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核心精煉】八下 第4章 植物與土壤 實驗探究精選(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核心精煉】八下 第4章 植物與土壤 實驗探究精選(含解析)

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核心精煉】八下 第4章 植物與土壤 實驗探究精選
(綜合訓練,22道題)
1.【答案】(1)改用滴管滴加水;
(2)×100%;偏大;
(3)不合理,這樣會改變土塊中的空氣體積分數。
【分析】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中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
【解答】解:(1)根據實驗目的,快要浸沒土壤時,再換用滴管向量筒內滴水至土壤剛好浸沒,測得數據更準確,因此,小蘭實驗步驟中操作“?”處應該是改用滴管滴加水。
(2)根據小蘭的實驗,該土塊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為×100%=×100%。小蘭在向放有土塊的燒杯中注水時,不慎有少量水濺出,使得測量的水的體積增大,會導致測得的土塊中空氣的體積分數偏大。
(3)小浦的方案不合理,將土塊搗碎改變了土塊的疏松程度,從而改變了土塊中空氣的體積分數。
故答案為:(1)改用滴管滴加水;
(2)×100%;偏大;
(3)不合理,這樣會改變土塊中的空氣體積分數。
【點評】掌握對照實驗的原則是解題的關鍵。
2.【答案】(1)無機鹽
(2)蒸餾水
(3)蟻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4)用不同的植物進行重復實驗
【分析】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中這種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
【解答】解:(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還能為植物的生長提供水分、空氣和 無機鹽。
(2)為確保實驗組、對照組實驗結果的合理性,對影響實驗的其他相關因素應設置均處于相同理想狀態,所以要適當噴灑蒸餾水。
(3)由于①號土壤中的植物高度高于②號土壤中的植物高度,所以初步得出結論:蟻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4)為使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還應該用不同的植物進行重復實驗。
故答案為:(1)無機鹽
(2)蒸餾水
(3)蟻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4)用不同的植物進行重復實驗
【點評】掌握對照實驗和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物質是解題關鍵。
3.【答案】(1)②;(2)①停止用量筒倒水,改為膠頭滴管滴水;②;③B。
【分析】(1)土塊容器切割改變體積,鐵塊不易改變體積,據此分析;
(2)用滴管添加水更精確緩慢;比鐵塊多添加的水的體積等于空氣的體積,據此分析;
杯子越低,不易把土塊沖壞,杯子底面積越小,添加水的體積越小,差異越明顯。
【解答】解:(1)土塊容易切割改變體積,鐵塊不易改變體積,找一塊現成的棱長約4cm的正方體鐵塊,量出棱長。再從較大的土塊中切取與鐵塊相同的正方體,可操作性強,故選②;
(2)測量土塊中空氣體積。用滴管添加水更精確緩慢,將土塊和鐵塊分別放入2只相同的燒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先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如圖甲所示,快要浸沒土塊或鐵塊時,停止用量筒倒水,改為膠頭滴管滴水,直到水把土塊和鐵塊剛好浸沒。記錄用水的體積分別為V1、V2。
土塊中比鐵塊多添加的水的體積等于空氣的體積,即空氣體積為V1﹣V2;空氣體積占到的比例為;
杯子越低,不易把土塊沖壞,杯子底面積越小,添加水的體積越小,差異越明顯,故選:B。
故答案為:(1)②;(2)①停止用量筒倒水,改為膠頭滴管滴水;②;③B。
【點評】本題考查量筒的應用,與空氣的體積測量,屬于中檔題。
4.【答案】(1)土壤的質量、體積、干濕度等。
(2)砂土下方錐形瓶滲出的水量多于壤土下方錐形瓶滲出的水量。
(3)否。
【分析】對照實驗是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這個不同的條件,就是唯一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的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
【解答】解:(1)此實驗的實驗變量是不同種類的土壤,對照實驗除了實驗變量外,其他條件都需相同且適宜。因此,除了澆水量相同外,其它會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如土壤的質量、體積、干濕度等都要控制相同。
(2)土壤的滲水性能好,流失的水分就多,錐形瓶中收集到的水就多,所以如果觀察到砂土下方錐形瓶滲出的水量多于壤土下方錐形瓶滲出的水量,就可以得出砂土的滲水性能好的結論。
(3 )不同小組之間在澆水量的多少、土壤的質量、體積、干濕度等因素不一定相同,所以這種方法不可行。
故答案為:
(1)土壤的質量、體積、干濕度等。
(2)砂土下方錐形瓶滲出的水量多于壤土下方錐形瓶滲出的水量。
(3)否。
【點評】了解土壤的性質及科學探究的過程即可解答。
5.【答案】(1)不同土壤
(2)1號和3號
(3)不能,因為2號和4號的變量有兩個,不能確定生長狀況是由哪個變量引起的。
【分析】植物的生長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本題從土壤種類、澆水量、光照時間長短、施肥量等方面進行了探究實驗的設計,設計實驗方案時對變量的控制,是實驗成功的關鍵。
【解答】解:(1)分析1號2號花盆,澆水量、施肥量和光照時間相同,不同的是1號是壤土2號是黏土,所以想探究的問題是不同土壤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2)為了研究施肥多少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其唯一的變量應是施肥量,其他的土壤的種類、澆水量和光照時間都應相同,符合條件的是1號和3號。
(3)2號和4號變量有兩個,光照時間和施肥量,結果無法確定是由那個條件引起的。
故答案為:(1)不同土壤
(2)1號和3號
(3)不能,因為2號和4號的變量有兩個,不能確定生長狀況是由哪個變量引起的。
【點評】掌握對照實驗的設計是解題關鍵。
6.【答案】(1)<
(2)溶液種類和同種溶液的濃度
(3)細胞失去活性
【分析】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這主要取決于細胞周圍水溶液的濃度和植物細胞細胞液的濃度的大小,當周圍水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液的濃度時,細胞就吸水;當周圍水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液的濃度時,細胞就失水。
【解答】解:(1)當細胞周圍溶液的濃度大于植物細胞液的濃度時,細胞就失水。所以,發生“分離”現象是由于植物細胞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導致細胞失水。
(2)該實驗的變量是不同的溶液種類和同種溶液的濃度,因此小黃想要研究植物細胞的“分離”和“復原”現象與溶液種類和同種溶液的濃度有關。
(3)具有活性的植物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可發生“分離”和“復原”的現象。當蔗糖濃度為0.1克/毫升和0.3克/毫升時,滴加清水后細胞能“復原”;蔗糖溶液濃度0.5克/毫升時,細胞不能復原,可能原因是細胞失去活性。
