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下21《古代詩歌五首》-《登幽州臺歌》《登飛來峰》聯讀教學設計教學設想《古代詩歌五首》是部編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四課。課文選取了《登幽州臺歌》《望岳》《登飛來峰》《游山西村》《己亥雜詩)》(其五)五首詩歌,五首詩體裁不同,主題各異,但根據詩歌內容的相關性上來看,《登幽州臺歌》《望岳》《登飛來峰》屬于登臨詩(其中《登幽州臺歌》《登飛來峰》屬于登高而賦之作,《望岳》未能登上泰山,偏于記游一類),《望岳》和《游山西村》屬于記游詩,而《登飛來峰》和《己亥雜詩)》(其五)都表達了詩人關于仕途的思考,可納入仕宦詩一類。按照教師教學用書的建議,擬采用三課時完成本課教學,第一課時擬以“登高無所見 觸目皆情志”為主題展開教學,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感受節奏和韻律之美;對比品讀不同詩景,讓學生設身處地置身詩境,發揮聯想和想象演讀畫面;同時聯系詩人經歷及寫作背景,體會詩人所感所思的不同,從而加深對詩文的理解,提升詩歌品悟的能力和鑒賞素養。教學目標1.誦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2.字斟句酌,理解詩句的含義和哲理。3.知人論世,感受詩人的情感和志向。教學重點1.誦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2.知人論世,感受詩人的情感和志向。教學難點字斟句酌,理解詩句的含義和哲理。教學過程一、導入當我們漫步在文學的殿堂中,常常會被那些登高望遠的詩篇所吸引——“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深藏著王維重陽登高時對兄弟的思念。“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展現了王之渙不凡的胸襟與抱負。今天,我們將跟隨陳子昂和王安石的腳步,一起登高望遠,領略兩首登臨詩中的意境,探尋詩人內心的情感世界……二、讀登臨之詩1.自由朗讀《登幽州臺歌》和《登飛來峰》,注意讀準字音。2.指名試讀,師生共評,韻律,節奏。預設——《登幽州臺歌》:五字句三個停頓,其句式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六字句四個停頓,其句式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飛來峰》:詩歌第一句為了保持語意的完整性,采用“四三”停頓:飛來山上/千尋塔;詩歌后三句采用七言詩的常用停頓模式,即“二二三”停頓: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3.齊讀詩歌。4.在這兩首登臨詩中,詩人登高所見景物有何不同?預設——《登幽州臺歌》中,詩人并沒有描寫實景,而是以虛筆渲染蒼茫遼闊的時空感,描繪了時間長河中的估計空曠。《登飛來峰》中,詩人見到了“飛來山上千尋塔”,以及“聞說雞鳴見日升”的奇特景象,雖非親見,卻有其邏輯的合理性。(引導學生明白,等高望遠既可以從空間維度觀察,也能從時間維度觀察。)三、品登臨之情1.反復朗讀這兩首詩,找出最能表達詩人情感的詩句。預設——《登幽州臺歌》: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飛來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2.聯系詩歌內容說說,《登幽州臺歌》中,陳子昂為何會“愴然而涕下”?預設——獨:面對天地,時空的遼遠,個人的渺小,孤獨落寞,悲涼感傷。(托音讀長一點)涕:是涕泗橫流,痛哭流涕?是熱淚紛紛,觸境(幽州臺經歷世事變遷)傷懷。愴然:悲傷的樣子。(重讀)不見、不見:生不逢時,悲憤難平。天地悠悠:時光飛逝,時不我待生不逢時之悲、孤獨感傷之悲、報國無門之悲。絕非顧影自憐,是悲哀的,更是崇高之悲,崇高的孤獨。鏈接材料1——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執政后,勵精圖治,廣招賢士,為了使原來國勢衰敗的燕國逐漸強大起來,燕昭王建黃金臺,置金于黃金臺上,延請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樂毅等賢能之人,國家迅速強大,后來樂毅帶領大軍攻打齊國,攻陷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使齊國幾乎滅亡。(滲透用典)鏈接材料2——這首詩大約寫于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697)。當時,武則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陳子昂任右拾遺參謀軍事。武攸宜缺乏將略,軍事失利,陳子昂屢次進言,不僅不被采納,還被貶為軍曹。3.《登飛來峰》中,王安石登高望遠,發出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的感慨,你從中讀到了什么?預設——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表現了詩人不畏困難,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以及在政治上胸懷改革的雄心壯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有著不畏奸邪的勇氣。鏈接資料3——陸賈《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也。”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滲透用典)鏈接資料4——王安石幼年、少年時期便隨父親升遷調轉,閱便人間。父親王益務實為民,王安石便耳濡目染。22歲便中舉入世,初涉官場便任揚州簽判,又升任鄞縣知縣,他廉潔奉公,體察民情,興修水利,擴辦學校,所到之處,政績顯著。這首詩寫于王安石30歲,在浙江的鄞縣擔任知縣,而立之年的他初涉宦海,年輕氣盛,有著遠大的理想抱負。王安石變法的時候曾經說:“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從飛來峰上下來后,王安石勤勤懇懇,從一個小小的縣令一直走到了參知政事的高位,并主持了王安石變法,雖然在保守派的反對下,變法最終失敗,但是“富國強兵”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4.朗讀這兩首詩,說說這兩首詩的“登臨之情”有何異同?預設——①異:境遇不同,所見之景不同,所抒之情不同。②同:都展現了中國古代文人心懷天下、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抱負,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以及純粹的愛國情懷。四、傳登臨之意1.如果有機會見到陳子昂,面對滿腹惆悵的他,你打算如何勸慰他?(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從人生價值的多元性方面進行闡述。)2.結合當下生活,說說你對“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這兩句詩的理解。預設——掌握了正確的觀點和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站得高看得遠,人才是最高的山峰。(鏈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五、小結今天,我們探尋了登高向上精神,兩首詩雖同寫登高,卻各有千秋,一者深沉,一者激昂,但都讓我們體會到了古人對生命的敬畏,也感受到了他們心懷家國、不畏艱險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質,也希望同學們能從中汲取力量,不斷前行。六、布置作業1.背誦并默寫詩歌。2.運用本課的方法課下自學杜甫的《望岳》。3.登高遠眺,你一定也有許多心緒想要抒發。如果你登上漢山,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創作一首登臨小詩。板書設計登臨之地登幽州臺歌 登臨之見登飛來峰 登臨之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