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石鐘山記》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積累文言知識點,進一步提高翻譯能力,背誦并默寫全文。理清思路,把握結構;感受集記敘、描寫、議論于一體的行文特點。3.學習作者有疑必察、反對臆斷、重視實地考察的科學精神,學會對人或事物進行全面評價。教學重點: 1、 積累文言知識;2、理清寫作思路,把握主旨。3、蘇軾實地考察的方法和態(tài)度。教學難點 :1、了解和體會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觀點和主張。2、理解蘇軾對前人觀點的批判態(tài)度;3、把握文章由敘事到說理的寫作思路。教學過程任務一:導入新課1、展示石鐘山圖片,提問:"你們知道這座山的名字為什么叫'石鐘'嗎?"2、介紹蘇軾生平及寫作背景: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早年受歐陽修賞識入仕,但因反對王安石變法(新黨)和舊黨復辟后的政策,屢遭貶謫,足跡遍及杭州、黃州、惠州、儋州等地。他在地方興修水利(如杭州蘇堤)、賑濟災民,深得民心。蘇軾的作品與人格魅力跨越時代,被林語堂稱為“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全才。他的文學藝術成就和處世哲學至今仍為世人傳頌,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烏臺詩案是蘇軾思想蛻變的催化劑。貶謫讓他從“廟堂之器”蛻變?yōu)椤疤斓刂汀保瑥淖非笸庠诠I(yè)轉向內在圓融。這種變化并非消極避世,而是以更通透的眼光看待人生,在苦難中淬煉出中國文人“窮則獨善其身”的最高境界——既保有對世界的深情,又能在逆境中保持心靈的從容與自由。本文寫于元豐七年(1084年)六月,蘇軾由黃州移官汝州途中。任務二:整體感知1、播放課文朗讀音頻,學生跟讀。2、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意。3、教師點撥重點字詞:①彭蠡:鄱陽湖的古稱。酈元:即酈道元。鐘磬:古代打擊樂器。函胡:同"含糊",聲音模糊不清。桴止響騰:鼓槌停止敲擊,聲音還在傳播。李渤:唐代洛陽人,寫過一篇《辨石鐘山記》。元豐:宋神宗年號。饒之德興尉:饒州德興縣的縣尉。硿硿焉:硿硿地響。棲鶻:宿巢的隼。鶻,隼的舊稱。磔磔:鳥鳴聲。鸛鶴:水鳥,似鶴而頂不紅,頸和嘴都比鶴長,夜宿高樹。噌吰:形容鐘鼓的聲音。涵澹:水波動蕩。窾坎鏜鞳:窾坎,擊物聲。鏜鞳:鐘鼓聲。周景王之無射:《國語·周語下》記載,周景王曾命鑄造“無射”。無射,鐘名。魏莊子之歌鐘:《左傳·襄公十一年》記載,魯襄公十一年(前562年),鄭人以歌鐘和其他樂器獻給晉侯,晉侯分一半賜給晉大夫魏絳。魏莊子,魏絳謚“莊”,故名。歌鐘,古樂器。②一詞多義。鼓 微風鼓浪 (動詞,激蕩、掀動) 噌吰如鐘鼓不絕(動詞,擊鼓)自 自以為得之矣(代詞,自己) 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介詞,從)余 余韻徐歇(形容詞,剩余的) 余猶疑之(代詞,我)得 得雙石于潭上(動詞,得到、找到)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動詞,能,能夠)③通假字。南聲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同“含糊”)④古今異義。余方心動欲還 (心動:古義:內心驚恐。今義:內心有所觸動。)空中而多竅 (空中:古義:中間是空得。今義:天空中。)⑤詞類活用。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舟”,名詞用作動詞,乘船。)而此獨以鐘名(“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大石側立千尺(“側”,名詞用作狀語,在旁邊。)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夜”名詞用作狀語,在夜里。)