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科學獨立作業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H一1C-12N-140-16Mg一24Ni-59選擇題部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45分,每小題3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1.高嶺土是一種含有鋁元素的礦物質。下列有關鋁元素符號的書寫,正確的是(▲)A.CIB.CLC、AlD.AL2.我國化學家徐光憲應用并優化了“串級萃取理論”,一舉攻克錯、釹兩種元素的分離難關。鐠和釹屬于不同元素的本質區別是(▲)A.質子數不同B.中子數不同C.電子數不同D.相對原子質量不同3.近日,我國科學家利用氫化鑭成功研發出首個室溫環境下超快氫負離子導體,這一成果將為未來新能源的發展帶來革命性的突破。一個氫負離子(H)的核外電子數為(▲)A.-1B.0C.1D.24.為了提高密閉大棚內蔬菜的產量,菜農白天常常在大棚內放置二氧化碳發生器,使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濃度。菜農這樣做的目的是(▲)A,為蔬菜提供光合作用原料B.使大棚內保持干操C.防止病蟲害D.減小大棚的濕度5.小科自制了一個簡易指南針,他將磁化后的縫衣針放在水中漂浮的一片樹葉上,多次將樹葉輕輕旋轉,待樹葉靜止后,觀察到針尖瑞總是指向南方,該現象說明(▲)A.同名磁極相互吸引B.地球存在磁場C.樹葉具有磁性D.針尖端的磁極是N極6.F列各項描述中屬于光合作用實質的是(▲)A.制造氧氣供生物利用B.合成有機物,貯存能量C為人和動物提供食物D.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7.建構模型是學習科學的重要方法,下列有關模型正確的是(▲)0216元離子素(按質量計)1%氧化反應元素+物質←原子N2:78%量化合反應硅卸鐵鋁其他分子A空氣組成B.地殼中元素含量C.反應類型D.物質的構成和組成8.純凈的臭氧(O)在常溫下是天藍色的氣體,有難聞的魚腥味,不穩定,易轉化為氧氣,而氧氣也會在特定的條件下轉化為臭氧。關于氧氣和臭氧說法正確的是(▲)A.它們間的轉化是物理變化B.它們的化學性質完全相同C.質量相同時所含原子數目相同D、質量相同時所含分子數目相同八年級科學第1頁共8頁(2025.05)9,17世紀,比利時科學家海爾蒙特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實驗:將一棵柳樹苗植入裝有土壤的木桶內,讓樹苗接受陽光照射,并且只用純凈的雨水進行澆灌。5年后,他發現土壤的質量減少了不到100克,而柳樹的質量增加了80多千克。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海爾蒙特的實驗證明水是植物生長所需的重要物質B,海爾蒙特的實驗忽視了對照實驗,使得他的實驗缺乏科學性澆雨水C.海爾蒙特的實驗證明植物質量增加的主要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5年后D.海爾蒙特的實驗證明植物生長所孺的主要營養物質不是來自土壤第9題圖10.如圖所示,線圖abcd位于磁場中,開關S與觸點1接通時,αb段導線受磁場力F的方向豎直向上,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4)A.當開關S與觸點1接通時,該模型為發電機模型B,當開關S與觸點2接通時,該模型為電動機模型C僅對調磁極N、S位置,ab段導線受到的磁場力會增大D.開關S和觸點1接通后,cd段導線受到的磁場力方向豎直向下11.《黃帝九鼎神丹經訣》收錄了我國古代煉丹家孤剛子的“煉石膽取精華法”,其中描述了疏酸銅(℃uSO:)的熱解。疏酸銅中硫元素(S)的化合價為(▲)A.-2B.+2C.+4D.+612.“踏破背氈可楷,多行數步何妨。”公園的草坪上經常有這樣的提示語。踩踏草坪會造成土壤板結,土壤板結直接影響小草生長的主要原因是小草(▲A.缺少有機物B.缺少無機鹽C.缺少氧氣,影響呼吸作用D、缺少CO2,影響光合作用13.收集一瓶干燥的C02,放入干燥的石蕊試紙,試紙不變色:再加入蒸餾水振蕩,試紙變紅:倒置后玻璃片沒有掉下來(如圖)。由此能得出的結論是(▲)A.振蕩后試紙變紅,證明CO2與石蕊發生了反應B.振蕩后試紙變紅,證明CO2與水反應產生了酸蒸燕C.玻璃片沒有掉下,證明CO2與水發生了反應石蕊試紙濟D.玻璃片沒有掉下,證明瓶內氣壓大于大氣壓14.圖甲、乙是模擬膈肌運動的裝置,圖丙是某人平靜呼吸過程中胸廓容積的變化曲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肺內氣壓B外界氣壓時間甲乙丙A.甲圖模擬的是呼氣,肋間肌處于舒張狀態B.乙圖模擬的是吸氣,對應丙圖曲線AB段C.AB段的膈肌處于收縮狀態,膈頂部下降D,BC段的照肌處于舒張狀態,胸廓容積擴大八年級科學第2頁共8頁(2025.0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