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教版科學中考復習講義-化學實驗探究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教版科學中考復習講義-化學實驗探究

資源簡介

學科教師輔導講義
學員編號:

級:初三


數:3
學員姓名:
輔導科目:科學
學科教師:
授課主題
化學實驗探究
授課日期及時段
教學內容
一、課前檢測
1、下列圖示實驗操作中,正確的是( ?。?br/>A、量取9.3mL稀硫酸
B、稱量固體
C、檢查氣密性
D、測定溶液pH
解答:
A、量取9.3mL稀硫酸,應選用10毫升的量筒,圖中操作錯誤,故A錯誤;B、稱量固體:左物右碼,圖中操作錯誤,故B錯誤;C、在檢驗裝置的氣密性時,利用的是裝置內氣體的壓強改變,有氣泡冒出時,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否則氣密性
不好,圖中操作正確,故C正確;D、整個PH試紙丟入試劑,污染了試劑.圖中操作錯誤,故D錯誤.答案:C.2、實驗結束后,下列儀器的放置方法正確的是( ?。?br/>A、
B、
C、
D、解答:A、圖中膠頭滴管橫放,操作錯誤,殘留的液體可能會發生膠頭,故A錯誤;B、試劑瓶在存放時,要蓋上瓶蓋,否則藥品可能會變質,圖中操作錯誤,故B錯誤;C、砝碼用完,應用鑷子把它放砝碼盒中,防止污染砝碼,圖中操作錯誤,故C錯誤;D、試管用完后,洗刷干凈,放在試管架上晾干,故D正確.答案:D點評:掌握托盤天平的使用和注意事項;了解膠頭滴管和試管的使用和注意事項;了解藥品的取用和注意事項.3、圖示“錯誤操作“與圖下面“可能產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A、
B、
C、
D、解答:直接把鋅粒放入豎直放置的試管中,可能會使試管底部被打破;圖示的“錯誤操作”與相對應選項的“可能產生后果”一致,故選項不符合題意.B、讀取液體體積,視線沒與液體的凹液面最低處保持水平,讀數不正確;圖示的“錯誤操作”與相對應選項的“可能產生后果”一致,故選項不符合題意.C、用細口瓶向試管中傾倒液體時,瓶塞正放會導致沾污瓶塞;圖示的“錯誤操作”與相對應選項的“可能產生后果”一致,故選項不符合題意.D、蒸發溶液時,用玻璃棒進行攪拌,圖中無玻璃棒,則液體沸騰,液體濺出,而非溶液蒸不干;圖示的“錯誤操作”與相對應選項的“可能產生后果”不一致,故選項符合題意.答案:D。4、在實驗室里,常采用分解過氧化氫溶液、加熱氯酸鉀或加熱高錳酸鉀的方法制取氧氣.下圖是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常用裝置:(1)寫出儀器名稱:①
;②
;③
;④
.(2)如果利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氣體的發生裝置應選擇
;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是:高錳酸鉀
→加熱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加熱時,試管口還要放一團棉花,目的是
;在收集氣體時,為收集到更為純凈的氣體,應等
才能開始收集.(3)如果利用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時,在試管中除加入過氧化氫溶液外,還應加入的固體藥品是
,氣體的發生裝置應選擇
,所發生化學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是:
;(4)實驗室用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并用排水法收集時,實驗結束時發現裝藥品的試管破裂了,其可能原因是(寫一條)
.答
