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湖南省邵陽市高三第三次聯考歷史試題2025.05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表是學者繪制的殷商王朝的神靈體系簡表。據此可推知商代( )上帝帝五臣(四方、社)、帝使風 河、岳 小山、二山、十山、滳等 高祖:夔、王亥 先王(上甲以降)、先妣 舊臣:伊尹、咸戊A.君主權力的絕對性 B.神靈觀念中注入了人文因素C.血緣政治色彩濃厚 D.自然神靈崇拜占據核心地位2.《韓非子·說疑》記載:“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在《史記》中,司馬遷將堯、舜、禹描繪成具有同一血緣、先后相繼的關系,并指出其權力轉移是通過選賢任能的禪讓方式。兩者的記述是基于( )A.現實政治需要不同 B.歷史敘述原則不同C.經濟發展形態不同 D.代表階級立場不同3.開元十一年(723年),中書令張說奏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并且“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樞機房,三曰兵房,四曰戶房,五曰刑禮房,分曹以主眾務焉。”唐玄宗批準此奏。此舉( )A.遏制了宦官專權局面 B.助長了因循守舊的政治風氣C.增加了奸相擅權隱患 D.導致了官僚隊伍的不斷膨脹4.宋代史籍中有“干人”階層,袁采的《袁氏世范》中,將幹人分為“管庫者”“管谷米者”和“貸財本興販者”三種類型。宋代幹人階層的出現( )A.適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 B.推動社會成員身份日趨平等C.反映出土地兼并問題的嚴重 D.表明農業多種經營日益興盛5.明代作家吳承恩筆下的哪吒,三頭六臂,威風凜凜。但手中的縛妖索與降魔杵,分明是為維護天庭秩序而存在。有趣的是,佛祖賜予的蓮花化身與李靖手中的如來金塔,如同佛、道力量在天庭博弈的具象化符號。這里的哪吒形象( )A.是君權神授的政治隱喻 B.折射出明代父權桎梏的社會情景C.是文明嫁接的最初萌芽 D.映射了明代多元宗教共生的現實6.1909—1910年各省咨議局成立,咨議局提供一些備各省采取的輿論,會議由督撫召集,督撫有監督咨議局選舉及會議之權,對其通過的議案有“裁奪施行”之權,以及令其停會、奏請解散之權。這反映出咨議局是( )A.近代中國議會民主政治的首次嘗試 B.資產階級推動地方自治的核心機構C.清朝政府維護專制統治的有限改革 D.清廷扭轉權力下移趨勢的關鍵步驟7.如下所示為中國某一時期的社會變化。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政府田賦收入占財政收入比例由25%降至21% 官辦企業的資本由年均增長14.5%降至3.81% 政府明確規定各種大禮服、常禮服、大禮帽等“料用本國紡織品” “今茲共和政體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運會,建設我新社會”A.文明開化的新習俗成為主流 B.共和政體下社會結構逐漸轉型C.自由平等的新秩序正在構建 D.列強侵略加劇下官辦企業衰退8.1929年3月,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總理主要遺教———《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方略》《建國大綱》及《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為訓政時期中華民國最高根本大法。”這說明國民黨( )A.開始確立專制統治 B.力圖建構“黨治國家”的權威C.形式上統一了中國 D.努力踐行三民主義的民權思想9.1945年2月,毛澤東樂觀自信地認為戰后可以走中間道路,與美蘇協商共事;1948年11月,劉少奇表示在當今的時代“中立”是不可能的,是否聯合蘇聯是“革命與反革命的界限”;1949年6月,周恩來電告南京市委時說:“我們對美帝亦無改變其政策的幻想。”由此可知( )A.外交方針立足于時代因素考量 B.中共外交思想在建國前已經成熟C.“一邊倒”外交方針早已有之 D.中共主要領導人外交思想不一致10.1950—1952年土地改革后,廣大農民分得土地,生產積極性高漲。但與此同時,部分農戶因勞動力、農具或資金不足難以維持生產,甚至出現出賣土地的現象;而少數農民則通過購買土地、雇工等方式擴大經營規模,農村貧富差距有所顯現。這表明,土地改革后( )A.土地集體所有制須鞏固 B.土地使用權流轉推動農業發展C.農村貧富分化現象初顯 D.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必要性顯露11.下圖是畫家于志祥1972年創作的年畫《喜送愛國棉》,它( )喜送愛國棉A.真實再現農村農業豐收景象B.表明了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C.體現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成效D.反映出人民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的熱情12.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6世紀—前13世紀)宰相萊克米爾的墳墓銘文寫道:“我既審判平民又審判有權有勢的人;我拯救被強者欺凌的弱者……我并沒有對窮人的話充耳不聞,我從未接受過任何人的賄賂。”據此可知,古埃及( )A.階級矛盾相對緩和 B.追求社會的公平公正C.官僚系統比較完善 D.受古羅馬習慣法影響13.下圖中黑色部分為中古時期某一帝國的疆域。該帝國( )A.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B.是城邦國家寡頭政治代表C.成為西方文明的接力者 D.推動了希臘化時代的到來14.15世紀中期,作為視覺藝術主題的“著名女性”故事已經開始流行于意大利北部城邦的宮廷,經常被用來裝飾女性的房間,除了出現在大型繪畫中,也常見于婚禮箱、分娩托盤等家居用品,且似乎總是與女性的活動和生活空間有關。