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生態系統的組成-2025年中考科學考前20天沖刺專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生態系統的組成-2025年中考科學考前20天沖刺專題

資源簡介

生態系統的組成-2025年中考科學考前20天沖刺專題
一、選擇題
1.(2025·紹興模擬)浙江部分地區推廣“水稻-小龍蝦-中華鱉”綜合養殖模式。稻田為小龍蝦和中華鱉提供棲息環境,小龍蝦捕食稻田害蟲與雜草,其糞便可肥田,中華鱉捕食小龍蝦。下列關于該生態系統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小龍蝦和中華鱉屬于分解者,能促進物質循環
B.水稻與雜草會競爭,小龍蝦能加強它們的競爭
C.該模式中能量通過“水稻→小龍蝦→中華鱉”單向流動并循環利用
D.該模式實現了物質的循環利用,減少農藥使用同時提高能量利用率
【答案】D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解析】【分析】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微生物、蚯蚓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陽光、空氣、水分等)。
【解答】A、小龍蝦和中華鱉是動物,屬于消費者,故A錯誤;
B、小龍蝦以雜草為食,可減弱水稻和雜草的競爭,故B錯誤;
C、生態系統中的能量單向流動,逐漸遞減,不能循環使用,故C錯誤;
D、小龍蝦捕食害蟲,不僅能減少農藥的使用,還能利用害蟲的能量,糞便可肥田,可減少化肥的使用,可知,該模式實現了物質的循環利用,減少農藥使用同時提高能量利用率,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2.(2025·臨平模擬)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習俗。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粽葉中的特殊香味物質來自細胞結構中的葉綠體
B.龍舟能漂浮在水面是因為龍舟所受的重力比浮力小
C.運動員聽到指令后開始比賽,該行為是先天性行為
D.龍舟上的運動員向后劃水龍舟前行,是因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答案】D
【知識點】細胞的結構;動物行為的基本類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1)細胞結構功能: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主要功能是制造有機物、儲存能量等;而植物細胞中儲存特殊香味等物質的結構主要是液泡 。
(2)物體的浮沉條件:當物體漂浮在液體表面時,物體所受浮力等于其自身重力 。
(3)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學習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運動員聽到指令后開始比賽,是經過訓練獲得的行為,屬于學習行為。
(4)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力時,同時也受到另一個物體對它的力。
【解答】A、粽葉中的特殊香味物質來自液泡,而非葉綠體,故 A 錯誤。
B、龍舟能漂浮在水面是因為龍舟所受重力等于浮力,故 B 錯誤。
C、運動員聽到指令后開始比賽,是后天學習獲得的行為,屬于學習行為,不是先天性行為,故 C 錯誤。
D、龍舟上的運動員向后劃水,水會給龍舟一個向前的反作用力,使龍舟前行,體現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 D 正確。
故答案為:D。
3.(2025·舟山月考)黑臉琵鷺(如圖)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數量稀少,有“鳥中大熊貓”之稱。2025年黑臉琵鷺再次“做客”舟山朱家尖越冬,也是舟山優良生態環境的體現。下列關于黑臉琵鷺的說法中,不合理的是()
A.黑臉琵鷺遷徙越冬的行為主要受溫度的影響
B.黑臉琵鷺體溫恒定,生殖方式為卵生
C.黑臉琵鷺長嘴扁平如湯匙,適應其飛行
D.黑臉琵鷺以魚蝦等水生生物為食,在生態系統中屬于消費者
【答案】C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鳥的生殖方式
【解析】【分析】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微生物)、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解答】A、舟山靠海,冬季溫度高于內陸,黑臉琵鷺遷徙越冬的行為受溫度影響,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黑臉琵鷺屬于鳥類,體溫恒定、體內受精、卵生,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黑臉琵鷺長嘴扁平如湯匙,適應其捕食,故C錯誤,符合題意;
D、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指的是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需要通過捕食從外界獲取有機物的動物,
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4.(2025九下·杭州月考)尾葉稀子蕨(如圖)是一種生長在深山峽谷的蕨類。下列關于尾葉稀子蕨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屬于單子葉植物 B.沒有根,只有莖和葉
C.通過自花傳粉進行繁殖 D.在生態系統成分中屬于生產者
【答案】D
【知識點】孢子植物;生態系統的成分
【解析】【分析】被子植物的器官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種子中有胚乳的屬于單子葉植物,沒有胚乳、存在兩片子葉的是雙子葉植物,蕨類植物的器官只有根、莖、葉,沒有花、果實和種子。
【解答】A、稀子蕨屬于蕨類植物,單子葉植物屬于被子植物,故A錯誤;
B、蕨類植物有根、莖、葉,故B錯誤;
C、蕨類植物沒有花,故C錯誤;
D、蕨類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屬于生產者,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5.(2025九下·蕭山月考)杭州某公園的柳樹因被木蠹蛾的幼蟲蛀食,生長狀況不佳。以往采用化學藥劑涂抹的防治方式,使得具有抗藥性的木蠹蛾數量增加,防治效果不理想。2025 年3月初,園林工作人員投放腫腿蜂成蟲(腫腿蜂是木蠹蛾的天敵之一)進行防治,以蟲治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公園內所有的柳樹構成一個生態系統
B.木蠹蛾的抗藥性僅和環境因素有關
C.腫腿蜂與木蠹蛾構成一條食物鏈:木蠹蛾→腫腿蜂
D.“以蟲治蟲” 的生物防治手段具有高效、可持續等優勢
【答案】D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
【解析】【分析】1、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水等)。公園里的柳樹只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不能單獨構成一個生態系統。2、生物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木蠹蛾抗藥性的產生是其自身遺傳物質發生變異的結果,這種變異為其抗藥性的發展提供了原始材料。
環境因素對木蠹蛾的抗藥性起到了選擇作用,在化學藥劑的長期選擇下,具有抗藥性的木蠹蛾個體更容易生存下來并繁殖后代,導致抗藥性種群數量增加。因此,木蠹蛾的抗藥性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3、食物鏈是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為維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動,必須以其他生物為食物的這種由食物聯結起來的鏈鎖關系。食物鏈的起點是生產者,通常是綠色植物,然后依次是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等。腫腿蜂和木蠹蛾都是消費者,所以 “木蠹蛾→腫腿蜂” 不能構成一條食物鏈。
4、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物種間的相互關系,以一種或一類生物抑制另一種或另一類生物的方法。“以蟲治蟲” 就是生物防治的一種方式。
