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貴州省安順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1.良渚先民設計了一整套標志身份的玉禮器,標識擁有者的地位和社會公共權力的分配,如玉鉞上的神徽和鳥紋象征著王權和軍權。據此可知,當時良渚社會( )A.實現了王權高度集中 B.出現了明顯的社會分化C.形成了君權神授體系 D.建立了等級森嚴的禮制2.有同學研究先秦文獻中禹的形象,收集了如下材料。這些材料從側面反映了( )思想家 材料信息 形象孔子 “(禹)敏給克濟,其德不回(違背),其仁可親,其言可信……” 道德操范墨子 禹東教乎九夷,道死,葬會稽之山。衣衾三領,桐棺三寸,葛以緘之(用葛藤把棺材捆住) 節葬典型韓非子 昔者舜使吏決鴻水,先令有功而舜殺之;禹朝諸侯之君會稽之上,防風之君后至而禹斬之。 法治先王A.春秋戰國時期思想的多元發展 B.墨家與法家錯誤解讀禹的形象C.禹治理國家采用多種治國思想 D.先秦思想家理論創造受禹啟發3.如表所示是漢朝中央政府為治理邊疆而設立的不同機構。漢朝實行的邊疆措施有利于( )機構 管理范圍 職能郡縣 北強、東北疆、西南地區、南疆 管理民政、防務和屯田屬國 脫離本民族主體而遷徙到內地的邊疆民族 設屬國都尉,其內部事務仍由該內遷民族的首長負責都護府、校尉、中郎將、將軍等 不具備設置郡縣管理的邊疆地區 管理民政、軍政和屯田A.中外經濟與文化交流 B.民族交融與文化發展C.地方政治一體化趨勢 D.國家的版圖向外擴張4.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朝錢幣的使用范圍和地域在不斷擴大之中,谷帛的使用范圍和地域則與此相反,呈逐漸縮小的趨勢。在北朝,實物經濟的色彩卻遠比南朝濃厚,谷帛在流通領域十分盛行。這反映了( )A.南方經濟活動的范圍不斷擴大 B.北方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于南方C.食物儲備多少影響貨幣的信用 D.商品經濟發展刺激貨幣的需求5.唐代的兩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備了現在“民主”的因素,一個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權,折射了現代三權分立和內部民主的影子:另一個和當今的公務員制度相似,為國家選拔了人才,實現了社會的有效流動。唐代制度設計說明( )A.中國出現早期民主雛形 B.國家治理能力得到提高C.公務員制度受唐朝影響 D.限制皇權推動公權發展6.宋代體育運動主要有田徑、球類、射箭、摔跤、舉重、游泳、馬術、武術、蕩秋千、放風箏、拔河、龍舟競渡、登山與踢毽等運動,并廣泛流行于民間社會。宋代體育對身體對抗性不再熱衷,而注重技巧化、觀賞性。宋代體育盛況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全民運動推動體育競技的發展 B.體育運動種類具有近代化特征C.商品經濟發展與市民階層壯大 D.體育活動的項目體現中外交流7.如圖為1907年《人鏡畫報》刊發的一幅漫畫。漫畫中,四個幼稚園形象的小孩各自身上都有一件代表身份的物品,例如代表“政治”的小孩頭上帶著清政府的官帽,代表“軍人”的小孩手里拿著一桿長槍。該漫畫意圖( )A.說明清末政治改革成效突出 B.顯示各階層利益得到初步重視C.呈現新式政權擺脫專制統治 D.揭露新政措施帶有時代局限性8.據統計,1872年至1913年之間,在我國開辦或投資工廠的202名人員構成中,地主占55.9%,買辦占24.8%,商人占18.3%,華僑占1%。據此可推知( )A.地主階級是近代化的主力軍 B.政治變革具有艱巨性C.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快 D.民族工業占主導地位9.1929年,中國共產黨制定的《興國土地法》中:把“沒收一切土地歸政府所有,交農民使用”,改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土地”;1931年,蘇區中央局發布通告指出,農民“不僅要取得土地使用權,主要還是要取得土地所有權”。此變化體現( )A.土地政策順應革命形勢需要 B.土地革命具有社會主義基本原則C.土地公有化轉變為個人私有 D.根據地踐行了新民主主義的理念10.1952年,新中國各級政府廣泛發動群眾,進一步開展禁毒運動,并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果。一年間,全國共收到群眾舉報材料131萬件,檢舉的毒犯有22萬多人,有的群眾還主動監視毒犯的活動,及時向政府反映:有的協助政府查證材料。這場運動( )A.