這反映了( )A.封建勢力衰落推動城市興起 B.社會階層流動改變藝術追求C.新航路開辟催生多元化審美 D.思想解放運動影響審美觀念15.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后,拉美地區加勒比海的蔗糖、巴西和哥倫比亞的咖啡、阿根廷的小麥和牛肉、智利的硝石等產品的價格都大幅度下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國際金本位制度的崩潰 B.美國大力推行金元外交C.拉美經濟發展的畸形性 D.考迪羅獨裁權力的形成16.下圖為1948年丘吉爾提出的“三環外交”。他認為,三環并存,英國是三環中每個環里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國家,正處在三環的連接點上。丘吉爾的“三環外交”( )三環外交A.意在遏制共產主義勢力擴張 B.基于應對美蘇兩極格局而提出C.與英國傳統外交政策相背離 D.是英國外交戰略上的主動應變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介于湘鄂川黔四省之間的湘西地區因環境閉塞、復雜,蚊蟲、毒蛇、瘴氣極多,歷來被統治者視為“蠻煙瘴雨”。清康熙、雍正年間,湘西各地先后改土歸流,設永順府及乾州、鳳凰、永綏三廳治理。以此為基礎,官方陸續在湘西設立學校,推行教化。通過建學宮、設學官、定學額等措施在湘西創辦府廳縣學,開科取士,地方官出資興建書院,培育人才,先后建立17所官辦書院。清代湘西的官辦書院重視醫學。乾隆四年乾州廳同知王瑋即聘請精通醫術的貢生胡師謙擔任鎮溪書院山長,并在書院“設醫學以濟眾”。興學設教為湘西培養了大批具有專研能力的讀書人,為其自學醫術奠定了基礎,如鳳凰廳儒生胡繼周即自學醫術成為醫生。受“重巫輕醫”思想影響,湘西地區原本“尤信巫尚鬼,不重醫藥,故本地亦無精于醫者”。在興學設教的直接和間接推動下,清代湘西地區逐漸出現了眾多醫術精湛的儒醫,他們一方面努力行醫救人,另一方面向貧困病患無償贈藥。興學設教漸開湘西民間重視醫藥之風,有助于遏制巫師借祭鬼禳病之機蠱惑人心。這些均對清代湘西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摘編自龍圣《興學設教對清代湘西醫藥發展的影響》材料二隨著清朝把臺灣納入政治版圖,清政府在臺灣也建立了府學、縣學、書院、社學、義學等多層級的學校教育體系,同時把臺灣士子納入科舉考試體制之內,增強了臺灣民眾對祖國大陸的向心力和認同感,并使臺灣在文化上形成與大陸一脈相承、不可分割的關系。——摘編自邢廣程等《〈清代國家統一史〉:清代推動了臺灣與大陸一體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朝前期湘西地區興學設教的特點,簡析興學設教對湘西醫藥發展的影響。(10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知識,以文化治理與國家統一為主題,自擬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嚴密,闡述時不能抄襲材料所舉事例。)(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認識到農民對于中國革命的重要性。但農民“若不組織起來,則仍然一盤散沙,沒有絲毫實力……必須組織他,集中他,他才能變成一種勢力”。為此,中國共產黨在鄉村開展了以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目的的鄉村道德建設實踐。主要歷史事件(部分)大革命時期 通過農民運動講習所、農民夜校、相關宣傳刊物書籍等,向農民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土地革命時期 書寫“共產黨是替工農謀利益的政黨”“國民黨是屠殺工農的劊子手”“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打土豪分田地”等標語平江縣工農兵蘇維埃政府明確規定,但凡有吸食鴉片、賭博者,均不給飯吃頒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法》,堅決主張廢除童養媳、蓄婢納妾、買賣婚姻等不人道的封建婚姻制度,倡導男女婚姻自由抗日戰爭時期 陜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通過《發展邊區科學事業案》,規定“組織科學團體,開展科學活動”“出版通俗科學讀物,普及科學知識”頒布《晉冀魯豫邊區查獲煙土暫行辦法》(試行),使太行根據地“禁止毒品販售”的政策最終以邊區政府法令的形式確立頒布《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關于開展婦女放足運動的指示》中共中央宣傳工作會議指出:“要老百姓不敬神,就要有科學的發展和普及。科學不發展、不普及,敬神在他們是完全需要的。”解放戰爭時期 頒布《陜甘寧邊區婚姻條例》,規定婚姻自愿、一夫一妻制等——改編自張智濤《中國共產黨領導鄉村道德建設的歷史成就與經驗》(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開展鄉村道德建設實踐的原因,歸納其主要內容。(10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開展鄉村道德建設實踐的意義。(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全球南方”的概念最早出現在非殖民化浪潮高漲的二戰后,一般用于描述政治上爭取獨立,經濟和社會上尋求改變落后狀態的前殖民地與半殖民地。因這些地區在地理范圍上大多位于南半球而得名。在隨后的幾十年間,這一詞匯被政治界、學術界乃至新聞界偶爾提及,模糊且非正式地成為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等“落后”地區的代名詞。21世紀以來,“全球南方”重新獲得了廣泛關注,其使用頻率的增長呈現出了驚人的態勢。