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六安一中2025屆高三綜合模擬試卷歷史試卷(三)時間:75分鐘分值: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戰國時期發展本國文字成為諸侯異政、思想紛紜的主要表現。秦朝規范了語言和書寫方式,建立了一個國家認可的文化體系,把所有從事帝國事務及渴望為帝國服務的人都聯結起來。這有利于()A.結束列國紛爭分裂局面 B.推動中華共同體的形成C.奠定封建政治制度格局 D.結束學術與政治的分離2.《史記》載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庇衷啤笆褶r工商賈,率亦歲萬息二千,戶百萬之家則二十萬....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边@表明西漢前期()A.國家放松對經濟的管控 B.社會階層流動顯著加快C.社會經濟得到恢復發展 D.豪強地主日益壯大發展3.唐貞元三年,時值豐年,米粟價平,德宗詔令和糴(即政府出資收購糧食)。農民說現在兩稅之外雜稅更多,和糴強取且運輸艱辛。并且兩稅法雖“定稅計錢”,實則“折錢納物”,陸贄、韓愈也認為絹價下跌,致百姓折納負擔劇增。這說明()A.兩稅法推行致物價持續走低 B.政府舉措背離經濟調控初衷C.貨幣計稅加重百姓經濟負擔 D.實物納稅阻礙商品經濟發展4.明太祖為修訂《大明律》所定原則是立法貴在簡當,使言直理明,人人易曉?!痹诼闪罹幊芍?,命大理寺卿周禎等人將其中和民眾日常生活相關的條令類聚成編,直解其義,頒之郡縣,使民家喻戶曉,取名《律令直解》。由此可知,明朝()A.開創了律例合編體制 B.重視律令與勸諭相結合C.鄉約與法律逐漸合流 D.法律編纂關注民生所需5.晚清外交家薛福成(1838-1894年)既痛惜每年約計洋商所贏之利,當不下三千萬,更從中感悟到“以工商為先”正是“西人謀富強”的重要經驗,指出然則為中國計者,既不能禁各國之通商,惟有自理其商務而已。這反映出()A.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沖擊“抑商”觀念B.部分人士對西方富強的認識尚為膚淺C.甲午戰敗助推有識之士深入學習西方D.黃宗羲的“工商皆本”思想影響深遠6.陳獨秀歌頌了中國歷史上民族英雄的愛國主義自動行為”,他主張批判地繼承和發揚忠、孝、悌等傳統道德。他認為三綱五常”在封建制下為“奴隸之道德”;發揚的理由是,忠、孝、悌若出自人們主觀的自動行為,很有社會價值,值得提倡。據此可知,陳獨秀()A.強調優秀儒學是社會啟蒙的基石B.對傳統文化進行了理性思考C.主張社會改革須立足于傳統文化D.呼吁社會大力弘揚傳統倫理7.1928年,湘贛邊界蘇維埃政府創辦了井岡山紅軍造幣廠。造幣廠生產的銀元上有工”字印記,稱為“工”字銀元?!肮ぁ弊帚y元重量足、成色好、信用高,湖南鄰近各縣的商民也都紛紛將手中銀元兌換成“工”字銀元?!肮ぁ弊帚y元()A.實現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貨幣統一B.打破了國民黨軍對根據地的經濟封鎖C.受到了當時廣大國統區商民的一致認可D.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的制度探索8.從1964年到1980年,國家建成了成昆、川黔、貴昆、湘黔、襄渝、陽安等鐵路干線,該地區鐵路里程占全國總里程的比重由1964年的19.2%提高到34.7%;貨物周轉量增長4倍多,占全國的1/3,上述鐵路建設()A.推進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B.實現了國民經濟均衡發展C.改變了中西部落后的面貌 D.踐行了西部大開發的戰略9.全球治理已經成為近20年來中國國際關系學研究重心的一種轉向。研究發現,以全球治理”為主題的文章最早出現在1998年(1篇),其后在2020年到達峰值(362篇)2023年稍有回落(291篇);整體來說在015年前呈穩步上升趨勢,在2015年后呈迅速上升態勢。如圖所示。據此可知,這一時期()A.“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觀獲得國際共識B.“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成為全球關注重點C.全球治理相關研究凸顯中國方案效果顯著D.中國越來越深人融人全球化積極參與全球事務10.據記載,古埃及國王拉美西斯七世統治期間,一名濫用職權的警察牽走了他人的驢子,驢子的主人將警察告上神諭法庭,神明阿蒙神(祭司)裁定驢子應歸原主人所有。警察不服,連續三次上訴,結果均被神明駁回。這一記載反映出古代埃及()A.平民權益得到制度保障B.