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章 我們生活的大地單元測驗考試范圍:我們生活的大地;考試時間:100分鐘;分值:100分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共36分。1.為研究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的作用,小樂做了如圖所示的實驗,下列有關實驗分析錯誤的是()A. 設計該實驗的目的是研究磷元素對水稻生長的影響B. 裝置細玻璃管的目的是提供氧氣,保證根部的呼吸C. 實驗裝置中,對照組是乙,實驗組是甲D. 乙中的結果是植株長得矮小,葉片上帶了很多褐斑2.下圖為木本植物莖的結構模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 莖結構中最硬的部位是①B. 木質莖能加粗生長是因為有結構②C. ③中具有運輸有機物功能的結構是篩管D. 植物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主要通過部位④運輸3.如圖所示為葡萄的莖,其莖按生長方式屬于()A. 匍匐莖 B. 直立莖 C. 攀緣莖 D. 纏繞莖4.如圖中等高線圖表示的地形名稱依次是()A. 山脊、盆地、山谷、山頂 B. 山谷、盆地、山脊、山頂C. 山脊、山頂、山谷、盆地 D. 山谷、山頂、山脊、盆地5.珠穆朗瑪峰頂部酷似尖尖的金字塔,形成這種山峰外形的主要地質作用是()A. 板塊碰撞 B. 風力作用 C. 流水作用 D. 冰川作用6.《讀者》雜志社倡議開展“保護母親河,營建讀者林”活動,在長江、黃河流域植樹造林,其主要作用是為了減小下列哪一方面的作用()A. 流水 B. 風力 C. 冰川 D. 生物7.下圖為某山區等高線地形圖。四個小組進行攀登活動時,沿哪條線路攀登的小組可能看見河流?()A. 甲 B. 乙 C. 丙 D. 丁8.以下驗證土壤成分的實驗中,實驗目的敘述正確的是()。A. 驗證土壤含有水分 B. 驗證土壤含有無機鹽C. 驗證土壤含有有機物 D. 驗證土壤含有空氣9.經典科幻電影《地心歷險記》激起了人們對地球內部結構的無限遐想。假如有一天,你幸運地獲得了一次乘坐超級交通工具深入地球內部探索的機會,那么在這場由地面直抵地心的奇妙旅程中,你將依次穿過的圈層是()。A. 地核——地幔——地殼 B. 地幔——地核——地殼C. 地殼——地幔——地核 D. 地殼——地核——地幔10.洋蔥被稱為“蔬菜皇后”,其營養成分豐富,對部分癌癥、心血管疾病等有預防作用,如圖所示為洋蔥根尖的結構及部分生理過程,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A. 根的生長主要依賴于a區和b區B. c區細胞能進行①過程,所以c區屬于分生組織C. ②表示分化過程,它使細胞形態結構發生變化,并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細胞群,即組織D. a區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擴大吸收面積11.如圖,如果樹木枝條的樹皮被環剝一圈,會形成樹瘤。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A. 樹瘤位于環剝處的下方 B. 樹瘤的形成與有機物的積累有關C. 有機物是通過導管運輸的 D. 樹皮包括木質部12.發生在喀喇昆侖山和岡底斯山山區的加勒萬河谷沖突事件,讓很多國人開始關注遠在新疆西藏邊防的子弟兵,以下等高線可以表示該河谷的是()A. B.C. D.二、填空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22分。13.小金同學做了如下實驗:在甲、乙兩個大小相同的燒杯中各加入等量的藍墨水和紅墨水,將芹菜的葉柄從基部沿中間切開,分別插入兩個燒杯中,如圖所示。一段時間后他發現左側的葉片顯現出藍色,右側的葉片顯現出紅色。請分析回答:(1)在Y處將葉柄橫切,觀察到橫切面上有許多的紅點,這些紅點出現的部位就是導管所在的位置,說明導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芹菜的葉柄越靠近上部顏色就越__________(填“深”或“淺”),若在X處將葉柄橫切,橫切面上看到的現象是__________。A.左邊藍點多紅點少,右邊紅點多藍點少 B.周圍的一圈是藍點,中間是紅點C.藍點和紅點混合,均勻分布 D.左邊是藍點,右邊是紅點14.生物體的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1)草莓的莖細軟,沿地面生長,借以擴大營養面積。草莓的莖屬于________(填“匍匐莖”“攀緣莖”或“纏繞莖”)。