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章 地表形態的塑造第一節 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第1課時 內力作用 外力作用課標要點:1.運用示意圖,說明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2.結合實例,解釋內力和外力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內力作用及地貌1.能量來源:主要是來自地球內部的熱能。2.分類:迅速劇烈的內力作用和極其緩慢的內力作用。3.表現形式、概念及影響表現形式 概念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地殼運動 是指巖石圈因受內力作用而發生的變位或變形 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大陸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都是地殼運動的反映 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巖漿活動 是當巖石圈破裂時,深處巖漿沿破裂帶上升,侵入巖石圈或噴出地表的過程 巖漿只有噴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響地表形態變質作用 是巖石受溫度、壓力等因素的影響,其成分、結構發生改變的過程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2020年12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尼泊爾總統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8 848.86米。珠穆朗瑪峰是反映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互擠壓運動狀態的“敏感指示器”。據科學家考察,喜馬拉雅山脈原來是一片海洋,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帶和青藏高原南緣,是世界著名的大陸地震活動帶。1.導致喜馬拉雅山脈由海洋變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什么?(綜合思維)提示:內力作用。2.說出喜馬拉雅山脈地區的受力形成方向。(地理實踐力)提示:水平運動。3.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的過程說明了內外力作用的影響是什么?(綜合思維)提示:在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過程中,內外力同時起作用,內力作用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則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地殼運動又叫構造運動,按照運動的方向和性質,可以將其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具體表現如下。類型 水平運動 垂直運動概念 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 組成地殼的巖層作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運動方向 水平擠壓 水平張裂 地殼抬升、地殼下沉對地表的影響 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 形成裂谷或海洋 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運動形態舉例 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等 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紅海等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濱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變化相互關系 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區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規模的運動而言,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1.(2024·浙江臺州月考)2020年12月21日,日本本州島東岸近海發生了里氏6.3級地震。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①海溝附近 ②海嶺附近 ③生長邊界附近 ④消亡邊界附近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發生在本州島東岸近海,位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消亡邊界,③錯誤,④正確;太平洋板塊俯沖到亞歐板塊以下,形成海溝和島弧,震源位于海溝附近,①正確,②錯誤。故選B項。答案:B下圖中1~5表示不同的沉積巖地層。讀圖,回答2~3題。2.據圖推測,該地經歷的內力作用一定有( )A.變質作用 B.地殼運動C.巖漿活動 D.沉積作用3.甲處缺失3、4地層,主要原因是( )A.形成3、4地層時期,甲地地勢太低B.形成3、4地層時期,甲地地勢較高C.形成3、4地層后,甲地地殼抬升,被外力侵蝕D.形成3、4地層時期,甲地缺乏沉積物來源解析:第2題,圖中地層發生了彎曲變形,即有褶皺分布,且有明顯的斷層存在,這些都是地殼運動留下的痕跡。故選B項。第3題,首先在地勢低洼處,由于沉積作用,先后形成1、2、3、4沉積巖地層,后因地殼運動,地層彎曲變形,甲地地層向上隆起,為背斜構造。甲地位于斷層上升一側,地殼抬升,又由于背斜頂部受張力,巖石破碎,易被外力侵蝕,所以缺失3、4地層。故選C項。答案:2.B 3.C外力作用及地貌1.能量來源: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2.