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下20《外國詩二首》-《未選擇的路》教學設計教學設想羅伯特·弗羅斯特(1874年3月26日--1963年1月29日)是20世紀最受歡迎的美國詩人之一。他曾贏得4次普利策獎和許多其他的獎勵及榮譽,被稱之為“美國文學中的桂冠詩人”?!段催x擇的路》借自然界的路來寫人生之路,告誡人們人生只能選擇一條路,如果選擇了就不能回頭,因此必須慎重,不能隨波逐流。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生活哲理”,需要引導學生透過文字表象理解作者的情思,從中獲得對社會人生的感悟。基于此,本節課的教學擬以“自己選的路,哭著也要走下去”為主題,按照“敘路——析路——悟路——探路”的流程展開教學,由表及里、由學到用,讓學生學習這首詩簡約而不簡單的特點,并將這首詩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進行對比閱讀,體會直抒胸臆與借助具體形象闡釋哲理的不同表達效果。教學目標1.朗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借助詩歌語言形式尤其是重點詞語,把握詩歌感情基調,獲得性靈滋養。2.解讀詩歌,結合自身生活經歷,通過拓展閱讀,進行聯想思辨,理解詩歌哲理意趣,獲得智慧啟迪。3.賞讀詩歌,通過比較閱讀,著眼語言風格和詩歌內涵體會兩首詩的異同,獲得審美體驗及情懷陶冶。教學重點1.朗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借助詩歌語言形式尤其是重點詞語,把握詩歌感情基調,獲得性靈滋養。2.解讀詩歌,結合自身生活經歷,通過拓展閱讀,進行聯想思辨,理解詩歌哲理意趣,獲得智慧啟迪。教學難點解讀詩歌,結合自身生活經歷,通過拓展閱讀,進行聯想思辨,理解詩歌哲理意趣,獲得智慧啟迪。教學流程一、導入后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莫懷戚《散步》作者后來選擇了哪條路,為什么要這么選?不僅莫懷戚面臨著選擇,詩人弗羅斯特也曾經選擇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詩歌《未選擇的路》。二、知“路”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標注節奏重音,用含有“路”的短語概括詩歌每一節的內容。預設——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雖然/在這條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那天/清晨/落葉/滿地,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也許/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內容概括:林中岔路、選路前行、路中感慨、路的懷想。2.指名分節朗讀詩歌,讀出詩人的情感變化。預設——第一節糾結,第二節堅定,第三節期待,第三節遺憾。3.全班齊讀。三、析“路”1.詩歌中的兩條路分別有著怎樣的特征?預設——第一條路它是較為大眾選擇的路,從“留下旅人的足跡”可以看出,走這條路的人相對較多,是一條被多數人走過的常規道路,代表著一種主流的、普遍的選擇。但是因為走的人多,所以它的情況比較為人所知,少了一些未知的神秘感和新奇感。第二條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說明這條路少有人走,周邊環境荒蕪,顯得寂靜而冷清,給人一種靜謐、原始的感覺。盡管荒蕪,但它“顯得更誘人,更美麗”,代表著與眾不同、充滿挑戰和未知的選擇,可能隱藏著更多的可能性和獨特的風景。2.面對這兩條路,詩人做出的選擇容易嗎,請概括詩人選擇前、選擇時、選擇后的心境變化。用“我從這一句 讀出了詩人在 時的 感情”的句式回答問題。預設——我從“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讀出了詩人在選擇前的猶豫感情。詩人站在岔路口,面臨兩條路的抉擇,卻無法同時踏上兩條路,“久久佇立”體現出他內心的遲疑,不知該如何選擇。我從“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讀出了詩人在選擇時的毅然感情。盡管另一條路少有人走且充滿未知,但它的獨特魅力吸引著詩人,讓詩人果斷地做出了選擇。我從“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讀出了詩人在選擇后的感慨感情。詩人意識到做出選擇后就難以再回頭,對未選擇的路充滿了留戀和遺憾,同時也對自己選擇的路有著未知的感慨。我從“也許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讀出了詩人在回憶選擇時的復雜感情。多年后回顧往事,“輕聲嘆息”包含著對人生選擇的思考,可能有對已選道路的感慨,也有對未選道路的遐想。四、悟“路”1.再讀詩歌,想一想:面對著叢林中的兩條路,作者的選擇該給了你怎樣的啟示?預設——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適時補充蘇格拉底指導弟子拾麥穗的故事。)2.通讀全詩我們不難發現,詩人已經做出了選擇,為何卻要擬題為“未選擇的路”?預設——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道路可供選擇,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而還有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人生道路的選擇帶有偶然性、隨意性,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出感嘆,更能撥動讀者的心弦,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3.比較本詩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體會寫法的不同。預設——《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沒有借助任何意象,而是直接說理;這首詩借助意象,用象征的手法說理。五、探“路”學了這首詩之后,對于你將來可能面對的人生選擇,你會怎么做?(開放性問題,言之成理既可。)六、小結這首詩借寫“自然之路”來寫“人生之路”,把“人生之路”寄托在“自然之路”上,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這種寫法叫作象征。最后,我們一起齊讀詩歌,感受作者對人生之路的思考。七、布置作業1.如果詩人選擇了另外一條路,他又會有怎樣的心境,請寫出來。2.搜集關于“路”的名言警句。板書設計未選擇的路林中岔路 糾結 慎重選擇自然之路 選擇前行 堅定 勇敢選擇 人生之路路中感慨 期待 堅定前行路的懷想 遺憾 拒絕沉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