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遼寧省沈陽市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七年級某同學在歷史教材上繪制了如下的示意圖①和②兩處應該填寫的依次是( )A.世襲制、禪讓制 B.世襲制、分封制 C.禪讓制、世襲制 D.世襲制、郡縣制2.一位同學在單元復習后整理了下面的筆記。他復習的內容所屬歷史時期是政治方面 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經濟方面 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文化方面 學術思想活躍A.史前時期 B.夏商周時期 C.春秋戰國時期 D.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3.如圖所示,該思維導圖反映出秦始皇施政措施的作用是( )A.加速統一進程 B.鞏固國家統一 C.加強經濟管理 D.加強文化控制4.“秦王朝開創的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國家偉業到了漢武帝時代,完成了從地理空間到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漢武帝為實現“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采取的措施是( )A.焚書坑儒 B.削減侯國數量C.推行郡縣制 D.罷黜百家,獨尊儒術5.學者毛漢光根據中國古代正史所載官員的出身背景資料,對統治階層的社會成分進行了統計分析,其中“寒素”(門第寒微)類官員占所載官員比例在東晉后期、隋朝和唐朝初期分別為6.1%、17.3%和28.4%。這一變化有利于A.提高基層官員的地位 B.建立清廉的官僚隊伍C.保證選拔程序公平公正 D.推動社會階層的流動6.閱讀中國古代時間軸,關于②階段特征表述正確的是( ) 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C.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D.繁榮與開放的時代7.唐朝的飲茶風俗從南方長江流域蔓延到北方黃河流域,與此同時,茶葉大量輸入吐蕃與回紇地區,這說明( )A.唐朝時民族關系融洽 B.唐朝時國家統一C.唐朝時經濟繁榮 D.唐朝時社會安定8.癸自牧在《夢粱錄》中記載:南宋都城臨安“萬物所聚,諸行百市”,“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既無虛空之屋。”由此可知( )①宋朝大都市商業繁榮 ②臨安商業范圍廣、店鋪遍及大街小巷③商家實力雄厚,交易量大 ④商品種類繁多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9.人口增減是衡量古代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下面“漢唐宋三朝南北方人口對比統計表”中的數據變化,反映出我國古代經濟發展的趨勢是朝代(時間) 南方 北方人口(萬戶) 占全國戶數比例(%) 人口(萬戶) 占全國戶數比例(%)西漢2年 262 21.2 974 78.8唐朝742年 405 45.2 495 54.4南宋1187年 1238 64.6 679 35.4A.江南經濟開發 B.北方經濟崩潰 C.南北經濟平衡 D.經濟重心南移10.如圖中的重要發明( )南宋持羅盤陶俑 泥活字版元代火銃A.都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B.都有利于漢代文化的傳播C.都促進了宋代外貿的繁榮 D.都加速了元朝統一的進程11.戚繼光曾寫道∶“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現了一位民族英雄高尚的思想和崇高的情操。我們尊稱戚繼光為民族英雄,是因為他( )A.從荷蘭手中收復臺灣 B.組織了兩次雅克薩之戰C.抗擊了東南沿海倭寇 D.抗沙俄收復新疆12.歷史解釋是對史實的分析或評判。下列選項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隋朝創立三省六部制B.唐朝時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理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C.鐵木真在1206年建立了蒙古政權D.《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13.小華在閱讀《國史十六講》一書時,先觀其目錄(如下圖),再展開學習。在該書第十四講,他可能閱讀到的內容是( )第十一講 騎馬民族馳騁的時代 …… 第十二講 明帝國的專制政治 …… 第十四講 面向海洋的時代 …… 第十五講 清:中華帝國的末代王朝A.蒙古滅金 B.馬可·波羅來華C.朱元璋強化皇權 D.鄭和下西洋14.“自明太祖廢除丞相后,無論是內閣制中的首輔,還是軍機處的軍機大臣,都僅是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班子的首領,他們僅有參議政事的權力,并無相應的決策權。”該言論意在表明( )A.專制皇權的加強 B.地方權力的削弱C.政治上的成熟與創新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15.下表是馬嘎爾尼與和珅關于英國使團會見乾隆皇帝的記載。據此可知( )馬嘎爾尼自述 9月2日赴承德避暑山莊,單膝下碗,無叩頭,向皇帝呈遞女王要求通商的信,附送幾只機械表作為禮品。皇帝回贈了一塊玉石,談判無果。