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高一歷史考試試卷一、單選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商代疆域四至較為模糊。商代早期遺址盤龍城發現后,其控制的范圍和具體的界限根本無法確定,學者認為商代的疆域達到長江流域。江西吳城商文化遺址發現后,又有學者認為商代的疆域到達江西中部。出現這類情況可能是由于()A.商代各區域文化發展不平衡B.商代文明多元缺乏一體特征C.商政權擴張但統治力量有限D.商代的政治疆域具有多變性2.戰國晚期,楚國貴族集團中,原處于“士”之上層者(上士),因軍功而獲得了大量土地;處于“士”之下層者(下士),如皂人、輿人,也不乏因軍功而變為土地的持有者。這反映出當時楚國()A.社會秩序有所變動B.貴族集團權勢增強C.實行重農抑商政策D.貴族政治趨于瓦解3.北魏遷都洛陽以后的貴族墓志一改平城時期簡短、平實的風格,用豐富繁雜的語言表達對墓主人德行的贊頌,在北魏皇族元氏的墓志中不乏“忘己憂國”“忠規孝范”“禮窮訓則”“尊師崇道”等語。這一現象表明()A.統治者注重自身道德規范B.儒家倫理影響力增強C.孝文帝改革成效顯著D.民族融合增強了華夏認同4.蘇洵在《嘉祜集·審勢》中記載:“吾宋制治,有縣令,有郡守,有轉運使,以大系小,絲牽繩聯,總合于上。雖其地在萬里外,方數千里,擁兵百萬,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間,三尺豎子馳傳捧詔,召而歸之京師,則解印趨走,惟恐不及。”據此可知,宋代()A.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B.強化中央集權效果顯著C.分化事權造成地方官僚機構臃腫D.鏟除了地方割據賴以生存的根源5.清乾隆進士李調元在《賣田說》中借佃戶王某之口說明“賣田以佃田”的好處:家中有十畝耕地,難以養活十口之家;賣出自己的十畝地,則可以長期租佃一百畝維持生計,且能免于官府錢糧加派。當時農業中租佃關系的盛行()A.削減了國家賦稅來源B.遏制了土地兼并擴大C.抑制了商業貨幣經濟D.延續了個體農耕方式6.洋務運動親歷者鄭觀應指出:“官督商辦者,既有委員、監督,而用人之權操自督辦,股東不能顧問。督辦而賢也......股東自然受賜;而無如其多是官場中人......結黨營私毫無顧忌,而局務遂日歸腐敗矣。”這表明他()A.反對股份制度B.主張官商分途C.萌發維新思想D.認可督辦作用7.1909年出版的漫畫《不倒翁》,畫中文字為:“嗟乎不倒翁,衣冠何赫赫。乃為外人之傀儡,是為玩部之人物。”該漫畫旨在揭示()A.近代中國民族危機不斷加深B.時人對預備立憲的嚴重不滿C.清政府的統治根基嚴重動搖D.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必要性8.1947年,河北景縣流傳著歌謠:“吃八路,穿八路,住八路,為什么不去當八路。”南宮縣的新兵說:“好日子是毛主席給的,不打老蔣是沒心肝的,所以我要堅決打老蔣。”肥鄉縣的農民說:“我得報恩,我老了,我送我兒子參軍。”這反映出()A.土地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B.減租減息激發了革命熱情C.解放戰爭進入決戰階段D.國民政府陷入統治危機9.1951年11月,中央軍委整編工作會議就海軍建設計劃做出的決定指出:一要縮小,二要推遲。會后,海軍將三年計劃改為《海軍五年建設計劃》,并大大減少了購置艦艇、飛機等裝備的數量,縮小了部隊基礎建設規模。這些舉措()A.適應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B.旨在為“一五”計劃積累資金C.折射出國際斗爭局勢的嚴峻D.體現出我國自造艦艇的決心10.1979年3月30日,長城上的一個小男孩正吸著一罐可口可樂。可樂是來到北京旅游的美國攝影師詹姆斯·安丹森偷偷帶進中國的,拍攝當天,他特意在長城上空出一條無人的弧形路,給了小男孩幾個硬幣,請他擺好造型。該圖()A.說明商業促銷方式在我國首次出現B.成為了國人從封閉走向開放的見證C.反映我國經濟騰飛生活巨變的現實D.體現了中國已與世界經濟實現接軌11.烏魯克是蘇美爾地區的一個城市,在該城市的神殿廢墟中出土了一個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大理石花瓶。花瓶瓶身的圖案從下到上依次是:象征水的波浪線、大麥麥穗和椰棗、綿羊、端著器物的男子隊伍、豐收女神伊南娜和男祭司。由此可推知,當時的烏魯克()A.官僚體系完善B.受到了古埃及文明的影響C.民眾生活富足D.具備了早期城市國家特征12.12~13世紀的英格蘭興起了大批的小城鎮,這些小城鎮多為人為“種植”城鎮,是特許狀授權的交易地點,領主選定一個他認為合適的地點作為“城址”,授予“市民權”或“市民租佃”之后,這一地方便具備了“城”的資格。據此可知,這一時期英格蘭城鎮化()A.滲透著鮮明的政治因素B.推動了商業資本的擴張C.兼具專制與自治的特點D.體現了王權強化的趨勢13.如圖為1375年至1875年間英國倫敦、荷蘭阿姆斯特丹、意大利佛羅倫薩和中國北京四個城市中勞動者的收入除以生活費用所顯示出的生活水準差異示意圖(1=僅夠生存;4=收入是維持生存所需費用的4倍)。