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南充高中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第二次月考高2023級歷史試卷(時間:75分鐘總分:100分)一、單選題(每題3分,共48分)1.夏朝早期都城登封“王城崗城址”、新密“新砦城址”與晚期的偃師“二里頭城址”,均選址于嵩山及其靠近河流的中心位置,強調“追中”。商代的都城鄭州商城、偃師商城、與殷墟等也在當時的“天下之中”。這體現了()A.城市建設與中央集權的契合 B.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C.空間秩序與政治理念的結合 D.城市治理能力的加強2.《漢書》中關于秦朝馳道記載: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據此可知,秦朝()A.交通體系已經完備 B.馳道是主要的交通方式C.政治影響遍及各地 D.注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3.官箴是一種勸誡和規訓統治集團的文本。清中期重臣陳宏謀所編的官箴《從政遺規》曰:“瘟疫瘧痢盛行,開局醫療。一人算一功。垂死而得生者算十功。”這說明當時()A.官箴具有法治功能 B.醫療救助體系的形成C.疫病救濟受到重視 D.官員考核制度的完備4.西歐11至13世紀的史詩中英雄不再是氏族首領,而是封建國家的臣子。如法蘭西的《羅蘭之歌》、德意志的《尼伯龍根之歌》,主人公們都是體現忠君、愛國、護教思想的英雄形象。據此推知,這些史詩的傳播()A.推動了民族國家的建立 B.有利于民族意識發展C.沖擊了封建神學的信仰 D.促進了市民階層壯大5.弗朗索瓦·布歇(1703-1770年)是法國著名畫家,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國古典仕女的形象、東方民族服飾演變出來的摩登女裝等元素,形成了融入法國洛可可式的東方風情“中國畫”,吸引許多上流社會貴族訂購等等。這反映出()A.文化的交流傳播 B.西方文明的衰落C.啟蒙思想的普及 D.女性地位的提升6.印歐人的遷徙推動了亞歐大陸幾個重要文化區域的形成和發展,下圖為印歐人早期遷徙路線示意圖(公元前3000-前1000年)。對圖中四條遷徙路線形成的新族群表述正確的是()A.①建立第一個地跨歐亞非帝國B.②首次將西亞與北非文明統一起來C.③推動了“希臘化世界”的形成D.④推動了古印度向封建社會的過渡7.某歷史學家說:“拿破侖不僅是一位軍事天才,更是一位歷史的塑造者”。從政治格局演變到經濟制度的變革,從民族主義興起到民主、獨立、自由、法制等思想傳播,拿破侖戰爭深刻改變了歷史進程。該學者意在說明拿破侖戰爭后()A.歐洲政治文化得以重構 B.徹底摧毀歐洲的君主專制C.民族自決原則傳播開來 D.加速資本主義國家間分化8.下表所示為據《鑄字的藝術》整理的歐洲印刷術的發展歷程。這一狀況有利于()時間 14世紀 15世紀中期 15世紀后期 16世紀 17世紀發展 狀況 雕版印刷術 開始流行 古登堡的金屬 活字印刷術 印刷術的 迅速推廣 印刷業的發 展和波折 印刷術的 不斷改進A.中西方的交流 B.印刷的規范性C.文化的大眾化 D.教育的大發展9.陶寺古城遺址(位于今山西襄汾)距今約4300-4100年,考古發現了面積達280萬平方米的古城,城內不僅有圍墻環繞的宮城、集中分布的大型墓葬,還有小件青銅器和帶有書寫符號的陶壺。據此可知,陶寺遺址()A.為延伸中華文明史提供了重要實證B.表明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C.代表了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明成就D.推動長江流域早期國家雛形的出現10.西周銅礦供應很大一部分來自長江流域,通過曾國進行轉運,到達中原地區和王畿。這條從長江中游向中原地區運送銅、錫礦產的道路轉運系統,在周朝銅器銘文中被稱為“金道錫行”。“金道錫行”的出現反映了( )A.西周手工業技術的革新 B.廣域王權國家力量初現C.分封制拓展了統治范圍 D.全國道路交通網絡形成11.西周時期“以邑為鄉,禍災相恤,資喪比服”。春秋時,管仲主張“定四民之居,設有工商之鄉,軍士之鄉等.....”,鄉長要定期向國君匯報工作,國君要親自過問鄉里事務。這一變化()A.標志著中央集權制度正式確立 B.促進了世卿世祿制度的迅速瓦解C.促使鄉成為最基層的行政機構 D.推動了血緣政治向地緣政治轉變12.先秦某思想家反對統治者對民眾的苛暴,認為“民能四自(自富、自化、自正、自樸),提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同時主張“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該思想家()A.反對制度束縛 B.代表下層百姓C.強調隆禮重法 D.要求為政以德13.《史記》《漢書》等文獻記載,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其中并無洞庭郡的明確記載。