故答案為:(1)<
(2)溶液種類和同種溶液的濃度
(3)細胞失去活性
【點評】掌握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及對照實驗的要求是解題的關鍵。
7.【答案】(1)C;
(2)BD;
(3)當細胞外的土壤浸出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反而會失水。
【分析】植物細胞吸水的原理是:當細胞液濃度大于周圍水溶液濃度時,植物細胞吸水;當植物細胞液濃度小于周圍水溶液濃度時,植物細胞失水。
【解答】解:(1)A、用顯微鏡觀察根毛細胞的結構特點時,載玻片上面不加蓋玻片,不是為了方便操作,A錯誤;
B、用顯微鏡觀察根毛細胞的結構特點時,載玻片上面不加蓋玻片,并不能擴大視野,B錯誤;
C、用顯微鏡觀察根毛細胞的結構特點時,載玻片上面不加蓋玻片,是為了防止根毛本身有一定的厚度,加蓋玻片觀察容易碰到鏡頭,C正確。
故選:C。
(2)具有大液泡的細胞吸水能力強。則從細胞形態、結構上看,具有大液泡的有B根毛細胞以及D伸長區細胞,所以二者具備較強吸水功能,BD符合題意。
故選:BD。
(3)將小麥幼苗放在土壤浸出液中培養時,并不是浸出液的溶質質量分數越大,小麥幼苗吸水現象越明顯。因為當細胞外的土壤浸出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反而會失水。
故答案為:(1)C;
(2)BD;
(3)當細胞外的土壤浸出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反而會失水。
【點評】掌握根尖結構與功能特點以及細胞吸水、失水原理是解題關鍵。
8.【答案】(1)蘿卜塊大小應該一樣。
(2)蘿卜塊細胞液的濃度大于清水的濃度,因此蘿卜塊吸水。
(3)當蘿卜塊細胞液濃度與周圍溶液濃度差別越大時,蘿卜塊失水越快。
(4)蘿卜塊硬挺和軟縮的變化。
【分析】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植物細胞吸水還是失水取決于細胞液濃度與周圍環境溶液的濃度大小.當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內部濃度時,細胞失水;當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內部濃度時,細胞吸水。
【解答】解:(1)這是一個對照試驗,變量是溶液的濃度,所以不能有其他的變量,因此蘿卜塊應該一樣大。
(2)植物細胞吸水的原理是:當細胞液濃度大于周圍水溶液濃度時,植物細胞吸水;當植物細胞液濃度小于周圍水溶液濃度時,植物細胞失水.A組清水體積略變小,原因最可能是:蘿卜塊細胞液的濃度大于清水的濃度,因此蘿卜塊吸水,導致A組清水體積略變小。
(3)從B組和C組實驗對比得出的結論是:當蘿卜塊細胞液濃度與周圍溶液濃度差別越大時,蘿卜塊失水越快。
(4)細胞的吸水和失水不只通過溶液體積的變化來定量證明,也可以通過測量蘿卜塊硬挺和軟縮的變化來定性證明,蘿卜塊變的硬挺表示它吸水了,吸水越多越硬;蘿卜塊變的軟縮表示失水了,失水越多越軟。
故答案為:(1)蘿卜塊大小應該一樣。
(2)蘿卜塊細胞液的濃度大于清水的濃度,因此蘿卜塊吸水。
(3)當蘿卜塊細胞液濃度與周圍溶液濃度差別越大時,蘿卜塊失水越快。
(4)蘿卜塊硬挺和軟縮的變化。
【點評】只要掌握了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以及對照試驗的原理,就能做對本題做出正確的解答。
9.【答案】(1)①;
(2)D;
(3)澆水。
【分析】植物吸水還是失水主要取決于細胞內外溶液濃度的大小。當細胞液的濃度大于周圍水溶液的濃度時,細胞就吸水;當細胞液的濃度小于周圍水溶液的濃度時,細胞就失水。
【解答】解:(1)①的液泡大,是吸水;②的液泡小,是失水,故可得出放在清水中的蘿卜細胞是①。
(2)根據信息“放在濃鹽水中數小時”,則細胞會失水,質量減小,D符合題意。
(3)對農作物一次施肥過多會出現萎蔫現象,主要是外部溶液濃度過大使細胞失水,可通過澆水緩解。
故答案為:(1)①;
(2)D;
(3)澆水。
【點評】掌握植物吸水、失水的原理是解題關鍵。
10.【答案】(1)木質部和韌皮部
(2)促進蒸騰作用,增加水分的運輸;溫暖且光照充足
(3)A
(4)蒸騰作用導致水分向上運輸的過程中逐漸減少
【分析】莖中輸導組織根據其構造和功能的不同,分為兩類,導管和篩管:導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篩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質。
【解答】解:(1)小濱的猜想結合了小杭和小江的觀點,認為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不僅通過木質部的導管,也通過韌皮部的篩管進行。
(2)實驗目的:選擇帶有一定數量葉片的枝條是為了利用葉片的蒸騰作用,增加水分的運輸,從而使得實驗現象更加明顯。溫暖且光照充足的環境有助于增強蒸騰作用,使實驗效果更明顯。
(3)在實驗中,A組(不作處理)和B組(剝去下半部樹皮的帶葉枝條)的木質部都染紅了,說明水分和無機鹽是通過木質部的導管運輸的。C組(除了下半木質部、髓的帶葉枝條,只留下樹皮)沒有染紅,說明韌皮部的篩管不參與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根據上述實驗現象,驗證了A.小杭的猜想,故選:A。
(4)實驗現象驗證:縱切面染色現象:由于蒸騰作用,水分從根部向上運輸的過程中會逐漸減少,因此越靠近枝條頂端,染色越淺。這表明水分在運輸過程中的消耗,也進一步驗證了水分是通過木質部的導管運輸的。小濱將A組枝條進行縱切,發現縱切面上越靠近枝條的頂端,染色變得越來越淺。因此出現該現象的原因是蒸騰作用導致水分向上運輸的過程中逐漸減少。
故答案為:(1)木質部和韌皮部
(2)促進蒸騰作用,增加水分的運輸;溫暖且光照充足
(3)A
(4)蒸騰作用導致水分向上運輸的過程中逐漸減少
【點評】本題綜合考查多個生物學基本知識。
11.【答案】(1)控粗細大小相似、葉片數相同
(2)增大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等物質的面積
(3)增強蒸騰作用,使實驗效果更明顯
(3)A組枝條染成紅色,C組枝條未染色。
(4)木質部被染成紅色;樹皮不被染成紅色
【分析】木本植物莖的結構由外向內依次為樹皮(包括表皮和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和髓。其中含有輸導組織—導管和篩管。導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篩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質。
【解答】解:(1)對照實驗要保證單一變量。①中橫線上的內容應該是取粗細大小相似、葉片數相同的同種木本植物枝條3根,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積相似的斜面,目的是控制單一變量。
(2)扦插時,為了讓枝條更好地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處理方法是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積相似的斜面的目的是增大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等物質的面積。
(3)蒸騰作用會促進水和無機鹽的運輸,植物的蒸騰作用受溫度、光照強度等因素的影響,實驗時將處理好的枝條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的原因是增強蒸騰作用,使實驗效果更明顯。
(3)A組的紅墨水能通過木質部中的導管向上運輸,所以A組枝條染成紅色,C組的紅墨水不能通過向上運輸,所以C組枝條未染色。
