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年7月貴州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年7月貴州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2024年7月貴州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
歷史試題
注意事項:
1.本試題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頁,總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
2.答題前,考生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本試題卷指定的位置上。
3.選擇題的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4.非選擇題的答案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在答題卡上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
5.非選擇題必須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或在其他題的答題區域內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本試題卷上答題無效。
6.考試結束后,將本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選擇題)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8小題,每小題3分,共84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山西陶寺遺址發現墓地有一千多座,可以分為大、中、小型。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內撒朱砂,隨葬品精美豐富;小墓隨葬品極少,有的甚至一無所有。這說明當時( )
A.已出現等級分化 B.具備成熟國家形態
C.手工業較為發達 D.神權與王權相結合
答案:A
解析:山西陶寺遺址的墓葬分為大、中、小型,大墓隨葬品豐富,小墓則極少甚至一無所有,這說明當時社會已經出現了明顯的等級分化,不同階層的人在墓葬規格和隨葬品上有顯著差異。選項B“成熟國家形態”和D“神權與王權相結合”缺乏直接證據支持;選項C“手工業較為發達”雖然可能正確,但不是題干現象的直接說明。
2.戰國時期,養牛業發展迅速,各國對牛的飼養十分重視,出現了一批專門牧牛的人。這表明當時( )
A.井田制盛行 B.兼并戰爭結束 C.郡縣制推行 D.牛耕技術推廣
答案:D
解析:戰國時期養牛業的發展和對牛的重視,反映了牛耕技術的推廣。牛耕的普及是當時農業技術進步的重要表現。選項A“井田制盛行”與戰國時期井田制逐漸瓦解的史實不符;選項B“兼并戰爭結束”錯誤,戰國時期兼并戰爭頻繁;選項C“郡縣制推行”與題干無關。
3.地名是歷史的活化石,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古代君王的宏愿和百姓的愿望。據此推測,體現劉邦宏愿的地名應是( )
A.洛邑 B.咸陽 C.長安 D.建康
答案:C
解析:劉邦建立漢朝后定都“長安”,取“長治久安”之意,寄托了其政權的宏愿。選項A“洛邑”是東周都城;選項B“咸陽”是秦朝都城;選項D“建康”是東晉南朝的都城,均與劉邦無關。
4.東晉南朝時期,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手工業方面,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由此可推斷當時( )
A.中央集權不斷強化 B.江南得到開發
C.統一政權得到鞏固 D.對外貿易發達
答案:B
解析:東晉南朝時期,南方土地開墾、農業和手工業進步,說明江南地區得到開發。選項A“中央集權不斷強化”與南朝門閥政治的現實不符;選項C“統一政權得到鞏固”錯誤,當時南北分裂;選項D“對外貿易發達”題干未提及。
5.如果讓你策劃一場以“大唐遺寶”為主題的陳列展,以下可用于布置的展品是( )
A.顧愷之《洛神賦圖》 B.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C.柳公權《金剛經碑》 D.徐弘祖《徐霞客游記》
答案:C
解析:柳公權是唐代著名書法家,其《金剛經碑》屬于唐代文化遺存,符合“大唐遺寶”主題。選項A《洛神賦圖》是東晉顧愷之的作品;選項B《清明上河圖》是北宋張擇端的作品;選項D《徐霞客游記》是明代著作,均不屬于唐代。
6.宋朝時,詞由士大夫的尊前開始走向市井,流入尋常的勾欄瓦肆、熱鬧的酒樓歌館,一
躍成為文人士大夫與市井細民都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
A.長途貿易的興盛 B.商品經濟的發展
C.國內交通的發達 D.小農經濟的瓦解
答案:B
解析:宋朝時期,詞從士大夫階層走向市井,成為大眾喜愛的藝術形式,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壯大,推動了文化的世俗化。選項A“長途貿易的興盛”和C“國內交通的發達”雖然與經濟發展相關,但并非詞普及的直接原因;選項D“小農經濟的瓦解”不符合史實,小農經濟仍是宋代經濟的基礎。
7.中國歷史上某一朝代,中央的宰相機構是中書省,委派官員代表中書省處理地方事務,逐漸形成常設機構,稱為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據此判斷該朝代是( )
A.漢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D
