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年級下冊14《文具的家》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文具的家》是統編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開篇課文,該單元圍繞 “習慣養成” 這一主題展開,旨在借助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故事,向學生傳遞自理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本文以主人公貝貝從不懂得愛惜文具到逐漸學會整理文具的轉變歷程為主線,運用童話的表現手法,將文具擬人化,生動形象地詮釋了“愛護物品、有序管理”的成長主題,兼具教育意義與童趣色彩,是一篇極具教學價值的課文。在教學內容安排上,第一課時主要聚焦1- 3自然段。在字詞教學板塊,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認識生字、理解詞義;在課文學習環節,著重培養學生初步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鼓勵學生通過交流互動、聯系生活實際等方式,深入體會媽媽和貝貝的情感變化,并借助朗讀與演繹,實現對課文內容的生動表達。教學目標文化自信:熱愛中國文化,規范書寫漢字。語言運用:一字組多詞,積累詞語。思維能力:通過觀察插圖,聯系生活經驗,讀好人物的對話。審美創造:養成收拾整理文具的良好學習習慣。教學重難點提取關鍵信息,了解貝貝原來是怎么對待文具的以及文具丟失后的著急,初步懂得要愛護文具,養成好習慣。教學過程一、單元統攝,揭示課題(一)情境導入同學們,好習慣就像我們親密的好朋友,能陪伴我們健康成長。在這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大家每養成一個好習慣,就可以獲得一張“好習慣貼紙”。學習結束后,我們來比一比,看看誰獲得的貼紙最多?,F在,讓我們一起走進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文具的家》。(板貼課題)(二)學習生字 “具”1.讀課題,認識“具”字,交流有哪些文具。小結:像大家提到的這些用于學習的物品,都叫做文具。2.拓展“具”的詞匯: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具”的其他組詞,如“玩具”“工具”“家具”“餐具”等,并簡單解釋這些詞語的含義,幫助學生加深對 “具” 字的理解和記憶。3.指導讀題:強調題中“的”字讀音又短又輕。【設計意圖:以 “好習慣貼紙” 作為激勵手段,契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具”字教學中,從學生熟悉的文具入手,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拓展組詞豐富學生的詞匯量,使識字教學與生活緊密結合,降低學習難度,助力學生輕松掌握生字?!?br/>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學習提示】◎讀: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文具的家”是什么 (一)讀準“一”的變調課文中有一些句子里“一”的讀音發生了變化,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通過指名讀、小組讀、齊讀等多種形式,學生反復朗讀句子,體會“一”在不同語境中的變調規律。(二)反饋“文具的家”是什么1.生字教學——盒:學習新偏旁“皿字底”。實物展示:紙盒、藥盒、禮盒。引導學生理解:帶有“皿字底”的字大多與器皿(能用來裝東西)有關。2.生字教學——些:拼讀音節,借助生字卡片,積累“一些”“有些” 等詞語。【設計意圖:勾連一年級上冊中“一”的變調,通過多樣化的朗讀形式,強化學生對“一”變調的掌握,提升朗讀表現力。運用實物展示法教學“盒”字,將抽象的漢字與具體的生活物品建立聯系,化抽象為直觀,幫助學生輕松理解字義,突破識字難點?!?br/>三、再讀課文,品詞悟情(一)聚焦第1-2自然段,抓住關鍵詞理解【學習提示】◎讀:讀第1-2自然段。◎圈:圈出文具。◎想:這些文具怎么了 反饋:你們都圈出了哪些文具?(板貼“鉛筆”“橡皮”)1.生字教學——鉛:多種方法識記——說偏旁、加一加、換偏旁、組詞等。2.聚焦文具狀態:抓關鍵詞“丟”“找不著”,感受貝貝的文具總是丟失的情況。理解“一次”“一回”的含義,體會貝貝丟文具行為的不妥,感受丟文具的可惜。(板貼“只用了一次”“只擦了一回”)體會貝貝的“丟三落四”。(相機板書)3.聯系生活想象:貝貝可能會把文具丟在哪兒呢?4.情境創設:如果你們是這支鉛筆、這塊橡皮,會對貝貝說什么呢?5.朗讀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惋惜、無奈的語氣。(二)聚焦第3自然段,多種途徑感受心情【學習提示】◎讀:讀第3自然段。◎畫:用“___”畫出貝貝是怎么做的,“ ”畫出貝貝和媽媽的對話。1.貝貝的做法“貝貝一回到家,就向媽媽要新的鉛筆、新的橡皮?!?br/>(1)生字教學——新:提醒前鼻音發音,結合課后題,開火車讀積累“新年”“新書”“清新”等詞。(2)理解“一…… 就……”句式:你們讀懂了什么?體會貝貝的“著急”心情,隨機指導朗讀。