(4)導管是植物體內木質部中把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植株身體各處的管狀結構,而不在樹皮,植物體就是靠根、莖、葉的導管把水運輸到植物體的全身。篩管是植物韌皮部(樹皮包括表皮和韌皮部)內輸導有機養料的管道,將葉子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自上而下運輸到植物體的全身。若實驗結論成立,則A組的實驗現象是木質部被染成紅色,且樹皮不被染成紅色,C組實驗現象是都不變紅。
故答案為:(1)控粗細大小相似、葉片數相同
(2)增大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等物質的面積
(3)增強蒸騰作用,使實驗效果更明顯
(3)A組枝條染成紅色,C組枝條未染色。
(4)木質部被染成紅色;樹皮不被染成紅色
【點評】理解導管的位置和功能,對照實驗的一般步驟及目的是解答此題的關鍵。
12.【答案】(1)增大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面積,控制單一變量
(2)莖中的導管位于樹皮
(3)三根枝條都沒有葉片,蒸騰作用較弱,紅墨水向上運輸的速度較慢
(4)自下而上,紅色越變越淺
【分析】控制變量是指那些除了實驗因素(自變量)以外的所有影響實驗結果的變量,這些變量不是本實驗所要研究的變量,所以又稱無關變量或非實驗因素,莖是根和葉之間起輸導和支持作用的植物體重要的營養器官。
【解答】解:(1)削成斜面是為了增大枝條吸收水的面積,斜面的面積相同是為了控制實驗的變量,使實驗的變量保持單一性。
(2)A組和B組對照,變量為下半部分樹皮,根據實驗探究的問題,假設莖中的導管位于樹皮。
(3)水分和無機鹽是自下而上運輸,運輸的動力來自于蒸騰作用。蒸騰作用主要通過植物的葉片進行,故3根枝條中上部的橫截面都未被染色的原因是:三根枝條都沒有葉片,蒸騰作用較弱,紅墨水向上運輸的速度較慢。
(4)水分和無機鹽是自下而上通過植物莖的木質部中的導管運輸,所以把A組枝條縱切后可以觀察到紅色是自上而下逐漸變濃的,故縱切面上越靠近枝條的頂端,染色會變得越淺。
故答案為:(1)增大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面積,控制單一變量
(2)莖中的導管位于樹皮
(3)三根枝條都沒有葉片,蒸騰作用較弱,紅墨水向上運輸的速度較慢
(4)自下而上,紅色越變越淺
【點評】掌握莖的結構和功能,土壤中的水和無機鹽是通過導管從根到莖向上運輸。
13.【答案】(1)粗細大小相似、葉片數相同(合理即可);
(2)除去木質部和髓的帶葉枝條(或除去木質部的帶葉枝條);
(3)水分是通過木質部的導管由下向上運輸的;
(4)溫度較高;氣流速度較快(合理即可)。
【分析】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
【解答】解:(1)三種樹枝應體現控制變量法故選同種、粗細大小相似、葉片數相同的樹枝。
(2)從表中可知 C未被染色,故C應是除去木質部和髓的帶葉枝條(或除去木質部的帶葉枝條)。
(3)若將B枝條縱切,用放大鏡觀察縱切的染色部位,染色部位越靠近枝條的頂端,顏色越來越淺,則說明水分是通過木質部的導管由下向上運輸的。
(4)若想要盡快地觀察到實驗現象,可以將圖中所示燒杯放在有一定光照,溫度較高,氣流速度較快的環境中,這樣使蒸騰作用增強,加快水分自下而上的運輸,就盡快地觀察到實驗現象了。
故答案為:(1)粗細大小相似、葉片數相同(合理即可);
(2)除去木質部和髓的帶葉枝條(或除去木質部的帶葉枝條);
(3)水分是通過木質部的導管由下向上運輸的;
(4)溫度較高;氣流速度較快(合理即可)。
【點評】熟練掌握對照試驗設計原則、植物木質部和韌皮部的特點是答題關鍵。
14.【答案】(1)C;
(2)防止量筒內水分蒸發,影響實驗效果;
(3)A。
【分析】(1)植物的蒸騰作用是指植物體內的水通過氣孔以水蒸氣的形式散發到大氣中去的過程;
(2)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
【解答】解:(1)題中A、B、C的變量是葉片,其它條件都一樣,因此是一組對照實驗。A的葉片多,B的葉片少,C沒有葉片,可觀察三個裝置中液面的下降情況。因此該實驗探究的問題是:蒸騰作用主要是通過葉進行的嗎?
故選:C。
(2)量筒內滴加油滴并讓油滴鋪滿水面的目的是防止量筒內水分蒸發,影響實驗效果;
(3)A、B、C作為一組對照實驗,實驗變量是葉的數量,葉是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枝條葉的數量越多,蒸騰作用散失的水分就越多,散失的水分是來自量筒中的水,因此A所在的量筒中液面下降的快,B所在的量筒中液面下降的慢、C所在的量筒中液面下降的最慢。
故答案為:(1)C;
(2)防止量筒內水分蒸發,影響實驗效果;
(3)A。
【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掌握蒸騰作用的過程、對照實驗的特點。
15.【答案】(1)塑料袋內壁上有較多的小水珠
(2)蒸騰
(3)量筒C內裝入等量的清水和油,將枝條去掉葉后插入量筒C中,與A一起放在陽光下并觀察現象。
【分析】蒸騰作用是水分以氣體狀態從植物體內散失到體外大氣中的過程,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是葉片。
【解答】解:(1)(2)如圖裝置,在室溫條件下,A的塑料袋內壁上有較多的小水珠。蒸騰作用是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主要是葉子)以水蒸氣的形式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如圖A裝置中塑料袋內壁上的小水珠是植物體的水分以水蒸氣的形式散失遇到冷的塑料袋凝結而成的,由此說明植物具有蒸騰作用。
(3)若要證明水分主要是通過葉片散失的,再提供一套儀器C和一根枝條,在量筒C內裝入等量的清水和油,將枝條去掉葉后插入量筒C中,與A一起放在陽光下并觀察現象。
故答案為:
(1)塑料袋內壁上有較多的小水珠
(2)蒸騰
(3)量筒C內裝入等量的清水和油,將枝條去掉葉后插入量筒C中,與A一起放在陽光下并觀察現象。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植物的蒸騰作用、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原理知識的掌握情況,考查學生的科學探究的能力。
16.【答案】(1)三
(2)A和B
(3)植物體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是葉片
(4)降低蒸騰作用,減少水分散失
【分析】1、蒸騰作用是水分以氣體狀態從植物體內散失到體外大氣中的過程,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是葉片。
2、對照實驗,應遵循變量唯一的原則。
【解答】解:(1)水分的蒸發和散失受溫度的影響,溫度越高,水分散失越多。由表中可知,第三天,A、B、C三個量筒中水分散失最多,由此推斷第三天溫度最高。
(2)分析天竺葵的莖散失水分,變量是植物的莖,應選擇A、B兩組,形成對照實驗。
(3)小金同學分析表格數據可以看出C量筒內的枝條帶有葉片,結果每天散失的水分都比A、B量筒的多,所以得到的結論是植物體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是葉片。
(4)移栽樹木降低蒸騰作用,減少水分散失,提高成活率。所以,移栽樹木時剪去部分葉片是為了降低蒸騰作用,減少水分散失。
故答案為:(1)三
(2)A和B
(3)植物體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是葉片
(4)降低蒸騰作用,減少水分散失
【點評】理解掌握植物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是葉片是解題的關鍵。
17.【答案】(1)葉的多少影響蒸騰作用的強度,植物蒸騰與葉片的數量有關(合理即可)。
(2)C。
(3)閉合;由于細胞液的濃度小于蔗糖溶液濃度,保衛細胞會失水。
【分析】(1)蒸騰作用是指植物體內的水分通過葉片的氣孔以水蒸氣的形式散發到大氣中去的一個過程,可見葉片是蒸騰作用的主要部位。其次葉柄和幼嫩的莖也能蒸騰少量的水分,也能進行一定的蒸騰作用.
