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高三(25屆)八模歷史科試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圖1為浙江余杭瑤山7號墓出土的山形玉飾圖。據專家考證,此玉飾大約來自四五千年前。它充分體現了圖1A.玉器地位崇高 B.審美與勞動價值的結合C.血緣紐帶緊密 D.多元一體的新文明格局2.公元前201年,劉邦與功臣簽訂“封爵之誓”,其內容為“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公元前195年,高帝十二年三月詔進一步強調“與天下之豪士賢大夫共治天下”;同年,與群臣定下白馬之盟,立下“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的誓約。劉邦構建宣誓體系旨在A.加強中央集權 B.建立統治秩序C.凸顯君主權威 D.明確等級規范3.唐宋時期官僚體系在日益專業化的同時,君主權力日益集中。唐代諫官由宰相舉薦,主要評議皇帝得失;宋代諫官由皇帝選拔,主要評議宰相是非。這說明A.唐代君主權力高于宋朝君主 B.唐代以諫官削弱宰相的權力C.宋代諫官向宰相和皇帝負責 D.宋代君主專制程度高于唐代4.下表是歷代正史對部分游牧民族的記載。民族 記載 出處匈奴 居于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史記》鮮卑 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 《魏書》回紇 居無恒所,隨水草流移 《舊唐書》蒙古 自夏及冬,隨地之宜,行逐水草 《元史》這主要反映了( )A.生產方式受到地理環境制約 B.不同王朝修史目的相同C.北方游牧民族習俗因襲傳承 D.歷代正史史料來源一致5.明朝中葉,女真人首領努爾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權,獎勵移民開墾,關內大量移民涌入,耕地面積再度擴大,使遼寧成為當時重要的糧食調出區之一。據此可知A.遼寧人類遺址多元并存 B.東北文化融入中原文化C.遼寧農耕實力日益增強 D.遼寧長期接受中央管轄6.1853年福州口岸出口茶葉數量占全國總量比為5.7%。從1854年開始福州口岸茶葉出口量猛增,到1859年時占全國總量比為42%。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A.太平天國造成特殊影響 B.英國市場需求逐漸擴大C.福建茶葉生產迅速擴張 D.沿海自然經濟逐步解體7.同盟會成立初期,孫中山指出:“現代文明國家最難解決者,即為社會問題,實較種族政治兩大問題同一重要。我國雖因工商業尚未發達,而社會糾紛不多,但為未雨綢繆計,不可不杜漸防微,以謀人民全體之福利。欲解決社會問題,則平均地權之方法,乃實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見A.民生主義比實現民族民主革命更重要B.實現民生主義先要廢除封建土地制度C.中國工商業不發達難以實現民生主義D.民生主義的目的是為人民全體謀福利8.中央機關報《紅色中華》曾全文刊登中央審計委員會對中央政府各部委、粵贛省、瑞金市、國家企業及革命團體等的九份審計報告。這說明中央審計委員會的做法A.實踐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B.揭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C.履行了輿論督政治國的政治職責 D.推動了陜甘寧邊區廉政建設9.1937年日軍占領北平后,扶持漢奸王克敏成立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并于1938年3月設立偽“中國聯合準備銀行”。接著發行“聯銀券”強制取代法幣,引發物價暴漲。據此分析,物價暴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發行“聯銀券”過多過濫 B.北平地區的淪陷C.重慶國民政府的措施不當 D.四大家族的掠奪10.我國“一五計劃”期間,694個投資項目中有472個在內地,其余222個大部分在東北,沿海地區幾乎沒有什么大項目。該做法A.導致了工業發展不均衡 B.造成了國民經濟比例失調C.促使了工業布局更合理 D.導致經濟建設出現“左”傾錯誤11.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基于這一認識,當時我國A.倡導構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積極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C.引領推進全球治理變革的進程 D.積極引領與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主要反映了()A.生產方式受到地理環境制約 B.不同王朝修史目的相同C.北方游牧民族習俗因襲傳承 D.歷代正史史料來源一致5.明朝中葉,女真人首領努爾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權,獎勵移民開墾,關內大量移民涌入,耕地面積再度擴大,使遼寧成為當時重要的糧食調出區之一。據此可知A.遼寧人類遺址多元并存 B.東北文化融入中原文化C.遼寧農耕實力日益增強 D.遼寧長期接受中央管轄6.1853年福州口岸出口茶葉數量占全國總量比為5.7%。從1854年開始福州口岸茶葉出口量猛增,到1859年時占全國總量比為42%。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A.太平天國造成特殊影響 B.英國市場需求逐漸擴大C.福建茶葉生產迅速擴張 D.沿海自然經濟逐步解體7.同盟會成立初期,孫中山指出:“現代文明國家最難解決者,即為社會問題,實較種族政治兩大問題同一重要。