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山東省菏澤市單縣第一中學2025屆高三三模考前模擬(三) 歷史試題(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山東省菏澤市單縣第一中學2025屆高三三模考前模擬(三) 歷史試題(含解析)

資源簡介

2024-2025單縣一中高三三模考前模擬(三)
歷史試題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紅山文化時期,聚落眾多,但發展不均衡。其中林西白音長汗遺址四期出土較多野生動物骨骼,以及具有較多野生特征的豬、羊等,遺址中出土的石器制作工藝較發達,有一定數量的農業生產工具。這反映出當時該地區()
A.漁獵生活占主要地位 B.私有制已有所發展
C.農業穩定性尚且不足 D.社會分工較為明顯
2.秦漢律法規定:申請遷徙的人若理由正當,且沒有犯罪前科,縣衙應該準行;如果官員故意刁難申請遷徙的人,該遷徙的不批準,要給以處罰;若有人在他縣居留而無證明,則該縣主管官員要受罰。這些規定旨在()
A.限制人口流動 B.規范社會秩序
C.明確官員職責 D.強化法律地位
3.唐德宗時期,淮南節度使杜佑奏請“以江淮運米雇民船分入河、渭,罷州縣冗役”,并嚴令江南諸道“據見佃戶產錢數,均定兩稅,不得以隱寄破除”。朝廷準奏,并遣黜陟使赴各道“勘定戶籍,追補逃戶欠稅”。這些舉措()
A.暴露了租庸調制瓦解后的稅基危機 B.推動江淮漕運與均田制深度的綁定
C.反映了使職差遣取代三省戶部職能 D.實現中央對州縣冗員的系統性裁汰
4.表1是關于明代思想領域的部分記載。由此可知當時()
表1
時間 地區 內容 出處
正德九年 南昌府 王陽明講學于白鹿洞書院,倡“心即理”,弟子編《傳習錄》刊行,士子“翕然從之”。 《白鹿洞書院志》
嘉靖四十年 紹興府 知府毀陽明祠,禁“偽學”,稱“守程朱方為正道”,逮捕講學儒生三十余人。 《紹興府志·學校》
萬歷二十八年 泰州 李贄刊刻《焚書》,書商“私印千冊,鬻于江南”,巡撫以“倡亂俗”下令禁毀。 《泰州巡撫禁書令》
天啟五年 無錫 東林書院被毀,顧憲成牌位遭棄,“天下書院盡改為官學”,禁議朝政。 《東林書院碑刻遺文》
A.程朱理學喪失主流地位 B.思想專制與文化創新并存
C.西學傳播沖擊傳統觀念 D.市民文化取代士大夫文化
5.下圖是晚清官宦子弟孫寶瑁的日記摘錄。這反映了當時()
A.政府改革重心的調整 B.民族意識的逐步覺醒
C.中體西用內涵的擴展 D.民眾精神世界的豐富
6.20世紀20年代,外來文化大量涌入,其中“社會主義成為公認的、最時髦的新思潮”。同期的西方,翻譯和傳播中國儒、墨、道各家經典的社團紛紛涌現,《道德經》和《南華經》廣為暢銷,出現了“中國文化熱”。促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因素是()
A.對西方近代文明的重新審視
B.戰后國際格局提供的穩定環境
C.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國際影響
D.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自然屬性
7.圖5是一首流行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知識分子之間的詩歌。該詩歌的流行主要是()
A.延安是中共領導抗戰的戰略總后方
B.邊區大生產運動保證了物質供應
C.中共抗戰活動與知識分子產生共鳴
D.戰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西移
8.毛澤東曾指出:“維持了私營工商業,第一維持了生產;第二維持了工人;第三工人還可以得些福利......目前發展私營工商業,與其說對資本家有利,不如說對工人有利,對人民有利。”由此可知,建國后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主要是為了()
A.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 B.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C.推動國家工業化建設 D.推動國民經濟恢復
9.1984年,《深圳特區報》披露了“某外資企業申請將利潤全額匯出”事件,引發“姓社姓資”爭論。特區管委會依據《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批準。這表明特區()
A.以引進外資為迫切任務 B.不斷優化所有制結構
C.法制建設穩步推進 D.對外開放突破傳統束縛
10.波斯帝國的行省總督由君主直接任命,但軍事權另派將領執掌;羅馬帝國的行省總督統轄軍隊與稅收,任期僅一年,且需接受元老院監督。兩大帝國都致力于()
A.探索中央集權的運行方式 B.構建分權制衡的治理體系
C.強化自上而下的監察機制 D.削弱行省長官的軍事權力
11.中古歐洲某一經濟組織規定,“會員不得在夜間工作。所有產品須經本會檢驗合格方可出售。任何成員不得以低于本會規定的價格出售商品,違者處以罰金并沒收貨物。學徒須經七年學習并通過考核,方可成為正式工匠。”這些規章有利于()
A.維護產品質量和行業壟斷地位 B.提升手工業者的社會地位和福利
C.促進城市自由貿易和市場競爭 D.削弱封建領主對城市經濟的控制