體現建國初期群眾獲得參政權 B.說明禁毒運動具有反封建性C.有利于民眾對新生政權的認同 D.初次展現中共較強的組織力11.公元前4世紀后期,亞歷山大率領他的軍隊每征服一地就建造城市和城鎮,然后從家鄉招募希臘人來組成新城市的統治集團,他鼓勵希臘人同當地人通婚,成千上萬的希臘人到希臘一馬其頓控制下的國家尋求成名和發財的機會。這一做法( )A.導致西亞地區轉變文明特色 B.建立地跨亞非兩大洲的帝國C.鞏固了亞歷山大帝國的統治 D.推動東西方文化交流與融合12.中古時期的西歐,在走向統一國家的過程中,國王與教會多次發生沖突。1303年法王腓力四世因教皇反對其強化王權的措施,派人襲擊教廷,囚禁教皇,后來還將羅馬教廷遷至法國小城阿維農。該事件( )A.為歐洲宗教改革奠定政治基礎 B.有利于法國民族國家的形成C.展現中世紀世俗權力高于神權 D.推動法國專制王權到達頂峰13.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白人移民美洲,將歐洲大陸的牲畜、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特產流向世界各地。同時,歐洲人也將天花、麻疹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入美洲和大洋洲。這反映出( )A.殖民侵略擴張的殘酷性 B.人文自然環境的不斷變化C.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D.加速資本原始積累的進程14.本杰明·富蘭克林在1784年寫道:“誠然,白人擁有掠奪印第安人和接管整個大陸的人數、組織和力量。但最后,白人發現,他們已不知不覺地在自己的詞匯、文學、服裝、藥物以及他們所種植和消費的作物中接受了當地印第安文化的許多特點。”這說明( )A.文明交流的影響具有雙向性 B.印第安文明促進歐洲文化發展C.歐洲文明被印第安文明同化 D.殖民侵略推動區域文化的形成15.如圖是1945年創作的時政漫畫《碎片的麻煩》。畫面中,羅斯福、斯大林和丘吉爾站在鋪有歐洲地圖的桌前正在玩著一場拼圖游戲。該漫畫( )A.拉開了美蘇冷戰的序幕 B.揭露了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C.展現了美蘇責任與擔當 D.譏諷了世界大國操縱歐洲版圖16.20世紀70年代,英國和法國都遭受了經濟危機。1979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提出國有企業私有化,減少政府干預,改革取得了成效;20世紀80年代,法國政府采取了擴大國有化措施,同時實行寬松財政等措施,使法國經濟走出危機。這說明( )A.經濟政策結合國情適時調整 B.資本主義固有矛盾不可調和C.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發生逆轉 D.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不斷擴大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北宋建立后。宋太宗“太平興國初,京師置榷易院,乃詔諸蕃國香藥寶貨至廣州、交趾、泉州、兩浙”;……其后,在廣南、福建、兩浙置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諸國物貨航舶而至者”以管理海外貿易。……宋高宗曰:“市舶之利頗助國用,宜循舊法,以招徠遠人,阜通貨賄。”……(元朝)至元十五年八月,詔行中書省曰:“諸蕃國列居東南島嶼者,皆有慕義之心,可因蕃舶諸人宣布朕意。其往來互市,各從所欲。”——孟原召《關于海上絲綢之路的幾個問題》材料二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許多經典文化以茶為載體,并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唐宋時期,中國的文化在世界上是處于領先地位的。周邊國家大量的僧侶和留學生來中國學習文化的同時,也將茶的種植方式傳播到了各自的國家和地區。譬如朝鮮和日本茶文化傳到這些國家后便與本國的文化相融合,催生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茶文化。……新航路開辟后,西方國家在海外的殖民貿易在本質上是以國家組織的形式對落后地區的資源掠奪但客觀上卻促進了中國的茶文化在這些國家和地區傳播。——吉峰《論中國茶文化傳播的方式與渠道》(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繁榮的原因。并結合所學,簡述該時期海外貿易繁榮的具體表現。(2)根據材料二,概括新航路開辟前中國茶文化傳播的特點。