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期末專題訓練:實驗題1.下面是把面包放在不同環境中進行實驗的記錄。結合所學知識,完成練習。面包序號 條件組合 實驗方法 實驗結果(5天后)① 溫暖、潮濕 把裝有濕面包的塑料袋放在溫暖處 長滿霉斑② 溫暖、干燥 把裝有干面包的塑料袋放在溫暖處 沒有發霉③ 寒冷、潮濕 把裝有濕面包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 沒有發霉④ 寒冷、干燥 把裝有干面包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 沒有發霉(1)這是一個 (選填“模擬”或“對比”)實驗。(2)如果選擇①號面包和②號面包的實驗結果進行比較,這是探究面包發霉是否和( )有關。A.濕度 B.溫度 C.空氣(3)實驗結論:食物在 、 的環境下容易發霉。(4)食物發霉變質主要是由 引起的。2.四(3)班的同學很想知道面包發霉是否跟水分、溫度有關。于是他們在科學課中,和老師一起進行了實驗探究。請你和他們一起來完成實驗。實驗名稱:探究面包發霉的條件。實驗器材:4塊相同的面包、水、4個塑料袋少許霉菌、牙簽實驗步驟:把4塊面包烘干,然后用牙簽在每塊面包上放同樣多的霉菌。第一塊面包保持干燥,在第二、三、四塊面包上分別滴10滴水。然后,把4塊面包分別放到4個塑料袋里,扎緊袋口。把4塊面包放在不同的環境中,如下圖所示。(1)分析實驗現象:比較第2塊面包和第 塊面包上的霉菌生長的數量,可以說明面包的發霉是否與水分有關。比較第3塊面包和第4塊面包上的霉菌生長的數量,可以明顯地說明面包的發霉是否與 有關。(2)幾天后,發現第二、四塊的面包霉菌較多,由此得出實驗結論:面包的發霉與 有關。(3)通過這個實驗我知道了:觀察變質的食物時可以用 來更清楚地觀察食物上的霉菌。發霉的食物去掉霉菌并且加熱后是 (選填“可以”或“不可以”)吃的。(4)我們可以用哪些方法來儲存一條魚?(至少寫出3種不同方法)。3.實驗名稱:觀察微生物。實驗器材:顯微鏡、池塘中的水、載玻片、鑷子、蓋玻片。吸水紙、滴管。實驗步驟:(1)用滴管吸取一滴池塘中的水,滴在 上,用鑷子將 蓋上。用吸水紙吸走蓋玻片邊緣多余的水分。(2)把制好的玻片標本放在 下觀察。(3)實驗現象:能夠觀察到水中有各種各樣的微生物。如 、 等。(4)實驗結論:水中的微生物是 的一種,它們也是由 組成的。4.星期天早晨,佳佳準備在家自己做酸奶。(1)佳佳在鮮牛奶里加入2勺白糖,加熱至( )左右。(填序號)A.60℃ B.80℃ C.100℃(2)待溫度降到37℃左右,往牛奶中加入2勺酸奶,并攪拌均勻,在鮮牛奶中加入酸奶的主要目的是( )。(填序號)A.在牛奶中加入乳酸菌 B.使牛奶口味更佳 C.使牛奶變粘稠(3)將加入酸奶的牛奶倒進消毒過的保溫容器里,蓋上蓋子。保溫10小時后,佳佳的酸奶做成了。使用消毒過的容器的目的是什么?(4)佳佳飲用后,把剩下的酸奶放入冰箱中冷藏。冰箱為什么能減緩食物變質的速度?5.研究蜂巢形狀的奧秘。(1)假設蜜蜂用正五邊形建蜂巢,發現正五邊形 (選填“能”或“不能”)密鋪。(2)假設蜜蜂用面積相等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邊形建蜂巢,同學們計算出了每種圖形的內切圓直徑及蜂巢壁的總長度,記錄如下。蜂巢截面形狀 壁長(厘米) 內切圓直徑(厘米) 4個密鋪后有幾道壁 4個密鋪后壁的總長度(厘米)正三角形 4.56 2.64 9 41.04正方形 3 3 12 36正六邊形 1.86 3.22 19 35.34實驗發現:相同面積下, 形狀密鋪時周長最小,所用材料最少。(3)同學們將三張A4紙分別折成正三棱柱、正四棱柱、正六棱柱,同時在上面放相同質量的書本,發現 承受的書本數量最多,因此得出結論 的抗壓能力最強。