(2)保衛細胞圍成的空腔是氣孔,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時,氣孔就張開,反之氣孔就關閉。
(3)對照實驗,應遵循變量唯一的原則。
【解答】解:(1)本實驗所探究的問題是:“植物體什么結構與蒸騰作用有關呢?”,圖中實驗裝置顯示,變量是葉,因此,假設是:葉的多少影響蒸騰作用的強度,植物蒸騰與葉片的數量有關。
(2)A、本實驗是探究實驗,實驗要設置對照,要有唯一變量并進行重復實驗,結果才更科學。實驗中為減少試管中水分蒸發影響實驗現象,在試管中滴加油可以防止水分從液面蒸發,A正確。
B、實驗過程中,植物通過葉片蒸騰失水,失水越多,試管中液面下降越多,因此液面高度差能反映蒸騰作用的強弱,B正確。
C、實驗裝置1、2、3放在不同環境中,做法不正確,因為這樣設計實驗變量不唯一,失去科學性,因此,C錯誤。
D、該探究實驗要多次重復實驗,結果才更可信,D正確。
(3)撕取菠菜葉下表皮,放在清水中,保衛細胞會吸水膨脹,所以①中觀察到氣孔的狀態是張開的;從蓋玻片的一側滴入一定濃度的蔗糖溶液,在蓋玻片的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由于細胞液的濃度小于蔗糖溶液濃度,保衛細胞會失水,所以②中觀察到氣孔的狀態是閉合的。
故答案為:
(1)葉的多少影響蒸騰作用的強度,植物蒸騰與葉片的數量有關(合理即可)。
(2)C。
(3)閉合;由于細胞液的濃度小于蔗糖溶液濃度,保衛細胞會失水。
【點評】掌握氣孔的功能及開閉原理及光合作用的意義是解題的關鍵。
18.【答案】(1)樹葉表面積大蒸騰作用強,實驗現象明顯。
(2)30。
(3)溫度會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
【分析】1、水分從活的植物體內通過植物體表面以水蒸氣狀態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
2、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中這種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對照實驗包括實驗組和對照組。
【解答】解:(1)蒸騰作用的主要部位是葉片。水分以水蒸氣的形式通過氣孔散失到大氣中,葉表面積越大,氣孔數越多,蒸騰作用越強。因此,為了使實驗效果更明顯,在溫度較高且樹葉選擇表面積較大的植物進行實驗,有利于蒸騰作用的進行。
(2)對照實驗遵循單一變量原則,所以,如果乙、丁是—組對照實驗,變量是光照,則丁組中的“?”處應填30℃,與乙組保持一致。
(3)乙、丙除了溫度不同,其他條件都相同,是一組對照實驗,5小時后裝置質量乙組質量小于丙組,據此可得出結論:溫度會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
故答案為:
(1)樹葉表面積大蒸騰作用強,實驗現象明顯。
(2)30。
(3)溫度會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
【點評】掌握對照實驗原則及蒸騰作用是解題的關鍵。
19.【答案】( 1 )多于
(2)自來水的溫度太低
(3)3
【分析】蒸騰作用是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主要是葉子)以水蒸汽狀態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葉片是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
【解答】解:(1)發現貼在葉片下表皮上的試紙先變色且顏色深一些,說明下表皮散失了更多水分,即明下表皮散發出來的水分多于上表皮散發出來的水分。
(2)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有環境氣溫、光照強度、空氣濕度、空氣的流動狀況等。小明按方案二進行實驗,發現無論上表皮還是下表皮都沒有觀察到氣泡。根據學過的知識,小明沒有觀察到氣泡可能的原因是:自來水的溫度太低,植物的蒸騰作用強度極低,幾乎停滯。
(3)由圖可得總散失水分質量為5g,上表皮散失水分2g,故由下表皮蒸騰作用散失的水量為:5g﹣2g═3g。
故答案為:( 1 )多于
(2)自來水的溫度太低
(3)3
【點評】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明確葉片的基本結構及其主要功能和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的相關知識。
20.【答案】(1)相同時間內,U形管右側液面下降的高度。
(2)h2>h1。
(3)乙和丙是一組對照實驗,變量是溫度,通過比較能U 形管右側液面下降的高度可以證明植物蒸騰作用與溫度的關系,即在一定的范圍內,溫度越高,植物的蒸騰作用越強。
【分析】蒸騰作用是水分以氣體狀態從活的植物體內通過植物體表面(主要是葉子)散失到植物體外的大氣中的過程。
【解答】解:(1)蒸騰作用是水分以氣體狀態從活的植物體內通過植物體表面(主要是葉子)散失到植物體外的大氣中的過程。蒸騰作用會帶走部分水分,因此本實驗通過比較相同時間內,U形管右側液面下降的高度來判斷蒸騰作用強弱。
(2)當植物周圍環境溫度一定并適宜,土壤中水分和光照強度一定時,同一株植物周圍環境的濕度越大,蒸騰作用就越弱。小科設置甲、乙實驗,基于的猜想是h2>h1。
(3)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乙和丙是一組對照實驗,變量是溫度,通過比較能U 形管右側液面下降的高度可以證明植物蒸騰作用與溫度的關系,在一定的范圍內,溫度越高,植物的蒸騰作用越強。
故答案為:
(1)相同時間內,U形管右側液面下降的高度。
(2)h2>h1。
(3)乙和丙是一組對照實驗,變量是溫度,通過比較能U 形管右側液面下降的高度可以證明植物蒸騰作用與溫度的關系,即在一定的范圍內,溫度越高,植物的蒸騰作用越強。
【點評】植物的蒸騰作用是中考常考的知識,應主要掌握。
21.【答案】(1)防止水分蒸發。
(2)相同時間后硅膠干燥膠片增加的質量。
(3)少于。
(4)實驗前錐形瓶中的水量和實驗后錐形瓶中的水量。
【分析】植物的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是葉片,水分通過葉片的氣孔以水蒸氣的形式散失到大氣中。散失水分的多少與葉片上氣孔的數量有關。
【解答】解:(1)(2)錐形瓶液面有油團,防止水分蒸發。因此可以通過觀察錐形瓶中水的多少來反映植物蒸騰作用的速率。
(3)蒸騰散失的水分被硅膠片吸收,因此硅膠片增加的重量就是蒸騰散失的水量,實驗測得△m甲>△m丙>△m乙>△m丁,由此說明上表皮的氣孔比下表皮的氣孔少。
(4)利用該實驗裝置研究了植物的蒸騰作用產生的水占據植物總吸水量的比例,需要測量裝置中實驗前錐形瓶中的水量和實驗后錐形瓶中的水量。
故答案為:
(1)防止水分蒸發。
(2)相同時間后硅膠干燥膠片增加的質量。
(3)少于。
(4)實驗前錐形瓶中的水量和實驗后錐形瓶中的水量。
【點評】植物的三大生理活動是中考的必考點,掌握基礎知識,再進行推理是解題的關鍵。