我國雖因工商業尚未發達,而社會糾紛不多,但為未雨綢繆計,不可不杜漸防微,以謀人民全體之福利。欲解決社會問題,則平均地權之方法,乃實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見A.民生主義比實現民族民主革命更重要B.實現民生主義先要廢除封建土地制度C.中國工商業不發達難以實現民生主義D.民生主義的目的是為人民全體謀福利8.中央機關報《紅色中華》曾全文刊登中央審計委員會對中央政府各部委、粵贛省、瑞金市、國家企業及革命團體等的九份審計報告。這說明中央審計委員會的做法A.實踐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B.揭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C.履行了輿論督政治國的政治職責 D.推動了陜甘寧邊區廉政建設9.1937年日軍占領北平后,扶持漢奸王克敏成立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并于1938年3月設立偽“中國聯合準備銀行”。接著發行“聯銀券”強制取代法幣,引發物價暴漲。據此分析,物價暴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發行“聯銀券”過多過濫 B.北平地區的淪陷C.重慶國民政府的措施不當 D.四大家族的掠奪10.我國“一五計劃”期間,694個投資項目中有472個在內地,其余222個大部分在東北,沿海地區幾乎沒有什么大項目。該做法A.導致了工業發展不均衡 B.造成了國民經濟比例失調C.促使了工業布局更合理 D.導致經濟建設出現“左”傾錯誤11.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基于這一認識,當時我國A.倡導構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積極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C.引領推進全球治理變革的進程 D.積極引領與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2.約公元前3000年,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此后西亞的埃博拉古國、小亞細亞的赫梯人、地中海沿岸的烏加里特人以及波斯帝國都曾經使用楔形文字或者在其基礎上創制文字來書寫自己的民族語言。由此可知A.蘇美爾人的擴張促進文化傳播 B.西亞走向統一的歷史發展趨勢C.兩河流域存在普遍的文化認同 D.兩河流域文明具有強大生命力13.中世紀歐洲封建莊園莊官的組織運行如下:在封建領主之下,莊園往往有總管一人,負責召開莊園法庭,審查各個莊園的年度賬務等。總管之下有多個管家,負責管理莊園。這些莊官往往都是自由人,且有領主任命。莊官在莊園中處于管理者的地位,對佃農擁有一定的權威。他們負責監督佃農的勞動,確保佃農履行對領主的義務。據此可知,莊官制度A.維護村莊共同體自治權利 B.有利于莊園基層治理C.促使中世紀階級矛盾弱化 D.削弱天主教會的實力14.19世紀初英國政府派人拿著議會批準的軍費批文前往英格蘭銀行要求支付,銀行審計后發現上面未蓋國王印章,拒絕支付。此事反映出當時英國A.議會不能支配政府財權 B.國王依然掌控實權C.銀行擔心政府違約失信 D.憲政制度已經確立15.隨著新經濟政策的確立實施,蘇俄逐步擴大農民的貿易自由,但列寧也指出:“發展貿易自由有一個必要前提,即必須使其無法越出也不敢越出無產階級為之規定的范圍和有利于無產階級的條件。”據此可知,新經濟政策A.堅持“放管結合”的原則 B.缺乏群眾基礎C.難以改變蘇俄落后面貌 D.忽視農民利益16.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以來,中美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中國對美出口的商品從傳統的紡織品、玩具等逐步擴展到電子產品、機械制造等領域。美國則向中國出口大量的農產品、飛機及相關零部件等。然而,中美之間也不時出現貿易摩擦,如2025年特朗普擔任總統以來對華關稅一度被推高至145%。這可用于說明A.中國制造業已占據世界領先地位 B.國際經濟新秩序逐步確立C.經濟全球化下的國際分工與競爭 D.美國操控了中美經貿發展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朱熹論“理”,一則明其絕對、永恒,在氣之先,二則明其運動不息而無處不存。針對佛教“空虛”之說,特別強調“理是實理”,“萬理皆實”。在人性論方面,他認為“道心”稟受于天地,為“理”之體現,至純至善,雖下愚小人亦皆有之。“人心”則生于形體之私,善惡相混,駁雜不純,雖上智君子亦不能無。道心、人心既集于一人之身,即須以“精”“一”功夫加以擴充制約。精,一之道,其一則在“內省”“居敬”,其二則是“踐履”“格物致知”。--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材料二 19世紀上半葉,西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基本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是資本主義矛盾爆發的重要表現······科學技術的發展證實了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為唯物史觀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摘編自普通高中選修課程用書《史學入門》(1)根據材料一概括程朱理學從唯心主義的角度來看有哪些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唯物史觀形成的原因。