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92張PPT)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第五講理綱要記要點1.經濟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動的勞動力市場,也改變著全球勞動力市場的結構。2.戰爭、災難、貧困等因素導致難民問題,國際社會努力為難民提供救助。3.移民社會具有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的特質。4.學校、書籍,以及圖書館、博物館等逐漸發展成為文化傳承與保護的主要載體。文化遺產對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有著重要意義。CONTENTS目錄010205融通教材/全面落實基礎主題探究/深化歷史解釋課時跟蹤檢測0304對“標”訓練/發掘真題價值大題增分/強化審答規范融通教材/全面落實基礎01一、勞動力的全球流動 【選擇性必修3·P43】1.背景: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過程中,__________日益深化,生產的國際化大大加強。整合教材——融通必修與選必修國際分工2.表現(1)勞務輸出過程 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北美和大洋洲等發達地區從南歐、北非、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勞動力。②20世紀七八十年代,大量非洲勞動力涌向_____________。同時,經濟高速發展的日本以及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吸引了許多亞非移民。③20世紀90年代,___________成為西歐、北美勞動力的新的來源地特征 主要在__________和公共服務業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中東產油國東歐國家制造業(2)“精英遷移”背景 隨著___________的發展和發達國家的產業升級,貿易、金融等行業的就業機會增加,企業對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現 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在發達國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發達國家工作。作為移民中的“知識精英”,在__________的國際業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新興產業跨國公司二、難民的困境和救助 【選擇性必修3·P44、45】1.難民的出現(1)原因:_______和地區沖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災害、經濟惡化等。(2)來源:二戰前主要產生于歐洲;二戰后主要產生于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戰爭2.難民的困境(1)被迫離開原籍國,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國。(2)在收留國一般沒有基本的國民權利,處境十分艱難。(3)難民數量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3.難民的救助(1)1950年,聯合國成立_______________,專門協調處理難民問題。(2)1951年,聯合國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規定救助難民的行動準則。(3)1966年,聯合國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議定書》,擴大1951年公約的適用范圍。(4)2000年12月4日,聯合國大會決定,從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為“____________”,以期引起國際社會對難民問題的重視。聯合國難民署世界難民日三、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 【選擇性必修3·P46、47】1.背景(1)全球化背景下的現代世界出現了遍及各國的移民社會。(2)在不同文化的交匯、借鑒與認同中,形成各種___________的移民文化。多元一體2.代表(1)美國的移民文化形成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白人驅逐、消滅北美印第安人,同時也吸收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以___________為主流的美國移民文化影響 民族和文化的_________是美國社會的顯著特征,而多元文化傳統使美國社會始終存在著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歐洲文化多樣性(2)新加坡:具有____________特征的城市國家背景 隨著東南亞地區經濟的發展,新加坡逐漸成為繁榮的貿易大港和國際化都市,從英國殖民地成為獨立國家特征 多元文化和諧共處,形成獨特的文化景觀移民社會四、西方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選擇性必修3·P80、82—84、86】1.近代西方大學(1)基礎:古希臘產生了歐洲最初的學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礎。(2)功能:逐漸發展成為保存、傳播和發展人類文化的重要場所。(3)成就法國 拿破侖建立的“_________”制度德國 柏林大學,將教學與研究結合在一起美國 傾向于世俗化與商業化大學區2.印刷書的誕生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出現的紙草書卷,是書籍的雛形;約15世紀中葉,德國人谷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術,催生了被視作“新一代的書籍”的印刷書。3.圖書館的成長(1)職責:保存人類文化典籍。(2)起源:古文明遺址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書籍最齊全的圖書館,是公元前7世紀的亞述___________建立的。巴尼拔王(3)發展:西方圖書館①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學圖書館,在保存古典時期文化遺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②私人圖書館興起。③19世紀下半葉,英、美等國家出現了面向所有人開放的_______________。公共圖書館4.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1)歷程①“亞歷山大博物館”一般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②1683年的________________被視作第一個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館。③18世紀,英國的不列顛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是博物館建設邁出的重要一步。(2)作用①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②是進行國民教育的重要場所。阿什莫林博物館五、文化遺產:全人類共同的財富【選擇性必修3·P87-91】1.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1)古代:歐洲各國的皇室、貴族和教會收藏藝術珍品和宗教遺物之風曾頗為盛行。(2)近現代①1834年,______針對古跡保護制定了法律。②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圍內出現了保護文物古跡的高潮。③1964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關于古跡保護的第一個國際憲章。希臘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2.《世界遺產公約》時間 1972年內容 ①充分肯定文化遺產具有“_________________”。②對于一部分全人類的共同遺產,應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加以重點保護。③確定了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三種類型突出的普遍價值3.非物質文化遺產(1)提出: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概念。(2)完善: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3)作用:不僅完善了對文化遺產的認識,而且表明文化遺產保護對傳承民族文化、維護_______________和創造性有著重要意義。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多樣性4.西方的歷史遺跡(1)古代:雅典衛城、古羅馬城、__________________、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2)近代:____________成為展示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文化遺產。阿布辛拜勒神廟佛羅倫薩1.“移民問題”(1)“移民問題”首先集中在移民對西方民眾經濟狀況的影響上。高水平的福利和較多的工作機會吸引著大批移民進入歐洲,加重了歐洲人的擔心。|概|念|闡|釋|拓展教材——豐富歷史的理解和儲備(2)“移民問題”同西方的社會治安密切相關。多數歐洲人認為犯罪和移民之間存在必然聯系。(3)“移民問題”易引起文化沖突。歐洲移民中有三分之二是穆斯林,難以融入所在國的文化。2.難民問題據統計,在中東、南亞和非洲等地區,難民問題依然嚴峻。到2009年,全球的難民和準難民有近4 200萬人。2024年紀念世界難民日(6月20日)的主題是“重建希望,邁向未來”。數智賦能:課前主干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隨機性抽查主題探究/深化歷史解釋02史料探究主題(一) 現代社會移民1.從現代社會移民浪潮看材料一 1973年以后,招募勞工(不管是外籍勞工還是殖民地勞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停止,但歐洲共同體內部的移民,事實上還在繼續,技術勞工和高層次人才的移民不斷增加。