里耶秦簡的記錄表明秦始皇統一六國當年,就已有遷陵縣與洞庭郡的往來公文。這表明()A.出土文物比文獻記載更可靠 B.文獻記載無法反映歷史史實C.出土文物可以補充傳世文獻 D.多元史料即可得出正確結論14.西漢時期,匈奴與西域諸國皆稱中原人為“秦人”;東漢時新疆拜城《劉平國刻石》仍沿用“秦人”之稱。這一現象佐證了()A.漢朝對西域的有效管轄 B.秦朝的制度文化影響深遠C.絲綢之路促進民族交流 D.漢朝與匈奴對西域的爭奪15.《漢書·地理志》載“漢興以來,齊、魯、東海多至卿相。”漢武帝后至西漢末年,歷任宰相中齊、魯、東海多達11人,12人次,人數占52.38%,人次數高達54.55%影響該現象的主要因素是()A.政治中心的東移 B.齊魯經濟的發展C.君主專制的強化 D.主流思想的演變16.下圖為陜西綏德四十里鋪出土的東漢畫像石圖案(局部),描繪了男性舞者以刀、劍等兵器為舞的畫面。這折射了東漢()A.男尊女卑的社會秩序B.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C.戰農合一的邊疆政策D.崇力尚勇的社會風尚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有專家提出,漢朝開創了中國古代外交的兩種新類型:第一,與當時的外國、而且現在仍為外國的國家的外交。第二,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外交。兩漢時期的對外交往是中國古代對外關系更上第一個高潮。從公元一世紀開始,伴隨著季候風認識的發現和傳播,推動了漢代海上交通的發展。漢武帝時期,開辟了印度半島以東的航線。公元一世紀后,海上絲綢之路擺脫了印度次大陸的中轉,可直接到達西方。在中國,公元一世紀時正是西漢王朝結束,開始進入東漢王朝時期。而其時的羅馬,也正當由共和制轉變為帝國時期。由于這兩個強大國家經濟的繁榮和興盛,彼此間需要加強交往和聯系。-摘編自盧清林《兩漢外交實踐初探》材料二在世界幾大區域文明當中,東亞無疑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文明區域。這個地區以中國為代表,其文明連續的不間斷地發展,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與外交等多方面的建樹,在世界各文明國家中所少見。美國學者費正清在《中國的世界秩序》一書中說:“這個地區深受中國文化影響,例如漢語表意文字系統、儒家關于家庭和社會秩序的經典教義、科舉制度,以及中國皇朝的君主制度和官僚制度等等。”在同一書中他還指出:“中國人往往認為,外交關系就是向外示范中國國內體現于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的相同原則。因此,中國的外交關系也像中國社會一樣,是等級制的和不平等的。久而久之,便在東亞形成一個大致相當于歐洲國際秩序的中外關系網絡”。-摘編自陳奉林《古代東亞外交圈的形成與發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兩漢時期對外交往出現高潮的主要原因;并舉例說明漢朝開創的中國古代外交的兩種新類型(每種至少2個)。(1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東亞外交圈的特點。(8分)(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認識。(5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歷史大事 損失和破壞情況“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來) 新航路開辟后100年間,美洲的印第安人減少 90%-95% 歐洲人將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對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據估計,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億人死于傳染病。拿破侖戰爭(1792-1815年) 1807年至1809年,拿破侖從普魯士等國強征了十億法郎;在從埃及進軍敘利亞時,拿破侖將俘虜的四十多名戰俘全部殺害;在開羅,法軍洗劫并燒毀許多村莊,法軍在攻下馬德里后屠殺了西班牙兩萬多名守備部隊和三萬多名市民。材料二-根據《中外歷史綱要》(下),選擇性必修2教材及相關歷史著述整理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恩格斯《致尼·弗·丹尼爾遜的信》請選取材料一中的一個事件,運用相關史實,結合材料二中恩格斯的觀點,撰寫歷史小論文,題目自擬。(要求:立論正確,史實充分,邏輯清晰,表述成文)(12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現代博物館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該時期,君主、貴族和學者試圖管理由于古代文獻的傳播以及新航線的開辟等產生的不斷增長的藏品,從而形成了旁搜博采但又雜亂無章的收藏體系。