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下18《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教學設計課標分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語文課程要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作為一篇游記,學生通過學習,能在語言運用上積累優美詞句,體會其精妙表達。在思維能力方面,梳理作者游蹤可鍛煉邏輯思維,感悟其對自然的思考能提升思維深度。審美創造上,領略各拉丹冬的壯美,可培養對自然美的感知與鑒賞力。同時,能增強對自然的敬畏,樹立正確生態觀,落實文化自信與立德樹人要求。教材分析《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編排在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本單元聚焦游記,而此文極具代表性。從內容上,它生動記述了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游覽經歷,展現了冰川、冰塔林等震撼景色。其行文線索清晰,以時間和游蹤為序,便于學生梳理。在寫作手法上,將寫景與自身感受緊密結合,感染力強。教材以此文引導學生學習游記寫法,體會作者對自然的敬畏,提升文學鑒賞與寫作能力,還能激發學生探索自然、保護生態的意識。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閱讀基礎,對游記要素有初步掌握,能梳理出文章大致情節。他們對自然景觀充滿好奇,各拉丹冬獨特景色易激發興趣。但該文語言優美且富有內涵,其中對高原奇景細膩描繪以及作者復雜情感,對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另外,文中涉及地理、氣候等知識,學生雖有涉獵,但缺乏深入了解,難以透徹理解環境惡劣對作者感受的影響。需在教學中多引導,幫助學生跨越障礙,深入理解文本。教學目標文化自信:引導學生樹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正確生態觀,體會人與自然關系,樹立正確生態觀。語言運用:整理文中生動語句,豐富語言表達。讓學生在積累中豐富詞匯儲備,學會運用生動語言準確描繪事物、表達情感,使自身語言表達更加豐富多元、生動形象。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梳理作者游蹤,繪制游覽路線圖,分析作者在不同地點的觀察視角與描寫重點。審美創造:品味文中優美語句,提高鑒賞水平。讓學生在欣賞、創作中提高審美鑒賞水平,培養獨特審美眼光,激發審美創造能力,能夠發現并創造生活中的美。教學重難點:1.體會本文把對景物的描寫與身體狀況,內心體驗,邈遠思緒融為一體的寫法。2.仔細品味本文看似隨意實則精巧的語言,體會這種語言的妙處。教學過程:任務一.艱辛與選擇作者筆下的各拉丹冬,雄偉、圣潔、瑰麗、奇美,是男性神。小女子馬麗華,1953年出生于山東,23歲進藏,34歲隨《萬里藏北》電影攝制組走向各拉丹冬,當時,她已在藏北生活了11年。然而親近各拉丹冬絕非易事,雖然她懷著虔誠之心面向威嚴的雪峰行了大禮,但是各拉丹冬不為所動,他冷酷地送了一件禮物給馬麗華——痛。1.指名回答表現馬麗華身體“痛”的句子。(這其實是第一堂課已完成的內容,在本節課已復習的形式出現,指名學生回答。)2.當這一系列的“痛”襲來,馬麗華訪問各拉丹冬的姿勢和我們尋常的游玩截然不同。她是以怎樣的姿勢訪問的?2.獨特的姿勢使馬麗華對眼前的獨特之景有了獨特的觀察、體驗和思考。正是因為這份獨特的思考與感悟,馬麗華的各拉丹冬才是只屬于馬麗華的。與其說作者在游歷,不如說她是在朝圣。“環繞神山是精神的旅行”,是“蜷臥在巨人之發下”的“小小的我”的所觀、所感。請用一個詞語概括出作者對各拉丹冬的整體感受。3.