表現形式、因素及作用表現形式 因素 作用風化作用 溫度、水、大氣、生物等 使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發生破碎崩解、化學分解和生物分解等,為其他外力作用創造了條件 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態的基本過程侵蝕作用 流水、波浪、風、冰川等 對地表進行破壞,常使被侵蝕掉的物質離開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蝕地貌 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于平緩搬運作用 風化或侵蝕的產物被搬運離開原來的位置,為堆積地貌的發育輸送大量物質堆積作用 外力減弱或遇到障礙物 被搬運的物質逐漸沉積下來,形成堆積地貌微思考 風化作用與風力作用有何不同?提示: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在溫度、水、大氣、生物等的影響下,發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壞作用,叫作風化作用。風力作用則是指風的侵蝕、搬運、堆積等作用,故風化作用與風力作用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3.特點:在不同的地區,水熱組合狀況不同,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方式、強度等存在差異,從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態。開車進入玉門關西的“魔鬼城”,突遇沙塵暴,“魔鬼城”瞬間變成了“硝煙彌漫”的戰場,陣陣妖風呼嘯而來,地面上飛沙走石,空中沙塵蔽日,成群結隊的沙礫橫著“掃射”過來,感覺就像是中了“埋伏”,而敵人的火力是一排排“噴砂槍”,打得人幾乎睜不開眼……1.簡述“魔鬼城”所在地區的氣候特征。(區域認知)提示: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干旱、降水少,晝夜溫差大。2.“魔鬼城”的形成體現了什么外力作用?分布有何規律?(綜合思維)提示:風力侵蝕作用。多分布于氣候干旱、風力強勁的地區。3.沙塵暴體現的是何種外力作用?(綜合思維)提示:風力的搬運作用。1.外力作用對地貌的影響外力作用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四種方式,通過風、流水、冰川、波浪等因素對地表形態造成影響,形成各種外力地貌。(1)侵蝕作用對地貌的影響作用 對地貌的影響 主要分布地區風力侵蝕 形成風蝕洼地、風蝕柱、風蝕蘑菇等地表形態 干旱地區流水侵蝕 侵蝕 使谷底、河床加深,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溝壑縱橫的地表形態 河流流經的高原、山地溶蝕 形成溶洞及石鐘乳、石筍、石柱等 河流流經的中低緯度的分布有可溶性巖石的地區冰川侵蝕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緯度地區海浪侵蝕 形成海蝕地貌 濱海地帶(2)搬運作用對地貌的影響作用 對地貌的影響 分布地區風力搬運 “飛沙走石” 在干旱、半干旱地區以及海濱區作用強烈流水搬運 “泥沙俱下” 在濕潤、半濕潤地區作用明顯冰川搬運 物質遷移 冰川活動地區海浪搬運 物質遷移 濱海地帶(3)堆積作用對地貌的影響作用 對地貌的影響 分布地區冰川堆積 堆積物顆粒大小不分,雜亂堆積,形成冰磧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區和高緯地區流水堆積 形成沖積扇、三角洲、沖積平原 堆積物顆粒大的先堆積,顆粒小的后堆積,具有分選性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風力堆積 形成沙丘(靜止沙丘、移動沙丘)和黃土堆積 干燥內陸及鄰近地區海浪堆積 形成沙灘等海岸地貌 濱海地帶2.同一種外力作用在不同區域形成不同的地貌3.外力作用與地貌之間的關系古雅斯河發源于澳大利亞大分水嶺西側,構造運動導致其水系發生了演變(如下圖),圖中谷地有卵石堆積。讀圖,回答1~2題。1.判斷圖中谷地是( )A.狹長湖盆 B.斷流河道C.古冰川槽谷 D.泥石流通道2.圖中古雅斯河水系演化過程為( )①地勢低洼,積水形成喬治湖 ②地勢東高西低,形成古雅斯河水系 ③斷裂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壘 ④擠壓隆起,形成大分水嶺A.④②③① B.②④①③C.①③②④ D.④①②③解析:第1題,由于科拉林地壘形成新的分水嶺,湖泊西部河道發生流向改變,后因無水流匯入,造成斷流,B項正確;如果是狹長湖盆,堆積物應該比較細小,A項錯誤;如果是冰川或泥石流,則堆積物應該大小不一,雜亂無章,目前谷底存在卵石堆積,C、D項錯誤。故選B項。第2題,讀圖可知,受地殼運動擠壓影響,澳大利亞東側形成大分水嶺,其山脈西部發育多條支流;由于澳大利亞東部為大分水嶺,西部為大自流盆地,地勢東高西低,支流向西流淌匯集,形成古雅斯河;受斷層作用影響,地殼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壘,大分水嶺以西的支流無法注入古雅斯河,古雅斯河的支流被阻斷;被阻斷支流逐漸匯集形成喬治湖,原有古河道及科拉林地壘成為古雅斯河上游地區,原有水系被分割成兩個部分。綜合上述分析可知,古雅斯河水系的演化過程是④②③①,A項正確。故選A項。答案:1.B 2.A昌黎七里海海岸沙丘帶是在七里海潟湖外側的濱海沙壩基礎上發育形成,經歷了盾形沙丘、雛形新月形沙丘、成熟新月形沙丘。下圖為昌黎七里海地區新月形沙丘發育過程平面圖。讀圖,回答3~4題。3.昌黎海岸新月形沙丘形成的主導作用是( )A.海水堆積 B.流水堆積C.風力堆積 D.風力侵蝕4.昌黎海岸的盛行風向為( )A.東北風 B.西南風C.西北風 D.東南風解析:第3題,由所學知識可知,海岸新月形沙丘是經風力搬運、堆積形成的風積地貌。故選C項。第4題,由圖可知,東北方向坡度緩,為迎風坡,所以該地盛行風向為東北風。故選A項。答案:3.C 4.A課時作業(六) 內力作用 外力作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平均海拔1 200米的盤吉爾塔格山巖體多為火山巖,巖石中含有豐富的碳酸鈣,形成獨特的火成巖石林景觀(如下圖所示)。讀圖,回答1~2題。1.該地巖石主要由( )A.流水挾帶泥沙固結形成B.巖漿上升冷卻、凝固形成C.大規模的海陸變遷形成D.干旱地區風化物沉積形成2.形成該石林景觀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物理風化和風力堆積B.冰川侵蝕和風力侵蝕C.風力侵蝕和流水侵蝕D.