17世紀,部分大學開始建立了科學博物館,并結合所擁有的收藏,開始尋求向“公眾”傳達知識與經驗。文藝復興前期的博物館,主要是被權力階級作為“珍寶柜”以滿足其收藏需要,成了權力階級“控制自然”“說服民眾”以鞏固權力的工具。法國大革命之后,許多建筑、收藏與基礎設施等被“國有化”,產權歸國民所有。博物館成為普通人可進出的場所,博物館從專制權力的象征變成一種教育公民,從而服務于國家利益的工具。-摘編自葉子豪《知識與權力:從政治學視角重新發現西方博物館的歷史》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中國博物館事業進入第一個大發展時期。1949年11月,黨中央在文化部設立文物事業管理局,統一管理文物博物館事業。20世紀80年代,各高校紛紛成立博物館學專業,與歷史學、考古學等專業一并為各文博單位輸送人才。1994年,中共中央印發《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要求搞好博物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1996年,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把博物館作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組成部分......伴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通信等新技術成果的應用,智慧博物館建設成為博物館信息化工作的發展趨勢。摘編自陳卓《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與現狀分析》(1)根據材料一,概括文藝復興以來西方博物館發生的變化。(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新中國成立后博物館發展的特點及其意義。(9分)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C B A B A C A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A C B D D1.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奴隸社會時期的中國。題干指出夏商都城均位于“天下之中”,這表明當時統治者將都城選址與“居中而治”的政治理念相結合。古人認為地理中心(空間秩序)象征政治正統與權威(政治理念),如“天下之中”的定位體現了對中央地位的重視,C項正確;夏商時期尚末形成成熟的中央集權制度,與題干主旨無關,排除A項;“多元一體”指文化融合,而題干強調都城集中于同一區域,體現中心性而非多元性,排除B項;題干未強調城市治理能力的“加強”,而是都城選址與政治理念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2.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秦朝廣修馳道,并且對馳道的寬度等有詳細規定,這充分體現了秦朝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視,D項正確;僅從馳道的修建情況不能得出秦朝交通體系已經非常完備的結論,A項說法過于絕對化,排除A項;材料僅強調了馳道的修建,未表明馳道是主要的交通方式,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交通建設,不涉及秦朝的政治影響遍及各地,排除C項。故選D項。3.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材料中陳宏謀《從政遺規》將官員應對瘟疫瘧痢時設立醫療機構、救治垂死病人的行為列為功績,并明確量化獎勵標準,反映出清代官方對疫病救濟的積極態度和政策導向,說明疫病救濟在當時社會治理中占據重要地位,C項正確;官箴本質是道德勸誡文本,雖包含行為規范,但缺乏法律強制力,材料中的“算功”屬于道德評價而非法律懲處,與法治功能無關,排除 A項;材料僅提及設立醫療局應對疫情,未涉及醫療救助的層級、覆蓋范圍或持續性,無法證明體系已形成,排除B項;官員考核制度在清代雖存在,但材料僅體現疫病救濟作為考核標準之一,不能據此推斷整個考核制度完備,排除D項。故選C項。4.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1至13世紀的西歐。根據材料可知,這些史詩的主人公都是封建國家的臣子,體現了忠君、愛國、護教思想,通過史詩的傳播,能夠讓民眾更加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增強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有利于民族意識的發展,B項正確;這些史詩屬于騎士文學,不屬于中世紀市民文學,且市民階層的壯大主要得益于城市經濟的發展,排除D項;這些史詩雖然強調了忠君、愛國等思想,但僅靠史詩的傳播并不足以推動民族國家的建立,該說法過于夸大,時間上也不吻合,排除A項;史詩中包含護教思想,說明其是維護宗教信仰的,排除C項。