12.17世紀,一些法國思想家主張:不應盲目迷信教會權威,人們要運用自己的理智去思考宗教教義。教會不應過度干涉世俗生活,每個人都有權利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讀《圣經》,并據此安排自己的信仰生活。這表明他們()
A.否定基督教的地位 B.倡導宗教寬容自由
C.強調個人理性自主 D.推動科學革命興起
13.巴黎公社時期,《廢除面包工人夜工法令》明確指出:“鑒于面包業夜工的廢除是勞動解放的必要措施之一,現決定:巴黎任何面包房均禁止夜工;凡違反本法令的雇主,初次罰款50法郎,再次加倍;工人可組織監督委員會,對違規行為進行檢舉。同時,公社還設立專門機構,向失業工人發放救濟金,并提供免費職業培訓。這些舉措折射出巴黎公社()
A.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開展實踐
B.注重通過改善民生鞏固政權基礎
C.嘗試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全新模式
D.強化國家對社會經濟的全面管控
14.表2所示為蘇、法之間的一次“外交互動”。這次“外交互動”的出發點是()
表2
1933年蘇聯外交委員會擬定的一份外交建議 在一定條件下參加國聯; 締結一個法國和波蘭必須參加的區域性合作協定。
1934年法國外交部長提出的“大聯盟外交” 堅決維護國聯; 對蘇談判是推行“大聯盟外交”的起點。
A.保證國內建設穩定推進 B.延續當時歐洲既存秩序
C.準備戰時合作相關事宜 D.構建歐洲集體安全體系
15.19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法國殖民當局將阿爾及利亞抗法領袖阿卜杜·卡德爾的歷史形象重構為“文明對話的使者”和法阿合作的先驅”,并保護其故居。法國殖民當局意在()
A.順應獨立解放浪潮 B.推動海外市場發展
C.消除殖民地的民族意識 D.促進法阿間的交流合作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5分。
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隋朝大興城
材料隋文帝以漢長安城內宮殿與居民雜處,不便于民;水苦澀,不宜飲用為由,在漢代長安的東南創建了一座全新的都城-大興城(下圖)。城的面積達84平方公里,外廓方正,內有縱橫干道各三條,稱為“六街”。中軸線北端是宮城,宮城前是皇城。全城設109個坊和2個市。坊有坊墻圍繞,四面開門,按時啟閉,晚上關門后不得隨意出入。城的東南隅曲江所在的低洼地段,辟為供居民游賞的園林,這在世界城市建設史上,是值得稱贊的舉措。唐代將大興城改稱長安城,作為都城,繼續加以完善。后來因為宮城湫隘、宮殿不敷使用,在長安城東北隅城墻之外修建了一座大明宮,大明宮逐漸成為唐代的政治中心,尺度比明清紫禁城要大得多,非主殿的麟德殿是太和殿面積的3倍。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只開引滬水入大興城之水渠,因渠流靠近城東龍首原,亦稱龍首渠。-安沛君、楊瑞《營造》
圖1隋朝太興城(唐長安城前身)布局示意圖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隋朝大興城布局的兩個顯著特點。(4分)
(2)結合隋朝社會背景,分析大興城布局設計所體現的核心理念。(6分)
(3)有學者認為“大興城的規劃是秦漢以來都城營建的集大成者”。請結合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對這一觀點加以說明。(4分)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3分)
甲午之變:從軍事潰敗到文明覺醒的歷史嬗變
材料一
1895年日本《風俗畫報》刊載的版畫《威海衛陷落之圖》中,清軍士兵在威海衛城頭垂頭喪氣,日本士兵高舉旗幟,火炮林立,遠處日本軍艦停泊于港口,背景配以燃燒的建筑和濃煙。
材料二
甲午一戰,割臺灣,賠二百兆,天下皆知此為中華之奇恥大辱。然自日本觀之,彼之所以勝我者,不僅在兵力器械,更在于其舉國一致之精神。吾人當知,欲雪此恥,非僅強兵,更需革新政制、喚醒國民。
-摘編自傅斯年《東北史綱》(1932)
材料三
甲午戰爭的失敗,使中國面臨著被瓜分的危機,同時也成為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重要轉折點。它打破了“天朝上國”的迷夢,刺激了民族意識的覺醒,為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變革運動埋下了伏筆。
-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1992)
結合以上材料,從“立場、時代與研究范式(研究范式:史學家研究歷史時采用的特定視角或理論框架)”角度,闡述你對甲午戰爭歷史敘述差異的理解。(13分)
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3分)
材料
僑批是海外華僑通過民間渠道或金融機構,寄給中國國內親屬的書信或簡單附言的匯款憑證,于2013年6月19日榮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的《世界記憶名錄》。表3所列為部分僑批信息。
表3
編號 時間 收件地收件人 寄出地寄件人 內容
1 民國二十六年十月 不詳侄兒 泰國林圣源 “目下(上海市)閘北一帶,悉遭敵人焚燒,僅存一片焦土而已,言必痛心......然我雖旅居海外,無不時時懷祖國,近日各制裁衣褲,寄回祖國,以贈傷兵,聊盡國民之職耳。”
