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中科學浙教版七年級下冊第5單元第1節(jié)走進制造同步練習一、選擇題1.(2025七上·寧波期末)小科在老師的帶領下自制了一把“午休椅”。在檢驗后,小科針對同學們提出的優(yōu)化建議進行調整,該過程屬于工程實踐中的 ( )A.明確問題 B.設計方案 C.檢驗作品 D.改進完善【答案】D【知識點】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科學探究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有: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解釋、評估、交流與合作。【解答】在檢驗后,小科針對同學們提出的優(yōu)化建議進行調整,該過程屬于工程實踐中的改進完善,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2.(2025七上·海寧期末)科學的核心是發(fā)現,技術的核心是發(fā)明,工程的核心是制造。據此分析,風力發(fā)電研究過程中的問題,屬于科學發(fā)現的是A.風是如何形成的 B.風能如何轉化為電能C.如何建造風力發(fā)電站 D.如何將風電并入電網【答案】A【知識點】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科學是人們通過觀察和實驗研究自然現象、發(fā)現自然規(guī)律的活動。【解答】風是如何形成的屬于科學發(fā)現,是科學家研究的問題,而風能如何轉化為電能、如何建造風力發(fā)電站和如何將風電并入電網屬于工程師研究的范疇。故答案為:A。3.(2025七上·樂清期末)小樂同學倒了一杯熱水。下列選項從科學、技術、工程和社會等方面提出了問題,其中屬于工程問題的是( )A.這杯熱水為什么會變涼 B.怎樣才能讓水不易變涼 C.中國人為什么喜歡喝熱水 D.如何制造一個讓水不易變涼的裝置 【答案】D【知識點】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科學問題和工程問題的區(qū)別在于: 工程問題通常涉及設計、開發(fā)、實施和管理實際系統(tǒng)、產品或項目的挑戰(zhàn),旨在滿足特定需求、達成特定目標或解決實際問題。科學問題關注對自然界和現象的理解和解釋,旨在發(fā)現自然規(guī)律、探索未知領域或解決科學界面臨的問題。【解答】ABC屬于科學問題,D屬于工程問題;故答案為:D4. 如圖所示,智能手表具有多種功能,普遍受到人們的喜歡。當你使用智能手表時,你直接使用的是 ( )A.制造智能手表相關的科學知識 B.制造智能手表采用的技術手段C.通過技術與工程制造的產品 D.制造智能手表的工藝流程【答案】C【知識點】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 產品是指被人們使用和消費,并能滿足人們某種需求的任何東西,包括有形的物品、無形的服務、組織、觀念或它們的組合。產品一般可以分為五個層次,即核心產品、基本產品、期望產品、附加產品、潛在產品。核心產品是指整體產品提供給購買者的直接利益和效用;基本產品即是核心產品的宏觀化;期望產品是指顧客在購買產品時,一般會期望得到的一組特性或條件;附加產品是指超過顧客期望的產品;潛在產品指產品或開發(fā)物在未來可能產生的改進和變革。【解答】 如圖所示,智能手表具有多種功能,普遍受到人們的喜歡。當你使用智能手表時,你直接使用的是通過技術與工程制造的產品 ;故答案為:C5. “天網工程”是指利用圖像采集、傳輸、控制、顯示技術和控制軟件等設備組成的對固定區(qū)域進行實時監(jiān)控和信息記錄的視頻監(jiān)控系統(tǒng)。下列選項中,屬于這項工程給百姓帶來的好處的是 ( )A.保護了個人隱私權 B.提高了個人曝光率C.社會治安得到改善 D.美化了城市環(huán)境【答案】C【知識點】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 天網工程是指為滿足城市治安防控和城市管理需要,利用圖像采集、傳輸、控制、顯示和控制軟件等設備組成,對固定區(qū)域進行實時監(jiān)控和信息記錄的視頻監(jiān)控系統(tǒng)。天網工程整體按照部級-省廳級-市縣級平臺架構部署實施,具有良好的拓展性與融合性。