⑥特殊句式。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者,···也”表判斷。)或曰此鸛鶴也。(“也表判斷”)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者,···也”表判斷。)古之人不余欺也!(賓語前置,是“古之人不欺余也”的倒裝)石之鏗然有聲者(定語后置,是“鏗然有聲之石”)得雙石于潭上(介詞短語后置,是“于潭上得雙石”的倒裝。)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介詞短語后置,是“又有若老人于山谷中咳且笑者”的倒裝)而大聲發(fā)于水上(介詞短語后置,是“而大聲于水上發(fā)”的倒裝)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固定句式,“雖···而況···”相當于“即使···更何況···”)任務三:文本分析1、理清文章結構:第一部分(第1段):質疑前人關于石鐘山得名的解釋。這里引用《水經》中的內容,交代石鐘山的位置,緊扣標題,點出石鐘山,引出下文。作者首先寫酈道元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說法,并點明人們對此說法持懷疑態(tài)度。然后以鐘磬置于水中不能發(fā)聲的情況對酈道元的說法進行質疑,說明“水石相搏”之說難以取信于人。“余猶疑之”,明確地表示了作者對李渤說法的懷疑態(tài)度,接著,作者根據(jù)自身學識提出疑問——“而此獨以鐘名,何哉”,引出下文作者親自找尋石鐘山得名原因的內容。第二部分(第2段):記敘實地考察的經過。當?shù)氐纳俗屝⊥弥^扣石發(fā)聲,表明寺僧相信李渤的說法,也側面反映了李渤說法的影響之大。作者來到絕壁之下,所見是“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所聞是云霄間隼的“磔磔”的驚叫聲,以及山谷中的鸛鶴像老人邊咳邊笑的怪叫聲。這些句子描繪出一幅陰森可怖、冷清凄厲的石鐘山夜景圖,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接著運用烘托手法,用“余方心動欲還”“舟人大恐”側面烘托夜晚石鐘山的陰森恐怖。緊接著,作者將兩種聲音與“無射”“歌鐘”相聯(lián)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結果,點出石鐘山得名的緣由。作者以自己的目見耳聞,證實并補充了酈道元的說法,進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說法,為尾段的議論提供了事實依據(jù),言語之間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作者探明真相的欣喜。第三部分(第3段):得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結論.石鐘山得名的正確說法不能流傳的原因,有三點:①酈道元“言之不詳”。②士大夫們“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③漁人和船夫“雖知而不能言”。2、重點分析:①蘇軾對酈道元、李渤觀點的態(tài)度。對酈道元:肯定方向,批評簡略。A、認可地理觀察。肯定酈道元"水石相搏,聲如洪鐘"的基本方向正確,符合聲學原理的本質。B、批評考據(jù)粗疏。指出其"言之不詳"的缺陷:"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認為酈道元可能到過現(xiàn)場,但記載過于簡略,導致后人難以理解。C、揭示邏輯漏洞。用反詰質疑:"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揭示酈道元未說明特定地質構造的關鍵疏漏。對李渤:否定方法,批判臆斷。A、批判方法論錯誤。李渤"扣而聆之"的靜態(tài)實驗(敲擊石頭聽聲)被蘇軾視為脫離真實環(huán)境:"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B、揭露認知局限。