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九年級二模歷史試卷一、選擇題(共30分,每小題1.5分)1.學校開展“制作原始農耕時期的歷史文物模型”活動,可以參考的文物圖片是( )A.打制石器 B.骨耜 C.青銅農具 D.鐵制農具2.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東周3.周天子分封天下,諸侯國林立,《呂氏春秋·觀世》謂“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國八百余”。到戰國后期僅剩秦、趙等七大強國。這種變化反映出( )A.分封制的逐漸強化 B.統一趨勢不斷加強C.郡縣制的逐步推廣 D.東周疆域逐步擴大4.在地方上,秦朝進一步廢除西周以來實行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全國分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下設縣;郡縣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材料反映了秦朝( )A.完善了中央機構 B.增強了軍事實力C.消除了地域差異 D.加強了中央集權5.《漢書》中記載:“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漢言文景,美哉!”這反映的治世局面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6.隋唐時期,國家糧倉設在洛陽,江南等地的漕糧大量運來,運河上終日“漕船往來,千里不絕”。材料反映了大運河的開通( )A.鞏固了國家統一 B.改變了經濟重心C.加強了經濟交流 D.加速了隋朝滅亡7.由“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黃巢起義”這些事件和現象,可判斷歷史發展的走向是( )A.皇權削弱 B.諸侯林立 C.王朝衰亡 D.閉關自守8.宋初有諺語曰:"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當時的人不以從軍為榮,這與宋朝的哪一治國策略有關( )A.強化中央集權 B.強干弱枝 C.重文輕武 D.分化相權9.宋代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所以要燃燈。材料敘述的傳統節日是( )A.春節 B.端午節 C.元宵節 D.中秋節10.明朝時期,招募義烏、金華的剽悍壯丁,教習擊刺之法更新火器兵械,打擊倭寇的是( )A.鑒真 B.玄奘 C.戚繼光 D.鄭成功11.“持續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把沉重的震撼帶到了中國社會。”“震撼”包括( )A.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B.簽訂《虎門條約》C.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D.割讓了遼東半島12.中國有座城市,南北文化交匯,古今文明交融,有首義路、首義小區、首義中學、首義廣場……“首義”嵌入這座城市的每個角落主要為了紀念( )A.武昌起義 B.金田起義 C.南昌起義 D.廣州起義13.1927年,毛澤東決定放棄攻打中心城市,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開始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在這里,中國共產黨逐漸鑄就了“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的精神。該精神是( )A.紅船精神 B.井岡山精神 C.長征精神 D.延安精神14.1950年10月19日夜,中國人民志愿軍隱蔽地開進朝鮮。25日晚,志愿軍某團在朝鮮北部與敵軍遭遇,殲滅敵軍一個營,首戰告捷。1951年,中共中央批準10月25日為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紀念日。據此可知,這里的“首戰”( )A.奠定了后續戰爭勝利的基礎 B.把美國侵略軍趕回到三八線附近C.宣告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D.關系到整個戰場中部戰線的安危15.“海峽兩岸達成‘九二共識’,香港、澳門回歸祖國”集中反映了( )A.祖國統一的成果 B.外交事業的發展C.社會生活的變遷 D.民族關系的推進16.《漢謨拉比法典》規定:“如果貴族階層的人打了貴族出身的人,須罰銀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隸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處割耳之刑。”這表明該法典( )A.維護了奴隸主貴族利益 B.重視保護商品經濟發展C.是平民長期斗爭的產物 D.奠定了歐洲民法的基礎17.英國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現代民主政治創制試驗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政體……新體制通過大幅度提高議會的權威實現了對王權的有效限制。英國革命創造的“全新政體”是( )A.君主立憲制 B.君主專制 C.議會共和制 D.民主共和制18.20世紀20年代以前,社會主義的發展經歷了由空想到科學,由理論到實踐,由理論到現實的過程。標志著社會主義由理論到實踐的是( )A.巴黎公社的建立 B.《共產黨宣言》的發表C.第一國際的成立 D.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19.“19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科學研究取得了巨大進步。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他們被迅速應用于工業生產,促進了工業的蓬勃發展。”下列哪一項是最早研制成功的汽車、飛機的發動機( )A.蒸汽機 B.內燃機 C.發電機 D.電動機20.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通過經濟計劃、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將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結合起來,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這些舉措體現了( )A.第三次科技革命主導生產變革 B.市場調節作用已被進一步弱化C.全球化推動經濟模式趨同化 D.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自我調節二、綜合題(共30分)21.(6分)材料:(1)(2分)伴隨著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開通了,那時的西域是指現在的什么地方?(2)(2分)該路線的開通,反映了西漢實行怎樣的對外政策?(3)(2分)西漢為保證“絲綢之路”暢通設置什么機構或官職?22.(7分)材料一:《漢書·西域傳》系統概括了西漢王朝經略西域的歷史過程……自張騫通西域以后,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在河西設置四郡,令李廣利征討大宛,漢王朝采取了派駐屯田士卒、設置使者校尉等重要舉措;宣帝時期,以西域都護取代匈奴的僮仆都尉之職,完全取代匈奴對西域實行統治;元帝時又增設戊己校尉。