案:(1)①酒精燈;②試管;③集氣瓶;④水槽;
(2)A;高錳酸鉀
→加熱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氣泡連續均勻冒出后;
(3)二氧化錳;B;過氧化氫
→催化劑水+氧氣;
(4)實驗完畢先撤導管后熄滅酒精燈或進行加熱時沒有預熱.點
評:文字表達式的寫法:反應物寫在箭頭的左邊,生成物寫在箭頭的右邊,反應條件寫在箭頭的上邊,都用漢字寫;發生裝置的選擇方法與反應物的狀態有關,有固固加熱型,固液不加熱型.5、以下是初中化學的一些基本實驗:(1)A中可燃物應取過量的原因是
,整個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是
(2)B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3)一段時間后,C中的實驗現象為
;(4)D中玻璃管內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酒精燈的作用是
.解
答:(1)為了充分消耗集氣瓶內的氧氣,紅磷的量一定要足;充分消耗O2;紅磷燃燒生成大量的白煙,紅磷燃燒后,等冷卻到室溫,打開止水夾時可看到燒杯中水倒流入集氣瓶,進入集氣瓶內水約占集氣瓶體積的
1/5.所以答案為:充分消耗O2;紅磷燃燒產生大量白煙,冷卻后燒杯中水倒流入集氣瓶,進入集氣瓶內水約占集氣瓶體積的
1/5(2)稀釋濃硫酸時會放出大量的熱,用玻璃棒攪拌,使熱量散開.所以答案為:攪拌使熱量擴散(3)鐵生銹的兩個條件是有水和空氣,一段時間后,鐵絲生銹變紅,消耗掉試管內的氧氣,試管內氣體壓強變小,U型管中水被外界大氣壓壓入.故答案為:鐵絲表面變紅;U型管中a液面上升,b液面下降(4)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方程式為:Fe2O3+3CO2Fe+3CO2,由于通入的一氧化碳不能完全反應,所以酒精燈的作用就是點燃一氧化碳,消除有害氣體.故答案為:點燃未反應的CO,防止其污染空氣6、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而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某化學研究小組的同學對某種塑料袋的組成進行分析研究(資料顯示該塑料只含C、H兩種元素)。他們設計了下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使該塑料試樣在純氧中完全燃燒,觀察實驗現象、分析有關數據、推算元素含量。(1)實驗裝置中有一處明顯錯誤,請指出錯誤處,并寫出(或在答題卷上畫出正確圖并用字母標注上哪一個裝置)改正方法
(2)
裝置F的作用是
.(3)
若裝置C的玻璃管中放入的塑料試樣質量為5.9g,塑料試樣充分燃燒后,裝置D增重7.2g,則該塑料試樣中含氫元素的質量為
g;假設塑料的組成為CxHy,則裝置C的玻璃管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化學計量數用含x、y的代數式表示,且可以是分數)(4)若裝置中沒有連接裝置B,將使該塑料試樣中氫元素的質量測算結果
(
填“偏小”、“
偏大”或“無影響”
)解
答:(1)裝置B中左端導管應伸入溶液的底部,右端的導管應放在容器口部;
(2)防止空氣中水蒸氣和CO2進入D裝置,引起實驗誤差;
(3)D中增重的質量即為水的質量,則塑料式樣中含氫元素的質量與水中氫元素的質量相等,即0.8g。
化學方程式:
CXHY+(X+)O2=====XCO2+H2O
(4)偏大二、專題突破
一、實驗室制O21、反應原理:
2H2O2
====2H2O+O2↑
2KMnO4=====
2MnO4
+
MnO2
+
O2↑
2KClO3=====2KCl+3O2↑2、裝置選擇:
用高錳酸鉀或氯酸鉀制氧氣選甲裝置:固體與固體加熱制氣體(實驗室常用說法:固固加熱型)
