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廣東省茂名市化州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學科素養測評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廣東省茂名市化州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學科素養測評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學科素養測評 高中二年級歷史試卷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 16小題,每小題 3分,共 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 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 .《禮記 · 表記》云:“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到了西周,“ 周人尊禮尚施, 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禮作為行為規范的意識凸顯。同時,《詩經 · 大雅 · 民 勞》云:“ 敬慎威儀,以近有德”。這一轉變反映出西周時期
A.專制王權不斷強化 B.神權意識逐漸消亡
C.人文意識得到增強 D.宗法制度走向成熟
2 .兩漢之際,佛教傳入;魏晉南北朝時期,中華傳統文化呈現出儒、佛、道交匯融通的景 象;宋代,儒、佛、道學說相互滲透,儒學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從而形成理學;明清 時期,西學東漸;中國近代為解決民族危機,興起向西方學習的浪潮。可見,中國傳統 文化具有
A. 本土性 B. 包容性 C. 民族性 D. 連續性
3 .利瑪竇及其他早期傳教士在向中國人傳播西方文明的同時,也對中國固有的文化成就表 示了極大的尊敬。他們認為孔子所開創的道德哲學在一定意義上可以彌補歐洲文化的不 足。這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
A .兼收并蓄 B . 開創了人類文明的先河
C .領先世界 D .豐富了世界文化的內涵
4 .清代學者趙翼認為:自鳴鐘、時辰表,皆來自西洋。鐘能按時自鳴,表則有針隨晷刻指
十二時,皆絕技也 ……西洋遠在十萬里外,乃其法更勝,可知天地之大,到處有開創之
圣人,固不僅羲、軒、巢、燧已也。由此可知,該學者
A. 主張全面學習西方 B. 具有開放的文化觀念
C. 反對閉關自守政策 D. 強調將鐘表應用于生產
5 .中國近代始終未能建立起超越西方的特有的完整文化體系 ……但 “ 向西方學習” 不斷遞 進,層層深入,從 “ 器物” 到 “ 制度” ;從君主立憲到民主共和,從照搬照抄到將馬克 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 “ 特色道路” ……從中可以窺探 “ 西學東漸” 影響下的中國 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由此可知
A. 西學的引進沖擊了中國傳統學術 B. 政治革新助推西學東漸開始
C. 近代救亡圖存運動形成高潮 D. 中國近代民主制度日漸成熟
6 .如圖為 1970年出土于西安的 “ 唐 · 鑲金獸首瑪瑙杯”。這件文物極具異域風情,由盛產 自西域的纏絲瑪瑙整塊雕刻而成,杯型源于古希臘酒具“ 來通”(rhyton),這種造型的 酒具在中亞、西亞,特別是薩珊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見。這件文物可以用來佐證
高中二年級歷史試卷 第 1頁 共 6頁
A .物質交流促進藝術審美觀念趨同 B .唐代朝貢貿易體制逐步成熟完善
C .絲綢之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發展 D. 中國玉雕技術經由傳統商路輸出
7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向廣東地方官員施加壓力,迫使他們頒布告示允許華人 出洋。《北京條約》簽訂后,清政府確認了華人出洋的合法性,并對《大清律例》進行了 修改。這表明當時
A. 英法侵華促進了中國現代化 B. 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 清廷完全淪為洋人的朝廷 D. 政府缺乏近代民族國家觀念
8. 有同學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制作了以下表格。該同學從表中所得出的歷史認識最恰當 的是
A. 古代中國歷史陷入治亂循環 B. 民族遷徙決定東西歷史走向
C. 歷史發展存在相似性和特殊性 D. 外族入侵導致羅馬帝國分裂
9 .1960年,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正式開放,它是向國慶 10周年獻禮的首都十大建筑 之一。 1965年,軍博鑒定出館藏一級文物936件,其中紅軍館229件,抗日戰爭館 206 件,解放戰爭館 263件,抗美援朝館 159件,保衛社會主義建設館62件,兵器館 17件。 這表明當時中國政府
A.重視國民革命文化的教育 B.注重中國歷史上軍事戰爭的經驗教訓
C.建立起與鞏固政權相適應的意識形態 D.重視國防科技事業的發展
10 .在 19世紀末 20世紀初的亞洲民族解放運動期間,印度、中國等國的資產階級領導人既 注重保留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又注重吸收西方的先進事物,從而阻礙了西方現代化模式 對其民族文化的征服。據此可知,這些民族革命在客觀上
