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安徽天一大聯考2025年最后一卷歷史考生注意: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考生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據《偽古文尚書·周書·武成》記載:“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予小子既獲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亂略。華夏蠻貊,罔不率俾(無不遵從)。”這也是“華夏”一詞最早的文獻記錄。由此可知,商周之際A.所有民族支持伐紂 B.華夏認同觀念產生C.民族交融出現高潮 D.共同體意識已萌發2.有學者認為,宋朝君主掌握的只是“治權”或說“治統”,“治統”的合法性還需要“道統”來論證并規訓,為君權提供道德支撐,使政治生態呈現出一定的“政教分離”的現代性特征。這一論斷意在強調宋朝A.儒學復興影響日盛 B.君主權力受到削弱C.道教勢力發展迅猛 D.形成二元政治體制3.明代京官俸祿按法定標準是發放糧米,但在執行過程中會將糧米按一定的比價替換為其他物品,稱為折色。表1為明代折色類型統計。該表可用于說明明代表1時期 主要類型明初 寶鈔、絹、布遷都(1421年)以后至15世紀末 寶鈔、白銀、胡椒、蘇木明中后期 寶鈔、白銀、絹、布A.中國對外貿易持續繁榮 B.寶鈔在流通領域占據主導C.官員俸祿長期保持高位 D.財政收入類型的動態變化4.有學者指出:“晚清一個很重要的現象,即人員和思想的新流通方式促成了一種相對*獨立'于朝廷的“輿論',卻又能影響朝廷的決策。由于社會及社會觀念的部分西化,開始出現一些愿意說話甚或“出來干'的人。”由此可知,該時期A.精英階層主導變革方向 B.西學東漸刺激民眾思想覺醒C.列強侵略推動輿論興起 D.民間力量參與到朝廷決策中5.1911年12月,有時人評價當時國內局勢:“縱使以大力壓制目前之革命,然將來結果必與斯時相等。蓋中國內政之腐敗,勢必用強迫之力以驅除,愈敏捷則愈易奏效,蓋亦在不數年間也。此一結果,無人可為之隱諱者矣。”這反映了A.中外反動勢力勾結加劇社會動蕩 B.清朝統治危機不可逆轉C.漸進改革無法適應急迫變革需求 D.革命道路成為社會共識6.1918年,《每周評論》刊載中強調“馬克思的社會主義今日已經沒有根據了”的文章較多;1919年后,認為“將來的歷史家要把俄羅斯的革命當做人類社會變動和進化的大關鍵”的言論逐漸增多。這一變化體現了A.北洋政府放松思想控制 B.十月革命逐漸被大眾所熟知C.救亡圖存道路發生轉向 D.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開啟7.20世紀30年代,在各國洋行的推廣下,化學肥料在中國各個地區的田間地頭都可以看到,時人評論道:“以前嘗謂吾國農民保守故習,不知改革,不意數年之內,化學肥料之銷路竟能一日千里。”“西肥東漸”反映了A.農業轉型是大勢所趨 B.列強侵略方式的新變化C.傳統農業喪失競爭力 D.民族工業推動技術創新8.《解放日報》自1941年創辦以來,對于抗戰情況一直進行客觀公正地報道,圖1是1941-1945年《解放日報》關于兩個戰場的報道情況統計(單位:篇)。這一現象最能說明圖1A.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始破裂 B.敵后戰場在抗戰中的地位上升C.抗戰形勢發生階段性的轉向 D.國民黨正面戰場喪失抗戰能力9.人民解放戰爭全面爆發后的第一年內,解放軍在各個戰場沉重打擊進犯之敵,俘虜敵軍67.7萬人,繳獲各種炮6100余門,坦克36輛,繳獲和擊毀敵飛機60架,艦艇19艘。這A.為戰略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B.保障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C.得益于《論持久戰》的指導 D.反映了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10.1950年,我國召開了規模浩大的全國工農兵勞動模范代表會議,從國家層面對“勞動者”進行集中而盛大的表彰,這些各行各業的突出貢獻者大多是“苦出身”。會后,全國各地也通過標語、宣傳畫、電影展演等進行廣泛宣傳。這些做法意在A.推動“一五”計劃的開展 B.塑造國民的主人翁意識C.爭取民眾支持抗美援朝 D.鞏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11.1977年,安徽省委頒布的“省委六條”明確提出“要尊重生產隊的自主權”,省內部分生產隊開始試行以“分組”“聯產”“包干”為要素的新形式。在基層干部群眾的嘗試探索下,大包干經歷了從“到組”向“到戶”的轉變。這一演進折射出A.發揮人民主體性的重要作用 B.經濟現代化轉型艱難曲折C.農產品市場化經營的必要性 D.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始12.圖2為波斯薩珊王朝阿爾達希一世(224-242年在位)時期的一幅壁畫,阿爾達希一世與瑣羅亞斯德教的主神阿胡拉·馬茲達如鏡像般騎馬相對。神正將綬帶環交予君王,神與君王頭戴冠綬帶,坐騎抵首相對。該壁畫揭示了古代波斯圖2A.藝術反映了世俗生活 B.國家元首地位相對較低C.將軍國主義視為傳統 D.