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民樂一中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一年級5月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卷第I卷 單選題(48分)本節共24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據文獻和考古資料顯示,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約公元前1550—前1069年),被譯為“克里特”或“米諾斯”的單詞出現在文獻中的次數從公元前15世紀開始呈減少趨勢,被譯為“邁錫尼”的詞語逐步增多。同時,無論是邁錫尼還是埃及都有對方的考古文物出土。這可用于印證( )A.古希臘文明逐步走向衰落 B.埃及統一進程的加速C.早期文明間存在交流互鑒 D.古代民間貿易的活躍2.古埃及第四王朝時期,越來越多的國王自稱“拉”之子,由神的化身轉變為神的代理,可以隨意更換各州長官,嚴密控制各州的經濟活動。波斯帝國每個省的總督“升遷只能是優點得到國王承認的結果,而優點本身又是根據忠誠的程度界定的”。這共同折射出( )A.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 B.中央集權的特點C.古代區域文明的擴張 D.早期文化的交流3.在中世紀西歐,封臣對封君的義務主要有:每年自備鞍馬,為封君服40天的騎兵役;封君被俘,封臣要提供贖金;對封君的政事和家事,封臣有提出建議的義務。封君則負有保護封臣本人及其家人生命安全、維持其生活衣食無憂的責任和義務。上述材料說明,封君與封臣是( )A.以土地為紐帶的單向依附關系 B.基于宗教誓約的絕對效忠關系C.地位完全平等的經濟利益同盟 D.權利義務明確的雙向契約關系4.1480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一發詔書稱:“凡無合法男性繼承之領地,其歸屬權應白國王裁決,以確保王國完整。”與此同時,路易十一將女兒安妮嫁給波旁公爵,以換取波旁家族放棄部分自治權。這些舉措( )A.增強了國家對軍隊控制 B.完善了貴族的繼承體系C.保障了法國的領土完整 D.推動了專制王權的強化5.高麗成宗時代(981年-997年),某大臣主張:“華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習俗,各隨土性。其禮樂詩書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華;其余車馬衣服制度,可因土風,不必茍同。”這一主張最能體現( )A.對其本土文化的完全摒棄 B.對外來文化持排斥態度C.在文化吸收中注重選擇性 D.主張廣泛吸收四方文化6.甘蔗種植需要猛烈的陽光和長時間的密集勞動;且甘蔗園往往瘧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紀的歐洲是難得的奢侈品。15世紀,英國人年均糖攝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紀初,這一數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增長與醫療水平的提高 B.新航路開辟使東西方貿易更加便捷C.殖民擴張與黑奴貿易的興盛 D.工業革命大幅提升民眾的消費能力7.如表近代西方頒布的文件時間 國別 名稱 主要內容1776年 美國 《獨立宣言》 闡述了人民主權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1789年 法國 《人權宣言》 明確提出了人權、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權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原則A.力圖打破封建專制的束縛 B.蘊含了理性主義的觀念C.利于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 D.深受工業化進程的影響8.據《拿破侖法典》(即《法國民法典》)記載:“第544條,所有權是對于物有絕對無限制地使用、收益及處分的權利,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這一規定體現了《法國民法典》( )A.強調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 B.注重維護封建貴族的利益C.建立了完善的國家法律體系 D.旨在限制新興資產階級權利9.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本主義制度在全球范圍內繼續擴展。下列對各國重大事件影響的表述正確的是( )選項 重大事件 影響A 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 廢除沙皇專制,徹底解放農奴。B 日本明治維新 廢除等級制度,天皇“統而不治”。C 意大利統一 實現國家統一、確立共和政體。D 德意志帝國成立 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A.A B.B C.C D.D10.英國人笛福(1660-1731)在對約克郡的考察中寫道:“我們看見在這些屋子里到處都是精力強盛的男子漢,有些人在照料染缸,有些人在管理紡車,另一些人在修整布匹;女人們和孩子們則在梳棉或紡紗;從最年輕的到最年老的全都是雇傭來的。”這種生產組織形式( )A.推動了壟斷組織的出現 B.為技術的革新創造了條件C.說明工人居住條件擁擠 D.反映工廠制度形成和發展11.下表為1816—1831年曼徹斯特城市的體育活動數量和資金支出概況。