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高考押題預測卷(江蘇卷01)歷史(考試時間:75分鐘試卷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考古發現,良渚遺址中的城址由外城、內城、宮殿區(宮城)組成。內城周邊分布著祭壇和大型墓地,墓葬中出土大量琮、璧、鉞等玉禮器。核心區之外的臺地有制作玉器、漆器的工坊,外城之外的北部、西北部還發現大型水利工程系統。這說明( )A.各地間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 B.君主專制國家出現C.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門檻 D.小農經濟開始形成2.茂才是漢代察舉的一個重要科目,對有特異才能、品行高尚且有突出貢獻的官吏進行提拔,以茂才被舉者多為現任官吏。漢代察舉茂才常與皇帝派人體察民情、覽觀風俗、考核吏治相聯系。這些做法( )A.旨在提高官民的道德水平 B.體現出君主治國思想多元化C.保證了官員隊伍的廉潔性 D.具有淳風俗和善吏治的作用3.下表為新疆出土的唐代部分文物。當時這些物品主要用作軍資,其次是作為貨幣流通和賞賜。據此推斷,唐代西域( )出土文物 產地歸屬澧州慈利縣調布 山南東道(湖南慈利縣)宜州溧陽縣調布 江南道(江蘇溧陽市)雙流縣折調細綾 劍南道(四川成都雙流區)梁州都督府庸調布 山南西道(陜西漢中市南鄭區)河南府長水縣調布 河南道(河南洛寧縣)A.與內地的政治經濟聯系密切 B.稅制始終以租庸調制為主C.紡織技術提高且產品種類多 D.絲綢之路上商貿往來頻繁4.如圖,明代對邊疆民族地區的劃界通常平直而粗略,而清代對蒙古、新疆、西藏等邊疆地區的劃界曲折而明確,與內地并無二致。這主要得益于清代( )A.國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B.民族國家意識的形成C.平等包容的政治理念 D.地圖繪制技術的進步5.19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清政府內部出現了海防與塞防之爭。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塞防的核心是確保陸權,海防的核心是發展海權。爭論以“籌餉”為導火線,在大臣之間激烈展開,爭論的結果也使得國家戰略發生了轉移。兩者之爭的實質是( )A.國家統治危機的復雜性 B.國家軍事體制的落后性C.近代外交思維的多樣性 D.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性6.1918年,話劇《玩偶之家》上演,劇中女主角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離家出走,被認為是“女性的覺醒”而受到社會稱贊。魯迅卻說:“從事理上推想起來,娜拉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如果經濟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當然完全是廢話。”魯迅意在( )A.強調社會改造的重要性 B.指出話劇思想啟蒙作用有限C.肯定新文化運動的深刻性 D.闡明“女性覺醒”的偉大意義7.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允許農村資本主義在一定范圍內發展,“還是要保護自由交易和私有財產制度”,并擴大與非蘇區群眾之間的經濟往來,而外商只要遵守蘇維埃一切法令,即可重新另訂租借條約,繼續生產。這些政策的制定旨在( )A.確立新民主主義經濟模式 B.進一步壯大革命統一戰線C.打破國民黨的經濟封鎖 D.開創蘇區對外貿易新局面8.1942年12月,國民政府通過《扶助朝鮮復國運動指導方案》,為朝鮮提供經濟支持和政治聲援,幫助整合各派抗戰力量,還將其武裝——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編入中國軍隊序列作戰。中國共產黨也支持金日成在中國東北創建了祖國光復會和朝鮮人民革命軍。這可用來說明中國是(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發起者 B.東方反法西斯戰爭的協調者C.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引領者 D.東亞政治格局重塑的主導者9.下圖為1949年與我國建交的國家分布示意圖。圖中外交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戰后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B.中國推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C.中國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 D.國家出于政治和戰略的考量10.2001年,“中國數字圖書館”正式上線,讀者在該平臺上除了能閱讀到各類數字圖書外,還可以輕松獲取到報紙、期刊、手稿、圖片、音像、視頻等眾多格式的資源。這反映出( )A.政府重視全民閱讀與教育強國 B.科技發展提升了公共服務水平C.信息技術的運用推動文化輸出 D.人類文明成果得到保護與傳承11.1445年,法國國王查理七世推行軍事改革,創建了具有常備軍性質的救令騎兵隊。由此,軍役稅從緊急情況下征收的特別稅變為繼商品交易稅和鹽稅之后的又一項向全國民眾征收的常規稅,每年分四次征收。查理七世的改革( )A.改變了國王與貴族的關系 B.使騎士的地位提高C.損害了城市市民的自治權 D.有利于王權的加強12.對下圖中1540年以后英國麥價變化原因的解釋正確的是( )A.商品經濟發展和封建制度解體 B.大量金銀流入引發貨幣貶值C.商業貿易擴張和貿易中心轉移 D.“光榮革命”后政局相對穩定13.1790—1830年,英國各類運河公司通過發行股票共籌集資金約2000萬英鎊。運河該不該建造一般由議會授權,但運河如何修建則各行其是,大多數運河是為了不同地點之間或港口和工業區之間運輸貨物而修建的。這說明英國運河的修建( )A.是工業革命興起和發展的保障 B.是大宗商品運輸的最優方式C.是地區利益和資本運作的產物 D.是技術革新成果的集中體現14.