思想具有人文主義色彩13.21世紀初,西方學者提出“全球中世紀”的概念。他們將歐洲歷史分為古典、中世紀、近代三個階段,以5-6世紀作為中世紀的起點,并力求打破原先以歐洲或者歐亞大陸為核心的研究框架,嘗試將非洲與美洲也納入其中。這一史學理論A.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 B.主要源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C.仍未跳出傳統史學的窠臼 D.徹底革新了中世紀研究理論14.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貴族女性流行在莊園中開展慈善活動以接濟窮人。據莊園賬簿記載,在1868-1893年萊斯特蘭奇家族的年均慈善支出5鎊,在1910年諾斯韋克夫人支出達138鎊3先令9便士。這一現象A.反映了貴族間消費攀比問題嚴重 B.折射出技術革新加劇了社會分化C.推動了公民道德水平的普遍提升 D.有效緩解了鄉村地區的貧困問題15.在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電影蛻變成為屬于各個階層的大眾消費。恐怖片、動畫片、歌舞片異軍突起的同時,曾以高雅自持的電影院也一改20世紀20年代幾乎不販賣任何食品的傳統,開始售賣“臟兮兮并且口味低劣的小吃”-爆米花。導致上述現象出現的因素是A.戰爭的威脅 B.新政的持續推進C.經濟的劇變 D.電影技術的進步16.1946年,日本政府貫徹“傾斜生產方式”,即依靠國家財政對煤炭、鋼鐵等基礎工業實行補貼,靠發行債券對這些產業部門實行重點扶持,把鋼煤生產作為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這一改革A.反映了國際局勢的轉變 B.拉開了宏觀調控的序幕C.埋下了通貨膨脹的隱患 D.實現了日本經濟的復興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尚書·禹貢》記載,禹別九州,惠澤四方。其后代擇九州之中建都,在現今河南一帶。商朝歷史上曾多次遷都,但均未出河南。《尚書》對此進行解釋:“欲王自勉,明大德,立大中之道于民。”何尊銘文中記載:“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義民。”周公遵照其遺囑,花費大量資源“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最終將“天下之中”的位置精確到洛陽附近的登封縣。-摘編自史寧中《宅茲中國:周人確定“地中”的地理和文化依據》材料二 宋代以前,洛陽“天下之中”的說法得到普遍認同。日本學者氣賀澤保規在梳理洛陽、長安定都情況后指出:“在大約1600年的漫長時期,洛陽占據首都的地位,而定都關中則總共只有970年左右。”《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洛陽東賈齊、魯,南賈梁、楚。”北魏遷都洛陽后,洛陽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時期,洛陽有數萬商賈,不僅有內地商人,還吸引了來自西域和中亞的胡商。“河圖”“洛書”被認為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北宋時期,邵雍在洛陽安樂窩著書立說,成為宋明理學的開山鼻祖。白馬寺被譽為中國佛教“祖庭”“釋源”。-摘編自楊會賓《中國古代“天下之中”的演變-以洛陽為中心的考察》材料三元代之前,幽燕地區在天下秩序中的地位相當邊緣。兩宋士人主張幽蕉之地的“夷狄化”,實為“天之所棄”。北京地位的真正穩固,要等到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及長期定都于此之后。明末學者李紱將《易》的東北之位與歷代圣賢以及道統聯系起來,視北京為華夏文明創始與興盛之源。禮學中獨尊南北向的實踐與觀念,自金元以降越來越多地被轉用于頌揚北京作為大一統王朝都城。清朝疆域橫跨長城內外,定都北京實為“天子自守邊”的看法得以根本改變,北京為“天下之中”觀念的興起。康雍乾時期,清朝官方逐漸發展出“五族一家”觀念,君臣往往將中國與大清互換使用,指代包括長城以北廣大疆土在內的清朝全部統治區域。乾隆《大清一統志》將清朝的朝貢乃至互市之國也包括在天下之內。-摘編自高波《“天下之中”轉移與元明清大一統演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西周確定“天下之中”的背景。(7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解讀洛陽“天下之中”的內涵。(6分)(3)根據三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天下之中”演變的特點,說明“天下之中”演變承載的歷史價值。(12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圖3 1970-2015年非洲地區人均生產總值注:數據來源于聯合國統計司。材料二 二戰后殖民政權的終結并沒有導致對非投資和非洲經濟發展的絕對下降,但其意義在于,流入非洲的外部資本不再受到為宗主國經濟創建重要附庸這一動機所支配。