流水侵蝕和風力堆積解析:第1題,根據文字信息“平均海拔1 200米的盤吉爾塔格山巖體多為火山巖”可知,該地巖石為巖漿巖,主要由巖漿上升冷卻、凝固形成,B項正確。故選B項。第2題,據圖可知,石林景觀巖體裸露,沒有堆積物分布,因而不存在堆積作用,A、D項錯誤。當地平均海拔只有1 200米,沒有冰川分布,不會受到冰川侵蝕,B項錯誤。巖石中含豐富的碳酸鈣,易受流水侵蝕(化學溶蝕);當地氣候干旱,風力大,風力侵蝕作用強,C項正確。故選C項。答案:1.B 2.C下圖為我國西北地區常見的石蘑菇和沙丘圖片。讀圖,回答3~4題。3.石蘑菇是指頂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狀的巖石,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風力侵蝕作用 B.風力堆積作用C.流水侵蝕作用 D.冰川侵蝕作用4.圖中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冰川侵蝕作用 B.流水堆積作用C.風力堆積作用 D.流水侵蝕作用解析:第3題,石蘑菇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地區,是由風力侵蝕作用形成的。故選A項。第4題,沙丘是因風速降低,風挾帶的物質沉積下來形成的,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風力堆積作用。故選C項。答案:3.A 4.C雅丹地貌,現泛指氣候干燥地區的一種風蝕地貌,河湖相土狀沉積物所形成的地面,經風化作用、間歇性流水沖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溝槽)地貌組合。下圖為兩種常見的雅丹地貌示意圖。讀圖,回答5~6題。5.圖1為平頂山狀雅丹,該地貌頂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 )A.風力堆積作用B.流水沉積作用C.風力侵蝕殘留D.地殼運動產生地形抬升6.圖2為鯨背狀雅丹,多出現在常年風速很大的地方,分析兩側坡度差異的成因( )A.陡坡,迎風坡侵蝕而成B.緩坡,迎風坡堆積而成C.陡坡,迎風坡堆積而成D.緩坡,迎風坡侵蝕而成解析:第5題,雅丹地貌是一種典型的風蝕地貌。在極干旱的干涸湖底中,常因干涸裂開,風沿著這些裂隙吹蝕,裂隙越來越長,原來平坦的地面發育成許多不規則的背鰭形壟脊和寬淺溝槽,故其頂部平坦是由于早期流水沉積作用形成的。故選B項。第6題,鯨背狀雅丹多出現在常年風速很大的地方,由于大風的長期吹蝕,導致迎風坡的巖石侵蝕比較嚴重,逐漸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另一側由于位于背風坡,侵蝕作用較弱,因此地勢相對和緩。故選A項。答案:5.B 6.A在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共同驅動下,各自然環境要素綜合作用,形成豐富多彩的地表形態。而且,地表形態處在不斷變化之中。據此回答7~8題。7.下列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的是( )A.地殼運動 B.變質作用C.巖漿活動 D.外力作用8.內、外力作用中( )①內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 ②外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態的“粗毛坯” ③內力作用使地表形態更加豐富多彩 ④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狀況趨于平緩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解析:第7題,地殼運動可以造成地表的高低起伏,A項錯誤;變質作用發生在地殼深處,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B項正確;巖漿活動如火山活動可以使巖漿噴出地表,形成火山地貌,C項錯誤;外力作用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都可以塑造地表形態,D項錯誤。故選B項。第8題,內力作用使地面變得高低起伏,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①正確;內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態的“粗毛坯”,不是外力作用,②錯誤;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態更加豐富多彩,不是內力作用,③錯誤;外力作用把高地削平、低地填平,使地表起伏狀況趨于平緩,④正確。故選C項。答案:7.B 8.C龍首山溝谷發育,北麓分布著由粗砂、礫石覆蓋的戈壁。下圖示意我國西北局部區域示意圖。讀圖,回答9~10題。9.龍首山北麓戈壁的成因是( )①氣候干燥,磨蝕作用強 ②風力侵蝕強,較細顆粒被吹走 ③位于出山口,碎石堆積 ④風力搬運強,較粗顆粒被帶來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10.該區域盛行風向主要影響沙丘的( )A.面積 B.粒徑C.走向 D.移速解析:第9題,根據材料可知,該山北麓分布著由粗砂、礫石覆蓋的戈壁,而據圖可知該山為西北季風的迎風坡,風力侵蝕作用較強,將較細顆粒吹走,留下了重量較大的粗砂和礫石形成了戈壁,②正確;龍首山北麓為沙漠,海拔低于龍首山,北麓屬于出山口位置,山體上被風化和外力侵蝕下來的碎石會在出山口的北麓堆積,使其粗砂和礫石分布較多,③正確;磨蝕作用難以形成粗砂、礫石,①錯誤;風力搬運力量有限,一般不會將顆粒較大的粗砂和礫石搬運過來,④錯誤。C項正確,A、B、D項錯誤。故選C項。第10題,由于該區域盛行西北風,受到西北風風力作用的影響,砂粒會隨著盛行風風向被搬運和移動,所以砂粒堆積形成的沙丘走向會沿著盛行風風向發展,其走向受盛行風影響大,C項正確;盛行風雖然會對沙丘的面積、沙粒徑以及移速造成一定的影響,但這些要素也與沙源的狀況、地表起伏程度以及地表植被狀況關系密切,所以盛行風不是影響沙丘面積、粒徑和移速的最主要因素,A、B、D項錯誤。故選C項。答案:9.C 10.C丹娘沙丘位于青藏高原雅魯藏布大峽谷,年降水量約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份,冬春季多大風。在河流北岸山麓,有一個高約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雅魯藏布江水位季節變化大。下圖1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線示意圖,下圖2為丹娘沙丘景觀圖。