和珅桑折 馬嘎爾尼以英國使臣名義帶領隨從人員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進貢和祝壽完畢,不久打道回府。A.英國認同清政府的外交禮節 B.英國使節人員崇拜乾隆皇帝C.清政府有天朝上國外交觀念 D.清政府錯失經濟發展的良機二、綜合題16.唐宋元時期,國家在經濟發展、民族關系、對外交往等方面都呈現出大國的氣度。老師圍繞相關內容設計了下面的學習任務單,請你完成相關學習任務。任務—【對比材料——見證民族關系】材料一 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方面有一套比較成熟的辦法,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他真心相待,與他們建立了深厚感情,贏得了他們的愛戴。他與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建立了亦君亦生的關系,既是國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證了民族關系良性運行。——崔明德《中國民族關系十講》(1)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有一套比較成熟的辦法”指實行怎樣的民族政策?材料二 圖1 北宋時期形勢圖(1111年) 圖2 南宋、西夏形勢圖(1142年) 圖3 元朝形勢圖(1330年)(2)請寫出圖2中①代表的政權。依據三幅形勢圖指出該時期的歷史發展趨勢。)任務二【解讀材料——汲取治國智慧】材料三 有鑒于百余年間“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的教訓,宋太祖將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地方政權尾大不掉,作為鞏固本朝統治的根本方針。——甘霖《變局》(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宋太祖為“防止地方政權尾大不掉”采取了哪些措施?(寫出兩點即可)材料四 在古代歷史上,“中國”一詞既是地域概念,又用來指稱政權,同時又是一種關稱。不僅漢族政權自稱“中國”,少數民族政權也自稱“中國”,“中國”的概念存在一種復數現象。元朝實現了從復數“中國”到單數“中國”的轉變。——《從復數“中國”到單數“中國”》(4)根據所學知識,指出元朝實現從復數“中國”到單數“中國”的轉變的標志性歷史事件?元朝在加強地方管理上實施了什么制度?任務三【史論結合——闡述對外交往】材料五 唐朝的對外開放具有“大出大進”的特點。“大進”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來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廣泛影響到周邊國家和地區,其表現在朝鮮和日本的變化。——《開放與興盛的唐朝》(5)根據所學知識,分別列舉體現唐朝文化“大出大進”特點的兩例典型歷史事件。17.“山海有情,天遼地寧”。遼寧歷史悠久,人杰地靈,自然風光秀美,山海景觀壯麗,文化古跡別具特色。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尋·古人類遺址】材料一(1)如果同學們參觀圖1金牛山遺址,可能會看到下圖中,哪一歷史文物?(寫字母即可)圖2牛河梁遺址屬于紅山文化。紅山文化是以遼河流域為中心;房屋為方形半地穴式。請列舉一個與紅山文化相類似的農耕文明代表。【貧·古建筑】材料二 奉國寺 奉國寺。位于遼寧省錦州市義縣。始建于遼開泰九年(1020年),是中國國內現存遼代三大寺院之一。奉圍寺的大雄殿、七佛塑像和建筑彩畫三者并稱“奉國寺三絕”。1961年3月4日,本國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四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遼陽白塔遼陽白塔,位于遼陽市坫前街道白塔公園內。因塔檐間立壁和塔腰八面均涂有白堊,故稱臼塔。建于遼朝時期。整個建筑造型和局部雕刻,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1988年1月13日,遼陽白塔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兩座古建筑都是建于遼代,這一政權是由哪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遼與宋共存165年,和平時期122年,失和時期僅43年。據此,概括這一時期民族關系發展的特點遼與北宋是在哪一個歷史事件后保持著較長時間的和平局面?【觀·博物館】材料三 遼寧博物館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館,館藏文物包括書畫、絲繡、銅器、陶瓷、考古資料、古地圖、貨幣、碑志等18大類。其中館藏珍品《虢國夫人游春圖》為唐代畫家張瑩的畫作。再現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的三姊虢國夫人及其眷從盛裝出游的場景,畫面上洋溢著雍容、自信、樂觀的盛唐風貌。 《虢國夫人游春圖》(3)唐玄宗正位的前期,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的統治局面被稱作什么?【游·文化古跡】材料四 萬里長城——九門口 位于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李家堡鄉新臺子村和河北省泰皇島市海港區駐操營鎮九門口村交界處。始建于北齊,擴建于明初,是明長域的重要關隘。 沈陽故宮 歷史:始建于統一了女具各部,建立后金政權的清太祖____時期。 