A. 消除了西方文化侵略的影響 B. 維護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C. 阻礙了中印兩國的近代化 D. 鏟除了亞洲落后的封建勢力
11 .1515年,西班牙國王費迪南德下令,不管是白人還是印第安人,都可以自由地與他們 中意的人結婚。 1542年,西班牙王室頒布的《新法律》規定:“ 印第安人是自由人,是 西班牙國王的臣民” ,有權擁有他們自己的土地,保留他們的村社。西班牙的這些規定
高中二年級歷史試卷 第 2頁 共 6頁
A. 推動了印第安文明的正常發展 B. 促進了拉美自由平等社會發展
C. 受到了歐洲早期啟蒙思想影響 D. 有助于拉美混合文明結構形成
12 .對于亞歷山大東征的評價,自古以來就存在爭議。古羅馬作家大多對亞歷山大的殘暴 多有批評。近代早期,西方學術界對亞歷山大一般持肯定態度,那時正是西方殖民擴張 時代。據此可知,對亞歷山大東征的評價
A .存在絕對肯定與絕對否定 B .取決于對史料的占有
C .受評價者立場的影響 D .受制于評價者的史學素養
13 .1689年起,英國商人開始直接從中國購買茶葉,此后飲茶之風席卷了整個英國, 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英式茶文化。正宗的英式下午茶非常講究,幽雅舒適的環境、
豐盛的點心、高檔的茶具以及悠揚的古典音樂都是必不可少的。上述材料集中反 映了
A.文化伴隨著商品流動在借鑒中發展
B.政治變革助推了文化的認同與創新
C.英式茶文化體現出含蓄內斂的西方哲學
D.中英之間的茶葉貿易滿足了大眾的需求
14. 如果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民族主義思潮主要產生在資本主義比較發達的歐洲,那么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民族主義已經從一種 “ 歐洲現象” 演變為一個 “ 世界現象”。這說 明二戰
A .沖擊了歐洲的中心地位 B .摧毀了傳統帝國統治秩序
C .削弱了殖民主義國家實力 D.推動了民族主義的傳播
15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
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 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 ” 這些闡述意在
A. 傳播我國傳統文化理念 B. 推動世界改善治理體系
C. 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D. 推動國人鑄就民族精神
16 .2002年 8月,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經數月 “ 大修” 后,盧舍那大佛真容再現。據悉,北 京一家三維科技公司 ,“ 運用高科技手段提取文物殘存的信息,每一寸都要掃到,以保證 數據的真實完整,然后進行整理,從而還原本真,再現文物初時風采”。這反映了文物保 護應
A .全面應用先進的技術 B . 以 “ 真實性” 作為第一要義
C .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 D .建立專業化文物保護體系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 4題,17題 14分,18題 14分,19題 12分,20題 12分,共 52分。)
17.(14分)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青銅器銘文和當時的文獻,稱周王室所主持修筑的連通各地的交通干道為 “ 周行 ” 或 “ 周道 ”。秦漢兩朝都將發展交通作為主要行政任務之 一 ,雙轅車和獨輪車得到
高中二年級歷史試卷 第 3頁 共 6頁
推廣。除利用戰國時期原有道路外,秦朝還統一規劃施工了直道,開拓出可以體現國家行政 效率的南北大通道。秦漢交通的主要形式為以后兩千年交通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本格局。隋 煬帝當政時代,以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全線建成。唐代大的都市往往商船四方薈萃,遠帆云 集。宋代造船業的設計能力和生產能力,都已經達到新的水平。元代的行政管理、軍事調度、 經濟往來、文化交流,都以郵驛系統作為基本條件。宋元時期也是我國海上交通最為繁盛的 歷史階段。
——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 材料二 近代中國,鐵路和輪船的出現并非是社會經濟自然發展的產物,輪船是資本主
義列強強行引進的,在中國首先出現的也是外國輪船公司。鐵路絕大部分靠借外債修筑,有 相當部分控制權不在中國人手中。到 1911年,新式交通工具的數量還很有限,相對于中國 遼闊的土地及人口遠遠不成比例,分布也不盡合理。在經營管理以及其他方面,還受到諸多 因素的制約。
——摘編自朱蔭貴《近代交通運輸與晚清商業的演變》
(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中國交通發展的特點。(8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近代中國新式交通工具推廣緩慢的原因。(6分)