美國于1941年3月通過《租借法案》后向一些國家和地區提供物資援助,如圖為1941-1945年美國通過租借協議向盟國提供援助的路線圖。美國的這一舉措( )A.發端于太平洋戰爭爆發后 B.將亞洲作為其援助的重點地區C.消除了意識形態對抗障礙 D.對戰后世界格局產生深遠影響15.下面是根據2023年全球財富報告所繪制的全球財富和人口比例示意圖。這反映出當今世界( )A.南北經濟發展差距大 B.貧困成為發展最大障礙C.人口分布嚴重不平衡 D.“逆全球化”思想涌動第Ⅱ卷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13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內容 出處“遼之先,出自炎……奇首(遼先祖名)生都蒼山,徙潢河之濱。” 《遼史·太祖本紀》“受命之君,當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萬世所尊,宜先。” 《遼史》卷七十二“詔設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學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點檢……地方設路、州、府、縣。” 《金史·百官志》材料二 中國與天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中國是指中原王朝直接控制下的區域,天下則是包括外國沒有直接控制的地區。這些地區以藩屬、朝貢等名義承認中原王朝的宗主地位,是名義上的歸附。一般而言,天下觀只是一種觀念,并不能等同于現實。直到清朝康熙年間,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國家與國家關系方才產生……只有當中國面臨的對手足夠強大,或者說其文明受阻于“外化"的強敵時,天下觀才轉為國家觀,有邊無界的狀態才得以消解。——據張文《論古代中國的國家觀和天下觀》材料三 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形成。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實質上是一種救亡圖存主義。對內反抗封建專制壓迫,否定清王朝的正統性和合法性,形成近代民族國家;對外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爭取國家的自強自立,這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基本表現形式。——據《論近代民族主義》(1)根據材料一,概括少數民族政權對華夏認同的不同角度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歷史作用。(6分)(2)根據材料二,說明國家觀和天下觀的內涵,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中“近代國家與國家關系產生”的標志性事件。(4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歷史意義。(3分)17.(13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聚焦兩會:傾聽中國《人民日報》兩會報道8年社會熱點詞匯統計年份 社會熱點詞1979年 四個現代化建設、調整國民經濟、民主法制建設1983年 特色社會主義、祖國統一、經濟效益1988年 深化改革、機構改革、穩定物價、民主法制建設1993年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外開放、發展1998年 國企改革、機構改革、科教興國、香港回歸2003年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擴大內需、西部大開發、三農問題2008年 科學發展、民生、自主創新、節能減排、奧運、就業問題2012年 改革、民生、教育公平、醫療改革、收入分配、行政訴訟法修改兩會8年議題對比情況議題 1979年 1983年 1988年 1993年 1998年 2003年 2008年 2012年改革與經濟建設 39.6% 25.3% 23.7% 30% 29.4% 30.3% 19.3% 13.3%就業與社會保障 0.9% 0.27% 3.7% 4.4% 4.8% 5.7% 7.3% 7.9%醫療衛生 0 3.5% 4.8% 4.0% 4.8% 4.5% 6.3% 9.0%民主法制 13.5% 8.4% 12.5% 11.7% 8.5% 6.7% 11.3% 11.7%圍繞“改革開放以來兩會關注內容的變化”,自擬題目,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準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18.(1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德意志帝國建立之前,德國鐵路建設的資金大多來自私人投資。1860-1880年是德國修建鐵路的高潮時期,俾斯麥于1873年創立“帝國鐵路局”來統一管理和協調鐵路的建設和運營。政府為鐵路建設籌集資金將普魯士銀行改為帝國銀行,并開設一些新的銀行專門為鐵路建設服務,同時為技術發明提供資金支持和補助,將新的發明運用到鐵路建設上,并對原來舊有的鐵路線進行電氣化改造。19 世紀90年代,德國的鐵路建設快速的進入到了電氣化階段。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最終完成了鐵路網的建設,鐵路網的密度超過了歐洲其他國家。——摘編自劉娜《工業革命時期德國政府在鐵路建設中的作用》(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后半期至20世紀初德國鐵路建設發展的表現。(8分)(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德意志統一對鐵路建設的影響。(8分)19.(13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身處快速工業化進程的馬克思深刻洞悉了工業文明的積極意義和負面影響。