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三歷史一模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計20分)二、材料題(本大題共計30分,21題10分,22題10分,23題10分)21.(1)變化:從神話傳說到實地考察:認知內容更豐富具體。(任1點1分)作用:陸上絲綢之路開通后,中國的絲綢、漆器等物品,以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等植物,還有多種樂器和歌舞等傳入中國,促進了中外文明的交流。(2分)(2)原因:① 唐中期以后,西域交通受阻:② 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轉移:(2點2分)理解:鄭和的遠航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發展了海上絲綢之路,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了解和友好往來,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2分)(3)補全信息:加強南北經濟政治聯系。(1分)做法:① 加強對相關遺產的保護和開發,舉辦文化交流活動,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與合作:② 依托這兩條通道,加強與沿線國家的經濟貿易往來,推動區域經濟發展:③ 利用其文化影響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包容。22.(1)條約:《南京條約》(1分)影響:中國開始池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獨立主權的完整性遭到破壞/自然經濟開始解體)(1分)(2)原因:1937年,日本全面慢華。(1分)舉例: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一五計劃、三大改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任兩例2分)論述題評分標準示例:論點:“祖國母親”形象的演變反映中國獨立自強的過程。論述:20世紀初,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亡迫在旦夕。“弱者”的“祖國母親“形象體現了近代中國人民對國家領土等主權淪喪的悲憤之情,以及爭取民族獨立的強烈愿望。1931年“九一八”之后,日本開始局部慢華,并進一步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民族矛盾逐步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抗日救亡運動風起云涌。“受辱”的“祖國母親”形象激發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熱情,助推全民族抗戰,爭取抗戰勝利。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國家獨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巨大成就。“新生”的“祖國母親”形象體現了中國人民歌頌偉大國家的深厚感情,以及取得突出成就的豪情壯志。1980年代后,隨著中國與全球交往的增加,以及改革開放后綜合國力的提升,借助各種大眾傳播的力量,“祖國母親”的隱響“日常化”,其形象愈發“高大”,體現了中國逐步實現國富民強的歷程,以及人民的自豪感。結論:綜上所述,中國近現代“祖國母親”的形象演變激發了國人的愛國意識和民族情感,推動了中國革命與建設的發展。23.(1)方式:武力征服、政治脅迫、經濟控制(任答兩點2分)事件:① :美國獨立戰爭/拉丁美洲獨立運動② :印度民族大起義③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埃及華夫脫運動、辛亥革命(2)圖1:凡爾賽體系(凡爾賽--華盛鎮體系)圖2;兩極格局圖3:多極化趨勢(3)關聯示例:(1分)示例一:(選取列強爭霸時期和圖一)關聯:20世紀初,列強為爭奪殖民地、勢力范圍和世界霸權展開激烈角逐,最終引發一戰。一戰結束后,為重新瓜分世界,協約國一方召集了巴黎和會。示例二:(選取列強爭霸時期和圖二)20世紀初列強爭霸導致的國際關系緊張局勢,是二戰爆發重要因素并引發戰后德國分裂。示例三:(選取新殖民主義時期和圖二)二戰后傳統殖民體系瓦解,但大國通過勢力劃分等新形式在國際事務中施加影響,德國被分裂體現了大國的控制和勢力范圍劃分,是戰后國際格局演變的一個表現。乘持理念:(1分)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理念。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擁棄殖民掠奪和霸權主義思維。倡導開放包容,加強文化交流互鑒,共同構建人類命迷共同體.2025 屆初三年級第一次模擬考試歷 史 試 卷(分值:50 分 時間:50 分鐘)一、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本題共 20 小題,每小題 1 分,計 20 分)1.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揭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早期發展的歷史進程,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 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該工程研究的主要依據是A.文字記載 B.考古發現 C.專家推測 D.遠古傳說2.出土于遼寧朝陽馮素弗墓的圈足提梁鐵蓋銅鍋,是北方鮮卑等民族的典型炊具,而銅鍋上的提梁飾螭首形, 又帶有漢文化色彩。這反映出當時A.