用過氧化氫制氧氣選乙裝置:液體與固體不加熱制氣體(實驗室常用說法:固液不加熱型)3、操作步驟(以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為例)a、步驟:組—查—裝—定—點—收—離—熄(組,茶莊定點收利息)組----現組裝好儀器
查----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裝----裝藥品
定----把試管固定到鐵架臺上
點----點燃酒精燈加熱(先預熱,注意:一律先讓試管均勻受熱,否則會因冷熱不均炸裂試管)收----收集氣體(可以使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法)
離----把導氣管從水槽中取出(如果使用向上排空法,此步驟基本不需要,但是最好先取出導管在蓋上玻片)
熄----熄滅酒精燈b、注意點①試管口略向下傾斜:防止在管口冷凝水倒流回熱的試管引起試管破裂②藥品平鋪在試管的底部:均勻受熱,之后可以將酒精燈外焰對準裝有藥品部位定向加熱,不過還要不時均勻受熱③鐵夾夾在離管口約1/3處④導管應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氣體排出(大約0.5cm)⑤試管口應放一團棉花: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并堵塞導管,使所制得氣體無法較好排出⑥排水法收集時,待氣泡均勻連續冒出時再收集(剛開始排出的是試管中的空氣,此時收集氣體不純)⑦實驗結束時,先移導管再熄滅酒精燈:防止水槽中的冷水倒吸進熱的試管引起試管炸裂⑧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氣體時,導管伸到集氣瓶底部:以便把空氣排盡例1、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是與實驗的重要作用分不開的.結合下列實驗裝置圖回答問題:(1)寫出裝置中標號儀器的名稱:a
;b
.(2)實驗室用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制取和收集氧氣的裝置應選用
(填序號,不同)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可選用的發生裝置是
用排水法收集氧化完畢后,停止加熱時的操作順序是先
,然后,
以防止水倒吸進入熱的試管中,造成試管破裂.(3)若用裝置C收集的氧氣不純,其原因可能是(寫一種原因):
(4)加熱高猛酸鉀制氧氣時,試管口塞一團棉花的目的
.試管口略向下傾斜的目的
.(5)下面四種途徑都可以得到氧氣:①寫出實驗室過氧化氫分解制取氧氣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甲:
②寫出實驗室中高錳酸鉀分解制取氧氣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③化學實驗的綠色化就是以綠色化學的理念和原則來指導實驗工作.從實現原料和反應過程的綠色化考慮,你認為在中學化學實驗中,甲、乙、丙三種制取氧氣的途徑中,
(填“甲”“乙”或“丙”)途徑更體現化學實驗的綠色化追求.
解:(1)a是酒精燈,b是試管BC或BD;A;將導管移出水面;熄滅酒精燈;剛產生氣體就收集;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防止冷凝水倒流到試管底部使試管破裂(5)2H2O2
====2H2O+O2↑
2KMnO4=====
2MnO4
+
MnO2
+
O2↑

二、測定膽礬晶體中結晶水的含量例:根據實驗室中測定硫酸銅晶體(CuSO4 xH2O)結晶水含量的實驗填空(1)該實驗中,將硫酸銅晶體碾碎時需要用到的儀器名稱為
,加熱硫酸銅晶體需要將其盛放在