解析: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行省),開創了中國行省制度的先河。選項A“漢朝”實行郡國并行制;選項B“唐朝”實行道、州、縣制;選項C“宋朝”實行路、州、縣制,均與題干描述不符。
8.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習的基本要求。根據下圖左側清朝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史實,
判斷右側空白處應填入的最恰當的歷史結論是( )
1684年,設臺灣府
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
1727年,派駐藏大臣
1762年,設伊犁將軍
A.版圖的奠定與鞏固 B.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C.對外交流較為頻繁 D.軍事實力領先世界
答案:A
解析:清朝通過設立臺灣府、簽訂《尼布楚條約》、派駐藏大臣、設伊犁將軍等措施,統一全國并鞏固邊疆,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基礎。選項B“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與題干無關;選項C“對外交流較為頻繁”和D“軍事實力領先世界”均不符合史實。
9.2024年是甲午中日戰爭爆發130周年。甲午戰爭既是決定中日兩國命運的重要戰爭, 也塑造了20世紀初的東亞格局,并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下列資料對于全面了解這場戰爭最有價值的是( )
A.《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
B.電影《甲午風云》
C.甲午戰爭古炮臺戰場遺址
D.著作《國際法視角下的甲午戰爭》
答案:A
解析:《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是研究甲午戰爭的一手史料,具有最高的歷史價值。選項B“電影《甲午風云》”是文藝作品,帶有藝術加工;選項C“戰場遺址”是實物史料,但信息有限;選項D“著作”是后人研究,屬于二手史料。
10.1914至1921年間,中國面粉進口在最少時僅有0.5萬擔,國產面粉已能基本實現自給。
此外,搪瓷制品、精鹽、酸堿、卷煙、橡膠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自產。這反映了當時( )
A.資源分布均衡 B.產業結構合理
C.人民生活富足 D.民族工業發展
答案:D
解析:1914—1921年間,中國面粉、糖漿制品等工業品實現自給,反映了民族工業的發展(“短暫的春天”)。選項A“資源分布均衡”和B“產業結構合理”與題干無關;選項C“人民生活富足”缺乏直接依據。
11.近代在一場運動的宣言中寫道:“山東亡,是中國亡矣!我同胞處此大地,有此山河,豈能目睹此強暴之欺凌我,壓迫我,奴隸我,牛馬我,而不作萬死一生之呼救乎!”這場運動是(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運動
C.五四運動 D.國民大革命
答案:C
解析:題干引文出自五四運動時期的宣言,反映了山東問題引發的愛國救亡運動。選項A“辛亥革命”目標是推翻清王朝;選項B“新文化運動”側重思想啟蒙;選項D“國民大革命”是1924—1927年的反帝反封建運動。
12.我國很多城市因中國共產黨留下的奮斗足跡而有了新的名片,如瑞金被稱作“紅色之都”、 延
安被稱作“紅色之城”。貴州是紅軍長征期間停留時間最長的省份、從黨的奮斗史來看,遵義
最適合稱作( )
A.“轉折之城” B.“軍旗升起的地方”
C.“誕生之城” D.“進京趕考第一站”
答案:A
解析: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在長征中的轉折點,挽救了黨和紅軍,因此遵義被稱為“轉折之城”。選項B“軍旗升起的地方”指南昌;選項C“誕生之城”指上海(中共一大);選項D“進京趕考第一站”指西柏坡。
13.觀察下面第二次世界大戰相關數據示意圖。圖中數據可用于說明軍民總共傷亡9000余 萬人,其中解讀正確的是( )
A.中國人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得到了增強
B.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得到重新確立
C.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D.中國取得近代以來抗擊外來侵略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答案:C
解析:表格數據顯示中國在二戰中傷亡人數最多(3500余萬人),且抗戰時間最長(14年),說明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重大貢獻。選項A、B、D雖然也是抗戰勝利的影響,但未直接體現題干數據所強調的“貢獻”。
14.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到達重慶當晚就收到一封由多人簽名的致敬信。信中說:“您 毅然來渝,使我們過去所聽到的對中國共產黨的一切污蔑完全粉碎了,這證明中國共產 黨為和平、團結與民主而奮斗的誠意和決心。”這反映了當時( )
A.階級矛盾完全緩和 B.民眾渴望和平建國
C.社會輿論左右政局 D.中國革命已經勝利
答案:B
解析: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的誠意,民眾的致敬信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和平建國的強烈愿望。選項A“階級矛盾完全緩和”錯誤,國共矛盾依然存在;選項C“社會輿論左右政局”夸大其詞;選項D“中國革命已經勝利”與史實不符(此時內戰尚未爆發)。15. 在某同學的歷史學習筆記中,有以下內容:
