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南省2025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押題卷(三)歷史★祝考試順利★2025.05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20題,共100分,作答時間75分鐘。2.未經允許,不得離開座位。如果你需要任何幫助,請舉手示意監考員,待監考員詢問并同意后,方可行動。3.涉及試題內容的疑問,考生不得向監考員詢問。4.考生領到試卷和答題卡后,要認真檢查試卷、答題卡。5.答題前,如遇試卷、答題卡分發錯誤及試題字跡不清、重印、漏印或缺頁等問題,應當舉手詢問,在開考前報告監考員:如開考后再行報告、更換的,所延誤的考試時間不予補充。6.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碼等考試相關信息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考生信息條形碼粘貼區。7.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8.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用鉛筆解答的部分(包括作圖)無效。9.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等違規物品。10.在發出停止命令之前30分鐘與15分鐘時,監考員將會提醒考生考試時間剩余時間。11.考試結束后,請立即停止答題,并將試卷與答題卡一井上交,未停止書寫可能導致考試成績作廢。(本部分需要考生認真、準確填寫,不得有誤)考生考號考生姓名考場號座位號湖南省2025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押題卷(三)歷史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西周中后期,周宣王不顧大臣的反對立魯武公次子戲為儲君。魯武公死后,戲即位為魯懿公,后來魯人殺懿公而立武公長子括之子伯御。伯御因未得到周宣王的承認而被周宣王所殺,伯御成為西周魯國唯一一個沒有獲得王室謚號的國君。這表明周宣王時期A.嫡長子繼承制已被廢除 B.宗法制度遭到了破壞C.尊卑等級秩序開始淡化 D.王權專制得到了強化2.元封五年,漢武帝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設刺史一人,秩六百石,其監察對象和范圍有嚴格規定。西漢末年,王莽改刺史為州牧,秩二千石,州牧職權擴大。東漢初年,州牧依舊制改為刺史,降秩至六百石,但有駐地,奏事可遣計吏代行,不復自往。東漢末年,改部分資深刺史為州牧,為一州軍政最高長官。據此可知,漢代刺史A.由內朝官變為外朝官 B.政治地位持續上升C.始終為地方監察官員 D.職權逐漸發生變化3.《史記·貨殖列傳》中描述江南地區“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晉書·食貨志》記載的東晉后期南方的情形卻是:“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這種變化A.說明江南條件優越 B.推動經濟重心南移C.緣于北方人民南遷 D.導致北方經濟落后4.宋代船戶在戶籍上被專列為一項,稱為“海船戶”。船戶須向官府登記入籍,只有入籍之船才有營業的合法權利。欲出海營運,須“先具名件,經官給據,委官驗實,方得出海”。上述措施旨在A.鞏固專制統治 B.維護海禁政策C.增加財政收入 D.強化經濟管控5.唐玄宗天寶末年,西北地區流傳一首民歌:“北斗七星高,哥舒(河西節度使哥舒瀚)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此民歌表明當時A.軍鎮的設置有利于加強邊防B.民眾已逐漸認識到軍鎮的弊端C.藩鎮割據勢力強大威脅中央D.安史之亂后出現外重內輕局面6.朱元璋多次論述元朝的正統地位,他宣稱“自宋運既終,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其意在A.突出元朝的歷史功績 B.彰顯明朝政權統治的合法性C.宣揚君權神授的觀點 D.展示恢復漢族王朝的正義性7.下表為1905年日本《朝日新聞》對部分中國留學生就讀學校的統計,由此可知學校 弘文學院 振武學校 經緯學堂 成城學校 同文書院留學生數 1100 305 139 151 148學校 法政大學速成科 東京帝國大學 京都帝國大學 早稻田大學 慶應義塾大學留學生數 295 5 2 23 1A.留日學生以接受高等教育為主B.清末教育改革取得巨大成就C.日俄戰爭刺激留學日本的潮流D.學堂選官制助推了留學活動8.陳旭麓認為,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是一個歷史轉型期。在這個時期里有許多相互聯系的偶然性,而偶然性的背后則是新陳代謝不可抗拒的必然性。這種必然性根源于A.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B.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C.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D.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9.1930年5月,中共贛西南特委發布《赤色郵政簡章》,明確規定:“赤色郵政組織必須承擔軍郵任務,各分局、鄉所要與軍事交通合辦。”