18.(14分)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為了更好地侵略印度,1813 年,英印當局在印度傳播基督教,以圖從文化心 理上鏟除印度人安身立命的根基,這遭到印度教徒的激烈抵制。 1818 年,印度總督取消了 出版預審制度,只要不對政府提出批評,就可以自由辦報。大量報紙的出現對傳播西方思想 起了重要作用。英國還在印度推行英式教育,建立文官制度,規定殖民地官員的選拔必須通 過英語考試,這有助于培養具有西方思維的親英土著人。殖民者還引進了現代的司法系統和 政治體制。這一切極大地破壞了印度的社會結構,推動了階級的分化。
——摘編自林承節《殖民統治時期的印度史》
材料二 冷戰后,鑒于文化滲透的巨大潛力,西方國家間加強協調,逐漸使文化滲透 成為西方國家針對第三世界國家的一種全球戰略。西方國家通過非政府組織向目標國普通人 群展開滲透。滲透手段也不同于以往,它以各種極具隱蔽性和欺騙性的方式進行。當今文化 滲透已經形成包括話語權爭奪、精英培植和宗教蔓延等在內的多層次文化滲透體系。西方國 家通過文化滲透的途徑,推行文化霸權,嚴重威脅著其他國家的文化安全。
高中二年級歷史試卷 第 4頁 共 6頁
——摘編自姚金艷《全球化時代西方文化滲透研究》
( 1)根據材料一、指出英國文化侵略印度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對印度的影響。 (7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冷戰后西方國家實施文化滲透的策略。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我們應 如何防止西方文化滲透。(7分)
19.(12分)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紀初,作為 “ 小說界革命 ” 倡導者,梁啟超認為小說是一個萬能之物,可 以革新政治、道德、風俗,乃至可以決定國家與民族的命運。“ 小說界革命 ” 口號的 提出, 一時間如晴空霹靂,給小說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清末 “ 小說界革命” 部分代表作品對國家未來的暢想
小說 相關內容
梁啟超《新中 國未來記》 (1902年) 中國實施維新變法成功后成為世界強國,在五十周年慶祝大典上,西 方各國諸友邦皆特派兵艦來慶賀,英國國王、皇后,日本皇帝、皇后,俄 國大統領及夫人皆親臨致賀;其余列強,皆有頭等欽差代一國表賀意。外 賓齊集南京,好不匆忙,好不熱鬧。
碧荷館主人 《新紀元》 (1908年) 故事時間設定在 1999年,中國已改用立憲政體多年,有中央議院,有 地方議會,政黨及人民私立會社甚多。所有從前被各國租借去的地方,已 一概收回,就連各國在中國的領事“ 早已于前六十年收回(撤回)的了 ” … … 國家每年的入息,有兩千三四百兆左右。養兵費占到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 各國深深忌憚中國,彼此商議、共同籌劃抵制中國的發展。而中國人異常 團結,各種科學也異常發達,他國難以得逞。
陸士愕的《新 中國》( 1910 年) 借夢境展示立憲四十年后,街道上,馬路修筑得異常寬廣,兩旁店鋪 鱗次櫛比,柜臺里的伙友都滿臉和氣,不似從前劃一不二價的面孔。尋常 馬路中站崗的英捕、印捕(列強在租界中自辟的巡警)一個都不見,只有 華捕,也都換了服式,都穿著中國警察號衣。
高中二年級歷史試卷 第 5頁 共 6頁
——據王敏《“ 小說界革命 ” 與民族國家意識的覺醒》等整理
閱讀材料,圍繞“ 小說‘ 革命’ 與國家命運” 提出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簡要 闡釋。(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表述清晰。)
20.(12分)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 中國近代文化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與交融過程中形成的,其興起與發展 均是被動的。中國沒有經歷類似于歐洲文藝復興那樣的運動,中國近代文化是在資 本主義還沒有發展,面臨外國的挑戰下而被迫萌發出來的。在民族危機面前,先進 的中國人開始了一系列探索救亡圖存的改革,他們力圖通過改革向西方學習,達到 振興中華的目的。 19 世紀后 40 年里,中國流行的思潮是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 , 對西方的學習與模仿局限在器械、科技、教育等方面,而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提出的 “ 全盤西化 ” ,則體現了對西方文化的模仿。
——摘編自梁海燕《淺議中國近代文化的特點》 材料二 隨著市場化、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各國的交流互動由經濟、科技領域轉
向了政治、文化領域。經濟全球化浪潮來襲,文化方面出現了 “ 文化全球化 ” 的思 潮,這種思潮忽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和地位,導致人們對自己國家文化認 同的弱化,甚至引起民族文化的衰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文化是一個國家、 一個 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堅定文化自信對建立社會主義文化強 國,提高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摘編自馬睿《文化自信的內涵及其時代意義》
