 Ω)⑦滑動變阻器R4(0~20 Ω)⑧干電池(5 V)⑨開關S及導線若干。(1)請你在所給儀器中選擇合適的儀器,設計出合理的、便于操作的實驗電路。將設計好的電路圖畫在虛線框中。(2)定值電阻應選 ,滑動變阻器應選 。(填寫儀器前序號) (3)寫出待測電流表內阻的表達式 ;并標明除已知量外其他物理量符號的意義 。 第6課時 創新思維——定值電阻的妙用[例1] 解析:(1)電流表A2的量程太小,因此電流表選擇A1;根據歐姆定律,加在待測電阻和電流表A1兩端的電壓Um=I1m(Rx+rA1)=0.1×(15+12)V=2.7 V,因此電壓表選擇D。(2)因電流表內阻已知,因此電流表采用內接法;由于滑動變阻器的阻值較小,為了得到更多的實驗數據,滑動變阻器要采用分壓式接法;由于電壓表的量程較小,滑動變阻器的額定電流較小,保護電阻要串聯在干路上,起分壓限流作用。根據以上分析,連接的實物圖如圖所示。(3)由歐姆定律知Rx+rA1=,解得Rx=-rA1。答案:(1)A D (2)內接 分壓 見解析圖(3)-rA1[例2] 解析:(1)把量程為1 V的電壓表改裝成3 V量程的電壓表,應串聯電阻箱R0,由串聯電路的特點可得=,解得R0=RV=×300 Ω=600 Ω。(2)實驗時,為了減小實驗誤差,且要求電表的示數從零開始調節,滑動變阻器采用分壓式接法,為了便于調節,滑動變阻器選用R1;電源電動勢E=3 V,通過待測電阻的電流約為I== A=25 mA,為了精確測量,所以電流表選A2;由于電壓表的內阻已知,可以求出電壓表的電流,所以為了減小實驗誤差,電流表應采用外接法;電路圖如圖所示。(3)某次測量時,電壓表與電流表的示數分別為U、I,通過電壓表的電流為IV=,通過Rx的電流為Ix=I-IV,則待測電阻的阻值Rx==。答案:(1)串聯 600 (2)見解析圖 (3)[例3] 解析:(1)根據電路圖可知電壓表V1與定值電阻R0連接的兩根導線中應選擇①導線;閉合開關S前,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應置于最左端。(2)根據歐姆定律有Rx=,變形可得U1=U2,可知k=,解得Rx=kR0-R0。答案:(1)① 最左端 (2)kR0-R0[例4] 解析:(1)為了讓電表的示數能從零開始,則滑動變阻器要用分壓式接法接入電路中,將待測電流表與定值電阻并聯,同時用電流表G2測量流過待測電流表和定值電阻的總電流,由此設計出的電路圖如圖所示。(2)根據電路圖連接特點,I2為定值電阻和電流表G1的總電流,若定值電阻選R2,會使流過G2的總電流超過其量程,故定值電阻選R1,即④;滑動變阻器采用分壓接法,選最大阻值較小的滑動變阻器R4,即⑦。(3)根據I1r1=R1,可得r1=R1;I1、I2分別為電流表G1、G2的讀數。答案:(1)見解析圖 (2)④ ⑦ (3) r1=R1 I1、I2分別為電流表G1、G2的讀數1 / 3(共31張PPT)創新思維——定值電阻的妙用第6課時定值電阻在電學實驗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考實驗題中經常出現。定值電阻可以保護電路,當遇到電壓或電流與工作電路所需不同的時候,將定值電阻串聯到電路中可以分壓,并聯到電路中可以分流,從而保證工作電路部分正常;定值電阻與電壓表(或電流表)結合可以充當電流表(或電壓表)測量某些用電器的電流(或電壓)。1妙用(一) 放大(或保護)作用2妙用(二) 等效于電流表CONTENTS目錄3妙用(三) 等效于電壓表妙用(一) 放大(或保護)作用1.電表改裝中表頭或低量程電壓表串聯一個電阻,可改裝成一個大量程電壓表,其中定值電阻分擔了多余的電壓,放大了電表的量程,同時對電表起保護作用。2.電表改裝中表頭或低量程電流表并聯一個電阻,可改裝成一個大量程電流表。其中定值電阻分擔多余的電流,放大了電表的量程,保護表頭。3.定值電阻與測量對象串聯可減小電路電流,保護測量對象及電表。[例1] (2025·保定高三模擬)請同學設計一個測量電阻的電路,待測電阻Rx阻值約為15 Ω。要求用U I圖像來處理數據,滑動變阻器可在較大范圍調節。可供選擇的器材如下:A.電流表A1:量程100 mA,內阻rA1=12 Ω;B.電流表A2:量程2 mA,內阻rA2=200 Ω;C.電壓表V1:量程10 V,內阻rV1≈15 kΩ;D.電壓表V2:量程3 V,內阻rV2≈10 kΩ;E.保護電阻R0:約20 Ω;F.滑動變阻器R:總阻值10 Ω,額定電流為1 A;G.電池組:電動勢12 V,內阻很小;H.開關及導線若干。(1)電流表應選_______,電壓表應選_______(填器材前面的字母序號)。 [解析] 電流表A2的量程太小,因此電流表選擇A1;根據歐姆定律,加在待測電阻和電流表A1兩端的電壓Um=I1m(Rx+rA1)= 0.1× (15+12)V=2.7 V,因此電壓表選擇D。AD(2)設計電路時,電流表應采用_________ (選填“內接”或“外接”)法,滑動變阻器應采用_________(選填“分壓”或“限流”)接法。根據你所設計的實驗電路,用筆畫線代替導線連接實物圖。 內接分壓[答案] 見解析圖[解析] 因電流表內阻已知,因此電流表采用內接法;由于滑動變阻器的阻值較小,為了得到更多的實驗數據,滑動變阻器要采用分壓式接法;由于電壓表的量程較小,滑動變阻器的額定電流較小,保護電阻要串聯在干路上,起分壓限流作用。根據以上分析,連接的實物圖如圖所示。