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南省長沙市瀏陽市2023-2024學年部編版七年級下學期7月期末歷史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在去世之后,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謚號。文是中國古代評價較好的謚號之一、隋文帝得到這個謚號的原因是( )A.渡江滅陳,完成統一 B.不恤民力,奢侈無度C.統一貨幣和度量衡 D.修建運河,開創殿試2.唐太宗對唐初沿襲隋制建立的三省六部制進行了調整,使三省分掌行政、決政、議政之權;三省長官皆為宰相,各有專責,互相制約。這表明唐朝( )A.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B.完善了地方管理制度C.明確了中央機構的職權 D.發展了科舉考試制度3.《舊唐書》記載:在這次戰亂中,“宮室焚燒,十不存一……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從此之后,國勢由盛轉衰。材料中描述的事件是( )A.陳橋兵變 B.八王之亂 C.黃巢起義 D.安史之亂4.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事件發生當時所產生,可以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下列屬于研究遼宋夏金元時期歷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A.小說《水滸傳》 B.文天祥的愛國故事C.《岳飛精忠報國》的歷史劇本 D.出土壁畫《契丹人引馬圖》5.在兩宋18朝724任樞密院長官中,文官出身的有659人,武官出身的僅65人。這反映了宋代政治的特征是( )A.藩鎮割據 B.分權制衡 C.重文輕武 D.偏安江南6.“興東北,建大金。占遼朝,滅北宋。戰南宋,歸元兵。”描述的是哪一民族的興衰史( )A.契丹 B.黨項 C.蒙古 D.女真7.忽必烈接受了漢族儒臣提出的建議,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他還依照中原王朝的統治方法,設立各種機構。他的這些舉措( )A.結束了草原的分裂割據 B.延緩了蒙古的統一進程C.有助于元朝統一全國 D.消除了各民族間的矛盾8.下圖是小明整理的某一專題的學習筆記。據此判斷,該專題是( )標題: 1.農業:引進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等高產作物 2.制瓷業:鄭和下西洋攜帶了大量瓷器,促進了中國陶瓷遠銷海外 3.商業:美洲等地的白銀通過海外貿易大量流入中國A.明朝的全球性經濟互動 B.明朝的對外貿易C.清中葉以來的故步自封 D.清朝經濟的發展9.如下圖中三幅圖片選自同一本著作,這本著作應是( )A.《農政全書》 B.《齊民要術》 C.《天工開物》 D.《本草綱目》10.1683年中秋節,康熙帝欣然賦詩:“島嶼全軍入,滄溟一戰收”。此后清朝中央政府在該地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設置臺灣府 B.實行改土歸流C.設立宣政院 D.改為琉球11.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當時西方的殖民者正向東方擴展勢力,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到侵犯。因此,清政府( )A.主動對外開放 B.實施閉關鎖國政策C.開始重農抑商 D.重視外貿經濟發展12.明清時期,儒家“學而優則仕”理念開始崩潰;以農業為主的農本觀念受到沖擊;發財致富成為更多人的追求。造成這一轉變的根源是明清時期( )A.八股取士的廢除 B.閉關鎖國的實施C.商品經濟的發展 D.土地兼并的盛行二、材料題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史論結合——辨析歷史人物】隋煬帝 隨著對歷史人物認識的深化,以及對隋唐歷史的深入探討,學界對隋煬帝的評價,脫離了非此即彼、功過分成、暴君明君之爭的固定模式,更加理性、更加客觀和科學,涉及的領域更廣泛。唐玄宗 唐玄宗統治前期勵精圖治,戒奢從簡,使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后期卻不理政事,貪圖享樂,導致安史之亂的爆發,唐朝從此日趨衰落。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下列一個觀點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表述成文,不少于80字)觀點一:杰出人物能推動歷史的發展與進步。觀點二:×××是一位功過都很突出的歷史人物。三、綜合題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李世民材料二 君主專制確立后、最高統治者希望盡量加強中央集權,而弱化地方權力;盡量簡化行政層級,而不設高級政區(無法簡化時,即盡量使之不享有完全知力,成為“不完善的政權形態”)。但是,……事實上中央集權往往與地方分權主次興替,相間而存。即便在理想狀態下,中央集權也不得不建立在地方適度分權的基礎之上。——袁行霈、嚴文明等主編《中華文明史》材料三 從獨相到群相到兼相,相權在歷代皇權組織下的改革和裁抑過程中逐步萎縮,最終從體制上被廢除……而皇權也在逐步集權的過程中達到登峰造極的境地。——懷仁國《資治通鑒一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得失》(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人才選拔制度?請用史實說明該制度演變至明清時期在思想領域的嚴重弊端。(2)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北宋弱化地方權力的主要措施。元朝為了使“中央集權……建立在地方適度分權的基礎之上”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何重要創新。(3)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指出相權何時“最終從體制上被廢除?皇權“達到登峰造極的境地”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15.我國古代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廣泛開展,不僅使中華文明更加輝煌,也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左圖是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展出的《東征傳繪卷》,它描述了我國唐朝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弘揚佛法的故事。 這位偉大的憎人沿著河西走廊,西行游學求法。歷盡艱難險阻,經過古代中亞和南亞地區大小一百多個國家,最后到達了印度。……為加強我國同中亞、南亞諸國的友好往來和開展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貢獻。圖A 圖B材料二 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海上絲綢之舉得以空前繁榮,其中最為壯觀的,要數15世紀初的鄭和下西洋。