1932年發布的《郵政暫行章程》規定:“各局之郵務員、遞信員不足者,以軍事重心為轉移;為便利紅軍指戰員寄信,各局從團部起設紅軍信柜。”這些規定旨在A.密切紅軍戰士和親人的聯系B.適應工農革命斗爭發展需要C.根據實際轉變黨的工作重心D.捍衛新生的中華蘇維埃政府10.1949年3月,東北地區的土地改革基本結束。到1951年,農村的面貌開始有了明顯的變化,一般農民的經濟生活普遍有所上升。70%左右的農民過上了以往中農的生活,家中有了余糧,其中很多農民要求“單干”,不愿意進互助組。另外,還有10%的農民因為各種原因經濟狀況不升反降,開始出賣或者出租土地,或者開始借貸、做雇工。這一現象( )A.說明了土地改革的政策存在不足B.意味著封建生產關系正死灰復燃C.反映出向社會主義過渡存在曲折D.嚴重阻礙了國民經濟的全面恢復11.下表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收入變化情況表,對此解釋合理的是年份 農民 收入 家庭經營收入 工資性收入 其他收入數額(元) 比重(%) 數額(元) 比重(%) 數額(元) 比重(%)1983 310 228 73.5 58 18.7 24 7.71988 545 403 73.9 118 21.7 24 7.71993 921 678 73.6 195 21.2 48 5.21998 2160 1466 67.9 574 26.6 120 5.6A.創辦鄉鎮企業是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B.家庭聯產承包的推廣縮小了城鄉差距C.農村經濟發展深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D.經濟體制改革推動了農民收入多元化12.下圖為拜占庭帝國畫作《查士丁尼及其隨從》,畫作上查士丁尼不僅居中而且顯得最為高大。他的左邊是大主教馬克西米爾和三位助祭師,右邊是兩個貴族近臣和五個年輕侍衛。這說明,當時拜占庭帝國A.軍隊決定帝國一切事務 B.王權位于國家權力中心C.美術創作以宮廷生活為主 D.教會權勢凌駕于王權之上13.13世紀的威尼斯和佛羅倫薩,政府出臺相關規章,規定男女在服裝上不可太過于奢侈。1497年,薩伏那羅拉還開展了一場反奢華戰,禁止女性使用香水、假發、首飾及一些昂貴的衣料,但以失敗而告終。這反映出當時意大利A.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升 B.資產階級占據社會主導C.封建抑商政策不得人心 D.人文主義思想得到傳播14.19世紀末,美國福特公司的艾弗里和威廉·克蘭兩個技師設計出一條裝配線,他們把工人固定在一個地點操作,讓一輛輛汽車沿著傳送帶通過。這種方法裝配一輛汽車只需93分鐘,原來則需要12小時18分鐘。由此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 )A.科學與技術融合度日益緊密 B.生產組織管理形式發生變革C.美國民眾時間觀念日益增強 D.資本家加重了對工人的剝削15.1919年,美國總統威爾遜表示:“世界大亂要求毫不延緩地研究勞資關系中出現的困難,迫使我們把自己家里的事情整頓好。坦白地說,在沒有承認工人長期為之斗爭的基本權利之前,是不可能經常地、穩定地調整好勞資關系的。”這表明( )A.十月革命產生了世界性影響 B.美國國內革命形勢漸趨成熟C.世界大戰有利于各國改善工人待遇 D.法西斯主義威脅到美國社會的穩定16.1956年11月,聯合國緊急會議以64票贊成,英法等5票反對,6票棄權,通過了美國提出的埃及停火決議。11月6日,英法兩國被迫接受聯大決議,表示歡迎聯合國部隊去“接替我們不得不肩負的責任”。據此可知( )A.民族獨立風暴影響大國博弈關系變化B.美蘇在反殖民主義問題上達成了共識C.宗主國自愿結束殖民統治是大勢所趨D.綜合國力下降導致英法軍事行動潰敗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17題14分,18、19題18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無論是儒家、墨家,還是道家等古代思想流派,在社會生產生活中都主張“崇儉抑奢”,從而使“崇儉節用”思想始終成為中國傳統消費思想的主流,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中國消費思想發展史就是一部崇儉抑奢文化史。特別是在古代,崇儉抑奢作為中國傳統消費思想的核心理念,貫穿于帝王的圣旨御撰、官員的公文案牘,學者的講章論著,平民百姓的家規家訓等大部分文獻典籍之中,清人朱柏廬著名的《治家格言》共600字,談論節徑的就達120字之多。“在中國消費思想史中,講得最多、最久、最深刻的問道是奢儉問題,奢儉論,是中國消費思想的核心。”--摘編自趙迎芳《中國優秀傳統消費思想及其現代轉換》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由于商品經濟的發達,出現了一個顯著的消費群體-商人。他們因為沒有功名利祿的牽絆,在消費中體現出強大財力,引起社會矚目。例如,“揚俗尚侈,蠹之自商始”商賈并湊,糧食饌,鮮衣服,麗車棟,婚喪嫁娶下至燕集務以華縟相高。”由于顯赫的政治經濟地位,官僚更易于成為奢侈的榜樣,連被譽為中興之臣張居正亦未能免俗,“牙盤上食,水陸過百品,居正猶以為無下箸處。”在奢侈風氣影響下,普通百姓也以異乎尋常的熱情積極投入到消費熱潮中,在杭州,“本地上以商賈為業,人無擔石之儲,然不以儲蓄為意,中輿夫仆隸奔勞終日,夜歸歸市肴酒,夫婦因醉而已,明日又為明日計”。