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半期考高一歷史試卷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七至十一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五四運動要解決的是民族危亡的問題,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對解決這個歷史問題的主體能夠產生強大推動作用的精神。五四精神不僅反映著五四運動不同于此前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新意,又是五四時期那一代時代先鋒的嶄新的人格特征。這說明( )A 五四精神歷史底蘊深厚 B. 五四運動塑造時代先鋒C. 五四運動改變革命性質 D. 五四精神推動社會進步2. 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1921——1924年),黨員人數呈現出特定的增長趨勢。有學者根據相關史料統計出這一時期不同年份黨員人數的大致情況,如表所示。該表反映的現象出現主要是因為( )年份 1921 年1922年 1923年 1924年黨員人數 50多人 195人 432人 1000人左右A. 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 B. 工人運動蓬勃發展 C. 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 D. 革命根據地的建立3. 1935年,陳云在給共產國際的報告中說:“我們撤換了‘靠鉛筆指揮的戰略家’,推選毛澤東同志擔任領導。”與此同時,在長征途中和毛澤東一起劈波斬浪的一批領袖人物,也在這血與火的洗禮中脫穎而出。這反映了( )A. 長征推動中共領導集體更新 B. 共產國際認可中共新領導C. 毛澤東總負責領導地位確立 D. 紅軍戰略轉移的勝利完成4. 日本“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1906年由日本政府下令籌辦,總社設于中國大連,分社設于日本東京)在九一八事變以前積極進行情報活動,其情報范圍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地理等方面。這可用于說明( )A. 中日矛盾不斷加劇 B. 中國軍事能力的落后 C. 日本侵華蓄謀已久 D. 日本侵華方式的變化5. 1937年七七事變后,北平工人聯合會率先攜帶慰問品慰問受傷官兵,組織工人救護隊到前方救護傷員。日商亞細亞絲業工廠工人不斷離廠,以示抗議。七七事變后兩三個月內,國民黨正規部隊南下,農民救亡運動在河北、山西、山東等北方農村興起。據此可知,當時( )A. 多界民眾團結抗日救亡 B. 農民運動推動抗戰進程C. 工人階級成為抗日主力 D. 國民黨領導了救亡運動6. 這次會戰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御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此戰中,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斗數百次,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這段文字描述的是( )A. 淞滬會戰 B. 徐州會戰 C. 武漢會戰 D. 長沙會戰7.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以圍攻鄂豫邊宣化店為中心的中原解放區為起點,相繼在晉南、蘇皖邊、魯西南、膠濟路及其兩側、冀東、綏東、察南、熱河、遼南等地,向解放區展開大規模的進攻。這標志著( )A. 重慶談判破裂 B. 全面內戰爆發 C. 戰略反攻到來 D. 國共決戰開始8. 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制度。如以1937年6月法幣發行指數為1,1939年12月,法幣發行指數為3.04;1945年8月,法幣發行指數為394.84。到1948年8月19日,發行指數達到470705.39.這一指數變化表明該時期( )A. 國民政府經濟實力增強 B. 法幣的購買力大幅提升C. 通貨膨脹情況日益嚴重 D. 民族工業發展環境優化9. 1953年,中共中央發布《關于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指出,這種勞動互助是建立在個體經濟基礎上的(農民私有財產的基礎上的)的集體勞動,因此它不能阻止農民的兩極分化,不能根本改變農民的生活;并指出國家要引導農民走集體化的道路。這表明當時中國( )A. 農村土地改革已經完成 B. 農業合作化運動出現了冒進C. 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 D. 正在進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10. 某同學想要研究“鐵人精神對新中國工業發展推動作用”這一課題。下列史實能支持該課題研究的是,王進喜( )A. 帶領工人在大慶油田艱苦創業 B. 曾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C. 在玉門油礦時多次被評為勞模 D. 事跡被拍成電影《鐵人》后上映11. 下圖所示是一幅描繪20世紀70年代某農村集市場景(人們正在進行交易)的版畫。這張圖( )A. 顯示農民生活已全面改善 B. 暗示市場經濟體制已然形成C. 體現農村交易的傳統模式 D. 反映計劃經濟體制已被打破12. 下圖所示1978年12月24日《人民日報》頭版文章。它可以用來研究( )A. 黨和國家工作著重點轉移 B. 對外開放格局逐步形成的過程C.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D. 科學發展觀被確立為指導思想13. 1982年,鄧小平首次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概念。隨后,中英就香港問題展開多輪談判,其間中國堅定貫徹“一國兩制”方針。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簽署,明確規定香港回歸后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這一系列舉措可用于說明中國( )A. 創新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方案 B. 積極拓展外交新領域C. 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 D. 著力提升國際影響力14. 下表為2000——2020年我國汽車總產量及新能源汽車產量統計表。下表反映了我國( )年份 汽車總產量/萬輛 新能源汽車產量/萬輛2000 206.9 0.012010 18265 15.02020 2522.5 140.5A. 汽車產業實現全面自主創新 B. 傳統汽車生產陷入停滯狀態C 新能源汽車技術領先于全球 D. 汽車產業發展呈現二元態勢15.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在此背景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發展理念。這些理念的提出反映了( )A. 傳統發展模式已徹底被摒棄 B. 時代變遷促使理論與時俱進C. 我國國際地位實現大幅提升 D. 經濟分化導致社會矛盾激化16. 20世紀90年代,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但局部沖突不斷,國際合作面臨諸多挑戰。2013年以來,中國倡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參與國際維和行動、開展對外援助、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據此可知( )A. 中國成為國際秩序主導力量 B. 全球治理模式實現根本變革C. 中國積極應對國際形勢挑戰 D. 區域合作取代全球多邊合作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著復雜的國際形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實行政治孤立、經濟封鎖和軍事威脅。在這樣的背景下,新中國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同時,新中國積極開展外交活動,與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并爭取亞非拉國家的支持與合作。