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適應性訓練歷史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個小題,每題2分,共24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1.《封神演義》以神話的形式講述了哪吒等傳說人物幫助周武王滅商的故事。下列史實與此故事相關的是A.涿鹿之戰 B.牧野之戰 C.官渡之戰 D.淝水之戰2.右圖為小明使用DeepSeek創作的一首詩,其標題應是六國烽煙盡掃平, 山河一統帝業興。 書同文字傳千古, 功過千秋史筆評。A.《春秋感吟》 B.《戰國風云》 C.《詠秦》 D.《楚漢之爭》3.右側組圖可用于印證A.唐對日本影響深刻 B.唐與新羅來往密切C.唐開明的民族政策 D.唐朝經濟十分繁榮4.清政府收復□后,在此設府,并派兵駐防本島和澎湖。時至晚清,日本對此地覬覦之心加重,清朝統治者遂于光緒十一年(1885年)改府為行省,以鞏固東南邊疆。“□”應是A.廣州 B.西藏 C.新疆 D.臺灣5.黃埔軍校創辦時,孫中山勉勵大家說:“諸君要革命,便先要立革命的志氣。此時有了革命的志氣,將來便可以當革命軍的將領。我們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由此可見,黃埔軍校創辦的目的是A.實現國共的第一次合作 B.培養有革命精神的軍官C.推動北伐戰爭繼續進軍 D.全面建立革命統一戰線6.右圖所示戰役A.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B.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C.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D.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徹底覆滅7.這場鏖戰耗時2年零9個月,中國人民志愿軍將血性和信仰發揮到極致,硬生生將“武裝到牙齒”的聯軍從家門口趕回了三八線,最終雙方停戰,創造了“世界上唯一用步兵圍殲機器化部隊”的戰爭奇跡。這里的“戰爭”指A.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B.抗日戰爭C.解放戰爭 D.抗美援朝8.下表中《人民日報》報道的標題共同反映了日期 標題1979年1月1日 《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產建設上來》1979年1月7日 《為實現四個現代化而奮斗》1979年1月9日 《切實抓好三中全會精神的傳達和學習》1979年1月14日 《建立嚴格責任制促進農業大增產》A.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B.經濟特區的建立C.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 D.國企改革的開始9.七世紀時,他們建立了統一的伊斯蘭帝國,強盛時領土橫跨歐、亞、非三洲。他們還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他們傳入歐洲的。“他們”是A.古巴比倫人 B.日耳曼人 C.阿拉伯人 D.猶太人10.下面是1852年出版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一個片斷,它反映了當時的美國這位牧師回答道:“毫無疑問。由于某種神秘莫測的原因,天意如此安排,很久以前,就讓這一種族注定要被奴役。我們切不可自作主張,違抗天意。”他又補充說:“對于上天的律令,我們必須順從。黑人一定要被販賣,運往各地,服從管轄,這就是他們的命。”A.一部分人頑固地維護奴隸制 B.種植園主批判使用奴隸勞動C.北方的各州要求廢除奴隸制 D.南北方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11.俄羅斯歷史教科書中有這樣一段評價:“僅僅在10年之內蘇聯就奠定了成為工業強國的基礎,在世界日益增長的軍事威脅下保證國家有了巨大國防生產能力。在經濟生產規模方面,蘇聯穩穩地占據世界第二位。”這評價的是A.俄國十月革命的巨大成果 B.蘇聯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的成就C.蘇聯集體農莊的重要作用 D.赫魯曉夫進行的改革成效顯著12.從軍事角度看,美國維系“美國治下的和平”仍是以頻頻發動戰爭的方式進行的。據統計,從二戰結束到2001年,全球153個國家共發生248次武裝沖突,其中由美國主動發起的就有201次。美國的上述軍事行動主要是為了A.維護其世界霸權 B.促進世界的和平C.擴大北約勢力范圍 D.促進世界自由貿易歷史試卷第3頁(共6頁)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3題10分,14題14分,15題12分,共36分)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 《舊唐書·西戎傳》記載,開元初,大食遣使來朝,“進馬及寶鈿帶等方物。其使謁見,唯平立、不拜,憲司欲糾之。中書令張說奏曰:‘大食殊俗,慕義遠來,不可置罪。'上特許之。”擔任宰相之職的張說主張對四夷使者“當接以禮樂,示以兵威,雖曰戎夷,不可輕也”。——摘編自劉后濱《唐朝對外交往的世界格局》材料二 到馬六甲,見當地人居海上,架木為屋,他教他們遷居陸上、學習耕種、掘土打井,以備日用。他還教暹羅農人把稻草燒成灰作肥料,教爪哇人用牛耕地、種稻谷;將耕種農具送給占城百姓,傳授耕種、引水灌溉等方法,以及稻秧分植,水稻一年三熟的技術。鄭和一行還把中國漁民使用的漁網和捕魚技術,傳授給印度半島的漁民。——摘編自鄒振環《鄭和下西洋與“鄭和大交換”》(1)據材料一,指出唐朝統治者對大食使者謁見時“平立、不拜”的態度。(2分)(2)據材料二,概括鄭和船隊對上述西洋國家的影響。(4分)(3)結合兩則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上述史實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哪些突出特性。