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惠州市 2027屆高一五校第二次聯考試題 · 歷 史注意事項:1 .本試卷滿分 100分,考試時間 75分鐘。2 .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的相應位置。3 .全部答案在答題卡上完成,答在本試題卷上無效。4 .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 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 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5 .考試結束后,將本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 24小題,每小題 2分,共 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 求的。1 .以下為中華民國二十年十月份接連刊登于《申報》的廣告。其共同反映了A. 全國團結抗戰局面形成 B. 實業救國思潮已成為社會共識C. 支持國貨運動蓬勃發展 D. 廣告創作與時局變化緊密相關2 .下表為中國共產黨的部分抗戰文件,這主要說明時間 文件 主要內容1931年 9月 20 日 《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 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 言》 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和國民黨政府 “ 不 抵抗” 政策的嚴重危害。1935年 8月 1 日 《八一宣言》 只要國民黨軍隊停止進攻蘇區,紅軍愿意與之攜 手抗日救國,呼吁全體同胞總動員共同抗日。1936年 12月 19 日 《中央關于西安事變及我們 的任務的指示》 積極斡旋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爭取停止內戰、 一 致抗日。A. 國共兩黨根本矛盾已經消弭 B. 國民黨對日本侵略實行消極政策【高一五校第二次聯考試題 · 歷史卷參考答案 第 6頁(共 6頁) 】C. 中國共產黨堅定抗戰的決心 D. 日本帝國主義企圖迅速滅亡中國3. 1946年冬,北平爆發 “ 抗議美軍暴行” 運動。次年 1月,臺北市大中學生及部分公務員、工人共約萬余人 召開 “ 臺北市學生界抗議美軍暴行大會” 。大會強調 “ 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我們臺灣青年愛國熱情并不 低于外省各地同學” ,高呼 “ 美軍滾出中國!” 等口號。這體現了A. 美國陰謀把臺灣省從中國分離 B. 學生成為愛國民主運動領導者C. 國民黨在臺灣省的統治將崩潰 D. 中國人民反帝愛國的共同愿望4. 1950年 12月,《勞動報》刊文稱:假定100萬上海職工每人每月都存入 4元(已折算為新人民幣), 1個 月就可吸儲 400萬元。這筆錢如果用于購買棉花,可供450萬紗錠生產一天;如果用于鐵路建設,每月可 造 100公里。該文刊發的目的是A. 踐行過渡時期總路線 B. 動員民眾支援國家建設C. 配合開展工商業改造 D. 平抑物價維護市場穩定5 .《參考消息》曾刊登外國媒體評論: “ 中國重新崛起,成為一支活躍而重要的力量,這是 1978年世界事 務的顯著特點。 ” “ 1978年,是中國年。因為,正是在北京所發生的一切在未來會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的 平衡?!? 以上評論是基于我國A. 新時期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提出 B. 綜合經濟實力得到迅速提升C.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開啟 D. 與美國建交打開外交新局面6 .下表是 1990-1996年間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年均生產增長率(%)比較。時間 國有企業 集體企業 私營企業 外資企業1990-1996年 0.65 4.40 3.41 1.14據表可知,當時A. 對外開放增強國有企業活力 B. 公有制經濟發展活力初步顯現C.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D. 市場化改革解放了社會生產力7 .據蘇美爾史詩《恩美卡與阿拉塔之君》記載:烏魯克國王恩美卡派出使者與阿拉塔國王交涉過程中因信息越來越復雜,致使 “ 使者的嘴沉重,不能復述之” 。于是恩美卡 “ 揉了一塊泥,猶如泥版,把言詞寫在 上面。此前,把言詞寫在泥上的事情從未見?!?這一記載可以佐證該地區A. 帝國版圖的擴張 B. 字母文字的出現C. 早期文明的發展 D. 商業貿易的頻繁8 .