與化學防治相比,生物防治具有高效、可持續、對環境無污染等優勢。它能夠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避免環境污染和對其他有益生物的傷害,同時利用生物之間的自然制約關系,長期有效地控制害蟲數量,維持生態平衡。
【解答】A、該公園內所有的柳樹只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這一部分生物,缺少消費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部分,不能構成一個生態系統,A錯誤。
B、木蠹蛾的抗藥性不僅和環境因素(化學藥劑的選擇)有關,還與自身的遺傳變異有關,其種群本身就存在抗藥性的變異類型,B錯誤。
C、食物鏈的起始端必須是生產者,而 “木蠹蛾→腫腿蜂” 缺少生產者,不能構成一條完整的食物鏈,C錯誤。
D、“以蟲治蟲” 屬于生物防治手段,與化學藥劑防治相比,不會污染環境,能更有效地控制害蟲數量,且有利于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高效、可持續等優勢,D正確。
故答案為:D。
6.某生態系統中四種生物所含有機物的總量如圖,調查發現四種生物都參與構成食物鏈,并只構成一條食物鏈。據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這條食物鏈可表示為乙→甲→丁→丙
B.圖中的四種生物組成了該生態系統
C.在一段時間內,如果甲的數量增加,會導致乙數量增加
D.若某一有毒物質進入該食物鏈,則體內積累該有毒物質最多的是丙
【答案】C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
【解析】【分析】 生態系統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并在一定時期內處于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其中生產者為主要成分。
【解答】A.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是循環,能量會沿著食物鏈逐級遞減,這條食物鏈可表示為丙→丁→甲→乙,A錯誤;
B. 圖中的四種生物不能組成該生態系統,還缺少了非生物物質和能量以及分解者,食物鏈只包含了生產者和消費者,C錯誤;
C. 這條食物鏈可表示為丙→丁→甲→乙,在一段時間內,如果甲的數量增加,會導致乙數量增加,C正確;
D. 若某一有毒物質進入該食物鏈,則體內積累該有毒物質最多的是乙,最高級的生物體內的毒素最多,D錯誤;
故答案為:C
7.(2025九下·甌海開學考)如圖所示是某草場生態系統各成分的關系示意圖,下列相關描述正確的是(  )
A.該生態系統中,草是生產者,牛、細菌、真菌是消費者
B.該生態系統中,屬于非生物部分的只有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水、無機鹽、太陽不是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
D.若草場上放養的牲畜太多,會嚴重破壞草場植被,使土地沙化,草場難以恢復原樣
【答案】D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解析】【分析】(1)生態系統的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如綠色植物 )、消費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如動物 )、分解者(能將動植物遺體等分解成無機物,如細菌、真菌 )。
(2)生態系統的非生物部分:包含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無機鹽 )等,為生物提供物質和能量。
(3)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能力有一定限度,當外界干擾超過限度,生態系統會遭到破壞且難以恢復 。
(4)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生態系統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共同組成,缺一不可 。
【解答】A、該生態系統中,草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是生產者;牛直接以草為食,是消費者;細菌、真菌能分解動植物遺體等中的有機物,屬于分解者,而不是消費者,A錯誤。
B、該生態系統中,非生物部分除了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外,還有陽光、空氣、溫度等,B錯誤。
C、二氧化碳、水、無機鹽屬于非生物部分的物質,太陽提供能量,它們都是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C錯誤。
D、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若草場上放養的牲畜太多,超出了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會嚴重破壞草場植被,使土地沙化,草場難以恢復原樣,D正確。
故答案為:D。
8.(2025·浙江會考)如圖表示某孤島存在捕食關系的兩種生物種群的個體數量變化,據圖分析錯誤的是(  )
A.種群①為捕食者,種群②為被捕食者
B.種群①的營養級比種群②營養級高
C.種群②所含的能量比種群①所含的能量高
D.種群②的數量隨種群①的數量減少而減少
【答案】D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
【解析】【分析】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是單向的、逐級減少的,即食物網中下一級的生物只能獲得上一級生物大約10%~20% 的能量。所以營養級越高的生物所含能量越少。
【解答】A、從圖中可以看出,種群①的數量變化通常與種群②的數量變化呈相反趨勢,即種群①數量增加時,種群②數量減少,反之亦然。這符合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的關系,A正確。
B、捕食者通常處于更高的營養級,因為它們捕食其他生物。因此,種群①的營養級比種群②高,B正確。
C、能量在食物鏈中逐級遞減,即被捕食者(種群②)所含的能量通常比捕食者(種群①)高,C正確。
D、從圖中可以看出,種群①數量減少時,種群②的數量并沒有減少,反而有時會增加,D錯誤。
故答案為:D。
9.(2025九下·浙江開學考)如圖為小哲同學制作的生態瓶,它是不是生態系統呢 下列從生態系統組成的角度分析判斷,正確的是 (  )
A.生物種類少,不是生態系統
B.生物數量少,不是生態系統
C.包含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是生態系統
D.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是生態系統
【答案】D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生態球模型
【解析】【分析】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解答】生態瓶中除了具有生產者(水草)和消費者(小魚)外,在河沙里還含有細菌和真菌,它們是生態瓶中的分解者,該生態瓶中的非食物因素除了空氣和土壤外,還具有溫度、水、陽光等因素,可見生態瓶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是生態系統,D正確。
故答案為:D。
10.(2024·金華期中) 北大校園在2021年成為北京市第一個自然保護小區。校園采取了多種生態保護措施,例如部分區域停止了枯木落葉的清理,有師生負責監管水質、調查物種多樣性、進行植物巡護等工作。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水質監管有助于魚類的生存和繁育
B.枯木落葉被分解后能重新被植物利用
C.放生動物利于提升校園內的物種多樣性
D.自然保護小區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答案】C
【知識點】生物物種的多樣性與保護
【解析】【分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主要有:①就地保護。②遷地保護。③建立基因庫。④構建法律體系。
【解答】 A、水是魚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良好的水質有利于魚類的生長發育,減少魚類病害的發生。水質監管有助于魚類的生存和繁育。A正確。
B、“枯木落葉”入地后,分解者能將它們含有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重新被植物生長吸收。B正確。
C、許多放生非本地物種動物的行為會導致生物入侵,破壞生物的多樣性。C錯誤。
D、自然保護小區是為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和典型植物群落而設定的面積較小的保護區。珍惜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保護大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D正確。