……從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間,鄭和連續7次統率百艘巨艦,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過印度洋,達紅海,航程總計16萬海里,歷經東南亞(又稱南洋)、南亞、西亞和東非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摘編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材料三 乾隆二十四年,兩廣中毒制定了《防范外夷規條》,報經清廷批準,成為清政府管理外國人的第一個正式章程。從此洋行制度正式確立,以一口通商體制為主要內容的閉關政策最終形成。——摘編自向玉成《清代華夷觀念的變化與閉關政策的形成》(1)材料一圖A鑒真東渡有何歷史意義?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圖B中的“偉大的僧人”指的是哪位歷史人物?(2)根據材料二、歸納鄭和下西洋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3)材料三中的“一口”指的是哪座城市?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對外政策的演變趨勢。16.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閱讀下面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中前期,北方各民族以“天可汗”稱呼唐天子,有視唐天子為北方各民族之共主、這些民族建立的政權都是唐帝國的地方政權的重要意義。唐帝國也冊封這些民族的首領,封他們為帝國的官吏。……促進了多民族的發展和交融。——改編自《唐朝民族政策研究》材料二 兩宋時期,若干少數民族政權與漢族中央王朝長期并立。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關系的歷史進程是在和戰交錯的復雜場景中曲折發展。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擴展,各少數民族政權在建立之初,都主動接受中原封建文化,仿效中原實行漢制,加快了本民族的封建化進程。——改編自《中國歷代戰爭之兩宋烽煙》材料三 1771年,西遷的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國的控制和壓迫,在杰出首領渥巴錫的領導下,戰勝重重困難,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統編版七年級下冊教材(1)依據材料一、指出唐朝處理民族關系所采用的方式。材料反映了唐朝怎樣的民族政策?(2)根據材料二、請列舉兩宋時期“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關系的歷史進程是在和戰交錯的復雜場景中曲折發展”的具體事例。(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政府對回歸的土爾扈特部怎樣的態度;請舉例說明清朝對邊疆地區是如何加強管轄的?《湖南省長沙市瀏陽市2023-2024學年部編版七年級下學期7月期末歷史試題》參考答案1.A2.C3.D4.D5.C6.D7.C8.A9.C10.A11.B12.C13.示例一觀點:隋煬帝是一位功過都很突出的歷史人物。論述:隋煬帝開通了大運河,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創立進士科,確立了科舉制。為寒門子弟創造了相對公平的競爭機會,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推動了教育和文化的發展。隋煬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縱情享樂,奢侈無度。他在位期間,營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屢次發動戰爭,致使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綜上所述,隋煬帝有功也有過。統治者要努力發展經濟,關注民生,善用賢才。示例二觀點:唐玄宗是一位功過都很突出的歷史人物。論述:唐玄宗前期重視地方官的選拔,曾親自考核縣令,把不稱職的人斥退。因此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經濟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他重視對邊疆地區的管轄,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他改革軍事制度,改府兵制為募兵制。但他在位的后期,寵愛楊貴妃,整日飲酒作樂,還重用奸詐的李林甫、楊國忠,政治十分腐敗,以致釀成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綜上所述,唐玄宗有功也有過。成由勤儉,敗由奢。統治者要努力發展經濟,關注民生,善用賢才。示例三 觀點:杰出人物能推動歷史的發展與進步。論述:隋煬帝開通了大運河,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創立進士科,確立了科舉制。為寒門子弟創造了相對公平的競爭機會,推動了教育和文化的發展。唐玄宗前期重視地方官的選拔,曾親自考核縣令,把不稱職的人斥退。因此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經濟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綜上所述,杰出人物能推動歷史的發展,時代的進步。14.(1)制度:科舉制。史實: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獄等文化專制措施。(2)措施: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長官,實施三年一換,頻繁調動州縣長官; 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創新:實行行省制度。(3)事件:明朝廢丞相、清朝設立軍機處。15.(1)意義:鑒真東渡日本,在日本傳播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人物:玄奘。(2)特點:時間長,次數多,規模大,航程遠,到達國家和地區多。目的: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3)城市:廣州。趨勢:由開放到閉關自守。16.(1)方式:冊封。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2)史實:“戰”的事例:北宋與遼之間的澶淵之戰;北宋與西夏之戰;北宋與金之戰;南宋與金之間的郾城之戰等。“和”的事例:北宋與遼簽訂“澶淵之盟”;北宋與西夏訂立宋夏和約;南宋與金達成紹興和議等。(3)態度:歡迎、鼓勵、妥善安置等。史實:清朝設置臺灣府,加強了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東南海防;清朝冊封西藏首領,并設置駐藏大臣共同管理西藏事務,有效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