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經濟發展促進社會生活變遷 B.政府財政主導城市化進程C.休閑娛樂趨向文明化平等化 D.工人階級社會地位的提升12.19世紀20年代,拉丁美洲國家獨立后,各國大多政局動蕩,普遍實行軍事獨裁統治。英美等國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緊了對拉丁美洲的經濟侵略和政治滲透。這說明當時拉美各國( )A.政治經濟快速發展 B.面臨著繼續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C.都建立了共和國 D.無產階級政黨取得革命的領導權13.一戰后,在籌建國聯的過程中,戰敗的德國、革命的蘇俄一直被排斥,廣大中、小國家對于國聯的事務只有極少發言權。國聯盟約雖然作出了對侵略國家實行制裁的一般規定,卻并沒有對“侵略”“侵略者”作出明確的闡釋。這說明一戰后( )A.國際聯盟名存實亡 B.西歐為中心的國際格局改變C.英法奉行綏靖政策 D.以強權政治原則確立新秩序14.20世紀初,國際政治出現了令人驚異的矛盾現象,歐洲列強政府在國內擴大民主和民權的同時,在國外卻實行與民主完全相悖的政策和行為,將本國利益建立在削弱對手的基礎上,并變本加厲侵略弱小民族,普遍信奉弱肉強食的原則。這些行為( )A.是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體現 B.直接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C.加劇國際社會的混亂無序狀態 D.增強了經濟大危機的破壞性15.1921年,內戰結束了,蘇維埃政權站住了。但是農村凋敝了,農民自身的生活難以維持,交通癱瘓,不能提供城市工人階級的需要,工業生產無法繼續,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無法迅速建立。為解決該情況,蘇聯政府( )A.采取余糧收集制緩解城市饑荒 B.頒布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C.推廣集體農莊促進全盤集體化 D.通過糧食稅等市場機制建立工農聯盟16.閱讀《1913-1937年的蘇聯工業產值及重要工業產品在歐洲和世界的排名表》,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1913 1928 1932 1937項目 世界 世界 世界 歐洲 世界 歐洲工業總產值 5 5 3 2 2 1機器制造業 4 4 2 1 2 1鋼 5 5 5 4 3 2A.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優先發展重工業B.蘇聯通過實施新經濟政策,到1937年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C.1937年輕重工業均衡發展,成為世界工業強國D.工業發展為日后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物質基礎17.1919年3月,印度因抗議“羅拉特法”而舉行總罷工;5月,中國發生五四運動;6月,埃及的開羅、亞歷山大等地發生了反英暴動;7月,土耳其的凱末爾提出民族自決。這些事件的共同意義在于( )A.消滅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 B.增強了亞非地區民族民主意識C.推動了亞非民主革命運動高漲 D.瓦解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18.根據《聯合國憲章》中的有關規定,安理會有權斷定“爭端或情勢之繼續存在是否足以危及國際和平與安全之維持”,可以提出必要或合宜之臨時辦法并“促請當事國遵行”,它還有權“采取必要之空海軍行動,以維持或恢復國際和平與安全”。這表明《聯合國憲章》( )A.重視突出大國責任和作用 B.符合國際關系民主化的發展趨勢C.維護世界和平的力量有限 D.埋下了戰后美蘇兩國對立的隱患19.下圖是1945年創作的時政漫畫《碎片的麻煩》。畫面中,羅斯福、斯大林和丘吉爾站在鋪有歐洲地圖的桌前正在玩著一場拼圖游戲。該漫畫( )A.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B.反映了戰后國際秩序的實質C.凸顯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團結 D.體現了兩大陣營激烈的較量20.1947年6月,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在哈佛大學演說時提出:“必須考慮給(歐洲)以額外、大量的和無償的援助,不然的話就會面臨著非常危險的經濟、社會和政治解體。”這一演說( )A.標志著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B.推動了歐盟的形成C.加劇了意識形態領域對抗 D.直接造成了德國的分裂21.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斯貝茹指出:美國因處于支配地位而享有的金融特權對于一個萎靡不振的戰后歐洲和日本來說是可以接受的,但對于一個已經復蘇并且有了新的活力的歐洲和日本來說,則變得越來越不能容忍了。材料可以用來說明( )A.區域經濟集團化影響美國的霸權地位B.資本主義陣營分化沖擊戰后國際關系C.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緣于歐日崛起D.戰后資本主義經濟政策不斷得到調整22.下圖是1950—1989年西方某國國內生產總值變化曲線圖。對圖中①時段原因分析正確的是( )A.