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把歐共體作為一個單一的勞動力市場以及把歐盟內部的流動看作類似于民族經濟內部的流動開始成為習慣。——摘編自薛永生《戰后歐洲移民與移民政策研究》探究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73年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歐洲移民的特點,并簡析戰后歐洲移民的積極影響。提示:特點:高素質人才移民增加;歐共體內部人員流動性增強。積極影響:促進了戰后歐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加強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與融合;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2.從難民問題的產生及解決看材料二 巴基斯坦社會時局動蕩不穩,大量難民流離失所,避難逃到沙特、伊朗、約旦等周邊國家,難以回到自身原本的家園,造成國際難民問題突出。索馬里內戰爆發,班圖族人民屬于少數族裔,因此,在內戰中飽受屠殺與苦難,大量難民逃往外地,比如,鄰國埃塞俄比亞,這些人民也成為國際難民。——摘編自黃格《國際難民問題成因及應對方法研究》探究2 根據材料二,概括國際難民問題產生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聯合國為保護難民基本人權所作出的努力。提示:原因:社會時局動蕩;民族沖突與矛盾。努力:成立“聯合國難民署”;制定了《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制定《關于難民地位的議定書》;確立“世界難民日”。史論形成現代世界人口遷徙的階段性特征及影響階段 ①1918—1945年,國際移民人數呈下降趨勢,主要原因在于經濟停滯和政治動亂。②1945年以后,長時期的繁榮導致不發達地區的勞動力大規模遷入西歐、北美和大洋洲,移民活動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續表特點 ①國際人口遷移的流向發生改變。傳統的國際人口流向是從宗主國向殖民地和附屬地遷移,從較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遷移,而新型的國際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是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遷移。②國際移民成分多樣化。隨著國際分工的出現,不同勞動力滿足了不同的市場需求,由此構成了多樣性的移民群體影響 ①積極: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質;促進接收國經濟的發展;有利于人口增長和就業;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促進了民主政治的發展;有利于文化交流和傳播。②消極:對原籍國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流失,進而影響其經濟發展;給遷入國帶來了難民問題、非法移民問題和跨國移民犯罪問題等史料探究主題(二) 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從文化傳承與保護看材料 文化遺產是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推動文明平等交流、互學互鑒的寶貴資源。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最初以口頭傳說和史詩的形式出現。其后,文化傳承與保護的主要載體日益豐富。下列圖片為文化傳承與保護的部分載體的體現。探究:根據上述圖片,概括文化傳承與保護的主要載體。任選兩類載體說明其對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意義。提示:載體:學校教育;印刷書;圖書館;博物館等。說明:如選擇學校教育,古希臘產生了歐洲最初的學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礎。近代以后,大學逐漸發展成為保存、傳播和發展人類文化的重要場所。如法國拿破侖建立的“大學區”制度,確立了保留至今的國民教育制度。德國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學合一”的精神創辦的柏林大學,促成大學職能的轉變,將教學與研究結合在一起。如選擇圖書館,在西方文明的演進過程中,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學圖書館,在保存古典時期文化遺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私人圖書館也隨之興起。圖書館的作用不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遺產,而且逐漸發展出服務公眾的職能。19世紀下半葉,英美等國家出現了面向所有人開放的具有近代意義的公共圖書館。史論形成1.文化傳播的多種載體及其作用載體 特征及作用口頭 有傳說、口授、家族或師徒傳承等。內容易改變,結果易失傳學校 ①中國古代學校特征:官學為主;儒學為主,注重道德;學管一體,為君主(選官)服務。②中國近代學校特征:引入西學(格致之學);注重實用人才;救亡圖存。③中國現代學校特征:國有化;形成體系;公平加速;注重科研。④西方學校特征:分科教育;獨立性強;國民教育;教研合一;商業化傾向。其共同作用:文化傳承;培養人才;科學研究續表留學翻譯 異域先進文化的吸引;不同時代翻譯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傳承先進區域文化;促進區域文化交流印刷 蔡侯紙、印刷書(谷登堡印刷機)被稱為“新一代的書籍”。極大地推進了文化傳承和傳播圖書館、 博物館 古今重視;國家主辦。其作用是保存古遺;服務公眾;全方位提供各領域服務現代信 息技術 能以聲音、圖像、視頻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向人們展現。促進全球文化傳承、保護與共享文字、語言、服飾、宗教、建筑等2.遺產分類、遺產保護及文化共享(1)遺產分類文化遺產 如:故宮、長城、兵馬俑等自然遺產 如:武陵源、九寨溝、神農架等文化自然雙遺產 如:泰山、黃山、峨眉山、武夷山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京劇、書法、篆刻、剪紙等(2)遺產保護①必要性:罕見且無法替代;遭受威脅;突出的普遍價值等。②保護措施國際合作與 政府主導 1972年的《世界遺產公約》和2003年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文化遺產保護 收藏;搬遷;修復(真實性,完整性);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保護 自身傳承與更新;政府重視;搞好宣傳續表記憶遺產 保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先后增加了線性文化遺產(絲綢之路、京杭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記憶遺產(清代科舉大金榜、《本草綱目》、南京大屠殺檔案、甲骨文……)三種遺產項目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延伸③意義: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3)文化共享:現代信息技術使人類社會進入了實時性、多元化的文化共享時代。對“標”訓練/發掘真題價值03通過了解歷史上跨洲、跨國家、跨地區不同規模的人口遷徙,以及移民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認識在遷徙與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認同。了解歷史上學校教育、留學、書刊出版、翻譯事業以及圖書館、博物館在文化傳承與傳播中的作用;通過萬里長城、故宮、京劇等,認識文化遺產保護對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意義。“3.3 人口遷徙與文化認同、3.6 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課標要求題組(一) 現代社會移民的影響1.(2023·遼寧高考)2001年,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創立國際移民對話機制,秉持開放和自由原則,向所有移民利益相關者開放,讓他們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討論,分享特定移民問題領域的政策方針和有效做法。該機制( )A.有利于國際移民問題的協調合作 B.促進了移民社會文化認同C.促使全球勞動力流動呈現新趨勢 D.推動了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價值發掘1.易錯提醒:考生在分析第1道題目時,應準確理解國際移民對話機制的功能和作用,避免將機制的功能過度解讀或縮小,以及避免將機制的功能與其他相關概念混淆。注意區分直接作用與間接影響,不要將對話機制的間接影響視為其直接功能。正確的選項是A,即該機制有利于國際移民問題的協調合作。題組(二) 文化遺產的保護2.(2024·浙江6月選考)近年來,中外文化遺產雙邊合作項目取得豐碩成果,如參與柬埔寨吳哥古跡、烏茲別克斯坦希瓦古城和尼泊爾、緬甸震后歷史古跡保護修復,與洪都拉斯、肯尼亞聯合考古等,我國還持續加大文化遺產多邊國際合作的推進力度,其中尤以2019年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提出的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倡議最具代表性。這些舉措( )①表明改革文化遺產全球治理機制成為共識②體現了我國守護人類共同財富的責任與擔當③有利于傳承民族文化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④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注入更多人文內涵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價值發掘數智賦能:真題分類匯編,2025各地市高考題持續跟進推送2.題型技法:對于題肢內容結合形式呈現的題目,可以用排除法排除錯誤項,如第2題關于文化遺產保護,題干中并沒有提及全球范圍內對于改革文化遺產治理機制已形成共識,排除含有①選項的A、B、C三項。