(4分)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1927年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帶領剩余隊伍進入井岡山創建革命根據地。由于順應民心,使得“民眾政權一天天推廣,紅軍一天天擴大”。朱毛會師井岡山后,又使得井岡山地區人口再一次增加,這么多人的吃飯就成了一個大問題,為此需要大量糧食。而井岡山地處羅霄山脈,耕地十分稀少,農作物產量低,人口也十分稀少,糧食十分有限。為了解決吃飯問題,毛澤東等領導同志倡導艱苦奮斗作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摘編自黃鐵苗等《井岡山斗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艱苦奮斗精神探究及啟示》材料二 “兩彈一星”事業是在新中國“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從零起步的。內憂指向經濟基礎薄弱、技術空白、人才稀缺等困難;外患指向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帝國主義核訛詐、核威懾,蘇聯毀約撤援的壓力。“兩彈一星”元勛孫家棟回憶道:“在一窮二白的時候,我們沒有專家可以依靠,沒有技術可以借鑒,我們只能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摘編自張楹楹《“兩彈一星”精神的內涵詮釋、價值分析及傳承路徑》(1)上述兩則材料反映的史實分別發生于哪一歷史時期 (2分)(2)據兩則材料,歸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新中國分別遇到了哪些困難。(6分)(3)據材料一、二,概括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戰勝困難體現的共同精神。(2分)結合所學知識,再舉出兩個體現上述精神的事例加以印證。(4分)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事記(部分)時間 大事記1945年2月 蘇、美、英三國首腦在雅爾塔舉行會議,討論戰后安排1945年5月 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1945年7月 蘇、美、英三國首腦召開波茨坦會議,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履行《開羅宣言》、無條件投降1945年8月 美國對日本投擲原子彈;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945年10月 聯合國宣告成立(1)據材料,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在1945年取得的重大勝利成果。(4分)(2)據材料,概括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上述勝利成果的主要原因。(2分)(3)材料反映了反法西斯國家在1945年對戰后國際秩序做出了安排。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你認為哪一安排對我國影響最大,并說明理由。(6分)2025年歷史試卷參考答案序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 B C A D B C D C C A B A13.(1)理解,尊重,允許等。(評分說明:意思相近即可,2分)(2)改進了生活方式;促進了經濟發展;推動了社會進步;增進了友好交往等。(評分說明:任選其中2點且意思相近即可,每點2分,共4分)(3)包容性;和平性;開放性;互利性。(評分說明:任選其中2點且意思相近即可,每點2分,共4分)14.(1)材料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材料二: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評分說明:其他符合題意的答案也可,共2分)(2)材料一:糧食(或吃飯)問題;耕地少;人口少等。(評分說明:任選其中2點且意思相近即可,每點1分,共2分)材料二:國內:經濟基礎薄弱;技術空白;人才稀缺。國際:美國為首的西方帝國主義核威懾和封鎖;蘇聯撤援。(評分說明:國內、國際各答出1點且意思相近即可,每點2分,共4分)(3)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自主創新等。(評分說明:意思相近即可,2分)示例一: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敵后抗日根據地實行自力更生、開展大生產運動,鞏固了抗日根據地。示例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工人艱苦奮斗,發揚“鐵人精神”,成功開采石油。(評分說明:舉出兩個符合題意的事例即可,每點2分,共4分)15.(1)德國投降,歐洲戰場結束;日本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后勝利。(評分說明:意思相近即可,每點2分,共4分)(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團結合作。(評分說明:意思相近即可,2分)(3)示例一:成立聯合國對我國影響最大。(2分)理由:中國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之一,也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4分)示例二:日本歸還所竊取的中國領土對我國影響最大。(2分)理由:日本歸還了東北地區、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等,維護了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4分)(評分說明:舉出一項符合題意的事例即可,2分;理由充分、符合題意,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