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遼寧省實驗中學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四次模擬考試歷史科試卷考試時間:75分鐘試題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文字的發明是文明出現的重要標志。但東西方文字產生的動因并不一樣,有學者認為西方文字的產生是由于商業貿易廣泛交流的需要,而中國文字的產生是由于宗教祭祀的需要。這表明A.古代西方宗教色彩淡薄 B.古代中國商業貿易落后HC..文明發展的多元性 D.文明發展的曲折性2.西漢時期,匈奴與西域諸國皆稱中原人為“秦人”;東漢時新疆拜城《劉平國刻石》仍沿用“秦人”之稱。這一現象佐證了A.秦朝對西域的有效管轄 B.秦朝的制度文化影響深遠C.絲綢之路促進民族交流 D.漢朝與匈奴對西域的爭奪3.下表為關于10世紀貨幣流通情況統計。這反映出當時貨幣 流通區域鉛錢為主 嶺南、福建、湖南先行銅錢,后以鐵錢、鉛錢 四川、安徽、江蘇銅錢,禁用鉛錢、鐵錢 黃河流域A.發行交子勢在必行 B.經濟重心已經完成南移C.區域分工態勢明顯 D.政權割據影響市場統一4.中國古代驛傳制度發達,到元朝發展到極盛。元代的驛站有水站、陸站及水陸相兼站,除此之外還有前代王朝所未有的蒙古站、漢人站、海青站和海站,還設有急遞鋪作為補充。古代的驛傳制度主要體現了統治者重視A.強化國家治理 B.發展對外交往C.推動民族交融 D.道路交通建設5.顧炎武認為,國家之所以設立生員這一功名,目的在于招錄天下才俊。而真正可為天子效用者,“數千人不得一”,樂于訴訟、逃避賦稅、影響地方統治之人,比比皆是,提出“用辟舉之法,而并存生儒之制”。顧炎武主張A.提升朝廷取士質量 B.改革科舉錄取標準C.踐行經世致用思想 D.強化基層社會治理6.最早的洋務派企業有些就是在外商企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如江南制造總局是收買美商旗記鐵廠后改建的;天津機器局所雇的技術工匠,皆從香港洋廠招募;廣州機器局所雇的工人,亦大多是外國機器廠、鍋爐廠和造船廠中做過學徒的中國人。這反映了A.近代工業發展可以彎道超車 B.政府主導經濟優于市場主導C.技術工人的愛國情懷 D.洋務企業的靈活變通7.1920年10月,英國哲學家羅素訪華并在長沙作了《布爾付維克與世界政治》的演講。之后羅素在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等地作了9場專題演說,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思想、教育、宗教等諸多領域。演講幾乎場場座無虛席,北大學生組織了“羅素學說研究會”,《新青年》也為羅素特別設立專刊(圖1)這表明當時中國圖1A.西學東漸開始進入到思想層面 B.新文化運動深入發展C.馬克思主義學說得到普遍認可 D.對救亡道路達成共識8.1928年,中國共產黨創辦了根據地第一家造幣廠-上井造幣廠,鑄造了根據地首枚銀元-“工”字銀元(圖2)。1929年造幣廠廠房被敵人全部燒毀,被迫停止生產。“工”字銀元的發行A.擴大了紅色政權的政治影響 B.維護了邊區金融秩序的穩定C.保證了蘇區物資的充足供應 D.弘揚了國際主義的政治理念9.淞滬會戰期間,中國軍隊第88師謝晉元將軍率官兵堅守閘北四行倉庫。中國童子軍女隊員楊惠敏泅渡蘇州河,設法將國旗送到守軍手中。上海各食品工廠老板、員工以及食品攤主為守軍制作“抗敵餅”。上??偵虝⑶嗄昃葒鴪F、市民聯合會等社會團體冒著生命危險將物資送過蘇州河。河南岸英租界里的中國居民爭相充當偵察兵。當時媒體稱:“項羽的八千子弟更不及你們,因為他們是保一姓,你們是衛全族!”這反映了A.國民政府的抗戰決心 B.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C.國共兩黨的密切合作 D.對古今抵抗者的贊美10.據國家統計局資料,1949年,資本主義工業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63%。但私營工業一度在原料來源、產品銷路和資金周轉方面出現嚴重困難,國家重點采取了公私關系調整,到1951年,全國私營工業總產值中,加工訂貨、收購包銷所占比重已增加到27.3%。公私關系調整旨在A.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絕對優勢 B.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C.打破資本主義工業的壟斷地位 D.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11.圖3反映了2000-2019年中非經濟外交、政黨外交和軍事外交占比的變化。中非關系的演變表明圖3A.經濟合作是中非關系主旋律 B.經濟外交不能離開軍事手段C.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成果顯著 D.中國多層次外交新格局建立12.公元前3世紀,從中亞地區到北非、巴爾干半島,統治者、知識分子和商人廣泛地參與了跨國際的交流。當時作為各國間往來的共同語言應是A.希臘語 B.波斯語 C.拉丁語 D.阿拉伯語13.有學者認為,中世紀的神學并非東方語境下的玄學,而是用哲學解釋《圣經》的一種學問。