(2)根尖的根毛區細胞的體積大,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增加了根的吸收面積,是根吸收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部位。施肥過多會導致根毛細胞________,造成燒苗。15.(1)每到春季瓜渚湖一片春意盎然。如圖屬于柳樹根的形狀的是圖__________。(2)同時這個季節也是過敏患者最難熬的時期,因為柳絮漫天。為此園林工作者給柳樹注射藥劑,讓雌樹少開花結果,“專注”長葉子。該藥劑是通過植物的__________(填“篩管”或“導管”),同時借助__________作用擴散到樹冠等部位以達目的。(3)小柯在逛公園時發現有一棵柳樹的葉子比周邊的柳樹要偏黃,這可能是缺少__________元素。16.請閱讀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完成下列各題。(1)填寫地形部位名稱: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三地中適合攀巖活動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2)甲、乙、丙三處不可能發育成河流的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D地的海拔是__________m,位于E地的__________方向;若量得DE兩地的圖上距離為3 cm,則兩地的實地水平距離為__________m。17.來自地球內部的巨大能量形成了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它的山頂廣泛分布著角峰和冰斗谷。試回答下列問題。(1)喜馬拉雅山脈山頂的角峰和冰斗谷主要是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2)喜馬拉雅山脈形成是__________力和__________力共同作用的結果。(3)在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的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___力作用。三、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32分。18.小明是一個七年級的學生,他常常看到媽媽將做飯后留下的蛋殼倒扣在花盆中,媽媽認為蛋殼中含有促進植物生長的營養物質。蛋殼真能促進植物生長嗎?小明是一個愛鉆研的學生,為了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他設計了如下實驗來探究這個問題:Ⅰ.首先選取了發育情況相同的3株健壯吊蘭幼苗,分別栽入體積相同,質量相等的甲、乙、丙三個花盆中(甲和乙中裝洗凈的細沙、丙中裝普通的土壤)。Ⅱ.甲盆中不放蛋殼,乙、丙盆中放等量的蛋殼,其他實驗條件都相同。Ⅲ.一段時間后,吊蘭生長狀況發生了變化。小明將變化情況記錄在表中:植株 實驗前質量/g 實驗后質量/g 生長情況甲 41 51 植株弱小,葉色變黃乙 41 70 植株較健壯,葉色較綠丙 41 99 植株健壯、葉色濃綠請根據上述材料回答以下問題:(1)小明提出的問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較__________兩盆植株的變化情況,可以得出結論:蛋殼能促進植物的生長。如果小明實驗前選取的吊蘭幼苗發育情況不相同,能否得出上述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3)實驗后,小明對丙盆吊蘭呵護有加。由于澆水過勤,吊蘭爛根死亡。這主要是因為土壤中水分太多,導致__________(填字母)。A.根吸收了過多水分,造成細胞破裂 B.根部細菌大量繁殖,損傷了植物的根C.土壤中營養成分過少,造成根細胞死亡 D.土壤中氧氣過少,根無法進行正常呼吸19.根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和無機鹽是通過莖來運輸的,小科同學設計了實驗來探究莖運輸水和無機鹽的部位。步驟一:他選取如圖甲所示的粗細相似、葉片數量相同的同種木本植物枝條3根,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形狀相似、面積相近的斜面。步驟二:將枝條按要求處理好后,再將它們插入一瓶盛有一定量紅墨水的燒杯中固定(如圖乙),置于 ? 的環境中。一段時間后取出枝條,用刀片橫切枝條中上部,用放大鏡觀察橫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將實驗現象記錄在表格中。枝條組別 實驗現象A.自然狀態的帶葉枝條(不作處理) 枝條的木質部被染色B.剝去下半部分樹皮的帶葉枝條 枝條的木質部被染色C.