讀圖,回答11~13題。圖1圖211.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是( )A.風力堆積 B.河流堆積C.冰川堆積 D.海浪堆積12.該沙丘的沙源直接來自( )A.附近山脈土壤B.青藏高原疏松的土壤C.江心沙洲D.塔克拉瑪干沙漠13.正確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解析:第11題,材料信息顯示,該地冬春季節氣候干旱,多大風,大風挾帶沙洲和河漫灘上的沙粒,受江邊地形阻擋,風速減緩,沙粒堆積于山坡,日積月累形成沙丘,不是流水或者冰川堆積形成,A項正確,B、C項錯誤。此地距海較遠,沒有海浪作用,D項錯誤。故選A項。第12題,材料信息顯示,雅魯藏布江水位季節變化大,因為該地降水集中在6~9月份,可知該地冬春季節降水少,河流水位較低,河灘和沙洲便裸露出來,成為沙丘的沙源,C項正確。附近山脈沒有沙源,青藏高原土壤不疏松,A、B項錯誤。塔克拉瑪干沙漠距離雅魯藏布大峽谷較遠,且受重重山脈阻擋,不會成為該地的沙源,D項錯誤。故選C項。第13題,沙丘迎風坡一側坡度較緩,背風坡一側坡度較陡,排除A、D項。受風力作用影響,沙丘由河漫灘向河流北岸山麓移動,即由低向高處移動,C項正確,B項錯誤。故選C項。答案:11.A 12.C 13.C1969年7月21日凌晨,阿姆斯特朗將左腳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并留下深深的腳印(圖1)。隨著科技發展,人類探索到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圖2為火星地貌圖。讀圖,回答14~16題。14.阿姆斯特朗腳印將會保留上萬年,而火星車登陸的痕跡很快消失,與之相關的是( )A.月球風力作用強烈B.月球風化作用強烈C.火星風力作用強烈D.火星風化作用強烈15.形成圖2中礫石裸露地貌特征的地質作用主要是( )A.流水沉積作用 B.風力沉積作用C.冰川沉積作用 D.風力侵蝕作用16.在火星圖片中有一處堆積物,小明認為是倒石堆,小紅認為是沖積扇,其差異是( )A.倒石堆坡度陡,沖積扇坡度緩B.倒石堆由礫巖構成,沖積扇由粉砂構成C.倒石堆顏色深,沖積扇顏色淺D.倒石堆上部粒徑大,沖積扇上部粒徑小解析:第14題,痕跡的消失與風化作用無關,月球上沒有大氣,痕跡能夠保存,而火星車痕跡會在風力作用下被掩埋、搬運直至消失。第15題,圖2地貌反映出粉砂與礫石并存,且礫石棱角分明,出露于地表。流水沉積形成磨圓度較高的卵石;火星上即便有冰川活動,時間上也已經消失很久;風力沉積形成沙丘等地貌;圖中礫石分布是風力把粉砂侵蝕搬運后形成的礫石裸露。第16題,倒石堆是重力沉積,坡度陡;沖積扇是流水沉積,坡度較緩,頂部沉積物粒徑大,顏色與沉積物類型有關。答案:14.C 15.D 16.A17.內力作用使地表變得崎嶇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趨于平坦,內、外力作用共同塑造著地表形態。下列地質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的是( )①地殼運動 ②巖漿活動 ③堆積作用 ④侵蝕作用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內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內部,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等。答案:A2020年11月7日,湯加群島附近發生里氏6.1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0千米。據此回答18~19題。18.下列有關本次地震的成因,敘述正確的是( )A.火山活動引起 B.地殼運動引起C.山崩和滑坡引起 D.人類活動誘發而成19.從地質作用方面分析,下列地質現象的成因與該次地震相似的是( )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B.崇明島的形成C.澳大利亞大堡礁的形成D.約旦地溝的形成解析:第18題,地震的發生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屬于內力作用,雖然火山活動也能引起地震,但地震發生時并沒有火山噴發。第19題,云南路南石林是流水侵蝕、溶蝕形成的地貌,屬于外力作用;崇明島是流水挾帶的泥沙堆積而成;澳大利亞大堡礁是生活在熱帶地區的珊瑚蟲遺體沉積而成;約旦地溝處于大陸板塊內部斷裂下陷處,由內力作用形成。答案:18.B 19.D讀紅海剖面示意圖,回答20~21題。20.圖示區域的地殼( )A.以水平張裂作用為主 B.以水平擠壓作用為主C.以垂直上升運動為主 D.以垂直下降運動為主21.下列島嶼或群島的形成主要與地殼垂直運動有關的是( )A.冰島 B.臺灣島C.夏威夷群島 D.南沙群島解析:第20題,根據圖中地層和巖石的分布可知,紅海處地殼發生斷裂,地殼以水平張裂作用為主。第21題,冰島和夏威夷群島的形成主要與火山噴發有關;臺灣島的形成主要與地殼垂直運動有關;南沙群島的形成主要與外力作用有關。答案:20.A 21.B22.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臺灣東部臺東市西靠臺灣山脈,自然風景秀麗。卑南溪發源于臺灣山脈,向東注入太平洋。這里氣候濕潤,但冬季卻遭受沙塵的困擾。(1)分析圖示地區地貌景觀豐富多樣的原因。(2)簡析卑南溪河口M沙灘的形成原因。(3)說明該區域沙塵是如何形成的。解析:第(1)題,圖示區域地貌豐富多樣的原因,主要從地形、外力作用等角度分析。第(2)題,河口地區沙灘的形成原因主要從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卑南溪所挾帶的泥沙,在河流下游地區,河床變寬,加之海水頂托,使得河流水流速度減慢,泥沙沉積于河口地區,形成沙灘。第(3)題,該區域沙塵的形成主要從沙塵來源及動力因素考慮。答案:(1)該地區東臨太平洋,靠近海岸線,海岸地貌發育普遍;西側為臺灣山脈,地勢陡峻,加上河流流水作用強烈,形成各種山地和流水地貌。(2)卑南溪河流含沙量較大;卑南溪河口地區地形平坦,水流速度緩慢,泥沙易淤積;河口泥沙受流水影響向東輸送;沿岸日本暖流北上,導致該河口水流速度減緩,泥沙沉積于河口。(3)冬季河流處于枯水季節,水位低,沙灘面積廣,沙源豐富;冬季降水較少,天氣較干燥;冬季風風力較強。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64張PPT)第二章 地表形態的塑造第一節 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第1課時 內力作用 外力作用研習任務一 內力作用及地貌1.