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絕密★啟用前高三歷史考試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浙江下湯遺址人選“202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表1所示為該遺址的考古發現基本概況,這可用于研究表1序號基本概況1遺址距今約10000一4000年,存在內外兩重環行壕溝,有人工土臺、房址以及食物加工場2出土碳化稻米或稻米小穩軸,具有別化特征3發現多座墓葬,含3座高等級墓,其中一座隨葬陶器超20件A.舊石器時代的生產生活方式B.早期農業社會村落基本面貌C.國家初始形態的形成與發展D.長江流域小農經濟演進規律2.周人在“天命觀”中注人“德”的內涵。《尚書》指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這說明周人的“天命觀”A.蘊含民本意識B.強調神權力量C.聚焦權力制約D.服務中央集權3.素代在基層普遍設立伍長,主要負責新占領地區的移民安置事宜。漢初伍長仍承擔基層管理職貴,但其軍事色彩逐漸弱化,更側重于民政事務。西漢中期后,通常不再設伍長,僅因特定事件而臨時任命。秦漢伍長制度的調整A.折射出地方行政效率下降B.體現出基層治理的復雜性C.順應了基層社會發展變遷D.源于治國理念的逐漸成熟【高三歷史第1頁(共6頁)】.JX.可 掃描全能王創建4.據《魏書》記載,北魏的漢族士人以作為北魏政權的臣屬而感到自豪,不僅盛贊北魏“奄有中華”(擁有中華地區),更稱頌孝文帝功績堪比三皇五帝。這反映出當時A.民族隔閡業已消除B.政治改革進展順利C.儒學正統地位式微D.華夏認同觀念增強5.開皇十年(590年),隋文帝推行“輸庸停防”政策,即“人年五十,免役收庸”,允許五十歲以上的男丁以布帛代役。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全面推行“輸庸代役”,取消年齡限制,所有成年男子均可納庸代役。由此可見,隋唐時期A.經濟制度改革緩和了階級矛盾B.徭役實物化推動商品經濟發展C.賦稅變革具有繼承性和發展性D.通過經濟手段來強化中央集權6.在清政府與俄羅斯簽訂《尼布楚條約》的翌年(1690年),康熙皇帝派遣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寧古塔將軍巴海等兵分九路,首次對黑龍江流域邊界地區展開巡查??滴跛氖拍?1710年),清政府繪制完成《黑龍江流域圖》,并附有滿文說明。據此可知,當時清政府A.重視維護領土主權完整B.近代民族國家觀念形成C,與俄羅斯領土糾紛激化D.積極拓展東北地區疆土7.薛福成(1838一1894)在《用機器殖財養民說》中指出:“蓋用機器以造物,則利歸富商;不用機器以造物,則利歸西人。利歸富商則利猶在中國,尚可分其余潤以養我貧民。利歸西人則如水漸涸而禾自萎,如膏漸銷而火自滅,后患有不可言者矣?!辈牧峡捎糜谡f明,近代中國A新舊思想觀念沖突激烈B.社會生產方式轉型原因C,商人階層政治地位提升D.實業救國思想持續傳播8.1904年,光復會領袖陶成章聲稱:“滿政府者,吾民族之公敵也,亦世界列強之傀儡也。”他呼吁想要抵御外來的侵略和欺侮,必須先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想要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就一定要凝聚我們整個民族的力量。陶成章的論述反映了A.革命派與改良派的分歧逐漸消弭B.傳統華夷觀念主導救亡圖存路徑C.“三民主義”促進了革命深人發展D.民族危機驅動下的反清革命訴求9.全國抗戰爆發后,晉察冀地區涌現出許多抗日歌謠。這些歌謠將通俗易懂的方言與當地民間小調結合,在群眾中廣泛傳唱。“救亡歌曲和抗日小調已代替了過去人們的消閑,或工作中間口頭所唱的一切腐詞濫調。”這說明當時A.根據地民眾文藝水平得到了提升B.民間藝術成為抗戰主要宜傳形式C.政治民主激發敵后民眾生活熱情D.抗戰文藝影響了根據地社會風貌10.“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從蘇聯和東歐國家引進了156項工礦業基本建設項目(實際落地150項,統稱“156項工程”),這些項目基本沒有位于沿海工業重鎮的,其中79%的重點項目都被安置在了西北、西南、東北等地區。這主要是基于A.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B.便于接受蘇聯技術援助C.平衡區域經濟發展需要D.沿海地區資源相對匱乏【高三歷史第2頁(共6頁)】·JX·可 掃描全能王創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