下半部分只留下樹皮的帶葉枝條 未被染色(1)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為了縮短實驗時間,步驟二中“_?_”處可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實驗結論:水分和無機鹽主要是通過________運輸的;對比A、C兩組還可以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將A組枝條進行縱切,發現紅色________(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逐漸變淺,則說明了水分和無機鹽在莖中的運輸方向是自下而上。(5)得出結論后,小科認為切剝法處理枝條過程中容易受傷,可采用石蠟密封切面法處理枝條,應如何處理B、C組的枝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校園里,同學們開展了一系列植物栽培和探究活動,請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1)為了提高植物移栽的成活率,請你提出一條合理的建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同學們在校園里開展了如下探究:選取發育情況相同的兩株健壯天竺葵幼苗,標記為甲、乙,分別放在兩瓶不同的培養液中培養,放置于相同的光照下一段時間,觀察、測量其發生的變化,具體情況如表:植株 培養液(50mL) 植株質量/g 生長狀況實驗前 實驗后甲 蒸餾水 90 145 矮小纖細,葉色發黃乙 土壤浸出液 90 378 枝葉茂盛,葉色濃綠①比較甲、乙植株的生長狀況,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植物的生長需要__________(填“光照”“無機鹽”或“水”)。②請你指出同學們設計實驗的不足之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小明在“植物失水的實驗”后,進行了一系列拓展實驗,發現有些植物細胞因失水,細胞膜以內部分與細胞壁逐漸分離;吸水后細胞又恢復成原來的狀態。請教老師后得知:具有活性的植物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可發生這種“分離”和“復原”的現象。興趣小組為進一步研究該現象,設計并開展了以下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操作步驟 25%的蔗糖溶液 25%的葡萄糖溶液 25%的氯化鈉溶液 25%的硝酸鉀溶液制作臨時裝片 制作紫色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觀察質壁“分離”現象,記錄質壁“分離”的起止時間 蓋玻片的一側滴一滴溶液,用吸水紙在另一側吸引,這樣重復幾次60 s 65 s 25 s 57 s觀察復原現象 在載玻片的一側滴一滴清水,用吸水紙在另一側吸引,這樣重復幾次能 能 不能 能(1)上述實驗中,有一組細胞不能復原,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該實驗可得出的結論有_________(填字母)。A.四種溶液引起紫色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失水速度不同B.四種溶液都能引起紫色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發生質壁“分離”現象C.清水都能使已發生質壁“分離”現象的植物細胞復原四、解答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10分。22.(本小題10分)讀我國東部沿海某地等高線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1)如果在甲村和乙村之間修建一條公路,應選擇__________(填“②”或“③”)線,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在該地區建設小城鎮,甲、乙、丙、丁四個村莊發展條件最有利的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為了解決未來小城鎮的用水、用電問題,該地區計劃在④處修建水電站。選擇該處建壩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隨之可能帶來的問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分析】本題是關于研究無機鹽對植物生長作用的實驗分析。實驗通過設置不同的培養液(一組缺磷元素,一組含所有營養元素)來對比觀察植物生長情況,以此探究磷元素對水稻生長的影響。