(4)蜜蜂采用最少量的蜂蠟密鋪的蜂窩巢房截面呈正六邊形的好處是: 、 、 、 等。6.如圖所示,萌萌用紙板、鉚釘、膠帶和繩子做了一個手臂活動模型。(1)下列模型中的各部分材料與模擬的人體部位相符的是( )。A.紙板模擬的是關節 B.繩子模擬的是肌肉 C.鉚釘模擬的是骨骼(2)丙圖表示的是手臂伸直的狀態,此時手臂上側的肌肉是① 的,手臂下側的肌肉是② 的;丁圖表示的是手臂彎曲的狀態,此時手臂上側的肌肉是③ 的,手臂下側的肌肉是④ 的。(均填“收縮”或“舒張”)。(3)從模擬實驗中知道:手臂(前臂)的動作是以肌肉牽拉骨骼,骨骼繞著關節運動而形成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手臂上的肌肉總是單獨工作的B.手臂上的肌肉總是成對工作的C.手臂上的肌肉總是同時收縮或舒張的(4)通過模仿人體手臂的工作原理,人們設計出能夠模擬真實手臂功能的( ),可以幫助上肢截肢患者恢復部分或全部的手臂功能。A.假肢 B.仿生眼睛 C.再生骨7.蝙蝠在漆黑的夜晚能夠自如地飛行和捕食。為了探索其中的奧秘,科學家們做了下面這個實驗。實驗結果說明了什么?實驗順序 實驗方法 實驗結果第一次 蒙眼睛 鈴鐺一個也沒響第二次 塞耳朵 鈴鐺響個不停第三次 封嘴 鈴鐺響個不停(1)實驗結論: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 ,而是利用 和 配合起來發現前方障礙物的。(2)蝙蝠的嘴里能夠發出一種人耳聽不見的聲音—— 。在它飛行時,超聲波遇到物體后會返回,被耳朵接收,這樣的探路方式叫 。(3)雷達是模仿蝙蝠探路的原理工作的。雷達通過天線發出無線電波,無線電波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顯示在熒光屏上,這樣就可以測定目標的 、 、大小等。因為是使用電磁波來探測物體,不受天氣條件的影響,所以雷達廣泛應用于軍事、天文、氣象、航海、航空等領域。(4)雷達的天線相當于 ;雷達發射的無線電波相當于 ;雷達的熒光屏相當于 。A.蝙蝠的耳朵 B.蝙蝠的嘴巴 C.蝙蝠發出的超聲波8.壯壯和蘋蘋在探究晝夜交替現象產生的原因,壯壯打著手電筒不動,蘋蘋控制乒乓球逆時針原地旋轉。請回答下列問題。(1)壯壯拿著的手電筒代表( ),乒乓球代表( )。(2)壯壯小組的實驗類型是( )實驗。(3)壯壯小組的實驗假設是( )。A.地球不動,太陽圍繞地球旋轉B.太陽不動,地球自轉C.太陽不動,地球圍繞太陽旋轉(4)按壯壯小組的假設,在地球上( )(填“會”或“不會”)產生晝夜交替現象。(5)“因為地球是一個自身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所以同一時間,太陽光只能照亮半個地球”的說法( )(填“正確”或“不正確”)。9.某實驗小組用一個燈泡代表太陽,用一個皮球代表地球,在皮球兩端各粘一根牙簽代表地軸,在“地球”的“赤道”和“北半球地區”各粘一根牙簽。做了如下圖所示探究:(1)這個實驗是一個 實驗。(選填“對比”或“模擬”或“觀察”)(2)如圖所示,此時太陽直射情況和南極會出現的情況是( )。A.太陽直射南半球;南極會出現極晝B.太陽直射北半球;南極會出現極夜C.太陽直射北半球;南極會出現極晝D.太陽直射南半球;南極會出現極夜(3)在進行實驗時,應該讓“地球”繞“太陽” 轉動。(選填“順時針”或“逆時針”)(4)地球在運動過程中,地軸( )。A.始終向太陽方向傾斜 B.始終指向一個方向 C.逐漸變成垂直狀態(5)通過實驗可知,地球上出現四季現象的原因不包括( )。A.地軸是傾斜的 B.地球的公轉 C.地球的自轉10.實驗探究題。小明和同學利用蠟燭和地球儀完成了一個模擬實驗,如下圖。(1)這個實驗模擬的自然現象是( )。A.地球的自轉 B.月相的成因 C.地球的公轉(2)在這個模擬實驗中,蠟燭模擬的是( )。A.太陽 B.月球 C.地球(3)當地球轉到圖中B的位置時,侯馬的季節是( )季。