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重慶市育才中學高2025屆2024-2025學年(下)高考模擬考試(二)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要求)1.《史記·夏本紀》寫道:“益讓帝禹之子啟。”《戰國策·燕策一》記載:“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關于啟的繼位,出現上述不同記載是因為()A.記載內容無可靠史料佐證B.撰史人的政治立場不同C.修史體裁和編寫體例不同D.二里頭遺址無文字發現2.漢儒對周代實行“采詩制”極為推崇,漢代文獻對此多有表述。《漢書·食貨志》中有“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采詩官)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的記錄。這一做法旨在()A.以禮樂教化百姓B.加強中央集權制度C.借風謠體察民生D.彰顯王朝治理成效3.唐太宗李世民常借與官員論史談經之機,以“勿貪明珠射鳥雀”“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等典故勸誡臣僚修身慎行。這一做法屬于()A.開放文化政策的推行實施B.儒家倫理主導的政治策略C.官僚考核標準的嚴格制定D.佛道思想激烈斗爭的產物4.宋代制瓷業競爭激烈,色澤技法講求創新。鈞窯燒制色彩自然的銅紅釉,哥窯瓷器通身布滿碎玻璃狀的裂紋,作坊主熱衷邀請文人雅士為新器吟詩作賦,以便推廣。促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理學興起促使審美傾向內斂B.重文輕武提升文人的社會地位C.市民階層崛起推動制瓷創新D.迎合商品經濟市場消費的需求5.以下是關于明朝援朝戰爭(1592-1598年)的部分看法。以下看法反映出()人物 看法董其昌(1555-1636年 痿以平秀吉之死,因而惰歸,非戰之功也谷應泰(1620-1690年 楊鎬(援朝將領)冒功之舉,罔上行私,損威失重張廷玉(1672-1755年 糜餉數百萬,中朝(明朝)與朝鮮迄無勝算A.明朝統治存在隱患B.交戰雙方實力懸殊C.宗藩體系名存實亡D.明朝軍費拖垮財政6.清朝皇帝的諭旨不經內閣宣示而直接由軍機大臣等寄發全國各省。對此,錢穆先生指出,“在明代以前皇帝的秘密信件,絕不是政府的正式公文,絕不能得政治上法理的地位,但在清代是取得了”。這一制度調整本質上說明清朝()A.中樞機構職能的延續B.皇權絕對權威的彰顯C.行政運作模式的創新D.基層社會治理的加強7.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規定“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文學為基”,同時“以西學滲透知識,訓練技能”。同期小學國文教材強調:“士農工商兵,各司其職,皆宜讀書明理,守護國家。”該時期學制改革反映出清政府()A.側重西學弱化傳統B.固守倫理輕視技能C.倫理技能雙重導向D.促進階層平等流動8.新文化運動時期,國內諸多學術期刊嘗試將傳統的右起豎排改為西式左起橫排的版式變革。北京大學主辦的《國學季刊》等刊物,及與北大有關的中央研究院主辦的12種學術期刊率先采用西式橫排。而歷史學、考古學領域《燕京學報》等仍堅持傳統豎排,并且引發“橫排是否割裂文化血脈”之爭。由此可知()A.新文化運動對出版領域影響極為有限B.對中西文化的態度影響期刊版式選擇C.北京大學有力推動新文化運動的發展D.國民政府文化專制阻礙文化事業進步9.20世紀30年代,在中共領導下的蘇區百姓可能不知道“蘇維埃政府”這個拗口的外來詞語的原意,但并不妨礙他們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這個詞語,他們將“蘇維埃政府”稱為“埃政府”,這個“埃”在客家話中就是“我”的意思,“埃政府”也就成為“我們的政府”。出現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國民革命綱領得到社會普遍擁護B.蘇區土地革命贏得農民認同C.蘇維埃政權廣泛吸收各階層參與D.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需要10.1948年至1949年間,中國共產黨組織起草了多版《共同綱領》。第一次是在1948年10月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初步制定《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綱領(草案)》。1949年6月,新政協籌備會成立后,初稿名《新民主主義的共同綱領》。第三次于1949年8月,根據毛澤東意見,綱領名稱簡化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草案。這一過程反映出()A.新中國政黨制度趨于成熟B.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建立C.