【解答】“天網工程”是指利用圖像采集、傳輸、控制、顯示技術和控制軟件等設備組成的對固定區(qū)域進行實時監(jiān)控和信息記錄的視頻監(jiān)控系統(tǒng)。下列選項中,屬于這項工程給百姓帶來的好處的是社會治安得到改善 ;故答案為:C6.(2024·臨平月考)法拉第在實驗中偶然發(fā)現了電磁感應現象,于是,他思考了以下兩個問題:①產生電磁感應現象的條件是什么 ②如何利用電磁感應現象制造出能持續(xù)不斷產生電流的發(fā)電機 下列對這兩個問題的認知正確的是( )A.①屬于科學問題,②屬于技術問題B.①屬于技術問題,②屬于科學問題C.①②都屬于科學問題D.①②都屬于技術問題【答案】A【知識點】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的關系;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科學問題是指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為了揭示自然現象的本質和規(guī)律而提出的問題,側重于對自然現象及其原理的探索和理解。技術問題是指在技術發(fā)明、創(chuàng)新、改進等實踐活動中,為了滿足社會的某種需求,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所提出的問題,側重于如何利用科學原理實現具體的應用和創(chuàng)造。【解答】對問題①的分析:“產生電磁感應現象的條件是什么”,這個問題旨在探究電磁感應這一自然現象背后的本質和規(guī)律,是為了從理論層面深入理解電磁感應現象為什么會發(fā)生,屬于對自然科學原理的探索,所以①屬于科學問題。對問題②的分析:“如何利用電磁感應現象制造出能持續(xù)不斷產生電流的發(fā)電機”,該問題重點在于利用已經發(fā)現的電磁感應現象這一科學原理,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和方法,實現制造能持續(xù)發(fā)電的發(fā)電機這一具體的應用目標,是關于如何將科學知識轉化為實際技術產品的問題,所以②屬于技術問題 。綜上,①屬于科學問題,②屬于技術問題。故答案為:A。7.我們要認真區(qū)分科學、技術、工程,進而促進整個科學、技術和工程的快速發(fā)展。下列有關說法或觀點中不合理的是( )。A.對于高校和科研機構內搞原始科學發(fā)現的科研工作者,應強化其年度考核,以促進他們盡快發(fā)表基礎科學論文B.原始技術創(chuàng)新和某些新興技術領域,我國和西方都處于探索階段,需要有機構和人去搞原始技術創(chuàng)新C.我們在推進技術發(fā)展的同時,還要全面而長遠地考慮技術對人、社會和環(huán)境的多方面影響D.工程實踐是解決具體的工程問題,需要發(fā)揮市場機制,樹立“誰出資誰承擔投資風險,誰解決問題誰受益”的觀念【答案】A【知識點】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根據自己對科學、技術、工程的認識和理解分析即可。【解答】A.對于高校和科研機構內搞原始科學發(fā)現的科研工作者,應適當強化其年度考核,以促進提升工作效率、保證工作質量,加快科研成果的輸出,而發(fā)表論文沒有太大的意義,故A錯誤符合題意;B.原始技術創(chuàng)新和某些新興技術領域,我國和西方都處于探索階段,需要有機構和人去搞原始技術創(chuàng)新,故B正確不合題意;C.我們在推進技術發(fā)展的同時,還要全面而長遠地考慮技術對人、社會和環(huán)境的多方面影響,故C正確不合題意;D.工程實踐是解決具體的工程問題,需要發(fā)揮市場機制,樹立“誰出資誰承擔投資風險,誰解決問題誰受益”的觀念,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A。8.近年,隨著“神舟十八號”“神舟十九號”“嫦娥六號”的成功發(fā)射,我國航天事業(yè)不斷取得突破和發(fā)展。下列有關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中國宇宙飛船的基本科學原理只有牛頓經典力學體系B.發(fā)射宇宙飛船涉及諸多保密的技術和工程實踐經驗C.航天技術的成就反哺我國的基礎科學,促進我國原始創(chuàng)新技術的不斷提升D.我國航天科技進展中的很多技術和工程已進入原始創(chuàng)新層次,已沒有現成的技術作為參照【答案】A【知識點】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根據對科學技術的認識和理解分析判斷。