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下8《土地的誓言》教學設計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8課,是東北作家群杰出代表人物端木蕻良在“九一八事變”十周年的一篇表現家國情懷的典范作品。作者直接傾訴對土地的熱愛,懷念,眷戀以及被迫離開的憤怒、憂傷,將土地擬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稱,還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作者把“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流亡青年的情感用火一樣的熾熱的語言表達出來,仿佛使人聆聽到心臟的跳動,感受到熱血的沸騰。學情分析:大聲誦讀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不是難事,但深入地細讀文本,結合語句體悟情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還需要老師的指導。本堂課的設計便是針對七年級學生的薄弱之處加以引導。設計思想:《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應努力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因此,為使課堂上激起學生興趣,我設計帶領學生從誓言學起,從“聽—品—讀”三個環節入手,重點突出讀,在各種不同形式的誦讀中,一遍遍去從作者的字里行間感受那噴薄的情感,以此激發學生的家國之愛。教學目標:文化自信:認識生字詞“亙古”、“污穢”、“默契”等詞。初讀文章,感受語言文字的美。語言運用:品析文中優美的語言,學會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和寫作手法。思維能力: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讀自悟,把握課文的抒情方式,體會作品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懷。審美創造: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聯系生活實際,拓展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課文的抒情方式,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揣摩、欣賞精彩段落的語句。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對故鄉的熱愛之情和強烈的愛國情懷,品味作者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深厚情感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出示幾張有關土地的圖片,提問:這幾張圖片的共同點是什么?【設計意圖】通過直觀的圖片,引發學生對于土地的認知,為后文學習課文奠定情感基礎。)二、自主學習(檢查預習)1.抽查學生朗讀課文片段。2.重點字詞積累。(1)預習過程中,“讀讀寫寫”中哪些字詞你認為需要強調?預設: 嗥鳴(háo) 怪誕(dàn) 亙古(gèn) 讕語(lán) 默契(qì) 污穢(huì) 蚱蜢(měng) 田壟(lǒng) 斑斕(lán)(2)你們在預習的過程中,還有別的字詞不會讀的嗎?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疑。【設計意圖】通過對作者的基本了解,學生對作品有初步感知。重點字詞的學習,在于強化語文積累。三、初讀課文,感知誓言(一)整體感知作者發出的誓言1.聽誓言剛才我們一起掌握了生字,下面請同學們跟著老師的朗讀來觸摸文章的語言,希望同學們在聽讀的過程中,要明確作者面對十年未歸的土地,發出怎樣的誓言。(聽讀課文)2.品誓言(1)我相信同學們都有過誓言,比如少先隊入隊儀式上,大家肯定面對隊旗宣誓過,這就是誓言。這時,你的語氣一般都比較……(堅定)那文章中作者發出的誓言又是什么呢?請同學們迅速瀏覽課文,找出相關語句,可以同桌合作找相關內容。 預設:我必須回去,我從來沒想過離開她。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離開她。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我要回到她的身邊,我答應過我一定會回去。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2)透過這些文字,我相信大家肯定被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所感染了。尤其是他發出的錚錚誓言,震撼著我們的心靈。同學們,“誓言”這個詞怎么理解呢?預設:宣誓時說的話。在比較莊重的場合許下的諾言。(3)那作者是在什么樣的場合里面對土地許下這樣的誓言呢?①走近作者,簡介作者。預設: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漢文 ,遼寧省昌圖人,現代作家,是東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散文作品有《默爾格勒河》《風從草原來》,小說《曹雪芹》《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②補充“九一八事變”相關內容以及寫作背景。預設:用PPT出示資料補充。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后被日本所占),并栽贓嫁禍于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占沈陽,又陸續侵占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九一八事變是由日本關東軍精心策劃的侵華事件,這一事件的發生揭開了日本帝國主義大規模武裝侵略中國東北的序幕。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整個東北三省100萬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和3000萬同胞陷于日寇鐵蹄的蹂躪之下。此后,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幾千萬東北同胞由此開始了14年亡國奴生活。這篇文章是作者在1941年9月18日所作。“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正處于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依然無家可歸。作者懷著難以遏制的思鄉之情寫下了這篇文章。3.讀誓言(1)指名個人朗讀誓言,由朗讀者指定同學評價。(2)讀這些語句時,我們應該用怎樣的語氣呢?從哪些詞語中可以體會到?(必須)(3)齊讀,用堅定的語氣朗讀作者發出的錚錚誓言。