中央集權不斷強化 B.商品經濟已經高度繁榮C.南北統一趨勢加強 D.北方地區出現民族交融(A.皇帝權力的不斷加強B.邊疆治理的不斷完善C.選官制度的發展演變D.地方行政制度的變遷)3.某校在進行歷史專題學習時,舉辦了圖書閱讀活動,并推薦了以下書目。據此可知該學習主題是書名 出版社《周代分封制度研究》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漢代郡縣制的展開》 復旦大學出版社《元代行省制度》 中華書局據《宋史》記載,宋代有 27 人獲得科技獎勵,或樹碑立傳,或加官進爵;還將一些民間科技研究者列入“賜 處士號 ”的序列,給予一定的國家補貼。 由此可見,宋朝A.科技發展領先世界 B.中外科技交流頻繁C.政府重視科技創新 D.科技推動社會發展5.乾隆中后期,農耕社會已無力吸納人口暴漲后的剩余人力。人地爭食加劇,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社會財富 也無法有效地累積,社會普遍貧困化。材料說明了A.工業文明沖擊下的清朝經濟 B.人口增長與清朝盛世的危機C.農耕社會向工業社會的過渡 D.小農自然經濟旺盛的生命力6.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的知識分子深感有責任來復興受沖突彌漫和內戰蹂躪的祖國。他們的復興方案是A.變法圖強 B.外爭主權, 內懲國賊C.民主科學 D.合作北伐,統一全國7.右圖《自作孽不可活》是民國時期的一幅漫畫,它諷刺了A . 宣統皇帝下詔退位B . 袁世凱的復辟帝制C . 巴黎和會外交失敗D . 軍閥之間混戰不休《新華日報》創刊于 1938 年 1 月。它在創刊后三個月,就連續報道了一件“大事 ”,其中寫道“……前鋒部 隊沖進臺兒莊寨子,把原來困守一角之殘敵七八百人解決了! ”。這件“大事 ”A . 標志國共兩黨聯合抗日的開始 B . 粉碎日軍“不可戰勝 ”的神話C . 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的最大勝利 D . 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從 1948 年 11 月開始,解放軍以 60 萬對敵 80 萬,殲滅大量敵軍,國民黨在中原和華東戰場上的精銳部隊喪 失殆盡,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獲得解放。這一戰役A . 揭開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B . 為解放長江以南奠定了基礎C . 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 D . 標志著祖國大陸實現了統一10.下面是某同學設計的年代尺,其中①處中國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可概括為A . 政權鞏固,社會過渡 B . 探索建設,曲折發展C . 改革開放,偉大轉折 D . 嶄新篇章,民族復興11.這次會議正確分析了國內的主要矛盾,成為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良好開端。這次會議是A . 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B . 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C . 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D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2.某同學以研究社會發展為契機,收集整理歷年春聯。其中一副上聯為“大鍋飯年年虧款 ”,下聯是“ 承包后 歲歲余錢 ”,獨缺橫批。你認為該對聯的橫批應是A . 集體經營 B . 多快好省 C . 包干致富 D . 開放則興13.“紫荊開后白蓮開,喜事蹁躚接踵來。神州大地齊歡慶,一國兩制譜新篇。 ”這首詩歌中的“喜事 ”是指A.新中國成立 B.建立西藏自治區 C.香港、澳門回歸 D.達成“九二共識 ”14.1954 年 12 月,緬甸總理吳努在訪華時對毛澤東說: “很坦率地說,我們對于大國是恐懼的,但是 周恩來總 理訪問了緬甸以后,大大地消除了緬甸人的這種恐懼。 ”這是因為中國A . 提出“求同存異 ”方針 B . 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 . 積極推進特色大國外交 D .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5.2025 年 2 月 6 日,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黃旭華先生逝世,他曾帶領團隊于 1970 年成功研制出中 國第一艘核潛艇,下列選項與上述成就屬于同一領域的是A .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 . 神舟五號的發射升空C . 秈型雜交水稻成功培育 D . 青蒿素的提取與發現16.下面是某同學整理的讀書卡,據此判斷該同學研究的主題是(特點1:精神支柱——基督教統治特點2:政治基礎——封君封臣制特點3:經濟基礎——莊園)A . 亞非古代文明B . 歐洲古典文明C . 封建時代的歐洲D . 封建時代的亞洲17.下列兩項法律條文的頒布,在促進兩國資本主義發展方面的共同意義是農奴有權贖買他們所住的房屋,贖買土地和其 附屬地作為私產。 ——1861 年 3 月 3 日 (南方叛亂地區)為人占有而為黑奴的人現在和今后永遠 獲得自由。 ——1862 年 9 月 22 日A . 維護國家統一 B . 農奴獲得自由C . 打擊黑奴貿易 D . 解放了勞動力18.由于牛頓證明了地上的力學也能應用于天上的星球,人們因此發現,原來……自然界,不過是按某種法則運 轉的巨大的機械裝置,而其中并沒有上帝的地盤,于是傳統的宗教信仰被動搖了。這表明,牛頓力學A . 促進了工業革命的開展 B . 