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會市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義務教育教學質量檢測
九年級歷史試卷
說明:
1.全卷共8頁,滿分為100分,考試用時為80分鐘。
2.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在答題卡上填寫自己的準考證號、姓名、考場號、座位號。用2B鉛筆把對應號碼的標號涂黑。
3.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題上。
4.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
5.考生務必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荚嚱Y束時,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 距今約5300—4300年的浙江良渚古城遺址中考古發現非常豐富。古城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城內外的貴族墓地里,出土了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軍事指揮權的玉鉞等,這與城外隨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形成了鮮明對比。據此可知( )
良渚古城遺址平面圖
A. 長江流域出現大規模稻作農業 B. 當地盛產玉器并常作為陪葬品
C. 早期國家出現,階級分化明顯 D. 南方的建筑水平遠超北方地區
2. 2024年12月2日蛇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正式與我們見面。它萌萌的外表大有來頭,既蘊含滿滿的中式美好寓意,又暗藏很多創新設計巧思。2025年正是乙巳年,首先它的造型參考了甲骨文中的“巳”字,寓意萬物生生不息。對甲骨文理解不正確的是( )
A.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B. 完整記錄中華古老文明的起源
C. 我國已發現古文字中最早的成熟文字 D. 已經具備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
3. 戰國時期,齊國為招攬人才設置講學的專門場所“稷下學宮”,各派學者在此講學、辯論、著書。這一做法( )
A. 促進了學術的繁榮 B. 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C. 提高了軍隊戰斗力 D. 確立齊國霸主地位
4. 下圖為不同時期人們對孔子和儒家思想認可程度的變化曲線圖。造成從甲處到乙處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B. 漢武帝將儒家學說確立為正統思想
C. 封建統治者采取順其自然的治國之道
D. 科舉制規定以儒家經典為研習內容
5. “詩史互證”是研究歷史的一種方式。下列詩句能夠佐證唐朝民族交往的詩句是( )
A.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 B. 東風日本至,白雉越裳來
C.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己 D. 皇恩眷下人,割愛遠和親
6. 下面材料是兩位政治人物的治國理念,他們的治國理念體現的共同思想是( )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商鞅書·更法》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傳》
A. 天下為公 B. 尊崇儒術 C. 廢舊立新 D. 天下大同
7. 中國歷史上大規模人口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種植技術,它改變了黃河流域“一枝獨秀”的歷史現象,使南方擺脫了“荊榛遍野,刀耕火種”的原始狀態。這反映了( )
A. 人口南遷推動江南開發
B. 經濟發展促進政治穩定
C. 經濟重心已經南移完成
D. 北方戰亂導致人口減少
8. 清代,廣州成為海內外商業貿易的大本營,各地商人紛紛涌向廣東販銷貨物,俗稱“走廣”。“走廣”熱潮出現的時代背景是清政府( )
A. 放棄重農抑商政策 B. 推行自由貿易政策
C. 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D. 開辟海上絲綢之路
9. 清朝前期的疆域西跨蔥嶺,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西南達喜馬拉雅山脈,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材料表明清朝( )
A. 疆域最大 B. 民族眾多 C. 幅員遼闊 D. 交通發達
10.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提出了自己“事跡原委,可以消愁破悶,歪詩熟話,可以噴飯供酒”的創作主張,反映了明清小說在創作理念上的世俗化、生活化。這種創作理念體現了( )
A. 君主專制的衰落 B. 市民階層的審美追求
C. 中外文化的交流 D. 古典小說的漸趨成熟
11. 1841年,廣東地區張貼了一張布告,反映了當時大多數中國人的感情:“盡管你們已入侵我們的內河……但你們有什么本領 ……除你們的船是堅固的,炮火是猛烈的,火箭是強大的以外,你們還有什么其他本領嗎 ”這說明當時大多數中國人 ( )
A. 擁護禁煙 B. 反對對外開放
C. 認識到自己的落后 D. 不了解世界形勢
12. 下表為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翻譯館(1873—1899年)翻譯的圖書(部分)。據此可知( )
分類 數量(冊) 分類 數量(冊) 分類 數量(冊)
軍事/海軍 37 工程 31 數學 7
化學 10 礦業 10 圖畫 6
電氣 5 地質 3 地理 3
醫學 12 造船 7 物理 2
A. 洋務派重視先進科學技術 B. 民族實業家創辦近代化企業
C. 維新派努力維護清朝統治 D. 洋務運動注重培養翻譯人才
13. 戊戌變法時期,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曾呼吁:“今日自強之道,自以興學為先?!边@表達了維新派( )