時間:1949年10月1日 內容:開國大典 意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該同學學習的是( )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 B.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 D.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答案:D
解析: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題干筆記中的“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正是其歷史意義。選項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在1954年憲法中正式規定;選項B“西安事變”發生在1936年;選項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是1937年。
16.下表是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模范人物代表及其名言,其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 )
模范人物 代表名言
王進喜 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拿下大油田。
雷鋒 螺絲釘雖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計的。我愿永遠做一個螺絲釘。
錢學森 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
A.溫飽問題與社會進步 B.經濟發展與政策制定
C.創新精神與科技強國 D.國家建設與責任擔當
答案:D
解析:王進喜(鐵人精神)、雷鋒(奉獻精神)、錢學森(愛國報國)的事跡共同體現了為國家建設無私奉獻的責任擔當。選項A“溫飽問題”與題干無關;選項B“政策制定”未體現;選項C“科技強國”僅符合錢學森,不夠全面。
17. 下圖是我國1978年—2016年國民生產總值變化圖。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三大改造的進行 B.“八字方針”的提出
C.改革開放的推進 D.“一五計劃”的完成
答案:C
解析:1978年—2016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顯著增長主要得益于1978年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發展。選項A“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選項B“八字方針”是1960年經濟調整政策;選項D“一五計劃”完成于1957年,均與題干時間不符。
18.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中國對澳門恢復行 使主權。香港、澳門的回歸主要得益于( )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B.“一國兩制”方針的提出
C.民主集中制原則貫徹落實 D.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實行
答案:B
解析:香港、澳門回歸的直接原因是“一國兩制”方針的提出與實踐,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可行方案。選項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與回歸無直接關系;選項C“民主集中制”是組織原則;選項D“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屬于國內民主制度。
19.蘇美爾文明、古埃及文明和中華文明誕生于大河流域,希臘文明誕生于愛琴海地區,瑪雅文明和印加文明誕生于高山峽谷地帶。這說明了( )
A.經濟水平決定文明程度 B.地理環境影響文明發展
C.文明交流促進區域融合 D.歐亞文明落后美洲文明
答案:B
解析:題干列舉的古代文明均與特定地理環境(大河流域、海洋、高山)密切相關,說明地理環境對文明起源和發展有重要影響。選項A“經濟水平決定文明程度”片面;選項C“文明交流”題干未體現;選項D“歐亞文明落后美洲文明”與史實不符。
20.中古西歐,地方領主為其家族和親兵提供土地作為給養。授予土地者為封君,領取土地
者為封臣。封臣必須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服兵役。這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特征是( )
A.封君封臣制 B.自給自足 C.莊園農奴制 D.民主自由
答案:A
解析:題干描述的是中古西歐的封君封臣制度,以土地為紐帶,強調封臣對封君的效忠與兵役義務。選項B“自給自足”是莊園經濟特征;選項C“莊園農奴制”側重經濟關系;選項D“民主自由”與中世紀西歐社會不符。
21.下列內容最適合用于說明( )
A.商貿中心的轉移 B.新航路開辟的條件
C.世界市場的形成 D.人口與物種的交換
答案:C
解析:米開朗琪羅的《大衛》通過展現人體之美,強調人的價值與尊嚴,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精神。選項A“蒙昧主義”否定理性;選項B“浪漫主義”興起于18世紀末;選項D“科學精神”與藝術創作關聯較弱。
22. 米開朗琪羅的雕塑《大衛》展現了男性美,英俊的面孔、有力的肌肉、比例恰當的身材,充分顯示出男子氣概。該作品體現了( )
A.蒙昧主義 B.浪漫主義 C.人文主義 D.科學精神
答案:C