--摘編自歐磊《明代中后期奢侈風氣差異特征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社會傳統的消費觀念,并簡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代中后期消費觀念的變化,并予以簡要評價。(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 北宋初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租佃制生產關系在全國的主要地區已占統治地位。宋代的戶籍制度與唐代相比,發生了重大變化。唐代的普通民戶,原來不分城鄉,實行統一的九等戶籍制,也稱“稅戶”。“客戶”指離開原來居住地、遷居于他鄉的客籍戶。此外,還有“雜戶”(工匠等)、“官戶”(赦免后的奴婢等)、“奴婢戶”(被籍沒的罪犯家屬),都屬于“賤民”,不能與普通民戶通婚。宋代戶籍分為主戶與客戶。主戶指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客戶指沒有土地的佃戶(他們身份相對自由,可以自由遷徙)。同時,宋政府還單獨設立了多種特殊戶籍,諸如“形勢戶”(地方上的豪富之家)、“女戶”(沒有丈夫和兒子的女子,死后戶籍注銷)、“雜戶”(如手工業從業人員)等。宋朝還出現了城鎮“坊郭戶”與鄉村“鄉村戶”分開的行政管理制度。--摘編自陳震《宋史》等材料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戶籍制度發展歷程階段 內容過渡時期 1951年,公安部公布《城鄉戶口管理條例》,規定了對人口出生、死亡、遷入、遷出、社會變動等事項的管理辦法,基本統一了全國城市的戶口登記制度。 1955年,發布《國務院關于建立經常戶口登記制度的指示》,統一全國城鄉的戶口登記工作。探索的十年 1958年1月,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為標志,中國政府開始對人口自由流動實行嚴格限制和政府管制。第一次明確將城鄉居民區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兩種不同戶籍。改革開放以來 1984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于農民進入集鎮落戶問題的通知》,允許農民自理口糧進集鎮落戶,戶籍嚴控制度開始松動。 1985年7月,公安部又頒布了《關于城鎮人口管理的暫行規定》,“農轉非”內部指標定在每年萬分之二。同時,作為人口管理現代化基礎的居民身份證制度也在同樣的背景下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于1985年9月宣布實施。 2001年3月頒布的《國務院批轉公安部關于推進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見的通知》,標志著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推進。通知規定,對辦理小城鎮常住戶口的人員不再實行計劃指標管理。 2012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要引導非農產業和農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鎮轉移,逐步滿足符合條件的農村人口落戶需求,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戶籍制度產生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任意選擇一個角度或階段,結合中國現代史有關內容,對戶籍制度發展進行說明。(要求:角度明確,邏輯嚴密,表達清晰)(12分)19.圖1為殖民擴張和收縮的兩個長周期示意圖(1500-1975),圖2為全球經濟不平等示意圖(1820-198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8分)材料說明:基尼系數是一個社會不平等的指標,系數為0表示絕對的平等,系數為1表示最大的不平等。--以上材料均轉引自【比】埃里克·范豪特《世界史導論》(1)圖1中兩個殖民收縮期分別是指哪一時期?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成因的相同之處。(6分)(2)結合圖1和圖2,以“19至20世紀全球經濟不平等”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12分)湖南省2025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押題卷(三)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D C D A B C B B C D B D B A A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17題14分,18、19題18分,共52分)17.(14分)(1)消費觀念:崇儉抑奢。(2分)原因: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物資匱乏;小農經濟占主導,中下層民眾相對貧困;傳統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影響;統治階級的倡導;“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鞏固統治、維護社會安定的現實需要。