人民政協民主協商的精神D.人民政權建立并得到鞏固11.1324年,非洲馬里國王曼薩·穆薩從廷巴克圖出發前往麥加朝圣。此次遠行,穆薩組建了數千人的隊伍,并攜帶了大量黃金,其闊綽的出手也影響了沿路黃金的價格;“金礦之王”“黃金帝國”之名也因此盛傳至整個穆斯林世界乃至基督教世界。由此可知,這次朝圣之旅()A.使歐亞非文明由分散走向了整體B.有利于馬里帝國商業貿易的發展C.凸顯出馬里統治階層的腐化墮落D.體現了馬里文化開放包容的特征12.1594年,法國人莫里斯·布格羅出版收錄了18幅王國地圖的《法蘭西大觀》,將古代高盧的疆域與當時法蘭西的領土對應。波旁王朝也在邊境省份派遣“國王工程師”和繪圖人員,負責勘測地形、繪制精確地圖并形成文字報告和圖集。這種現象反映了()A.殖民擴張進程的必然要求B.構建近代國家治理體系的需求C.啟蒙運動帶來的思想解放D.地理大發現所帶來的商業革命13.1864年11月,馬克思在致美國總統林肯的信中,稱美國為“宣布第一個人權宣言和最先推動十八世紀歐洲革命的地方”;后來,馬克思一度準備把第一國際的總部遷往紐約,但社會主義運動在美國始終未能全面展開。造成這一結果的根本原因是美國()A.保留了大量奴隸制殘余B.移民群體排斥新事物C.西進運動緩解階級矛盾D.工業化處于起飛階段14.下圖是1934年5月的一幅漫畫《“裁軍”會議在自我諒解》,漫畫中垂涎欲滴的虎狼前面一條大鱷魚立于國際裁軍會議廳大門口,沖著廣場上的綿羊說:“朋友們,我們失敗啦!我們簡直無法控制你們強烈好戰的情緒。”該漫畫的主旨是()A.抨擊英美等國的綏靖政策B.肯定裁軍會議的積極成效C.揭露了法西斯侵略的實質D.表達了對國際局勢的擔憂15.2024年11月,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九次峰會將“消除饑餓貧困”作為首要議題,并正式啟動“抗擊饑餓與貧困全球聯盟”。該聯盟的目標是通過匯聚合作伙伴,獲取財務和技術支持,幫助各國在減少貧困和饑餓方面取得進展。該聯盟的成立()A.化解了世界糧食安全危機B.推動了國際經濟新秩序的確立C.提升了國際社會治理能力D.反映了世界各國利益的一致性第II卷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16題21分,17題22分,18題12分,共55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1分)材料一中國的行會制度出現不晚于隋代。到了宋代,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空前繁榮,“行”獲得了充分的發育。《東京夢華錄》記載:“凡雇覓人力,干當人、酒食作匠之類,各有行老供雇。”官府利用行會管理行戶,行會也代表行戶向官府爭取利益。明代,商品經濟高度繁榮,“行”得到了發展,如今“三百六十行”之俗語就出于明代。每一行戶加入同業行會組織,都要登錄于冊,并需在政府審編的冊簿上登記注冊,而且數年進行一次審編。清代的“行”及“行會”有了進一步發展,除了專業進一步細分,制度進一步嚴密之外,政府對行會首領的選任采取了干預政策,對民間自行推舉而未經官府認可者,即視為私舉,以違法論處。-摘編自余同元《中國傳統工匠現代轉型問題研究》材料二英國主要城市的行會組織非常發達,曾一度控制英國城市的經濟活動。行會組織基本上依賴壟斷特權,通過建構“一道阻止競爭的保護性屏障”來維護行業利益。這種對同行惡性競爭的管制為學徒制技能形成的順利展開提供了支撐。行會組織的治理權威源自王室授予的特許權,通過權錢交易,行會組織取得了控制市場的各種壟斷特權,對內則樹立了管制權威。英國傳統行會學徒制始于12世紀,到15世紀中葉,王室與城市之間的矛盾越發激烈,這對傳統行會學徒制的運行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市場力量不斷沖擊行會組織治理權威的背景下,為鞏固行規的約束力,也為了阻止學徒制淪為廉價用工制度,英國在1563年頒布了《工匠學徒法》,學徒培訓成為青年人將來從業的前提條件。工業革命后,行會制度不斷受到沖擊,1814年英國廢除了《工匠學徒法》,行會學徒制的最后保護傘也隨之消失。-摘編自王星《技能形成中的國家、行會與勞工》材料三新中國成立后,傳統行會制度退出歷史舞臺。1950年代,國家通過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商業同業公會等組織形式,將分散的手工業者和商人納入計劃經濟體系。改革開放后,行業協會作為現代行會組織重新興起。1980年代,政府開始推動行業協會改革,逐步剝離其行政職能,使其成為企業自愿組成的自律性組織。1990年代,《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頒布,行業協會走向法制化軌道。進入21世紀,行業協會在標準制定、行業協調、國際交流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如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汽車工業協會等,成為政府與企業間的橋梁,助力市場經濟體制完善。