(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 ,概括中國近代文化發展的特點。( 6分)
(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堅定文化自信的時代意義。( 6分)
高中二年級歷史試(卷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 16小題,每小題 3分,共 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 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題號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B D B A C B C
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D C A D C B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 4題, 17題 14分, 18題 14分, 19題 12分, 20題 12分,共 52分。 )
17. (14分)【參考答案】
( 1)特點:起源早,歷史悠久;政府重視并主導道路建設;交通工具不斷革新;水(海)、 陸交通網絡發達;具有延續性并不斷發展;受到政治、經濟、軍事等多種因素影響。(每點 2分,任意 4點共8分)
(2)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影響;傳統觀念的抵制;西方列強對路權的控制; 晚清和民國政府的政治腐敗,管理落后;近代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對新式交通工 具的需求不足。(每點 2分,任意3點共6分)
18. (14分)【參考答案】
( 1)表現:傳播基督教;取消出版預審制度;推行英式教育,建立文官制度;培養具 有西方思維的親英土著人;引進現代的司法系統和政治體制。(每點 1分,任答 3點得 3分。)
影響:極大地破壞了印度社會結構,推動了階級的分化;改變印度固有的宗教和社會結 構,在殖民地推行“ 新秩序” 的同時,也為殖民者推行殖民統治創造條件;傳播了西方先進 思想,客觀上推動了印度社會的近代化等。(每點 2分,任答 2點得 4分。)
(2)策略:西方國家間加強協調;向目標國普通人群展開滲透;形成多層次文化滲透 體系;推行文化霸權等。(每點 1分,任答 3點得 3分。)
防止:加強文化安全意識教育,提高民眾對文化安全重要性的認識;完善法律法規,限 制不良外來文化的傳播;扶持本土文化產業,提升文化產品的競爭力;強化網絡安全防護, 抵御西方文化入侵;加強國際文化交流管理,確保文化交流內容積極健康;構建本土文化價
· 高中二年級歷史試卷 第 1頁 共 2頁
值體系,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每點 1分,任答 4點得 4分。) (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給分。)
19.(12分)【參考答案】
觀點: 20世紀初的 “ 小說界革命 ” 推動了民族國家意識的覺醒。( 2分)
闡述: 20世紀初的中國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面對國家危難的局面, 梁啟超提倡 “ 小說界革命 ” ,意圖借助小說推動國家變革和民眾啟蒙。
“ 小說界革命 ” 提升了小說的地位,推動了小說創作的繁榮。先進知識分子創 作了一批暢想國家未來的作品,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描述中國實施維新變法成 功后成為世界強國。碧荷館主人《新紀元》描述中國實行立憲政體,發展國防事業, 科學發達,國家強盛,不再受列強欺侮。陸士愕《新中國》描繪中國城市的繁榮、
整潔、文明。這些作品表達了作者的救國主張,寄托著對國家富強的美好心愿,有 利于激發愛國救亡意識。( 8分)
20世紀初的 “ 小說界革命 ” 順應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將小說作為宣傳政治思 想和啟蒙民眾的工具,有利于喚醒民眾的民族國家意識,推動了民主革命進程。( 2 分)
20.(12分)【參考答案】
( 1)特點:中西文化相互碰撞與交融;被動性;與有識之士的救亡圖存緊密聯 系;由學習西方器物、制度到思想,由淺入深。(答對 3點得 6分)
( 2)意義:增強對國家文化 的認同;促進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繁榮;推動建設 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有利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答對 3點得 6分)
· 高中二年級歷史試卷 第 2頁 共 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齐河县| 乌兰县| 汾西县| 普洱| 仙桃市| 梓潼县| 德阳市| 永丰县| 房产| 利津县| 离岛区| 呼玛县| 历史| 龙门县| 手游| 肥乡县| 韶山市| 常德市| 昌宁县| 绥芬河市| 泗水县| 仁寿县| 肇庆市| 乐业县| 永登县| 横山县| 隆子县| 寿光市| 淳化县| 嘉荫县| 湟源县| 淮阳县| 新平| 龙江县| 巫山县| 越西县| 宜城市| 凤阳县| 阳江市| 甘谷县| 新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