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B.國際關系惡化掣肘經濟C.經濟發展處于黃金時期 D.政府公共開支適時減少23.第二次世界大戰推動了世界格局的變動,下面國際組織反映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特點是A.市場經濟被普遍認可 B.世界經濟的體系化和制度化C.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D.世界經濟發展平等互惠24.據俄羅斯《權力》雜志記者報道,俄國政府在2007年版《<1945—2006年俄國現代史>教師手冊》中下達了評價歷史人物的指示:“斯大林——好(建立了垂直的政權,但是,沒有私有制);赫魯曉夫——壞(削弱了政權的垂直性);勃列日涅夫——好(按照評價斯大林的標準);戈爾巴喬夫——壞(毀滅了國家)”下列與之相對應的說法是( )A.斯大林的“好”指的是建立了單一的公有制B.赫魯曉夫的“壞”指的不顧國情大規模推廣種植玉米C.勃列日涅夫的“好”指的是使蘇聯的軍事實力大大提升D.戈爾巴喬夫的“壞”指的是改革背離社會主義方向第II卷 非選擇題(共52分)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在18世紀期間,啟蒙運動的思想和行為模式滲透到所有的高等教育機構。人們認為大學要講授的不應是形而上學和神學,而應是經濟學、技術學、醫學和自然科學這類學科。在許多大學里,這些學科都得到了加強或第一次開設,神學喪失了它在大學的領導地位。啟蒙運動寵愛專門學院高過綜合大學,柏林的苗固和礦業學院、維也納的獸醫學校,以及慕尼黑的財政學院等,都表明大學并非一統天下。受啟蒙思想家的影響,許多國家成立了本國的科學和學術機構,禁止學者在外國大學從事研究,歐洲各地學者和科學家積極參與國際對話活動衰減。——摘編自趙敏《啟蒙運動對18世紀歐洲大學的影響》材料二 根據1832年改革法案,年值10英鎊房產的選舉資格使中產階級成為選民的主體。1867年改革法案規定:在英格蘭城鎮選區,凡年繳納直接稅20先令并付了濟貧稅的房產所有人具有選舉權。1884年《選舉權法》宣布,凡持有年值10萬英鎊以上的房產、土地或財產的人都具有選舉權。婦女在大選中沒有投票權,很多工人因住所經常變化被排除在選民之外。1918年改革法規定:所有21歲以上以及在戰爭中服過兵役的年滿19歲的男子有選舉權;30歲以上的婦女有選舉權。——據劉成《民主的悖論英國議會選舉制度改革》(1)根據材料一,指出啟蒙運動影響18世紀歐洲大學發展的表現。(6分)(1)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選舉制度的變化,并簡述這種變化帶來的政治意義。(8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材料一 產品項目 1928年產量 1932年產量煤炭/萬噸 3550 6400石油/萬噸 1160 2100鋼/萬噸 530 592汽車/萬輛 0.07 2.93拖拉機/萬臺 0.13 4.89棉織品/億米 26.78 26.94糧食/萬噸 12330 11140材料二 二戰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大多效仿蘇聯計劃經濟模式。20世紀50年代之后,東歐各國相繼進行改革,但改革力度明顯不足,且趨于保守,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甚至被蘇聯扼殺。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推高了油價,再加上東亞和拉美新興經濟體的競爭,對東歐經濟來說不啻雪上加霜。在此情況之下,東歐各國為推動經濟增長而紛紛舉借外債,結果經濟惡化趨勢不改,債務負擔卻越來越重。進入20世紀80年代,東歐經濟陷入嚴重危機。——摘編自郭潔《東歐社會主義的最后十年—二十年后的回顧與反思》材料三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歐洲共同體和日本的崛起,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受到挑戰。同時,由于石油危機等因素的影響,西方國家普遍陷入經濟發展的困境。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等西方國家開始調整經濟政策,從政府、市場、稅收等方面入手,以促進經濟的復蘇和發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一五”計劃時期蘇聯經濟發展的特點及積極作用。(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東歐經濟在20世紀80年代陷入危機的原因。(6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經濟政策調整的原因和措施。(10分)27.閱讀: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有關史料。(12分)材料一 “戰后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急劇膨脹。美國總統杜魯門聲稱全世界應該采取美國制度,反對共產主義。美國在全球進行擴張,將社會主義的蘇聯視為其建立霸權的最大障礙。”——《中外歷史綱要》下材料二 “戰后的蘇聯希望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恢復經濟,發展社會主義。蘇聯極其關心自己的安全,特別是西部邊界的安全。為確保東歐國家對蘇友好,蘇聯努力擴大自己在東歐的影響,與美國發生了尖銳矛盾”。