(儀器名稱)中.(2)某同學實驗后得到下表數據加熱前的質量加熱后的質量m0(坩堝)m1(坩堝+晶體)m2(坩堝+無水硫酸銅)18.269g19.420g19.011g計算:x=
;誤差=
%(結果保留1位小數)
(3)造成誤差的原因可能是(
)A.該同學未做恒重操作B.加熱過程中有少量晶體濺出C.加熱后容器未放入干燥器內冷卻D.該晶體中混有受熱不分解的雜質.解:(1)研缽常用于研磨固體物質或進行粉末狀固體的混和,所以將硫酸銅晶體碾碎時需要用到的儀器名稱為研缽,坩堝是實驗室常用于灼燒固體物質的儀器,加熱硫酸銅晶體需要將其盛放在坩堝中,故答案為:研缽;坩堝;
(2)由表格中的數據,第一次酸硫銅的質量為19.011g-18.269g=0.742g,水的質量:19.420g-19.011g=0.409g則CuSO
4.xH2O=====
CuSO4
+
xH2O
160
18x
0.742g
0.409g解得x≈4.90,實驗誤差=(4.90-5)/5≈-2.0%A.該同學未做恒重操作,會導致測定的硫酸銅的質量偏大,測定的水的質量偏小,故A正確;
B.加熱過程中有少量晶體濺出,導致水的質量測定結果偏大,故B錯誤;
C.加熱后容器未放入干燥器內冷卻,會導致測定的硫酸銅的質量偏大,測定的水的質量偏小,故C正確;
D.該晶體中混有受熱不分解的雜質,會導致測定的硫酸銅的質量偏大,測定的水的質量偏小,故D正確;答案為:4.90;-2.0;ACD.變式訓練
某課外研究小組,用含有較多雜質的銅粉,通過不同的化學的反應制取膽礬.其設計的實驗過程為:(1)銅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可采用灼燒的方法除去有機物,灼燒時將瓷坩堝置于
上(用以下所給儀器的編號填入,下同),取用坩堝應使
,灼燒后的坩堝應放在
上,不能直接放在桌面上.實驗所用儀器:a.蒸發皿  b.石棉網  c.泥三角 d.表面皿 e.坩堝鉗  f.試管夾(2)雜銅經灼燒后得到的產物是氧化銅及少量銅的混合物,用以制取膽礬.灼燒后含有少量銅的可能原因是(
)a.灼燒過程中部分氧化銅被還原        b.灼燒不充分銅未被完全氧化c.氧化銅在加熱過程中分解生成銅     
 
d.該條件下銅無法被氧氣氧化(3)通過途徑II實現用粗制氧化銅制取膽礬,必須進行的實驗操作步驟:酸溶、加熱通氧氣、過濾、
、冷卻結晶、
、自然干燥.(4)由粗制氧化銅通過兩種斜徑制取膽礬,與途徑I相比,途徑II有明顯的兩個優點是:
(5)在測定所得膽礬(CuSO4 xH2O)中結晶水x值的實驗中:稱量操作至少進行
4次.(6)在測定所得膽礬(CuSO4 xH2O)中結晶水x值的實驗過程中,若測定結果x值偏高,可能的原因是(
)a.加熱溫度過高                  b.膽礬晶體的顆粒較大c.加熱后放在空氣中冷卻         
 d.膽礬晶體部分風化.解:(1)用坩堝加熱固體時應將坩堝放在泥三角上加熱,加熱時用坩堝鉗夾持坩堝,加熱后放在石棉網上冷卻,故答案為:c;e;b;
(2)銅在加熱條件下易生成氧化銅,氧化銅穩定,難以分解,故答案為:a、b;
(3)由硫酸銅溶液制得硫酸銅晶體,經過濾后加熱蒸發硫酸銅溶液,冷卻結晶后、過濾、干燥后可得純凈的硫酸銅晶體,故答案為:蒸發;過濾;(4)比較反應的兩個途徑,途徑Ⅰ有濃硫酸參加反應,消耗較多硫酸,并產生污染性二氧化硫氣體,故答案為:產生等量膽礬途徑
II消耗硫酸少;途徑
II不會產生污染大氣的氣體;(5)測定所得膽礬(CuSO4 xH2O)中結晶水x值,應稱量坩堝的質量,坩堝和晶體的質量,加熱后坩堝的質量,加熱后再稱量一次坩堝的質量,判斷質量是否發生變化,共稱量4次,故答案為:4;(6)a.加熱溫度過高,會導致硫酸銅分解,質量變化較大,導致結果偏大,故a正確;
b.膽礬晶體的顆粒較大,會導致晶體解熱分解不完全,質量變化偏小,結果偏小,故b錯誤;c.加熱后放在空氣中冷卻,會吸收空氣中的水重新形成晶體,結果偏小,故c錯誤;
d.膽礬晶體部分風化,會使水的含量較小,結果偏小,故d錯誤.故答案為:a.