【解答】A.中國宇宙飛船的基本科學原理不僅包括牛頓經典力學體系,還包括現代物理學的其他理論,故A錯誤符合題意;B.發(fā)射宇宙飛船涉及諸多保密的技術和工程實踐經驗,故B正確不合題意;C.航天技術的成就反哺我國的基礎科學,促進我國原始創(chuàng)新技術的不斷提升,故C正確不合題意;D.我國航天科技進展中的很多技術和工程已進入原始創(chuàng)新層次,已沒有現成的技術作為參照,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A。9.如圖所示為筷子和叉子組合的多功能餐具,該設計歷時3個月,可最終銷量極差。經調查發(fā)現有該需求的人極少,此種餐具的需求不具備普遍性,這說明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出現了紕漏的環(huán)節(jié)是( )。A.發(fā)現問題 B.明確問題 C.收集信息 D.設計分析【答案】B【知識點】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設計的一般過程。設計的一般過程:發(fā)現與明確問題、制定設計方案(收集信息、設計分析、方案構思、方案呈現、方案篩選)、制作模型或原型、測試評估及優(yōu)化、產品的維護和保養(yǎng)。【解答】該設計者設計產品后,經過調查才發(fā)現有該需求的用戶極少。說明該設計者沒有遵循設計的一般原則來設計產品,沒有明確該問題是否具有普適意義,屬于遺漏了明確問題這個步驟。故答案為:B。10. 參觀古建筑后,小紅對榫卯結構非常感興趣,打算制作一套榫卯結構的家用桌凳。利用榫卯結構制作配套板凳如圖甲,則橫檔的結構是 ( )A. B.C. D.【答案】A【知識點】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根據圖中凳面和凳腳結構連接進行分析。【解答】根據圖中凳面和凳腳的結構,發(fā)揮空間想像能力,橫檔需要與凳面和凳腳互相卡住的結構,故A正確,BCD錯誤。故答案為:A。二、填空題11.相傳魯班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工匠。有一回,魯班在著急上山砍樹的時候,不小心被小草劃破了手。經過仔細觀察,他發(fā)現這個小草的葉子邊上有許多小齒,受此啟發(fā),魯班發(fā)明了鋸子(如圖5.1-3所示)。魯班應該被稱為 (填“科學家”或“工程師”),理由是 。【答案】工程師;鋸子是一項技術發(fā)明而不是自然規(guī)律【知識點】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科學源于問題的發(fā)現,我們要留意身邊的事,生活中處處有科學;【解答】科學家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成果是發(fā)現自然規(guī)律,而工程師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成果是技術發(fā)明。 因為魯班發(fā)明的鋸子是一項技術發(fā)明,所以他應當被稱為工程師,而不是科學家。答案 工程師 鋸子是一項技術發(fā)明而不是自然規(guī)律。12.技術的發(fā)展是一個不斷演進和革新的過程,如農業(yè)技術的初始階段使用 和簡單機械進行耕作;發(fā)展階段引入 和更復雜的犁具,提高耕作效率;現代化階段使用拖拉機、收割機等機械化農業(yè)設備,以及 和精準農業(yè)技術。【答案】手工工具;畜力;自動化【知識點】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技術的發(fā)展是一個不斷演進和革新的過程,如農業(yè)技術的初始階段使用簡單的手工農具(比如石斧、石鋤等)和簡單機械(像耒耜這類較為簡易的工具)進行耕作;發(fā)展階段引入畜力(例如牛、馬等牲畜被用于牽拉犁具)和更復雜的犁具(像曲轅犁等構造相對精巧、功能更完善的犁),提高耕作效率;現代化階段使用拖拉機、收割機等機械化農業(yè)設備,以及農業(yè)信息技術(涵蓋地理信息系統(tǒng)、全球定位系統(tǒng)等用于精準定位、分析農田狀況等)和精準農業(yè)技術(可依據不同地塊的實際情況,精準地進行播種、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等操作)。