(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等法律法規。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將國家的基本制度確定下來。1956年,中共八大通過的政治報告決議中提出:“必須進一步加強人民民主的法制······國家必須根據需要,逐步地系統地制定完備的法律。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必須嚴格遵守國家的法律,使人民的民主權利充分地受到國家的保護。”1954年至1957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務院制定的法律法規和國務院各部委制定的較重要的法規性文件共730多件。--摘編自李衛東《從“初心”“使命”看中國共產黨百年法治建設歷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展法治建設的目的。(6分)(2)有觀點認為,新中國不同時期的法治建設具有高度一致性。例如,從根本目的來看,始終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新中國成立初期通過立法鞏固政權,確立人民當家作主地位;改革開放后持續推進法治建設以保障人民權益。請結合其他方面(至少兩個方面,且不得重復根本目的),舉例說明新中國法治建設在不同時期如何保持高度一致性。(要求:條理清晰,史論結合,6分)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 16世紀中期以來西方國家政府與市場關系的發展歷程中呈現出一種鐘擺運動(如圖2),這種鐘擺運動與物理學意義上的鐘擺運動有相似之處。鐘擺運動存在三個基本點:第一,左端點,即政府對市場進行強力干預;第二,右端點,即政府對市場采取完全放任的態度;第三,下端點,即政府對市場進行適度干預,可以稱為“放任--干預主義”。圖2 西方國家政府與市場關系發展歷程中的鐘擺運動模型-摘編自曹冬英《西方國家政府與市場關系的鐘擺運動及其啟示》(1)根據材料中“鐘擺運動”模型的主旨,簡析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經濟思想的演變過程。(6分)(2)西歐學者約翰·凱伊在《企業成功的基礎》分析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西歐經濟時指出,“全球化”一詞在1990年取代“民營化”成為經濟改革的標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標語替換所反映的西歐經濟變革趨勢,并談談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啟示。(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中國的近代化始于19世紀中葉,歷經洋務運動推動軍事與工業革新,戊戌變法嘗試政治制度變革,辛亥革命終結帝制并引入共和體制。20世紀中葉后,新中國通過“四個現代化”(工業、農業、科技、國防)戰略加速發展,改革開放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體系。這一進程以技術引進、制度轉型和社會重構為特征,但始終伴隨傳統與現代的張力。-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簡史》從材料中任意選取一個角度,以“中國現代化”為主題自擬論題,并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的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認識具體明確,史論結合,論據充分,表達清晰)鞍山一中八模歷史答案一、選擇題BBDAC ADABC BDBDA C二、材料題17、(1)程朱理學強調“理”是宇宙萬物的根源,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把精神性的“理”置于物質性的“氣”之上,認為“理”先于物質而存在,這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觀點;人性論上認為“道心”是“理”的體現,是先天的,忽視客觀物質的環境影響;程朱理學強調通過道德修養和對“理”的體悟來克服“人心”的私欲,體現了唯心主義強調通過主觀的精神修養來認識和把握“理”。(一點兩分,任答三點得6分)(2)原因: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快速發展;西歐主要國家基本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集中暴露;自然科學與技術的突破性發展;歐洲三大工人運動的推動;馬恩的革命實踐與理論探索。(一點兩分,任答四點即可得8分)18、(1)目的:鞏固新生政權;建立并保障社會主義制度;保障人民民主權利;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回應國內和國際的期望。(一點兩分,任答三點可以得6分。)(2)示例:指導思想一致: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進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形成科學法治理論。新中國建國一直到文革結束,我們始終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改革開放以來的不同階段,我們還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黨的領導一致:新中國成立以來法制建設一直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始終不動搖。