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 浙江科學中考“突破關鍵題”專題小卷(二十)生物的遺傳進化、生命的延續(建議用時:45分鐘 分值: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分,每小題3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1.學習“人的生殖和發育”后,某同學列舉了人體生殖系統部分器官結構與功能的關系。下列對應不正確的是 (A.輸卵管——受精作用的場所 B.睪丸——產生精子并分泌生長激素C.子宮————胚胎發育的場所 D.胎盤——胚胎與母體進行物質交換的器官2.同學們都十分熟悉經典名句“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以下相關說法錯誤的是(A.北枳南移還是枳,這說明生物的性狀由遺傳物質決定B.為保持某名優橘的優良性狀,可以采用嫁接的方式繁殖C.影響“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土壤D.南橘北移還是橘,但果實的口感會發生些許變化,說明環境影響生物的性狀3.右下圖為染色體與DNA 的關系示意圖,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①是DNA,其上具有遺傳效應的片段叫基因B.③是染色體,通常分布于細胞核中C.成熟紅細胞的細胞核中的③的數量為23對46條D.生物進化的根本原因是生物的遺傳物質在發生改變4.下列有關人的生殖與發育的敘述,正確的是 (A.人的一生大致經歷的時期:嬰幼兒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B.胎兒形成的順序:受精卵→胎兒→胚胎C.從受精卵到嬰兒先后經過的場所:輸卵管→陰道→子宮D.生殖過程的順序:懷孕→受精→分娩5.右圖是關于遺傳知識的概念圖,圖中的1、2、3、4依次代表 ( )A.細胞核、染色體、基因、雙螺旋結構B.染色體、雙螺旋結構、遺傳信息、基因C.遺傳信息、染色體、基因、雙螺旋結構D.遺傳信息、細胞核、雙螺旋結構、基因6.西瓜清甜多汁、口感爽脆、解暑生津,深受大家喜愛。下圖為西瓜生長發育過程簡圖,根據圖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①到②的虛線表示自花傳粉過程 B.③是由②中的胚珠發育而來的C.⑤是由④中的胚乳發育而來的 D.⑥中的根是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7.在太平洋某小島上發現了新的植物物種,被命名為於茂登草。該植物有玻璃般美麗的花朵,沒有葉綠體,不進行光合作用,從真菌處奪取營養,這種獨特機制引人注目。據此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於茂登草的獨特機制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B.生活在該島上的所有於茂登草構成一個種群C.從營養方式看,於茂登草屬于自養型生物 D.於茂登草會開花結果,屬于被子植物8.青霉素作為治療細菌感染的特效藥被廣泛使用,但濫用青霉素導致其使用效果下降。下列解釋符合達爾文進化理論的是 ( )A. 自然界中本來沒有耐藥細菌個體,濫用青霉素才導致耐藥細菌出現B.細菌對青霉素進行定向選擇,導致青霉素的使用效果下降C.在長期濫用青霉素的環境中,耐藥細菌比不耐藥細菌更具生存優勢D.在抵抗青霉素作用時,細菌體內的某些結構會發生“用進廢退”現象9.我國成功培育出全球首例克隆猴,是非人靈長類動物克隆技術的里程碑。分析右圖中培育過程可知 ( )A.克隆后代的性別由受體動物決定B.克隆猴的受精方式屬于體外受精C.克隆猴的早期胚胎發育的營養來自母體D.克隆猴的性狀與提供細胞核的供體動物相似10.生物通過生殖和發育,使得生命在生物圈中世代相傳,生生不息。下圖是幾種生物生殖和發育的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甲圖是青蛙的發育過程,其一生中呼吸器官有2種B. 乙圖中的a是形成受精卵的場所,也是女性主要的生殖器官C.丙圖中的大豆種子萌發時所需的營養物質來自胚乳D.丁圖所示為嫁接,該方式可以保持親本的優良性狀二、填空題(本大題共40分)11.(8分)下圖是某些生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示意圖,其中①代表受精過程,②代表發育過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若圖中生物體代表水稻,受精卵會發育成 。(2)若圖中生物體代表人,過程②中人體胎兒發育的場所是 。(3)若圖中生物體代表鴿子,產生生殖細胞b的器官是 。(4)有觀點認為“試管嬰兒、克隆技術均沒有經歷過程①,都屬于無性生殖”。請判斷此觀點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12.(6分)猛犸象于1萬年前滅絕,2012年科學家發現猛犸象的細胞核。2023年2月,美國某公司提出采用克隆技術復活猛犸象的方案,大致流程如下圖所示。(1)據圖可知,克隆屬于 (填“有性”或“無性”)生殖。(2)克隆猛犸象與A猛犸象性狀一樣,細胞中含有遺傳物質的細胞結構是 。(3)復活猛犸象有人支持,有人反對。以下觀點為支持的是 (填字母,多選)。A. 為復活其他已滅絕的物種積累經驗 B.