教材只提到了“蘇聯極其關心自己的安全,特別是西部邊界的安全”,和“為確保東歐國家對蘇友好”——《中外歷史綱要》下材料三 1953年,我國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倡議將其作為國際關系的準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生動反映了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并賦予這些宗旨和原則以可見、可行、可依循的內涵”,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外歷史綱要》上請以“二戰后國際格局演變中的大國意圖”這一主題,從材料中任選角度,自擬論題,并運用所學,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史實充分、邏輯清晰、表述成文)。民樂縣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一5月質量檢測歷史試卷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D D C C B A D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B D C D D B A B C題號 21 22 23 24答案 B A B D25.答案:(1)表現:大學學科世俗化增設經濟學、自然科學等學科,神學地位下降;專門學院興起,綜合大學主導地位受沖擊;國家化趨勢加強,國際學術交流減少。(每點2分,共6分)(2)變化:對選民的財產限制逐步取消;對婦女的選舉權的限制逐步取消。(每點2分,共4分)政治意義:有利于緩和、調整不同利益集團內部的矛盾;推動英國民主政治的完善。(每點2分,共4分)26.【答案】(1)特點:經濟增長迅速;優先發展重工業;國民經濟發展不均衡;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每點2分,共6分,答出三點即可)積極作用:有利于蘇聯工業化的實現;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開辟了一種新的經濟體制和工業化模式。(每點2分,共4分,答出兩點即可)(2) 原因:照搬蘇聯模式,體制僵化;改革力度不足;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若答“石油危機的沖擊,國際競爭加劇”也可給分)錯誤的經濟政策。(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3) 原因:經濟“滯脹”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受到挑戰;凱恩斯主義失靈。(每點2分,共4分)措施: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重視市場作用;實行減稅、削減福利開支等措施。(每點2分,共6分)27.【答案】示例一:論題:美國有戰后主導國際秩序的野心戰后美國致力于意識形態對抗與權力擴張。美國將冷戰視為遏制共產主義擴張、維護“自由世界”秩序的工具。如杜魯門主義以“遏制戰略”方式,將反共意識形態與全球霸權目標綁定,實質是通過干涉他國內政擴大勢力范圍。戰后美國構建經濟霸權達到陣營控制。例如馬歇爾計劃以援助歐洲復興為名,強化西歐對美國的經濟依附,同時遏制左翼勢力崛起。通過扶持德日經濟復蘇,美國將兩國納入反共陣營。從而實現其霸權野心。戰后美國主導建立北約,將西歐納入集體防御體系,形成對蘇軍事威懾。同時進行核軍備競賽,美國借此在全球部署軍事基地,強化對關鍵地緣區域(如拉美、中東)的控制。從而實現主導世界實施霸權主義的野心。綜上所述,美國二戰后意圖就是霸權野心。通過實施冷戰政策來實現其野心。其本質就是通過多維手段維持霸權優勢。這一意圖就是用其超級大國地位來主導世界。示例二:論題:戰后中國致力國際關系民主化而努力(或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戰后中國為應對冷戰初期國際局勢緊張和霸權主義威脅,1953年由周恩來總理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這些原則是以主權平等為基礎,為國際關系民主主化奠定基礎。后來逐步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準則。中國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打破了集團對立和穩定周邊環境的作用。例如中國通過該原則與印度、緬甸等非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外交關系,打破了西方對社會主義陣營的孤立政策。五項原則推動多邊合作發揮巨大作用。例如在萬隆會議和日內瓦會議中,五項原則被納入《亞非會議最后公報》,成為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的共同綱領。在冷戰后期,五項原則融入國際法體系,與《聯合國憲章》高度契合。成為解決國際爭端法律依據。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發展。綜上所述,中國的五項原則強調國家間應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分歧而非對抗或武力干涉。和平共處理念為國際合作提供包容性支撐。特別是對當今社會構建新型國際關系起到基石作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價值紐帶和行動指南。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