新中國成立初期,黨領導人民迅速開展法制建設工作,如材料一所述多部法律;改革開放以來,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作出了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重大決策,制定了1982年憲法以及1997年黨的十五大將依法治國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6分)(從價值追求一致、服務國家發展具有一致等角度進行闡釋也可以;其他言之成理也可得分。)19、(1)演變:古典自由主義: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重商主義過于經濟不利于英國等國的商品流通,古典自由主義逐漸興起。在古典自由主義思想指導下,政府減少了對經濟的直接干預,經濟活動更多地由市場力量來主導,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擴張。凱恩斯主義: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危機爆發,古典自由主義的政府基本不干預市場的弊端暴露無遺,凱恩斯主義應運而生。政府在經濟中的角色從幾乎完全放任轉變為大力干預,通過擴大政府支出、降低利率等手段來刺激消費和投資,克服市場經濟的盲目性和滯后性帶來的問題。新自由主義: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出現“滯脹”現象,凱恩斯主義面臨挑戰,新自由主義開始興起。新自由主義強調市場機制的重要性,主張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但并非完全放任,一定程度上擺脫凱恩斯主義的影響。新凱恩斯主義: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資本主義固有的弊端。新凱恩斯主義認為政府有必要進行適度干預以糾正市場失靈。新凱恩斯主義是對凱恩斯主義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市場與政府關系的一種新的平衡思考。(四個主義任意按照時間先后答三個即可,一點2分;6分)(2)趨勢:經濟良性發展,從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為擺脫“滯漲”而提出的“民營化”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全球化”的標語,說明西歐經濟已經擺脫滯漲;改革重點轉移,從主要關注國內經濟體制內部的“民營化”改革,轉向積極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全球化”改革;與全球化聯系加強,跨國貿易、投資和合作不斷增加,形成更加開放的經濟格局。(從經濟區域化等角度也可酌情給分;6分)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啟示:堅持對外開放;提升國際競爭力;堅定地支持經濟全球化,反對單邊主義等。(任答一點言之成理均可得分,2分)20、【答案】示例一論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闡釋:在政治上,中國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并結合基本國情進行政治現代化建設,1982年憲法的頒布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基層民主選舉制度的設立,推動了政治民主化的進程;在經濟上,中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不變的前提下,吸收市場經濟因素,構建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極大地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進一步推動經濟工業化、智能化和市場化的發展,推動經濟現代化建設;在思想上,中國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繼承和發展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等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構建了一整套符合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推動思想科學化的發展。綜上所述,中國在發展中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示例二論題:中國的特有的國情阻礙了中國現代化進程。闡釋:政治上,鴉片戰爭后,主權遭到嚴重破壞,這導致近代中國現代化沒有可靠的政治保障;經濟上,中國日益成為西方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這嚴重阻礙了民族工業的發展,不利于中國經濟工業化;思想上,殖民主義不斷沖擊中國傳統思想,壓制了中國國內的民族主義,造成近代中國思想文化的不自信,不利于現代化發展。綜上所述,西方的侵略使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而導致現代化進程緩慢。(其他論題如中國現代化進程是循序漸進的、中國國內傳統因素對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阻礙作用等均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