【解答】技術的發(fā)展是一個不斷演進和革新的過程,如農業(yè)技術的初始階段使用手工工具和簡單機械進行耕作;發(fā)展階段引入畜力和更復雜的犁具,提高耕作效率;現代化階段使用拖拉機、收割機等機械化農業(yè)設備,以及自動化和精準農業(yè)技術。13.技術是在人們適應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 、 和 。技術的核心是 。【答案】方法;技能;工具;發(fā)明【知識點】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 科學是人們通過觀察和實驗研究自然現象、發(fā)現自然規(guī)律的活動。科學的核心是發(fā)現。【解答】 技術是在人們適應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方法、技能和工具。技術的核心是發(fā)明。故答案為:方法、技能、工具、發(fā)明14.工程是人們運用 和 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而建造 的實踐活動,可滿足人們的需求和解決實際問題。工程的核心是 。【答案】科學原理;技術手段;人工物;建造【知識點】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技術是在人們適應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方法、技能和工具。技術的核心是發(fā)明。科學是人們通過觀察和實驗研究自然現象、發(fā)現自然規(guī)律的活動。科學的核心是發(fā)現。【解答】 工程是人們運用科學原理和技術手段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而建造人工物的實踐活動,可滿足人們的需求和解決實際問題。工程的核心是建造。故答案為:科學原理、技術手段、人工物、建造三、實驗探究題15.(2024九下·拱墅開學考)質量重達千噸的上海慧眼阻尼器是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里最亮眼的設置之一(如甲)。阻尼器是一種提供運動阻力消耗運動能量的裝備,其主要作用是減振和耗能,幫助超高層建筑保持樓體穩(wěn)定和安全。小明想通過模擬實驗研究阻尼器抗震效果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如下實驗:①在木板上用樂高搭建高樓模型,并在上端放置掛鉤,如圖乙中a;②在左側用一定大小和頻率的力來回抽拉模型下的木板(制造晃動效果),將刻度尺橫放于模型頂部后方,讀出最大擺動距離L0;③將一個鉤碼(用鉤碼模擬阻尼器)掛在掛鉤上(如圖乙中b),用相同大小和頻率的力抽拉木板,將刻度尺橫放于模型頂部后方,讀出最大擺動距離L1;④逐個增加鉤碼個數,重復上述實驗,得到最大擺動距離L2,L3……請回答下列問題:(1)該實驗研究的問題是阻尼器抗震效果與 的關系;(2)小明設計a實驗的目的是 ;(3)小明將實驗數據制作成表格如下,請根據表格數據幫助小明總結他的研究結果: ;(4)為了使本實驗的結果更加可靠,請你提出一條合理的建議 ;【答案】(1)阻尼器重力(質量)(2)作對照組(3)對于同一建筑,阻尼器質量越大,抗震效果越好;但質量過大會壓垮建筑物(4)多次實驗,總結結論【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huán)節(jié);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1)根據改變的量結合題意分析;(2)根據沒有掛鉤碼作為對比的量;(3)根據表格數據分析得出結論。【解答】(1)本實驗改變的鉤碼的個數,即改變了阻尼擺的質量,探究阻尼器的抗震效果與阻尼器的質量是否有關?(2)小明設計a實驗的目的是顯示沒有阻尼擺時的晃動程度,作為對比的量(或對照作用)。(3)根據表格數據,對于同個建筑物,阻尼器質量越大,抗震效果越好。但質量過大會壓垮建筑物。(4)為了使本實驗的結果更加可靠,可以采取多次實驗驗證或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等。1 / 1初中科學浙教版七年級下冊第5單元第1節(jié)走進制造同步練習一、選擇題1.