——摘編自王檜林主編《中國現代史》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方針制定的歷史背景,并指出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的主要特點。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簽下“生死狀”,將村內土地分開承包,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先河。當年,小崗村糧食產量就達到了13.3萬斤,一舉結束了20多年吃國家救濟糧的歷史。此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逐步推廣。到1983年初,全國農村已有93%的生產隊實行了這種責任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農村經濟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摘編自章玉麗《中國農業現代化路徑選擇研究》關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推廣的主要原因,史學界有不同的看法。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推廣的主要原因。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城市中敵人力量強大,武裝起義屢屢受挫。在此情形下,毛澤東等共產黨人開始深入分析中國國情,認識到農村地域廣闊,敵人統治力量相對薄弱,且農民階級深受壓迫,具有強烈的革命意愿,于是毛澤東領導開辟了井岡山等一系列農村革命根據地,探索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在根據地建設中,黨積極發動農民,開展土地革命,使農民獲得土地等生產資料,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革命積極性,為革命力量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基礎。——摘編自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材料二 全國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迅速發展壯大。根據地多處于華北、華中的廣大農村地區。黨在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政策,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民生產和抗日的積極性。同時,根據地軍民積極開展大生產運動,開墾荒地,興辦工廠,實現了糧食和物資的部分自給自足。在軍事斗爭方面,根據地軍民充分利用當地地形地貌,在山區開展山地游擊戰,在平原地區則創造了地道戰、地雷戰等靈活多樣的戰術,有效地打擊了日軍,保衛了根據地。——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背景及主要舉措。(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建設與抗日根據地建設上的相似之處,并分析抗日根據地建設對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談談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歷程中對待環境(包括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的態度對當今發展的啟示。20.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40年來(1978—2018年),我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實力伴隨經濟發展同步壯大,為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撐。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實施,科技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研發投入持續增加,創新活力競相迸發,重大成果不斷涌現,體系建設逐步完善。我國科技步入快速發展軌道,我國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摘編自國家統計局《改革開放40年科技創新成就報告》根據材料,圍繞“科技發展”這一主題,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中國現代史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半期考高一歷史試卷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七至十一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題答案】【答案】D【2題答案】【答案】B【3題答案】【答案】A【4題答案】【答案】C【5題答案】【答案】A【6題答案】【答案】C【7題答案】【答案】B【8題答案】【答案】C【9題答案】【答案】D【10題答案】【答案】A【11題答案】【答案】C【12題答案】【答案】A【13題答案】【答案】A【14題答案】【答案】D【15題答案】【答案】B【16題答案】【答案】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題答案】【答案】歷史背景:二戰后美蘇陣營對峙,美蘇冷戰全面展開,美國等西方國家敵視新中國,妄圖扼殺新生政權;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對新中國表示支持和友好;二戰后,亞非拉地區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許多亞非拉國家紛紛獨立;新中國百廢待興,急需穩定的國際環境來開展經濟建設,鞏固政權。主要特點:意識形態鮮明;獨立自主;積極拓展國際空間。【18題答案】【答案】主要原因:小崗村實踐的成功示范;人民公社體制的弊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符合當時中國國情;政府的支持與推動。【19題答案】【答案】(1)背景:國民革命失敗,城市敵人力量強大,武裝起義受挫。主要舉措:深入分析國情,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發動農民,開展土地革命。(2)相似之處:都立足于農村,依靠農民;都采取措施來調動農民積極性;都重視經濟建設以保障物資供應;都充分利用當地環境開展軍事斗爭。意義:保障了抗日根據地軍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調動了農民的抗日積極性,壯大了抗日力量;通過靈活的戰術打擊了日軍,保衛了根據地,為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3)啟示:要根據實際情況,準確把握時代特征和社會環境,制定符合國情的發展戰略;要重視民生,關注人民利益,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要合理利用自然環境,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20題答案】【答案】示例論題:科技發展是國豕崛起的核心引擎。闡述: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工業基礎和技術水平嚴重滯后。但隨著科技研發投入持續增長,先進技術在工業領域全面開花。制造業引入自動化與信息技術,智能化生產流程得以實現,眾多企業成功轉型,實現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變,產品質量與生產效率突飛猛進。我國在航天、高鐵、5G移動通信技術等領域取得領先成就,極大提升國際影響力。航天技術助力太空探索與衛星通信,占據重要戰略地位;高鐵憑借安全、高效、舒適的優勢,成為我國對外展示的閃亮名片,推動國際基礎設施建設合作;5G技術的率先應用,讓我國在全球數字經濟競爭中搶占先機,增強國際話語權,吸引全球資源匯聚,進一步提升國家綜合國力。綜上,科技發展必將助力我國在綜合國力提升的道路上穩步邁進,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唯一標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