其中代表阿姆斯特丹的是()A.甲B.乙C.丙D.丁14.1878-1910年,墨西哥咖啡、棉花、龍舌蘭、甘蔗等出口農產品的年產量,分別增加了350%、60%、110%和50%,而谷物和大豆卻分別下降了40%和22%。墨西哥不得不進口糧食來滿足國內的需要。這反映了墨西哥()A.因地制宜發展經濟B.注重發展農副產業C.開始被卷入世界市場D.淪為列強的經濟附庸15.漫畫《我們用我們的小斧子砍的》發表于20世紀上半葉,從左到右三個人物(左右兩邊代表的是英美攜手合作,共同砍倒了兩棵大樹。這幅漫畫可以反映出()A.遠東局勢步入緩和階段B.列強妥協共同操控中國C.英美對日本崛起的憂慮D.反法西斯同盟并肩作戰16.1927年9月,蘇聯一位富農在與同村人談話時說道:“我還有3000普特去年的糧食,但我不會賣掉它,我會等到春天價格上漲,也許還會有饑荒,那時我就可以買一臺拖拉機了。我將賣掉三頭豬和一些羊來交稅,但我不會賣任何糧食。”這反映了當時蘇聯()A.農業集體化實施具有迫切性B.工農業雙軌并行發展將繼續C.富農屯糧是蘇聯饑餓的根源D.新經濟政策擺脫了經濟困境二、材料分析題(17題12分,18題14分,19題14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南宋的太學和州縣學多有名無實,朝廷只好轉而支持民間或私人創辦書院,以補官學之不足。自北宋初就名聞天下的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在南宋中期相繼復興。之后,各地爭相效法,紛紛建立書院,延聘名師碩儒,聚徒講學。二十幾年后,蔚然成風,呈鼎盛之勢。南宋書院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江南之地,以江西、湖南、浙江、福建為最多。特別是朱熹、陸九淵等一批理學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弟子都在江南地區講學,遂使這些地區成為書院最發達之地。-摘編自王炳照《中國古代書院》材料二 18世紀的許多思想文化活動都是在國家機構的影響下進行的。雍正資助書院使學者們有了職業,1736年至1795 年在位實際執政61年的乾隆,曾倡議由一大批有學問的文人編了大約57部大部頭著作,如《四庫全書》等。清代的學術從屬于官方,即使這種從屬是間接的。皇帝對中國知識界的統治還表現在對文化的鎮壓上。這一鎮壓持續了大約15年,與編纂《四庫全書》同時進行。-摘編自(美)費正清、賴肖爾著《中國:傳統與變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南宋書院興盛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代官學的顯著特點并簡要評價。(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直到甲午戰爭之后,清政府才開始痛切地認識到鐵路之重要。當時,全國鐵路才有360余千米,相比而言,美國是18.2萬千米,英國是2.1萬千米,法國是2.5萬千米,連小小的日本島國,也有3300千米。鐵路在當年對經濟之重要程度,宛若今天互聯網。在19世紀至20世紀之交的20多年里,倫敦和紐約兩大股票交易所中的公司證券差不多都和鐵路有關。美國經濟史專家威廉·羅伊甚至認為,鐵路公司塑造了公司化美國的早期歷史,“簡而言之,公司體制結構就是鐵路體制結構”。-摘編自吳曉波《跌宕一百年:中國企業1870-1977》材料二 在2004年中國引進日本高鐵技術時,川崎重工總裁曾建議中方技術人員用兩個8年時間來分別掌握時速200千米技術和時速350千米技術,最終中國高鐵僅用6年就掌握到了時速350千米的高鐵核心技術,并于2017年推出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復興號”動車組列車。相較于日本、法國、德國等傳統高鐵強國數十年發展歷史,中國高鐵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從無到有,甚至在技術等級、運營規模、安全可靠等方面均處于世界領先,實現了中國高鐵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跨越。通過對中國滬深A股上市企業2013-2017年的并購數據的研究發現,技術并購對自主創新能力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并購企業通過技術并購的方式加快企業技術能力完善,有助于提高自身技術創新能力,加快自主創新成果的產生。截至2021年年底,中國高速鐵路運營總里程超4萬千米,約占全球高鐵運營里程的百分之七十,并率先實現了“智能高鐵”的技術創新。-摘編自陳向博、丁慧平《中國高鐵快速崛起的創新機理》(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晚清時期中國鐵路發展滯后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當代中國鐵路崛起的表現,談談其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啟示。