大題增分/強化審答規范04(2021·天津高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15世紀末期起,一些來自人們剛剛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現在歐洲,刺激了學者們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們的好奇心。與此同時,在思想解放浪潮沖擊下,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學的分類和科學實驗方法。17世紀,一些思想家和科學家紛紛倡議建立博物館,認為博物館將會“達到教化民眾的目的,成為發明家集結與交換心得的場所”。18世紀40年代起,英、法等國相繼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館。當時的博物館追求珍奇物品和標本的齊全,陳列繁雜。——摘編自《博物館的歷史》材料二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發表后,博物館的布展開始突出展品演化的時序和內在聯系。博物館的海量收藏品形成一個巨大資料庫,為世界各國的學者展開研究提供了便利條件,并幫助他們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1820年,法國建立國立科學技術博物館,以展示機器和制造技術為主,免費向公眾開放。1909年,英國成立倫敦科學博物館,接收了1851年、1876年兩次世界博覽會的一些機械展品,收藏了瓦特發明的蒸汽機和史蒂芬孫發明的機車等。來自不同地區的游客在各大博物館參觀,各博物館之間的展品巡回展覽也逐漸增多。——摘編自《博物館的變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歐洲博物館建立的歷史背景。(10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在歐洲歷史發展中博物館所發揮的作用。(10分)審答指導一、審題要“準”1.第(1)問中對材料一的內容概括就是答案的來源,注意按分賦點。考生在回答第(1)問時,一是容易忽視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二是未提及思想解放的影響;三是忽視啟蒙運動的影響。2.第(2)問中材料一描述了博物館的建立背景和初期功能。材料二則強調了博物館在展示科學演化和技術發展、提供研究資料、促進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二、析題要“透”第(1)問,根據材料一“15世紀末期起”可得出新航路開辟,美洲物品的傳入;根據材料一“在思想解放浪潮沖擊下”可得出文藝復興的出現;根據材料一“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學的分類和科學實驗方法”可得出自然科學分類和科學實驗方法的推廣;根據材料一“17世紀,一些思想家和科學家紛紛倡議建立博物館”可得出啟蒙運動的發展,啟蒙思想家的倡導;根據所學可得出西歐國家的早期殖民擴張和掠奪。第(2)問,根據所學可得出記錄和保存了人類文明進程的物證;根據材料二“博物館的海量收藏品形成一個巨大資料庫……并幫助他們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可得出存放大量世界各地的珍奇物品、古物等;根據材料二“法國建立國立科學技術博物館,以展示機器和制造技術為主,免費向公眾開放”可得出收藏了工業革命時代的重要物品;結合所學可從研究場所、文化交流窗口等方面回答。三、答題要“范”(1)歷史背景:新航路開辟,美洲物品的傳入;文藝復興的出現;自然科學分類和科學實驗方法的推廣;啟蒙運動的發展,啟蒙思想家的倡導;西歐國家的早期殖民擴張和掠奪。(10分)(2)作用:記錄和保存了人類文明進程的物證;存放大量世界各地的珍奇物品、古物等;收藏了工業革命時代的重要物品;提供了科學普及、教育研究的場所及資料;博物館的布展呈現了事物發展的內在聯系;學者們利用博物館的豐富資料,取得了重要成果;成為不同文化交流的窗口;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在博物館了解、感受異域文化和多種文明發展的歷程。(10分)數智賦能:隨堂閱讀,提升史學素養課時跟蹤檢測05(說明:標 的題目配有精品課件,助力老師講評)一、選擇題1.(2025·開封開學摸底考)1948年至1962年,有超過27.9萬名西印度群島人、超過7.9萬名印度人和超過6.8萬名巴基斯坦人、近1.9萬名西非人和近2.4萬名塞浦路斯人,以及數量龐大但沒有記錄的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羅得西亞和南非移民涌進英國。這一移民潮的出現主要是因為( )A.聯邦移民彌補英國勞動力匱乏 B.國際貿易促進多元文化交流C.冷戰之下地區間沖突動蕩加劇 D.戰后民族解放運動持續發展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的持續發展,使得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有了更多的選擇和機會,從而導致大量人口向英國移民,故選D項;英殖民帝國崩潰后英聯邦體系中大量移民涌入英國有利于彌補英國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這是移民潮的影響而非原因,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國際貿易的影響,排除B項;冷戰結束后,地區沖突和動蕩加劇,排除C項。2.(2024·淄博三模)二戰后,國際上出現了一股移民潮。約180萬人自阿爾及利亞和印度支那返回法國,約100萬人從非洲返回葡萄牙,約30萬人從東印度返回荷蘭。此外,英國和比利時也有數量不等的本國國民返回國內。這股移民潮的出現主要是因為 ( )A.美蘇冷戰日益加劇 B.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C.國家間的文化沖突 D.國際政治新秩序形成1567891011122341314√1567891011122341314解析:據材料“二戰后……本國國民返回國內”并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殖民體系逐步瓦解,被殖民國家多數獲得獨立,殖民國家的國民返回國內,體現了民族解放運動對移民的影響,故選B項;冷戰與殖民國家的國民返回國內關系不大,排除A項;殖民國家如法國等都曾在殖民地推廣資本主義文化,實行文化侵略,且時間集中于二戰后,這些國家都獲得獨立時才出現移民潮,體現了文化沖突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項;“形成”說法不符合史實,國際政治新秩序至今尚未形成,排除D項。年份 規定1952年 第一優先原則是照顧擁有美國急需專業技術和突出才能的移民及其配偶和子女,該項規定的限額占每年入境移民總量的50%1965年 優先入境原則中,涉及技術類勞工第三條規定,10%的限額用于受過高等教育和有突出才能的外籍人員;第六條將10%的限額用于美國急需的熟練與非熟練工1990年 技術類移民的應用范圍和限額有所擴大3.(2024·長沙模擬)下表為二戰后美國對移民法的調整。這些調整 ( )15678910111223413141567891011122341314A.深受種族和意識形態影響B.增強了美國移民結構的多元性C.適應了美國經濟發展趨勢D.關注移民對美國文化的認同度解析:由材料信息可得,這些調整都涉及了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專業技術類人才和相應的工人等,適應了二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趨勢,故選C項。√4.(2025·新疆部分名校開學考)19世紀20年代,英國侵入緬甸之際,將大批孟加拉勞工帶到緬甸。緬甸獨立后,這批孟加拉人的后裔長期被視為“無國籍者”,被當地社會排斥。1978—1979年,緬甸開展大規模人口普查,20多萬“無國籍者”從陸路逃往孟加拉國,但多數被遣返。由此可見 ( )A.殖民活動使原住民人數銳減 B.新興國家注重構建文化認同C.國際移民問題面臨治理困境 D.民族自決原則未能得到尊重1567891011122341314√1567891011122341314解析:英國侵入緬甸之際被帶到緬甸的孟加拉國勞工的后裔在緬甸獨立后,長期被視為“無國籍者”,被當地社會排斥,而這些“無國籍者”從陸路逃往孟加拉國后,卻多數遭遣返,這說明國際移民問題面臨著治理困境,故選C項。5.理論上,聯合國難民署有義務為那些不愿意接受難民遷入地政府管轄的難民提供國際保護和援助。據統計,2011年年初,被聯合國難民署認定為“受關注的人群”大約有3 390萬,這一數量相較于2005年的1 920萬有了明顯的增加。這反映出 ( )A.聯合國救助難民的主體作用B.西方國家相互推諉救濟責任C.人道主義原則獲得普遍認同D.霸權主義威脅世界和平安定156789101112234√13141567891011122341314解析:據材料“聯合國難民署有義務為那些不愿意接受難民遷入地政府管轄的難民提供國際保護和援助”可知,面對國際社會的難民問題,聯合國難民署主動承擔起了救濟難民的責任,故選A項;材料未涉及西方國家推諉救濟責任,排除B項;難民人數的不斷增加和部分地方政府拒絕難民遷入,說明人道主義原則并未獲得普遍認可,排除C項;導致難民文明的根源具有多元性,霸權主義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排除D項。6. 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后,以色列國建立,巴勒斯坦難民問題就此產生。僅第一次中東戰爭就產生了90多萬巴勒斯坦難民。由于生存空間狹小、土地貧瘠、經濟落后,巴勒斯坦難民只能依賴聯合國難民署和近東救濟工程處生存。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仍有500萬難民等待援助。據此推知,中東難民危機 ( )A.推動國際難民救助體系完善B.導致阿拉伯人失去土地、家園C.致使聯合國財政不堪重負D.增加社會及經濟上的危機風險1567891011122341314√1567891011122341314解析:據材料可知,中東戰爭導致大量難民的產生,而且還有大量難民等待援助,這些難民由于生活的困苦都有可能成為社會的危險因素,增加了社會及經濟上的危機風險,故選D項。7.1934年,美國政府將印第安人學校的教育方式從原來的白人化種族教育轉向與印第安人社會生活相結合的教育,開設雙語、印第安歷史教育、文化傳統保護等課程。這些舉措 ( )A.恢復了印第安人的種族文化認同B.意在發展印第安納州的農業C.清算了歐洲人對美洲殖民的罪行D.有利于維護美國社會的穩定1567891011122341314√1567891011122341314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34年是美國經濟大危機在羅斯福領導下逐漸緩解的時期,此時美國政府推行保護印第安傳統的教育政策,有利于緩解經濟危機造成的嚴重破壞,維護社會的穩定,D項正確。8.