(2025七上·寧波期末)小科在老師的帶領下自制了一把“午休椅”。在檢驗后,小科針對同學們提出的優(yōu)化建議進行調整,該過程屬于工程實踐中的 ( )A.明確問題 B.設計方案 C.檢驗作品 D.改進完善2.(2025七上·海寧期末)科學的核心是發(fā)現,技術的核心是發(fā)明,工程的核心是制造。據此分析,風力發(fā)電研究過程中的問題,屬于科學發(fā)現的是A.風是如何形成的 B.風能如何轉化為電能C.如何建造風力發(fā)電站 D.如何將風電并入電網3.(2025七上·樂清期末)小樂同學倒了一杯熱水。下列選項從科學、技術、工程和社會等方面提出了問題,其中屬于工程問題的是( )A.這杯熱水為什么會變涼 B.怎樣才能讓水不易變涼 C.中國人為什么喜歡喝熱水 D.如何制造一個讓水不易變涼的裝置 4. 如圖所示,智能手表具有多種功能,普遍受到人們的喜歡。當你使用智能手表時,你直接使用的是 ( )A.制造智能手表相關的科學知識 B.制造智能手表采用的技術手段C.通過技術與工程制造的產品 D.制造智能手表的工藝流程5. “天網工程”是指利用圖像采集、傳輸、控制、顯示技術和控制軟件等設備組成的對固定區(qū)域進行實時監(jiān)控和信息記錄的視頻監(jiān)控系統(tǒng)。下列選項中,屬于這項工程給百姓帶來的好處的是 ( )A.保護了個人隱私權 B.提高了個人曝光率C.社會治安得到改善 D.美化了城市環(huán)境6.(2024·臨平月考)法拉第在實驗中偶然發(fā)現了電磁感應現象,于是,他思考了以下兩個問題:①產生電磁感應現象的條件是什么 ②如何利用電磁感應現象制造出能持續(xù)不斷產生電流的發(fā)電機 下列對這兩個問題的認知正確的是( )A.①屬于科學問題,②屬于技術問題B.①屬于技術問題,②屬于科學問題C.①②都屬于科學問題D.①②都屬于技術問題7.我們要認真區(qū)分科學、技術、工程,進而促進整個科學、技術和工程的快速發(fā)展。下列有關說法或觀點中不合理的是( )。A.對于高校和科研機構內搞原始科學發(fā)現的科研工作者,應強化其年度考核,以促進他們盡快發(fā)表基礎科學論文B.原始技術創(chuàng)新和某些新興技術領域,我國和西方都處于探索階段,需要有機構和人去搞原始技術創(chuàng)新C.我們在推進技術發(fā)展的同時,還要全面而長遠地考慮技術對人、社會和環(huán)境的多方面影響D.工程實踐是解決具體的工程問題,需要發(fā)揮市場機制,樹立“誰出資誰承擔投資風險,誰解決問題誰受益”的觀念8.近年,隨著“神舟十八號”“神舟十九號”“嫦娥六號”的成功發(fā)射,我國航天事業(yè)不斷取得突破和發(fā)展。下列有關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中國宇宙飛船的基本科學原理只有牛頓經典力學體系B.發(fā)射宇宙飛船涉及諸多保密的技術和工程實踐經驗C.航天技術的成就反哺我國的基礎科學,促進我國原始創(chuàng)新技術的不斷提升D.我國航天科技進展中的很多技術和工程已進入原始創(chuàng)新層次,已沒有現成的技術作為參照9.如圖所示為筷子和叉子組合的多功能餐具,該設計歷時3個月,可最終銷量極差。經調查發(fā)現有該需求的人極少,此種餐具的需求不具備普遍性,這說明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出現了紕漏的環(huán)節(jié)是( )。A.發(fā)現問題 B.明確問題 C.收集信息 D.設計分析10. 參觀古建筑后,小紅對榫卯結構非常感興趣,打算制作一套榫卯結構的家用桌凳。利用榫卯結構制作配套板凳如圖甲,則橫檔的結構是 ( )A. B.C. D.二、填空題11.相傳魯班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工匠。有一回,魯班在著急上山砍樹的時候,不小心被小草劃破了手。經過仔細觀察,他發(fā)現這個小草的葉子邊上有許多小齒,受此啟發(fā),魯班發(fā)明了鋸子(如圖5.1-3所示)。魯班應該被稱為 (填“科學家”或“工程師”),理由是 。12.技術的發(fā)展是一個不斷演進和革新的過程,如農業(yè)技術的初始階段使用 和簡單機械進行耕作;發(fā)展階段引入 和更復雜的犁具,提高耕作效率;現代化階段使用拖拉機、收割機等機械化農業(yè)設備,以及 和精準農業(yè)技術。13.技術是在人們適應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 、 和 。技術的核心是 。14.