古印度佛教認為,種姓的形成是因為社會分工的不同,并非是神定的。在個人修行方面,佛教主張 “ 以佛性等故,視眾生無有差別” ,人可以通過修行達到覺悟或修成佛。這反映了古印度佛教A. 蘊含一定的人文色彩 B. 教義具有哲學思辨化的特點【高一五校第二次聯考試題 · 歷史卷參考答案 第 6頁(共 6頁) 】C. 植根于印度傳統文化 D. 引導人們追求政治上的平等9 .古代雅典規定公民 “ 必須奮不顧身地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 ,公民都有義務輪流執政。公元前 5世紀,這 一制度經歷了一些變化??嗣膳c伯里克利在政治競爭時,為了贏得公民的支持,克蒙利用自己的巨額財產 為雅典民眾提供衣食,伯里克利也制定了陪審法庭給薪的方法。材料說明雅典A. 城邦經濟得到發展 B. 貴族寡頭政治盛行C. 殖民擴張獲利豐厚 D. 公民責任意識衰減 10 .在公元前 7000至前5000年兩河流域 的賈爾莫文明遺址的沉積物中,既發現了大量大麥、小麥和其他農作物的種子,也發現了大量綿羊和山 羊的遺骨,還有幾個野生動物的骨頭,工具組合包括石鐮、磨石和其他耕作工具。這可以說明賈爾莫文明A. 早期手工業技術領先世界 B. 已具備了初始國家形態C. 早期生產主要使用舊石器D. 經濟生活呈現多元特征11 .考古學家在如圖斜線區域發掘出大批紅繪陶瓶,其制作年代為公元前 5-前 3世紀,瓶畫主題多取材自 《荷馬史詩》《俄狄浦斯王》等文學作品。與這批文物相互印證的史實是A. 克里特人的海洋貿易 B. 古希臘人的海外移民C. 羅馬共和國的軍事征服 D. 希臘文化對羅馬的影響12 .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均是由遠離文明核心區的邊陲小國所建,他們基本上兩三代就完成 了開疆拓土之任。帝國試圖用行政手段約束各群體,但并沒有將其真正捏合在一起,各群體原先的制度 習俗仍舊起著重要作用,最終難以走出 “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的周期律。這反映出早期帝國A. 國家治理存在缺陷 B. 人文地理環境相似【高一五校第二次聯考試題 · 歷史卷參考答案 第 6頁(共 6頁) 】C. 對外擴張激化矛盾 D. 制度建設趨于一致 ·13 .公元前 11世紀,腓尼基人駕駛著商船往返于地中海沿岸的每個港口。在與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們 進行貿易時,腓尼基人發現象形文字過于繁瑣,需要一種簡便、固定的代碼,用線性排列的方式記錄事 件和表達思想。這表明腓尼基字母的產生主要基于A. 希臘字母的影響 B. 航海技術的進步C. 區域文化的沖突 D. 商貿活動的需要14 .黑海是連接中亞、中東與西歐的紐帶。 13-14世紀,經東地中海沿岸的亞歐商貿路線中斷后,熱那亞等地的意大利商人開始活躍于黑海區域,并開拓了向東方的新貿易路線,使黑海港口逐漸成為遠程貿易與 地區間貿易的重要中轉站。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是A. 拜占庭帝國的解體 B. 亞歐大陸政局變動C. 人文主義思潮高漲 D. 三角貿易日漸興盛 15. 12~ 13世紀,法國香檳伯爵領地內四個 城市輪流舉行集市貿易,從意大利運來的東方貨物,從英國運來的羊毛,從佛蘭德運來的呢絨,以及從 斯堪的納維亞及低地國家運來的貨物都在此交易,香檳伯爵竭力保障集市上商人的安全和通往香檳道路 的安全。據此可知,該地區集市貿易的繁榮主要得益于A. 封建莊園經濟解體 B. 強大王權支持C. 城市自治運動發展 D. 商品經濟發展16 .中世紀以來,除了堅定的信仰和強大的軍事力量,阿拉伯人給歐洲帶來了新的科學技術和新思想,伊斯 蘭的文化遺產在現在通行于英語中的許多詞匯里也有充分的反映,比如 tariff(關稅)、 bazaar(集市)、 sugar(糖)等。材料意在說明,阿拉伯人A. 充當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B. 引發了物種和商品的區域流動C. 推動了人類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D. 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和進步17 .公元 723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三世一身法》,規定凡新修溝池開墾的土地,多少不限,允許開墾者三 代占有,凡利用原有溝池開墾的田地,只準一代占有。 743年,又頒布了《墾田永世私財法》,在法律 規定下的墾田,永世歸開發者私有。此舉旨在A.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 變革農村生產關系C. 增加國家財政稅收 D. 改善農民生活水平18. 17至 19世紀,朝鮮流行繪制《天下圖》,大量引用被當時中國文人視為不登大雅之堂、不足為訓的《山 海經》的內容,認為《山海經》中的青丘國、君子國即朝鮮。