神學院的培訓異常嚴格,合格的畢業生需要學習并掌握古典哲學、邏輯學、修辭學等,且必須能夠熟練運用拉丁語。該學者意在強調中世紀的神學A.是研究《圣經》的神圣的學問 B.是封建統治的精神工具C.是近代哲學等學科的源頭 D.是近代教育的重要推動力14.19世紀社會學家孔德將人類歷史劃分為“神學階段-形而上學階段-實證階段”,暗示只有西方完成了向“實證階段”(工業文明)的進化,而亞洲、非洲仍停滯在“神學階段”。這一理論A.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B.推動思想解放C.認同人類文化的多元性 D.助力殖民侵略15.圖4為1893年創作的漫畫《歐洲和平有保障》。該漫畫揭示出當時圖4A.兩大對抗軍事集團形成 B.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C.國際安全局勢面臨挑戰 D.俄德矛盾成為歐洲的主要矛盾16.下面為美國經濟發展形勢變化表(部分),造成1973年后數據比率下降的因素有時間 工業年均增長率 勞動生產率的年均增長率1948-1973年 4.6% 3.3%1973-1978年 2.5% 1.4%①石油危機和經濟“滯脹”②國際貿易受到日本、西歐的挑戰③民權運動和反戰運動交織④布雷頓森林體系走向崩潰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國稅收歷史古老而漫長。伴隨國家稅課之始,古人所述“匿稅”即偷逃稅行為便如影隨形。如匿田匿口、同籍同居、自買自賣、假書假契、詐老詐小、度僧度尼等多種違法的匿稅手段。自先秦開始,歷代王朝都制定了具體的稅律,嚴厲懲治各種匿稅行為?!豆茏印份d有鹽鐵等專賣稅制是國家“天財地利之所在”,規定匿稅者“罪死而不赦”?!ぁぁぁぁぁで貪h時期,有按規定記錄戶口、耕地、賦稅等內容上報中央的“上計”制度。隋唐以后,《會計錄》制度已相當完善,出家僧尼等皆有簿計。兩漢時期的比部審計發展到宋代實行財物管理與審計監督一體化,進一步發揮了審計對財稅監督的直接性、經常性方面的優勢。······西漢開征“算緡錢”后,各地匿稅嚴重.漢武帝遂詔“告緡令”、宋制還規定“令結甲輸稅”“不實,許人告,以其田賞之”。-張全明《古代防治匿稅的舉措、成效及其啟示》材料二近現代社會,偷稅漏稅的手段更加隱蔽和復雜。例如,一些企業通過偽造賬簿、虛開發票、建立賬外賬等方式來偷稅漏稅。近現代社會偷稅漏稅行為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損害國家財政收入,影響政府投資、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的資金投入。破壞市場公平競爭,逃稅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阻礙經濟的健康發展;助長腐敗現象,逃稅行為與腐敗現象密切相關,破壞社會的公平正義。損害社會信用體系,當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選擇偷稅漏稅時,整個社會的信用體系將面臨嚴重破壞。-根據網絡資料整理(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匿稅”行為對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概括國家治理“匿稅”措施的特點。(10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于當代政府治理偷稅漏稅行為,簡要說明下你還有哪些合理建議。(4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遺囑,是指遺產所有人處理其死后財產的合法方式,也指用于表示立遺囑人處理財產的書面文件及合法有效的“口述”遺囑。在英格蘭,“遺囑”最早出現于盎格魯-撇克遜時期,那時能留下遺囑的人均屬國王、貴族和教會上層人士。到了中世紀后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私人財富的積累,普通市民、工匠、商人等社會階層也開始表達信仰并分配自己的財產,留下了數量眾多的遺囑。在這個時期,“煉獄”的觀念開始流行,人人都期待“好死”,這要求死者除了要忠于虔誠信仰,還要在離世之前對其身后的塵世做好安排。中世紀遺囑往往以虔誠的語言開頭,然后是對死后身體和儀式的安排,最后是處置財產的細節。-摘編自王超華《中世紀英格蘭的遺囑及其史料價值》材料二以上帝的名義,阿門。1406年5月25日,我約翰·奧利弗,倫敦市民和布商,在心智健全、記憶良好的情況下,立下以下遺囑。首先,我將我的靈魂托付給全能的上帝,我的創造者和救世主,我希望被埋葬在我所屬教區的圣克里斯托弗教堂的萬圣堂內。我要求有13支火炬由穿著赤褐色布衣的13個窮人手持,并在我的葬禮上圍繞我的遺體站立。他們每人在我入土后都將獲得一雙鞋子。我還希望兩支火炬留在圣克里斯托弗教堂,在舉起圣體時在基督像前燃燒;4支火炬送到埃塞克斯的西漢寧菲爾德教堂,3支送到東格林威治的教堂;其余的火炬由我的執行人根據最需要的地方分配。-《生與死:十四世紀末至十五世紀初倫敦和貝里圣埃德蒙茲男女遺囑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世紀中后期英格蘭地區遺囑盛行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世紀英格蘭遺囑作為史料的價值。