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春期六校第二次聯考高二年級歷史試題命題學校:方城一高審題學校:唐河一高(考試時間:75分鐘試卷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大溪文化是公元前4400一公元前33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主要集中在長江中游西段的兩岸地區。經考古發掘,其陶器以紅陶為主,普遍涂紅衣,有少量彩陶,多為紅陶黑彩。還有大量稻殼和稻草灰燼出土。據此,可推知A.仰韶文化受到大溪文化影響B.陶器出土證明存在階級分化C.大溪先民可能從事稻作農業D.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特點2戰國中后期,頻繁的兼并戰爭導致民生凋敝,周王室權威徹底崩遺。此時,土人群體開始反思分裂的弊端,如孟子提出“定于一”;《呂氏春秋》又云“今周室既滅,而天子已絕,亂莫大于無天子”,法家則強調“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這些現象共同說明A諸子百家憑借嚴刑峻法挽救時局B.結束割據實現統一已成士人共識C.建立中央集權是實現統一的前提D.儒家仁政理念是破局的唯一出路3.《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而湖北云夢睡虎地秦簡《語書》則載:“南郡守騰謂縣、道嗇夫…”。湖南里耶秦簡更出現“洞庭郡”等傳世文獻未載的郡名。這組材料最能說明A.傳世文獻記載秦郡數量完全不可信B.出土簡牘可修正傳世文獻記載偏差C.秦朝地方行政區劃存在臨時性調整D.考古發現比傳世文獻更具研究價值4.東漢尚書臺源于秦代少府下設的尚書機構,最初僅負責文書傳遞。光武帝劉秀將原屬三公的決策權收歸尚書臺,使其成為處理機密政務的中樞機構,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雖名義尊貴,但“備員而已”。這一制度變革A.反映出東漢官僚體系的完善」B.體現了尚書臺與三公分權制衡C.通過架空三公強化君主專制D.說明外戚官宦專權具有必然性高二年級歷史試題第1頁.(共6頁)掃描全能王創建5.東晉王導于咸和九年(334)重修《瑯琊王氏譜》,他在《瑯琊王氏宗圖序》中自述:“高曾積善,德厚流光,棣萼既繁,蘭芽轉茂,切慮百代之后,流派愈多,難窮始宦之由,有墜祖宗之業。”據此可知,王導重修氏譜是基于A.宗法制度的再復興B.家族觀念的強化C.士族享有政治特權D.士族門第的發展6.《唐律疏議》規定:“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廢疾,犯流罪以下,收贖。八十以上、十歲以下及篤疾,犯反、逆、殺人應死者,上請;九十以上,七歲以下,雖有死罪,不加刑。”這反映了A.理學及社會優撫觀念的影響B.滲透外儒內法理念C.司法實踐助推法律條文優化D.對主流倫理的弘揚7.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朱清、張瑄率船隊開辟首條官方海運航線,自劉家港(今江蘇太倉)至直沽(今天津),分三程運輸糧食。《元史·食貨志》載“歲運糧三百六十萬石至京師”,遠超前代漕運規模。據此分析元朝海運A.緣于南北經濟差距的擴大B.促進經濟重心的南移C.是為了增加朝廷財政收入D.促進了南北民間貿易8.王艮(1483一1541)創立的泰州學派提出“圣人之道,無異于百姓日用”,認為穿衣吃飯、擔水劈柴皆無非圣人之道。該思想A.順應市民階層需要B.蘊含近代民主思想C.受到西學東漸影響D反映社會奢侈風氣9.清嘉慶元年(1796)爆發白蓮教農民起義,由湖北省首先發難,四川隨即響應,迅及川、楚、豫、陜、甘五省。該教宣稱,凡是信奉白蓮教之人,因有蓮花護身,便可度過來日的大災大難,屆時均將得到良田曠土。據此可得,當時A.八股取士影響下吏治腐敗B.閉關鎖國下天朝上國觀念C.專制集權體系下矛盾加劇D.晚清權力結構發生的變化10.晚清時期,京師同文館初設時僅教授英、法、俄等外國語言文字,1869年,美國傳教士丁韙良出任京師同文館總教習,系統引人西方教育模式,增設算學、化學、萬國公法等課程,并編譯《萬國公法》等教材。這一舉措表明A.晚清政府主動推行維新變法改革B,戊戌變法推動教育近代化的發展C.洋務派引入西學以培養實用人才D,科舉制的廢除推動教育內容變化,11.清末新政期間,清廷試圖通過官制改革削弱地方督撫權力,加強中央集權。滿清貴族鐵良提出“欲立憲必先除地方專權”,主張裁撤地方要職;袁世凱則聯合張之洞上書反對,稱“立憲當循序漸進,驟改則上下失序”。雙方激烈博奔,最終清廷強行收回部分地方財權與軍權。,這一現象表明新政失敗的重要原因是A.列強向清政府施壓導致改革進程中斷,·B.政府改革缺乏民族資產階級相應支持C.傳統政治秩序與既得利益者聯合抵制D,底層民眾對于西式立憲制度普遍排斥高二年級歷史戰題第2頁(共6頁)掃描全能王創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