出示:我始終認為缺乏苦難,人生將剝落全部光彩,幸福更無從談起,要是有100次機會讓我選擇,我101次仍然選擇苦難----馬麗華4.提問:她為什么要101次選擇苦難,這是否值得?在文章的第4小節“但愿它不要影響我的心態,各拉丹東值得你歷盡艱辛去走上一遭。”在身體每況愈下時,作者依然覺得各拉丹冬值得歷盡艱辛去走上一遭,那么各拉丹冬到底有怎樣的魅力能讓一個人不顧生命的安危去感受它的美?5.作者給我們呈現了如此美妙的仙境,提問學生“這種仙境是否有生命的存在”,關注文章最后一小節。任務二.自然與人類。1.出示:“不見自然生物的痕跡,但今天的確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怎樣理解這句話中的“活”?為什么是“近旁”而不是“上方”或者“下方”?2.讀到這里,我們不僅看到了各拉丹冬的美景,也感受到了作者面對如此美景發出的感嘆,這種將主觀思緒和客觀景物結合起來的寫法我們把它叫作融情于景。隨著作者的前進,作者在山腳冰塔林眺望時,感慨于各拉丹冬的雄偉神秘;在礫石堆上,看到一派奇美而感嘆造物主的創造力,而這種感慨,并不局限于一處景點,甚至于一片天地,即我們接近冰山爬過冰洞所見的冰塔林;而置身冰窟,又感慨于這冰體和裂紋背后漫長的時光和歷史,最后重返冰河,開始演繹長江演繹中華民族的故事。逐步走近各拉丹冬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作者思緒逐步渺遠的過程。任務三.有棱角的語言一個特色的語言表達形式或者語言形式,是這篇文章的特色之一。全篇都是用短句的,是《安塞腰鼓》,里面有大量的短句,獨句成段,甚至獨詞成句。為甚要那樣安排?是為了表現安塞腰鼓的特質---奔放,自由大家再仔細再讀原文,會發現敘事多用長句,寫景多用短句,景物特質跟語言運用結合在一起,在景物面前加修飾語,比如說在可以請學生把有表現力的詞語畫下來分類,一類是形容詞,一類是動詞。舉例:1.“切割著雕琢著,緩慢而從不懈怠”,其實是修飾“切割”和“雕琢”的。2.“在滑極了的冰河上一點點挪動”這個句子,為了表現冰河的特點,我們能不能來變換它的句式呢?3.從礫石堆上四面張望,晶瑩連綿的冰峰,平坦遼闊的冰河歷歷在目“可以改成“冰峰,晶瑩,連綿,冰河,平坦,遼闊,歷歷在目。”這么一變后,景物特征就會表現得更加鮮明。課堂總結學完了這篇課文,我們再回到開頭作者為何覺得“值得”?你覺得是否“值得”?預設:(1)美景;(2)對大自然的敬畏;我們的精神,生命與自然風景仿佛融為一體的精神。(3)人類的探索精神(七下《偉大的悲劇》悲壯美)馬麗華這個小女子,堪比大丈夫!有評論說,馬麗華文化散文的風格特色歸納起來體現在一個“大”字上,生命體驗大,人文詮釋大,內涵囊括大,情感投入大。馬麗華用真性情、用靈魂和生命抒寫散文,她說:“黑色的大地是我用身體量過來的。”課后拓展:(二選一)1.這篇游記以時空為序,以作者跟隨攝制組探險的兩天行蹤為線索,抒寫了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的見聞和感受,不僅表達了對各拉丹冬的贊美和熱愛之情,而且贊揚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和人的探索精神。請你學習課文用移步換景的手法,寫寫你眼中的校園美景。2.創意表達。馬麗華在《藏北游歷》中寫道:“人類有可能起源于此,人的靈魂應該以此為故鄉,古往今來地與永恒不滅的大自然和諧共存。”推薦閱讀馬麗華的“走過西藏”系列散文,任選一個角度,寫一寫你的閱讀體驗,不少于600字。板書設計在長江源頭格拉丹東奇--麗--歷--礪教后反思:雖然工作生涯已有二十余年了,但是最近幾年突然發現自己迷上了文本解讀,所以每一輪重新來教的時候,總會在課文中發現跟以往不一樣的想法,比如這課,我就想摳住“值得”和“活”來組織教學過程。想法很美好,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就發現了兩大明顯的失誤:一是對文本挖掘過度,學生無法共情。二是課堂整體組織不夠緊密。銜接不夠自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