2 民國二十六年十月 廣東潮州母親 新加坡陳集勛 “自中日戰爭之事發生后,叻地僑胞非常熱心捐銀及捐舊衣外,另再抵制日貨。”
3 民國二十九年四月 福州晉江不詳 菲律賓不詳 “前日,侄整裝乘舟返國,但他此去不是回家省親,乃是為國當兵服務而去。妹初聞此事亦曾竭力勸其勿往,無奈侄兒志已決,是我人力所不能挽留,他終而去......我們只有候待,只有預祝他成功。”
4 民國三十四年三月 廣東潮安祖母 新加坡林思曾 “二月十八日(陽歷)接讀訓諭,知家中平安。喜甚!......孫在此間嘗聞俺鄉此次受日寇破壞甚巨......茲已【于】僑匯開放之第一日奉上國幣壹萬元......此后稍有所得,自當厚寄。”
5 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 福建晉江高利美 菲律賓鄭勛 “憶自 1941年十二月初八日早,日軍登陸怡郎......此次進行大屠殺華僑被殺百廿余人,菲人被殺三十六千人以上......日寇獸心毒至六歲幼女亦作刀頭之鬼,令人痛心。”
-據鄧宏達《僑批:抗日戰爭又一項文獻記憶》等整理
結合材料與抗日戰爭相關史實,以“僑批·歷史記憶”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13分)(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
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
解放運動的三重維度
材料一
二戰后亞非拉獨立浪潮呈現出三個鮮明特征:在政治層面,民族主義者巧妙利用冷戰格局獲取國際支持;在經濟領域,新興國家通過國有化運動奪回資源主權;文化方面,知識分子重構本土歷史故事以對抗殖民記憶。這三個維度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解殖時代的核心命題-不僅要實現法理獨立,更要完成精神重生。
-摘編自F.曼紐爾《非殖民化:全球重構》(1988)
材料二
在印度獨立進程中,尼赫魯一方面借助國際輿論對英國殖民統治的譴責,利用二戰后英國國力衰退、無暇顧及殖民地的時機,推動印度獨立運動;另一方面,印度獨立后實行土地改革等一系列經濟舉措,將一些關鍵產業國有化,致力于發展民族經濟,減少對原宗主國經濟的依賴;同時,印度的文化界大力弘揚印度古老文化傳統,重塑印度民族自豪感,構建新的國家文化認同。尼赫魯曾說:“我們將不再是別人故事中的配角,而是書寫自己歷史的主角。”這種多維度的獨立追求,讓印度在擺脫殖民統治后,努力朝著自主發展的道路邁進。
-摘編自S森古普塔《印度獨立后的發展之路》(2005)
(1)闡述“三重維度”在印度獨立及發展過程中的表現。(9分)
(2)分析“三重維度”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對亞非拉國家擺脫殖民統治、實現自主發展的意義。(6分)
單縣一中高三考前模擬(三)歷史試題參考答案
一、雙向細目表
題號 命題點 題型 難易度判斷 答案
1 紅山文化時期的經濟狀況 解讀類 一般 C
2 秦漢律法對人口遷徙的規定 解讀、判斷類 一般 B
3 唐德宗時期的經濟舉措 反映類 較難 A
4 明代思想領域的相關記載 反映類 一般 B
5 晚清官宦子弟的思想變化 反映類 一般 B
6 20世紀20年代中外文化交流現象 推理類 較難 A
7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行詩歌的背景 解讀類 一般 C
8 建國后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目的 推理、解讀類 一般 D
9 1984年深圳特區外資企業相關事件 解讀類 一般 D
10 波斯帝國與羅馬帝國的行省治理 解讀類 一般 A
11 中古歐洲某經濟組織的規章作用 解讀類 一般 A
12 17世紀法國思想家的主張 推理類 較難 C
13 巴黎公社的相關舉措 解讀類 一般 B
14 蘇法之間的“外交互動” 推理類 較難 D
15 法國殖民當局與殖民地 解讀、推理類 一般 C
16 隋朝大興城布局特點、核心理念 解讀、說明類 一般 -
17 對甲午戰爭歷史敘述差異的理解 闡述類 較難 -
18 以“僑批·歷史記憶”為題寫歷史短文 寫作類 一般 -
19 印度獨立及發展中的表現、意義 闡述、分析類 較難
二、答案與解析
1.【答案】C【解析】遺址既有較多野生動物骨骼,也有農業生產工具,反映該地區農業經濟與漁獵并存,農業需借助漁獵補充,說明農業穩定性不足,故選C項;材料提到有一定數量農業生產工具,并非以漁獵生活為主,排除A項;私有制發展通常伴隨剩余產品和社會分化,材料未提及墓葬差異或財富集中現象,無法證明私有制出現,排除B項;社會分工指不同行業活動分離,材料僅涉及生產工具和生活來源,未反映分工情況,排除D項。
【知識拓展】何以判斷進入文明社會?不同于西方學界基于古埃及和兩河流域考古成果得出的“文字、冶金和城市”三要素說,中華文明探源研究提出了中國方案:一是生產發展,人口增加,出現城市;二是社會分工,階層分化,出現階級;三是出現王權和國家。
2.【答案】B【解析】秦漢律法對遷徙申請、官員相關行為及人員居留證明都有規定,這些規定能確保人口正常有序流動,減少因遷徙、居留管理不當帶來的社會問題,從而規范社會秩序,故選B 項;限制人口流動的表述不準確,因材料允許符合條件的遷徙,并非一味限制,而是有條件管理,排除A項;明確官員職責僅是手段之一,非根本目的,材料更強調通過規范官員行為實現社會管理,排除C項;強化法律地位并非直接目標,材料內容屬于法律具體實施而非強調法律權威,排除D項。