22.【答案】(1)植物通過蒸騰作用散失了水分
(2)氣孔被堵塞,蒸騰作用受阻,葉面溫度較高
(3)
【分析】蒸騰作用:是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主要是葉子)以水蒸氣的形式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植物的蒸騰作用散失的水分約占植物吸收水的99%。蒸騰作用為大氣提供大量的水蒸氣,增加空氣濕度,降雨量增多,蒸騰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熱量,使氣溫降低,夏天也較涼爽,形成良性循環。蒸騰作用是根吸水的動力,促進了水和無機鹽的運輸,蒸騰作用還能降低溫度。
【解答】解:(1)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實驗組的干燥劑增重量與吸水量接近,對照組的干燥劑增重量和吸水量為0,說明實驗組中的植物通過蒸騰作用散失了水分,而對照組沒有植物進行蒸騰作用。蒸騰比例接近或略低于100%,這可能是因為實驗中存在一些誤差,如水分的蒸發等。
(2)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在照射10分鐘和20分鐘后,無處理組(即葉片未被凡士林堵塞氣孔的組)的葉面溫度低于凡士林組(即葉片氣孔被凡士林堵塞的組)。這表明無處理組的葉片通過蒸騰作用帶走了部分熱量,從而降低了葉面溫度。凡士林組由于氣孔被堵塞,蒸騰作用受阻,葉面溫度較高。
(3)設計一張該實驗記錄表,需要注意以下要點:①裝置狀態:記錄是否開啟風扇。②初始移液管刻度:記錄實驗開始時移液管中的水位刻度。③15分鐘后移液管刻度:記錄15分鐘后移液管中的水位刻度。④移液管下降量:計算兩次刻度之差,得到15分鐘內水分的下降量。⑤蒸騰速率:根據移液管下降量計算蒸騰速率,即單位時間內水分的散失量。
故答案為:(1)植物通過蒸騰作用散失了水分
(2)氣孔被堵塞,蒸騰作用受阻,葉面溫度較高
(3)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蒸騰作用相關知識。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核心精煉】八下 第4章 植物與土壤 實驗探究精選
(綜合訓練,22道題)
1.為了測定某菜地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小蘭和小浦分別取了長、寬、厚都是4cm的土塊,各自展開以下實驗:
小蘭:另取一塊相同規格的鐵塊,將土塊和鐵塊分別放入2只相同的燒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先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如圖甲所示。快要浸沒土塊或鐵塊時,?,直到水把土塊和鐵塊剛好浸沒。記錄加入水的體積分別為V1、V2。
小浦:將該土塊搗碎裝入量筒內,使土壤表面保持平整,再取一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加水至土壤剛好浸沒(操作方法與小蘭相同),如圖乙所示。記錄加入水的體積為V3。
(1)根據實驗目的,小蘭實驗步驟中操作“?”處應該是     。
(2)根據小蘭的實驗,該土塊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為     。小蘭在向放有土塊的燒杯中注水時,不慎有少量水濺出,會導致測得的土塊中空氣的體積分數     。(填“偏大”“不變”或“偏小”)。
(3)小浦認為自己的實驗方案更加簡便,請你結合實驗目的評價小浦的方案是否合理,并說明理由  。
2.“蟻巢土”(螞蟻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長。小科設計下面的實驗來探究“蟻巢土”對植物的生長是否有影響。
Ⅰ.實驗步驟
(1)土壤采集:
土壤編號 土壤來源 采集方法
①號土壤 “蟻巢土” 以螞蟻窩為中心,挖取直徑為10cm、深10cm 范圍的土壤
②號土壤 螞蟻窩附近的土壤 在螞蟻窩附近找到土質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按相同方法取土
(2)土壤分裝:將20只大小相同的花盆平均分成兩組,將等量的①、②號土壤分別裝入第一組和第二組花盆中。
(3)種植植物:在20只花盆中各栽種1株生長良好、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置于溫度適宜且有光照的地方進行培養,定期噴灑     。每日測量并記錄不同土壤中植株的高度(平均值),連續18天。
Ⅱ.實驗結果
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長曲線如圖,請據上述實驗回答問題。
(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還能為植物的生長提供水分、空氣和     。
(2)請將實驗步驟(3)補充完整     。
(3)根據上述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結論:    。
(4)為使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該實驗還可以怎樣改進?    。
3.土壤中其實有很多小孔,體積被空氣占據著。小敏同學想測出某塊土壤中空氣所占的比例。
(1)得到體積相同的土塊與鐵塊。
小敏的想法有如下兩種:①從較大土塊中切下一塊棱長為4cm的正方體土塊,再找一塊規格與之完全相同的鐵塊。②找一塊現成的棱長約4cm的正方體鐵塊,量出棱長。再從較大的土塊中切取與鐵塊相同的正方體。以上兩種做法中,更合理的是     (選填“①”或“②”)。
(2)測量土塊中空氣體積。
操作:將土塊和鐵塊分別放入2只相同的燒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先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如圖甲所示,快要浸沒土甲塊或鐵塊時,▲,直到水把土塊和鐵塊剛好浸沒。記錄用水的體積分別為V1、V2。
①上述▲處的操作應是     。
②若土塊體積為V,則該土壤所占的體積中,空氣體積占到的比例為     。
③為減小測量誤差,實驗時所用燒杯應選圖乙中的     (選填“A”或“B”)。
4.同學們學習了土壤的結構和類型后,發現不同的土壤滲水能力是不同的。于是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并分小組進行了如下研究:
(1)實驗中,第一小組在兩個漏斗中應放入不同種類的土壤,除了澆水量相同外,還要控制相同的量是     。
(2)若通過實驗得出砂土的滲水性能好的結論,那么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     。
(3)實驗時,有同學認為通過比較不同小組錐形瓶中水體積的多少,也能判斷不同小組間所選用土壤的滲水能力,你認為這種方法是否一定可行?