國王對司法審判的掌控力有限C.司法實踐遵循平等原則D.神權在社會中具有重要影響力11.有學者指出西歐始終沒有建立起一個政治統一、法律劃一的集權國家。大小封建主各自割據獨立,各封建主都是擁有行政司法職能的獨立實體,城市援引此例,就像在某一領地取得特恩權一樣。這樣的城市既不會出現在東方,也不會出現在羅馬帝國時期,據此推斷,該學者旨在說明中世紀歐洲()A.封建領主是推動城市興起的主要力量B.城市自治應得益于王權的削弱C.政治傳統對城市自治產生過積極影響D.城市發展較東方呈現不同軌跡12.17世紀,荷蘭法學家格勞秀斯提出:人之異于動物者,在于其社會性,即與其他人類共同生活的傾向性,而且這種生活必須是安定的、有組織的、與其智識程度相當的。格勞秀斯持此一說主要是為了()A.擺脫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 B.引領啟蒙運動的發展方向C.強調民族國家權益合法化 D.論證國際法存在的必要性13.下圖為歷史學家伊恩莫里斯對19世紀英國歷史進程的圖示化呈現。圖中以英國(①處)為中心,大西洋被描繪為“黃金水道”,而美國、東亞、俄羅斯等地區則分布在邊緣。伊恩莫里斯特別指出,1902年繪制該圖時,這一時代已走向終結。該學者意在說明()A.世界市場體系的初步形成 B.工業革命浪潮的擴散路徑C.自由主義經濟模式的擴張 D.全球力量格局的變動重塑14.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印度人民反英斗爭新高潮、伊朗立憲革命和中國辛亥革命是其中代表,這被稱為“亞洲的覺醒”,呈現出民族解放運動新的時代特征?!靶碌臅r代特征”主要表現在()A.絕大多數國家取得了獨立 B.以推翻封建專制統治為目標C.鮮明地反對帝國主義壓迫 D.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相結合15.1920年10月,列寧在《青年團的任務》一文中明確提出真正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的任務正是要由青年來擔負”.所以“只有把青年的訓練、組織和培養這一事業加以根本改造,我們才能做到:青年一代努力的結果將建立一個與舊社會完全不同的社會列寧意在號召青年()A.參與創建新生政權的革命 B.主動服務于新經濟政策C.投身國家建設的偉大事業 D.致力于社會主義工業化16.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的報告顯示,盡管受商品價格下降等因素影響2023年全球貿易總額下降約2萬億美元,但貨物貿易量走勢平穩,展現出韌性。同時,全球服務貿易額增長000億美元,在全球貿易中的分量更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快速發展,數字經濟、綠色發展漸成全球潮流,為國際合作提供了新機遇。這表明()A.國際貿易一體化趨勢顯著加強B.經濟全球化依然在曲折中前進C.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不可逆轉D.國際貿易體系需規范有序運行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元朝統治時期,轄境遍設驛站,東起高麗、東北至奴爾干、北達吉利吉思、西到伊利汗國和欽察汗國、西南至西藏、南至越南、緬甸,皆有驛站相通,形成以大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驛路交通網。全國共設驛站1519處,加上西域、西藏等邊遠地區的驛站,則超過1600處。每年使臣絡繹于驛站,或傳宣王命,或呈遞公文,或催督錢糧貢物,皆賴驛站之力。元朝政府在邊遠地區設立驛站,是與管理、移民、屯田等措施相輔而行的。江浙行省所設驛站居各行省之首,而且當地許多城鎮的驛站皆置大批站船,用來運輸各種貨物。-摘編自李云泉《略論元代驛站的職能》材料二鴉片戰爭后,驛傳體系每年支出已達三百萬兩,成為一項巨大的財政負擔。“客郵”的傳入,文報局的設立,海關郵政的創辦,使中國郵政事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為了加快中國近代郵政的發展,并與世界接軌,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實現郵權的統一,促進中國郵政近代化。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對原有郵驛系統進行改革,建立了近代郵政系統。-摘編自易偉新《晚清的郵權統一政策述論》材料三從1980年第一份快件到40年后的500億快件;從1989年第一批機械化分揀線在太原等地郵局上線,到如今自動化分揀線、分揀機器人大批量投入使用;從改革開放初期的一人一車一郵包,到現在的飛機運郵實現“次日達”“當日達”;從第一家專業快遞公司成立時的一枝獨秀,到現在的百舸爭流-快遞航母群“BESTY”初具規模......