工程是人們運用 和 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而建造 的實踐活動,可滿足人們的需求和解決實際問題。工程的核心是 。三、實驗探究題15.(2024九下·拱墅開學考)質量重達千噸的上海慧眼阻尼器是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里最亮眼的設置之一(如甲)。阻尼器是一種提供運動阻力消耗運動能量的裝備,其主要作用是減振和耗能,幫助超高層建筑保持樓體穩(wěn)定和安全。小明想通過模擬實驗研究阻尼器抗震效果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如下實驗:①在木板上用樂高搭建高樓模型,并在上端放置掛鉤,如圖乙中a;②在左側用一定大小和頻率的力來回抽拉模型下的木板(制造晃動效果),將刻度尺橫放于模型頂部后方,讀出最大擺動距離L0;③將一個鉤碼(用鉤碼模擬阻尼器)掛在掛鉤上(如圖乙中b),用相同大小和頻率的力抽拉木板,將刻度尺橫放于模型頂部后方,讀出最大擺動距離L1;④逐個增加鉤碼個數,重復上述實驗,得到最大擺動距離L2,L3……請回答下列問題:(1)該實驗研究的問題是阻尼器抗震效果與 的關系;(2)小明設計a實驗的目的是 ;(3)小明將實驗數據制作成表格如下,請根據表格數據幫助小明總結他的研究結果: ;(4)為了使本實驗的結果更加可靠,請你提出一條合理的建議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科學探究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有: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解釋、評估、交流與合作。【解答】在檢驗后,小科針對同學們提出的優(yōu)化建議進行調整,該過程屬于工程實踐中的改進完善,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2.【答案】A【知識點】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科學是人們通過觀察和實驗研究自然現象、發(fā)現自然規(guī)律的活動。【解答】風是如何形成的屬于科學發(fā)現,是科學家研究的問題,而風能如何轉化為電能、如何建造風力發(fā)電站和如何將風電并入電網屬于工程師研究的范疇。故答案為:A。3.【答案】D【知識點】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科學問題和工程問題的區(qū)別在于: 工程問題通常涉及設計、開發(fā)、實施和管理實際系統(tǒng)、產品或項目的挑戰(zhàn),旨在滿足特定需求、達成特定目標或解決實際問題。科學問題關注對自然界和現象的理解和解釋,旨在發(fā)現自然規(guī)律、探索未知領域或解決科學界面臨的問題。【解答】ABC屬于科學問題,D屬于工程問題;故答案為:D4.【答案】C【知識點】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 產品是指被人們使用和消費,并能滿足人們某種需求的任何東西,包括有形的物品、無形的服務、組織、觀念或它們的組合。產品一般可以分為五個層次,即核心產品、基本產品、期望產品、附加產品、潛在產品。核心產品是指整體產品提供給購買者的直接利益和效用;基本產品即是核心產品的宏觀化;期望產品是指顧客在購買產品時,一般會期望得到的一組特性或條件;附加產品是指超過顧客期望的產品;潛在產品指產品或開發(fā)物在未來可能產生的改進和變革。【解答】 如圖所示,智能手表具有多種功能,普遍受到人們的喜歡。當你使用智能手表時,你直接使用的是通過技術與工程制造的產品 ;故答案為:C5.【答案】C【知識點】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 天網工程是指為滿足城市治安防控和城市管理需要,利用圖像采集、傳輸、控制、顯示和控制軟件等設備組成,對固定區(qū)域進行實時監(jiān)控和信息記錄的視頻監(jiān)控系統(tǒng)。天網工程整體按照部級-省廳級-市縣級平臺架構部署實施,具有良好的拓展性與融合性。【解答】“天網工程”是指利用圖像采集、傳輸、控制、顯示技術和控制軟件等設備組成的對固定區(qū)域進行實時監(jiān)控和信息記錄的視頻監(jiān)控系統(tǒng)。