(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就業是民生之本,新中國的歷史,是一部經濟社會發展跨越的歷史,也是一部不斷探索適合國情的就業體制、實現發展經濟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的歷史。新中國成立時,城鄉二元結構造成城鎮人口和農村人口之間就業的隔絕。當時,我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約80%。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當時勞動力資源配置主要通過政府計劃,一次分配定終身。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國有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國營企事業單位是中國人就業的主要渠道。如今我國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業已轉變為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新格局。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經濟結構調整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深入,我國就業方式趨于多樣化,就業結構得到優化和提升,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靈活就業越來越成為擴大就業的主渠道。城鎮非公有制單位就業人員比例從1978年的0.2%增加到現在的75%以上,非公有制單位成為就業增加的主體。如今,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農民工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統籌城鄉就業取得積極成效。1990年農村外出勞動力突破5000萬人,到2009年農民工總量約為2.25億人。-《就業的巨大變遷折射出新中國成立60年的發展軌跡》(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成立以來就業狀況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10分)(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怎樣推動就業觀念的更新以及政策導向的完善。(4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紀錄片《大國外交》是中宣部、新華社、央視聯合推出的六集政論專題片。該片通過訪談和故事,勾勒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論框架和宏偉實踐,反映了中國外交給人民帶來的獲得感和中國理念、中國方案的世界回響。第一集《大道之行》 十八大以來,中國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在外交領域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引領中國外交銳意進取、攻堅克難,不斷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第二集《眾行致遠》 十八大以來,中國全方位外交布局實現新拓展,中國的全球伙伴關系網更加緊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必將不斷書寫新的篇章,鑄就新的輝煌。第三集《中流擊水》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全面闡述中國的新安全觀、新發展觀、全球治理觀等理念主張,引領中國以實際行動不斷推動國際秩序向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贏得國際社會贊譽。第四集 《穿云破霧》 十八大以來,中國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國家核心重大利益,在尊重歷史事實和國際法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必要和有力的斗爭,同國際社會開展反腐敗追贓追逃合作,取得巨大成就。第五集 《東方風來》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促進各國共同繁榮進步,提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第六集《美美與共》 十八大以來,在元首外交的有力引領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呈現出新的風格和氣派,中國的“軟實力”與國際話語權不斷提升,中國開放、包容、自信的負責任大國形象日益鮮明。