(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代中國在進入18世紀以后,隨著版圖的擴大和經濟的發展,人口也急速增長,并伴隨全國范圍的大規模人口流動。陜西、甘肅兩省地處黃土高原的中、西部,地理上較其他省份距新疆更近,甘肅省更是與新疆毗鄰。在清代,甘肅一省的管轄范圍遠超過今天的行政區劃,還包括了今天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及青海省的東部。為了鎮守西陲,保持在當地的軍事防御力量,有多達兩萬名滿蒙八旗兵及錫伯、索倫、察哈爾、厄魯特四營兵,分別從東北、張家口、西安、寧夏等地奉調移駐。有組織的移民出關以甘肅省無業貧民為對象,經過招募,在官府組織及資助下分批前往新疆,安置于事先勘查好的屯區。乾隆中葉以后內地人口向新疆遷移形成了大勢,這樣說是因為上述各類形式的人口移動中都能看到陜甘回民的身影。如回民李應福,乾隆五十年(1785年)時他以73歲的高嶺仍在新疆葉爾羌經營店鋪。清廷采取的這一系列措施,促進了多種形式的人口遷移,以北疆地區為中心,出現了內地移民大量聚居的現象。-摘編自華立《清代陜甘地區回民向新疆的遷徙流動-以乾隆時期的事例為中心》材料二:英國擁有2萬居民以上的城市,人口的實際增加數在1821~1831年間是110萬人,1831~1841 年間為127萬人,1841~1851 年間不下180萬人。1750年以前,英國西部、西北地區人口稀少,比如蘭開夏郡每平方英里只有56人。到了1851年,有幾個主要區域平均人口密度都超過每平方英里800人,如倫敦、東蘭開郡和西約克郡之間的工業區、西米德蘭地區特別是伯明翰的工業區等。英國的總人口從1801~1831年中,每十年以將近16%的比率增長,而同一時期大城市的人口增長得更為迅速。-摘編自莊解憂《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城市的發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乾隆中期陜甘人口向新疆遷移的影響。(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英國人口發生的變化,并分析引發人口變化的因素。(8分)20.(12分)【目錄的選用】下表所示分別為統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與《中外歷史綱要(下)》的目錄《節選》。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2019年版 第五單元明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 第16課兩次鴉片戰爭 第17課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 第18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第19課辛亥革命 第20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第七單元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趙 第21課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第22課南京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 第八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 第23 課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 第24課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第26課人民解放戰爭 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下)》目錄( 選)(2019年版) 第五單元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第10課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 第11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傳播 第六單元世界殖民體系與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 第12課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第13課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第七單元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資變 