能量來源:主要是來自地球內部的______。2.分類:____________的內力作用和極其緩慢的內力作用。3.表現形式、概念及影響表現形式 概念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地殼運動 是指巖石圈因受內力作用而發生的______或變形 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大陸漂移、____ ________和沉降、地震等都是地殼運動的反映 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____________熱能迅速劇烈變位地面抬升高低不平表現形式 概念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巖漿活動 是當巖石圈破裂時,深處巖漿沿_________上升,侵入巖石圈或______地表的過程 巖漿只有_______ _____才可以直接影響地表形態 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____________變質作用 是巖石受溫度、______等因素的影響,其成分、______發生改變的過程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破裂帶噴出噴出地表壓力結構高低不平2020年12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尼泊爾總統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8 848.86米。珠穆朗瑪峰是反映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互擠壓運動狀態的“敏感指示器”。據科學家考察,喜馬拉雅山脈原來是一片海洋,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帶和青藏高原南緣,是世界著名的大陸地震活動帶。1.導致喜馬拉雅山脈由海洋變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什么?(綜合思維)提示:內力作用。2.說出喜馬拉雅山脈地區的受力形成方向。(地理實踐力)提示:水平運動。3.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的過程說明了內外力作用的影響是什么?(綜合思維)提示:在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過程中,內外力同時起作用,內力作用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則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地殼運動又叫構造運動,按照運動的方向和性質,可以將其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具體表現如下。類型 水平運動 垂直運動概念 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 組成地殼的巖層作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運動方向 水平擠壓 水平張裂 地殼抬升、地殼下沉類型 水平運動 垂直運動對地表的影響 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 形成裂谷或海洋 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運動形態類型 水平運動 垂直運動舉例 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等 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紅海等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濱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變化相互關系 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區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規模的運動而言,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1.(2024·浙江臺州月考)2020年12月21日,日本本州島東岸近海發生了里氏6.3級地震。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①海溝附近 ②海嶺附近 ③生長邊界附近 ④消亡邊界附近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發生在本州島東岸近海,位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消亡邊界,③錯誤,④正確;太平洋板塊俯沖到亞歐板塊以下,形成海溝和島弧,震源位于海溝附近,①正確,②錯誤。故選B項。B下圖中1~5表示不同的沉積巖地層。讀圖,回答2~3題。2.據圖推測,該地經歷的內力作用一定有( )A.變質作用 B.地殼運動C.巖漿活動 D.沉積作用3.甲處缺失3、4地層,主要原因是( )A.形成3、4地層時期,甲地地勢太低B.形成3、4地層時期,甲地地勢較高C.形成3、4地層后,甲地地殼抬升,被外力侵蝕D.形成3、4地層時期,甲地缺乏沉積物來源BC解析:第2題,圖中地層發生了彎曲變形,即有褶皺分布,且有明顯的斷層存在,這些都是地殼運動留下的痕跡。故選B項。第3題,首先在地勢低洼處,由于沉積作用,先后形成1、2、3、4沉積巖地層,后因地殼運動,地層彎曲變形,甲地地層向上隆起,為背斜構造。甲地位于斷層上升一側,地殼抬升,又由于背斜頂部受張力,巖石破碎,易被外力侵蝕,所以缺失3、4地層。故選C項。研習任務二 外力作用及地貌1.能量來源: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2.