A. 政治革命的訴求 B. 組建新軍的愿望 C. 教育救國的主張 D. 發展實業的決心
14. 《辛丑條約》簽訂后,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等著作( )
A. 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
B. 宣傳維新思想,號召變法圖強
C. 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D. 宣傳民主與科學思想,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
15. 如圖是1911年新建陸軍克復南京天保城紀念章,紀念章中間為“陸軍”字樣,“陸軍”外圍為湖北軍政府的十八星旗。據此可知,“克復南京”指的是( )
A. 南京脫離清朝統治 B. 中華民國正式建立
C. 封建帝制已經結束 D. 護國戰爭取得勝利
16. 1930年,中共中央軍委主辦的《軍事通訊》指出:在瑞金獨立政權中,可以見到許多獨一無二的經驗。這里的“經驗”主要是指( )
A. 城市工人起義 B. 敵后戰場抗戰
C. “工農武裝割據” D. 地主減租減息
17. 面對亡國滅種危機,中共中央向全國發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同時音樂家們也創作了大量歌曲,號召人們“為保衛國土流最后一滴血”。下列屬于這一時期的歌詞是( )
A. 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
B. 調虎離山襲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C.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D. 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18. “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對東北更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軍將被吸住,南滿電力將被控制?!被谶@一考慮,中國政府決定( )
A. 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 B. 向西藏進軍
C. 抗美援朝 D. 土地改革
19.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與美國建立“建設性合作伙伴”關系,與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和日本等傳統大國建立各種“戰略伙伴關系”,與新興大國如印度等探索共同和平崛起的道路。這體現了( )
A. 經濟全球化體系逐步形成 B. 中國加強了與歐美國家間的合作
C. 中國在聯合國發揮重要作用 D. 改革開放后中國開展全方位外交
20. 如圖為2004—2015年我國服務型城市與工業型城市發展數據統計。據此可知,這一時期我國( )
A. 城鄉經濟差距拉大 B. 經濟特區發展迅速
C. 經濟結構逐步改變 D. 工業城市日益減少
21. 在中古時期,歐洲的封建莊園經濟盛行,阿拉伯地區伊斯蘭文明繁榮發展,而東亞的中國則處于隋唐時期的高度繁榮階段,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影響深遠。這體現了( )
A. 阿拉伯人對世界做出的貢獻 B. 農業經濟在當時的繁榮發展
C. 中古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 D. 文明之間存在著交流與融合
22. “對自由農來說,如果在戰亂時期成為農奴,倒也不是壞事;當維京人和其他武裝侵略者襲來之時,順從莊園制度就可以獲得領主的保護。失去生命還是失去自由?在這樣的情況下,成為農奴甚至可以說是個更好的選擇。”這一觀點認為莊園制度一定程度上( )
A. 維護了西歐社會秩序 B. 保障了領地自給自足
C. 保護了農民生命安全 D. 限制了領主經濟剝削
23. 歐洲中世紀文學中的花園大多以《圣經》中的伊甸園為參照藍本,萬物開而不??;16世紀英格蘭文學中的花園成為休閑娛樂的天地,這使身處其中的人感到放松。這種變化源于( )
A. 理性之光的照耀 B. 新航路的開辟
C. 人文主義的興起 D. 《權利法案》的頒布
24. 英國《權利法案》中的“人民”專指城鄉有產階級,不包括農民和下層工商業者;美國《獨立宣言》中的“人人生而平等”,指有地位的男性白人間的平等。這說明資本主義民主( )
A. 實現了分權制衡 B. 具有階級局限性
C. 促進了思想解放 D. 傳播了民主政治
25. “一方面,資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的社會財富,他們日益富裕;另一方面,廣大工人獲得的收入卻難以糊口,他們對不公平的社會現狀越來越不滿。”據此可推斷,工業化( )
A. 導致社會矛盾激化 B. 提高了婦女的社會地位
C. 致使教育水平降低 D. 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
26. 1906年,大量反英傳單和小冊子流傳于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地區,抨擊英國殖民者“靠榨取我們的金錢的喂養而腦滿腸肥”,要求“把外國老爺們從城鄉趕走,把政權掌握在自己手里”。這些傳單或小冊子的出現( )
A. 與章西女王起義息息相關 B. 瓦解了英國的殖民統治
C. 踐行了非暴力不合作思想 D. 反映了民族意識的增強
27. 數據統計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下圖是蘇聯工業總產值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比重變化示意圖。出現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
A. 赫魯曉夫改革 B. 兩個五年計劃完成
C. 彼得一世改革 D. 開展農業集體化運動
28. “在救濟工作中,我們是同有正當自尊心的美國人打交道。對他們來說,單純的施舍會傷害要求保持個人獨立的一切本能。”基于這一認識,羅斯福在新政中( )
A. 實施直接救濟 B. 推行“以工代賑”