中國的郵政事業呈現出飛速發展的景象。-摘編自《改革開放40年,中國郵政業的歷史變遷》根據材料一,概括元代驛站設置的特點。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晚清郵政改革的背景。7(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80年后我國郵政事業迅速發展的原因及其意義。10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在15世紀,騎士制度仍是支配人們思想和心靈的強大倫理觀。中世紀以來的騎士精神“是對君主忠心耿耿,又對宗教虔信不移,是封建意識與宗教精神結合的化身”,集中體現了中世紀西歐人對“行俠”與“行禮”、“尚武”與“尚雅”雙重美德的尊崇?;谶@種基礎,西歐人塑造了特有的榮譽感......隨著社會向現代的邁進,人們對榮譽的渴望卻摻雜著更具現代意識和進步色彩的時代特征。如但丁“曾用他的全副精神力量來爭取詩人的花冠。......他不僅希望他在自己事業中出類拔萃,并且希望別人這樣認識他”。佛羅倫薩人盧塞萊在談到他之所以建筑幾座宮殿和教堂時也強調“因為它們將給上帝增光,給佛羅倫薩和我自己的記憶帶來榮耀”。材料二中世紀社會,教會認為“商業活動對個人的靈魂拯救是危險的”,他們譴責商人獲利。意大利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1225-1274年)曾說:“甘愿奉行赤貧的生活才是獲得上帝的愛的首要的、基本的條件?!彪S著商業復興時代的到來,布羅代爾在談到15世紀佛羅倫薩的社會生活時說,幾乎所有意大利人的座右銘就是“不斷操勞,努力掙錢”。法國思想家蒙田(1533-1592年)說:“我們為他人生活已經夠多了......讓我們的思慮和注意返回我們自己,以及我們的安樂吧?!?br/>-摘編自梁民愫、吳佳娜等《觀念演進與社會變遷:近代西歐轉型時期的人文主義價值觀》(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歐社會轉型時期新舊價值觀念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9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文藝復興以來形成的新價值觀念的影響。6(分)19.當下社會,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而來,歷史研究該何去何從?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歷史學者需要在堅守學術道義的前提下,盡可能發揮人工智能的正向效益。從個體著眼,歷史學者需要考慮主體性以及研究價值的問題。有關事實判斷的史學研究,歷史學者對大模型的使用需要謹慎。基于價值判斷的研究,則可以讓其奔放的“幻覺”發揮得淋漓盡致一些,當然這仍要基于合理的價值觀和邏輯觀進行取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于有關價值判斷的歷史議題,我們甚至要盡可能使用不同的大語言模型。多角度的探索,會帶來意外收獲,也可以盡力消除盲區。但無論如何,我們永遠要強調歷史學者在研究工作中的主導性,這意味著歷史學者要承擔人工智能介入歷史研究之后的守門人責任。-摘編自王濤《歷史學研究如何“擁抱”人工智能》根據材料,圍繞“歷史研究與人工智能”的主題,列舉具體史實,自擬題目,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談談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好兩者的關系。(2分)(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史實充分,邏輯清晰,表述成文)六安一中2025屆高三綜合模擬試卷歷史試卷(三)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B B B B D A D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D D D C B二、非選擇題17.【答案】(1)特點:數量多,分布范圍廣;區域分布不平衡;以大都為中心,形成網絡;服務于政治統治需要;在邊遠地區注重與其他措施相輔相成。(8分)(2)背景:原有郵驛系統存在弊端,難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西方郵政制度傳入;清政府維護統治的需要;近代民族危機推動了救亡圖存運動。