同時繪制的《中國圖》中將日本列為 “ 四 夷” ,而朝鮮則被納入中華文明版圖。這表明當時的朝鮮A. 高度認同中華文化 B. 警惕日本殖民擴張C. 民族文化特色鮮明 D. 近代制圖技術進步【高一五校第二次聯考試題 · 歷史卷參考答案 第 6頁(共 6頁) 】19 .美洲變種小麥是在由歐洲傳入的普通小麥的基礎上培育出來的新品種。 1750年以后,這種小麥開始在歐 洲廣泛種植,使得白面包不再是歐洲富人地位的象征。材料著重強調,美洲變種小麥的交流與種植A. 改善了歐洲民眾生活 B. 解決了歐洲饑餓問題C. 緩解了歐洲貧富分化 D. 促進了歐洲階層流動20 .下表是意大利思想家馬希里奧 · 費希諾、托馬斯 · 康帕內拉的論述。二者的論述思想家 論述馬希里奧 · 費希諾 (1433-1499年) 正是人的精神重建了這個動搖的宇宙,正是通過人的行動,物質世界被不斷 改變并趨向它曾由之產生的那些精神的領域。托馬斯 · 康帕內拉 (1568-1639年) 人在世界中 · · · · · · 是一個思考者。當人思考時,他想得比太陽更遠, 甚至超越天堂;他思考許許多多的世界,它們的無限性。A. 主張建立全新的宇宙觀念 B. 質疑天主教會的正統地位C. 帶有鮮明的理性主義色彩 D. 強調探索人類的內心世界21 .關于啟蒙運動的起源,數學家達朗貝爾將這一運動的鼻祖確定為提出 “ 歸納法 ” 的培根,還有學者將該 運動的起點定在笛卡爾發表《方法論》的 1637年,或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 1687年等。對 此解釋合理的是A. 啟蒙運動推動理性思維方式形成 B. 科學革命為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C. 數學原理與啟蒙思想的內涵一致 D. 啟蒙運動以科學理論為研究重心 22 .薄伽丘在《十日談》中描 述道: “ 這場瘟疫 · · · · · · 任你怎樣請醫服藥,這病總是沒救的。浩劫當前,這城里的法紀和圣規 幾乎全部都蕩然無存了 · · · · · · 城里的人們大難當前,丟下一切,只顧尋歡作樂?!?這場瘟疫A. 直接推動了青霉素的發現 B. 瓦解了基督教會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C. 使人們更加關注現實世界 D. 使大洋洲的人口結構發生替代性變化23. 19世紀以前,英國很多文學作品描繪了一種理想的田園牧歌式生活。但進入 19世紀后,許多文學家則將 英國社會刻畫成一個冷酷無情的世界,如狄更斯的《霧都孤兒》。這一變化表明A. 民眾生活方式發生改變 B. 過度工業化帶來新問題C. 英國走向衰落無法避免 D. 自然環境遭到極大破壞24 .如表為工業革命時代英國國民收入變化狀況。該表中的現象可用于說明英國國民總收入變化表年份 約 1770 約 1790~ 1793 約 1830~ 1835數額(百萬英鎊) 140 175 360英國工人實際工資變化表(即按實際購買力計算的工資,1851年為 100)【高一五校第二次聯考試題 · 歷史卷參考答案 第 6頁(共 6頁) 】年份 1755 1797 1835指數 42.74 42.48 78.69A. 馬克思主義誕生具有歷史的必然性 B. 英國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空前惡化C. 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危機不可避免 D. 追求社會公平的斗爭尚處萌芽階段二、非選擇題:本題共 3小題,共 52分。25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16世紀以來的世界是西歐逐漸從邊緣走向中心的世界,這之前各大文明相對而言各自獨立 發展,有往來但并沒有給對方帶來顛覆性的影響。歐洲 1850年時的所有優勢都產生于 1750年以后的 “ 科學文化” 要素,特別是在英格蘭,這些要素包括:越來越強的讀寫能力和印刷術、科學社團的發展、 比較容易聽懂的公開演講等。——摘編自陳恒《誰在敘述誰的全球史:不對等與歷史書寫的陷阱》材料二 歐洲中心主義者認為,西方之所以能夠崛起并最先實現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突破,依賴的是 自身的 “ 稟賦和特性 ” ,近代世界的興起被描述為西方的勝利。而英國學者約翰 · 霍布森則認為,在歷 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東方比西方更先進,在促進近代西方文明的崛起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 果沒有東方的貢獻,西方的崛起無法想象。——摘編自張倩紅《先發的東方與落后的西方》(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歐洲從邊緣走向中心的背景。(1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論證約翰 · 霍布森的觀點。