右圖為巴西畫家塔爾希拉·阿瑪拉爾1943年創作的作品《有七只小豬的農場》,創作中融入了土著元素,表明土著藝術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這 ( )A.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特征B.突出了不同種族文化的優劣差異C.體現了混血土著藝術的主導地位D.阻止了歐洲殖民文化的不斷滲透1567891011122341314√1567891011122341314解析:該題考查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樣化的時代特點,現代作品融入了土著藝術的元素,體現了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交融與發展,故選A項;世界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不存在不同種類文化的優劣之分,排除B項;題干只考查了現代藝術與土著藝術的交融,并未體現混血土著藝術的地位變化,排除C項;歐洲文化殖民的目標與要求是文化侵略與精神殖民,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D項。9.(2025·滄州月考)18世紀初,英國劍橋和牛津大學的主要課程包括基督箴言、拉丁文、古典文學、歷史、法律、哲學、數學和科學。當時劍橋大學畢業生格林出版的《學習計劃》中包含了非常豐富的數學知識和科學的學習計劃。這一時期大學教育的發展主要得益于 ( )A.工業資本主義的興起 B.初等教育的基本普及C.思想解放運動的推動 D.“大學區”制度的確立1567891011122341314√1567891011122341314解析:據材料可知,18世紀初的英國劍橋和牛津大學主要課程除了基督神學之外,還包括大量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這主要是因為啟蒙運動強調“理性”和“科學”,推動了思想解放,使大學教育課程以科學為主,故選C項;18世紀后期的工業革命推動了工業資本主義的興起,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英國初等教育基本普及,排除B項;法國拿破侖建立“大學區”制度,但材料中的國家為英國,排除D項。10.1850年,歐洲第一部公共圖書館法案在英國誕生。1882年,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歐仁·莫雷爾發起公共圖書館運動,并于1906年成立了法國圖書管理員協會。1924年,德國成立公共圖書館協會,擁有450家圖書館會員。這一時期歐洲公共圖書館的發展 ( )A.深受自由主義思想的影響B.體現歐洲國家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C.注重古籍和文化遺產保護D.彰顯出政府的公共屬性和社會職能1567891011122341314√1567891011122341314解析:據所學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多國紛紛成立公共圖書館或相關協會,這一舉措主要是為了滿足社會公眾的閱讀需求,提升公民的文化素養。因此,公共圖書館建設不僅反映了政府對公民文化生活的關注,更體現了政府在公共服務和社會職能方面的強化,故選D項;自由主義思想與公共圖書館的建設關聯不大,排除A項;歐洲國家發展的不平衡性主要體現在經濟方面,與公共圖書館的發展無關,排除B項;公共圖書館主要是為了滿足公眾閱讀需求,并非專注于古籍和文化遺產的保護,排除C項。11.(2025·江西“紅色十校”聯考)下圖是商務印書館在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出版的《最新理科教科書》中某些關鍵詞的出現頻數(單位:次)。這顯示出當時的教育 ( )A.大力宣傳民主和科學的思想 B.不符合近代社會發展的需要C.將科學知識與技術實踐并重 D.完全拋棄了傳統文化的內容1567891011122341314√1567891011122341314解析:題目中的關鍵詞的出現頻數體現了技術應用和實踐,顯示出當時的教育將科學知識與技術實踐并重,故選C項;雖然題目中的關鍵詞與科學相關,但并未直接體現對民主思想的宣傳,排除A項;教科書中的關鍵詞體現了科學知識與技術的結合,這明顯符合近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排除B項;題目中并未提及傳統文化的內容,但不代表被“完全拋棄”,D項與事實不符,排除。12.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會議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旨在集各國之力,對日益遭到損毀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實施有效保護。截至2017年1月,共有193個國家加入該公約,這是目前擁有締約國最多的公約之一。這反映出 ( )A.全球治理體系的進一步完善B.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得到較普遍認同C.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財富D.多極化趨勢在文化領域進展最為迅速1567891011122341314√1567891011122341314解析:據材料可知,截至2017年共有193個國家加入該公約,這顯示了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支持,故選B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的廣泛接受度,而非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和文化遺產的歸屬或價值,排除A、C兩項;材料并未提及多極化趨勢,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3.美國歷史學家奧斯卡·漢德林指出:“當我想寫一部美國移民的歷史時,我發現移民本身就是一部美國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1890年外來移民在2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中的比重統計1567891011122341314名稱 總人口/萬 移民/% 名稱 總人口/萬 移民/%紐約 250.74 81 辛辛那提 29.9 70芝加哥 109.88 78 克利夫蘭 26.13 77費城 104.69 55 布法羅 25.56 76圣路易 45.17 70 新奧爾良 24.20 421567891011122341314續表波士頓 44.84 69 華盛頓 23.03 20巴爾的摩 43.44 41 底特律 20.58 78匹茲堡 34.39 70 密爾沃基 20.44 88舊金山 29.89 78 紐瓦克 18.18 66——摘編自梁茂信《1860—1920年外來移民對美國城市化的影響》1567891011122341314材料二 近代美國外來移民流向及技術發明統計舉例據1914年統計,在以下部門中外國新工人比例分別是:鋼鐵工業占58%、煤炭工業占62%、煉油工業占67%,移民中有很大一部分曾在歐洲當過工人,經歷了歐洲的工業發展年代。1567891011122341314美國外來移民潮與技術發明統計年份 移民增長數(萬) 年份 專利證書增長數1851—1854 37.9至42.8 1851—1856 757至2 3151863—1866 17.6至31.9 1863—1867 3 781至12 3011879—1882 17.8至78.9 1880—1883 12 926至21 1961898—1903 22.9至85.7 1898—1903 20 404至31 046——摘編自丁建偉等《外來移民在美國歷史發展中的作用》等1567891011122341314材料三 源于歐洲宮廷舞的交誼舞在美國形成了美國華爾茲、美國探戈、美國秘步等美國風格舞蹈,還有美國倫巴、美國恰恰、美國牛仔舞等盛行于世,爵士音樂就是黑人懷鄉怨歌演化而來的。——摘編自張玲蓉《移民:美國歷史發展的動力》1567891011122341314材料四 1878—1879年,美國西部和南部議員聯合起來,向國會提交了反華議案,要求限制中國人入境美國。有議員指出,當初引進黑人就是一個錯誤,因為黑人不能被白人同化,中國人同樣如此,美國不能重蹈覆轍。有議員反駁說:“美國的法律規定只有白人和本土出生的黑人后裔才能成為美國公民,如果說中國人不可同化,那是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被給予這樣的權利。他們在加州的遭遇能夠讓他們接受被同化嗎?”——摘編自曹雨《美國<1882年排華法案>的立法過程分析》1567891011122341314提取以上材料信息,對“移民本身就是一部美國歷史”作出闡釋。解析:根據材料一、材料二,注意從“客觀移民數據事實角度”思考,如從19世紀中期以來,世界各地的移民涌入美國,對美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據材料二、三、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注意從“移民對于美國社會發展角度”思考,據材料二“近代美國外來移民流向及技術發明統計舉例”可得,不斷增加的移民促進了美國的人口增長、移民提供了大量具有經驗的勞動力,其中的科學家取得了卓越的科技成就;據材料三“源于歐洲宮廷舞的交誼舞在美國形成了美國華爾茲……爵士音樂就是黑人懷鄉怨歌演化而來的”可得,移民帶來了多元的文化,豐富了美國1567891011122341314的社會生活;據材料四“當初引進黑人就是一個錯誤,因為黑人不能被白人同化,中國人同樣如此”可得,對華人、黑人移民的歧視,反映出種族歧視的現實。答案:闡釋:從19世紀中期以來,世界各地的移民涌入美國,對美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斷增加的移民促進了美國的人口增長;移民提供了大量具有經驗的勞動力,其中的科學家取得了卓越的科技成就,推動了美國工業革命的進程,極大地提高了美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移民帶來了多元的文化,豐富了美國的社會生活;對華人、黑人移民的歧視,反映出種族歧視的現實。14.(2024·福建高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中國國家版本館的建立,是國家從文化安全和文化復興的戰略考量出發作出的重大部署。中國國家版本館將承載中華文明、關乎民族文脈傳承的各類版本規劃保藏。中華版本是指古今中外載有中華文明印記、文化符號和文脈信息的各類載體,包括但不限于陶石獸骨、金屬竹木、實物紙張、虛擬數字。例如,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以“中國古代哲學”為主題,選取《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真經》《孟子》《法苑珠林》等為版本資源,具體展現了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的繁榮。