故答案為:C。
二、填空題
11.(2025·龍港模擬)如圖為“生態魚缸”請回答下列問題:
(1)該生態魚缸中所有的金魚構成了   。
(2)水生植物通過   (填生理過程)釋放氧氣,供給生物的呼吸。
【答案】(1)種群
(2)光合作用
【知識點】種群的概念;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種群:一定范圍內同種生物的總和。
(2)光合作用的文字表達式。
【解答】(1)金魚屬于同種生物,所以金魚構成了種群。
(2)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
12.(2025·瑞安模擬)如圖是我市溫瑞塘河上的“生態浮床”,浮床上種植著蘆葦、睡蓮、浮萍等植物,具有凈化水質和美化景觀等功能。
(1)生態浮床上的所有蘆葦構成了   。 (選填“種群”“群落”或“生態系統”)
(2)小明用pH試紙對河水進行檢測,測得河水 pH為6,則該河水呈   性。
(3)水生植物需種植在特定的人工浮力裝置上,才能漂浮在水面。由此推測人工浮力裝置的密度   河水的密度。 (選填“>” “<”或“=”)
【答案】(1)種群
(2)弱酸(或酸)
(3)<
【知識點】種群的概念;物體的浮沉條件及其應用;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
【解析】【分析】(1)群落:一定范圍內所有生物的總和;生態系統:群落和周圍環境。
(2)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且pH值越小是,酸性越強。
(3)當物體的密度小于液體的密度時,物體將漂浮在液面上;當物體的密度等于液體的密度時,物體將懸浮;當物體的密度大于液體的密度時,物體將下沉。
【解答】(1)一定范圍內所有同種生物的總和稱為種群,可知所有的蘆葦構成了種群。
(2)常溫下,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
(3)由沉浮條件可知,當物體的密度小于液體的密度時,物體將漂浮在液面上,由此推測人工浮力裝置的密度小于河水的密度。
13.(2025九下·武義月考)近年,溫州新建多個公園,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憩場所。
(1)某公園生態系統中有繡球花、白鷺、蚯蚓等生物,三者中屬于生產者的是   。
(2)公園內不同位置生長著粉紅色、藍色的繡球花(如圖)。小明為探究繡球花花色是否與土壤的酸堿性有關,他開展如下活動:
①取粉紅色繡球花所在土壤的浸出液,測得其為8。則該土壤的酸堿性為   性。
②用檸檬酸和石灰水調節土壤酸堿性來改變花色。若配制100克溶質質量分數為的檸檬酸溶液,需檸檬酸   克。
【答案】繡球花;堿;0.8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
【解析】【分析】(1)生產者:主要是指綠色植物以及藍、綠藻等光合細菌,它們能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把環境中的無機元素、水、二氧化碳這些無機物合成為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類等有機物。
消費者:主要以動植物為食。他們通過食物鏈傳遞能量和營養物質,對生態系統產生重要影響。
分解者:主要指微生物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及腐殖性動物。它們能把復雜的動植物有機殘體和動物排泄物分解為水、二氧化碳。
(2)①pH大于7呈堿性,pH=7呈中性,pH<7呈酸性;
②溶質質量=溶液質量×溶質質量分數。
【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繡球花是一種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屬于生產者;
(2)①根據題意可知,土壤的浸出液的pH大于7,則該土壤呈堿性;
②需檸檬酸的質量=100克×0.8%=0.8克。
14.(2025九下·濱江月考)如圖是某生態系統的碳循環示意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乙代表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是    。
(2)圖中碳元素主要通過    作用變成有機物。 (填序號)
(3)若在一定時間內,該生態系統中全部生產者固定的能量值為a,消費者所獲得的能量值為b,全部分解者所獲得的能量值為c,則a、b、c之間的關系是 ____。
A.a=b+c B.ab+c D.c=a+b
【答案】(1)消費者
(2)②
(3)C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1)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2)光合作用的方程式:二氧化碳+水有機物+氧氣。
(3)食物鏈中傳遞的能量最終來自于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能量隨食物鏈單向流動,逐級遞減,能量傳遞效率約為10%至20%。
【解答】(1)甲和無機環境之間的箭頭是雙向的,可知甲是生產者。乙有指向丙的箭頭,可知乙是消費者,丙是分解者。
(2)碳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由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即圖中的②。
(3)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在傳遞時單向流動,逐級遞減,可知消費者和分解者獲得的能量少于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即a>b+c。
故答案為:C。
15.(2025九下·柯橋月考)為處理污水、改善水質,許多河道內放置了水生植物漂浮平臺--生態浮島。浮島按種植植物種類的多少,可以分為單種植物型浮島和混合植物型浮島。如圖甲所示為某浮島示意圖。
(1)該浮島里所有的生物共同構成了一個   (填“種群”、 “群落”或“生態系統”)。
(2)小科同學在某生態浮島觀察到五種植物P、Q、R、S、T,于是制作了如圖乙所示的植物檢索表來分辨它們,其中屬于藻類的是   (填字母)。
(3)與單種植物型浮島相比,混合植物型浮島的成分復雜,生物種類多,提高了該生態系統的   能力,所以穩定性更高。
【答案】(1)群落
(2)R
(3)自動調節
【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群落的結構;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
【解析】【分析】(1)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組成,其中生物部分主要由生產者(主要綠色植物)、消費者(主要動物)、分解者(主要細菌、真菌)。非生物部分主要有陽光,空氣,水等。
(2)將特征不同的一群植物,用一分為二的方法,逐步對比排列,進行分類,稱為二歧分類法。
(3)根據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解答。
【解答】 (1)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一定空間內上的分布各物種的種群集合。因此該浮島里所有的生物共同構成了一個群落。
(2)二歧分類法的原則是:把原來的一群植物選用明顯而相關的形態特征分成相對應的兩個分支,再把每個分支中的分類群再用相對的性狀分成相對應的兩個分支,依次下去,直到將所有分類群分開為止。藻類植物無種子、無莖、葉分化、故圖乙所示的植物檢索表屬于藻類的是R。
(3)一個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強。因此與單種植物型浮島相比,混合植物型浮島的成分復雜,生物種類多,提高了該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所以穩定性更高。
16.(2025·椒江模擬)稻田養殖通過水稻種植與蝦、魚、蟹、鱉等動物養殖有機結合,實現穩糧增收。如表所示為5種稻田養殖模式對水稻產量影響的研究數據。
稻田養殖模式 水稻產量 (噸/公頃)
純種水稻 6.40
稻蝦共養 7.57
稻魚共養 7.08
稻蟹共養 7.97
稻鱉共養 6.77
(1)稻田里的所有水稻構成了一個   (填“種群” “群落”或“生態系統”)。
(2)表中稻蟹共養殖模式的水稻產量最高,其可能的原因有____.(填字母)。
A.河蟹捕食害蟲,減輕了害蟲對水稻的危害
B.河蟹排泄物為土壤提供養分,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C.河蟹攝食雜草,減少雜草對光照、養分等資源的競爭,促進了水稻生長
(3)稻、蝦、鱉共養模式下的生態系統中,部分生物之間的關系如圖所示。請寫出其中一條含蝦的食物鏈:   .