三、侯氏制堿法原
理:其化學方程式可以歸納為以下三步反應。(1)
NH3+H2O+CO2===NH4HCO3(首先通入氨氣,然后再通入二氧化碳)(2)
NH4HCO3+NaCl===NH4Cl+NaHCO3↓(NaHCO3溶解度最小,所以析出。)(3)
2NaHCO3===Na2CO3+H2O+CO2↑(NaHCO3熱穩定性很差,受熱容易分解)優
點:廉價、高效、利用NH4Cl的溶解度,可以在低溫狀態下向(2)中的溶液加入NaCl,則NH4Cl析出,得到化肥,
提高了NaCl的利用率,另外二氧化碳可以循環利用。例題、我國化學家侯德榜創立了著名的“侯氏制堿法”(流程簡圖如圖),促進了世界制堿技術的發展.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沉淀池中的反應物共含有六種元素B.過濾得到的“母液”中一定只含有兩種溶質C.圖中X可能是氨氣D.通入氨氣的作用是使溶液呈堿性,促進二氧化碳的吸收,更多地析出沉淀解:A、沉淀池中發生的反應的反應物是氯化鈉、氨氣、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含有鈉、氯、氮、氫、碳、氧六種元素,故A正確;B、過濾得到的“母液”中含有的溶質有碳酸氫鈉、氯化銨,還有可能含有過量的氯化鈉,故B錯;C、碳酸氫鈉分解生成碳酸鈉、水、二氧化碳,所以X是二氧化碳,故C錯;D、氨氣的水溶液顯堿性,能更好的吸收二氧化碳,使反應物濃度大,反應速度快,故D正確.故選AD.變式訓練我國化學家侯德榜創立的“侯氏制堿法”,就是以海水“曬鹽”得到的氯化鈉為原料,同時制得NaHCO3和NH4Cl產品,將碳酸氫鈉稍加熱即分解得到純堿(如圖1).(1)通過反應②可得到碳酸氫鈉,化學方程式為:NaCl+NH4HCO3=NaHCO3+NH4Cl,該反應屬于
反應類型.(2)NaCl、NaHCO3和NH4Cl的溶解度曲線如圖2.回答下列問題:①P點的含義:
②碳酸氫鈉溶解度曲線在大于60℃就“消失”了,試說明原因
.③20℃時,向100g水中加入11.7gNaCl和15.8gNH4HCO3,按反應Ⅱ制得NaHCO3,理論上從溶液中析出晶體的質量為
g.答案:(1)復分解;(2)20℃時NH4Cl和NaCl的溶解度都是36g;(3)碳酸氫鈉加熱易分解得到純堿;(4)7.14g.
四、金屬冶煉1、金屬冶煉主要是指將金屬氧化物轉化為金屬的過程。在金屬氧化物中加入還原劑,奪取金屬氧化物中的氧,從而使其還原成全屬單質。2、可以作還原劑的物質主要有

、一氧化碳
和氫氣
。(1)木炭和氧化銅粉末在高溫下的反應:
C
+
2CuO
===
2Cu
+
CO2
實驗現象:黑色固體逐漸變為紅色,澄清石灰水變渾濁。(2)
從孔雀石中冶煉銅:
①孔雀石(或銅銹)的主要成分為堿式碳酸銅,為綠色粉末。
②孔雀石加熱:
Cu2(OH)2CO3
===
2CuO
+
H2O
+
CO2
(
3
)氫氣還原氧化銅:
H2
+
CuO
===
Cu
+
H2O現象:黑色粉末狀固體逐漸變為紅色,試管口有水珠生成。操作注意事項:實驗開始時需先通一會氫氣,再加熱氧化銅,防止氫氣與空氣混合加熱時試管爆裂;實驗停止后,要繼續通人氫氣,直到試管冷卻為止,防止灼熱的銅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成氧化銅。(4)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3CO+Fe2O3
=====
2Fe
+
3CO2
操作注意事項:實驗最好在通風櫥中進行。
實驗時應該先通—會一氧化碳,以排除試管中的空氣,防止一氧化碳與空氣混合加熱時引起爆炸。多余的一氧化碳不能直接排到空氣中,應對著火焰燒掉。(5)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奪取的反應,叫做還原反應;能從氧化物中奪取氧的能力叫做還原性,具有還原性的物質可作還原劑。如碳、一氧化碳和氫氣等。重要提示: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中容易出現的典型錯誤:(a)試管口高于試管底。應使試管口略低于試管底,防止反應生成的水倒流。(b)試管口加了膠塞。
試管口不能加膠塞,否則氣體排不出,容易造成試管炸裂。(c)導管略伸入試管口。應使導管貼試管上壁伸入試管底部。例1.