表現形式、因素及作用表現形式 因素 作用______作用 溫度、水、大氣、______等 使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發生____________、化學分解和生物分解等,為其他外力作用創造了條件 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態的基本過程太陽輻射能風化生物破碎崩解表現形式 因素 作用侵蝕作用 ______、波浪、風、______等 對地表進行______,常使被侵蝕掉的物質離開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蝕地貌 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于______搬運作用 風化或侵蝕的產物被搬運離開原來的位置,為______地貌的發育輸送大量物質堆積作用 外力減弱或遇到障礙物 被搬運的物質逐漸______下來,形成堆積地貌流水冰川破壞堆積沉積平緩微思考 風化作用與風力作用有何不同?提示: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在溫度、水、大氣、生物等的影響下,發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壞作用,叫作風化作用。風力作用則是指風的侵蝕、搬運、堆積等作用,故風化作用與風力作用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3.特點:在不同的地區,____________狀況不同,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______、強度等存在差異,從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態。水熱組合方式開車進入玉門關西的“魔鬼城”,突遇沙塵暴,“魔鬼城”瞬間變成了“硝煙彌漫”的戰場,陣陣妖風呼嘯而來,地面上飛沙走石,空中沙塵蔽日,成群結隊的沙礫橫著“掃射”過來,感覺就像是中了“埋伏”,而敵人的火力是一排排“噴砂槍”,打得人幾乎睜不開眼……1.簡述“魔鬼城”所在地區的氣候特征。(區域認知)提示: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干旱、降水少,晝夜溫差大。2.“魔鬼城”的形成體現了什么外力作用?分布有何規律?(綜合思維)提示:風力侵蝕作用。多分布于氣候干旱、風力強勁的地區。3.沙塵暴體現的是何種外力作用?(綜合思維)提示:風力的搬運作用。1.外力作用對地貌的影響外力作用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四種方式,通過風、流水、冰川、波浪等因素對地表形態造成影響,形成各種外力地貌。(1)侵蝕作用對地貌的影響作用 對地貌的影響 主要分布地區風力侵蝕 形成風蝕洼地、風蝕柱、風蝕蘑菇等地表形態 干旱地區作用 對地貌的影響 主要分布地區流水侵蝕 侵蝕 使谷底、河床加深,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溝壑縱橫的地表形態 河流流經的高原、山地溶蝕 形成溶洞及石鐘乳、石筍、石柱等 河流流經的中低緯度的分布有可溶性巖石的地區冰川侵蝕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緯度地區海浪侵蝕 形成海蝕地貌 濱海地帶(2)搬運作用對地貌的影響作用 對地貌的影響 分布地區風力搬運 “飛沙走石” 在干旱、半干旱地區以及海濱區作用強烈流水搬運 “泥沙俱下” 在濕潤、半濕潤地區作用明顯冰川搬運 物質遷移 冰川活動地區海浪搬運 物質遷移 濱海地帶(3)堆積作用對地貌的影響作用 對地貌的影響 分布地區冰川堆積 堆積物顆粒大小不分,雜亂堆積,形成冰磧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區和高緯地區流水堆積 形成沖積扇、三角洲、沖積平原 堆積物顆粒大的先堆積,顆粒小的后堆積,具有分選性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風力堆積 形成沙丘(靜止沙丘、移動沙丘)和黃土堆積 干燥內陸及鄰近地區海浪堆積 形成沙灘等海岸地貌 濱海地帶2.同一種外力作用在不同區域形成不同的地貌3.外力作用與地貌之間的關系古雅斯河發源于澳大利亞大分水嶺西側,構造運動導致其水系發生了演變(如下圖),圖中谷地有卵石堆積。讀圖,回答1~2題。1.判斷圖中谷地是( )A.狹長湖盆 B.斷流河道C.古冰川槽谷 D.泥石流通道2.圖中古雅斯河水系演化過程為( )①地勢低洼,積水形成喬治湖 ②地勢東高西低,形成古雅斯河水系 ③斷裂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壘 ④擠壓隆起,形成大分水嶺A.④②③① B.②④①③C.①③②④ D.④①②③BA解析:第1題,由于科拉林地壘形成新的分水嶺,湖泊西部河道發生流向改變,后因無水流匯入,造成斷流,B項正確;如果是狹長湖盆,堆積物應該比較細小,A項錯誤;如果是冰川或泥石流,則堆積物應該大小不一,雜亂無章,目前谷底存在卵石堆積,C、D項錯誤。故選B項。第2題,讀圖可知,受地殼運動擠壓影響,澳大利亞東側形成大分水嶺,其山脈西部發育多條支流;由于澳大利亞東部為大分水嶺,西部為大自流盆地,地勢東高西低,支流向西流淌匯集,形成古雅斯河;受斷層作用影響,地殼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壘,大分水嶺以西的支流無法注入古雅斯河,古雅斯河的支流被阻斷;被阻斷支流逐漸匯集形成喬治湖,原有古河道及科拉林地壘成為古雅斯河上游地區,原有水系被分割成兩個部分。綜合上述分析可知,古雅斯河水系的演化過程是④②③①,A項正確。故選A項。昌黎七里海海岸沙丘帶是在七里海潟湖外側的濱海沙壩基礎上發育形成,經歷了盾形沙丘、雛形新月形沙丘、成熟新月形沙丘。下圖為昌黎七里海地區新月形沙丘發育過程平面圖。讀圖,回答3~4題。3.昌黎海岸新月形沙丘形成的主導作用是( )A.海水堆積 B.流水堆積C.風力堆積 D.風力侵蝕4.昌黎海岸的盛行風向為( )A.東北風 B.西南風C.西北風 D.東南風解析:第3題,由所學知識可知,海岸新月形沙丘是經風力搬運、堆積形成的風積地貌。故選C項。第4題,由圖可知,東北方向坡度緩,為迎風坡,所以該地盛行風向為東北風。故選A項。CA課時作業(六) 內力作用 外力作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平均海拔1 200米的盤吉爾塔格山巖體多為火山巖,巖石中含有豐富的碳酸鈣,形成獨特的火成巖石林景觀(如下圖所示)。讀圖,回答1~2題。1.該地巖石主要由( )A.流水挾帶泥沙固結形成B.巖漿上升冷卻、凝固形成C.大規模的海陸變遷形成D.干旱地區風化物沉積形成2.形成該石林景觀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物理風化和風力堆積 B.冰川侵蝕和風力侵蝕C.風力侵蝕和流水侵蝕 D.