推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C . 論證了天體運行的規律 D . 打破了人們思想的桎梏19. 20 世紀 20 年代初,在伏爾加河畔的某個農村集市上,褪色的藍頭巾與褪色的軍大衣摩肩接踵,農婦們用雞 蛋交換煤油燈,年輕小伙子用木材換取城市生產的釘子。這種場面出現主要是因為A. 蘇維埃政權的建立 B. 新經濟政策實施 C. 國際政治環境緩和 D. 農業集體化完成20.當下人們經常在談論一些網絡流行詞匯,甚至將它們當作時髦的表現之一。一個時代的高頻詞匯能體現該時 代的特征。以下詞匯能反映當今社會時代特征的是A.殖民擴張、海上馬車夫、新航路、多極化 B.凡爾賽、以工代賑、法西斯、 電氣時代C.電氣時代、鐵路時代、民族解放、民主科學 D. 互聯網、知識經濟、人工智能、全球化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計 30 分,21 題 10 分,22 題 10 分,23 題 10 分)21.陸海通衢連寰宇,運河縱橫貫古今。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 分)材料一 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中國了解域外文化的新窗 口,歷史性地擴大了人們的視野,使西漢時期的中國對中 亞、印度、波斯、地中海等“ 西極”之地的認知大為豐富,并大大改變了西漢時期人們的世界觀,使人們對西域 的認識由遙遠的神話傳說變為親自經歷的地理考察。——摘編自馬玉鳳《絲綢之路視域下的中國與中亞》材料二 “海上絲綢之路 ”在唐中期以前總的來說處于次要地位。在唐中期以后,西域交通受阻,彼時中國的經 濟重心逐漸向南轉移,海上絲綢之路則日漸興盛;至宋元時期,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堪 稱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發展進程中最光輝的事件。——摘編自葛紅亮《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興衰變遷的地緣環境探析》材料三 絲綢之路與大運河是古代“互聯互通 ”的典范——前者是跨文明貿易的“ 國際網 ”,后者是……的“ 內 循環網 ”,二者共同構建了古代中國的“全球化 ”體系。——摘編自單霽翔《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據材料一,指出張騫出使西域后西漢對西域認知的變化。結合漢代史實,說明陸上絲綢之路對中外文明交 流的作用。(3 分)據材料二,概括唐中期至宋元時期,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逐漸興盛繁榮的原因。結合所學,分析鄭和下 西洋在海上絲綢之路發展中的“光輝 ”意義。(4 分)結合所學知識,補全材料三中省略號處的內容。從“互聯互通 ”角度,談談我們應如何借助絲綢之路與大 運河遺產推動文明交流和國家發展?(3 分)“祖國-母親 ”是愛國主義教育中最為常見的話語象征,它塑造了公民的國家認同。下表是“祖國-母親 ”的 隱喻在中國近現代產生與發展的過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 分)隱喻一 “弱者的母親 ” 1925 年聞一多《七子之歌 ·香港》:“我好比鳳閣階前守夜的黃豹……如今獰惡的 海獅撲在我身上,啖著我的骨肉,咽著我的脂膏;母親呀,我哭泣號啕,呼你不應。”隱喻二 “受辱的母親 ” 1937 年胡風《為祖國而歌》:“侮辱 ”“苦難 ”“眼淚 ”“呻吟 ”“蹂躪 ”“屈辱 ” 等都是那一時期“祖國母親 ”隱喻的關鍵詞。隱喻三 “新生的母親 ” 1959 年巴金《我們偉大的祖國》:“這十年來我們創造了多少移山倒海的奇跡!…… 做兒女的并沒有辜負這位返老還童的母親,我們偉大的祖國也為了兒女們的幸福一 直不停地向前飛奔。 ”隱喻四 “強大的母親 ” 1981年張鴻西《祖國,慈祥的母親》:“親愛的祖國,慈祥的母親,長江黃河歡騰 著,歡騰著深情,我們對您的深情。 ”——摘編自潘祥輝《 “祖國母親 ”:一種政治隱喻的傳播及溯源》(1)隱喻一中“海獅 ”的侵略行為與近代哪一不平等條約直接相關?結合所學,指出該條約對中國社會產生 的影響。(2 分)(2)結合所學,分析出現隱喻二中“母親 ”形象的原因。列舉兩例隱喻三中我們創造的“奇跡 ”。(3 分)綜合上述材料, 以“祖國母親 ”形象的演變為主題,擬定一個論點并加以闡釋。(要求:觀點明確,史論 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成文。)(5 分)近代以來,殖民體系與世界格局的演變深刻影響著地區發展。圍繞該主題,某初中歷史社團進行了以下探究 活動。(10 分)活動一:繪制表格 理清歷史線索階段 經濟特點 殖民者的做法 反殖民斗爭早期殖民時期 (16-18 世紀) 搶掠金銀 壟斷貿易 販賣黑奴 武力占領土地 ①工業革命時期 (19 世紀) 機器生產 商品輸出 武力威脅開市場 搶占原料 ②列強爭霸時期 (20 世紀初) 資本輸出 壟斷資源 簽不平等條約 扶植傀儡政權 ③新殖民主義時期 (20 世紀中期—20 世紀末) 美元主導貿易 跨國公司控制經濟 經濟援助附加條件 文化滲透 萬隆會議 不結盟運動活動二:收集圖片 豐富歷史信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圖 1 :巴黎和會三巨頭 圖 2 :1949 年的德國形勢 圖 3 :歐洲聯盟(1)據活動一中的表格概括 16 世紀以來殖民者擴張勢力的主要方式。結合所學,分別舉出表格中①②③處對應 的典型事件各一例。(5分)(2)活動二中的三幅圖片可分別用于研究哪些世界格局或趨勢的演變?(3 分)(3)請從活動一表格中的任一階段入手與活動二中的某幅圖片構建歷史關聯。結合所學思考,我們應秉持何種 理念促進各地區的共同發展?(2 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一模歷史.docx 歷史一模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