【答案】(1)種群
(2)A;B;C
(3)水稻→害蟲→蝦→鱉
【知識點】種群的概念;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
【解析】【分析】(1)種群:一定范圍內所有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
(2)河蟹為水稻提供營養,減少與水稻競爭的雜草的數量,有利于水稻的生長,達到增產的目的。
(3)食物鏈從消費者開始,指向生產者。
【解答】(1)水稻屬于同種生物,可知所有水稻構成了一個種群。
(2)A、河蟹捕食害蟲,減輕了害蟲對水稻的危害,有利于提高水稻產量,故A正確;
B、河蟹排泄物為土壤提供養分,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水稻獲得更多的無機鹽,有利于增產,
故B正確;
C、河蟹攝食雜草,減少雜草對光照、養分等資源的競爭,有利于水稻的光合作用,促進了水稻生長,
有利于增產,故C正確。
故答案為:ABC。
(3)食物鏈的箭頭指向捕食者,其中一條食物鏈為:水稻→害蟲→蝦→鱉。
17.(2025九下·婺城月考)我市正在大力建設高湖濕地公園。圖1為高湖濕地生態系統的部分生物組成的食物網,圖2表示圖1某條食物鏈中四種生物的相對數量,請根據圖示回答以下問題。
(1)圖1中,若要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生物部分還缺少的成分是   。
(2)圖2中的乙對應圖1中的生物是   。
(3)政府規定濕地周邊禁止建化工廠,因為化工廠產生的廢水會破壞生態環境,有毒有害物質流入食物網,導致生態難以恢復。這說明濕地生態系統的   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1)分解者
(2)蟹
(3)自動調節能力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
【解析】【分析】(1)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2)能量隨著食物鏈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營養級越高,獲得的能量越少。
(3)生態系統中成分越復雜,自動調節能力越強。
【解答】(1)生態系統中的生物成分有: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圖中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
(2)食物鏈營養級越高,相對數量越少。食物鏈為丁甲乙丙,由圖1可知,由四種生物構成的食物鏈為:水生植物浮游動物蟹鷺,可知乙對應的是蟹。
(3)生態系統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保持穩定,但自動調節能力存在限度,若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系統會崩潰,難以恢復。
18.(2025九下·杭州月考)2021年,泰順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植物新物種浙南木樨,立刻對其實施了保護。浙南木樨有聚傘花序(如圖所示),花梗有柔毛,葉緣有尖銳的細鋸齒。
(1)從植物分類上看,浙南木樨屬于    植物(選填“被子植物”或“裸子植物”)。
(2)在該保護區內所有的浙南木樨構成一個   (選填“種群”、 “群落”或“生態系統”)
(3)葉緣鋸齒對植物適應高溫干旱等環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一性狀 ____。
A.由基因決定的
B.為了適應環境而改變的性狀
C.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D.是高溫干旱等環境因素所導致形成的
【答案】(1)被子
(2)種群
(3)A
【知識點】種子植物;種群的概念;生物進化的理論
【解析】【分析】(1) 被子植物的種子由果皮包裹,而裸子植物的種子裸露,沒有果皮包被;
(2) 種群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占據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 群落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一定空間內上的分布各物種的種群集合,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各個物種的種群,共同組成生態系統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空間內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
(3)根據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性分析判斷。
【解答】 (1)浙南木犀能夠產生種子,且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屬于被子植物。
(2) 在該保護區內所有的浙南木樨構成一個種群;
(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葉緣鋸齒是由基因決定的;葉緣鋸齒有利于植物適應高溫干旱等環境,達爾文認為這是植物在長期的生存斗爭過程中經過自然選擇的結果,故AC正確,而B、C錯誤。
故選AC。
19.(2025九下·金華開學考)某科學小組做了以下四個生態瓶,編號分別為A、B、C、D。在瓶中分別加入適量的澄清池塘水()。一定量小魚、螺螄、小蝦,并放入等量的水草,瓶口密封(如圖所示)。然后擺放在陽光充足的窗臺上。對四個生態瓶進行了一個星期的觀察,發現瓶內的生物生存狀態良好。請根據上述材料回答:
(1)該生態系統中,食物鏈中流動的能量最初來自   。
(2)持續光照8h后,瓶內液體pH最接近7的生態瓶是   。(填字母標號)
(3)通過對四個生態瓶內水草、魚、螺螄、蝦的進一步觀察,結果卻發現:D生態瓶內的蝦存活時間最短,你認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   。
【答案】(1)太陽能
(2)A
(3)缺氧(二氧化碳過多或pH太低或蝦被小魚捕食或蝦缺少食物或蝦的競爭能力弱等)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生態球模型
【解析】【分析】(1)根據生態系統中生產者的能量來源分析;
(2)二氧化碳溶于水會生成碳酸,導致pH減小;
(3)生態瓶內消費者數量多,導致水草數量最少,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最少,而瓶內消耗的氧氣最多、二氧化碳過多、pH值太低、蝦被小魚捕食、蝦缺少食物、蝦的競爭能力等原因,最終缺氧導致小蝦死亡。
【解答】 (1)根據題意可知,水草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屬于生態系統成分中的生產者,而水草的能量來自于太陽能。
(2)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B、C、D中有動物(消費者),動物吃水草,使水草的數量減少,導致光合作用減弱,并且動物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導致瓶內二氧化碳比A瓶內的多。因此持續光照8小時后,瓶內二氧化碳變化最小的是A,故瓶內液體pH最接近7的生態瓶是A。
(3)D生態瓶內的蝦存活時間最短,我認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缺氧(二氧化碳過多或pH太低或蝦被小魚捕食或蝦缺少食物或蝦的競爭能力弱等)
20.(2024·舟山模擬) 如圖是生態系統中碳循環示意圖,箭頭表示碳的流動方向,請回答:
(1)在生態系統的成分中,A屬于   ,B屬于   ;
(2)寫出該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用字母和箭頭表示)   ;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
A.該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A,B,D,E,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B.A固定的能量=D固定的能量+A傳遞給B的能量+A呼吸消耗的能量
C.碳是以二氧化碳和含碳有機物形式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及生物群落內往復循環
【答案】(1)生產者;分解者
(2)A→D→E
(3)C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
【解析】【分析】分析題圖:圖示是生態系統中碳循環示意圖,其中C表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庫,A表示生產者,D表示初級消費者,E表示次級消費者,B表示分解者.該生態系統的食物鏈為A→D→E,據此答題。
【解答】(1 )據分析可知A表示生產者,B表示示分解者。
(2)據分析可知該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A→D→E
(3)A、生態系統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組成,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分解者、消費者,也就是A,B,D,E,還包括陽光、溫度、水等,A錯誤。
B、生產者固定的能量包括呼吸作用消耗、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營養級和未被利用,B錯誤。
C、碳是以二氧化碳和含碳有機物形式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及生物群落內往復循環,C正確。
故答案為:C。
21.(2025九下·溫州開學考)2024年3月7日,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首次報告了微塑料廣泛存在于動脈粥樣斑塊患者中,使人類心腦血管病風險增加。“微塑料”是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物,在塑料制品生產和使用中會大量產生。納米級微塑料能被植物的根吸收,也易被蚯蚓等土壤動物攝入。因其在生物體內難以分解,從而會影響動植物生長及人類健康。圖為微塑料的遷移示意圖。