15678910111223413141567891011122341314參照中國國家版本館關于中華版本的定義和做法,就世界歷史上的任一文明,聚焦于某一主題,列出至少三種版本資源并闡明理由。(要求:文明與主題明確,版本資源與主題相符;觀點正確、史實準確、闡述充分、邏輯清晰。)答案:文明與主題:古希臘文明的哲學思想版本資源: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蘇格拉底的對話錄。1567891011122341314理由:《理想國》是柏拉圖的代表作之一,集中展現了他關于理想社會、正義、知識與教育的思考;這部作品不僅是了解柏拉圖哲學思想的核心文本,也對后世西方哲學和政治學產生了重大影響,體現了古希臘文明在哲學上的深刻思考。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是研究存在、實體和本質的經典之作,系統地奠定了形而上學這一支學科的基礎;通過對“事物為何存在”這一基本問題的探討,豐富了哲學的內涵,成為西方哲學史上影響深遠的理論基礎。蘇格拉底雖無著作留世,但通過柏拉圖的對話錄,如《斐多篇》,我們可以學習到蘇格拉底以對話方式探討1567891011122341314哲學問題的風格;這些文本記錄了蘇格拉底關于靈魂不朽與哲學追問的思想核心,為理解古希臘哲學的奠基階段提供了重要資料。這三種版本資源集中表達了古希臘文明在哲學領域的成就和影響力,通過共同探討人性、知識和社會理想,展現了該文明的思想高度。第五講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理綱要記要點1.經濟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動的勞動力市場,也改變著全球勞動力市場的結構。2.戰爭、災難、貧困等因素導致難民問題,國際社會努力為難民提供救助。3.移民社會具有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的特質。4.學校、書籍,以及圖書館、博物館等逐漸發展成為文化傳承與保護的主要載體。文化遺產對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有著重要意義。整合教材——融通必修與選必修一、勞動力的全球流動 【選擇性必修3·P43】1.背景: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過程中, 日益深化,生產的國際化大大加強。 2.表現(1)勞務輸出過程 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北美和大洋洲等發達地區從南歐、北非、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勞動力。 ②20世紀七八十年代,大量非洲勞動力涌向 。同時,經濟高速發展的日本以及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吸引了許多亞非移民。 ③20世紀90年代, 成為西歐、北美勞動力的新的來源地 特征 主要在 和公共服務業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 (2)“精英遷移”背景 隨著 的發展和發達國家的產業升級,貿易、金融等行業的就業機會增加,企業對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表現 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在發達國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發達國家工作。作為移民中的“知識精英”,在 的國際業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難民的困境和救助 【選擇性必修3·P44、45】1.難民的出現(1)原因: 和地區沖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災害、經濟惡化等。 (2)來源:二戰前主要產生于歐洲;二戰后主要產生于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2.難民的困境(1)被迫離開原籍國,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國。(2)在收留國一般沒有基本的國民權利,處境十分艱難。(3)難民數量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3.難民的救助(1)1950年,聯合國成立 ,專門協調處理難民問題。 (2)1951年,聯合國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規定救助難民的行動準則。(3)1966年,聯合國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議定書》,擴大1951年公約的適用范圍。(4)2000年12月4日,聯合國大會決定,從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為“ ”,以期引起國際社會對難民問題的重視。 三、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 【選擇性必修3·P46、47】1.背景(1)全球化背景下的現代世界出現了遍及各國的移民社會。(2)在不同文化的交匯、借鑒與認同中,形成各種 的移民文化。 2.代表(1)美國的移民文化形成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白人驅逐、消滅北美印第安人,同時也吸收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以 為主流的美國移民文化 影響 民族和文化的 是美國社會的顯著特征,而多元文化傳統使美國社會始終存在著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 (2)新加坡:具有 特征的城市國家 背景 隨著東南亞地區經濟的發展,新加坡逐漸成為繁榮的貿易大港和國際化都市,從英國殖民地成為獨立國家特征 多元文化和諧共處,形成獨特的文化景觀四、西方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選擇性必修3·P80、82—84、86】1.近代西方大學(1)基礎:古希臘產生了歐洲最初的學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礎。(2)功能:逐漸發展成為保存、傳播和發展人類文化的重要場所。(3)成就法國 拿破侖建立的“ ”制度 德國 柏林大學,將教學與研究結合在一起美國 傾向于世俗化與商業化2.印刷書的誕生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出現的紙草書卷,是書籍的雛形;約15世紀中葉,德國人谷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術,催生了被視作“新一代的書籍”的印刷書。3.圖書館的成長(1)職責:保存人類文化典籍。(2)起源:古文明遺址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書籍最齊全的圖書館,是公元前7世紀的亞述 建立的。 (3)發展:西方圖書館①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學圖書館,在保存古典時期文化遺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②私人圖書館興起。③19世紀下半葉,英、美等國家出現了面向所有人開放的 。 4.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1)歷程①“亞歷山大博物館”一般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②1683年的 被視作第一個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館。 ③18世紀,英國的不列顛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是博物館建設邁出的重要一步。(2)作用①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②是進行國民教育的重要場所。五、文化遺產:全人類共同的財富【選擇性必修3·P87-91】1.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1)古代:歐洲各國的皇室、貴族和教會收藏藝術珍品和宗教遺物之風曾頗為盛行。(2)近現代①1834年, 針對古跡保護制定了法律。 ②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圍內出現了保護文物古跡的高潮。③1964年的《 》,是關于古跡保護的第一個國際憲章。 2.《世界遺產公約》時間 1972年內容 ①充分肯定文化遺產具有“ ”。 ②對于一部分全人類的共同遺產,應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加以重點保護。 ③確定了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三種類型3.非物質文化遺產(1)提出: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提出“ ”的概念。 (2)完善: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3)作用:不僅完善了對文化遺產的認識,而且表明文化遺產保護對傳承民族文化、維護 和創造性有著重要意義。 4.西方的歷史遺跡(1)古代:雅典衛城、古羅馬城、 、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 (2)近代: 成為展示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文化遺產。 拓展教材——豐富歷史的理解和儲備|概|念|闡|釋|1.“移民問題”(1)“移民問題”首先集中在移民對西方民眾經濟狀況的影響上。高水平的福利和較多的工作機會吸引著大批移民進入歐洲,加重了歐洲人的擔心。(2)“移民問題”同西方的社會治安密切相關。多數歐洲人認為犯罪和移民之間存在必然聯系。(3)“移民問題”易引起文化沖突。歐洲移民中有三分之二是穆斯林,難以融入所在國的文化。2.難民問題據統計,在中東、南亞和非洲等地區,難民問題依然嚴峻。到2009年,全球的難民和準難民有近4 200萬人。2024年紀念世界難民日(6月20日)的主題是“重建希望,邁向未來”。主題(一) 現代社會移民[史料探究]1.