(7分)(3)原因:改革開放的推行;社會需求的擴大;科技的發展;交通的進步。(6分)意義:加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促進了不同區域經濟、社會和文化的交流;提高了國家治理能力,有利于保障國家安全。(4分)18.【答案】(1)變化:由強調忠誠、榮譽感等美德的騎士式榮譽觀轉變為崇尚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新式榮譽觀;由禁欲主義轉變為崇尚金錢和物質財富的新財富觀念與追求個人幸福的快樂人生觀。(4分)原因: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新興資產階級崛起;文藝復興的開展和人文主義的傳播;宗教改革的推動。(5分)影響:沖擊了中世紀基督教倫理道德;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加快了資本主義發展;推動了新航路開辟和對外擴張。(4分)但也導致了對財富的盲目性崇拜,使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個人主義膨脹。(2分)19.【答案】示例:歷史研究與人工智能在堅守與創新中前行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當下,歷史研究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如何處理好歷史研究與人工智能的關系,成為歷史學者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在有關事實判斷的史學研究中,歷史學者對大模型的使用需保持謹慎態度。例如,在研究古代歷史事件的具體時間、地點和人物等史實方面,必須依賴可靠的史料。像司馬遷撰寫《史記》,他親自游歷各地,收集大量一手資料,通過嚴謹考證,才記錄下眾多歷史事件。若盲目依賴人工智能,可能因數據偏差或算法問題得出錯誤結論。人工智能雖能快速處理海量信息,但在事實判斷的準確性上,無法替代歷史學者基于原始史料的細致考證與深入分析。對于有關價值判斷的研究,人工智能可發揮積極作用。以對工業革命的評價為例,從不同角度看,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飛躍,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推動了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但同時也引發了環境污染、貧富差距拉大等問題。人工智能可以提供多種觀點和分析視角,歷史學者基于合理的價值觀和邏輯觀,對這些觀點進行取舍整合,從而更全面、客觀地評價工業革命的歷史價值。這體現了在價值判斷研究中,人工智能能為歷史學者拓寬思路,提供豐富素材。利用人工智能進行多角度探索,往往能帶來意外收獲。比如研究二戰的起因,人工智能可以從政治、經濟、文化、國際關系等多個維度,整合大量數據和研究成果。學者借助不同的大語言模型,能夠發現以往研究中可能被忽視的因素,如各國文化傳統對民眾心理和政府決策的影響,進而從更全面的角度理解二戰爆發的復雜原因,盡力消除研究盲區。歷史研究與人工智能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人工智能為歷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拓展了研究的廣度和深度;而歷史學者則憑借專業素養和學術道義,把握研究方向,承擔起人工智能介入歷史研究后的守門人責任。我們既要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正向效益,又要堅守歷史研究的學術本質,在兩者的互動中推動歷史研究不斷向前發展,讓歷史研究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彩。標題:有價值判斷的題目2分;結構:2分??偡挚偦蚍挚偩桑欢ㄒ蟹侄魏涂傉?;論述:6分。可以從“有關事實判斷的歷史研究”,“有關價值判斷的歷史研究”,“利用人工智能進行多角度探索”等方面展開論述,列舉古今中外史實皆可(至少三例),每個方面的史實和評論要具體、清晰,可以不作深入探究,能從三個角度闡述即可。總結升華:1分??偸鰵v史研究與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的關系,需要辯證看待。邏輯和語言:1分(一般不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