第14課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 第15課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第16課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第17課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從表中提取相互關聯的中外歷史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中外關聯,史論結合)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高一歷史考試試卷參考答案一、單選題1-5CADBD6-10BDACB11-15DABDC16A二、材料分析題17.(1)原因:官學存在弊端與不足,朝廷對民辦書院的支持;著名書院復興的推動;江南地區經濟的發展;理學興盛的影響;科舉考試的改革與發展。(6分,任答3點即可)(2)特點:官方對文化的控制加強。(2分)評價:官方的支持使清代文化獲得了一定的發展,大部頭著作的編纂對于總結、傳承民族文化有深遠意義。但清代官方教育以維護專制統治為目的,以維護社會秩序為職責,不能適應社會變化,更不能引領社會發展,最終導致中國落后于時代潮流,給整個民族帶來巨大災難。(4分)18.(1)原因:清政府早期忽視鐵路建設重要性;技術落后,資金短缺;鐵路公司體制的缺失。(6分,言之有理酌情給分)(2)表現:從引進技術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實現技術反超,領先世界);通過技術并購方式加快企業自主創新;高鐵里程領先世界,率先實現智能化。(4分,任答2點即可)啟示:堅持黨和政府正確領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前提;技術自主創新是發展的關鍵;創新發展模式才能領先世界。(4分,任答2點即可)19.(1)影響:有利于緩解內地人地矛盾和階級矛盾;促進烏魯木齊地區農耕經濟發展;推動農耕技術的傳播;有利于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民族融合,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推進人口分布合理化,人口資源得到開發和利用。(6分,任答3點即可)(2)變化:城市人口快速增加;英國西部、西北部人口增加較快;人口密度大。(4分,任答2點即可)因素:工業革命加速了城市化進程;工業城市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區域性發展;圈地運動的影響;經濟發展促進了人口的增長。(4分,任答2點即可)20.示例一:論題:馬克思主義不斷豐富發展。(2分)闡述: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業革命的進行,階級矛盾激化。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在此理論指導下,國際工人運動蓬勃興起,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這是列寧深刻洞悉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取得勝利等一系列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俄國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準備,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人結合革命實際,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造性地形成“工農武裝割據”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以來,隨時代發展,特別是和俄國、中國的國情相結合,形成了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馬克思主義得到進一步豐富發展。(10分)其他論題參考:政治民主化的發展和深入;工業革命對中國的雙重影響;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題為開放性言之成理即可。可從中西方關系的角度作答,比較中西方的不同點、比較中西方的相同點、從中西方互動角度作答。中西互動角度還可從時間來分、從互動的內容來分等。體現本題中外關聯要求的論題及論證至少可從5個角度:中國對外國的影響(或東方對西方的影響);外國對中國的影響(或西方對東方影響);中外之間的相互影響(或東西方的相互影響);中外之間的相同之處(或東西方的相同之處);中外之間的不同之處(或東西方的不同之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