一方面,工業化創造的生產力,極大提高了人類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能力,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的工業文明。另一方面,馬克思也看到,在工業化主導下的自然遭到了破壞,同時,人成為一種獨特的“物”。馬克思對這些現象給予了深刻的批判,從這一意義上說,馬克思工業文明思想既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又是對工業化的批判與超越。——馮凱《馬克思工業文明思想的理論闡釋及其當代價值研究》材料二 蘇俄的“新經濟政策”突破了傳統的社會主義觀念,把市場機制引進社會主義建設之中,這是無先例可循的創舉,只能摸索前進。在這一過程中有人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有人死守傳統觀念不放。列寧是前者的代表,經過約半年的實踐,列寧由否定商業到承認商業,要全黨學會市場經濟,在過渡時期利用商品市場機制來從事社會主義建設。——楊玲玲《列寧新經濟政策為什么會停止》(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馬克思工業文明思想產生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列寧推行新經濟政策的特點并指出其本質。(7分)2025年高考押題預測卷(江蘇卷)歷史·參考答案第Ⅰ卷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A A A A C B D B題號 11 12 13 14 15答案 D B C D A第Ⅱ卷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13分)【答案】(1)表現:血緣認同;文化認同;制度認同。(3分)作用:為其政權的合法地位提供歷史依據,有利于鞏固政權;穩定對中原地區的統治;有利于學習借鑒漢文化,促進本民族的發展(封建化);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任答3點得3分)(2)國家觀:中原王朝直接控制下的區域為中國。(1分)天下觀:中原王朝直接控制和間接控制的區域為天下。(1分)標志性事件:康熙時期尼布楚之戰或雅克薩之戰。(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2分)(3)歷史意義:有利于救亡圖存思想的發展;有利于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有利于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爭取國家獨立。(推動了中國近代反對封建專制,開展民主化變革。)(任答3點得3分)17.(13分)【答案】示例:兩會關注內容的變化是時代變遷的縮影。(2分)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民主法制建設深入發展,兩會關注議題日益多樣化。文化社會事業議題逐步上升。文教、體育這些體現人民精神文化的議題呈現大幅度增長,文化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不斷提升。越來越關注民生問題,重視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注重社會公平正義和社會安定有序,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三農”、教育、醫療衛生等與百姓密不可分的話題受到重視。民主法制日益深入人心。隨著依法治國的推行、建設社會主義法制的提出,民主法治也成為一項重要的議題備受關注。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重視經濟發展質量,突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重視科學技術的力量。體現了政府職能的轉變。改革開放以來,政府服務理念和服務方式轉向“以人為本”、服務至上,重視“公民本位”的社會管理和民生建設。(9分)總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兩會主題不斷豐富,以此可以洞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思想價值和社會發展的變遷。(2分)18.(16分)【答案】(1)表現: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和銀行保障鐵路建設;加強技術改造(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技術創新);德國在一戰前完成了鐵路網建設;成效顯著,領先歐洲。(任答4點得8分)(2)影響:為鐵路建設提供了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統一消除了鐵路建設的地域障礙);促進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為鐵路建設進一步提供了資金、國內市場等條件;有利于鐵路建設的技術升級(電氣化改造)和國家鐵路網的建設;鐵路建設和運營逐步走向國家壟斷(政府主導)。(任答4點得8分)19.(13分)【答案】(1)背景:對工業革命后快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現狀進行反思(對快速工業化進行反思);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進行分析(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產生的弊端進行分析);階級剝削和階級矛盾的尖銳;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任答3點得6分)(2)特點:突破性:把市場經濟引入社會主義建設;創造性:將馬克思主義原理與建設實際相結合;實踐性:按照現狀調整經濟政策,實事求是。(6分)本質: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1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