A.春 B.夏 C.秋 D.冬(4)當地球轉到圖中D位置時,侯馬的晝夜長短情況是( )。A.晝夜等長 B.晝長夜短 C.晝短夜長(5)地球轉到( )的位置時,陽光會直射赤道。A.D B.A和C C.B11.小明和小花用地球儀和手電筒來探究“晝夜交替現象”的產生。實驗時,在黑暗的環境中,小明將手電筒打開,使手電筒的光照射在地球儀上,小花用手慢慢逆時針轉動地球儀。(1)此實驗中,手電筒模擬的是 ,地球儀模擬的是 。(2)在地球儀上,被手電筒的光照射到的區域是“ ”,沒有被光照射到的區域是“ ”。(均填“白天”或“夜晚”)(3)地球自轉的方向是 。(4)在地球儀上的南極用紅點標記,地球儀轉動好多圈紅點始終能被手電筒照射到,此時南極 (填“發生”或“不發生”)晝夜交替。(5)由上述實驗可知,晝夜交替,周而復始,形成的原因是 。12.小明在研究 “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時,設計了如下實驗:他準備了一塊長木板、幾本厚度相同的書、一個彈簧測力計和一個重 5N 的小木塊。實驗步驟如下:把木板一端放在一本書上,形成一個斜面,用彈簧測力計沿斜面勻速拉動小木塊,讀出并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依次增加書的本數,改變斜面的坡度,重復步驟 1,記錄每次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斜面坡度(書本數量) 彈簧測力計示數(N)1 32 3.53 44 4.5(1)在這個實驗中,小明改變的條件是 ,保持不變的條件有 (至少寫出兩個)。(2)分析實驗數據,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斜面可以 ,斜面坡度越 越省力,坡度越 越費力。(3)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了斜面原理?請列舉三個例子。13.小明在研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時,進行了如下實驗:他準備了兩個相同的滑輪、繩子、鉤碼等材料。把一個滑輪固定在支架上,用繩子穿過滑輪,一端掛鉤碼,另一端用彈簧測力計拉著,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記錄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和鉤碼上升的高度,這是研究定滑輪的實驗。接著,他把另一個滑輪和鉤碼一起用繩子連接,讓滑輪隨著鉤碼一起上升,同樣用彈簧測力計拉著繩子另一端,勻速拉動,記錄數據,這是研究動滑輪的實驗。實驗數據如下表:實驗類型 鉤碼重力(N) 彈簧測力計示數(N) 鉤碼上升高度(cm) 彈簧測力計移動距離(cm)定滑輪 3 3 10 10動滑輪 3 1.5 10 20(1)根據實驗數據,定滑輪的作用是 ,動滑輪的作用是 。(2)在實驗中,小明發現使用動滑輪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并不是鉤碼重力的一半,你認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3)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定滑輪和動滑輪,請各舉兩例。14.實驗材料:將一定數量的鉤碼掛在軸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分別在大、中、小輪上掛鉤碼,看成是我們用力的大小。試一試,分別用測力計拉動在大、中、小輪轉動,把軸上的鉤碼提起來。(1)實驗中的變量是( )。A.輪的大小 B.