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定南中學2025屆高三錯題重考歷史試題出題人:葉劍琳繆丹蘭審題人:邱燕紅一.選擇題(本大題共有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的要求。)1.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300年)的先民有目的地借鑒和融合了“最初中國”不同“古國”的政治實踐經驗。良渚古城和依山而筑的攔水壩等建筑,以細致的社會分工和大型工程組織管理系統為支撐。據此可知,良渚文化()A.引領了中華古文明的發展B.即將邁入文明時代的門檻C.體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D.有南北方文明交融的特點2.秦漢時期,投書(匿名信)不具備法律效力;但《史記》記載王溫舒為中尉時,仍將投書視為合理的告發形式,這與法律規定相悖。這一現象反映秦漢時期()A.選官制度弊病明顯B.法律制度靈活變通C.司法審判較為隨意D.社會治理復雜多樣3.表1所示為東晉一朝主要官職就職人數的地域分布情況。據此推知,當時()表1官職 北方人就職人數 南方人就職數尚書令 22 4仆射 31 10中書監、令 20 1侍中 55 17吏部尚書 24 5刺史 254 34A.南北士族存在矛盾B.冗官問題較為突出C.三省制度初步確立D.南方士人入仕困難4.撫州處士李士華生于南宋末年,“會宋亡為元,更易方笠窄袖衫(北式服飾),處士猶深衣幅巾(南士服飾),翱翔自如,人競以為迂,處士笑曰:“我故國之人也,義當然耳”。由此可見,元朝時()A.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B.江南文化面貌發生異變C.地域文化觀念存在差異D.世俗文化成為主流文化5.明英宗繼位后,因年幼無法臨朝聽政,也不能與內閣閣臣等論定國是,內閣大學士楊榮、楊士奇和楊溥創“早朝止(只)許言事八件”的權宜之制,以待英宗成年后恢復“祖宗舊”。然而,英宗長大后,三楊相繼去世,權宜之制漸成定制。“早朝止(只)許言事八件”制度的演進()A.降低了內閣的政治地位B.影響了政務的正常運行C.改變了中樞的權力結構D.限制了皇權的表達方式6.《海國圖志》問世不久即傳入日本,當時著名學者佐久間象山感嘆自己與魏源“所見亦有暗合者“真可謂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學者感慨道:“使海內盡得觀之,庶乎其為我邊防之一助矣!”這表明此時中日兩國的有識之士()A.有了“開眼看世界”的意識B.主張中日結盟以反對西方的侵略C.產生了反對封建專制的思想D.掀起了“師夷長技”的社會運動7.1899年南通大生紗廠開業,其生產的機紗推動了周邊農民家庭手工棉紡織業發展。棉紡織業發展對機紗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紗廠瀕臨破產之際挽救了紗廠,并推動它走上迅速擴展之路。這一現象反映()A.機器大生產導致了小農經濟破產B.個體手工業阻礙機器大生產發展C.“織”“耕”分離瓦解了自然經濟D.個體手工業可納入新的經濟體系8.1927年初,《廣州民國日報》所載《擁護黨化教育運動大會宣言》稱:“不徒在以軍事勢力撲滅反動之行為,而尤在以黨化教育消除反動之思想,......而負改造舊思想,灌輸新思想之責者,厥推教育。”這表明()A.民主革命任務發生變化B.國民革命需要向縱深發展C.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傳播D.國民黨右派強化一黨專制9.1943年袁靜創作的劇本《劉巧兒告狀》描寫了陜甘寧邊區農村少女劉巧兒追求自由婚姻的故事;同年,趙樹理發表了反映抗日民主根據地青年男女在民主政權支持下爭取婚姻自由的小說《小二黑結婚》等。兩者均受到群眾熱烈歡迎。這些作品的創作反映()A.敵后抗日根據地得以鞏固B.自由婚姻成為敵后根據地的主流C.邊區文藝實現了百花齊放D.邊區注重通過文藝促進婦女解放10.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式上發表總結講話。他指出,我們要學會用經濟方法管理經濟。自己不懂就要向懂行的人學習,學習外國的先進管理方法。不僅新引進的企業要按人家的先進方法去辦,原有企業的改造也要采用先進的方法。這一講話()A.推動了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B.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C.助推了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D.成為了撥亂反正的思想先導11.羅馬王政時代森都里亞大會(公民大會)以百人隊為單位進行投票,當時共有193個百人隊,其中騎士等級和第一等級占98個,投票規則是:騎士等級率先投票,隨后是第一等級和其他等級的百人隊,每個百人隊投票后隨即宣布投票結果,一旦得票超過半數,投票立刻終止。由此可見,當時羅馬()A.政治民主化程度較高B.公民參與政治的積極性高漲C.平民已成為政府主體D.貴族和富豪掌控了政治事務12.11世紀以來,人們認為君主具備手到病除的神性。君主的觸摸可以治愈各種疾病,尤其是被稱為“國王病”的淋巴結核。君主觸獨診成為備受珍視的儀式,成為君主威望的象征。到牛頓和洛克的時代,就像占星術和煉金術突然間風光不再一樣,觸診也幾乎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這種轉變在一定程度上表明()A.