嘲諷其以局部代整體的謬誤:"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指出隨處可敲響的石頭不能解釋"石鐘山"獨特性。C、暗諷士大夫作風。通過"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的對比,批評李渤式文人脫離實踐的空談。蘇軾的超越:實踐哲學與科學精神A、雙重揚棄。繼承酈道元的"水石關系"核心,但通過實地考察補充"空中而多竅"的地質構造細節(jié)。否定李渤的簡單實驗,建立動態(tài)水文觀測模型(風水與孔隙的相互作用)。B、方法論創(chuàng)新。提出"目見耳聞"的認識論原則,強調:時空特定性 (夜乘小舟至絕壁下觀察);系統(tǒng)思維 (風水-孔隙-聲波的聯(lián)動效應);實證精神 ("徐而察之"的細致觀察)。②夜游石鐘山的場景描寫。A、月夜啟航的驚心動魄。時空特寫鏡頭。"元豐七年六月丁丑" —— 精確時間錨定歷史真實"暮夜月明" —— 冷色調光源奠定幽暗基調"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 微型探險隊的孤絕感B、超現(xiàn)實視覺沖擊"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擬物化修辭將靜態(tài)巖石動態(tài)化,投射內心恐懼月光下嶙峋怪石的變形壓迫感(類似希區(qū)柯克式懸疑構圖)C、多重音效的恐怖交響。棲鶻: "磔磔云霄間" 高頻撕裂感鸛鶴: "咳且笑于谷中" 擬人化詭異風水: "噌吰如鐘鼓不絕" 低頻持續(xù)震顫聲學原理可視化:"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 —— 聲波在溶洞腔體中的共振現(xiàn)象"窾坎鏜鞳之聲" —— 擬聲詞精準模擬不同頻率聲波(高頻"窾坎"與低頻"鏜鞳")D、探險者心理弧光:從恐懼到頓悟生理反應特寫:"余方心動欲還" —— 心跳加速的懸停時刻"舟人大恐" —— 通過船夫反應強化危機感科學觀察的鏡頭語言"徐而察之" —— 慢鏡頭式細致勘察"則山下皆石穴罅" —— 顯微視角揭示聲源本質認知飛躍的戲劇性"古之人不余欺也" —— 恍然大悟的釋然"笑謂邁曰" —— 緊張解除后的幽默反諷E、場景的隱喻結構空間層次象征表層恐怖(怪石猛獸)→ 中層迷惑(混雜聲響)→ 底層真相(石穴共振)對應認知過程的"現(xiàn)象→困惑→本質"三階段光影哲學:月光:既是照明工具,更是理性精神的隱喻火把缺席:刻意排除人為光源,強調自然本真總結:"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的深層含義。超越時代的認知革命,這句話猶如一柄劃破中世紀迷霧的利劍:宣告經驗實證對經學權威的反叛,樹立"行而后知"的行動哲學,揭示知識分子的精神侏儒化危機,開創(chuàng)驚險崇高的新型審美體驗。任務四:深入探究1、小組討論:①蘇軾的考察方法與現(xiàn)代科學方法有何異同?在《石鐘山記》中,蘇軾強調"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之謬,其驗證過程具有明確的實證傾向。但這種驗證是單次性的經驗確認,缺乏現(xiàn)代科學要求的可重復驗證機制。如考察石鐘山命名緣由時,雖實地考證卻未建立普遍性驗證標準。蘇軾的方法論在經驗觀察、批判思維和實踐理性層面,為科學方法提供了文化基因,其"即物窮理"的探索精神(《中庸論》)與科學精神存在深層共鳴。差異本質是農業(yè)文明經驗型認知與工業(yè)文明數(shù)理型認知的范式轉換。在當代科技人文融合趨勢下,蘇軾的整體思維對克服科學主義局限具有啟示價值,其知行合一的實踐論仍為跨學科研究提供本土思想資源。這種古今對話提示我們:科學方法論的演進,既是工具理性的進步史,也是人類認知范式與文化語境互動的辯證過程。②文章如何體現(xiàn)蘇軾的懷疑精神和求真態(tài)度?對傳統(tǒng)權威的理性批判文章開篇即指出酈道元《水經注》"言之不詳",揭示經典文獻的模糊性。