3.【答案】A【解析】唐德宗時,杜佑奏請雇民船運米罷冗役,又依產錢均定兩稅追補逃戶欠稅,這一系列舉措暴露出隨著租庸調制瓦解,舊稅基不穩,需重新考量征稅依據等稅基危機,故選A項;均田制在唐中期已名存實亡,兩稅法以資產征稅,漕運改革與均田制無關,排除B項;黜陟使是臨時差遣,負責核查戶籍和稅收,但并未取代戶部常規職能,三省六部制仍運行,排除C項;材料僅提及罷除“冗役”(勞役)而非系統性裁減州縣官員,且地方執行效果有限,排除 D項。
【知識拓展】比較租庸調制、一條鞭法和兩稅法的異同
不同點 租庸調制 兩稅法 一條鞭法
土地產權 政府不再授田,土地自由買賣 政府對民授田,土地不可買賣 土地可以買賣
征稅原 則 稅額固定,人們較有預算 稅額不定,符合實際 以田地多寡定征收量
征稅項目 分田賦、力役和供品,稅項分明 分戶稅和地稅,手續簡化 賦役合并,取消力役,由政府雇人代役
課稅對象 有主戶、客戶之分,遷徙后仍須向原籍繳稅 無分主戶、客戶,一律在定居地登記,按貧富財產多少繳稅 由丁、田分擔
征稅次數 每年征收一次 每年分夏、秋兩季征收 賦役合并,減少了征稅次數
課稅形式 以實物繳納 以錢計算稅值,再折交實物 由實物改為征銀
相同點 相對減少了農民的負擔、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都按土地多寡征稅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
4.【答案】B【解析】從材料中王陽明倡“心即理”、李贄刊刻《焚書》等可見當時存在思想文化創新;而各地又有禁“偽學”、禁毀書籍、禁議朝政等思想專制舉措,故思想專制與文化創新并存,故選B項;嘉靖年間紹興知府仍強調“守程朱方為正道”,且程朱理學作為官方正統未被推翻,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西學傳播,僅涉及儒學內部不同流派沖突,排除C項;材料中士大夫講學、刊書等活動仍屬傳統士人文化范疇,李贄著作雖被書商傳播,但無法證明市民文化已取代士大夫文化,排除D項。
5.【答案】B【解析】從1893年因邊事涉洋務書,到1897年想“化新舊,渾然于中西”,再到1900年提出救中國,反映出從關注外部事務,追求學習方式轉變,最終著眼于挽救國家,體現民族意識逐步覺醒,故選B項;材料中孫寶瑁的言論屬于個人思想變化,未涉及清政府改革政策或措施,無法體現政府改革重心調整,排除A項;甲午戰后中體西用思想已受沖擊,材料中“渾然于中西”的主張超越了體用框架,不能視為中體西用內涵的擴展,排除C項;材料僅反映孫寶瑁個人思想歷程,未提及普通民眾精神世界的變化,無法得出民眾精神世界豐富的結論,排除D項。
6.【答案】A【解析】20世紀20年代經歷一戰,西方文明弊端暴露,人們對西方近代文明反思,故而對社會主義思潮與中國文化感興趣,所以“社會主義成為新思潮”“出現中國文化熱”,故選A項;一戰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雖建立,但列強矛盾未消,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反抗頻發,國際局勢并不穩定,排除B項;五四運動推動新文化發展,但主要影響限于國內思想解放,未直接引發西方對中國文化的關注熱潮,排除C項;中國文化深厚是客觀條件,但20年代的熱潮更源于特定歷史背景下的反思需求,非單純文化屬性導致,排除D項。
7.【答案】C【解析】詩歌中“到前方抗戰”“變成最革命的青年”等句反映出知識分子對中共抗戰主張和革命理念的認同,他們渴望投身延安參與斗爭和接受思想教育,體現了中共抗戰活動與知識分子的救國理想和精神追求產生強烈共鳴,故選C項;延安作為戰略總后方雖是事實,但材料強調知識分子主動奔赴延安的精神動力,而非單純戰略地位,排除A項;大生產運動解決的是根據地物資困難,與詩歌中知識分子渴望投身抗戰、追求革命不符,排除B項;戰時中心西移主要指國民政府遷都重慶,而延安是中共獨立領導的革命中心,與材料中知識分子奔赴延安的動機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
8.【答案】D【解析】當時新中國面臨國民經濟崩潰的嚴峻形勢,材料強調發展私營工商業可維持生產、工人及讓工人得福利,這些有利于國民經濟恢復與穩定,所以建國后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主要是為推動國民經濟恢復,故選D項;增加財政收入雖為經濟恢復的客觀效果,但材料未直接涉及稅收或財政相關內容,核心指向是生產與就業的恢復,排除A項;社會主義改造始于1953年,此時尚未大規模展開,材料未提及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內容,排除B項;推動工業化建設是1953年“一五計劃”的核心任務,與材料中私營工商業恢復性發展的階段不符,排除 C項。
9.【答案】D【解析】1984年深圳特區依據《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批準外資企業利潤匯出,打破當時計劃經濟體制下外匯嚴格管控的慣例,且面對“姓社姓資”爭論仍堅持開放政策,表明特區在實踐層面突破傳統計劃經濟觀念和體制束縛,推動對外開放深化發展,故選D項;引進外資非迫切任務,且僅一事無法證明特區以引進外資為迫切任務,排除A項;題干僅涉及外資企業一事,無法得出不斷優化所有制結構結論,排除B項;憑一事、一部法律難以判斷法制建設穩步推進,排除C項。