請分別指出日本和英國在中國茶文化基礎上創造出的新的茶文化。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從1839年光生伏特效應被發現,到1954年太陽能電池的問世,光伏發電逐漸由理論探索走向量產應用。1980年以來,德國利用住宅、商場、企業屋頂開展分布式光伏發電,而大型地面集中式電站只占25%;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制定《可再生能源法》,長期維持固定上網電價,為投資者穩定收益創造條件;推廣“虛擬電廠”市場模式,依托中央信息技術系統,促進光伏能源的靈活調節與就近吸納;優先考慮農用沼澤地安裝發電設施,實現“一地兩用”。然而,可再生能源附加費的征收,也加劇了低收入群體的“能源貧困”。——摘編自謝曉惟《德國光伏發電綜述》等材料二 1958年,新中國研發的硅單晶,為“東方紅”系列衛星的太陽能電池板奠定基礎。改革開放后,中國逐步引進國外光伏電池生產線。民用光伏發電則始于西藏、新疆、內蒙古等地,并根據東中西部差異、逐漸形成了集中式與分布式并進的格局。以無錫尚德為代表的光伏企業異軍突起,使中國在2007年一躍成為全球最大光伏設備制造國。2015年,“光伏扶貧”因“收益穩定、見效較快、帶動就業”、而被國務院納入精準扶貧工程。基于“富煤、缺油、少氣”的能源狀況,光伏發電已經成為中國兌現“雙碳”國際承諾的重要途徑。——摘編自韓夢瑤《中國光伏發電的時空分布、競爭格局及減排效益》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推動德國光伏發電產業發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德國與中國光伏發電產業發展的共同作用。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19年,弗吉尼亞選舉產生第一個民選政府標志著北美殖民地自治生活的開始,美國地方自治的源頭要比公共權力的源頭更為久遠。殖民生活伊始,自治便是殖民地居民的基本生活方式,并成為美國地方自治的最初面貌。后來,隨著英國對殖民地的經濟限制和稅收盤剝,自治變成了殖民地居民的一種價值訴求。這種地方政府先于聯邦政府的情況與殖民時期移民們的生活現實和政治實踐密切相關。此后,新英格蘭的各殖民地通過代議制議會先后選舉產生了殖民地政府,而代議制議會也變成了殖民地居民自治的具體方式,可使殖民地更像母國。隨著聯邦制的確立,地方自治最終以制度的形式成為美利堅的一種制度安排。——摘編自施峰矯《美國地方自治的起源和基礎》材料二 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國民政府就籌劃將保甲制度與舶來的地方自治熔為一爐,使其既能適應于中國鄉村社會、又能順應基層政制近代化發展的需要。1936年5月,蔣介石在全國地方高級行政人員會議上,推出了“融保甲于自治之中”的地方自治方案,并在同年8月的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上厘定了相關法規原則,決定納保甲于自治之中。1937年,國民政府決定成立地方自治委員會。1939年,國民政府確立新縣制,這標志著保甲與自治在法理上的融合。1939年9月,國民政府頒布的《縣各級組織綱要》及1941年8月公布的《鄉(鎮)組織條例》,最終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了保甲在自治組織中的地位。——摘編自柳德軍《保甲與自治視域下民國基層政制近代化轉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近代英屬北美殖民地地方自治與20世紀30年代中國地方自治的異同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英屬北美殖民地地方自治與20世紀30年代中國地方自治二者存在差異的原因。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根據材料提取信息,得出我國人口遷移的某種趨勢,并展開論述。(要求:信息源自材料,史實準確,論證充分,邏輯清晰)貴州省安順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B D B C D B A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B C A B A17.(1)原因:政府政策的支持:設置專門的管理機構,掌管對外貿易。表現:外貿稅收成為宋元兩朝國庫的重要財源;絲織品、瓷器等商品遠銷海外;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建立了廣泛聯系;廣州、泉州、明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易樞紐。