相機滲透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2.貝貝和媽媽的對話媽媽說:“你怎么天天丟東西呢?”貝貝眨著一雙大眼睛,對媽媽說:“我也不知道?!?br/>(1)分角色朗讀,體會心情①聽了媽媽的話,你們覺得媽媽的心情是怎樣的呢?抓“天天”體會媽媽的生氣;抓問句體會媽媽的好奇或疑問;朗讀感受媽媽的不同心情。②聽了貝貝的話,你覺得貝貝是什么心情呢?關注“眨著大眼睛”這一細節,體會貝貝委屈、無奈的心情;觀察課文插圖,描述貝貝的動作、表情,進一步感受她的委屈;情感朗讀。(2)對話演繹,展現心情同桌合作,分別扮演貝貝和媽媽,演一演。學生根據評價標準點評。能夠準確讀好對話 加上恰當的動作和表情 3.各抒己見,分享好方法面對鉛筆、橡皮的丟失,貝貝她自己說:我也不知道。你們知道有哪些好方法能保管好文具呢?小結:你們知道的方法可真多,看來平常就養成了愛護文具的好習慣。【設計意圖:本環節將 “讓學生初步學會提取關鍵信息”作為教學重點,通過抓住關鍵詞,深入理解句子含義。通過實物展示、情境創設、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代入角色,從不同視角感受人物心情,提升語文素養和語言表達能力,實現“學教評 一體化。】四、書寫生字,點亮星星(一)觀察交流知——第二橫在橫中線、左半部分的最后一筆是點、口字上寬下窄。道——第一個點在豎中線、兩個短橫均勻、走之的捺要寫得長。(二)老師范寫知——左半部分兩橫稍向上斜,第二個橫筆收在中心點。第五筆是點??诒茸筮叺?。道——先寫首,點壓線,自里橫筆要等距。再寫走之底,捺筆要舒展。書寫要求:規范、端正、整潔(相機點評寫字習慣)(三)書寫評價學生根據書寫要求進行書寫。教師評價,同桌互評。五、課堂小結,養成習慣(一)課堂總結這節課,我們認識了丟三落四的貝貝,這種不愛惜文具的習慣可不好。那貝貝后來有沒有改正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二)習慣培養現在,請大家把書本和作業本合起來,把鉛筆、橡皮放回它們的‘家’,看看誰能運用今天學到的好方法整理文具。做到的同學,一會兒可以再獲得一張好習慣貼紙。【設計意圖:在課堂結尾呼應 “習慣養成” 主題,結合本節課愛護文具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行動中,無痕滲透珍惜物品、整理物品的良好習慣培養。】板書設計14文具的家鉛筆 只用了一次橡皮 只擦了一回 丟三落四教學反思一、多種策略促習慣養成本節課以“好習慣貼紙”為激勵機制貫穿始終,緊扣單元“習慣養成”主題,成功調動學生興趣。在上課過程中,當學生能夠做到認真聽講、積極舉手發言、讀書認真、用上尺子畫線、寫字姿勢端正等好習慣時,教師對其進行獎勵。直到課堂最后,整理文具送回家,形成一堂課的習慣養成閉環。在解讀“一……就……”句式時,結合生活場景造句(如“一到學校就交作業”),強化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加深理解“一……就……”是“立刻、馬上”的意思,再結合教師評價,無痕滲透要學會利用時間、養成抓緊時間的好習慣。二、多種情境悟真實感受為使學生能夠更加真實地感受到貝貝丟失文具的可惜以及體悟貝貝的丟三落四,本課設計了如下三步:首先,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自由表達“貝貝可能會把鉛筆、橡皮丟在哪里”,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接著,圍繞真實學習環境,呈現貝貝可能丟失文具的具體情境(地上、墻角、過道、座位邊等),將學生所想通過實物表達出來,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最后,提問“鉛筆、橡皮會對貝貝說什么”,學生通過前面的進一步思考,深化共情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轉換視角輸出心情。通過情境創設,教師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情感共鳴自然而生。三、多種形式助字詞理解本節課設計時,多重在朗讀。在讀好“一”的變調時,運用指名讀、小組讀、齊讀加深“一”變調的印象;教學“盒”字時,實物展示“紙盒”“藥盒”“禮盒”,讓生知道“皿字底”的字都可以用來“裝東西”;最后聚焦第3自然段時,重點感受貝貝和媽媽的心情,結合插圖上貝貝的表情、動作,更好地體會媽媽的生氣疑惑和貝貝的委屈無奈。在回答問題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關鍵詞去回答,讓他們學會找關鍵詞,在學習第1-2段時尤其注意,并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感受、理解。本節課以“好習慣養成”為核心,通過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實現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情感體驗的有機統一。整堂課以習慣培養為明線,以能力發展為暗線,兼顧工具性與人文性,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習語言、反思行為、內化品格,充分體現了語文教學“文道統一”的育人價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