更對唐代李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的考證提出質疑:"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通過類比推理,指出以常見現(xiàn)象解釋特殊命名的邏輯漏洞。破除認知惰性針對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的因循態(tài)度,蘇軾揭示知識階層"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的思維痼疾。這種批判不僅指向具體考證,更觸及傳統(tǒng)認知方式中經驗實證的缺失。控制變量的觀察法蘇軾選擇"莫夜月明"時分乘舟考察,排除視覺干擾,專注聽覺辨識。其記錄聲源時精確區(qū)分音色:"南聲函胡,北音清越","窾坎鏜鞳之聲",展現(xiàn)系統(tǒng)性的聲學觀察。求真范式的文化突破《石鐘山記》的價值遠超地理考證本身,它標志著宋代知識分子認知范式的革命性轉變:從"述而不作"到"即物窮理",從"注經解典"到"格物致知"。蘇軾通過構建"質疑—實踐—驗證—反思"的完整認知鏈條,不僅解決了具體的學術爭議,更確立了中國傳統(tǒng)學術中罕見的實證主義研究范式。這種將批判精神、實踐理性與理論建構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比西方實證主義早誕生七百年,其強調"目見耳聞"的認知原則,至今仍是對抗信息時代"后真相"困境的思想利器。③從寫作手法看,本文如何將記敘、描寫、議論有機結合?螺旋上升的認知圖式文章形成"破疑(議論)—求索(記敘)—見證(描寫)—徹悟(議論)"的認知閉環(huán):首段:質疑傳統(tǒng)(議論)→ 提出假設(議論)中段:考察準備(記敘)→ 現(xiàn)象觀察(描寫)→ 原理驗證(記敘+描寫)末段:真理揭示(議論)→ 方法總結(議論)→ 價值延伸(議論)這種層層遞進的文體結構,使蘇軾將哲學思考熔鑄于山水游蹤,將實證精神灌注于文學書寫,創(chuàng)造出中國散文史上獨特的"考辨體"范式。三者的有機融合不僅成就了文學經典,更構建起古代知識分子"格物致知"的認知模型,使《石鐘山記》成為跨越文學與科學的跨文體典范。2、教師引導總結:①蘇軾的治學方法:質疑→考察→驗證→結論。②文章特色:敘事生動,說理透徹,情理交融。③現(xiàn)實意義:培養(yǎng)實證精神,反對主觀臆斷。任務五:拓展延伸1、比較閱讀:將本文與王安石《游褒禪山記》進行比較,分析宋代游記散文的特點。探賾路徑的異質同構維度 《石鐘山記》 《游褒禪山記》認知起點 質疑文獻記載的客觀性(酈道元與李渤) 反思游覽體驗的完整性(前洞與后洞之別)思維范式 經驗實證主義("目見耳聞"的考據(jù)精神) 理性思辨主義("志""力""物"辯證關系)真理指向 現(xiàn)象背后的物理規(guī)律(聲學共振原理) 人生實踐的哲學啟示(盡志無悔的處世觀)二者皆以游蹤為經、哲思為緯,但蘇軾側重"格物致知"的實證過程,王安石強調"格物明理"的價值轉化,共同體現(xiàn)了宋人"即物窮理"的思維特質。宋代游記散文在繼承唐代山水游記寫景傳統(tǒng)的基礎上,開創(chuàng)了"游以載道"的新范式,尤以蘇軾《石鐘山記》與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最具代表性。二者共同構建起宋代游記"理趣相生,文質兼勝"的審美品格。2、寫作訓練:模仿本文寫法,寫一篇關于自然現(xiàn)象的考察短文。任務六:課堂小結1、總結文章內容和藝術特色。2、強調蘇軾"求實"精神的價值。任務七:布置作業(yè):1、背誦課文第三段2、完成課后練習3、查閱資料,了解現(xiàn)代學者對石鐘山得名的新見解板書設計石鐘山記蘇軾一、質疑前人酈道元說 → 人常疑之李渤說 → 余尤疑之二、實地考察時間:元豐七年六月丁丑地點:石鐘山方法:乘小舟至絕壁下發(fā)現(xiàn):噌吰與窾坎鏜鞳之聲三、得出結論中心論點: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批判態(tài)度:士大夫不肯實地考察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