故選B項。5.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法國。根據材料信息中包含中國古典仕女、東方服飾及建筑等元素”可知,法國畫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許多東方文化元素,這反映的是文化的交流傳播,A項正確;材料中“中國古典仕女、摩登女裝"僅反映藝術風格的吸收,未涉及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排除D項;法國藝術家借鑒東方文化,屬于文化多樣性的表現,而非文明衰落的標志,排除B項;啟蒙思想的核心是理性與批判精神,與材料中跨文化藝術創作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故選A項。6.B【詳解】根據題干中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亞歐大陸。②路線是印歐人向伊朗高原遷徙,形成了米底人和波斯人等族群。波斯帝國興起后,疆域不斷擴大,首次將西亞與北非文明統一起來,波斯人正是波斯帝國的主體,符合史實,B項正確;從圖中看,①路線是印歐人向小亞細亞半島遷徙,赫梯人由此形成,赫梯帝國不是第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帝國,波斯帝國才是第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帝國,排除A項;③路線是印歐人向巴爾干半島遷徙,與古希臘文明的發展有關,但推動“希臘化世界”形成的是亞歷山大東征,而不是印歐人遷徙,且時間不符合;排除C項;④路線是印歐人向印度河流域遷徙,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他們建立了種姓制度等,使古印度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而不是向封建社會過渡,排除D項。故選B項。7.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根據材料“拿破侖不僅是一位軍事天才,更是一位歷史的塑造者“從政治格局演變到經濟制度的變革”“從民族主義興起到民主、獨立、自由、法制等思想傳播”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政治文化得以重構,A項正確;“徹底摧毀歐洲的君主專制”說法過于絕對,拿破侖戰爭雖然對歐洲封建制度有沖擊,但并沒有徹底摧毀歐洲的君主專制,排除B項;民族自決原則傳播開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之后,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拿破侖戰爭所帶來的影響,與資本主義國家分化加速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8.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4-17世紀(歐洲)。根據材料“金屬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迅速推廣及不斷改進”并結合所學可知,印刷術的普及使書籍產量大幅增加、成本降低,打破了教會和貴族對知識的壟斷,促進了知識的傳播與思想的解放,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使文化從精英階層走向普通民眾,實現了文化的大眾化,C項正確;歐洲印刷術的發展主要體現技術本土化進程,未直接體現中西方交流的強化,排除A 項;印刷術的“規范性”側重技術標準,而材料強調技術推廣和改進帶來的社會影響,排除 B項;教育大發展需要教育體系、制度等配套變革,印刷術僅為條件之一,17世紀尚未全面實現,排除D項。故選C項。9.A【詳解】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時空是:新石器時期(中國)。根據“不僅有圍墻環繞的宮城、集中分布的大型墓葬,還有小件青銅器和帶有書寫符號的陶壺”等信息可知,陶寺遺址考古發現的古城規模宏大,宮城圍墻建筑和大型墓葬顯示私有制和社會分化,青銅器和文字符號等文明要素的存在,為延伸中華文明史提供了重要實證,A項正確;材料中只提到陶寺古城一處遺址,缺乏與其他文明比較的信息,不能說明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特征,排除B項;據所學,距今約4300年前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而非早期,排除C項;山西襄汾的陶寺古城遺址位于黃河流域而非長江流域,排除D項。