在后續的經濟實踐中,非洲發展的根本困境日漸暴露出來-非洲大陸在世界上的作用與世界(或占主導地位的西方國家)對非洲滲透程度之間的不對稱,20世紀80年代的經濟危機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這也是21世紀非洲現代化發展所需克服的關鍵問題。-摘編自[美]拉爾夫·A.奧斯丁《非洲經濟史:內部發展與外部依賴》(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70-2015年非洲人均生產總值的階段變化趨勢并說明每階段變化趨勢出現的主要原因。(9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非洲國家應如何突破現代化發展困境。(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自地理大發現以來,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人類歷史從民族、國家歷史走向世界歷史是人類社會整體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作為一個民族國家,需要通過歷史的演化和現代的整合以獲得足夠多的動能,從而在這個“生成中的世界”中不斷確證民族的歷史主體性并完成民族的自我超越。另一方面,中國作為世界秩序的參與者,與世界其他國家共存共生,需要我們對現代世界秩序的基本邏輯及未來走向的可能性有所研判,同時也需要更深刻地踐行國際責任,承擔世界歷史意義與使命,從而推動超越于自身的世界歷史的實現,促進不同文明的合題。-摘編自張學敏《“世界的中國”與“中國的世界”之張力及其雙向互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提煉出一個論題,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安徽天一大聯考2025年最后一卷歷史·答案1~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D 2.A 3.D 4.B 5.B 6.C 7.A 8.B 9.A 10.B11.A 12.D 13.C 14.B 15.C 16.C17.(1)背景:歷史傳統的影響;王權建立增強政權合法性的需要;掌控全國的需求;“敬天保民”思想的繼承;地理勘測技術的進步。(1點2分,4點7分,言之成理即可)(2)內涵:疆域中心;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1點2分,3點6分,言之成理即可)(3)特點:地理位置從洛陽到北京固定下來;內涵不斷豐富。(1點2分,2點4分,言之成理即可)歷史價值:見證了中國古代疆域的發展和政治中心的轉移;折射出儒家思想和禮樂文化的發展和演變;承載民族交融和“華夷一統”的信息;推動了獨特的天下觀和宗藩觀念的形成;解讀了中國國名的歷史淵源。(1點2分,4點8分,言之成理即可)18.(1)變化趨勢 原因20世紀70年代快速上升 非洲民族民主革命的發展,世界殖民體系逐漸瓦解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逐漸降低 受20世紀80年代經濟危機的影響21世紀初,快速增長后漸趨平緩 非洲各種經濟合作組織的成立(趨勢1點1分,3點3分;原因1點2分,3點6分,言之成理即可)(2)加強南北對話,努力推進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建立;積極推動南南合作,以合作促進共同發展;推進經濟結構改革,避免單一經濟模式影響。(1點2分,3點6分,言之成理即可)19.示例:論題:中國在“世界的中國”與“中國的世界”互動中實現民族復興與全球責任擔當。闡述:近代以來,中國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如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擺脫半殖民地地位,確立獨立主權,為參與全球治理奠定基礎。改革開放后,中國融入全球化(如加入WTO),通過經濟崛起重塑國際地位,體現“中國的世界”中民族主體性的強化。現代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一帶一路”倡議,促進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展現大國責任。同時還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如《巴黎協定》)、維和行動,踐行國際責任,推動“世界的中國”理念落地。中國既需維護國家利益(如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又需平衡全球責任,體現“民族”與“世界”的辯證統一。通過文明互鑒,中國推動多元文明共存,為全球治理提供東方智慧。總之,中國通過歷史積淀與現代實踐,既完成民族復興,又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推動全球共同發展,彰顯“世界的中國”與“中國的世界”的深度互構。(12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僅供閱卷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