-摘編自王名《中國社會組織變遷》(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比中英傳統行會制度的不同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英國行會學徒制發展所產生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中國成立后行業協會的變化及其原因。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13世紀西歐的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尤其是有組織的市場和商品經濟的擴張,對公共部門提出了革命性的要求,民族國家初具雛形。14世紀中期以來的“黑死病”以后,隨著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尤其是長距離貿易的發展,商人們急需公共權力來保護他們的產權和利益,并在大范圍內維持社會穩定與秩序,這就在客觀上要求民族國家的產生。當時的國王面對商業發展所帶來的利益,也認識到擴大政府規模的必要。因此,在十四五世紀的漫長歲月中,通過聯合、吞并和征服逐漸形成了民族國家。由于民族國家形成的過程中充滿了戰爭,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君主們不得不想方設法增加歲入來源。增加的歲入主要來自商人,所以,歐洲君主新權力的獲得,極大程度上取決于同新興商人階層的非正式聯盟。-摘編自蕭國亮、隋福民編著《世界經濟史》材料二1902年梁啟超提出“中華民族”一詞,此后,中國社會精英就何為中華民族、如何建設中華民族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開始用“種族”來稱呼國內各民族,進而變相否定國內各少數民族的民族地位。抗戰時期,蔣介石又提出中華民族宗族論,認為各族或擁有共同始祖,或存在緊密的血緣關系,是“同一血統的大小宗支”。1922年,中共二大決議案中首次明確使用“中華民族”概念,將中華民族同反帝反封建結合起來。在黨的早期文件中,有大量承認并尊重少數民族地位及權利的條文。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頻繁地使用“中華民族”一詞,黨內對中華民族的范圍逐漸形成了一致且清晰的看法。毛澤東的《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一文,明確中華民族由境內各族人民構成,各族人民“贊成平等的聯合,而不贊成互相壓迫”。-改編自勵軒《中國共產黨的中華民族話語百年演進歷史》材料三從新中國成立到1977年,民族理論工作者在多元與一體的關系上的討論尚未明晰,中華民族在官方話語中的使用頻率并不高,多以“各族”“各民族”等詞突出中華民族的多元性,以“中國人民”等詞彰顯整體性。改革開放前后,在全國科學大會上和《告臺灣同胞書》中,官方都使用了“中華民族”一詞,此后這一詞語被頻繁使用,特別突出其整體性,這推進了民族理論研究工作。20世紀80年代,學者費孝通明確提出了“多元一體”格局是中華民族的本質特征。-改編自勵軒《中國共產黨的中華民族話語百年演進歷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方早期民族國家興起發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概念闡釋的本質差異。(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改革開放后“中華民族”話語的突出變化,并分析意義。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19世紀60、70年代是世界近代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段,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下為這一時期中外部分歷史大事年表。年代 重大事件1860 英法美俄共同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1861 俄國農奴制改革;中國洋務運動開始;美國內戰爆發;意大利王國建立,實行君主立憲制1864 普魯士開啟統一德意志的戰爭;中國太平天國運動失敗1865 美國內戰結束1867 英國選舉改革,資產階級鞏固在下議院的地位1868 日本推翻幕府統治,開始明治維新1869 法國一公司主持修建的蘇伊士運河通航1870 普法戰爭爆發;意大利完成統一;英國頒布法令正式確立文官制度法國建立第三共和國1871 普魯士完成德意志統一1875 法國制定憲法,共和制終于確立;洋務派左宗棠發兵新疆反擊侵略英國控制蘇伊士運河1878 洋務派左宗棠收復新疆天山南北兩路1879 日本吞并清朝藩屬國琉球-根據齊濤《世界通史教程》等整理結合材料,圍繞19世紀60、70年代的中外重要大事所反映的歷史特征提煉觀點,自擬論題,并運用所學知識加以論證。