現有下列儀器裝置,請根據以下兩個實驗內容來選擇、連接適宜的儀器裝置,并回答有關問題:(每種裝置允許重復選用,每個裝置內的藥品都是足量的)(1)[實驗一]某氣體可能含有(氣)中的一種或幾種,擬通過觀察實驗現象來研究該氣體的組成:

所選擇的儀器裝置及合理的先后排列順序是:該氣體
(填寫裝置的代號)。②
按上述合理的先后排列順序,設置第一個裝置的目的是
;設置第三個裝置的
。[實驗二]某純凈的有機物在氧氣中充分燃燒后,產物只有(氣)兩種氣體,應將燃燒后得到的氣體依次通過_____________(填寫裝置的代號),來測定該有機物的組成。若該有機物充分燃燒時耗去了4.8克氧氣,先后連接的兩個裝置在實驗后較實驗前質量分別增加了3.6克和4.4克,則該有機物是由(寫元素符號)___________組成的,相應元素的質量比為_____________(寫出最簡整數比)。答案:(1)①B、E、A、C、B、E
②檢驗原氣體中是否含有(氣)
除去(氣),排除對檢驗的干擾
(2)A(或B)、D(或E)
C、H、O
3:1:4變式訓練1、實驗室利用下列實驗裝置來測定銅的氧化物的組成。(1)若氣體為純凈的氫氣,在點燃裝置中酒精燈以前,要將氫氣通過整個裝置一段時間,其目的是______。(2)若氣體為純凈的氫氣,當銅的氧化物完全被還原為時,稱得的質量為6.4克,同時稱得裝置的質量增加了0.9克,則這種銅的氧化物中銅元素和氧元素的原子個數之比的原始計算式為_________,該銅的氧化物的化學式為_________。
(3)若氣體為混有少量(氣)的氫氣,而又未經干燥處理直接通入裝置中,當銅的氧化物完全被還原為時,仍然利用稱量的質量和裝置增加的質量的方法來完成這個實驗,將使測定結果中銅元素與氧元素質量之比的值(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響”)___________。
(4)若氣體為混有少量(氣)的氫氣,不增加任何其它實驗裝置也不改動上述裝置的連接順序,仍用其來測定的組成,必須測得哪些數據才能得到的值?答案:(1)排除整個裝置內的空氣,防止加熱時發生爆炸
(2)
(3)偏小
(4)分別稱量未反應時的的質量及完全被還原后得到的的質量2、一氧化碳是良好的還原劑,常用于金屬的冶煉.如圖是實驗室用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裝置,寫出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化學方程式
,實驗中可觀察到A、B處的現象是
;操作時應先
,再
,目的
;裝置最右邊要加一盞點燃的酒精燈的目的是
.答案:H2
+
CuO
===
Cu
+
H2O
;黑色固體變紅色;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通CO;加熱;把玻璃管中空氣排干凈,防止加熱后爆炸;除去CO,防止污染環境.