(選填“是”或“否”)。
5.為了探究植物的生長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進行了如下的實驗:選取相同的花盆和同樣的植物,按表給定的條件進行(+號的個數代表澆水量的多少或光照時間的長短或施同種肥料的多少)。
號碼 選用的土壤 澆水量 光照時間 施肥量
1 壤土 +++ ++++ +++
2 黏土 +++ ++++ +++
3 壤土 +++ ++++ ++
4 黏土 +++ ++ ++
5 壤土 ++++ +++
(1)對比1、2號盆中的植物的生長情況,研究的應是   對植物生長會造成什么影響。
(2)為了研究施肥多少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應對     盆植物生長情況作比較。
(3)比較2號和4號植物的生長情況,能不能得出比較科學的結論?為什么?    。
6.小黃在完成“植物失水的實驗”后,發現植物細胞因失水,細胞膜以內部分與細胞壁逐漸分離,有的滴加清水后細胞能“復原”(如圖所示),有的又不能。
請教老師后得知:具有活性的植物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可發生這種“分離”和“復原”的現象。為進一步研究,他以萬年青葉表皮細胞為材料,設計并開展了以下實驗:
溶液種類 溶液濃度(克/毫升) 分離程度 滴清水復原狀況
蔗糖溶液 0.1 輕微分離 復原
0.3 明顯分離 復原
0.5 明顯分離 不能復原
氯化鈉溶液 0.3 明顯分離 不能復原
硝酸鉀溶液 0.3 明顯分離 不能復原
(1)發生“分離”現象是由于植物細胞液濃度   (填“>”、“<”或“═”)外界溶液濃度導致細胞失水。
(2)根據實驗操作小黃想要研究植物細胞的“分離”和“復原”現象與  有關。
(3)結合材料,小黃分析蔗糖溶液中細胞不能復原的原因可能是     。
7.以下為教材中觀察小麥根尖的活動:
Ⅰ.取小麥的幼根,先用放大鏡觀察它的外形,找到根尖的各部分結構,注意根毛的數量和著生部位。
Ⅱ.用顯微鏡(低倍鏡,不加蓋玻片)觀察根毛細胞的結構特點。
Ⅲ.用顯微鏡觀察植物根尖縱切的永久裝片。
回答以下問題:
(1)在用顯微鏡觀察根毛細胞的結構特點時,載玻片上面不加蓋玻片,除了載玻片上的水不會污染鏡頭外,還有一個原因最可能是     。
A.為了減少麻煩,方便操作 B.為了擴大視野,便于觀察
C.根毛本身有一定的厚度,加蓋玻片觀察容易碰到鏡頭
(2)如圖為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根尖各結構中的部分細胞。實驗表明,具有大液泡的細胞吸水能力強。則從細胞形態、結構上看,下列具備較強吸水功能的細胞是     。(用字母表示)
A.根冠細胞B.根毛細胞C.分生區細胞D.伸長區細胞
(3)有同學認為:將小麥幼苗放在土壤浸出液中培養時,浸出液的溶質質量分數越大,小麥幼苗吸水現象越明顯。你是否贊同他的觀點,簡要說明理由。     。
8.倪老師在課堂.上展示課本上“植物植物細胞細胞失水的實驗”后,要求同學們再想出其它方法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條件。小森同學做了如下實驗:
步驟一:分別取20mL清水和20mL不同濃度(5%、10%)的食鹽水依次置于A、B、C三個燒杯。
步驟二:取三塊新鮮小蘿卜塊,分別置于A、B、C三個燒杯中(蘿卜塊全部被淹沒),都靜置浸泡5分鐘。
步驟三:取出蘿卜塊,分別測量出三只燒杯中液體的體積。
步驟四:記錄數據于下列表中。
周圍溶液濃度(%)
清水(A) 5%的食鹽水(B) 10%的食鹽水(C)
溶液體積(mL) 19.5 22.6 24.4
(1)步驟二中存在明顯不足,請幫助指正:    。
(2)A組清水測出的值略變小(不考慮蒸發、讀數誤差),原因最可能是:   。
(3)從B組和C組實驗對比得出的結論是:    。
(4)該實驗除了通過定量證明植物細胞的吸水或失水,也可以通過     的變化來定性證明植物細胞的吸水或失水。
9.某科學興趣小組將新鮮的蘿卜分別放入濃鹽水和清水中,一段時間后取出并制成臨時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結果如圖所示。請回答:
(1)在顯微鏡下觀察到放在清水中的蘿卜細胞是     (填序號)。
(2)另取一塊蘿卜先稱其質量,然后放在濃鹽水中數小時,在此過程中,每隔相同時間稱量一次,則能代表蘿卜塊質量隨時間變化曲線的是     。
A. B. C. D.
(3)農民伯伯對農作物一次施肥過多會出現萎蔫現象,最簡便有效的解決辦法是     。
10.某科學研究小組設計了如圖實驗來探究莖運輸水和無機鹽的部位。根據莖的結構,小濱和他的兩個同學提出了以下猜想:
小杭: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是通過木質部的導管進行的。
小江: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是通過韌皮部的篩管進行的。
小濱: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是通過     進行的。
實驗步驟如下:
步驟一:她取了如圖甲所示的同種木本植物枝條3根,A組枝條不做處理;B組枝條剝去下半部樹皮;C組枝條除去下半部木質部和髓,只留下樹皮。
步驟二:處理好后,將每組枝條均插入盛有一定量稀紅墨水的燒杯中固定(B組枝條只將剝去樹皮的部分浸入紅墨水中,C組枝條只將除去木質部和髓的樹皮浸入紅墨水中),10分鐘后取出枝條,用刀片橫切枝條中上部,觀察橫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將實驗現象記錄在表格中,完成下列問題:
實驗組別 實驗現象
A.帶葉枝條(不作處理) 木質部染紅
B.剝去下半部樹皮的帶葉枝條 木質部染紅
C.除了下半木質部、髓的帶葉枝條,只留下樹皮 沒有染紅
(1)根據實驗步驟完成小濱的猜想。
(2)該實驗選擇的木本植物枝條上帶有一定數量的葉片的目的是     ;為了使實驗現象明顯,應將植株放在     環境中進行實驗。
(3)根據上述實驗現象,驗證了     的猜想。
A.小杭 B.小江 C.小濱
(4)小濱將A組枝條進行縱切,發現縱切面上越靠近枝條的頂端,染色變得越來越淺。出現該現象的原因是     。
11.某科學興趣小組為了驗證水分和無機鹽在莖木質部的導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運輸,設計了如下實驗。
【實驗材料和器具】新鮮帶葉的木本植物枝條若干,燒杯(或礦泉水瓶),紅墨水,清水,刀片,放大鏡等。
【實驗步驟】
①取______的同種木本植物枝條3根,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積相似的斜面,再分別按表中的3種處理方法處理。
②處理好后,將每組枝條分別插入3瓶盛有等量稀釋紅墨水的燒杯中,并用3個夾子將各組枝條分別固定(B 組枝條只將剝去樹皮的木質部部分浸入紅墨水中),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0分鐘后取出枝條,用刀片橫切、縱切枝條的中上部,用放大鏡觀察橫縱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將實驗現象記錄在表中。
【實驗結果與分析】
實驗組別 實驗現象(記錄被染色的部位)
A.自然帶葉枝條(不作處理) ×××
B.剝去下半部樹皮的帶葉枝條 ×××
C.除去木質部和髓的帶葉枝條,只留下樹皮 ×××
【表達與交流】
(1)請補充①中橫線上的內容     。
(2)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積相似的斜面的目的是     。
(3)將處理好的枝條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的原因是     。
(4)若實驗結論成立,則A組的實驗現象是     且     ;C組實驗現象是都不變紅。
12.小樂通過實驗探究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部位,實驗步驟如下。
①取粗細大小相似的同種木本植物枝條3根,如圖所示。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且斜面的面積相同,再分別按表中的3種處理方法處理。
②處理好后,將每組枝條分別插入3瓶盛有等量稀釋紅墨水的燒杯中,并用3個夾子將各組枝條分別固定(B組枝條只將剝去樹皮的木質部部分浸入紅墨水中),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0分鐘后取出枝條,用刀片橫切枝條的中上部,用放大鏡觀察枝條橫切面被染色的部位。
實驗組別 實驗現象
A.自然狀態的枝條(不作處理)
B.剝去下半部樹皮的枝條
C.除去木質部的枝條,只留下樹皮
(1)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且斜面的面積相同,其目的是   。
(2)A組和B組對照,基于的假設是     。
(3)按照實驗步驟正確操作后,觀察發現3根枝條中上部的橫截面都未被染色。請從實驗選材角度分析,說明原因:    。
(4)改進實驗后,依據現象可以得出結論:莖對水和無機鹽的運輸是通過木質部運輸的。若將A組枝條進行縱切,依據     的現象,還可說明莖對水和無機鹽的運輸方向是自下而上的。
13.小樂在研究植物對水分的運輸,驗證“莖運輸水的部位在木質部”時,完成了如下實驗:
①實驗步驟:取     的木本植物枝條3根,分別標記為A、B、C。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積相似的斜面,按表所示方式處理(其中C組待填)。將處理好的枝條插入盛有稀釋紅墨水的燒杯中(如圖所示),置于實驗室內35分鐘后取出枝條,用刀片橫切各枝條的中上部,用放大鏡觀察橫切面的染色部位,并記錄在表中。
②實驗結果
組別 處理方法 橫切枝條中上部的現象
A 帶葉枝條(不做處理) 木質部變紅色
B 剝去下半部樹皮的帶葉枝條 木質部變紅色
C     未被染色
回答下列問題:
(1)請將實驗步驟補充完整:    (寫出2點)。
(2)表格中C枝條的處理方法是     。
(3)若將B枝條縱切,用放大鏡觀察縱切的染色部位,觀察到越靠近枝條的頂端,顏色變得越來越淺,可以進一步證明     。
(4)若想要盡快地觀察到實驗現象,可以將圖中所示燒杯放在     的環境中(寫出2點)。
14.小濱在同一植株上取相同大小的三個枝條,分別標記為A、B、C。枝條A保留全部葉片,枝條B摘除部分葉片,枝條C摘除全部葉片,然后將它們分別插入三個大小相同、盛有等量清水的量筒中(如圖)。在每個量筒中滴加滴形成油膜鋪滿水面,將這三個裝置放在相同的環境條件下,24小時后觀察量筒中液面的變化。
(1)小濱探究的問題是     (填序號)
A.光合作用主要是通過葉進行的嗎? B.油滴對植物吸水有影響嗎?
C.蒸騰作用主要是通過葉進行的嗎? D.呼吸作用主要是通過葉進行的嗎?
(2)實驗中油膜的作用是     。
(3)預測實驗現象:A、B、C三個裝置液面下降幅度最大的是     (填序號)。
15.在A、B兩個量筒中加入等量清水,然后在A量筒中插入一根枝條,但B量筒中不插入枝條。在上述的兩個量筒水面上加一層油,把塑料袋罩在上述兩個量筒上,并將其縛于量筒上端,記下兩個量筒內水面的刻度。將A、B放在陽光下幾小時,觀察塑料袋內的現象和量筒內液面的高度。
(1)裝置A中塑料袋中觀察到的現象是    。
(2)該實驗說明植物具有     作用。
(3)莖也會散失水分,如果再提供一套儀器和一根枝條,請你將本實驗加以改進,以證明水分主要是通過葉片散失的,請簡述實驗設計過程:   。
16.在探究“植物體主要通過什么器官散失水分”的問題時,小金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取A、B、C三個量筒,放在室內陰涼處。A中不放植物,B、C中各放一個生長狀態相同的天竺葵枝條,B去掉所有葉片,C保留所有葉片,每天上午8時,向量筒加水至100毫升。晚上8時記錄液面的刻度,連續5天,測得數據如下表所示。請分析數據并回答問題:
組別 液面刻度(毫升)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A 99.5 99.5 99 99.7 99.3
B 94 96 90 97 92
C 60 62 50 64 60
(1)在五天中,每個量筒每天散失水分的量是不一樣的,由此推斷氣溫最高的是第     天。
(2)在分析天竺葵的莖散失水分時,應選取的實驗組別是     。
(3)小金同學分析表格數據可得到的結論是     。
(4)根據以上結論,分析移栽樹木時剪去部分葉片可以提高成活率的原因是     。
17.小安發現溫室大棚的內壁凝結了水珠,他認為除了土壤中水分的蒸發,水還來自植物的蒸騰作用。于是對植物的蒸騰作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問題一:蒸騰作用的強弱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1)小安做出假設,并通過圖1所示實驗裝置進行了實驗驗證。那么他作出的假設是  。
(2)下列對該實驗設計的相關分析,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加入油層可以防止水分從液面蒸發 B.實驗前后液面高度差反映蒸騰作用強弱
C.將1、2、3分別放在不同濕度條件下 D.該實驗應該多次重復,結果才更加可信
問題二:氣孔是如何實現自動控制的?