(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12分)高2025屆2024-2025學年(下)高考模擬考試(二)歷史參考答案選擇題1 2 3 4 5B C B D A6 7 8 9 10B C B B C11 12 13 14 15B B D D C16.(1)中英傳統行會制度的不同點(4分)①組織功能:中國行會更多是協助政府管理行戶,代表行戶爭取利益;英國行會組織基本依賴壟斷特權,控制市場,對同行惡性競爭進行管制。②管理方式:中國清代政府對行會首領選任進行干預;英國行會通過權錢交易取得壟斷特權,樹立管制權威。(2)英國行會學徒制發展的影響:(7分)積極影響(任2點4分)技能傳承:為學徒技能形成提供了支撐,保障了行業所需專業技能的傳承,有利于培養專業技術人才。行業規范:對同行惡性競爭進行管制,規范了行業內的競爭秩序,維護了行業利益。社會穩定:在一定時期內保障了學徒未來從業,為社會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就業預期,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經驗積累:有利于技能經驗的積累,為工業革命提供技術基礎;消極影響(任1點2分,2點3分)阻礙競爭:形成壟斷特權,體制逐漸僵化,限制了市場的自由競爭,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學徒利益受損:學徒常要進行長時間的勞動,受到剝削壓迫。階層固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業內的階層固化,不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和社會公平。(3)新中國成立后行業協會的變化及其原因(10分)變化(任2個維度4分):① 組織性質轉變:從計劃經濟時期附屬于政府的組織,轉變為改革開放后企業自愿組成的自律性組織。② 管理模式變化:從政府直接管理變為自主性不斷增強。(或逐步走向法制化、規范化管理)③ 職能拓展:行政職能逐漸剝離;從簡單經濟管理職能,拓展到多元化職能,并日益完善。原因(6分):① 經濟體制改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原有的行業組織形式無法適應新經濟體制需求,促使行業協會改革以服務市場經濟。② 政策支持:政府通過制定法律政策,為推動行業協會改革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③ 經濟全球化: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中國加入WTO,要求行業協會在國際交流等方面發揮作用,助力企業參與國際競爭。17.(1)原因(4個維度8分):經濟維度:西歐人口增長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商人要求建立強有力的政府來維護自身權益,為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經濟基礎;城市市民階層為擺脫封建領主的控制,獲得更多的政治經濟權利,也支持國王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政治維度:國王與城市市民的聯合,王權不斷加強,為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政治基礎;(或者英法百年戰爭促進民族意識的覺醒;)社會發展維度:市民階層崛起,促使人們的地域觀念逐漸向民族觀念轉變,有助于民族國家的形成。思想文化維度:隨著基督教勢力的衰弱,民族語言逐步形成,強化了民族認同觀念,推動民族國家的形成。(2)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對寸“中華民族”概念闡釋的本質差異:(4分)國民黨:以民族宗族論否定少數民族獨立性,本質上是大漢族中心主義,意圖通過這種方式強化統治,忽視各民族平等地位和自身特性。(2分)中共:以平等聯合論承認多民族共存,主張平等聯合,本質上是追求民族平等、團結,致力于實現各民族共同解放和發展。(2分)(3)突出變化(2點4分)①使用頻率:從新中國成立到1977年使用頻率不高,改革開放后被頻繁使用。②強調重點:從突出多元性轉變為特別突出整體性。意義:(任3點6分)①民族理論層面:推進了民族理論研究工作,深化了對中華民族本質特征的認識,完善了民族理論體系。②民族關系層面:強化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之間的團結與融合,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構建和諧的民族關系。③國家發展層面: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和統一大業凝聚力量,在改革開放背景下,助力調動各族人民積極性投身經濟建設;④在解決臺灣問題等方面,“中華民族”整體性話語有助于增強兩岸同胞的民族認同感,推動祖國統一進程。18.【示例】(12分)示例一:論題:工業化浪潮推動了落后國家現代化闡述:19世紀60、70年代工業化背景下的革命改革浪潮席卷全世界,不同國家采取了不同的應對方式,一些落后國家也開啟了現代化歷程。