解析:米開朗琪羅的雕塑《大衛》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其核心特點是通過完美的人體造型,展現人的力量與尊嚴,體現了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精神——即以人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個性解放。
23.下圖為1870年—1910年世界船舶噸位數變化情況。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圈地運動的興起 B.工業革命的推動
C.手工工場的發展 D.信息時代的到來
答案:B
解析:1870—1910年世界船舶噸位數的快速增長主要得益于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進步,如蒸汽船的普及和鋼鐵造船技術的應用。選項A“圈地運動”是農業革命的表現;選項C“手工工場”是工業革命前的生產形式;選項D“信息時代”出現于20世紀后期,與題干時間不符。24.關鍵詞搜索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有同學在歷史學習中搜索了下列關鍵詞:“西里西亞
紡織工人起義”“空想社會主義”“《共產黨宣言》”“階級斗爭”,據此判斷,該同學的學習主題是
( )
A.南北戰爭 B.俄國農奴制改革 C.明治維新 D.馬克思主義誕生
答案:D
解析:題干關鍵詞“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工人階級斗爭)、“空想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源之一)、“《共產黨宣言》”(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階級斗爭”(馬克思主義核心觀點),共同指向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發展。其他選項與關鍵詞無關。
25.1906年,大量反英傳單和小冊子流傳于孟加拉地區,抨擊英國殖民者“靠榨取我們的金錢而腦滿腸肥”,要求“把外國老爺們從城鄉趕走,把政權掌握在自己手里”。這一現象表明( )
A.民族資本主義蓬勃發展 B.民族獨立意識增強
C.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興起 D.世界殖民體系瓦解
答案:B
解析:1906年孟加拉地區的反英傳單內容體現了印度民眾對英國殖民統治的不滿和民族獨立意識的覺醒。選項A“民族資本主義”題干未提及;選項C“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興起于1920年;選項D“世界殖民體系瓦解”是二戰后現象。
26.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處理戰敗國日本的問題上,美國一開始就有獨占的意圖,而蘇聯方面則進行了不少斗爭。經過幾輪討價還價,在美國滿足蘇聯占領北方四島要求的情況下,斯大林最終同意美國占領日本本土。這說明( )
A.大國主導國際秩序 B.兩極格局瓦解
C.第三世界國家崛起 D.國際局勢緩和
答案:A
解析:戰后美蘇在處置日本問題上的博弈,反映了大國(尤其是美蘇)主導國際秩序的現實。選項B“兩極格局瓦解”發生于1991年;選項C“第三世界崛起”與題干無關;選項D“國際局勢緩和”不符合戰后初期冷戰加劇的史實。
27.1980年,發展中國家出口中工業制成品占比還不足30%,到1998年為80%左右,1980 年到2010年發展中國家在世界商品貿易總額中增加到47%,在世界經濟總產出中所占 份額從33%提高到45%,這表明發展中國家( )
A.文化成果豐富多樣 B.民主化進程加快
C.經濟建設成就顯著 D.發展問題已解決
答案:C
解析: 數據表明發展中國家工業制成品出口和貿易份額顯著增長,說明其經濟建設取得成就。選項A“文化成果”、B“民主化進程”與題干無關;選項D“發展問題已解決”過于絕對,與事實不符。
28.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經濟活動方式可以一部手機全部實現。“一部手機走
天下”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出行時選擇的方式。該現象體現了( )
A.政治多極化 B.經濟全球化 C.社會信息化 D.文化多元化
答案:C
解析:“一部手機走天下”依托互聯網和數字技術,體現了社會信息化的發展。選項A“政治多極化”是國際政治現象;選項B“經濟全球化”強調跨國經濟聯系;選項D“文化多元化”與題干無關。
第Ⅱ卷(選擇題)
二 、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16分。
29.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
材料一
冷戰結束后,全球治理出現眾多問題,如資本的配置正在向那些具有資本壟斷權利的國家集中;國與國之間以及國家之間內部貧富失衡問題嚴重;一些國家主張的所謂民主已經失去了真正的民主意義,導致一些國家和地區動亂;全球面臨的生態平衡挑戰非常嚴重等。隨著美國霸權在國際體系中不斷衰退和新興經濟體的陸續崛起,全球治理由霸權時代的垂直結構逐漸趨于扁平,一元化治理由于國際權力的不斷分散開始走向多元的全球治理模式。
——摘編自劉長喜、毛博《全球治理之殤與中國方案》
材料二
在追問當今世界諸多問題時,西方文化表現得無能為力,而中國儒家思想中的一些核心 內容可以應對之,中國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 ”體現了對自然的尊重,“四海之內皆兄弟” 體現了博愛精神……中國人的家庭責任感、中庸和諧觀念、對文化創造性地吸收與包容、辛勤工作,以及我們所知道的儒家“大同”思想、“仁愛”思想等,正好能在現當代的歷史語境中順應現代化進程的諸項要求。