10.【答案】A【解析】波斯帝國通過任命行省總督并分離軍事權,羅馬帝國以短期任期和元老院監督限制總督權力,兩者均嘗試不同手段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屬于中央集權在不同制度中的實踐,故選A項;分權制衡強調權力機構間的互相制約,而題干中兩帝國舉措集中于中央對地方的單向管控,排除B項;監察機制在羅馬的元老院監督中有所體現,但波斯未明確涉及監察,波斯軍事分權屬于權力分割而非監察,排除C項;削弱軍事權力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項。
11.【答案】A【解析】從材料中“所有產品須經本會檢驗合格方可出售”能確保產品質量,“不得在夜間工作”“學徒須經七年學習并通過考核”等,可提高生產標準,“不得以低于本會規定的價格出售商品”能維護行業壟斷地位,所以有利于維護產品質量和行業壟斷地位,故選A項;材料未提及改善手工業者福利或提高其社會地位的內容,反而學徒制延長了晉升時間,可能加劇等級分化,排除B項;行會規定統一售價、限制從業資格,實質是阻礙自由貿易和市場競爭,與自由市場原則相悖,排除C項;行會規章聚焦行業內部管理,未涉及與封建領主的經濟關系,且中世紀城市通過贖買或斗爭獲取自治權,行會規章本身不直接削弱領主控制,排除D項。
12.【答案】C【解析】17世紀法國思想家主張運用自己理智思考宗教教義,且每個人有權按自己理解解讀《圣經》安排信仰,體現對個人理性和自主思考的強調,故選C項;否定基督教地位的說法與材料不符,材料強調個人理解而非否定宗教本身,且啟蒙思想家多數不反對宗教本身,排除A項;宗教寬容自由雖與“不干涉世俗生活”相關,但材料核心是個人理性而非不同宗教間的寬容,且宗教寬容更多是伏爾泰等后期思想家的主張,排除B項;科學革命興起于16-17世紀,但材料未涉及科學方法或自然科學研究,主要討論宗教與理性的關系,排除D項。
【知識拓展】啟蒙運動也存在弊端
啟蒙運動動搖了封建統治的思想基礎,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但啟蒙運動也存在局限性,如啟蒙思想家拋棄了宗教約束,企圖建立完全的理性王國,從而導致理性與科學泛濫,使得家庭、社會的價值逐漸被忽視,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出現冷漠化的傾向;過分強調思想意識的力量,不相信人民群眾的革命力量,以為提倡科學、文化、教育就可以改造社會;在對民眾進行啟蒙的同時,又把希望寄托在統治者身上,幻想統治者可以通過教育感化成為“開明君主”,實行開明政治。
13.【答案】B【解析】巴黎公社頒布《廢除面包工人夜工法令》,還向失業工人發放救濟金、提供培訓等,這些措施改善了工人生活狀況,能贏得民眾支持,體現注重通過改善民生鞏固政權基礎,故選B項;巴黎公社誕生時馬克思主義尚未成為國際共運主導思想,公社措施更多源于工人自發訴求而非系統理論指導,排除A項;材料中的民生政策并非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完整嘗試,未涉及生產資料公有化或國家政權全面改造,排除C項;公社僅對特定行業勞動時間進行限制并提供救濟,未體現全面管控經濟的意圖,與戰時共產主義或計劃經濟有本質區別,排除D項。
14.【答案】D【解析】從題干看,蘇聯擬參加國聯并締結區域合作協定,法國維護國聯并以對蘇談判為起點推進“大聯盟外交”,二者都希望借此聯系各國構建歐洲集體安全體系,故選 D項;蘇聯此時雖推行五年計劃,但材料聚焦國際外交互動,未涉及國內經濟政策,排除A項;1933年凡爾賽體系已因德國擴軍瀕臨崩潰,法蘇外交是應對新威脅而非維護舊秩序,排除B項;此時二戰尚未爆發,雙方合作屬于預防性外交而非直接備戰,排除C項。
15.【答案】C【解析】法國殖民當局在19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將阿卜杜·卡德爾的反殖民形象重構為“文明對話的使者”和“法阿合作的先驅”,意在淡化其反抗殖民統治的歷史,削弱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民族認同,通過文化手段消解殖民地的獨立意識,以鞏固殖民統治,故選C項;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阿爾及利亞尚未獨立,法國殖民當局不可能主動順應獨立浪潮,反而持續鎮壓民族運動,排除A項;殖民經濟以資源掠奪為主,與重構歷史人物形象無直接關聯,且“海外市場發展”并非殖民統治的核心目標,排除B項;材料中的“合作”是殖民者單方面塑造的虛假敘事,目的是弱化反抗而非真正促進平等交流,排除D項。
二、非選擇題
16.【答案】
(1)特點:①中軸對稱布局,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宮城、皇城、坊市對稱分布,體現皇權至上的政治理念;
②坊市嚴格分離,居民區(坊)與商業區(市)界限分明,實行封閉式管理,反映政府對城市經濟的控制。(一點2分,共4分)
(2)理念:①強化中央集權:宮城、皇城居中且規模宏大,象征皇權對政治、軍事的絕對控制,符合隋朝結束分裂、重建統一帝國的需求;
②注重實用功能:龍首渠等水利系統解決城市供水問題,坊市劃分便于治安管理,體現務實規劃思想;
③承襲文化傳統:吸收傳統的都城軸線布局,融合儒家禮制與法家秩序,展現對前代都城營建經驗的整合。(一點2分,共6分)