察諸歷史,俄國面臨空前危機進行廢除農奴制和其他一系列改革,促進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但保留大量封建殘余。中國面對內憂外患實行“自強”“求富”的洋務新政,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修修補補,取得一些現代化的成果,終究未擺脫半殖民地化的命運。日本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推翻幕府統治,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為內容的“明治維新”,成為亞洲強國,但極力對外侵略擴張,從吞并清朝藩屬國琉球開始,走上推行“大陸政策”的邪路。結論:綜上所述,順應世界進步潮流可加速國家的現代化,但受國情和措施限制,效果往往大相徑庭。抓住機遇非常重要,而只有選擇符合國情的正確道路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強國。示例二:論題:19世紀60-70年代資本主義制度在自我完善中不斷發展論證:19世紀60-70年代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不斷發展,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也在不斷調整和完善。1867年英國進行選舉改革,資產階級鞏固在下議院地位,同時正式確立文官制度,使政治制度更適應資本主義發展需求,提升行政效率,緩和社會矛盾;法國歷經曲折,最終在1875年制定憲法并最終確立共和制,完善了資產階級政治體制;1861-1865年美國通過內戰,解決南北經濟制度差異,維護了國家統一,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更廣闊道路。與此同時隨著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發展,各國制定經濟政策并進一步進行對外擴張,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發展,英法等國對外擴張,控制蘇伊士運河,為商品輸出和資本積累創造條件,進一步鞏固資本主義經濟基礎。結論:19世紀60-7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政治、經濟等多方面調整,不斷完善自身制度,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示例三:論題:19世紀60-70年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在困境中艱難崛起論證:19世紀60、70年代工業化背景下的革命改革浪潮席卷全世界,西方國家加緊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奪,作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在困境中艱難崛起,開始探索走上近代化的道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為了挽救統治危機,通過開展洋務運動進行自救,同時創辦了一系列近代企業、新式學堂,并且發展近代海軍,試圖實現自強求富。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左宗棠收復新疆,一定程度上維護國家領土主權。但洋務運動只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修修補補,雖然取得一些現代化的成果,終究未擺脫半殖民地化的命運,在列強侵略下,主權不斷喪失,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日本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推翻幕府統治,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為內容的“明治維新”,成為亞洲強國,但極力對外侵略擴張,從吞并清朝藩屬國琉球開始,走上推行“大陸政策”的邪路。結論:19世紀60-70年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雖面臨重重困境,但通過不同方式探索發展道路,艱難尋求崛起。說明:論題2分,觀點疏解2分,論證6分,結論升華2分。角度可包括世界上一些主要國家先后進入歷史的轉折點;工業化浪潮中各國不同的應對方式推動了歷史進步;民族統一運動和革命及改革運動使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確立與鞏固;資本主義世界政治體系、經濟體系和殖民體系得到進一步發展;中日兩國的近代化起步與不同結果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