地位:它不僅是中國僅存的兩大皇家宮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國關外唯一的一莊皇家建筑群。(4)萬里長城常被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這其中的寓意是什么?將第二幅圖的空白處補充完整。【宣·旅游資源】材料五 遼寧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山岳風景區有千山、鳳凰山、醫巫閭山等;湖泊風景區有薩爾滸、湯河、清河等;海岸風光有大連濱海、金州東海岸等;巖洞風景有本溪水洞、莊河仙人洞;泉水名勝有湯崗子溫泉、五龍背溫泉、興城溫泉等;人文景觀有沈陽(陵、廟、寺、城)50余處……——遼寧省人民政府網(5)為家鄉獻計獻策。請你談談加何宣傳和推廣遼寧旅游文化。(答出一點即可)18.活動探究: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下面是某班同學以“民族交融”為主題設計的活動探究方案,請你參與完成。活動—【民族認同——多元—體】材料一(1)根據材料一寫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答出兩點即可)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答出兩點即可)活動二【多元一體——鞏固發展】材料二對新疆地區 對西藏地區 對臺灣地區唐朝 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 唐太宗時期,松贊干布求娶A。唐穆宗時期,店蕃訂立友好盟約,立唐蕃會盟碑。元朝 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 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轄,掌管西藏軍民各項事務。 設置了C,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清朝 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國的叛亂;設置伊犁將軍進行管轄;妥善安置回歸祖國的土爾扈特部。 中央政府對歷代達賴和班禪進行冊封;1727年,設置B監督西藏地方政務;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規范管理西藏。 1683年、臺灣歸入清朝版圖。1684年,設置臺灣府,隸屬于福建省。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改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2)完成表格,在ABC三處填上適當內容。根據表格歸納歷代王朝處理邊疆問題的有效方式有哪些?(任選一個王朝,答出兩點即可)活動三【提升認識——家國情懷】材料三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主流是由眾多分散孤立的民族單位,經過民族融合形成一個多元統一休。中華民族這個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還有它的特色:漢族構成起著凝聚和聯系作用的網絡,奠定了以這個疆域內許多民族聯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的基礎。——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3)根據材料三,談談你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內涵的理解。(答出一點即可)《遼寧省沈陽市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參考答案1.C2.C3.B4.D5.D6.D7.A8.D9.D10.A11.C12.D13.D14.A15.C16.(1)民族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2)政權:金;趨勢:由政權分立到國家統一。(3)措施: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為防止知州的權力過大,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頻繁調動州縣長官;還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下令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在地方設置轉運使, 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4)歷史事件:1279年, 元軍攻滅南宋殘部。制度:行省制度。(5)事件:“大出”——鑒真東渡日本;“大進”——玄奘西行天竺。17.(1)A 半坡文化(2)契丹族。和平共處為主,戰爭沖突為輔。澶淵之盟。(3)開元盛世(4)寓意著堅韌不拔、自強不息、團結一心、共同抵御外侮的精神。努爾哈赤(5)可以重點打造“歷史文化與自然風光融合之旅”,將沈陽故宮、遼陽白塔、奉國寺等古跡與九門口長城等自然景觀串聯起來,展現遼寧豐富的歷史底蘊和壯麗的自然風光。18.(1)措施:改鮮卑姓為漢姓;遷都洛陽等。意義: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2)A:文成公主 B:駐藏大臣C:澎湖巡檢司方式:(唐朝)設置管理機構;與少數民族和親。(3)內涵: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