氣孔是植物蒸騰作用的“門戶”。如圖2是氣孔張開和閉合的電鏡掃描照片。
小吉推測:綠色植物氣孔的狀態可能和保衛細胞的吸水與失水有關,他設計了如下實驗:
①撕取菠菜葉下表皮,將其在清潔載玻片上的一滴清水中展平,蓋上蓋玻片制成臨時裝片,立即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氣孔的狀態。
②從蓋玻片的一側滴入一定濃度的蔗糖溶液,在蓋玻片的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重復幾次后,再在顯微鏡下觀察氣孔的狀態。
(3)請根據已有知識預測步驟②中觀察到氣孔的狀態是   的,原因是  。
18.某興趣小組為了探究影響植物蒸騰作用的環境因素,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各裝置的初始質量均為300克,枝條大小及葉片數量相同且來自同株植物。各組實驗結果的數據統計如表所示。
組別 5小時后裝置質量(克)
甲 150
乙 100
丙 200
丁 130
(1)老師建議選擇樹葉表面積較大的植物的枝條進行實驗,請說明原因   。
(2)如果乙、丁是一組對照實驗,丁組中的“?”處應填     ℃。
(3)根據乙、丙實驗可得出的結論是     。
19.小明同學在研究蠶豆葉片上、下表皮氣孔數時,采用了以下三種方案進行實驗。
方案一:在一株生長旺盛的蠶豆植株上選取一片蠶豆葉,用濾紙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將兩張浸有氯化鈷溶液的藍色濾紙(遇水會變紅)相對應地貼在葉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針將其固定,觀察濾紙,哪一張先變色,哪一張的顏色深一些。
方案二:把一片新鮮的蠶豆葉片浸沒在冷水中,觀察葉片兩面的氣泡數目。
方案三:取3株具有等量等大葉片的該植物嫩枝,按圖丙所示方法處理。
(1)方案一實驗中,濾紙貼上后經過一段時間,發現貼在葉片下表皮上的試紙先變色且顏色深一些。這種實驗現象說明下表皮散發出來的水分     (選填“多于”、“等于”或“少于”)上表皮散發出來的水分。
(2)小明按方案二進行實驗,發現無論上表皮還是下表皮都沒有觀察到氣泡。根據學過的知識,你認為小明沒有觀察到氣泡可能的原因是     。
(3)在方案三中,實驗開始時,先將各裝置的質量調至80克,其后每隔4小時測一次各裝置的質量,直至實驗結束得到如圖丁的實驗結果,請判斷實驗時間為12小時的時候,由下表皮蒸騰作用散失的水量為     克。
20.小科為了探究植物蒸騰作用的影響因素,在液體壓強計的U形管內灌滿稀釋的紅墨水,取長勢相近、葉片數量相同的四根新鮮海桐枝條,再用橡皮管將其下端與U形玻璃管左側連通,分別放在甲、乙、丙、丁四種環境中。5分鐘后觀察并記錄U形管右側液面下降的高度。
環境 溫度/℃ 濕度 光照情況 U 形管右側液面 下降的高度
甲 30 70% 光照 h1
乙 30 30% 光照 h2
丙 16 30% 光照 h3
丁 30 30% 無光照 h4
根據上述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本實驗通過比較     來判斷蒸騰作用強弱。
(2)小科設置甲、乙實驗,基于的猜想是     。
(3)如果h2>h3,能否得出植物蒸騰作用與溫度的關系,請說明理由     。
21.小金根據植物葉片氣孔越多,蒸騰作用速率越快的原理,用如圖所示裝置研究了某種植物葉片上、下表皮氣孔數量的關系。
實驗步驟:
①取4支長勢良好且葉片數量和表面積相同的某種植物相同部位的枝條,分別編號甲、乙、丙、丁。
②甲枝條不作處理,乙枝條每片葉子的下表皮涂上凡士林(凡士林能封閉氣孔),丙枝條每片葉子的上表皮涂上凡林,丁枝條每片葉子的上、下表皮都涂上凡士林。
③將4支枝條分別置于裝有等量清水的錐形瓶中,并分別加入等量的油,形成油層。
④將4個錐形瓶分別放置于四個大小相同的鐘罩內,鐘罩內壁貼足量、等質量的硅膠干燥膠片,用以完全吸收鐘罩內空氣中的水蒸氣。
⑤將四個裝置置于相同的陽光照射下,相同時間后稱得硅膠干燥膠片質量增加分別為△m甲、△m乙、△m丙、△m丁。
請回答問題:
(1)步驟③中加入油形成油層的目的是     。
(2)在該實驗中使用了轉換法,將蒸騰作用的速率快慢轉換為     。
(3)實驗測得△m甲>△m丙>△m乙>△m丁,請判斷該植物葉片上表皮氣孔數     (選填“多于”或“少于”)下表皮氣孔數。
(4)小金還利用該實驗裝置研究了植物的蒸騰作用產生的水占據植物總吸水量的比例,你認為小金還要測量的是     。
22.某科學小組同學在老師的幫助下對課本“蒸騰作用”實驗進行了改進,并利用圖甲裝置對蒸騰作用相關問題進行了探究。
(1)用兩個甲裝置組成如圖乙所示的對照裝置并在實驗組中輸液管內插入三種不同的植物,蒸騰作用散失的水分能夠被置于底部培養皿中的干燥劑吸收,與對照組一起置于陽光下2~3h后,測量得到如下表所示數據。
組別 實驗組吸水量(mL) 實驗組干燥劑增重量(g) 對照組吸水量(mL) 對照組干燥劑增重量(g) 蒸騰比例
1 2.300 2.2 0 0.2 87%
2 3.775 3.5 0 0.3 85%
3 4.225 4.2 0 0.3 92%
分析上表可得出的結論是     。
(2)選擇同一枝條上生長狀況相似的兩片葉片,一片葉正背面刷凡士林堵塞氣孔,另一片葉不做處理,置于烤燈下進行實驗,定時使用測溫槍測量其表面溫度。測得結果如下表。
無處理組葉面溫度(℃) 凡土林組葉面溫度(℃)
照射前 27.2 27.0
照射10min 38.2 41.7
照射20min 35.2 42.9
能得出植物蒸騰作用確實有降低葉面溫度的作用的證據是     。
(3)某同學研究氣流速度對植物的蒸騰作用快慢的影響,他選取兩個相同的實驗裝置,兩支生長狀況相似、葉片面積相近的枝條,分別插入輸液管并用納米膠密封,再置于盒子內密封。一只開啟微型風扇,另一只不開啟,15min后觀察移液管中下降的刻度。請你幫該同學設計一張該實驗記錄表     。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邑市| 林州市| 许昌市| 鲜城| 扎赉特旗| 阳原县| 巴东县| 武义县| 梧州市| 宝兴县| 广元市| 海南省| 壤塘县| 盐边县| 上林县| 黑水县| 九江县| 阳信县| 玛沁县| 吴堡县| 东海县| 云梦县| 通渭县| 包头市| 怀宁县| 崇阳县| 富顺县| 宁强县| 曲周县| 潼关县| 丘北县| 西充县| 龙川县| 茌平县| 响水县| 都兰县| 龙井市| 滦平县| 平江县| 民丰县| 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