(2)特點:向中國周邊國家播為主;中國茶文化與周邊國家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本土特色。日本茶道、英國下午茶。18.(1)科學的發展為技術創新提供理論依據;德國國土資源面積有限,出于充分利用資源的需要;信息技術的發展;世界范圍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推動。(2)促進了本國新能源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在本國傳統資源劣勢的地區;有利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維護全球生態環境;提高在全球范圍內的市場競爭力。19.(1)不同點:北美:英屬北美殖民地:起源較早;自下而上推進;與殖民活動密切相關;以代議制議會為權力機關。中國:自上而下推進;吸收封建王朝的統治方法;傳統保甲組織與西方自治思想相結合;以立法形式推進。相同點: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外來殖民者的政治影響;社會近代化程度的加深。(2)原因:政治方面,北美殖民地最初作為英國的海外領地,其政治制度深受英國影響,特別是議會制度和地方自治的傳統;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南京國民政府雖然名義上推行地方自治,但實際上自治實權并未真正下放,自治效果大打折扣。經濟方面,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經濟以資本主義為主流,20世紀30年代中國經濟落后,農業占據主導地位,工業基礎薄弱。歷史背景方面,英屬北美殖民地建立和發展過程中,移民們為了抵御外來威脅、維護自身利益,逐漸形成了地方自治的傳統,這種自治精神在殖民地時期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20世紀30年代中國,歷史上長期實行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地方自治的傳統相對薄弱,進入近代以來,雖然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但地方自治的推行仍面臨重重困難。20.示例1趨勢:新時期我國人口主要由農村流向城市。論述:改革開放前,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不能隨意流動,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尤其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農村經濟得到發展,出現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隨著改革開放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城市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在這一需求背景下,農村人紛紛進入城市工作,促使人口從農村流向城市。同時,城市基礎設施完善、社會保障健全、生活豐富多彩,人們為了提高生活品質也紛紛流向城市,尤其是流向大城市。總之,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促使人口大量從農村流向城市,促進了中國城市化的發展。示例2趨勢:改革開放前人口主要是有組織地流向邊疆和中西部地區。論述:新中國成立初期,新中國百廢待興。黨中央為了鞏固邊防,發展經濟,在全國各地尤其是邊疆地區設置了大量生產建設兵團,內地的大量人員流向新疆、內蒙古、云南等地。20世紀50年代起,黨中央開始實行“上山下鄉”政策,大量知識青年從城市流向農村及邊遠地區,不僅緩解了城市的就業壓力,也促進了農村及邊疆地區的開發。20世紀60年代,面對緊張的國際形勢和美蘇的戰爭威脅,黨中央做出了重大戰略決策,實施三線建設,將建設的重點放到西南、西北。在這一背景下,政府大規模的組織東北和東部沿海地區的企業遷向大西南和大西北,從而促使人口有組織地流入中西部地區,從而促進了這些地區的開發,有利于工業布局的平衡。綜上所述,改革開放前的人口流動主要受國家政策的影響,人口流動呈現有組織、有序列、有針對性遷移的特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