從現代社會移民浪潮看 材料一 1973年以后,招募勞工(不管是外籍勞工還是殖民地勞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停止,但歐洲共同體內部的移民,事實上還在繼續,技術勞工和高層次人才的移民不斷增加。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把歐共體作為一個單一的勞動力市場以及把歐盟內部的流動看作類似于民族經濟內部的流動開始成為習慣。——摘編自薛永生《戰后歐洲移民與移民政策研究》探究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73年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歐洲移民的特點,并簡析戰后歐洲移民的積極影響。2.從難民問題的產生及解決看 材料二 巴基斯坦社會時局動蕩不穩,大量難民流離失所,避難逃到沙特、伊朗、約旦等周邊國家,難以回到自身原本的家園,造成國際難民問題突出。索馬里內戰爆發,班圖族人民屬于少數族裔,因此,在內戰中飽受屠殺與苦難,大量難民逃往外地,比如,鄰國埃塞俄比亞,這些人民也成為國際難民。——摘編自黃格《國際難民問題成因及應對方法研究》探究2 根據材料二,概括國際難民問題產生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聯合國為保護難民基本人權所作出的努力。[史論形成]現代世界人口遷徙的階段性特征及影響階段 ①1918—1945年,國際移民人數呈下降趨勢,主要原因在于經濟停滯和政治動亂。 ②1945年以后,長時期的繁榮導致不發達地區的勞動力大規模遷入西歐、北美和大洋洲,移民活動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特點 ①國際人口遷移的流向發生改變。傳統的國際人口流向是從宗主國向殖民地和附屬地遷移,從較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遷移,而新型的國際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是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遷移。 ②國際移民成分多樣化。隨著國際分工的出現,不同勞動力滿足了不同的市場需求,由此構成了多樣性的移民群體影響 ①積極: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質;促進接收國經濟的發展;有利于人口增長和就業;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促進了民主政治的發展;有利于文化交流和傳播。 ②消極:對原籍國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流失,進而影響其經濟發展;給遷入國帶來了難民問題、非法移民問題和跨國移民犯罪問題等主題(二) 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史料探究]從文化傳承與保護看 材料 文化遺產是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推動文明平等交流、互學互鑒的寶貴資源。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最初以口頭傳說和史詩的形式出現。其后,文化傳承與保護的主要載體日益豐富。下列圖片為文化傳承與保護的部分載體的體現。探究 根據上述圖片,概括文化傳承與保護的主要載體。任選兩類載體說明其對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意義。[史論形成]1.文化傳播的多種載體及其作用載體 特征及作用口頭 有傳說、口授、家族或師徒傳承等。內容易改變,結果易失傳學校 ①中國古代學校特征:官學為主;儒學為主,注重道德;學管一體,為君主(選官)服務。 ②中國近代學校特征:引入西學(格致之學);注重實用人才;救亡圖存。 ③中國現代學校特征:國有化;形成體系;公平加速;注重科研。 ④西方學校特征:分科教育;獨立性強;國民教育;教研合一;商業化傾向。 其共同作用:文化傳承;培養人才;科學研究留學翻譯 異域先進文化的吸引;不同時代翻譯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傳承先進區域文化;促進區域文化交流印刷 蔡侯紙、印刷書(谷登堡印刷機)被稱為“新一代的書籍”。極大地推進了文化傳承和傳播圖書館、博物館 古今重視;國家主辦。其作用是保存古遺;服務公眾;全方位提供各領域服務現代信息技術 能以聲音、圖像、視頻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向人們展現。促進全球文化傳承、保護與共享文字、語言、服飾、宗教、建筑等2.遺產分類、遺產保護及文化共享(1)遺產分類文化遺產 如:故宮、長城、兵馬俑等自然遺產 如:武陵源、九寨溝、神農架等文化自然雙遺產 如:泰山、黃山、峨眉山、武夷山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京劇、書法、篆刻、剪紙等(2)遺產保護①必要性:罕見且無法替代;遭受威脅;突出的普遍價值等。②保護措施國際合作與政府主導 1972年的《世界遺產公約》和2003年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文化遺產保護 收藏;搬遷;修復(真實性,完整性);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保護 自身傳承與更新;政府重視;搞好宣傳記憶遺產保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先后增加了線性文化遺產(絲綢之路、京杭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記憶遺產(清代科舉大金榜、《本草綱目》、南京大屠殺檔案、甲骨文……)三種遺產項目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延伸③意義: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3)文化共享:現代信息技術使人類社會進入了實時性、多元化的文化共享時代。“3.3 人口遷徙與文化認同、3.6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歷史上跨洲、跨國家、跨地區不同規模的人口遷徙,以及移民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認識在遷徙與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認同。了解歷史上學校教育、留學、書刊出版、翻譯事業以及圖書館、博物館在文化傳承與傳播中的作用;通過萬里長城、故宮、京劇等,認識文化遺產保護對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意義。 題組(一) 現代社會移民的影響1.(2023·遼寧高考)2001年,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創立國際移民對話機制,秉持開放和自由原則,向所有移民利益相關者開放,讓他們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討論,分享特定移民問題領域的政策方針和有效做法。該機制 ( )A.有利于國際移民問題的協調合作 B.促進了移民社會文化認同C.促使全球勞動力流動呈現新趨勢 D.推動了區域經濟的一體化題組(二) 文化遺產的保護2.(2024·浙江6月選考)近年來,中外文化遺產雙邊合作項目取得豐碩成果,如參與柬埔寨吳哥古跡、烏茲別克斯坦希瓦古城和尼泊爾、緬甸震后歷史古跡保護修復,與洪都拉斯、肯尼亞聯合考古等,我國還持續加大文化遺產多邊國際合作的推進力度,其中尤以2019年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提出的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倡議最具代表性。這些舉措 ( )①表明改革文化遺產全球治理機制成為共識②體現了我國守護人類共同財富的責任與擔當③有利于傳承民族文化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④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注入更多人文內涵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價值發掘]1.易錯提醒:考生在分析第1道題目時,應準確理解國際移民對話機制的功能和作用,避免將機制的功能過度解讀或縮小,以及避免將機制的功能與其他相關概念混淆。注意區分直接作用與間接影響,不要將對話機制的間接影響視為其直接功能。正確的選項是A,即該機制有利于國際移民問題的協調合作。2.題型技法:對于題肢內容結合形式呈現的題目,可以用排除法排除錯誤項,如第2題關于文化遺產保護,題干中并沒有提及全球范圍內對于改革文化遺產治理機制已形成共識,排除含有①選項的A、B、C三項。(2021·天津高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15世紀末期起,一些來自人們剛剛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現在歐洲,刺激了學者們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們的好奇心。與此同時,在思想解放浪潮沖擊下,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學的分類和科學實驗方法。17世紀,一些思想家和科學家紛紛倡議建立博物館,認為博物館將會“達到教化民眾的目的,成為發明家集結與交換心得的場所”。18世紀40年代起,英、法等國相繼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館。當時的博物館追求珍奇物品和標本的齊全,陳列繁雜。——摘編自《博物館的歷史》材料二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發表后,博物館的布展開始突出展品演化的時序和內在聯系。博物館的海量收藏品形成一個巨大資料庫,為世界各國的學者展開研究提供了便利條件,并幫助他們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1820年,法國建立國立科學技術博物館,以展示機器和制造技術為主,免費向公眾開放。1909年,英國成立倫敦科學博物館,接收了1851年、1876年兩次世界博覽會的一些機械展品,收藏了瓦特發明的蒸汽機和史蒂芬孫發明的機車等。來自不同地區的游客在各大博物館參觀,各博物館之間的展品巡回展覽也逐漸增多。——摘編自《博物館的變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歐洲博物館建立的歷史背景。(10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在歐洲歷史發展中博物館所發揮的作用。