——摘編自李杰《歷史課標解析與史料研習·世界現代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當今全球治理出現的問題,并簡析其原因。(6分)
[答案] 問題:強權沖擊;資本失衡;貧富分化;民主失真;生態失衡。(4分)
原因:冷戰結束,兩極格局瓦解;經濟全球化加速;美國霸權主義的影響。(2分)
(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中國傳統主流思想文化對當今全球治理的借鑒意 義。(4分)
[答案] 意義:①“天人合一”:倡導人與自然和諧,應對生態危機;
②“大同”思想:追求公平包容的國際秩序;
③“仁愛”理念:弘揚合作共贏的全球倫理;
④“中庸”之道:協調利益沖突,促進多元共治。(4分)
30. 以下是有關漢唐絲綢之路的材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6分)
材料一
漢西域諸國圖(南宋繪)
注:圖中部分文字為:漢武帝分天下為十三部刺史,以酒泉諸郡為涼部。
材料二
敦煌莫高窟第45窟“胡商遇盜圖”(唐繪)
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上述史料類型,并說明其對研究漢唐絲綢之路的價值。(6分)
29.(10分)
(1) 問題:強權沖擊;資本失衡;貧富分化;民主失真;生態失衡。(4分)
原因:冷戰結束,兩極格局瓦解;經濟全球化加速;美國霸權主義的影響。(2分)
意義:①“天人合一”:倡導人與自然和諧,應對生態危機;
②“大同”思想:追求公平包容的國際秩序;
③“仁愛”理念:弘揚合作共贏的全球倫理;
④“中庸”之道:協調利益沖突,促進多元共治。(4分)
30.(6分)
類型:《漢西域諸國圖》屬于二手史料;“胡商遇盜圖”屬于一手史料。(2分)
價值:圖1可用于研究西漢對西域地區的有效管轄情況。圖2可用于研究敦煌壁畫藝術特色(或可用于研究唐朝絲路貿易情況,或佛教傳播情況。)(2分)
綜合兩則史料,可說明絲綢之路的開辟和發展,促進了中原與西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豐富了漢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物質、精神生活;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2分)2024年7月貴州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
歷史試題
注意事項:
1.本試題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頁,總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
2.答題前,考生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本試題卷指定的位置上。
3.選擇題的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4.非選擇題的答案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在答題卡上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
5.非選擇題必須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或在其他題的答題區域內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本試題卷上答題無效。
6.考試結束后,將本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選擇題)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8小題,每小題3分,共84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山西陶寺遺址發現墓地有一千多座,可以分為大、中、小型。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內撒朱砂,隨葬品精美豐富;小墓隨葬品極少,有的甚至一無所有。這說明當時( )
A.已出現等級分化 B.具備成熟國家形態
C.手工業較為發達 D.神權與王權相結合
2.戰國時期,養牛業發展迅速,各國對牛的飼養十分重視,出現了一批專門牧牛的人。這表明當時( )
A.井田制盛行 B.兼并戰爭結束 C.郡縣制推行 D.牛耕技術推廣
3.地名是歷史的活化石,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古代君王的宏愿和百姓的愿望。據此推測,體現劉邦宏愿的地名應是( )
A.洛邑 B.咸陽 C.長安 D.建康
4.東晉南朝時期,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手工業方面,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由此可推斷當時( )
A.中央集權不斷強化 B.江南得到開發
C.統一政權得到鞏固 D.對外貿易發達
5.如果讓你策劃一場以“大唐遺寶”為主題的陳列展,以下可用于布置的展品是( )
A.顧愷之《洛神賦圖》 B.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C.柳公權《金剛經碑》 D.徐弘祖《徐霞客游記》
6.宋朝時,詞由士大夫的尊前開始走向市井,流入尋常的勾欄瓦肆、熱鬧的酒樓歌館,一
躍成為文人士大夫與市井細民都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
A.長途貿易的興盛 B.商品經濟的發展
C.國內交通的發達 D.小農經濟的瓦解