猛犸象可能會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C.滅絕的猛犸象不適應現在的地球環境 D.應用猛犸象獨特的基因解決一些問題13. (10分)生物界有許多奇妙的現象值得我們去探索,某社團同學選取了多種生物,對這些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的有關知識進行了探索,請回答下列問題。(1)下列生物產生新個體的方式中,屬于無性生殖的有 (填字母,多選)。A. 水螅出芽 B. 細菌分裂 C.雜交水稻的培育 D. 哺乳動物的克隆E.桃樹的開花結果(2)圖甲中的 M 表示的發育過程稱為 。(3)圖乙中若D表示受精卵,請寫出家蠶一生的發育過程: (用圖中字母和箭頭表示)。(4)圖丙所示鳥卵的結構中,具有①結構的另一個生物類群是 。(5)圖丁表示的生殖方式與圖丙不同,我們把這種生殖方式稱為 。14. (16分)科學家在觀察研究某小島上一種啄木鳥的進化特點時,發現這種啄木鳥唯一的食物是一種生活在樹干中的昆蟲。他們測量了這種啄木鳥喙的長度以及這種昆蟲在樹干中分布的深度,發現兩者之間存在如圖所示的關系。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啄木鳥在世界各地分布廣泛,它和我們常見的麻雀、喜鵲等都屬于鳥類,它們的共同特征有 等。大量化石證據表明,現代的鳥類和 都起源于遠古時期的 。(2)根據科學家在該小島上的研究結果可知,這種啄木鳥喙的長度多數為3.5cm左右,昆蟲在樹干中分布的深度多數在7 cm左右。啄木鳥喙長短的差異,昆蟲在樹干上鉆洞深度的不同,這都源于生物的 。一部分昆蟲鉆洞的深度大于啄木鳥喙的長度,保證了總有昆蟲能夠幸存下來,并將這些特性 給后代。(3)啄木鳥的喙有長的、短的和長短適中的,在堅硬的樹干以及樹洞中昆蟲的共同選擇下,其中 的喙更占優勢。啄木鳥與樹洞中的昆蟲通過長期激烈的 ,適應者生存,不適應者被淘汰,這就是 。三、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30分)15. (15分)小明家的院子里種植著豌豆、桑樹和番茄等溫州地區常見的植物,經過精心管理,春天植物開花,姹紫嫣紅。小明閱讀有關它們生殖方式的信息,并對這些植物進行觀察研究。(1)圖甲為豌豆花,授粉時,花冠形成了一個閉合空間,雄蕊的花粉落到雌蕊的柱頭上完成授粉;圖乙為桑樹的雄花和雌花,桑樹的花往往不吸引眼球。花粉多而輕盈。請你根據上述信息,說說豌豆花和桑樹花的傳粉方式、傳粉途徑有何不同: 。(2)根據番茄內部結構特點,分析番茄的雌蕊類型為圖丙的 (填“A”或“B”),請說明理由: 。(3)番茄的種子在果肉內不會萌發,必須將種子取出或者瓜果腐爛后才會萌發。為了探究番茄種子在果肉內不能萌發是否與番茄汁接觸有關,小明欲利用成熟的番茄若干個、表面皿、漏斗、量筒等器材進行實驗。老師建議每個表面皿內加入液體的量以10~20毫升為宜。以下是小明的實驗過程記錄單:①先將番茄搗碎,過濾,并分離得到番茄種子和番茄汁;②再取兩個表面皿,分別標上A、B;③在 A、B表面皿中各放入 20粒番茄種子,每天觀察并記錄種子萌發的數量。小明不慎把實驗步驟中的關鍵部分模糊掉了,請將其補充完整: °16.(15分)我們平時吃的面包的口感都是很松軟的,而且里面還有很多小孔,那么這些效果是如何產生的呢 噢!原來是酵母菌做的好事!那么酵母菌在什么溫度下對面粉的發酵效果最好 為此,某興趣小組搜集到了以下材料,并進行如下較為簡單的實驗方案設計。材料:大小相同的燒杯、刀、刻度尺、溫度計、面粉、干酵母、熱奶器、清水、冰箱、自動酸奶機、標簽紙。實驗方案:①取干酵母少許,與面粉、適量清水充分混合并揉成面團,然后把面團切成等量的4小塊。②將4小塊面團分別放在4個燒杯中,記錄好面團在燒杯內所占的體積(一格為20mL),然后蓋上蓋,分別貼上“1號”“2號”“3號”“4號”的標簽。③為了方便控制溫度,將1號、2號、3號、4號燒杯分別放在冰箱(設置5℃)、室溫(25℃)、自動酸奶機(設置45℃)和熱奶器(設置65 ℃)中。④經3~4小時后,觀察面團的變化,記錄如下。根據上述實驗,回答下列問題。(1)本實驗通過 反映酵母菌對面粉的發酵效果。(2)根據圖1和圖2,該興趣小組得出結論:酵母菌在 ℃下對面粉的發酵效果最好。(3)一位組員發現,“4號”燒杯中面團表面有一層淺黃的硬面(未發酵),你認為原因可能是 。(4)興趣小組的指導老師認為上述實驗存在不足之處——無法確定發酵的最適溫度。請你幫助該興趣小組設計出簡要的實驗方案: 。1. B 2. C 3. C 4. A 5. C 6. D 7. C8. C 9. D 10. D11. (1)種子中的胚 (2)子宮 (3)卵巢(4)不正確,克隆技術沒有經歷過程①,屬于無性生殖;但試管嬰兒的卵細胞和精子在體外受精并進行早期胚胎發育,經歷過程①,屬于有性生殖(合理即可)12. (1)無性 (2)細胞核 (3)AD13. (1)ABD(2)變態發育(3)D→A→B→C(4)爬行動物(5)胎生14. (1)體表覆蓋羽毛、前肢變成翼 哺乳類 爬行類(2)變異 遺傳(3)長短適中 生存斗爭 自然選擇15. (1)豌豆花為自花傳粉,桑樹花借助風力進行異花傳粉(2)B 因為番茄中有多粒種子,說明番茄的子房內有多個胚珠,B中有多個胚珠,而A中子房內只有2個胚珠,只能發育成2粒種子(3)在A、B兩個表面皿內分別加入15 毫升番茄汁和15毫升清水,均置于溫度適宜、空氣充足的環境中16. (1)面團的體積(2)45(3)表層溫度過高,將酵母菌殺死了(4)在45 ℃左右設置溫度間距更小的組別來進行實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