C. 整頓金融體系 D. 調整農業政策
29. 20世紀以來,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動深刻影響著世界各國的發展,下列關于世界格局的表述,正確的是( )
A.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形成的國際秩序被稱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B. 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形成
C. 蘇聯解體后,兩極格局瓦解
D. 冷戰結束后,世界多極化格局正式形成
30. 20世紀90年代以后,歐盟國家的信息化水平較高。新加坡、韓國等也起步較早,制定了自己的信息化方案。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也在積極建設信息高速公路。材料反映( )
A. 近代自然科學得到廣泛運用 B. 蘇聯模式的推廣
C. 發展中國家登上了國際舞臺 D. “新經濟”的擴展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小題14分,第32小題14分,第33小題12分,共40分。
31.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見下圖
鐵農具
(1)請寫出材料一中鐵農具出現的時間,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鐵農具的出現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材料二近代中國三種產業資本在主要年份的比例
年份 外國資本 官僚資本 民族資本
1894年 60.7% 31.2% 8.1%
1913年 80.3% 9.7% 10.0%
1920年 70.4% 11.4% 18.2%
1936年 78.3% 5.4% 16.3%
(2)根據材料二,指出1894——1936年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特點,并結合所學分析原因。
材料三由于種種原因,舊中國沒有實現工業化的任務。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探索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的道路。1949~1978年,中國實施集中計劃經濟體制,走了一條獨立自主的工業化道路,為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工業基礎。改革開放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伴隨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產業結構不斷升級,中國逐步走上了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使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躍上一個新的臺階。
——摘編自朱玉湘《試論新中國的工業化道路》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其中一個階段,說明工業化建設的意義及啟示。
32.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貿易空間與地理發現】
材料一 在歐洲歷史未入海洋時期以前,西方沒有一個國家把提倡海外發展當作政府的大事業……到葡萄牙人發現好望角的時候,歐洲的局勢就不同了。這些國家的國王無不以提倡海外發展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業。那幫在海外掠財奪土的半海盜半官商居然成了民族的英雄。文學家又從而贊揚之。在16、17世紀的歐洲人眼里,國家的富強得靠海外事業的成敗。
——摘編自《中國近代史》
【貿易變化與工業革命】
材料二 1870—1900年世界貿易發生了一些新變化。繼英國之后,一些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工業迅速發展的基礎上,普遍擴大了本國工業產品的出口?!搅?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的貿易壟斷地位被打破,世界貿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格局。原料和工業制成品的世界貿易額呈現出均衡發展的趨勢。從1870至1913年,這兩類商品的貿易額都增加了兩倍多。……世界各國和各地區在經濟上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了。
——摘編自《世界近代史》
【貿易霸權與世界大戰】
材料三 1900—1948年世界貿易年均增長率(%)
時間 世界貿易平均增長率
1900—1913年 3.7
1913—1929年 0.7
1929—1938年 —1.2
1938—1948年 0.0
——摘編自《國際貿易概論》
【貿易摩擦與大國博弈】
材料四 貿易戰爭的陰影籠罩了中美乃至全球,引發多方力量相互博弈,必將成為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歷史發展的主流。目前這種局面是新興制造業大國崛起道路上必經的考驗,既然無法避免,只能從容應對。
——摘編自《國際貿易戰六百年》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簡述新航路開辟前后西歐國家對海外貿易態度變化,并分析其變化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概括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期世界貿易發生的“一些新變化”。結合所學,列舉交通領域促使“世界各國和各地區在經濟上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的創新發明一例。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分析造成這一時期世界貿易發展呈下降趨勢的原因。
(4)根據材料四,你認為中國應該如何應對今天的貿易戰爭?