(3)若在所測量數據中選一組數據U、I及已知量計算Rx,則其表達式為Rx=________(用字母表示)。 [解析] 由歐姆定律知Rx+rA1=,解得Rx=-rA1。-rA1[例2] (2025·天津質檢)為了精確測量阻值約為120 Ω的待測電阻,實驗室提供了如下器材:A.待測電阻RxB.電壓表V(量程1 V、內阻RV=300 Ω)C.電流表A1(量程2 A、內阻RA≈20 Ω)D.電流表A2(量程30 mA、內阻RA≈5 Ω)E.滑動變阻器R1F.滑動變阻器R2G.電阻箱R0H.電源(電動勢3 V、內阻不計),開關,導線若干(1)該同學分析實驗器材,發現電壓表的量程太小,需將該電壓表改裝成3 V量程的電壓表,應________ (填“串聯”或“并聯”)電阻箱R0,并將R0的阻值調為________ Ω。 串聯600[解析] 把量程為1 V的電壓表改裝成3 V量程的電壓表,應串聯電阻箱R0,由串聯電路的特點可得=,解得R0=RV= ×300 Ω=600 Ω。(2)實驗時,為了減小實驗誤差,且要求電表的示數從零開始調節,請將設計的電路畫在虛線框中,并標出所選用“電流表”和“滑動變阻器”相應的符號。[答案] 見解析圖[解析] (2)實驗時,為了減小實驗誤差,且要求電表的示數從零開始調節,滑動變阻器采用分壓式接法,為了便于調節,滑動變阻器選用R1;電源電動勢E=3 V,通過待測電阻的電流約為I== A=25 mA,為了精確測量,所以電流表選A2;由于電壓表的內阻已知,可以求出電壓表的電流,所以為了減小實驗誤差,電流表應采用外接法;電路圖如圖所示。(3)某次測量時,電壓表與電流表的示數分別為U、I,則待測電阻的阻值Rx=________ (用已知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解析] 某次測量時,電壓表與電流表的示數分別為U、I,通過電壓表的電流為IV=,通過Rx的電流為Ix=I-IV,則待測電阻的阻值Rx==。妙用(二) 等效于電流表1.定值電阻與電壓表并聯,可作為電流表使用。另外,若使用電阻箱和電壓表測量電源電動勢和內阻,電壓表的示數除以電阻箱的阻值即可得到干路電流,相當于一個電流表。2.已知內阻的電壓表相當于一個電流表。3.電壓表與定值電阻組合使用可以測量電流。[例3] (2025·金華模擬)為測量一未知電阻Rx的阻值,一實驗小組設計的電路如圖1所示,其中R0為定值電阻,電壓表V1和V2的內阻較大。(1)圖2是已用導線連接的實物圖,其中電壓表V1與定值電阻R0連接的兩根導線中應選擇________ (選填“①”或“②”)導線。閉合開關S前,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應置于________(選填“最左端”或“最右端”)。 ①最左端[解析] 根據電路圖可知電壓表V1與定值電阻R0連接的兩根導線中應選擇①導線;閉合開關S前,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應置于最左端。(2)讀取U1、U2的讀數,描繪出U1 U2 圖線,如圖3所示,若圖線的斜率為k,則Rx的阻值為________ (用字母k、R0表示)。 kR0-R0[解析] 根據歐姆定律有Rx=,變形可得U1=U2,可知k=,解得Rx=kR0-R0。妙用(三) 等效于電壓表1.定值電阻若與一個電流表串聯,可作為電壓表使用,與電壓表的改裝類似,但也有不同的情況。2.已知內阻的電流表相當于一個電壓表。[例4] (2025·西安模擬)實際電流表有內阻,可等效為理想電流表與電阻的串聯。現需要測量實際電流表G1的內阻r1,可供選擇的儀器如下:①待測電流表G1(0~5 mA,內阻約300 Ω)②電流表G2(0~10 mA,內阻約100 Ω)③電壓表V(0~5 V,內阻約15 kΩ)④定值電阻R1(300 Ω)⑤定值電阻R2(10 Ω)⑥滑動變阻器R3(0~10 000 Ω)⑦滑動變阻器R4(0~20 Ω)⑧干電池(5 V)⑨開關S及導線若干。(1)請你在所給儀器中選擇合適的儀器,設計出合理的、便于操作的實驗電路。將設計好的電路圖畫在虛線框中。答案:見解析圖 解析:為了讓電表的示數能從零開始,則滑動變阻器要用分壓式接法接入電路中,將待測電流表與定值電阻并聯,同時用電流表G2測量流過待測電流表和定值電阻的總電流,由此設計出的電路圖如圖所示。(2)定值電阻應選________,滑動變阻器應選________ 。(填寫儀器前序號) 解析:根據電路圖連接特點,I2為定值電阻和電流表G1的總電流,若定值電阻選R2,會使流過G2的總電流超過其量程,故定值電阻選R1,即④;滑動變阻器采用分壓接法,選最大阻值較小的滑動變阻器R4,即⑦。④⑦(3)寫出待測電流表內阻的表達式___________;并標明除已知量外其他物理量符號的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根據I1r1=R1,可得r1=R1;I1、I2分別為電流表G1、G2的讀數。r1=R1I1、I2分別為電流表G1、G2的讀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3講 第6課時 創新思維——定值電阻的妙用.pptx 第3講 第6課時 創新思維——定值電阻的妙用.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