——摘編自彭豐文《<漢書·西域傳>的疆土意識與民族觀念》材料二:蒙古族統治者經過數年的征戰,統一了周邊民族政權,使“天下為一”。元朝的“天下一家”思想,使蒙古統治者確立了在中國的統治地位,強化了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在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統一和管理上,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對吐蕃地區和澎湖及臺灣地區的統治。通過在邊疆地區建立有效的行政組織機構,層層管理……使各民族統一于“天下一家”的大家庭內。——摘編自孫紅梅《元朝的“天下一家”思想及其政治文化一統》材料三: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多對邊疆地區“因俗而治”,清朝前期統治者更是將“修其教而不易其俗,齊其政而不易其宜”作為治理邊疆方略。在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制度;在新疆的漢族聚居區實行郡縣制,在維吾爾族地區尊重當地習俗,只對原有的制度稍加改制;在西藏實行駐藏大臣與西藏宗教領袖聯合管理的政教合一制度;在臺灣設置臺灣府。這些多元化的邊疆管理體制在清朝前期對維護邊疆穩定和邊疆發展起到重要作用。(1)(2分)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標志。(2)(3分)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元朝在吐蕃地區和澎湖及臺灣地區建立了哪些“有效的行政組織機構”。(3)(3分)根據材料三,概括清朝前期邊疆治理的特點。23.(7分)材料一 :1919年,孫中山在其撰寫的《實業計劃》中提出了關于中國實業發展的宏觀規劃:建設10萬英里鐵路,100萬英里碎石路(即公路);在全國普遍建設電報、電話以及無線電;等等。——摘編自張海鵬《論孫中山的發展觀及其思想史意義》材料二: 材料三 :到1952年,我國現代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占43.1%,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只占35.5%,……特別是經過抗美援朝戰爭同世界頭號強國美國的較量,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狀況的要求顯得尤為緊迫。——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簡史》材料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進行了70多年的大規模工業建設,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用不到30年的時間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1979年至2016年用30多年的時間建成門類最齊全的世界第一工業大國。中國工業化的下一個目標是,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并在2049年新中國成立100周年建成世界工業強國。——摘編自《中國工業化百年回顧與展望:中國共產黨的工業化戰略》(1)(3分)材料一中的內容是孫中山對三民主義中哪一思想的發展?根據材料二,概括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2)(2分)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新中國成立后為發展社會主義工業,國家實施了什么計劃?(3)(2分)依據材料四,在不斷地發展中,我國探索出一條怎樣的工業化道路?24.(10分)20世紀國際關系風云變幻,危機始終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如何正確解決危機考驗著各國執政者的智慧。材料一 :1871-1914年間,歐洲國家為了尋求安全,不使自己在這個充滿敵意的世界中被孤立,國家領袖們尋求與其他國家的結盟,形成了一個錯綜復雜的結盟體系……為了維持和平,敵對的同盟建立了一個框架,憑借這一框架,甚至一個小的國際危機都能引發導致全球戰爭的一連串反應。——摘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材料二 :1929年,在金融風暴的中心華爾街,投機活動高漲最終導致股票市場崩盤,引發曠日持久的經濟大蕭條。美國經濟崩潰迅速對歐洲產生了不良影響,尤其是德國。……1933年初,德國工業產量僅為1929年的一半,失業人數卻是1929年的3倍,即有600萬人失業。——據【美】費利克斯·吉爾伯特、大衛·克萊·拉奇《現代歐洲史06:歐洲時代的終結(1890年至今)》材料三 :簽字國政府)深信完全戰勝它們的敵國對于保衛生命、自由、獨立和宗教自由并對于保全其本國和其他各國的人權和正義非常重要。同時,它們現在正對力圖征服世界的野蠻和殘暴的力量從事共同的斗爭,茲宣告:(1)每一政府各自保證對與各該政府作戰的三國同盟成員國及其附從者使用全部資源,不論軍事的或者經濟的。 (2)每一政府各自保證與本宣言簽字國政府合作,并不與敵人締結單獨停戰協定或和約。——摘自《聯合國家宣言》材料四 :(中國)在正面戰場,陸續進行了第一次長沙會戰、桂南會戰、棗宜會戰和第二次長沙會戰等,抵抗了日軍的瘋狂進攻。在敵后戰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戰爭日益深入和發展,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給予日本沉重打擊。——摘編自齊世榮總主編《世界史》(1)(2分)材料中“一個小的國際危機都能引發導致全球戰爭的一連串反應”的“這一個小的國際危機”是指什么事件?(2)(3分)面對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美國和德國各采取了什么措施。(3)(2分)根據材料三,概括《聯合國家宣言》的內容。(4)(3分)綜合以上材料,當國家面臨“危機與抉擇”時應該何解決?答案1-5 BABDA 6-10 CCCCC 11-15 CABAA 16-20 AAABD21.(1)指現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2)對外開放政策。(3)西域都護。22.(1)設置西域都護。(2)吐蕃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澎湖及臺灣地區設置澎湖巡檢司。(3)“因俗而治”,形成多元化的邊疆管理體制。23.(1)民生主義。曲折發展;具有階段性。(2)一五計劃。(3)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24.(1)為了尋求安全,維護國家利益,避免處于孤立地位。薩拉熱窩事件。(2)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德國,希特勒建立了法西斯專政。(3)集中簽字國各國全部的經濟與軍事力量,共同對德、意、日軸心國作戰,直至最后勝利,決不和敵國單獨媾和。(4)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結合國情,從本國實際出發;從人民利益出發,以民為本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