下列選項中,屬于這項工程給百姓帶來的好處的是社會治安得到改善 ;故答案為:C6.【答案】A【知識點】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的關系;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科學問題是指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為了揭示自然現象的本質和規(guī)律而提出的問題,側重于對自然現象及其原理的探索和理解。技術問題是指在技術發(fā)明、創(chuàng)新、改進等實踐活動中,為了滿足社會的某種需求,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所提出的問題,側重于如何利用科學原理實現具體的應用和創(chuàng)造。【解答】對問題①的分析:“產生電磁感應現象的條件是什么”,這個問題旨在探究電磁感應這一自然現象背后的本質和規(guī)律,是為了從理論層面深入理解電磁感應現象為什么會發(fā)生,屬于對自然科學原理的探索,所以①屬于科學問題。對問題②的分析:“如何利用電磁感應現象制造出能持續(xù)不斷產生電流的發(fā)電機”,該問題重點在于利用已經發(fā)現的電磁感應現象這一科學原理,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和方法,實現制造能持續(xù)發(fā)電的發(fā)電機這一具體的應用目標,是關于如何將科學知識轉化為實際技術產品的問題,所以②屬于技術問題 。綜上,①屬于科學問題,②屬于技術問題。故答案為:A。7.【答案】A【知識點】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根據自己對科學、技術、工程的認識和理解分析即可。【解答】A.對于高校和科研機構內搞原始科學發(fā)現的科研工作者,應適當強化其年度考核,以促進提升工作效率、保證工作質量,加快科研成果的輸出,而發(fā)表論文沒有太大的意義,故A錯誤符合題意;B.原始技術創(chuàng)新和某些新興技術領域,我國和西方都處于探索階段,需要有機構和人去搞原始技術創(chuàng)新,故B正確不合題意;C.我們在推進技術發(fā)展的同時,還要全面而長遠地考慮技術對人、社會和環(huán)境的多方面影響,故C正確不合題意;D.工程實踐是解決具體的工程問題,需要發(fā)揮市場機制,樹立“誰出資誰承擔投資風險,誰解決問題誰受益”的觀念,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A。8.【答案】A【知識點】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根據對科學技術的認識和理解分析判斷。【解答】A.中國宇宙飛船的基本科學原理不僅包括牛頓經典力學體系,還包括現代物理學的其他理論,故A錯誤符合題意;B.發(fā)射宇宙飛船涉及諸多保密的技術和工程實踐經驗,故B正確不合題意;C.航天技術的成就反哺我國的基礎科學,促進我國原始創(chuàng)新技術的不斷提升,故C正確不合題意;D.我國航天科技進展中的很多技術和工程已進入原始創(chuàng)新層次,已沒有現成的技術作為參照,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A。9.【答案】B【知識點】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設計的一般過程。設計的一般過程:發(fā)現與明確問題、制定設計方案(收集信息、設計分析、方案構思、方案呈現、方案篩選)、制作模型或原型、測試評估及優(yōu)化、產品的維護和保養(yǎng)。【解答】該設計者設計產品后,經過調查才發(fā)現有該需求的用戶極少。說明該設計者沒有遵循設計的一般原則來設計產品,沒有明確該問題是否具有普適意義,屬于遺漏了明確問題這個步驟。故答案為:B。10.【答案】A【知識點】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根據圖中凳面和凳腳結構連接進行分析。【解答】根據圖中凳面和凳腳的結構,發(fā)揮空間想像能力,橫檔需要與凳面和凳腳互相卡住的結構,故A正確,BCD錯誤。故答案為:A。11.