7.中國歷史上某一朝代,中央的宰相機構是中書省,委派官員代表中書省處理地方事務,逐漸形成常設機構,稱為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據此判斷該朝代是( )
A.漢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8.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習的基本要求。根據下圖左側清朝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史實,
判斷右側空白處應填入的最恰當的歷史結論是( )
1684年,設臺灣府
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
1727年,派駐藏大臣
1762年,設伊犁將軍
A.版圖的奠定與鞏固 B.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C.對外交流較為頻繁 D.軍事實力領先世界
9.2024年是甲午中日戰爭爆發130周年。甲午戰爭既是決定中日兩國命運的重要戰爭, 也塑造了20世紀初的東亞格局,并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下列資料對于全面了解這場戰爭最有價值的是( )
A.《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
B.電影《甲午風云》
C.甲午戰爭古炮臺戰場遺址
D.著作《國際法視角下的甲午戰爭》
10.1914至1921年間,中國面粉進口在最少時僅有0.5萬擔,國產面粉已能基本實現自給。
此外,搪瓷制品、精鹽、酸堿、卷煙、橡膠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自產。這反映了當時( )
A.資源分布均衡 B.產業結構合理
C.人民生活富足 D.民族工業發展
11. 近代在一場運動的宣言中寫道:“山東亡,是中國亡矣!我同胞處此大地,有此山河,豈能目睹此強暴之欺凌我,壓迫我,奴隸我,牛馬我,而不作萬死一生之呼救乎!”這場運動是(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運動
C.五四運動 D.國民大革命
12.我國很多城市因中國共產黨留下的奮斗足跡而有了新的名片,如瑞金被稱作“紅色之都”、 延
安被稱作“紅色之城”。貴州是紅軍長征期間停留時間最長的省份、從黨的奮斗史來看,遵義
最適合稱作( )
A.“轉折之城” B.“軍旗升起的地方”
C.“誕生之城” D.“進京趕考第一站”
13.觀察下面第二次世界大戰相關數據示意圖。圖中數據可用于說明軍民總共傷亡9000余 萬人,其中解讀正確的是( )
A.中國人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得到了增強
B.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得到重新確立
C.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D.中國取得近代以來抗擊外來侵略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14.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到達重慶當晚就收到一封由多人簽名的致敬信。信中說:“您 毅然來渝,使我們過去所聽到的對中國共產黨的一切污蔑完全粉碎了,這證明中國共產 黨為和平、團結與民主而奮斗的誠意和決心。”這反映了當時( )
A.階級矛盾完全緩和 B.民眾渴望和平建國
C.社會輿論左右政局 D.中國革命已經勝利
15. 在某同學的歷史學習筆記中,有以下內容:
時間:1949年10月1日 內容:開國大典 意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該同學學習的是( )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
B.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
D.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6.下表是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模范人物代表及其名言,其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 )
模范人物 代表名言
王進喜 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拿下大油田。
雷鋒 螺絲釘雖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計的。我愿永遠做一個螺絲釘。
錢學森 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
A.溫飽問題與社會進步
B.經濟發展與政策制定
C.創新精神與科技強國
D.國家建設與責任擔當
17. 下圖是我國1978年—2016年國民生產總值變化圖。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三大改造的進行 B.“八字方針”的提出
C.改革開放的推進 D.“一五計劃”的完成
18.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中國對澳門恢復行 使主權。香港、澳門的回歸主要得益于( )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B.“一國兩制”方針的提出
C.民主集中制原則貫徹落實 D.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實行
19.蘇美爾文明、古埃及文明和中華文明誕生于大河流域,希臘文明誕生于愛琴海地區,瑪雅文明和印加文明誕生于高山峽谷地帶。這說明了( )