(1)納米微塑料的粒徑一般在1納米至100納米之間。納米級微塑料直徑   (填“大于”或“小于”)根細胞直徑。
(2)寫出圖中微塑料遷移到人體最長的一條食物鏈   。
(3)微塑料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寫出一條減少微塑料污染的措施   。
【答案】(1)小于
(2)植物→昆蟲→家禽→人類
(3)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加強對塑料制品生產、使用和回收管理或研發可降解塑料)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解析】【分析】食物鏈是英國動物生態學家埃爾頓于1927年首次提出的生態學術語。它是指生態系統中各種動植物和微生物之間由于攝食關系而形成的一種聯系,因為這種聯系就像鏈條一樣,一環扣一環,所以被稱為食物鏈。食物鏈揭示生物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規律,指出物質和能量從一種生物轉化到另一種生物時,后者(高營養級)的生物量約為前者(低位營養級)生物量的十分之一。組成食物鏈的各級生物,按照一定量的關系,由大到小列成金字塔。
【解答】(1)微塑料”是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物,在塑料制品生產和使用中會大量產生。納米級微塑料能被植物的根吸收,納米微塑料的粒徑一般在1納米至100納米之間。納米級微塑料直徑小于根細胞直徑。
(2) 寫出圖中微塑料遷移到人體最長的一條食物鏈: 植物→昆蟲→家禽→人類;食物鏈始于生產者,終于消費者;
(3) 微塑料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寫出一條減少微塑料污染的措施: 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加強對塑料制品生產、使用和回收管理或研發可降解塑料)
故答案為:(1)小于(2)植物→昆蟲→家禽→人類(3)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加強對塑料制品生產、使用和回收管理或研發可降解塑料)
1 / 1生態系統的組成-2025年中考科學考前20天沖刺專題
一、選擇題
1.(2025·紹興模擬)浙江部分地區推廣“水稻-小龍蝦-中華鱉”綜合養殖模式。稻田為小龍蝦和中華鱉提供棲息環境,小龍蝦捕食稻田害蟲與雜草,其糞便可肥田,中華鱉捕食小龍蝦。下列關于該生態系統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小龍蝦和中華鱉屬于分解者,能促進物質循環
B.水稻與雜草會競爭,小龍蝦能加強它們的競爭
C.該模式中能量通過“水稻→小龍蝦→中華鱉”單向流動并循環利用
D.該模式實現了物質的循環利用,減少農藥使用同時提高能量利用率
2.(2025·臨平模擬)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習俗。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粽葉中的特殊香味物質來自細胞結構中的葉綠體
B.龍舟能漂浮在水面是因為龍舟所受的重力比浮力小
C.運動員聽到指令后開始比賽,該行為是先天性行為
D.龍舟上的運動員向后劃水龍舟前行,是因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2025·舟山月考)黑臉琵鷺(如圖)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數量稀少,有“鳥中大熊貓”之稱。2025年黑臉琵鷺再次“做客”舟山朱家尖越冬,也是舟山優良生態環境的體現。下列關于黑臉琵鷺的說法中,不合理的是()
A.黑臉琵鷺遷徙越冬的行為主要受溫度的影響
B.黑臉琵鷺體溫恒定,生殖方式為卵生
C.黑臉琵鷺長嘴扁平如湯匙,適應其飛行
D.黑臉琵鷺以魚蝦等水生生物為食,在生態系統中屬于消費者
4.(2025九下·杭州月考)尾葉稀子蕨(如圖)是一種生長在深山峽谷的蕨類。下列關于尾葉稀子蕨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屬于單子葉植物 B.沒有根,只有莖和葉
C.通過自花傳粉進行繁殖 D.在生態系統成分中屬于生產者
5.(2025九下·蕭山月考)杭州某公園的柳樹因被木蠹蛾的幼蟲蛀食,生長狀況不佳。以往采用化學藥劑涂抹的防治方式,使得具有抗藥性的木蠹蛾數量增加,防治效果不理想。2025 年3月初,園林工作人員投放腫腿蜂成蟲(腫腿蜂是木蠹蛾的天敵之一)進行防治,以蟲治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公園內所有的柳樹構成一個生態系統
B.木蠹蛾的抗藥性僅和環境因素有關
C.腫腿蜂與木蠹蛾構成一條食物鏈:木蠹蛾→腫腿蜂
D.“以蟲治蟲” 的生物防治手段具有高效、可持續等優勢
6.某生態系統中四種生物所含有機物的總量如圖,調查發現四種生物都參與構成食物鏈,并只構成一條食物鏈。據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這條食物鏈可表示為乙→甲→丁→丙
B.圖中的四種生物組成了該生態系統
C.在一段時間內,如果甲的數量增加,會導致乙數量增加
D.若某一有毒物質進入該食物鏈,則體內積累該有毒物質最多的是丙
7.(2025九下·甌海開學考)如圖所示是某草場生態系統各成分的關系示意圖,下列相關描述正確的是(  )
A.該生態系統中,草是生產者,牛、細菌、真菌是消費者
B.該生態系統中,屬于非生物部分的只有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水、無機鹽、太陽不是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
D.若草場上放養的牲畜太多,會嚴重破壞草場植被,使土地沙化,草場難以恢復原樣
8.(2025·浙江會考)如圖表示某孤島存在捕食關系的兩種生物種群的個體數量變化,據圖分析錯誤的是(  )
A.種群①為捕食者,種群②為被捕食者
B.種群①的營養級比種群②營養級高
C.種群②所含的能量比種群①所含的能量高
D.種群②的數量隨種群①的數量減少而減少
9.(2025九下·浙江開學考)如圖為小哲同學制作的生態瓶,它是不是生態系統呢 下列從生態系統組成的角度分析判斷,正確的是 (  )
A.生物種類少,不是生態系統
B.生物數量少,不是生態系統
C.包含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是生態系統
D.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是生態系統
10.(2024·金華期中) 北大校園在2021年成為北京市第一個自然保護小區。校園采取了多種生態保護措施,例如部分區域停止了枯木落葉的清理,有師生負責監管水質、調查物種多樣性、進行植物巡護等工作。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水質監管有助于魚類的生存和繁育
B.枯木落葉被分解后能重新被植物利用
C.放生動物利于提升校園內的物種多樣性
D.自然保護小區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填空題
11.(2025·龍港模擬)如圖為“生態魚缸”請回答下列問題:
(1)該生態魚缸中所有的金魚構成了   。
(2)水生植物通過   (填生理過程)釋放氧氣,供給生物的呼吸。
12.(2025·瑞安模擬)如圖是我市溫瑞塘河上的“生態浮床”,浮床上種植著蘆葦、睡蓮、浮萍等植物,具有凈化水質和美化景觀等功能。
(1)生態浮床上的所有蘆葦構成了   。 (選填“種群”“群落”或“生態系統”)
(2)小明用pH試紙對河水進行檢測,測得河水 pH為6,則該河水呈   性。
(3)水生植物需種植在特定的人工浮力裝置上,才能漂浮在水面。由此推測人工浮力裝置的密度   河水的密度。 (選填“>” “<”或“=”)
13.(2025九下·武義月考)近年,溫州新建多個公園,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憩場所。
(1)某公園生態系統中有繡球花、白鷺、蚯蚓等生物,三者中屬于生產者的是   。
(2)公園內不同位置生長著粉紅色、藍色的繡球花(如圖)。小明為探究繡球花花色是否與土壤的酸堿性有關,他開展如下活動:
①取粉紅色繡球花所在土壤的浸出液,測得其為8。則該土壤的酸堿性為   性。
②用檸檬酸和石灰水調節土壤酸堿性來改變花色。若配制100克溶質質量分數為的檸檬酸溶液,需檸檬酸   克。
14.(2025九下·濱江月考)如圖是某生態系統的碳循環示意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乙代表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是    。
(2)圖中碳元素主要通過    作用變成有機物。 (填序號)
(3)若在一定時間內,該生態系統中全部生產者固定的能量值為a,消費者所獲得的能量值為b,全部分解者所獲得的能量值為c,則a、b、c之間的關系是 ____。
A.a=b+c B.ab+c D.c=a+b
15.(2025九下·柯橋月考)為處理污水、改善水質,許多河道內放置了水生植物漂浮平臺--生態浮島。浮島按種植植物種類的多少,可以分為單種植物型浮島和混合植物型浮島。如圖甲所示為某浮島示意圖。
(1)該浮島里所有的生物共同構成了一個   (填“種群”、 “群落”或“生態系統”)。
(2)小科同學在某生態浮島觀察到五種植物P、Q、R、S、T,于是制作了如圖乙所示的植物檢索表來分辨它們,其中屬于藻類的是   (填字母)。
(3)與單種植物型浮島相比,混合植物型浮島的成分復雜,生物種類多,提高了該生態系統的   能力,所以穩定性更高。
16.(2025·椒江模擬)稻田養殖通過水稻種植與蝦、魚、蟹、鱉等動物養殖有機結合,實現穩糧增收。如表所示為5種稻田養殖模式對水稻產量影響的研究數據。
稻田養殖模式 水稻產量 (噸/公頃)
純種水稻 6.40
稻蝦共養 7.57
稻魚共養 7.08
稻蟹共養 7.97
稻鱉共養 6.77
(1)稻田里的所有水稻構成了一個   (填“種群” “群落”或“生態系統”)。
(2)表中稻蟹共養殖模式的水稻產量最高,其可能的原因有____.(填字母)。
A.河蟹捕食害蟲,減輕了害蟲對水稻的危害
B.河蟹排泄物為土壤提供養分,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C.河蟹攝食雜草,減少雜草對光照、養分等資源的競爭,促進了水稻生長
(3)稻、蝦、鱉共養模式下的生態系統中,部分生物之間的關系如圖所示。請寫出其中一條含蝦的食物鏈:   .