科學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君權觀念B.近代醫學進步攻克諸多傳染疾病C.君主權力運行受到法律嚴格限制D.科學宇宙觀動搖了教會神圣地位13.18世紀下半葉,歐洲國家郵政業務的主要服務對象由政府逐步擴大到民間,各國郵局數量普遍增加,郵政體系進一步完善。如普魯士地地區的信件傳遞速度在24小時內可達150千米,郵遞范圍遍及歐洲。據此可知郵政業()A.推動了工業革命的深人發展B.成為歐洲各國重點發展行業C.適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需求D.促進了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14.20世紀20年代,蘇聯(俄)文學界涌現出如未來派、意象派、阿克梅派、超現實主義派等許多文學流派,葉賽寧、馬雅可夫斯基、帕斯捷爾納克等優秀作家寫下成名作或代表作的時間也在這一時期。當時文學繁榮的有利條件是()A.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帶來的寬松社會氛圍B.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激發人民愛國熱情C.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創造了物質條件D.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建立了蘇維埃15.20世紀80年代,聯邦德國政府調整社會保障政策,推遲養老金隨工資增長而提高的時間,同時嚴審申請養老金的條件,增加個人交納額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減輕公共財政負擔B.減緩老齡化進程C.提高勞動者積極性D.縮小貧富間差距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題,共計55分。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塢堡的興衰材料一 東漢末年的戰亂和基層組織的破壞,導致一些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地方性武裝自衛集團的出現,強宗豪族率領宗族據險守隘,因而塢堡有了很大發展。西晉末年的戰亂和社會基層組織的破壞更為嚴重,塢堡壁壘更是遍布于北方地區,在十六國時期達到高峰,成為戰亂時代一種特殊的聚居方式,史稱“永嘉之亂,百姓流亡,所在屯聚”。諸如“于時豪杰所在屯聚”“關中堡壁三千余所“冀州郡縣,堡壁百余”這類記載,更是史不絕書。-摘編自黎虎《漢魏晉北朝中原大宅、塢堡與客家民居》材料二-據馬玥《漢至魏晉時期塢堡研究-以出土明器、圖像為中心》材料三 晉末亂離,庾袞“乃率其同族及庶姓保于禹山”,乃集諸群士而謀之曰:“二三君子相與處于險,將以安保親尊,全妻孥也。”......于是,峻險院,杜蹊徑,修壁塢,樹藩障,考功庸,計丈尺,均勞逸,通有無,繕完器備,量力任能,物應其宜,使邑推其長,里推其賢,而身率之。......及賊至,袞乃勒部曲,整行伍,皆持滿而勿發。賊挑戰,雖然不動,且辭焉。賊服其慎而畏其整,是以皆退,如是者三。-《晉書·庾袞傳》材料四(北)魏初不立三長,故民多蔭附。蔭附者,皆無官役。豪強征斂,倍于公賦。-《魏書·食貨志》(1)根據材料一、二、三并結合相關時代背景,概括歸納塢堡的主要功能。(6分)(2)結合以上材料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關史實,分析說明當時塢堡走向衰落的原因。(6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抗戰歌曲創作者)有冼星海、李抱忱、鄭律成(朝鮮族)、桂濤聲(回族)、易揚(土家族)等音樂人,也有郭沫若、成仿吾、端木蕻良(滿族)、黎·穆塔里甫(維吾爾族)等作家;有綏遠抗日救國會、武漢救國宣傳會等諸多集體作者。另外,參與歌曲創作的還有何香凝、于右任、陳毅等軍政要員,以及胡適、趙元任、羅家倫、劉半農等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材料 二 從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抗敵歌》《奮起救國》《抗日救國歌》等的誕生,到七七事變前后《保衛盧溝橋》《抗日軍政大學校歌》等的創作;從廣州武漢失守后《八路軍進行曲》《保衛黃河》等的譜寫,到抗戰勝利前后《東北失守十四年》《勝利不忘共產黨》等的創作。材料三 東北淪陷后,抗聯將士和愛國民眾創作了《露營之歌》《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歌》等;上海淪陷之前,諸多社團、學校創作了《旗正飄飄》《四季歌》等;武漢失守之前,左翼音樂人創作了《在太行山上》《到敵人后方去》等;延安的文藝家創作了安頌》《南泥灣》等;各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文藝工作者創作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新四軍軍歌》等。-摘編自閆麗娟、謝芝《抗戰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話語表達與形象建構》(1)根據上述材料,概括抗戰歌曲創作所反映的抗戰特征。(6分)(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說明抗戰歌曲的時代價值。