(3)說明:大興城繼承秦漢以來都城“中軸對稱布局”“坊市嚴格分離”的傳統,同時創新性完善了水系、防御等系統,為唐代長安城的國際都市形態奠定基礎,并對宋元明清都城規劃產生深遠影響。(4分)
【解析】
(1)據材料“中軸線北端是宮城,宮城前是皇城”及隋朝太興城(唐長安城前身)布局示意圖可知,隋朝大興城中軸對稱布局,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宮城、皇城、坊市對稱分布,體現皇權至上的政治理念;據材料“全城設 109個坊和2個市。坊有坊墻圍繞,四面開門,按時啟閉,晚上關門后不得隨意出入”及示意圖可知,大興城坊市嚴格分離,居民區(坊)與商業區(市)界限分明,實行封閉式管理,反映政府對城市經濟的控制。
(2)據材料“中軸線北端是宮城,宮城前是皇城”及隋朝太興城(唐長安城前身)布局示意圖可知,宮城位于中軸線北端,處于城市最核心、最尊貴的位置,且規模等方面體現出其重要性,體現皇權至上的政治理念,強化中央集權:宮城、皇城居中且規模宏大,象征皇權對政治、軍事的絕對控制,符合隋朝結束分裂、重建統一帝國的需求;據材料“全城設109個坊和2個市“城的東南隅曲江所在的低洼地段,辟為供居民游賞的園林”“隋開皇三年(公元 583年)只開引滬水入大興城之水渠.......亦稱龍首渠”可知,注重實用功能:龍首渠等水利系統解決城市供水問題,坊市劃分便于治安管理,體現務實規劃思想;據材料“外廓方正......中軸線北端是宮城,宮城前是皇城”及所學可知,承襲文化傳統:吸收傳統的都城軸線布局,融合儒家禮制與法家秩序,展現對前代都城營建經驗的整合。
(3)繼承方面,據材料“中軸線北端是宮城,宮城前是皇城”及所學可知,秦漢以來都城建設有一定規制,如注重宮殿建筑的營造等,大興城繼承秦漢以來都城“中軸對稱布局”“坊市嚴格分離”的傳統;發展創新方面,據材料“城的東南隅曲江所在的低洼地段,辟為供居民游賞的園林”隋開皇三年(公元 583年)只開引滬水入大興城之水渠.亦稱龍首渠”可知,大興城規模宏大,面積達 84平方公里,規劃更為嚴整,功能分區更為細化和科學,創新性完善了水系、防御等系統,為唐代長安城的國際都市形態奠定基礎,并對宋元明清都城規劃產生深遠影響。
17.【答案】
理解:材料一中日本《風俗畫報》的版畫站在侵略者立場,通過清軍垂頭喪氣、日軍威武勝利的畫面,刻意美化日本軍事征服,丑化清軍形象,其目的是宣揚日本的軍事榮耀與侵略合理性,這種敘述帶有明顯的政治宣傳意圖,與歷史真相存在偏差。
傅斯年在1933年撰寫《東北史綱》時,正值日本侵華加劇、東北淪陷的嚴峻局勢。他強調甲午戰敗是奇恥大辱,認為日本取勝在于制度與國民精神,呼吁中國革新政制、喚醒國民,這種敘述服務于抗戰時期救亡圖存的時代需求,通過歷史反思激發民族意識。
陳旭麓在改革開放后的學術環境下,運用現代化史觀分析甲午戰爭。他將戰爭視為中國近代化的轉折點,關注其對民族意識覺醒和政治變革的推動作用,側重于從社會轉型角度解讀歷史事件,體現了學術研究視角的轉變對歷史敘述的影響。
三則材料的歷史敘述差異表明,歷史認知受敘述者立場、時代背景和研究范式的深刻影響。因此,還原歷史真相需綜合分析多元史料,辨析不同敘述背后的主客觀因素,避免單一視角的局限性。
【解析】據材料一“清軍士兵在威海衛城頭垂頭喪氣”、“日本士兵高舉旗幟,火炮林立,遠處日本軍艦停泊于港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日本《風俗畫報》的版畫站在侵略者立場,刻意美化日本軍事征服,丑化清軍形象,其目的是宣揚日本的軍事榮耀與侵略合理性,這種敘述帶有明顯的政治宣傳意圖;據材料二“天下皆知此為中華之奇恥大辱”、“吾人當知,欲雪此恥,非僅強兵,更需革新政制、喚醒國民”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傅斯年強調甲午戰敗是奇恥大辱,呼吁中國革新政制、喚醒國民,這種敘述服務于抗戰時期救亡圖存的時代需求;據材料三“甲午戰爭的失敗......同時也成為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重要轉折點”、“刺激了民族意識的覺醒,為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變革運動埋下了伏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陳旭麓將甲午戰爭視為中國近代化的轉折點,關注其對民族意識覺醒和政治變革的推動作用,側重于從社會轉型角度解讀歷史事件。最后,總結與升華,如歷史認知受敘述者立場、時代背景和研究范式的深刻影響,還原歷史真相需綜合分析多元史料,辨析不同敘述背后的主客觀因素,避免單一視角的局限性等。
18.【答案】
題目:僑批·歷史記憶
正文:僑批作為海外華僑與國內親眷的往來書信,是研究近代中國歷史的原始檔案文獻,對研究抗日戰爭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生動展現了抗日戰爭時期海外華僑的愛國情懷與實踐活動。
第一封僑批記載了1937年日本侵略上海實行大規模焚燒的暴行;在第五封僑批中,菲律賓華僑以其親身經歷敘述了日本在菲律賓實行慘無人道的大屠殺。以上兩則僑批記載著日本對中國及東南亞國家的轟炸、屠殺與掠奪,是研究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滔天罪行的力證。