17.(2025九下·婺城月考)我市正在大力建設高湖濕地公園。圖1為高湖濕地生態系統的部分生物組成的食物網,圖2表示圖1某條食物鏈中四種生物的相對數量,請根據圖示回答以下問題。
(1)圖1中,若要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生物部分還缺少的成分是   。
(2)圖2中的乙對應圖1中的生物是   。
(3)政府規定濕地周邊禁止建化工廠,因為化工廠產生的廢水會破壞生態環境,有毒有害物質流入食物網,導致生態難以恢復。這說明濕地生態系統的   是有一定限度的。
18.(2025九下·杭州月考)2021年,泰順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植物新物種浙南木樨,立刻對其實施了保護。浙南木樨有聚傘花序(如圖所示),花梗有柔毛,葉緣有尖銳的細鋸齒。
(1)從植物分類上看,浙南木樨屬于    植物(選填“被子植物”或“裸子植物”)。
(2)在該保護區內所有的浙南木樨構成一個   (選填“種群”、 “群落”或“生態系統”)
(3)葉緣鋸齒對植物適應高溫干旱等環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一性狀 ____。
A.由基因決定的
B.為了適應環境而改變的性狀
C.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D.是高溫干旱等環境因素所導致形成的
19.(2025九下·金華開學考)某科學小組做了以下四個生態瓶,編號分別為A、B、C、D。在瓶中分別加入適量的澄清池塘水()。一定量小魚、螺螄、小蝦,并放入等量的水草,瓶口密封(如圖所示)。然后擺放在陽光充足的窗臺上。對四個生態瓶進行了一個星期的觀察,發現瓶內的生物生存狀態良好。請根據上述材料回答:
(1)該生態系統中,食物鏈中流動的能量最初來自   。
(2)持續光照8h后,瓶內液體pH最接近7的生態瓶是   。(填字母標號)
(3)通過對四個生態瓶內水草、魚、螺螄、蝦的進一步觀察,結果卻發現:D生態瓶內的蝦存活時間最短,你認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   。
20.(2024·舟山模擬) 如圖是生態系統中碳循環示意圖,箭頭表示碳的流動方向,請回答:
(1)在生態系統的成分中,A屬于   ,B屬于   ;
(2)寫出該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用字母和箭頭表示)   ;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
A.該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A,B,D,E,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B.A固定的能量=D固定的能量+A傳遞給B的能量+A呼吸消耗的能量
C.碳是以二氧化碳和含碳有機物形式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及生物群落內往復循環
21.(2025九下·溫州開學考)2024年3月7日,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首次報告了微塑料廣泛存在于動脈粥樣斑塊患者中,使人類心腦血管病風險增加。“微塑料”是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物,在塑料制品生產和使用中會大量產生。納米級微塑料能被植物的根吸收,也易被蚯蚓等土壤動物攝入。因其在生物體內難以分解,從而會影響動植物生長及人類健康。圖為微塑料的遷移示意圖。
(1)納米微塑料的粒徑一般在1納米至100納米之間。納米級微塑料直徑   (填“大于”或“小于”)根細胞直徑。
(2)寫出圖中微塑料遷移到人體最長的一條食物鏈   。
(3)微塑料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寫出一條減少微塑料污染的措施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解析】【分析】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微生物、蚯蚓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陽光、空氣、水分等)。
【解答】A、小龍蝦和中華鱉是動物,屬于消費者,故A錯誤;
B、小龍蝦以雜草為食,可減弱水稻和雜草的競爭,故B錯誤;
C、生態系統中的能量單向流動,逐漸遞減,不能循環使用,故C錯誤;
D、小龍蝦捕食害蟲,不僅能減少農藥的使用,還能利用害蟲的能量,糞便可肥田,可減少化肥的使用,可知,該模式實現了物質的循環利用,減少農藥使用同時提高能量利用率,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2.【答案】D
【知識點】細胞的結構;動物行為的基本類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1)細胞結構功能: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主要功能是制造有機物、儲存能量等;而植物細胞中儲存特殊香味等物質的結構主要是液泡 。
(2)物體的浮沉條件:當物體漂浮在液體表面時,物體所受浮力等于其自身重力 。
(3)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學習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運動員聽到指令后開始比賽,是經過訓練獲得的行為,屬于學習行為。
(4)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力時,同時也受到另一個物體對它的力。
【解答】A、粽葉中的特殊香味物質來自液泡,而非葉綠體,故 A 錯誤。
B、龍舟能漂浮在水面是因為龍舟所受重力等于浮力,故 B 錯誤。
C、運動員聽到指令后開始比賽,是后天學習獲得的行為,屬于學習行為,不是先天性行為,故 C 錯誤。
D、龍舟上的運動員向后劃水,水會給龍舟一個向前的反作用力,使龍舟前行,體現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 D 正確。
故答案為:D。
3.【答案】C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鳥的生殖方式
【解析】【分析】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微生物)、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解答】A、舟山靠海,冬季溫度高于內陸,黑臉琵鷺遷徙越冬的行為受溫度影響,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黑臉琵鷺屬于鳥類,體溫恒定、體內受精、卵生,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黑臉琵鷺長嘴扁平如湯匙,適應其捕食,故C錯誤,符合題意;
D、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指的是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需要通過捕食從外界獲取有機物的動物,
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4.【答案】D
【知識點】孢子植物;生態系統的成分
【解析】【分析】被子植物的器官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種子中有胚乳的屬于單子葉植物,沒有胚乳、存在兩片子葉的是雙子葉植物,蕨類植物的器官只有根、莖、葉,沒有花、果實和種子。
【解答】A、稀子蕨屬于蕨類植物,單子葉植物屬于被子植物,故A錯誤;
B、蕨類植物有根、莖、葉,故B錯誤;
C、蕨類植物沒有花,故C錯誤;
D、蕨類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屬于生產者,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5.【答案】D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
【解析】【分析】1、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水等)。公園里的柳樹只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不能單獨構成一個生態系統。2、生物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木蠹蛾抗藥性的產生是其自身遺傳物質發生變異的結果,這種變異為其抗藥性的發展提供了原始材料。
環境因素對木蠹蛾的抗藥性起到了選擇作用,在化學藥劑的長期選擇下,具有抗藥性的木蠹蛾個體更容易生存下來并繁殖后代,導致抗藥性種群數量增加。因此,木蠹蛾的抗藥性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3、食物鏈是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為維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動,必須以其他生物為食物的這種由食物聯結起來的鏈鎖關系。食物鏈的起點是生產者,通常是綠色植物,然后依次是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等。腫腿蜂和木蠹蛾都是消費者,所以 “木蠹蛾→腫腿蜂” 不能構成一條食物鏈。
4、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物種間的相互關系,以一種或一類生物抑制另一種或另一類生物的方法。“以蟲治蟲” 就是生物防治的一種方式。
與化學防治相比,生物防治具有高效、可持續、對環境無污染等優勢。它能夠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避免環境污染和對其他有益生物的傷害,同時利用生物之間的自然制約關系,長期有效地控制害蟲數量,維持生態平衡。
【解答】A、該公園內所有的柳樹只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這一部分生物,缺少消費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部分,不能構成一個生態系統,A錯誤。
B、木蠹蛾的抗藥性不僅和環境因素(化學藥劑的選擇)有關,還與自身的遺傳變異有關,其種群本身就存在抗藥性的變異類型,B錯誤。