流水侵蝕和風力堆積BC解析:第1題,根據文字信息“平均海拔1 200米的盤吉爾塔格山巖體多為火山巖”可知,該地巖石為巖漿巖,主要由巖漿上升冷卻、凝固形成,B項正確。故選B項。第2題,據圖可知,石林景觀巖體裸露,沒有堆積物分布,因而不存在堆積作用,A、D項錯誤。當地平均海拔只有1 200米,沒有冰川分布,不會受到冰川侵蝕,B項錯誤。巖石中含豐富的碳酸鈣,易受流水侵蝕(化學溶蝕);當地氣候干旱,風力大,風力侵蝕作用強,C項正確。故選C項。下圖為我國西北地區常見的石蘑菇和沙丘圖片。讀圖,回答3~4題。3.石蘑菇是指頂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狀的巖石,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風力侵蝕作用 B.風力堆積作用C.流水侵蝕作用 D.冰川侵蝕作用4.圖中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冰川侵蝕作用 B.流水堆積作用C.風力堆積作用 D.流水侵蝕作用解析:第3題,石蘑菇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地區,是由風力侵蝕作用形成的。故選A項。第4題,沙丘是因風速降低,風挾帶的物質沉積下來形成的,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風力堆積作用。故選C項。AC雅丹地貌,現泛指氣候干燥地區的一種風蝕地貌,河湖相土狀沉積物所形成的地面,經風化作用、間歇性流水沖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溝槽)地貌組合。下圖為兩種常見的雅丹地貌示意圖。讀圖,回答5~6題。5.圖1為平頂山狀雅丹,該地貌頂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 )A.風力堆積作用 B.流水沉積作用C.風力侵蝕殘留 D.地殼運動產生地形抬升6.圖2為鯨背狀雅丹,多出現在常年風速很大的地方,分析兩側坡度差異的成因( )A.陡坡,迎風坡侵蝕而成B.緩坡,迎風坡堆積而成C.陡坡,迎風坡堆積而成D.緩坡,迎風坡侵蝕而成BA解析:第5題,雅丹地貌是一種典型的風蝕地貌。在極干旱的干涸湖底中,常因干涸裂開,風沿著這些裂隙吹蝕,裂隙越來越長,原來平坦的地面發育成許多不規則的背鰭形壟脊和寬淺溝槽,故其頂部平坦是由于早期流水沉積作用形成的。故選B項。第6題,鯨背狀雅丹多出現在常年風速很大的地方,由于大風的長期吹蝕,導致迎風坡的巖石侵蝕比較嚴重,逐漸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另一側由于位于背風坡,侵蝕作用較弱,因此地勢相對和緩。故選A項。在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共同驅動下,各自然環境要素綜合作用,形成豐富多彩的地表形態。而且,地表形態處在不斷變化之中。據此回答7~8題。7.下列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的是( )A.地殼運動 B.變質作用C.巖漿活動 D.外力作用B8.內、外力作用中( )①內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 ②外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態的“粗毛坯” ③內力作用使地表形態更加豐富多彩 ④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狀況趨于平緩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C解析:第7題,地殼運動可以造成地表的高低起伏,A項錯誤;變質作用發生在地殼深處,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B項正確;巖漿活動如火山活動可以使巖漿噴出地表,形成火山地貌,C項錯誤;外力作用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都可以塑造地表形態,D項錯誤。故選B項。第8題,內力作用使地面變得高低起伏,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①正確;內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態的“粗毛坯”,不是外力作用,②錯誤;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態更加豐富多彩,不是內力作用,③錯誤;外力作用把高地削平、低地填平,使地表起伏狀況趨于平緩,④正確。故選C項。龍首山溝谷發育,北麓分布著由粗砂、礫石覆蓋的戈壁。下圖示意我國西北局部區域示意圖。讀圖,回答9~10題。9.龍首山北麓戈壁的成因是( )①氣候干燥,磨蝕作用強 ②風力侵蝕強,較細顆粒被吹走 ③位于出山口,碎石堆積 ④風力搬運強,較粗顆粒被帶來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10.該區域盛行風向主要影響沙丘的( )A.面積 B.粒徑C.走向 D.移速CC解析:第9題,根據材料可知,該山北麓分布著由粗砂、礫石覆蓋的戈壁,而據圖可知該山為西北季風的迎風坡,風力侵蝕作用較強,將較細顆粒吹走,留下了重量較大的粗砂和礫石形成了戈壁,②正確;龍首山北麓為沙漠,海拔低于龍首山,北麓屬于出山口位置,山體上被風化和外力侵蝕下來的碎石會在出山口的北麓堆積,使其粗砂和礫石分布較多,③正確;磨蝕作用難以形成粗砂、礫石,①錯誤;風力搬運力量有限,一般不會將顆粒較大的粗砂和礫石搬運過來,④錯誤。C項正確,A、B、D項錯誤。故選C項。第10題,由于該區域盛行西北風,受到西北風風力作用的影響,砂粒會隨著盛行風風向被搬運和移動,所以砂粒堆積形成的沙丘走向會沿著盛行風風向發展,其走向受盛行風影響大,C項正確;盛行風雖然會對沙丘的面積、沙粒徑以及移速造成一定的影響,但這些要素也與沙源的狀況、地表起伏程度以及地表植被狀況關系密切,所以盛行風不是影響沙丘面積、粒徑和移速的最主要因素,A、B、D項錯誤。故選C項。丹娘沙丘位于青藏高原雅魯藏布大峽谷,年降水量約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份,冬春季多大風。在河流北岸山麓,有一個高約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雅魯藏布江水位季節變化大。下圖1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線示意圖,下圖2為丹娘沙丘景觀圖。讀圖,回答11~13題。圖1圖211.