故選A項。10.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時期(中國)。西周王朝通過“金道錫行”將長江中下游的銅、錫運至中原、京畿(今陜西、河南),以滿足青銅禮器和兵器鑄造需求,這一跨區域資源調配需要中央權力對礦源地(長江中游)、運輸節點(曾國等諸侯國)的嚴密控制,體現了王權的輻射能力,B項正確;題干強調礦產運輸而非鑄造技術,且青銅器制造技術成熟于商代,非西周革新,排除A項;“金道錫行”僅為銅錫專用通道,未覆蓋全國其他區域交通,排除D項;分封制確實擴大疆域,但“金道錫行”的運轉依賴中央對諸侯國(如曾國)的直接管控,而非單純分封的結果,排除C項。故選B項。11.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影響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西周到春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西周時期,“鄉”以血緣宗親為基礎,居民按宗族聚居,社會管理依賴宗法關系(“禍災相恤,資喪比服”)。而春秋時期管仲改革后,“鄉”按職業(工商、士等)和地域劃分,鄉長需向國君匯報,國君直接參與管理。這一變化打破了血緣紐帶對社會組織的控制,轉而以地域和職業劃分人群,強化了國君對地方的控制,體現了從血緣政治向地緣政治的過渡,D項正確;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確立,時間不符,排除A項;“世卿世祿瓦解”是長期過程,管仲改革不足以“迅速瓦解”,排除 B項;春秋時期“鄉”尚未成為最基層的行政機構(郡縣制成熟后才有此特征),排除C項。故選D項。12.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時期的中國。題干中“民能四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強調民眾的自主作用,政府并不需要太多干涉,“使民復結繩而用之”倡導返璞歸真、無為而治,反對過多制度束縛,體現道家思想,A項正確;老子雖關注民生,但道家思想主要反映沒落貴族階層的訴求,并非代表下層平民利益,墨家才是下層代表,排除B項;“隆禮重法”是荀子融合儒家禮治與法家法治的主張,與老子反對禮法、主張無為而治的思想相悖,排除C項;“為政以德”是孔子倡導的儒家德治理念,而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以德治刻意干預,排除 D項。故選A項。13.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里耶秦簡的這一發現填補了傳世文獻中秦朝郡設的空白,推倒了歷來關于秦朝無洞庭郡行政區劃的結論。可見,出土文物可以補充傳世文獻,C項正確;“出土文物比文獻記載更可靠”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文獻記載中的大量信息對史實還原有重要幫助,無法反映過于絕對,排除B項;綜合多元史料即可得出正確結論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14.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秦漢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西漢至東漢時期,匈奴和西域諸國仍稱中原人為“秦人”,這一現象表明秦朝雖短暫存在,但其統一后的制度文化對周邊民族和地區產生了深遠影響。秦朝推行中央集權、統一文字和度量衡等措施,強化了“秦”作為中原政權代表的形象。盡管漢朝取代了秦朝,但“秦人”的稱呼被長期沿用,說明秦朝的文化符號在民族交流中具有持久性,B項正確;如果漢朝有效管轄西域,西域應該稱中原人為“漢人”才對,但這里他們還是用“秦人”,這說明漢朝的影響力沒有完全替代秦朝留下的稱呼,或者這個稱呼有歷史延續性,排除 A 項;絲綢之路確實促進了交流,但題目中的現象是關于稱呼的延續,更直接的應該是秦的影響,排除C項;題目中的現象是稱呼問題,和爭奪西域的關系不大,排除D項。故選B項。15.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漢武帝時尊崇儒術,儒學成為主流思想和選官的重要標準,儒學起源地-齊、魯、東海等地的人才更易脫穎而出,多位至卿相,D項正確;西漢都城在長安,未發生東移,排除A項;齊魯地區經濟發展非主要因素,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影響該現象的主要因素是主流思想的演變,與君主專制強化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6.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時期(中國)。