(10分)第五講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融通教材一、1.國際分工 2.(1)中東產油國 東歐國家 制造業(2)新興產業 跨國公司二、1.(1)戰爭 3.(1)聯合國難民署 (4)世界難民日三、1.(2)多元一體 2.(1)歐洲文化 多樣性 (2)移民社會四、1.(3)大學區 3.(2)巴尼拔王 (3)③公共圖書館4.(1)②阿什莫林博物館五、1.(2)①希臘 ③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 2.突出的普遍價值 3.(1)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3)文化多樣性4.(1)阿布辛拜勒神廟 (2)佛羅倫薩主題探究主題(一)探究1 提示:特點:高素質人才移民增加;歐共體內部人員流動性增強。積極影響:促進了戰后歐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加強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與融合;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探究2 提示:原因:社會時局動蕩;民族沖突與矛盾。努力:成立“聯合國難民署”;制定了《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制定《關于難民地位的議定書》;確立“世界難民日”。主題(二)探究 提示:載體:學校教育;印刷書;圖書館;博物館等。說明:如選擇學校教育,古希臘產生了歐洲最初的學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礎。近代以后,大學逐漸發展成為保存、傳播和發展人類文化的重要場所。如法國拿破侖建立的“大學區”制度,確立了保留至今的國民教育制度。德國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學合一”的精神創辦的柏林大學,促成大學職能的轉變,將教學與研究結合在一起。如選擇圖書館,在西方文明的演進過程中,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學圖書館,在保存古典時期文化遺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私人圖書館也隨之興起。圖書館的作用不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遺產,而且逐漸發展出服務公眾的職能。19世紀下半葉,英美等國家出現了面向所有人開放的具有近代意義的公共圖書館。對“標”訓練1.A 2.D大題增分(1)歷史背景:新航路開辟,美洲物品的傳入;文藝復興的出現;自然科學分類和科學實驗方法的推廣;啟蒙運動的發展,啟蒙思想家的倡導;西歐國家的早期殖民擴張和掠奪。(10分)(2)作用:記錄和保存了人類文明進程的物證;存放大量世界各地的珍奇物品、古物等;收藏了工業革命時代的重要物品;提供了科學普及、教育研究的場所及資料;博物館的布展呈現了事物發展的內在聯系;學者們利用博物館的豐富資料,取得了重要成果;成為不同文化交流的窗口;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在博物館了解、感受異域文化和多種文明發展的歷程。(10分)10 / 10課時跟蹤檢測(四十八)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一、選擇題1.(2025·開封開學摸底考)1948年至1962年,有超過27.9萬名西印度群島人、超過7.9萬名印度人和超過6.8萬名巴基斯坦人、近1.9萬名西非人和近2.4萬名塞浦路斯人,以及數量龐大但沒有記錄的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羅得西亞和南非移民涌進英國。這一移民潮的出現主要是因為 ( )A.聯邦移民彌補英國勞動力匱乏 B.國際貿易促進多元文化交流C.冷戰之下地區間沖突動蕩加劇 D.戰后民族解放運動持續發展2.(2024·淄博三模)二戰后,國際上出現了一股移民潮。約180萬人自阿爾及利亞和印度支那返回法國,約100萬人從非洲返回葡萄牙,約30萬人從東印度返回荷蘭。此外,英國和比利時也有數量不等的本國國民返回國內。這股移民潮的出現主要是因為 ( )A.美蘇冷戰日益加劇 B.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C.國家間的文化沖突 D.國際政治新秩序形成3.(2025·長沙模擬)下表為二戰后美國對移民法的調整。這些調整 ( )年份 規定1952年 第一優先原則是照顧擁有美國急需專業技術和突出才能的移民及其配偶和子女,該項規定的限額占每年入境移民總量的50%1965年 優先入境原則中,涉及技術類勞工第三條規定,10%的限額用于受過高等教育和有突出才能的外籍人員;第六條將10%的限額用于美國急需的熟練與非熟練工1990年 技術類移民的應用范圍和限額有所擴大A.深受種族和意識形態影響B.增強了美國移民結構的多元性C.適應了美國經濟發展趨勢D.關注移民對美國文化的認同度4.(2025·新疆部分名校開學考)19世紀20年代,英國侵入緬甸之際,將大批孟加拉勞工帶到緬甸。緬甸獨立后,這批孟加拉人的后裔長期被視為“無國籍者”,被當地社會排斥。1978—1979年,緬甸開展大規模人口普查,20多萬“無國籍者”從陸路逃往孟加拉國,但多數被遣返。由此可見 ( )A.殖民活動使原住民人數銳減 B.新興國家注重構建文化認同C.國際移民問題面臨治理困境 D.民族自決原則未能得到尊重5.理論上,聯合國難民署有義務為那些不愿意接受難民遷入地政府管轄的難民提供國際保護和援助。據統計,2011年年初,被聯合國難民署認定為“受關注的人群”大約有3 390萬,這一數量相較于2005年的1 920萬有了明顯的增加。這反映出 ( )A.聯合國救助難民的主體作用B.西方國家相互推諉救濟責任C.人道主義原則獲得普遍認同D.霸權主義威脅世界和平安定6.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后,以色列國建立,巴勒斯坦難民問題就此產生。僅第一次中東戰爭就產生了90多萬巴勒斯坦難民。由于生存空間狹小、土地貧瘠、經濟落后,巴勒斯坦難民只能依賴聯合國難民署和近東救濟工程處生存。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仍有500萬難民等待援助。據此推知,中東難民危機 ( )A.推動國際難民救助體系完善B.導致阿拉伯人失去土地、家園C.致使聯合國財政不堪重負D.增加社會及經濟上的危機風險7.1934年,美國政府將印第安人學校的教育方式從原來的白人化種族教育轉向與印第安人社會生活相結合的教育,開設雙語、印第安歷史教育、文化傳統保護等課程。這些舉措 ( )A.恢復了印第安人的種族文化認同B.意在發展印第安納州的農業C.清算了歐洲人對美洲殖民的罪行D.有利于維護美國社會的穩定8.右圖為巴西畫家塔爾希拉·阿瑪拉爾1943年創作的作品《有七只小豬的農場》,創作中融入了土著元素,表明土著藝術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這 ( )A.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特征B.突出了不同種族文化的優劣差異C.體現了混血土著藝術的主導地位D.阻止了歐洲殖民文化的不斷滲透9.(2025·滄州月考)18世紀初,英國劍橋和牛津大學的主要課程包括基督箴言、拉丁文、古典文學、歷史、法律、哲學、數學和科學。當時劍橋大學畢業生格林出版的《學習計劃》中包含了非常豐富的數學知識和科學的學習計劃。這一時期大學教育的發展主要得益于 ( )A.工業資本主義的興起 B.初等教育的基本普及C.思想解放運動的推動 D.“大學區”制度的確立10.1850年,歐洲第一部公共圖書館法案在英國誕生。1882年,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歐仁·莫雷爾發起公共圖書館運動,并于1906年成立了法國圖書管理員協會。1924年,德國成立公共圖書館協會,擁有450家圖書館會員。這一時期歐洲公共圖書館的發展 ( )A.深受自由主義思想的影響B.體現歐洲國家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C.注重古籍和文化遺產保護D.彰顯出政府的公共屬性和社會職能11.(2025·江西“紅色十校”聯考)下圖是商務印書館在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出版的《最新理科教科書》中某些關鍵詞的出現頻數(單位:次)。這顯示出當時的教育 ( )A.大力宣傳民主和科學的思想B.不符合近代社會發展的需要C.將科學知識與技術實踐并重D.完全拋棄了傳統文化的內容12.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會議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旨在集各國之力,對日益遭到損毀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實施有效保護。截至2017年1月,共有193個國家加入該公約,這是目前擁有締約國最多的公約之一。這反映出 ( )A.全球治理體系的進一步完善B.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得到較普遍認同C.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財富D.多極化趨勢在文化領域進展最為迅速二、非選擇題13.美國歷史學家奧斯卡·漢德林指出:“當我想寫一部美國移民的歷史時,我發現移民本身就是一部美國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1890年外來移民在2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中的比重統計名稱 總人口/萬 移民/% 名稱 總人口/萬 移民/%紐約 250.74 81 辛辛那提 29.9 70芝加哥 109.88 78 克利夫蘭 26.13 77費城 104.69 55 布法羅 25.56 76圣路易 45.17 70 新奧爾良 24.20 42波士頓 44.84 69 華盛頓 23.03 20巴爾的摩 43.44 41 底特律 20.58 78匹茲堡 34.39 70 密爾沃基 20.44 88舊金山 29.89 78 紐瓦克 18.18 66——摘編自梁茂信《1860—1920年外來移民對美國城市化的影響》材料二 近代美國外來移民流向及技術發明統計舉例據1914年統計,在以下部門中外國新工人比例分別是:鋼鐵工業占58%、煤炭工業占62%、煉油工業占67%,移民中有很大一部分曾在歐洲當過工人,經歷了歐洲的工業發展年代。