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 浙江科學中考“突破關鍵題”專題小卷(十) 金屬與鹽(建議用時:45 分鐘 分值: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分,每小題3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1.小明將甲、乙、丙三種金屬與兩種溶液反應,并根據實驗現象編制了如圖所示的檢索表,根據檢索表可知甲、乙、丙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為 (A. 甲>乙>丙 B. 乙>丙>甲 C. 丙>甲>乙 D. 甲>丙>乙2.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用“苦泉水”制取銅的方法,其主要生產流程如圖所示。下列解釋合理的是 (A.①通過蒸發溶劑可獲得晶體 B.②是通過復分解反應獲得銅C.③所得硫酸銅溶液一定是飽和的 D.④說明鐵元素變成了銅元素3.青銅是冶鑄史上最早出現的銅錫(Sn)合金,與純銅相比,耐磨且耐腐蝕。下列描述中錯誤的是 (A.青銅是銅和錫發生化合反應生成的化合物B.將青銅屑加入足量的稀鹽酸中,會有氣泡產生C. 用CuSO 溶液能驗證 Cu、Sn的金屬活動性強弱D.青銅是銅的合金,因此青銅屬于金屬材料4.在研究金屬活動性順序時,小瑞將金屬鐵放在硫酸銅溶液中,觀察到明顯現象。為得出鐵、鋅、銅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小瑞還應再選做下列實驗中的5.向質量均為m的鋅粉和鐵粉中分別滴加 100g同濃度的稀硫酸,反應過程中產生氣體的質量與所加稀硫酸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曲線a表示的是鋅和稀硫酸反應的情況B.反應后均得到無色溶液C. 由圖可知,鋅比鐵的金屬活動性強D.反應結束后兩種金屬均有剩余,所得溶液的質量相等6.將一定量的鋅粉加入含有硝酸銅和硝酸銀的廢液中,充分反應后過濾,得到濾渣和濾液,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若向濾渣中滴加稀鹽酸沒有氣泡產生,則濾渣中一定有銀,可能有銅B.若向濾渣中滴加稀鹽酸有氣泡產生,則濾渣中一定有鋅、銅和銀C.若濾液呈藍色,則濾液中的溶質一定有硝酸銅D.若濾液呈無色,則濾液中的溶質有硝酸鋅和硝酸銀7.小敏在吃皮蛋時嘗到了澀味,為找到去除澀味的方法,小敏查閱資料發現皮蛋制作時需要用到“灰料”進行腌制。“灰料”的制作方法是將一定比例的生石灰、純堿以及食鹽混合,并加水調至糊狀。根據上述信息分析,以下選項正確的是 ( )A. “灰料”中的生石灰和純堿分別是 Ca(OH) 和Na CO B. “灰料”的制作過程中只涉及了復分解反應C.“灰料”溶液中可能含有Na 、Cl 、OH 、Ca 、CO D.向皮蛋中加點食醋,可緩解皮蛋的澀味8.興趣小組按右圖流程進行實驗(每步均充分反應)。反應結束后,將燒杯內物質進行過濾,向濾渣中加入少量稀鹽酸,無明顯現象。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濾渣中一定有 Cu,一定沒有 Fe和 MgB. 濾液中的溶質一定有 FeCl 、MgCl 和 CuCl C.本實驗可判斷出鐵、銅、鎂的活動性順序D.兩支試管混合后,固體總質量一定增加9. 粗鹽中除NaCl外還含有少量 MgCl 、CaCl 、Na SO 和泥沙等雜質。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通過溶解、過濾和蒸發只除去難溶性雜質B.實驗中多次用到玻璃棒,但其作用均不同C. 不能用 Ba(NO ) 代替 BaCl 來除去 Na SO D. 依次加入適量的 Ba(OH) 、Na CO 、稀鹽酸,反應后蒸發即得 NaCl固體10.向2.8g 鐵粉中先逐滴加入一定量的 Cu(NO ) 溶液,充分反應后再逐滴加入 AgNO 溶液,剩余固體質量與所加溶液總質量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b點剩余固體為 CuB. cd段為 Cu和 AgNO 溶液反應C. M 的值為21.6D. e點溶液中只有2種溶質,分別為 Fe(NO ) 和 AgNO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30分)11.(9分)小明利用稀硫酸與生銹的鐵屑反應制取硫酸亞鐵,實驗流程如下:資料: ②硫酸亞鐵容易被氧化為硫酸鐵等物質。(1)配制50克溶質質量分數為19.6%的稀硫酸,需溶質質量分數為98%的濃硫酸 克。(2)寫出該實驗中的一個化學方程式(資料①中的反應除外): 。(3)稀硫酸與生銹的鐵屑充分反應后,要確保鐵有少量剩余,其目的是 。12. (12 分)A、B、C、D為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常見的四種金屬。 已知:( ②C+H SO ==CSO +H ↑;③B+2DNO ══B(NO ) +2D。請回答下列問題。(1)金屬C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排在氫的 (填“前面”或“后面”)。(2)根據上述反應能判斷出其中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其金屬活動性順序是 (用字母及“>”表示)。(3)若A、B、C、D分別為鋅、鐵、銅、銀中的一種,金屬C與 反應后所得溶液呈淺綠色,則金屬 A為 ,反應③的化學方程式為 。13. (9分)某項目化小組對碳酸鈉、碳酸氫鈉和稀鹽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的快慢進行了探究。