根據材料“男性舞者以刀、劍等兵器為舞”并結合所學可知,畫像石中兵器舞的描繪,正是通過藝術形式展現對力量與勇武精神的推崇,反映了東漢時期社會尚武風氣濃厚,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女性,無法得出“男尊女卑的社會秩序”這一結論,排除 A項;材料僅展示關于舞蹈相關方面內容,并不能包含社會生活這一廣泛的概念,排除B項;“戰農合一的邊疆政策”多指屯田制等軍民結合措施,材料未體現軍事與農業的結合,排除C項。故選D項。17.【答案】(1)主要原因:國家統一;政局相對穩定;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進步;封建經濟的發展(生產力發展);絲綢之路的開通;兩漢與其他國家或地區政治、經濟發展的共同需要、統治者重視。(一點2分,任答4點共8分)舉例:第一種:絲綢之路與中亞國家往來;甘英出使大秦;與朝鮮日本往來。(每點1分,最多2分)第二種:與匈奴“和親”;張騫通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班超經營西域。(一點 1分,最多2分)(2)特點:通過文明不斷地交流形成并擴展(或回答文明交流內容豐富);以中華文化為主導;交往形式以和平為主;外交圈的范圍不斷擴大;外交過程具有不平等性;外交圈的實質是一個中外關系網絡。(一點2分,任答4點共8分)(3)認識: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鑄就了睦鄰友好的優秀傳統;對外交往中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必須要堅持對外開放,兼收并蓄等等。(任答兩點得5分,言之有理均可得分)18.【答案】(12分)評分參考(1)標題2分:有價值判斷的標題1分。標題體現兩面性的再給1分,價值錯誤的標題不得分。標題示例:哥倫布大交換的罪與恩/拿破侖戰爭:苦難與新生的雙重創造者(2)結構3分:總分(總分/分總/總分總)結構2分,總結有價值升華1分;價值升華可從家國情懷、當代啟示出發,如“傳播先進思想文化不能以犧牲他國利益、踐踏他國主權為代價”。(3)分論點及史實6分:“災難”史實 2分,可依據材料一或所學概括;“進步補償”的論點和史實4分,須結合所學知識寫出至少兩個分論點及相應史實;史實表述必須準確且符合“進步”趨勢,史實錯誤不得分。(4)表述1分。示例:《哥倫布大交換的罪與恩-災難與進步的雙重奏鳴》15世紀末,哥倫布發現美洲開啟了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文明互動-哥倫布大交換。這一進程既以血腥的代價撕裂了舊世界,又以革命性的變革重塑了人類文明,印證了恩格斯“災難與進步共生”的歷史辯證法。一方面帶來了文明碰撞中的血腥代價(災難)。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以“傳播文明”為旗號,對美洲原住民實施系統性屠殺與奴役。印第安人口銳減,美洲原有文明瑪逐漸消失。更致命的是,歐洲病原體如“死神鐮刀”般橫掃美洲,天花、麻疹等傳染病造成近 1億原住民死亡,其滅絕速度遠超黑死病對歐洲的沖擊。這場災難的本質,是資本原始積累階段殖民者對生命權的蔑視,是西方中心主義霸權邏輯的殘酷實踐。然而,黑暗中亦孕育著曙光。哥倫布大交換打破了地理隔離,全球聯系日益加強,重構了人類生存圖景(進步)。玉米、土豆等美洲高產作物傳入歐亞非,帶來了物種革命,使中國明清時期人口突破4億,歐洲工業革命獲得廉價糧食支撐;馬匹的引入則徹底改變了美洲交通與戰爭形態。同時,中國指南針與阿拉伯三角帆技術催生歐洲遠洋船隊,火藥武器終結了騎士階層,推動封建制度解體。原住民的苦難激發了啟蒙思想“天賦人權”的吶喊,跨大陸物種研究催生了現代生物學,科學革命與民主革命在此交匯。結語:今日之世界,仍面臨生態危機、文化霸權、技術壟斷等新殖民主義挑戰。唯有以平等對話替代暴力征服,以可持續發展消解生態掠奪,方能避免“進步的災難”重演,真正奏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和諧樂章。19.【答案】(12分)(1)收藏體系從雜亂無章向有序發展;主體從精英化到大眾化;功能從私人收藏、權力象征到公共教育,服務于國家利益。(每點2分,共6分)(2)特點:黨和政府推動下,發展快速;設立專門機構和專業,更加專業化;增加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內涵;融入高新科技,呈現信息化趨勢。(任答3點,得6分)意義:體現了黨的正確領導/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促進了博物館事業的全方位發展;有利于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利于豐富民眾的文化生活;有利于培養民眾的愛國主義意識增強民眾對國家的認同;加強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任答2點,得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