(6分)18.1960年代非洲國家的獨立催生了非洲歷史學科。作為非洲歷史的分支,非洲經濟史開始進入學者的視野。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視角一 重大歷史事件的研究-奴隸貿易年代 奴隸數量 百分比1450-1500 8100 0.61501-1600 338000 2.61601-1700 1876000 14.61701-1800 6495000 50.71801-1900 4027000 31.4來源:大衛·埃爾蒂斯,大衛·理查森,馬諾洛·弗洛倫蒂諾,跨大西洋奴隸貿易數據庫視角二國家 埃塞俄比亞:咖啡(千噸) 加納:可可(千噸) 剛果:銅(千噸) 馬里:花生(千噸) 南非:金(噸) 烏干達:棉花(千噸)1890-99 0.3 621900-09 4 9.1 107.9 1.11910-19 4 79.2 14.6 268.2 521920-29 94 204.3 74 38.4 287.6 23.91930-39 16.6 260.4 109.5 108.7 353 52.51940-49 23.8 229.1 155 62.4 392.9 461950-59 49.4 246.9 255.9 109.2 452.3 65.7來源:希爾邦和格林(2018)非洲-一個大陸的經濟和社會歷史視角三 第三世界最大區域性國際政治組織的研究非統組織1963年5月,31個獨立非洲國家領導人在亞的斯亞貝巴舉行首腦會議通過《非洲統一組織憲章》,成立非統組織。非統組織為改變非洲經濟落后狀況,主要采取了兩方面的行動。一是同第三世界國家一起積極開展經濟領域里的反帝反霸斗爭,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二是致力于實現非洲經濟合作和一體化。-周建平《區域性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比較》(1)說明學者研究“非洲經濟史”選取以上三個視角的理由。(9分)(2)結合所學知識,為“非洲歷史”的其它研究分支設計合理的研究方案。(包括:確定主題和視角,明確運用史料研究應注意的問題)(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各界人士對20世紀的評價褒貶不一,反映了人們對于20世紀的不同認識。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法國農藝學家、生態學家杜蒙說,“我看20世紀,只把它看作一個屠殺、戰亂不停的時代”。諾貝爾獎得主蒙塔爾奇尼認為,“盡管發生了種種事情,這個世紀畢竟發生了幾項革命,是往好的方向走去”。西班牙科學家奧喬亞認為“最根本的事項,便是科學的進步,成就實在不凡......是我們這個世紀的最大特色”。而在英國史學家霍布斯鮑姆眼中,“這個世紀激起了人類最偉大的想象,同時也摧毀了所有美好的設想”。-摘編自[英]霍布斯鮑姆《極端的年代:1914-1991》請以“我眼中的20世紀”為主題,自選角度擬定論題,運用中國史或世界史的具體史實予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4分) 2025屆江西省定南中學高三下學期錯題重考歷史試題答案 選擇題答案 1.B 2.D 3.A 4.B 5.C 6.A 7.D 8.B 9.D 10.C 11.D 12.A 13.C 14.A 15.A 非選擇題答案 16. (1)功能:軍事防御;穩定社會秩序;保護農業生產;傳承地方文化。 (2)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強化中央集權,削弱豪強勢力;推行均田制與三長制,穩定小農經濟,完善地方治理;北方社會趨于穩定,減少對塢堡的依賴。 17. (1)特征:創作主體多元(涵蓋各民族、階層及團體);創作時間貫穿十四年抗戰;創作地域覆蓋全國各抗戰區域。 (2)時代價值:凝聚抗戰精神力量;記錄歷史記憶;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 18. (1)理由: 奴隸貿易:持續時間長,導致非洲勞動力流失與經濟落后,是殖民侵略的核心史實。 殖民貿易:反映非洲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單一經濟結構,制約發展。 非統組織:體現獨立后非洲國家聯合反帝反殖、推動經濟合作的努力。 (2)示例: 研究分支:非洲民族解放運動史。 視角:西方列強瓜分非洲的過程(如 1884 年柏林會議);非洲國家獨立歷程(如埃及納賽爾革命、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殖民體系瓦解的標志(如 1990 年納米比亞獨立)。 注意問題:史料來源的權威性、時代背景的分析、不同立場史料的交叉驗證。 19. 示例: 論題:20 世紀是科技革命與社會動蕩交織的世紀。 論述: 科技革命推動人類進步:20 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普及電氣應用,二戰后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計算機、航天技術等為核心,改變生產生活方式,推動經濟全球化。 社會動蕩與危機:兩次世界大戰造成巨大傷亡與破壞;1929 年經濟大危機引發政治危機與法西斯主義抬頭;冷戰期間美蘇對峙威脅世界和平。 結論:20 世紀在科技飛躍與災難沖突中前行,既見證人類文明的突破,也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