(4分,答1分得2分)(2)變化:從節儉轉向奢侈。(2分)評價:一方面,刺激消費,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沖擊了封建禮教,推動了早期民主思想的產生;有利于市民階層的壯大。另一方面,滋生重利輕義、追求奢侈等不良社會風氣;影響資本積累,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進一步發展,延緩社會轉型;造成官場腐敗,激化社會矛盾。(6分,答一個方面得3分)18.(18分)(1)背景: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結束;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和鎮市的繁榮;土地兼并的加劇;租佃制的普遍存在;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原有戶籍制度的弊端。(6分,答1分得2分)(2)示例:特定時期戶籍制度:計劃經濟下的人口管控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中國致力于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計劃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并完善。在這一宏觀背景下,各項制度圍繞計劃經濟需求構建,戶籍制度也在這一時期經歷重要變革,成為服務計劃經濟體制的關鍵一環。195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將城鄉居民明確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嚴格限制人口自由流動。當時國家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需要穩定的農業生產提供原料和糧食,將農民固定在土地上可保障農業勞動力充足。同時,城市物資按計劃分配,通過戶籍限制人口流入,能確保資源合理分配,避免城市資源過度緊張。例如,城市糧食供應實行定量配給,只有擁有城市戶籍的居民才能按計劃領取。這種戶籍制度安排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必然選擇,適應了當時國家工業化戰略布局。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城鄉間要素自由流動,農民難以自由進入城市尋找發展機會,限制了勞動力市場的活力。總之,探索的十年間戶籍制度的變革,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緊密圍繞計劃經濟體制和工業化建設需求展開。它在保障國家工業化起步階段資源合理分配等方面發揮了作用,卻也留下城鄉二元結構等問題。這一制度變革反映了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與局限性,為后續戶籍制度改革埋下伏筆,也讓我們更深刻認識到制度需隨時代發展不斷調整完善。19.(18分)(1)時期:19世紀初期和20世紀前期。(2分)相同成因:殖民收縮期的根源都是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國際背景都是大的戰爭削弱了宗主國力量。(4分)(2)示例:19至20世紀全球經濟不平等19至20世紀,在殖民擴張與世界經濟體系演變的大背景下,全球經濟不平等呈現出復雜的態勢。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擴張,殖民體系不斷調整,深刻影響著世界經濟格局。從圖1可以看到,19世紀初到20世紀初,殖民擴張進入新階段,殖民地數量持續增長。西方列強憑借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優勢,大肆掠奪殖民地資源,傾銷工業產品。在這一過程中,世界市場不斷拓展,卻也加劇了經濟不平等。如圖2所示,基尼系數在這一時期不斷攀升,國家之間不平等加劇。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和殖民統治,將殖民地、半殖民地納入其經濟體系,使其淪為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自身則占據產業鏈高端,獲取巨額利潤。例如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破壞了印度傳統手工業,使其經濟發展畸形。20世紀中期后,雖有去殖民化浪潮,殖民地數量減少,但舊的國際經濟秩序并未根本改變,發達國家在全球經濟中仍占據主導地位,發展中國家在貿易、金融等領域面臨諸多不平等。總之,19至20世紀全球經濟不平等是殖民擴張與國際經濟秩序共同作用的結果。殖民體系的興衰影響著全球經濟格局,雖然后期殖民收縮,但不平等的經濟秩序延續。認識這段歷史,有助于理解當今全球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問題,也促使國際社會不斷探索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經濟新秩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