第二封僑批記載了海外華僑雖身在異鄉,但積極開展愛國抗日運動,捐款捐物的同時進行抵制日貨運動;第三封僑批記載了華僑青年返回祖國參戰抗日,共赴國難的愛國壯舉;第四封僑批記載抗戰即將勝利之際,海外華僑積極參與到家鄉的重建中。以上三則僑批真實地展現了在民族危亡之際海外華僑同仇敵愾的愛國熱忱和敢于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結論:僑批是海外華僑親歷戰爭的原生態歷史記憶,是連結海外華僑與祖國的情感紐帶,它作為抗戰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程中珍貴的歷史記憶。
【解析】關于標題,題目要求以“僑批·歷史記憶”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這意味著文章既要準確運用僑批相關史料,又要通過合理的論述體現僑批在抗日戰爭歷史中的價值。關于開頭段,開篇點明僑批的性質,即海外華僑與國內親眷的往來書信,強調其作為原始檔案文獻在研究近代中國歷史尤其是抗日戰爭歷史方面的重要性,直接切入主題,為后文圍繞僑批展開論述奠定基礎,起到總領全文的作用。關于日軍罪行論述段第一封僑批“閘北一帶.....一片焦土而已”記錄 1937年日本在上海的暴行,對應淞滬會戰時期日本的侵略惡行,第五封僑批“華僑被殺.....菲人被殺”講述日本在菲律賓的大屠殺,從地域上拓展到海外。通過這兩則僑批具體事例,歸納出僑批能夠反映日本在二戰期間對中國及東南亞國家的轟炸、屠殺與掠奪等罪行,論證僑批在研究日軍罪行方面的史料價值。關于華僑愛國行動論述段,第二封僑批“捐銀及捐舊衣.....抵制日貨”記載了海外華僑雖身在異鄉,但積極開展愛國抗日運動,捐款捐物的同時進行抵制日貨運動;第三封僑批“為國當兵服務”記載了華僑青年返回祖國參戰抗日,共赴國難的愛國壯舉;第四封僑批“僑匯.....國幣壹萬元”記載抗戰即將勝利之際,海外華僑積極參與到家鄉的重建中。以上三則僑批真實地展現了在民族危亡之際海外華僑同仇敵愾的愛國熱忱和敢于犧牲的大無畏精神。這三則僑批從不同角度呈現華僑在抗戰各階段的愛國行動,進而得出這些僑批展現了華僑愛國熱忱和大無畏精神的結論,使僑批所反映的華僑愛國形象更加立體豐滿。關于結尾段,從僑批對華僑個人的原生態歷史記憶、華僑與祖國的情感紐帶、研究抗戰文獻重要部分以及中華民族珍貴歷史記憶多個層面進行總結升華,進一步強調僑批的重要意義,使文章主題得到深化,在邏輯上完成了從僑批具體史料分析到整體歷史價值提煉的完整過程。
19.【答案】
(1)政治層面:二戰后,英國國力衰退,國際上反對殖民統治的輿論壓力增大。尼赫魯領導的印度獨立運動,利用這一國際形勢,通過非暴力不合作等斗爭方式,迫使英國逐步放棄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印度在政治上的獨立。(3分)
經濟層面:印度獨立后,實施土地改革,變革封建土地所有制,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
同時,對一些關鍵產業如鋼鐵、電力等實行國有化,國家掌控經濟命脈,減少對英國等原宗主國經濟的依賴,推動民族經濟的發展。(3分)
文化層面:印度文化界大力挖掘和弘揚印度古老文化傳統,如對印度教文化、佛教文化等進行研究和傳播,重塑印度民族自豪感。通過構建新的國家文化認同,增強了印度民眾的凝聚力,擺脫殖民文化的束縛。(3分)
(3)關系:政治獨立是經濟發展和文化重塑的前提。只有擺脫殖民統治,獲得政治上的自主,國家才能在經濟領域推行國有化等改革措施,發展民族經濟;而經濟的發展又為文化建設提供物質基礎,推動文化領域對本土文化的挖掘與弘揚。文化層面構建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又能激發民眾的愛國熱情,進一步鞏固政治獨立成果,促進經濟發展。三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3分)
意義:“三重維度”共同作用,使亞非拉國家不僅在形式上擺脫了殖民統治,實現了政治獨立;還在經濟上逐漸自主,減少對殖民國家的經濟依賴;在文化上重塑民族精神,擺脫殖民文化的侵蝕,從而為亞非拉國家實現真正的自主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推動了這些國家的現代化進程。(3分)
【解析】
(1)政治層面,由材料二“尼赫魯.....英國國力衰退.....印度獨立運動”,結合所學,二戰結束后,英國國力大不如前,無力維持殖民統治。與此同時,國際社會反對殖民統治的聲音日益高漲。尼赫魯領導的印度獨立運動抓住這一契機,不斷向英國殖民當局施壓。這種斗爭策略既符合當時國際輿論傾向,又利用了英國自身的困境,最終迫使英國逐步放棄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于1947年印度實現了政治上的獨立,建立了獨立的國家政權。經濟層面,由材料二“經濟舉措.....民族經濟,減少.....依賴”,結合所學,印度獨立前,封建土地所有制嚴重束縛農村生產力,而且經濟受英國控制。獨立后,印度開展土地改革,變革封建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配給農民,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發展。同時,將鋼鐵、電力、煤炭等關鍵產業收歸國有,國家直接掌控經濟的關鍵部門。這樣一來,印度減少了對英國等原宗主國的經濟依賴,能夠按照本國的發展需求制定經濟政策,推動民族經濟自主發展,為國家工業化等進程奠定基礎。文化層面,由材料二“印度....弘揚.....重塑.....構建.....文化認同”,結合所學,在殖民統治期間,印度本土文化受到壓制和破壞,民眾的民族自豪感被削弱。印度獨立后,文化界積極挖掘印度古老文化傳統,比如深入研究印度教文化中的哲學思想、佛教文化中的藝術成就等,并通過教育、文化宣傳等多種途徑進行傳播。通過這些方式,重塑了印度民族自豪感,構建起新的國家文化認同,讓印度民眾擺脫殖民文化的影響,增強了民族凝聚力,以更自信的姿態投入國家建設。