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是( )A.風力堆積 B.河流堆積C.冰川堆積 D.海浪堆積12.該沙丘的沙源直接來自( )A.附近山脈土壤B.青藏高原疏松的土壤C.江心沙洲D.塔克拉瑪干沙漠AC13.正確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C解析:第11題,材料信息顯示,該地冬春季節氣候干旱,多大風,大風挾帶沙洲和河漫灘上的沙粒,受江邊地形阻擋,風速減緩,沙粒堆積于山坡,日積月累形成沙丘,不是流水或者冰川堆積形成,A項正確,B、C項錯誤。此地距海較遠,沒有海浪作用,D項錯誤。故選A項。第12題,材料信息顯示,雅魯藏布江水位季節變化大,因為該地降水集中在6~9月份,可知該地冬春季節降水少,河流水位較低,河灘和沙洲便裸露出來,成為沙丘的沙源,C項正確。附近山脈沒有沙源,青藏高原土壤不疏松,A、B項錯誤。塔克拉瑪干沙漠距離雅魯藏布大峽谷較遠,且受重重山脈阻擋,不會成為該地的沙源,D項錯誤。故選C項。第13題,沙丘迎風坡一側坡度較緩,背風坡一側坡度較陡,排除A、D項。受風力作用影響,沙丘由河漫灘向河流北岸山麓移動,即由低向高處移動,C項正確,B項錯誤。故選C項。1969年7月21日凌晨,阿姆斯特朗將左腳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并留下深深的腳印(圖1)。隨著科技發展,人類探索到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圖2為火星地貌圖。讀圖,回答14~16題。14.阿姆斯特朗腳印將會保留上萬年,而火星車登陸的痕跡很快消失,與之相關的是( )A.月球風力作用強烈 B.月球風化作用強烈C.火星風力作用強烈 D.火星風化作用強烈15.形成圖2中礫石裸露地貌特征的地質作用主要是( )A.流水沉積作用 B.風力沉積作用C.冰川沉積作用 D.風力侵蝕作用CD16.在火星圖片中有一處堆積物,小明認為是倒石堆,小紅認為是沖積扇,其差異是( )A.倒石堆坡度陡,沖積扇坡度緩B.倒石堆由礫巖構成,沖積扇由粉砂構成C.倒石堆顏色深,沖積扇顏色淺D.倒石堆上部粒徑大,沖積扇上部粒徑小A解析:第14題,痕跡的消失與風化作用無關,月球上沒有大氣,痕跡能夠保存,而火星車痕跡會在風力作用下被掩埋、搬運直至消失。第15題,圖2地貌反映出粉砂與礫石并存,且礫石棱角分明,出露于地表。流水沉積形成磨圓度較高的卵石;火星上即便有冰川活動,時間上也已經消失很久;風力沉積形成沙丘等地貌;圖中礫石分布是風力把粉砂侵蝕搬運后形成的礫石裸露。第16題,倒石堆是重力沉積,坡度陡;沖積扇是流水沉積,坡度較緩,頂部沉積物粒徑大,顏色與沉積物類型有關。17.內力作用使地表變得崎嶇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趨于平坦,內、外力作用共同塑造著地表形態。下列地質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的是( )①地殼運動 ②巖漿活動 ③堆積作用 ④侵蝕作用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內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內部,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等。A2020年11月7日,湯加群島附近發生里氏6.1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0千米。據此回答18~19題。18.下列有關本次地震的成因,敘述正確的是( )A.火山活動引起 B.地殼運動引起C.山崩和滑坡引起 D.人類活動誘發而成19.從地質作用方面分析,下列地質現象的成因與該次地震相似的是( )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 B.崇明島的形成C.澳大利亞大堡礁的形成 D.約旦地溝的形成BD解析:第18題,地震的發生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屬于內力作用,雖然火山活動也能引起地震,但地震發生時并沒有火山噴發。第19題,云南路南石林是流水侵蝕、溶蝕形成的地貌,屬于外力作用;崇明島是流水挾帶的泥沙堆積而成;澳大利亞大堡礁是生活在熱帶地區的珊瑚蟲遺體沉積而成;約旦地溝處于大陸板塊內部斷裂下陷處,由內力作用形成。讀紅海剖面示意圖,回答20~21題。20.圖示區域的地殼( )A.以水平張裂作用為主 B.以水平擠壓作用為主C.以垂直上升運動為主 D.以垂直下降運動為主21.下列島嶼或群島的形成主要與地殼垂直運動有關的是( )A.冰島 B.臺灣島C.夏威夷群島 D.南沙群島解析:第20題,根據圖中地層和巖石的分布可知,紅海處地殼發生斷裂,地殼以水平張裂作用為主。第21題,冰島和夏威夷群島的形成主要與火山噴發有關;臺灣島的形成主要與地殼垂直運動有關;南沙群島的形成主要與外力作用有關。AB22.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臺灣東部臺東市西靠臺灣山脈,自然風景秀麗。卑南溪發源于臺灣山脈,向東注入太平洋。這里氣候濕潤,但冬季卻遭受沙塵的困擾。(1)分析圖示地區地貌景觀豐富多樣的原因。(2)簡析卑南溪河口M沙灘的形成原因。(3)說明該區域沙塵是如何形成的。解析:第(1)題,圖示區域地貌豐富多樣的原因,主要從地形、外力作用等角度分析。第(2)題,河口地區沙灘的形成原因主要從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卑南溪所挾帶的泥沙,在河流下游地區,河床變寬,加之海水頂托,使得河流水流速度減慢,泥沙沉積于河口地區,形成沙灘。第(3)題,該區域沙塵的形成主要從沙塵來源及動力因素考慮。答案:(1)該地區東臨太平洋,靠近海岸線,海岸地貌發育普遍;西側為臺灣山脈,地勢陡峻,加上河流流水作用強烈,形成各種山地和流水地貌。(2)卑南溪河流含沙量較大;卑南溪河口地區地形平坦,水流速度緩慢,泥沙易淤積;河口泥沙受流水影響向東輸送;沿岸日本暖流北上,導致該河口水流速度減緩,泥沙沉積于河口。(3)冬季河流處于枯水季節,水位低,沙灘面積廣,沙源豐富;冬季降水較少,天氣較干燥;冬季風風力較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1第二章地表形態的塑造第1節第1課時內力作用外力作用學案.doc 人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1第二章地表形態的塑造第1節第1課時內力作用外力作用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