(8分)26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革命的手段雖然更徹底、更干脆,但革命的成果也可能很快消失,不留下太深的歷史痕跡, 英國的情況就是這樣。 17世紀革命沒有留下很深的痕跡,相反,光榮革命卻開始了一個現代的英國。-摘編自錢乘旦《英國通史》材料二 革命首先在北美洲的 13個英國殖民地爆發,殖民地人民發動反抗斗爭并最終贏得了獨立。 這些殖民地聯合起來建立了一個新的共和國-美利堅合眾國。受到美國革命勝利的極大鼓舞,法國人也進 行了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社會。雖然大動亂很快顛覆了法蘭西共和國,但理性的價 值觀在法國大革命后仍然具有持久的影響力。革命從法國又退回到西半球,那里的法國殖民地海地以及 墨西哥和南美洲的伊比利亞殖民地都取得了獨立。 · · · · · · 起初是歐洲,然后是美洲,革命與隨之 而來的斗爭促進了民族認同感的形成。符合民族共同體利益的政權獲得了民眾前所未有的支持,在與那【高一五校第二次聯考試題 · 歷史卷參考答案 第 6頁(共 6頁) 】些未能有效構建民族國家的鄰邦發生沖突時,常常能夠勝出。圍繞民族共同體建立國家的理念最終影響 了整個世界的政治發展。-摘編自[美]杰里 · 本特利、赫伯特 · 齊格勒《新全 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1750年至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 “ 光榮革命卻開始了一個現代的英國” 的表現。(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共同影響。(12分)2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 · · · · · 與文明互動多為客觀自發行動不同,文明互鑒多為出于主觀意愿而有意識地學習 和借鑒他者文明,是一種更主動、自覺的互動。文明互鑒須以認識他者文明的長處為基礎,并深入了解 其不足、教訓及背后的原因。互鑒的作用與影響多為積極面,世界歷史上成功的 “ 互鑒 ” 甚多。然而, 即使是文明互鑒成功的范例,也充滿著復雜性和曲折性,互鑒過程中常常有來自各個方面的阻力。 一方 面有被借鑒方的阻力,另外也有學習方內部的紛爭。-摘編自劉景華《文明及文明之間關系 “ 四論” 》根據材料,以 “ 文明互鑒” 為主題,任選一個角度,自擬一個論題,運用世界史的具體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惠州市 2027屆高一五校第二次聯考試題 · 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一、選擇題:本題共 24小題,每小題 2分,共 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 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 D C D B C D C A D D B A題號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答案 D B D D C A A C B C B A25 .( 1)背景:經濟: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新航路的開辟和殖民擴張;工業革命的開展和世界市場的 形成。政治: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完善。文化: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近 代科學革命、啟蒙運動促進思想解放;印刷術的普及;科學社團的建立;公眾演講的推動等。( 12分, 任意 4點 12分)(2)說明:阿拉伯帝國時期,阿拉伯人將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等傳入歐洲,促進 了西歐文化的發展;宋元時期,中國的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等傳入歐洲,為歐洲近代社會轉型奠定了 基礎;明清時期,傳教士將儒學介紹到歐洲,影響了歐洲的啟蒙運動;海陸絲綢之路加強了東西方經濟 文化的交流,推動了西方文明的進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擴張使歐洲的崛起成為可能。(8分,任 意兩點 8分,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給分)26 .( 1)表現:實現了從君主專制過渡到君主立憲制的制度變遷;接受了和平和漸進的改革方式;推動英 國率先走向現代文明,為英國工業革命創造了政治前提。