參照紀錄片《大國外交》,結合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發展,任選一個主題,編寫一個三集政論專題片的腳本大綱。(要求:大綱包含片名、分集名稱及內容概要,史實準確,條理清晰。)遼寧省實驗中學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四次模擬考試歷史學科參考答案1-5CBDAA 6-10DBABB 11-15AADDC 16A17.(1)影響:影響賦稅征收的準確和公平;加重了民眾的負擔;加劇國家財政危機;破壞社會經濟秩序;影響社會穩定(6分)(每點2分,任意答3點即可)特點:多樣性、針對性、系統性、綜合性、嚴格性(4分)(每點2分,任意答2點即可)(2)建議:根據經濟形勢和社會反饋,及時調整和完善相關政策和措施;提高納稅意識與宣傳;優化稅收政策;曝光典型案件,增強社會警示效果;加強稅收征管能力;提高審計監督水平;完善稅收法律法規,堵塞逃稅漏洞。(4分)(每點2分,任意答2點即可)18.(1)原因:中世紀城市興起;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私人財富積累;宗教信仰的影響。(每點2分,答出其中3點即可,共6分)(2)價值:遺囑屬于第一手史料,數量眾多,包含豐富的時代信息,反映了中世紀的宗教觀念、財產繼承、家庭結構、喪葬儀式等社會現實;對中世紀經濟史、社會史、教會史、法制史、文化史等領域的研究有重要意義。(每點2分,共4分)遺囑有模板化現象,缺少死者生平、基本背景、遺囑財產實際情況等信息,研究時應綜合其它史料進行佐證。(此角度必答,2分)19.(1)變化:從統包統配到雙向選擇,就業走向市場化;從以國營單位為主到以非公企業為主,就業渠道更加廣泛;就業方式多樣化;勞動力流動突破城鄉二元結構,流動性強。(6分)(每點2分,任意答3點即可)原因: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水平提高;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和就業政策的調整。(4分)(每點2分,共4分)(2)簡析:堅持就業市場化方向;堅持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職責;堅持發展經濟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堅持城鄉統籌發展道路;實施中國特色的積極就業政策;突破傳統就業模式抓住社會發展新機遇;職業選擇的個性化和理性化;創業和創新成為新的就業趨勢,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和職業潛力的發揮;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就業觀念國際化,提高中國在全球就業市場中的參與度;市場化必然帶來就業競爭的加劇,提高就業穩定性與風險意識。(4分)(任意答兩點即可)20.(12分)示例:片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路》(2分)分集一《篳路藍縷,法制初創》(1分)內容概要:建國初期是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初創時期,1949年頒布《共同綱領》作為臨時憲法,成為新中國建國初期的施政綱領。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原則,為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全面確立奠定了法律基礎。(2分)分集二《改革開放,依法治國》(1分)內容概要: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得到新的發展,1982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國的法治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99年將“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憲法,法治建設進一步發展。(2分)分集三《嶄新時代,中國特色》(1分)內容概要: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進入一個新階段,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十九大的重大理論觀點和方針政策,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國家根本法,實現了國家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2020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實踐特色和時代特色。(2分)表述清晰流暢(1分)(如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經濟建設、社會生活的歷史變遷等角度作答亦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