C、食物鏈的起始端必須是生產者,而 “木蠹蛾→腫腿蜂” 缺少生產者,不能構成一條完整的食物鏈,C錯誤。
D、“以蟲治蟲” 屬于生物防治手段,與化學藥劑防治相比,不會污染環境,能更有效地控制害蟲數量,且有利于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高效、可持續等優勢,D正確。
故答案為:D。
6.【答案】C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
【解析】【分析】 生態系統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并在一定時期內處于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其中生產者為主要成分。
【解答】A.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是循環,能量會沿著食物鏈逐級遞減,這條食物鏈可表示為丙→丁→甲→乙,A錯誤;
B. 圖中的四種生物不能組成該生態系統,還缺少了非生物物質和能量以及分解者,食物鏈只包含了生產者和消費者,C錯誤;
C. 這條食物鏈可表示為丙→丁→甲→乙,在一段時間內,如果甲的數量增加,會導致乙數量增加,C正確;
D. 若某一有毒物質進入該食物鏈,則體內積累該有毒物質最多的是乙,最高級的生物體內的毒素最多,D錯誤;
故答案為:C
7.【答案】D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解析】【分析】(1)生態系統的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如綠色植物 )、消費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如動物 )、分解者(能將動植物遺體等分解成無機物,如細菌、真菌 )。
(2)生態系統的非生物部分:包含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無機鹽 )等,為生物提供物質和能量。
(3)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能力有一定限度,當外界干擾超過限度,生態系統會遭到破壞且難以恢復 。
(4)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生態系統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共同組成,缺一不可 。
【解答】A、該生態系統中,草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是生產者;牛直接以草為食,是消費者;細菌、真菌能分解動植物遺體等中的有機物,屬于分解者,而不是消費者,A錯誤。
B、該生態系統中,非生物部分除了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外,還有陽光、空氣、溫度等,B錯誤。
C、二氧化碳、水、無機鹽屬于非生物部分的物質,太陽提供能量,它們都是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C錯誤。
D、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若草場上放養的牲畜太多,超出了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會嚴重破壞草場植被,使土地沙化,草場難以恢復原樣,D正確。
故答案為:D。
8.【答案】D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
【解析】【分析】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是單向的、逐級減少的,即食物網中下一級的生物只能獲得上一級生物大約10%~20% 的能量。所以營養級越高的生物所含能量越少。
【解答】A、從圖中可以看出,種群①的數量變化通常與種群②的數量變化呈相反趨勢,即種群①數量增加時,種群②數量減少,反之亦然。這符合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的關系,A正確。
B、捕食者通常處于更高的營養級,因為它們捕食其他生物。因此,種群①的營養級比種群②高,B正確。
C、能量在食物鏈中逐級遞減,即被捕食者(種群②)所含的能量通常比捕食者(種群①)高,C正確。
D、從圖中可以看出,種群①數量減少時,種群②的數量并沒有減少,反而有時會增加,D錯誤。
故答案為:D。
9.【答案】D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生態球模型
【解析】【分析】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解答】生態瓶中除了具有生產者(水草)和消費者(小魚)外,在河沙里還含有細菌和真菌,它們是生態瓶中的分解者,該生態瓶中的非食物因素除了空氣和土壤外,還具有溫度、水、陽光等因素,可見生態瓶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是生態系統,D正確。
故答案為:D。
10.【答案】C
【知識點】生物物種的多樣性與保護
【解析】【分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主要有:①就地保護。②遷地保護。③建立基因庫。④構建法律體系。
【解答】 A、水是魚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良好的水質有利于魚類的生長發育,減少魚類病害的發生。水質監管有助于魚類的生存和繁育。A正確。
B、“枯木落葉”入地后,分解者能將它們含有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重新被植物生長吸收。B正確。
C、許多放生非本地物種動物的行為會導致生物入侵,破壞生物的多樣性。C錯誤。
D、自然保護小區是為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和典型植物群落而設定的面積較小的保護區。珍惜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保護大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D正確。
故答案為:C。
11.【答案】(1)種群
(2)光合作用
【知識點】種群的概念;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種群:一定范圍內同種生物的總和。
(2)光合作用的文字表達式。
【解答】(1)金魚屬于同種生物,所以金魚構成了種群。
(2)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
12.【答案】(1)種群
(2)弱酸(或酸)
(3)<
【知識點】種群的概念;物體的浮沉條件及其應用;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
【解析】【分析】(1)群落:一定范圍內所有生物的總和;生態系統:群落和周圍環境。
(2)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且pH值越小是,酸性越強。
(3)當物體的密度小于液體的密度時,物體將漂浮在液面上;當物體的密度等于液體的密度時,物體將懸浮;當物體的密度大于液體的密度時,物體將下沉。
【解答】(1)一定范圍內所有同種生物的總和稱為種群,可知所有的蘆葦構成了種群。
(2)常溫下,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
(3)由沉浮條件可知,當物體的密度小于液體的密度時,物體將漂浮在液面上,由此推測人工浮力裝置的密度小于河水的密度。
13.【答案】繡球花;堿;0.8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
【解析】【分析】(1)生產者:主要是指綠色植物以及藍、綠藻等光合細菌,它們能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把環境中的無機元素、水、二氧化碳這些無機物合成為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類等有機物。
消費者:主要以動植物為食。他們通過食物鏈傳遞能量和營養物質,對生態系統產生重要影響。
分解者:主要指微生物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及腐殖性動物。它們能把復雜的動植物有機殘體和動物排泄物分解為水、二氧化碳。
(2)①pH大于7呈堿性,pH=7呈中性,pH<7呈酸性;
②溶質質量=溶液質量×溶質質量分數。
【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繡球花是一種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屬于生產者;
(2)①根據題意可知,土壤的浸出液的pH大于7,則該土壤呈堿性;
②需檸檬酸的質量=100克×0.8%=0.8克。
14.【答案】(1)消費者
(2)②
(3)C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1)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2)光合作用的方程式:二氧化碳+水有機物+氧氣。
(3)食物鏈中傳遞的能量最終來自于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能量隨食物鏈單向流動,逐級遞減,能量傳遞效率約為10%至20%。
【解答】(1)甲和無機環境之間的箭頭是雙向的,可知甲是生產者。乙有指向丙的箭頭,可知乙是消費者,丙是分解者。
(2)碳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由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即圖中的②。
(3)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在傳遞時單向流動,逐級遞減,可知消費者和分解者獲得的能量少于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即a>b+c。
故答案為:C。
15.【答案】(1)群落
(2)R
(3)自動調節
【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群落的結構;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
