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三歷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距今約4600年至4300年的廣州市黃埔區甘草嶺遺址已清理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跡419處。其中墓葬143座、灰坑窖穴140個,可辨識出的千欄式建筑遺跡5組。出土的文物主要有泥質陶圈足罐、豆、釜和夾砂陶鼎、紡輪等,還有水稻和粟。據此解讀最合理的是,甘草嶺遺址時期A.社會階層分化逐漸明晰化B居民以采集狩獵為生C存在跨區域文化交流現象D.原始手工業技術先進2.質子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種外交手段,主要用于增強諸侯國之間的信任和結盟。春秋時期,交質事件只有六次。而戰國時代,“質子”委派或交換成為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在《史記·六國年表》中頻繁出現“某太子質于某國”、“某國使太子為質”等類似的字句。這一變化反映出A.質子是調解沖突的主要手段8諸侯爭霸戰爭規模擴大(.列國互信機制逐步發展完善D.傳統禮樂制度加速崩潰3.表1所示史料能夠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表1史料出處“自晉氏喪亂,禮樂崩亡,孝文帝雖厘革制度,變更風俗,其間樸略,未能淳也《北史·王肅傳》肅明練舊事,虛心受委,朝僅國典,咸自肅出”“肅弟秉,宇文政。涉獵書史,微有兄風。世宗初,攜兄子誦、翊、衍等入國(北《魏書·王高傳》桃),拜中書年,遷司徒站議,出為輔國將軍,幽州刺史”A.北魏的封建化程度加深B.江南具有經濟文化優勢C.南北對峙局面趨于緩和D.選官制度發生重大變革4藩鎮監軍使在中晚唐的官僚體制中有著重要的職能和權力。朝廷在選拔宦官監軍使時一都秉脊者“臨視諸侯”的標準,需要精選有名望,能“推擇良能,護臨藩鎮”的“明信之臣”,這映出中晚唐【高三歷史第1頁(共6頁)】A.注重官員道德品質B強化對地方的控制C.宦官掌握軍政大權D.中央集權得到加強5.《馬可·波羅行紀》描述元代蘇州:“居民生產大量的生絲,制成綢緞。不僅供給自己消費,使人人都穿上綢緞,而且還行銷其他市場。他們之中,有些人已成為富商大賈…這里商業和工藝十分繁榮興盛。”這反映出當時蘇州A.商幫勢力逐漸崛起B.絲綢在海外負有盛名C.城鄉經濟聯系密切D.城市的經濟功能凸顯6.徐光啟、李之藻針對晚明出現的種種弊端,垂視西方自然科學的征實新神,他們甚至準備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對“有益世用”的西方圖書~漸次廣譯”。黃宗羲也受西學影響,撰著了大量具有實用價值的科學著作,如《開方命算翼測圖要義》等。這反映出當時中國A.經世致用思潮得到西學的助益B.西學東漸改變了傳統學術格局C.西方科技知識得到了廣泛傳播D.傳統科技發展順應了社會轉型7.康有為在《請廢八股試帖楷法試士改用策論折》中指出:“諸生荒棄群經,唯讀‘四書’,謝絕學問,惟事八股,于是二千年之文學,掃地無用,束閣不讀矣。”康有為在此強調A.傳統文學已不適應時代需求B.西學東漸沖擊傳統教育心.士人應該廣泛涉獵西方學問D.科舉制度改革勢在必行8.1911年11月,孫中山在巴黎訪問《歐洲信使報》,并接受《政治星期報》、巴黎《日報》等的采訪,他說:“中國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國。”他歡迎外資到中國開礦筑路,但也表示將實行關稅自主,保護本國實業。孫中山此舉A反映出其斗爭策略具有靈活性B.意在爭取列強對革命的同情C.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山.表明其放棄了反帝斗爭目標9.1944年元旦到春節期間,晉綏革命根據地上演《王德鎖減租》,劇中“受苦人要齊心,翻身只有靠自己”的口號聲響起時,臺下齊聲響應。有觀眾表示,要前幾年就來演,他們早減租徹底了。有干都表示:看一次《王德鎖誠租》比他們開幾天會都頂事。這說明敵后杭日根據地A文藝宣傳契合了現實斗爭需求B.抗日政策得到國肉各界的認同C基層民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D人民群眾的民族意識逐漸覺醒10.表2為1950年至1959年中國農業部聘請蘇聯顧問、專家各年度、各部門人數統計表。對此合理的解釋是表2聘請年份195019511952195319541955195619571958159中央農業部4423農業科研機構高等農業院校中蘇友誼農場斯徑滅蝗22412A新中國初期農業發展模式受蘇聯影響較大B新中國農業發展呈現區域不平衡性【高三歷史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