利用圖甲所示裝置開展以下實驗。①分別在注射器中加入相同體積、相同濃度且足量的稀鹽酸,在相同的具支試管中分別加入相同質量的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固體。(已知:②兩位同學同時迅速將注射器中的稀鹽酸注入各自試管中,并始終用手將活塞按壓在底部不動。③利用“數字化實驗”測定試管內的氣壓變化,得到了如圖乙所示的氣壓變化曲線。(忽略溫度變化對試管內氣壓的影響)(1)步驟②中始終用手將活塞按壓在底部不動的目的是 。(2)根據圖乙,得出結論: 。(3)在圖乙氣壓變化曲線圖中,氣壓p 大于p 的原因是 。三、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21分)14. (9分)我國不少地方有端午吃“灰水粽”的習俗,所謂“灰水粽”是指用草木灰的浸出液(俗稱“灰水”)浸泡糯米做成的粽子,小樂對制作“灰水粽”的草木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展開了如下探究。【查閱資料】草木灰中富含鉀鹽,主要成分是K CO ,還有少量K SO 和 KCl。【實驗】檢驗草木灰的成分,并測定草木灰中 K CO 的質量分數。取適量草木灰于燒杯中,加足量水浸泡,過濾得到草木灰的浸出液。(1)小樂用圖示裝置(圖中夾持儀器已略去)測定草木灰中 K CO 的質量分數,實驗中通過測定丙裝置質量的增加量來計算 K CO 的質量(草木灰中其他成分與稀鹽酸不反應),實驗過程中需持續緩緩通入空氣,其作用除了可攪拌乙、丙中的反應物外,還能 。(2)有同學認為通過測定丙裝置質量的增加量來計算 K CO 的質量,其結果偏大,原因是 。(3)寫出檢驗草木灰的浸出液中存在Cl 的實驗方法: 。15.(12分)有一包白色固體,可能含有 CaCO 、AgCl中的一種或幾種,小明同學為了探究其組成,取少量該固體進行如圖實驗。(1)由步驟②可知原白色固體中一定含有 (填化學式),判斷理由是 。(2)步驟③中產生氣泡的化學方程式為 。(3)由以上實驗分析可知,原白色固體的組成可能有 種組合。四、分析計算題(本大題共 19分)16.(9分)科學實驗拓展課上,小明用下圖所示的裝置(部分固定裝置未畫出)測定某石灰石中 的含量。在錐形瓶中加入5.0g石灰石,通過分液漏斗逐滴加入足量稀鹽酸,最終得到CO 氣體1.76g。(1)反應前后通入 的作用分別是 。(2)求該石灰石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17.(10分)舉重前運動員常常會抓一把“鎂粉”在手里搓,以達到防滑的效果,某種“鎂粉”中只含有 中的一種或幾種。某興趣小組對其成分展開了探究,分別取4.2克 和“鎂粉”置于燒杯①②③④中,逐滴加入相同溶質質量分數的稀鹽酸直至粉末恰好消失。四種固體消耗稀鹽酸的質量如表所示,且燒杯③和燒杯④中產生了大量氣泡。請結合實驗現象和數據回答問題。燒杯序號 ① ② ③ ④物質 MgO “鎂粉”消耗稀鹽酸的質量/克 121.8 m 58.0 61.9(1)燒杯③中產生的氣體是 (填化學式)。(2)“鎂粉”中不只含有 一種物質,理由是 。(3)表格中m的值為多少 (請寫出計算過程)(4)為確定“鎂粉”的具體成分,興趣小組補充了如下實驗:取“鎂粉”和 各4.2克,加入足量稀鹽酸,相同條件下生成的氣體體積分別為952 毫升和1 120 毫升,由此可知該種“鎂粉”的成分是 (填化學式)。1. A 2. A 3. A 4. B 5. A 6. D7. D 8. B 9. D 10. B11. (1)10(或(3)使生成的硫酸鐵完全轉化為硫酸亞鐵,同時防止生成的硫酸亞鐵被氧化12. (1)前面 (2)A>B>D(3)鋅(或 Zn)13.(1)保持裝置內氣體體積一定,防止氣體增加后,將活塞向上彈出,造成壓強減小,無法測量內部壓強變化(2)在相同條件下,碳酸氫鈉和稀鹽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的速度比碳酸鈉快(3)相同質量的碳酸氫鈉和碳酸鈉與足量相同濃度的鹽酸反應,前者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多14.(1)使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全部進入丙裝置被NaOH 溶液充分吸收(合理即可)(2)乙裝置中逸出的氯化氫氣體和水蒸氣被丙裝置吸收(3)取少量浸出液于試管中,向浸出液中加入足量硝酸酸化后的硝酸鋇溶液,過濾后取濾液加入硝酸銀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產生,證明有氯離子存在15. (1)AgCl 白色固體 A 部分消失,AgCl 不溶于稀硝酸CO ↑(3)316. (1)反應前通入 N 排盡裝置內的空氣,避免空氣中原有的 CO 干擾實驗;樣品反應完全后通入 N ,將反應產生的CO 全部趕出,被干燥管a中的堿石灰吸收(2)解:設5.0g石灰石中含有碳酸鈣的質量為x。100 44x 1.76gx=4.0g石灰石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為答:該石灰石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是80%。17. (1)CO (2)相等質量的“鎂粉”和 MgCO 消耗稀鹽酸的質量不同(3)解:設與碳酸鎂反應消耗的氯化氫的質量為x。84 734.2g xx=3.65g所用鹽酸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100%≈6.29%。設與氫氧化鎂反應消耗的氯化氫的質量為y。58 734.2g yy≈5.286g消耗鹽酸的質量為答:表格中m的值為84.0。(4)MgCO 和 Mg(OH)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