【答案】工程師;鋸子是一項技術發(fā)明而不是自然規(guī)律【知識點】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科學源于問題的發(fā)現,我們要留意身邊的事,生活中處處有科學;【解答】科學家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成果是發(fā)現自然規(guī)律,而工程師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成果是技術發(fā)明。 因為魯班發(fā)明的鋸子是一項技術發(fā)明,所以他應當被稱為工程師,而不是科學家。答案 工程師 鋸子是一項技術發(fā)明而不是自然規(guī)律。12.【答案】手工工具;畜力;自動化【知識點】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技術的發(fā)展是一個不斷演進和革新的過程,如農業(yè)技術的初始階段使用簡單的手工農具(比如石斧、石鋤等)和簡單機械(像耒耜這類較為簡易的工具)進行耕作;發(fā)展階段引入畜力(例如牛、馬等牲畜被用于牽拉犁具)和更復雜的犁具(像曲轅犁等構造相對精巧、功能更完善的犁),提高耕作效率;現代化階段使用拖拉機、收割機等機械化農業(yè)設備,以及農業(yè)信息技術(涵蓋地理信息系統(tǒng)、全球定位系統(tǒng)等用于精準定位、分析農田狀況等)和精準農業(yè)技術(可依據不同地塊的實際情況,精準地進行播種、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等操作)。【解答】技術的發(fā)展是一個不斷演進和革新的過程,如農業(yè)技術的初始階段使用手工工具和簡單機械進行耕作;發(fā)展階段引入畜力和更復雜的犁具,提高耕作效率;現代化階段使用拖拉機、收割機等機械化農業(yè)設備,以及自動化和精準農業(yè)技術。13.【答案】方法;技能;工具;發(fā)明【知識點】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 科學是人們通過觀察和實驗研究自然現象、發(fā)現自然規(guī)律的活動。科學的核心是發(fā)現。【解答】 技術是在人們適應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方法、技能和工具。技術的核心是發(fā)明。故答案為:方法、技能、工具、發(fā)明14.【答案】科學原理;技術手段;人工物;建造【知識點】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技術是在人們適應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方法、技能和工具。技術的核心是發(fā)明。科學是人們通過觀察和實驗研究自然現象、發(fā)現自然規(guī)律的活動。科學的核心是發(fā)現。【解答】 工程是人們運用科學原理和技術手段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而建造人工物的實踐活動,可滿足人們的需求和解決實際問題。工程的核心是建造。故答案為:科學原理、技術手段、人工物、建造15.【答案】(1)阻尼器重力(質量)(2)作對照組(3)對于同一建筑,阻尼器質量越大,抗震效果越好;但質量過大會壓垮建筑物(4)多次實驗,總結結論【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huán)節(jié);認識技術與工程【解析】【分析】(1)根據改變的量結合題意分析;(2)根據沒有掛鉤碼作為對比的量;(3)根據表格數據分析得出結論。【解答】(1)本實驗改變的鉤碼的個數,即改變了阻尼擺的質量,探究阻尼器的抗震效果與阻尼器的質量是否有關?(2)小明設計a實驗的目的是顯示沒有阻尼擺時的晃動程度,作為對比的量(或對照作用)。(3)根據表格數據,對于同個建筑物,阻尼器質量越大,抗震效果越好。但質量過大會壓垮建筑物。(4)為了使本實驗的結果更加可靠,可以采取多次實驗驗證或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等。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初中科學浙教版七年級下冊第5單元第1節(jié)走進制造同步練習(學生版).docx 初中科學浙教版七年級下冊第5單元第1節(jié)走進制造同步練習(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