【解析】【分析】(1)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組成,其中生物部分主要由生產者(主要綠色植物)、消費者(主要動物)、分解者(主要細菌、真菌)。非生物部分主要有陽光,空氣,水等。
(2)將特征不同的一群植物,用一分為二的方法,逐步對比排列,進行分類,稱為二歧分類法。
(3)根據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解答。
【解答】 (1)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一定空間內上的分布各物種的種群集合。因此該浮島里所有的生物共同構成了一個群落。
(2)二歧分類法的原則是:把原來的一群植物選用明顯而相關的形態特征分成相對應的兩個分支,再把每個分支中的分類群再用相對的性狀分成相對應的兩個分支,依次下去,直到將所有分類群分開為止。藻類植物無種子、無莖、葉分化、故圖乙所示的植物檢索表屬于藻類的是R。
(3)一個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強。因此與單種植物型浮島相比,混合植物型浮島的成分復雜,生物種類多,提高了該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所以穩定性更高。
16.【答案】(1)種群
(2)A;B;C
(3)水稻→害蟲→蝦→鱉
【知識點】種群的概念;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
【解析】【分析】(1)種群:一定范圍內所有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
(2)河蟹為水稻提供營養,減少與水稻競爭的雜草的數量,有利于水稻的生長,達到增產的目的。
(3)食物鏈從消費者開始,指向生產者。
【解答】(1)水稻屬于同種生物,可知所有水稻構成了一個種群。
(2)A、河蟹捕食害蟲,減輕了害蟲對水稻的危害,有利于提高水稻產量,故A正確;
B、河蟹排泄物為土壤提供養分,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水稻獲得更多的無機鹽,有利于增產,
故B正確;
C、河蟹攝食雜草,減少雜草對光照、養分等資源的競爭,有利于水稻的光合作用,促進了水稻生長,
有利于增產,故C正確。
故答案為:ABC。
(3)食物鏈的箭頭指向捕食者,其中一條食物鏈為:水稻→害蟲→蝦→鱉。
17.【答案】(1)分解者
(2)蟹
(3)自動調節能力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
【解析】【分析】(1)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2)能量隨著食物鏈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營養級越高,獲得的能量越少。
(3)生態系統中成分越復雜,自動調節能力越強。
【解答】(1)生態系統中的生物成分有: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圖中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
(2)食物鏈營養級越高,相對數量越少。食物鏈為丁甲乙丙,由圖1可知,由四種生物構成的食物鏈為:水生植物浮游動物蟹鷺,可知乙對應的是蟹。
(3)生態系統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保持穩定,但自動調節能力存在限度,若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系統會崩潰,難以恢復。
18.【答案】(1)被子
(2)種群
(3)A
【知識點】種子植物;種群的概念;生物進化的理論
【解析】【分析】(1) 被子植物的種子由果皮包裹,而裸子植物的種子裸露,沒有果皮包被;
(2) 種群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占據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 群落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一定空間內上的分布各物種的種群集合,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各個物種的種群,共同組成生態系統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空間內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
(3)根據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性分析判斷。
【解答】 (1)浙南木犀能夠產生種子,且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屬于被子植物。
(2) 在該保護區內所有的浙南木樨構成一個種群;
(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葉緣鋸齒是由基因決定的;葉緣鋸齒有利于植物適應高溫干旱等環境,達爾文認為這是植物在長期的生存斗爭過程中經過自然選擇的結果,故AC正確,而B、C錯誤。
故選AC。
19.【答案】(1)太陽能
(2)A
(3)缺氧(二氧化碳過多或pH太低或蝦被小魚捕食或蝦缺少食物或蝦的競爭能力弱等)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生態球模型
【解析】【分析】(1)根據生態系統中生產者的能量來源分析;
(2)二氧化碳溶于水會生成碳酸,導致pH減小;
(3)生態瓶內消費者數量多,導致水草數量最少,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最少,而瓶內消耗的氧氣最多、二氧化碳過多、pH值太低、蝦被小魚捕食、蝦缺少食物、蝦的競爭能力等原因,最終缺氧導致小蝦死亡。
【解答】 (1)根據題意可知,水草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屬于生態系統成分中的生產者,而水草的能量來自于太陽能。
(2)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B、C、D中有動物(消費者),動物吃水草,使水草的數量減少,導致光合作用減弱,并且動物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導致瓶內二氧化碳比A瓶內的多。因此持續光照8小時后,瓶內二氧化碳變化最小的是A,故瓶內液體pH最接近7的生態瓶是A。
(3)D生態瓶內的蝦存活時間最短,我認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缺氧(二氧化碳過多或pH太低或蝦被小魚捕食或蝦缺少食物或蝦的競爭能力弱等)
20.【答案】(1)生產者;分解者
(2)A→D→E
(3)C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
【解析】【分析】分析題圖:圖示是生態系統中碳循環示意圖,其中C表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庫,A表示生產者,D表示初級消費者,E表示次級消費者,B表示分解者.該生態系統的食物鏈為A→D→E,據此答題。
【解答】(1 )據分析可知A表示生產者,B表示示分解者。
(2)據分析可知該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A→D→E
(3)A、生態系統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組成,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分解者、消費者,也就是A,B,D,E,還包括陽光、溫度、水等,A錯誤。
B、生產者固定的能量包括呼吸作用消耗、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營養級和未被利用,B錯誤。
C、碳是以二氧化碳和含碳有機物形式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及生物群落內往復循環,C正確。
故答案為:C。
21.【答案】(1)小于
(2)植物→昆蟲→家禽→人類
(3)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加強對塑料制品生產、使用和回收管理或研發可降解塑料)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解析】【分析】食物鏈是英國動物生態學家埃爾頓于1927年首次提出的生態學術語。它是指生態系統中各種動植物和微生物之間由于攝食關系而形成的一種聯系,因為這種聯系就像鏈條一樣,一環扣一環,所以被稱為食物鏈。食物鏈揭示生物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規律,指出物質和能量從一種生物轉化到另一種生物時,后者(高營養級)的生物量約為前者(低位營養級)生物量的十分之一。組成食物鏈的各級生物,按照一定量的關系,由大到小列成金字塔。
【解答】(1)微塑料”是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物,在塑料制品生產和使用中會大量產生。納米級微塑料能被植物的根吸收,納米微塑料的粒徑一般在1納米至100納米之間。納米級微塑料直徑小于根細胞直徑。
(2) 寫出圖中微塑料遷移到人體最長的一條食物鏈: 植物→昆蟲→家禽→人類;食物鏈始于生產者,終于消費者;
(3) 微塑料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寫出一條減少微塑料污染的措施: 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加強對塑料制品生產、使用和回收管理或研發可降解塑料)
故答案為:(1)小于(2)植物→昆蟲→家禽→人類(3)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加強對塑料制品生產、使用和回收管理或研發可降解塑料)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南县| 朔州市| 平武县| 连城县| 丹阳市| 新田县| 尚志市| 崇信县| 常山县| 聂拉木县| 布尔津县| 门头沟区| 交城县| 天镇县| 中西区| 易门县| 三穗县| 揭阳市| 五河县| 满城县| 达孜县| 扶沟县| 阿克苏市| 永春县| 潜江市| 岑巩县| 高淳县| 孟津县| 新乡市| 云梦县| 涟源市| 沂源县| 金华市| 西乌珠穆沁旗| 海兴县| 英德市| 沁源县| 汉沽区| 河源市| 随州市| 车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