(2)第一小問,關于關系,從印度的例子看,若沒有在政治上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實現國家獨立,就無法開展后續的經濟和文化變革。只有成為主權國家,擁有政治上的自主決策權,才能夠在國內推行土地改革、產業國有化等經濟政策,也才有條件去弘揚本土文化。例如,在殖民統治下,印度的經濟政策是服務于英國利益的,文化也被英國殖民文化所壓制,只有政治獨立后,才有可能改變這種局面。由此可見,政治獨立是經濟發展和文化重塑的前提。經濟領域的變革和發展為文化和政治提供物質支持。印度通過土地改革和關鍵產業國有化,促進了民族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帶來的物質財富積累,一方面可以投入到文化建設中,比如建設文化場館、支持文化研究等,推動文化領域對本土文化的挖掘與弘揚;另一方面,經濟發展增強了國家實力,鞏固了政治獨立成果,使國家在國際上更有話語權,進一步保障政治獨立。文化層面構建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了印度民眾的愛國熱情和建設國家的積極性。民眾有了強烈的民族文化認同,會更加支持國家的政治決策,積極參與國家經濟建設。比如,民眾對本國文化的自信會促使他們購買本國產品,支持民族企業發展,從而推動經濟進步;同時,民眾的愛國熱情也會形成一股強大力量,捍衛國家的政治獨立,防止外部勢力的干涉和顛覆。由此可見,三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第二小問,關于意義,政治方面,對于亞非拉國家而言,“三重維度”共同作用使這些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的枷鎖,實現了政治獨立,成為國際社會中擁有平等主權的國家,亞非拉國家從此能夠獨立自主地制定外交政策、參與國際事務,不再受殖民國家的政治壓迫和控制。經濟方面,由材料“發展民族經濟,減少.....依賴”可知,亞非拉國家通過國有化等舉措,逐步掌控本國經濟命脈,減少了對原殖民國家的經濟依賴,從此能夠根據本國國情制定經濟發展戰略,實現經濟自主發展,提高國家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文化方面,由材料二“重塑.....構建.....文化認同”,結合所學,文化上重塑民族精神,構建起本土文化認同,不僅增強了民族凝聚力,還為國家發展提供了獨特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而獨特的民族文化有利于提升國家文化影響力,從而推動亞非拉國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發展。
三、題型分析
歷史短文類答題技巧和真題辨析
歷史小短文類型題目,要準確辨析史料的價值,從圖片和文字史料中發現并提取有效信息,結合材料中時代背景運用所學知識多角度進行歷史解釋。鑒別史料作者的意圖和目的,辨析和整合史料的有效內容和價值,依據正確的歷史觀和認知方法,對歷史現象及各種關聯進行客觀敘述,獨立探究歷史問題,提出新的解釋。
【題型特點】
1.形式多樣(形式開放):命題形式和材料呈現形式多變,如地圖、圖片、目錄、公式、表格等等,始終處于探索與創新之中。
2.重大主題(內容開放):命題內容往往涉及歷史的核心素養和重大學科理論問題,如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抗日戰爭相關學術問題、科學技術是第以生產力、文化交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3、立意高遠史學立意和社會立意、價值立意相結合、立意開放而高原體現歷史學科以史為鑒經世致用的學科特點。
【解題指導】
1、命題目,明主題。小論文題目不管是不是自命題目,都要寫上題目。題目語言簡練、言簡意賅、專業術語。
2.找時間,寫背景,角度全,面要廣。從材料中找出明確的或者隱形的時間。結合所學知識思考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征和重大事件。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民族關系等等。國際和國內。考慮要全面,寫的時候要先寫重大事件再寫出重大事件和材料邏輯關系。
3、寫史實,舉例論證。
4.總結升華。結合唯物史觀,核心素養,個人實際,家國情懷等進行升華。比如,我們如何看待問題,我們該怎么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同县| 亳州市| 白沙| 汨罗市| 台中县| 浮梁县| 沁阳市| 安化县| 辉县市| 阳曲县| 成安县| 伊川县| 右玉县| 玉龙| 张家界市| 呼和浩特市| 泸水县| 舒城县| 大悟县| 祥云县| 榆中县| 滦平县| 昌黎县| 曲靖市| 海丰县| 达日县| 麻江县| 杭州市| 闽清县| 三门县| 革吉县| 章丘市| 灵石县| 山东省| 会宁县| 泰州市| 汪清县| 锡林郭勒盟| 江川县| 红原县| 新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