A.經濟水平決定文明程度 B.地理環境影響文明發展
C.文明交流促進區域融合 D.歐亞文明落后美洲文明
20.中古西歐,地方領主為其家族和親兵提供土地作為給養。授予土地者為封君,領取土地
者為封臣。封臣必須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服兵役。這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特征是( )
A.封君封臣制 B.自給自足 C.莊園農奴制 D.民主自由
21.下列內容最適合用于說明( )
A.商貿中心的轉移 B.新航路開辟的條件
C.世界市場的形成 D.人口與物種的交換
22. 米開朗琪羅的雕塑《大衛》展現了男性美,英俊的面孔、有力的肌肉、比例恰當的身材,充分顯示出男子氣概。該作品體現了( )
A.蒙昧主義 B.浪漫主義 C.人文主義 D.科學精神
23.下圖為1870年—1910年世界船舶噸位數變化情況。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圈地運動的興起 B.工業革命的推動
C.手工工場的發展 D.信息時代的到來
24.關鍵詞搜索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有同學在歷史學習中搜索了下列關鍵詞:“西里西亞
紡織工人起義”“空想社會主義”“《共產黨宣言》”“階級斗爭”,據此判斷,該同學的學習主題是
( )
A.南北戰爭 B.俄國農奴制改革 C.明治維新 D.馬克思主義誕生
25.1906年,大量反英傳單和小冊子流傳于孟加拉地區,抨擊英國殖民者“靠榨取我們的金錢而腦滿腸肥”,要求“把外國老爺們從城鄉趕走,把政權掌握在自己手里”。這一現象表明( )
A.民族資本主義蓬勃發展 B.民族獨立意識增強
C.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興起 D.世界殖民體系瓦解
26.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處理戰敗國日本的問題上,美國一開始就有獨占的意圖,而蘇聯方面則進行了不少斗爭。經過幾輪討價還價,在美國滿足蘇聯占領北方四島要求的情況下,斯大林最終同意美國占領日本本土。這說明( )
A.大國主導國際秩序 B.兩極格局瓦解
C.第三世界國家崛起 D.國際局勢緩和
27.1980年,發展中國家出口中工業制成品占比還不足30%,到1998年為80%左右,1980 年到2010年發展中國家在世界商品貿易總額中增加到47%,在世界經濟總產出中所占 份額從33%提高到45%,這表明發展中國家( )
A.文化成果豐富多樣 B.民主化進程加快
C.經濟建設成就顯著 D.發展問題已解決
28.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經濟活動方式可以一部手機全部實現。“一部手機走
天下”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出行時選擇的方式。該現象體現了( )
A.政治多極化 B.經濟全球化 C.社會信息化 D.文化多元化
第Ⅱ卷(選擇題)
二 、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16分。
29.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
材料一
冷戰結束后,全球治理出現眾多問題,如資本的配置正在向那些具有資本壟斷權利的國家集中;國與國之間以及國家之間內部貧富失衡問題嚴重;一些國家主張的所謂民主已經失去了真正的民主意義,導致一些國家和地區動亂;全球面臨的生態平衡挑戰非常嚴重等。隨著美國霸權在國際體系中不斷衰退和新興經濟體的陸續崛起,全球治理由霸權時代的垂直結構逐漸趨于扁平,一元化治理由于國際權力的不斷分散開始走向多元的全球治理模式。
——摘編自劉長喜、毛博《全球治理之殤與中國方案》
材料二
在追問當今世界諸多問題時,西方文化表現得無能為力,而中國儒家思想中的一些核心 內容可以應對之,中國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 ”體現了對自然的尊重,“四海之內皆兄弟” 體現了博愛精神……中國人的家庭責任感、中庸和諧觀念、對文化創造性地吸收與包容、辛勤工作,以及我們所知道的儒家“大同”思想、“仁愛”思想等,正好能在現當代的歷史語境中順應現代化進程的諸項要求。
——摘編自李杰《歷史課標解析與史料研習·世界現代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當今全球治理出現的問題,并簡析其原因。(6分)
(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中國傳統主流思想文化對當今全球治理的借鑒意 義。(4分)
30. 以下是有關漢唐絲綢之路的材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6分)
材料一
漢西域諸國圖(南宋繪)
注:圖中部分文字為:漢武帝分天下為十三部刺史,以酒泉諸郡為涼部。
材料二
敦煌莫高窟第45窟“胡商遇盜圖”(唐繪)
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上述史料類型,并說明其對研究漢唐絲綢之路的價值。(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图木舒克市| 白河县| 灵丘县| 广宁县| 永安市| 双桥区| 黎城县| 千阳县| 柏乡县| 育儿| 青铜峡市| 澄迈县| 安福县| 营口市| 泽库县| 随州市| 白水县| 赞皇县| 明水县| 汨罗市| 织金县| 阿图什市| 无极县| 西乌珠穆沁旗| 云和县| 利辛县| 南通市| 临潭县| 涡阳县| 巴林右旗| 陇西县| 高雄市| 昭平县| 庆元县| 永登县| 班玛县| 木里| 温泉县| 双柏县| 吉林省| 和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