軸的長短 C.鉤碼的數量(2)測力計的作用是( )。A.讓輪更容易轉動 B.測量拉力的大小 C.避免手與輪的接觸(3)提起相同的重物,使用大、中、小三個輪,使用( )最省力。A.大輪 B.中輪 C.小輪(4)下列有關實驗現象說法正確的是( )。A.輪越大越省力。 B.軸越長越省力。 C.輪軸不省力。(5)使用扳手擰螺母,使用( )的扳手省力。A.頭大的 B.張口大的 C.最長的15.科學探究小組在學習了《滑輪》一課后感受到了滑輪的妙用,決定自己通過實驗來探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1)圖1是研究定滑輪的裝置,當科學探究小組成員拉住右邊的繩子往下拉時,左邊的鉤碼會隨著繩子向 (填“上”或“下”)運動,這說明定滑輪 (填“能”或“不能”)改變用力方向;先在左邊的繩子上掛了2個鉤碼,想要繩子兩邊保持平衡,需要在右邊掛 個鉤碼,這說明定滑輪提升重物時 (填“能”或“不能”)省力。(2)下表是科學探究小組成員用圖2裝置研究動滑輪作用時得到的數據:直接提起重物所用的力 0.5N 1N 1.5N 2N利用動滑輪提起重物所用的力 0.3N 0.5N 0.8N 1N科學小組成員實驗時向 (填“上”或“下”)用力,帶動鉤碼上升,這說明動滑輪 (填“能”或“不能”)改變用力的方向。同時分析上表中的數據可知,用動滑輪提起重物時 (填“能”或“不能”)省力。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8頁,共9頁第9頁,共9頁《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期末專題訓練:實驗題》參考答案1.(1)對比(2)A(3) 溫暖 潮濕(4)霉菌2.(1) 1 溫度(2)水分(3) 放大鏡 不可以(4)冷凍、真空包裝、腌制、晾干、制成罐頭等。3. 載玻片 蓋玻片 顯微鏡 變形蟲 草履蟲 生物 細胞4.(1)A(2)A(3)使用消毒過的容器,目的是殺死容器中原有的雜菌 ,防止雜菌在牛奶發酵過程中生長繁殖,與乳酸菌競爭營養物質,或者產生其他物質影響酸奶的制作和品質。(4)冰箱能減緩食物變質速度,是因為低溫環境會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微生物生長繁殖需要適宜溫度,冰箱內低溫條件下,微生物體內的酶活性降低,新陳代謝等生命活動減緩,從而延長食物的保存時間;同時,低溫也會減緩食物中化學反應的速度,例如氧化反應等,進一步延緩食物變質。5.(1)不能(2)正六邊形(3) 正六棱柱 正六棱柱(4) 節省材料 結構穩固抗壓 空間利用率高 無縫隙密鋪6.(1)B(2) 舒張 收縮 收縮 舒張(3)B(4)A7. 眼睛 耳朵 嘴巴 超聲波 回聲定位 方向 距離 B C A8.(1) 太陽 地球(2)模擬(3)B(4)會(5)正確9.(1)模擬(2)B(3)逆時針(4)B(5)C10.(1)C(2)A(3)B(4)C(5)B11.(1) 太陽 地球(2) 白天 夜晚(3)自西向東(4)不發生(5)地球自轉12.(1) 斜面坡度 小木塊的重量、拉動小木塊的方式(沿斜面勻速拉動)、木板的材質等。(2) 省力 小 大(3)生活中應用斜面原理的例子有:立交橋的引橋、螺絲釘、拉鏈等13.(1) 改變力的方向 省力(2)可能的原因有:①滑輪與繩子之間存在摩擦力,消耗了一部分力;②動滑輪自身有重力,彈簧測力計的拉力需要克服動滑輪重力和鉤碼重力,導致示數不是鉤碼重力的一半。(3)定滑輪的應用:①學校旗桿頂部的滑輪;②家用升降晾衣架上的滑輪。動滑輪的應用:①塔吊的吊鉤部分;②裝修時使用的簡易起重裝置中的滑輪。14.(1)A(2)B(3)A(4)A(5)C15. 上 能 2 不能 上 不能 能答案第2頁,共3頁答案第3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