然而及至今日,“全球南方”仍停留在一個基于顧名思義的語用默契的層次,被視為一個理所當然的概念,作為“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非西方世界”“邊緣地區”等術語的替代詞出現在大多數文獻中。而這種影響力和學理性的勢差,一方面反映出時代之變、世界之變和歷史之變已經照進社會意識的普遍自覺,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受到歐洲中心主義等思維傳統影響的陳舊的闡釋體系的生命力依然強勁,壓抑了“全球南方”為解讀百年變局可能提供的巨大的潛在學術與戰略價值。——摘編自李東琪《全球南方的源流辨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全球南方”概念在當今世界研究中的學術與戰略價值未被充分發掘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世界近現代史知識,圍繞“全球南方”概念提煉一個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12分)2025屆湖南省邵陽市高三第三次聯考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C A D C B B A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B C D C D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17.【答案】(18分)(1)特點:官方主導;體系較完整;數量較多;儒醫結合;教化與治理結合等。(任答其中三點得6分)影響:培養醫學人才;推動儒醫文化發展;改變醫療觀念;推動醫藥事業發展。(每點1分,共4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2)示例:論題:文化治理鞏固了國家統一 。闡述:中國古代王朝在實現疆域統一后,往往通過文化治理構建文化認同,以此消弭地域差異、凝聚民族共識,鞏固國家統一。(2分)秦朝以“書同文、車同軌”開啟大一統國家文化治理先河。篆書作為官方文字取代六國異文,使政令通達、文書統一;度量衡與馳道標準化打破地理阻隔,形成“天下一體”的物質文化基礎。漢代更重思想整合,漢武帝尊崇儒術,將儒家倫理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太學設立與察舉制度推動“忠孝仁義”價值觀的傳播,使中原農耕文明的文化范式成為維系龐大帝國的精神紐帶。這種制度化的文化治理,使“大一統”觀念深入人心,即便在分裂時期仍是各政權追求的政治目標。(4分)總之,中國古代的文化治理始終圍繞構建超越地域與族群的文化認同展開。這種以文化整合強化政治統一的治理傳統,不僅塑造了中華民族“天下一家”的共同體意識,更在當代啟示我們:文化認同的深度決定著國家統一的穩固程度。這是中華文明留給世界的寶貴智慧。(2分)(示例僅供參考,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18.【答案】(16分)(1)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思想意識落后;農民階級的分散性,難以形成堅強的革命力量;長期封建社會的影響,農村封建陋習嚴重;中國共產黨新民主義主義革命時期工作的需要等。(任答其中兩點得4分)內容:解放婦女,建立男女平等關系;打擊吸食鴉片、賭博等歪風邪氣;破除封建迷信,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宣傳革命思想,培育革命力量等。(任答其中三點得6分)(2)意義:凈化鄉村社會風氣,改變革命根據地風貌;提高了農民革命思想覺悟,調動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鞏固了革命根據地,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和勝利;為建國后精神文明建設和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借鑒等。(任答其中三點得6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19.【答案】(18分)(1)原因:歐洲中心主義等思維傳統影響;“全球南方”概念界定模糊,缺乏系統性理論建構;國際權力結構的不平等(全球治理體系仍由發達國家主導,南方國家的話語權有限);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影響;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明顯;南方國家內部差異明顯,矛盾重重,不團結等。(任答其中三點得6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2)示例:論題:“全球南方”概念的演變反映了世界格局的變遷。(2分)闡述:二戰后初期,非殖民化浪潮高漲,眾多前殖民地與半殖民地政治上爭取獨立,經濟社會尋求改變,“全球南方”概念出現。此時處于兩極格局之下,這些地區發展受限,在世界格局中處于邊緣地位。20世紀50、60年代以來,隨著越來越多的亞非拉美國家獲得獨立,通過萬隆會議、不結盟運動等走向聯合,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對美蘇兩極格局造成有力沖擊。20世紀末,兩極格局瓦解,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新興經濟體崛起,多極化趨勢大大加強,“全球南方”國家在世界經濟、政治中的影響力提升,“全球南方”概念重新受到廣泛關注,使用頻率大增。(8分)總之,“全球南方”這一概念自20世紀中后期以來逐漸形成,并隨著國際權力結構、經濟格局等變遷而不斷演變。這一概念不僅反映了其地理上的分布,更承載了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的政治經濟訴求與身份認同。(2分)(示例僅供參考,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