(任答 2點得 8分)(2)影響:革命使美利堅合眾國和法蘭西共和國先后建立,改變了美洲和歐洲的社會;傳播了啟蒙思想 提倡的自由、平等、人民主權等價值觀;鼓舞和推動了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弘揚了民族主義 和愛國主義精神,促進了民族認同感的形成;為法、美兩國工業革命的開展創造了條件;影響了世界政 治的發展。(任答 3點得 12分)27 .示例一(12分)論題:文明的互鑒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2分) ·闡述: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本質上是一部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的歷史。通過主動借鑒他國文明的優秀成果, 不同文明得以突破自身局限,形成更包容、更具創造力的新形態。以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為例,8-10世 紀的阿拔斯王朝以開放姿態吸納希臘、波斯、印度等文明的科學、哲學成果。巴格達智慧宮匯集了來自 不同文明的學者,將歐幾里得《幾何原本》、托勒密《天文學大成》等著作譯為阿拉伯語。這些知識不 僅成為阿拉伯科學黃金時代的基礎,更通過西班牙的科爾多瓦等學術中心傳入歐洲,為文藝復興提供了 思想源泉。若無阿拉伯人對希臘羅馬學術的傳承與創新,歐洲近代科學的萌芽或將大大延遲。日本明治 維新則是另一典型例證。面對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明治政府主動派遣巖倉使團考察歐美,系統學習德 國的法律體系、英國的議會制度和美國的教育模式。通過 “ 和魂洋才 ” 的融合,日本在保留本土文化內 核的同時,快速實現了工業化轉型。這種文明互鑒不僅使日本躋身列強行列,更推動了東亞現代化模式 的探索。(8分)結論:文明互鑒的終極價值在于創造人類共享的智慧寶庫。正如古羅馬通過吸收希臘文明形 成 “ 希臘一羅馬 ” 文明圈,現代國際法體系融合了格勞秀斯的自然法思想與不同文明的和平 共處理念。當不同文明打破壁壘主動對話,人類便能突破 “ 文明沖突論 ” 的桎梏,向著構建 命運共同體的方向邁進。(2分)示例二(12分)論題:世界各文明之間的互鑒對世界發展的影響具有兩面性。(2分)闡述:文明互鑒在推動歷史前進的同時,也可能帶來文化異化與價值沖突。這種兩面性在殖民時期的文明 碰撞中尤為顯著。火藥技術的傳播即典型案例。蒙古西征將中國火藥技術傳入阿拉伯,經伊比利亞半島中 轉后,歐洲人創造出更具殺傷力的火器。奧斯曼帝國憑借烏爾班大炮攻陷君士坦丁堡,終結了拜占庭千年 文明;西班牙殖民者則用火繩槍征服阿茲特克帝國?;鹚庪m加速了軍事革命,但也成為文明毀滅的工具,導致美洲原住民文明斷層式的消亡。大航海時代的物種大交換同樣具有矛盾性。馬鈴薯、玉米從美洲傳入 歐亞,緩解了舊大陸的糧食危機,推動人口增長;但歐洲人帶入的天花病毒卻使美洲人口銳減 90%。這種 不對等的文明互動,既創造了全球經濟網絡,也埋下了殖民剝削的禍根。即便在醫學領域,阿拉伯醫學家 伊本 · 西那的《醫典》被歐洲大學奉為圭臬,但教會卻將其解剖學理論視為異端加以禁止,這展現出知識 傳播中的意識形態沖突。(8分)結論:歷史告誡我們,文明互鑒需要建立在對等的價值坐標系中。當代生物剽竊現象延續著殖民時代的掠 奪邏輯,發達國家借 “ 知識共享 ” 之名獲取傳統醫藥基因資源。唯有構建尊重文化主權、強調互利共贏的 新型文明觀,才能規避互鑒過程中的負面效應,真正實現 “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2分)示例三(12分)論題:文明的互鑒過程具有復雜性和曲折性。(2分)闡述:文明互鑒絕非簡單的文化移植,而是充滿博弈與妥協的漫長過程。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技術傳播困局,深刻揭示了互鑒過程的復雜性。瓦特改良蒸汽機后,英國為防止技術外流,頒布《工匠法》禁止機械 師移民。即便美國通過塞繆爾 · 斯萊特的記憶復刻紡織廠,也耗時三十年才實現技術自主。法國更通過工 業間諜弗朗索瓦 · 伊薩克偷取圖紙,才建立現代鋼鐵工業。這種技術封鎖與反封鎖的拉鋸戰,反映出先進 文明對后發者懷有 “ 追趕焦慮 ” 的深層心理。奧斯曼帝國的現代化改革則凸顯內部認同危機。伊斯坦布爾 大學引入西方課程時,傳統經學院學生發動罷課抗議。這種 “ 體用之爭 ” 持續百年,直至凱末爾強行推行 世俗化改革,方才打破制度互鑒的僵局。當代印度的文化困境更展現傳統與現代融合的艱難。當英國殖民 者引入議會民主制時,種姓制度卻將其異化為政治分贓工具。圣雄甘地倡導的 “ 村社自治 ” 理念與西方代 議制民主始終難以兼容,導致印度至今仍在傳統潘查亞特制度與現代治理體系間搖擺。(8分)結論:這些歷史經驗表明,文明互鑒需要超越簡單的 “ 拿來主義 ” 。正如拜占庭帝國融合羅馬法、希臘哲 學與基督教精神創造出《查士丁尼法典》,現代文明對話更需要建立文化轉譯機制。只有正視互鑒過程中 的陣痛與反復,人類才能跨越文明對話的 “ 修昔底德陷阱” ,在碰撞中孕育新的文明形態。(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