細玻璃管的作用是為根部提供氧氣,保證根部呼吸。對照組是正常條件的乙組,實驗組是缺磷元素的甲組。同時需要根據磷元素對植物生長的作用來判斷各選項描述是否正確。【解答】A. 甲裝置是缺磷元素的培養液,乙裝置是含所有營養元素的培養液,通過對比,可知設計該實驗目的是研究磷元素對水稻生長的影響,該項正確;B. 植物根部細胞呼吸需要氧氣,裝置中的細玻璃管能與外界空氣相通,為根部提供氧氣,保證根部的呼吸,該項正確;C. 對照組是自然狀態或滿足所有必要條件的組,這里乙組含有所有營養元素,是對照組,甲組缺磷元素,是實驗組,該項正確;D. 缺磷時植株長得矮小,葉片上帶很多褐斑的應是甲組,乙組含有所有營養元素,植株應正常生長,該項錯誤。綜上,答案選 D。2.【答案】B3.【答案】C4.【答案】A5.【答案】D6.【答案】A7.【答案】C8.【答案】C9.【答案】C10.【答案】A11.【答案】B12.【答案】B13.【答案】(1)運輸水和無機鹽( 2)淺 D14.【答案】(1)匍匐莖( 2)水和無機鹽失水15.【答案】(1)甲( 2)導管蒸騰( 3)N(或氮)16.【答案】(1)山頂鞍部峭壁 C (2)甲甲處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 3)200 東南 4500(1)A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間向四周逐漸降低 ,為山頂;B 處位于兩個山峰之間,是鞍部;C 處等高線重合,是峭壁(陡崖)。陡崖地勢陡峭,適合攀巖活動,所以適合攀巖的是 C。(2)乙、丙兩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為山脊;甲地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為山谷。山谷是集水線,可能發育成河流,而山脊是分水線,不會發育成河流。(3)圖中等高距為 100 米,D 地位于 200 米等高線上,所以海拔是 200 米。根據圖中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可判斷 D 地位于 E 地的東南方向。根據比例尺 1:150000,即圖上 1 厘米代表實地距離 1500 米,圖上距離為 3 厘米,則實地水平距離為 3×1500 = 4500 米。答案(1)山頂鞍部峭壁 C (2)甲甲處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 3)200 東南 450017.【答案】(1)冰川( 2)內外( 3)內18.【答案】(1)蛋殼能促進植物生長嗎( 2)甲、乙否( 3)D19.【答案】(1)增加枝條下端與紅墨水的接觸面積,以便更好地吸收水分(紅墨水)(2)溫暖、光照充足、空氣流動快(3)木質部 樹皮不能運輸水分和無機鹽(4)自下而上(5)對于B組,可以用石蠟密封樹皮部分的切面;對于C組,可以用石蠟密封木質部和髓部分的切面20.【答案】(1)帶土移植;剪去植物的部分枝葉;選擇陰雨天移植(合理即可)( 2)①無機鹽②實驗植株太少(實驗次數太少),實驗結果具有偶然性21.【答案】(1)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失活( 2)AB22.【答案】(1)②②線路坡度小,工程量小( 2)丁村莊丁村莊地勢平坦開闊、水陸交通便利、水源充足( 3)④處位于盆地最狹窄出口處,工程量小,且水庫蓄水量大淹沒村莊和農田,需要移民等【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等高線地形圖的應用,涉及公路選線、城鎮選址以及水電站建設的相關知識。在公路選線時,要考慮坡度和工程量;城鎮選址需綜合地形、交通和水源等因素;水電站建設要權衡建壩的優勢與可能帶來的問題,如淹沒范圍、移民等。通過對等高線疏密和形態的分析,來判斷地形特征,進而做出合理決策。【解答】(1). ②線路所經地區等高線相對稀疏,坡度小,修建公路時工程量小,施工難度低,成本也相對較低;而③線路等高線密集,坡度大,施工難度和工程量都大。所以應選擇②線;(2). 丁村莊地勢平坦開闊,有利于城鎮的規劃和建設;且靠近公路和河流,水陸交通便利,便于人員往來和物資運輸,同時也有充足的水源供應。相比之下,甲、乙、丙村莊在這些方面條件不如丁村莊,所以發展條件最有利的是丁村莊;(3). ③處位于盆地最狹窄出口處,在此建壩,壩體較短,工程量小,同時能形成較大庫容,水庫蓄水量大。但由于此處建壩后水位會上升,可能會淹沒村莊和農田,導致需要進行移民等問題。綜上,答案依次為 (1)②;②線路坡度小,工程量小;(2) 丁村莊;丁村莊地勢平坦開闊、水陸交通便利、水源充足;(3)③處位于盆地最狹窄出口處,工程量小,且水庫蓄水量大;淹沒村莊和農田,需要移民等。第11頁,共1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