美國外來移民潮與技術發明統計年份 移民增長數(萬) 年份 專利證書增長數1851—1854 37.9至42.8 1851—1856 757至2 3151863—1866 17.6至31.9 1863—1867 3 781至12 3011879—1882 17.8至78.9 1880—1883 12 926至21 1961898—1903 22.9至85.7 1898—1903 20 404至31 046——摘編自丁建偉等《外來移民在美國歷史發展中的作用》等材料三 源于歐洲宮廷舞的交誼舞在美國形成了美國華爾茲、美國探戈、美國秘步等美國風格舞蹈,還有美國倫巴、美國恰恰、美國牛仔舞等盛行于世,爵士音樂就是黑人懷鄉怨歌演化而來的。——摘編自張玲蓉《移民:美國歷史發展的動力》材料四 1878—1879年,美國西部和南部議員聯合起來,向國會提交了反華議案,要求限制中國人入境美國。有議員指出,當初引進黑人就是一個錯誤,因為黑人不能被白人同化,中國人同樣如此,美國不能重蹈覆轍。有議員反駁說:“美國的法律規定只有白人和本土出生的黑人后裔才能成為美國公民,如果說中國人不可同化,那是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被給予這樣的權利。他們在加州的遭遇能夠讓他們接受被同化嗎 ”——摘編自曹雨《美國<1882年排華法案>的立法過程分析》提取以上材料信息,對“移民本身就是一部美國歷史”作出闡釋。14.(2024·福建高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中國國家版本館的建立,是國家從文化安全和文化復興的戰略考量出發,作出的重大部署。中國國家版本館將承載中華文明、關乎民族文脈傳承的各類版本規劃保藏。中華版本是指古今中外載有中華文明印記、文化符號和文脈信息的各類載體,包括但不限于陶石獸骨、金屬竹木、實物紙張、虛擬數字。例如,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以“中國古代哲學”為主題,選取《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真經》《孟子》《法苑珠林》等為版本資源,具體展現了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的繁榮。參照中國國家版本館關于中華版本的定義和做法,就世界歷史上的任一文明,聚焦于某一主題,列出至少三種版本資源并闡明理由。(要求:文明與主題明確,版本資源與主題相符;觀點正確、史實準確、闡述充分、邏輯清晰。)課時跟蹤檢測(四十八)1.選D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的持續發展,使得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有了更多的選擇和機會,從而導致大量人口向英國移民,故選D項;英殖民帝國崩潰后英聯邦體系中大量移民涌入英國有利于彌補英國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這是移民潮的影響而非原因,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國際貿易的影響,排除B項;冷戰結束后,地區沖突和動蕩加劇,排除C項。2.選B 據材料“二戰后……本國國民返回國內”并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殖民體系逐步瓦解,被殖民國家多數獲得獨立,殖民國家的國民返回國內,體現了民族解放運動對移民的影響,故選B項;冷戰與殖民國家的國民返回國內關系不大,排除A項;殖民國家如法國等都曾在殖民地推廣資本主義文化,實行文化侵略,且時間集中于二戰后,這些國家都獲得獨立時才出現移民潮,體現了文化沖突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項;“形成”說法不符合史實,國際政治新秩序至今尚未形成,排除D項。3.選C 由材料信息可得,這些調整都涉及了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專業技術類人才和相應的工人等,適應了二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趨勢,故選C項。4.選C 英國侵入緬甸之際被帶到緬甸的孟加拉國勞工的后裔在緬甸獨立后,長期被視為“無國籍者”,被當地社會排斥,而這些“無國籍者”從陸路逃往孟加拉國后,卻多數遭遣返,這說明國際移民問題面臨著治理困境,故選C項。5.選A 據材料“聯合國難民署有義務為那些不愿意接受難民遷入地政府管轄的難民提供國際保護和援助”可知,面對國際社會的難民問題,聯合國難民署主動承擔起了救濟難民的責任,故選A項;材料未涉及西方國家推諉救濟責任,排除B項;難民人數的不斷增加和部分地方政府拒絕難民遷入,說明人道主義原則并未獲得普遍認可,排除C項;導致難民文明的根源具有多元性,霸權主義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排除D項。6.選D 據材料可知,中東戰爭導致大量難民的產生,而且還有大量難民等待援助,這些難民由于生活的困苦都有可能成為社會的危險因素,增加了社會及經濟上的危機風險,故選D項。7.選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34年是美國經濟大危機在羅斯福領導下逐漸緩解的時期,此時美國政府推行保護印第安傳統的教育政策,有利于緩解經濟危機造成的嚴重破壞,維護社會的穩定,D項正確。8.選A 該題考查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樣化的時代特點,現代作品融入了土著藝術的元素,體現了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交融與發展,故選A項;世界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不存在不同種類文化的優劣之分,排除B項;題干只考查了現代藝術與土著藝術的交融,并未體現混血土著藝術的地位變化,排除C項;歐洲文化殖民的目標與要求是文化侵略與精神殖民,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D項。9.選C 據材料可知,18世紀初的英國劍橋和牛津大學主要課程除了基督神學之外,還包括大量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這主要是因為啟蒙運動強調“理性”和“科學”,推動了思想解放,使大學教育課程以科學為主,故選C項;18世紀后期的工業革命推動了工業資本主義的興起,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英國初等教育基本普及,排除B項;法國拿破侖建立“大學區”制度,但材料中的國家為英國,排除D項。10.選D 據所學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多國紛紛成立公共圖書館或相關協會,這一舉措主要是為了滿足社會公眾的閱讀需求,提升公民的文化素養。因此,公共圖書館建設不僅反映了政府對公民文化生活的關注,更體現了政府在公共服務和社會職能方面的強化,故選D項;自由主義思想與公共圖書館的建設關聯不大,排除A項;歐洲國家發展的不平衡性主要體現在經濟方面,與公共圖書館的發展無關,排除B項;公共圖書館主要是為了滿足公眾閱讀需求,并非專注于古籍和文化遺產的保護,排除C項。11.選C 題目中的關鍵詞的出現頻數體現了技術應用和實踐,顯示出當時的教育將科學知識與技術實踐并重,故選C項;雖然題目中的關鍵詞與科學相關,但并未直接體現對民主思想的宣傳,排除A項;教科書中的關鍵詞體現了科學知識與技術的結合,這明顯符合近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排除B項;題目中并未提及傳統文化的內容,但不代表被“完全拋棄”,D項與事實不符,排除。12.選B 據材料可知,截至2017年共有193個國家加入該公約,這顯示了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支持,故選B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的廣泛接受度,而非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和文化遺產的歸屬或價值,排除A、C兩項;材料并未提及多極化趨勢,排除D項。13.解析:根據材料一、材料二,注意從“客觀移民數據事實角度”思考,如從19世紀中期以來,世界各地的移民涌入美國,對美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據材料二、三、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注意從“移民對于美國社會發展角度”思考,據材料二“近代美國外來移民流向及技術發明統計舉例”可得,不斷增加的移民促進了美國的人口增長、移民提供了大量具有經驗的勞動力,其中的科學家取得了卓越的科技成就;據材料三“源于歐洲宮廷舞的交誼舞在美國形成了美國華爾茲……爵士音樂就是黑人懷鄉怨歌演化而來的”可得,移民帶來了多元的文化,豐富了美國的社會生活;據材料四“當初引進黑人就是一個錯誤,因為黑人不能被白人同化,中國人同樣如此”可得,對華人、黑人移民的歧視,反映出種族歧視的現實。答案:闡釋:從19世紀中期以來,世界各地的移民涌入美國,對美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斷增加的移民促進了美國的人口增長;移民提供了大量具有經驗的勞動力,其中的科學家取得了卓越的科技成就,推動了美國工業革命的進程,極大地提高了美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移民帶來了多元的文化,豐富了美國的社會生活;對華人、黑人移民的歧視,反映出種族歧視的現實。14.文明與主題:古希臘文明的哲學思想版本資源: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蘇格拉底的對話錄。理由:《理想國》是柏拉圖的代表作之一,集中展現了他關于理想社會、正義、知識與教育的思考;這部作品不僅是了解柏拉圖哲學思想的核心文本,也對后世西方哲學和政治學產生了重大影響,體現了古希臘文明在哲學上的深刻思考。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是研究存在、實體和本質的經典之作,系統地奠定了形而上學這一支學科的基礎;通過對“事物為何存在”這一基本問題的探討,豐富了哲學的內涵,成為西方哲學史上影響深遠的理論基礎。蘇格拉底雖無著作留世,但通過柏拉圖的對話錄,如《斐多篇》,我們可以學習到蘇格拉底以對話方式探討哲學問題的風格;這些文本記錄了蘇格拉底關于靈魂不朽與哲學追問的思想核心,為理解古希臘哲學的奠基階段提供了重要資料。這三種版本資源集中表達了古希臘文明在哲學領域的成就和影響力,通過共同探討人性、知識和社會理想,展現了該文明的思想高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六單元 第五講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pptx 第六單元 第五講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docx 課時跟蹤檢測(四十八)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