【設計意圖】通過“聽誓言——品誓言——讀誓言”三個環節,使學生結合題目解讀,整體把握課文中心,使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及中心,對文章的直接抒情方式有整體的感知,為后面深入研讀課文打下基礎。四、再讀課文,探究土地1.土地的誓言,是面對土地所發出的誓言,到底是一片怎樣的土地,能讓作者發出如此動人心魄的誓言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描寫故鄉的景物的句子,用精煉的語言進行概括。用“這是 的土地”說一句話來評價一下作者筆下的故鄉。預設:這是美麗的土地。文中寫到了白樺林……富饒的土地。文中寫到了高粱、豆粒……生機勃勃的土地。文中寫到了山雕、鹿群、馬兒在跑著……2.這的確是一片讓人難忘的土地,那么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么多的景物呢?是不是可以刪除其中的一些?我們該用怎樣的語氣來朗讀呢?預設:不可以,這些景物都是這片黑土地上獨有的。這些景物的描寫突出了作者對自己家鄉的熱愛,對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屬于間接抒情。朗讀語氣:自豪的。3.這些都是對故鄉景物的記憶,作者的記憶中除了這些景物描寫之外,還有一些什么樣的活動呢?預設:文中寫到了曾經在故鄉的土地上印下腳印,說明了作者那時在故鄉土地上的勞動。還寫到了捉蚱蜢。補充:不管是景物描寫,還是曾經的勞動,都抒發了作者對故鄉的深切懷念,對故鄉的熱愛之情。4.分角色朗讀。將第二段內容按照“活動、春天、秋天、誓言”分成四個角色進行分角色朗讀,體會作者對土地的依戀之情。教師強調:通過文本的朗讀,我們了解了關東原野那片美麗、豐饒的土地,就是這片土地,被日本侵略者瘋狂虐殺的慘狀。下面,讓我們再次朗讀端木蕻良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來進一步感受到作者那顆誠摯的愛國之心。作者通過抒發對被日本侵略者強占十年之久的關東原野的眷念之情,表達了自己深沉的愛國熱情。【設計意圖】本環節引導學生從語言入手,通過不同形式的有感情誦讀,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使學生對于作者筆下的土地有更鮮活的認知,體會作者對土地深深的眷戀之情。 五、細讀課文,體悟情感小組合作:文中還有哪些詞語和句子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用波浪線在文中畫出來,深情朗讀這些句子,并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預設: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圈畫句子做批注,然后交流發言。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的句子很多,學生分析得有理有據就可以。【設計意圖】理解散文要掌握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在明確閱讀方法后,讓學生自由圈點批注并交流所得,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引導學生認真揣摩文中關鍵的詞句。 六、延伸拓展,全課小結“九一八”已成為過去,它是中國歷史上的恥辱。同學們,作為年輕的一代,是祖國的未來,我們絕不允許歷史重演,“少年強大則國家強大”,請大家一起誦讀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的一段。PPT展示,學生齊讀: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設計意圖】此環節主要是為了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其知識儲備,使學生能從文本走向文本,最終從文本走向生活。在大聲誦讀的過程中,再次強化學生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情感。七、情感延續,布置作業(二選一)1.從文中摘抄三句描寫故鄉原野的句子,然后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抒發對這片土地的贊美之情。2.你能根據家鄉的特色,描繪一下你的家鄉,表達你對家鄉的感情嗎?(運用排比手法)用“我常常想起我的故鄉,我想起……”的開頭,進行片段練習。【設計意圖】微文創作是一種訓練思維,積累語言的好方法。練筆的形式促使學生學會用心觀察生活,用心描繪生活,在寫作中逐步做到景為情設、情由景生。板書設計土地的誓言色彩斑斕 摯痛的熱愛思念故鄉 美麗豐饒 深情的贊美和懷念發出誓言 為故鄉而戰斗犧牲 暗含憂傷和憤怒教學反思:這是一節讓人熱血沸騰而又心情沉重的語文課。熱血沸騰是因為在祖國遭受欺凌時,有那么多的熱血兒女愿意為了腳下的土地拋頭顱灑熱血。心情沉重則是因為,我們曾經遭受過那么多的磨難。整個一節課,我和學生就在對祖國的強烈熱愛與對敵人的強烈憎恨的情感交織中完成學習。學習過程中,學生在誓言的引領下,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個人讀、齊讀、對課文中的誓言進行品析。在經過多次誦讀后,教師適時推出本文的寫作背景后,學生的情緒出現空前飽滿狀態。由此可見,我們的學生不是什么都不在乎的,只要我們能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有效引領,學生的正能量就能形成。誦讀誓言讓學生在課堂上激情萬丈,品味土地的美麗與豐饒時,又讓學生對于祖國的贊美與熱愛得以充分流露。將誓言與土地結合起來后,學生對于祖國的熱愛和對敵人的憎恨的情緒就更加鮮明。再引領學生談到對于誓言和土地的認識時,我們學生的愛國情緒就達到了高潮。在如此激烈的情感交織碰撞中,學生對于今天的幸福生活更覺可貴。葉圣陶先生說:“朗讀的時候,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理解,掌握方法,而且親切的體會,不知不覺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本節課,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把握住情感,通過不同個人展示朗讀,齊讀,分角色朗讀對課文內容進行品析。朗讀,既是理解感受的過程,又是對理解感受的表達。多種形式的朗讀,更能激起學生的朗讀興趣。但在學習過程中,也發現不少問題。學生對于重點語句的內涵理解,缺乏探究精神。對于這類有深度的閱讀課,他們還是不能自覺將講讀課中學來的閱讀方法加以自覺應用,感覺自己還是對學生扶得太多。自讀課文,還是要更好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能力才能讓學生的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得以提升。自讀課究竟應該怎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發揮自主探究能力,今后還得繼續探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