33. 某班同學針對19世紀的歷史發展情況整理了一份大事記,請你參與研討。
材料 19世紀的世界與中國大事記
世界歷史大事記(部分) 中國歷史大事記(部分)
☆1819年玻利瓦爾成立“大哥倫比亞共和國” ☆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
☆19世紀中期英國完成工業革命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
☆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爆發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
☆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1865年美國內戰結束 ☆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
☆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882年三國同盟正式形成 ☆1898年戊戌變法
(1)19世紀的歷史發展進程可以歸納出多條基本線索。根據材料“世界歷史大事記(部分)”并結合所學知識,提煉兩條線索。
(2)從材料中選擇中外相互關聯的歷史事件,結合所學知識擬定一個觀點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有總結提升。)
四會市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義務教育教學質量檢測
九年級歷史試卷
說明:
1.全卷共8頁,滿分為100分,考試用時為80分鐘。
2.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在答題卡上填寫自己的準考證號、姓名、考場號、座位號。用2B鉛筆把對應號碼的標號涂黑。
3.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題上。
4.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
5.考生務必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時,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題答案】
【答案】C
【2題答案】
【答案】B
【3題答案】
【答案】A
【4題答案】
【答案】B
【5題答案】
【答案】D
【6題答案】
【答案】C
【7題答案】
【答案】A
【8題答案】
【答案】C
【9題答案】
【答案】C
【10題答案】
【答案】B
【11題答案】
【答案】D
【12題答案】
【答案】A
【13題答案】
【答案】C
【14題答案】
【答案】C
【15題答案】
【答案】A
【16題答案】
【答案】C
【17題答案】
【答案】D
【18題答案】
【答案】C
【19題答案】
【答案】D
【20題答案】
【答案】C
【21題答案】
【答案】C
【22題答案】
【答案】C
【23題答案】
【答案】C
【24題答案】
【答案】B
【25題答案】
【答案】A
【26題答案】
【答案】D
【27題答案】
【答案】B
【28題答案】
【答案】B
【29題答案】
【答案】C
【30題答案】
【答案】D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小題14分,第32小題14分,第33小題12分,共40分。
【31題答案】
【答案】(1)時間:春秋后期。
影響: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提高了生產力,導致私田大量增加,加速了井田制瓦解;使新興的地主階級逐漸登上歷史舞臺,加速了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的形成。(答出一點即可)
(2)特點:1894~1936年民族資本主義有發展,但發展艱難曲折。
原因:帝國主義、官僚主義、封建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根本原因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3)階段:1949——1978年。
意義: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與國民經濟體系;為現代化建設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為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工業基礎)。(答出一點即可)
階段:改革開放后。
意義:推動現代工業化體系全面建成;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地位;為其他國家工業建設提供有益借鑒;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躍上一個新的臺階)。(答出一點即可)(任選一個階段作答即可)
啟示:工業化道路的選擇必須符合中國的國情;工業化道路的選擇必須遵循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堅持黨的領導與改革開放的偉大戰略是實現工業化的重要保障。(言之有理即可給分)
【32題答案】
【答案】(1)變化:新航路開辟前是個人行為,沒有國家作后盾,新航路開辟后,國家提倡到海外奮斗;新航路開辟前,西方各國都不關心海外貿易,新航路開辟后,西歐各國都以海外發展為民族的大事業。
原因:文藝復興使歐洲人思想解放;新興資產階級需要開辟海外市場;新航路開辟為這些國家帶來了巨額財富;資本原始積累的需要;政府的鼓勵;社會輿論的宣傳和推動。
(2)新變化: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擴大了本國工業產品的出口;世界貿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格局;原料和工業制成品的世界貿易額呈現均衡發展,而且兩者的貿易額都增加了。
創新發明:汽車、飛機等。
(3)原因:一戰、經濟大危機、二戰等。
(4)應對:增強綜合國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地區性經濟組織,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努力提高和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范機制等。
【33題答案】
【答案】(1)線索一: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擴張。線索二: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與發展。
(2)觀點:工業革命推動了列強侵華及中國的近代化探索。
論述:19 世紀中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生產力飛速發展,急需開辟廣闊的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1840 年),憑借堅船利炮迫使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1842 年),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傳統自然經濟逐步解體。列強的侵略激發了中國有識之士的探索。面對民族危機,19 世紀 60 - 90 年代,洋務派掀起洋務運動。他們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如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輪船招商局等,開啟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甲午中日戰爭(1894 年)的慘敗,宣告洋務運動破產,但也進一步刺激了中國的民族意識覺醒。1898 年,資產階級維新派發動戊戌變法,試圖通過政治變革挽救民族危亡,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制。
總結提升:工業革命使西方列強實力大增,加劇了對中國的侵略,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列強的侵略也促使中國人民不斷探索救亡圖存之路,從學技術到學制度,中國的近代化探索在艱難中前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