五、估算高錳酸鉀離子大小例:(2013 杭州)高錳酸鉀是一種鹽,可溶于水,溶液顯紫紅色.課本上有一個“估算高錳酸根離子的大小”的實驗,某同學按課本實驗步驟操作如下:①取一小粒高錳酸鉀晶體(實驗室用的高錳酸鉀晶體粒徑大約為1--3毫米),用毫米刻度尺測量并估算其體積為Vmm3;②將該高錳酸鉀晶體溶解在有10毫升水的試管1中;③從試管1中取出1毫升溶液,將其加人有9毫升水的試管2中(第一次稀釋);④從試管2中取出1毫升溶液,將其加人有9毫升水的試管3中;⑤以上述方法繼續稀釋高錳酸鉀溶液,到剛看不出高錳酸鉀溶液的紫紅色為止時,共稀釋10次;特別提示:已知在第9次稀釋時,還能看出溶液呈淡紫紅色.此時10毫升溶液中有1000個高錳酸根離子.該數據可作為本實驗的估算比較標準.請回答以下問題:在取1毫升高錳酸鉀溶液時,若俯視量筒讀數,則所取溶液體積
1毫升(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下列課本中的哪一個實驗,與本實驗方法相似的是(
)
A.驗證植物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B.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C.用pH試紙測定溶液的酸堿度
D.探究物體所受浮力與排開水的關系(3)要提高該實驗估算的準確度,下列哪兩種改進方法一定正確的是(
)A、在一支試管中加人蒸餾水作為無色標準,與稀釋后的溶液加以比對B、每次稀釋時都從試管中取2毫升溶液,將其加人有18毫升水的試管中C、將高錳酸鉀晶體放人盛有蒸餾水的量筒中,根據量筒中液面變化,測量其體積D、用托盤天平稱量一小粒高錳酸鉀晶體的質量,根據其密度計算出體積按該同學實驗方法估算高錳酸根離子的大小約是
解析:先用一定方法測量并估算出高錳酸鉀晶體的體積V;
再用一定方法測量并估算出高錳酸鉀晶體中高錳酸根離子(MnO4-)的個數n(從原液到第一次稀釋,稀釋了10倍,從第一次稀釋到第二次稀釋,稀釋了100倍,依次稀釋9次,稀釋了109倍,則n÷109=1000);則
一個高錳酸根離子(MnO4-)的體積大小為V/n
mm3答案:(1)俯視量筒1ml的高錳酸鉀溶液,使得液面在1ml的下方,故會偏?。?br/>(2)本實驗方法用“估算比較標準”的方法來做的實驗,在四個課本實驗的選項中只有用pH試紙通過間接的粗略測定溶液的酸堿度,與本實驗方法與相似;
(3)要提高該實驗估算的準確度,可以在一支試管中加人蒸餾水作為無色標準,與稀釋后的溶液加以比對,這樣可以準確判斷溶液的顏色變化,控制實驗的次數;每次稀釋時都從試管中取2毫升溶液,將其加人有18毫升水的試管中,稀釋的倍數是一樣的;利用體積計算的公式用托盤天平無法稱量一小粒高錳酸鉀晶體的質量,根據其密度計算出體積;而將高錳酸鉀晶體放人盛有蒸餾水的量筒中,量筒中液面變化不大,所以不能提高該實驗估算的準確度;
(4)高錳酸根晶體的體積為Vmm3;高錳酸根離子的個數為:1000×1010=1012;則高錳酸根離子的大小為V/1012三、專題過關1、某課外小組的同學們收集了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廢氣,為了確認這種廢氣的組成,他們在實驗室按如下裝置進行了實驗.(l)B裝置中盛放足量濃氫氧化鈉溶液,其作用是
(2)C裝置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3)A裝置和D裝置完全相同,其作用的不同之處是
(4)該小組同學認為廢氣中的一氧化碳可以利用,于是設計如下裝置除去廢氣中的二氧化碳,并收集一瓶一氧化碳,準備進行后續地探究.其中最合理的裝置是
(填序號,瓶內為氫氧化鈉溶液).答案:(1)充分吸收廢氣中的二氧化碳;(2)Fe2O3+3CO=====2Fe+3CO2(3)A裝置用來檢驗廢氣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D裝置用來檢驗反應中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進而推斷出廢氣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4)③2、某純堿樣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鈉雜質,現用下圖所示裝置來測定純堿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
(鐵架臺、鐵夾等在圖中均已略去).實驗步驟如下:①按圖連接裝置,并檢查氣密性;②準確稱得盛有堿石灰(固體氫氧化鈉和生石灰的混合物)的干燥管D的質量為83.4g;③準確稱得6g純堿樣品并放入容器B中;④關上K1,打開K2,緩緩滴入稀硫酸,至不再產生氣泡為止;⑤關上K2,打開K1,往試管A中緩緩鼓入空氣數分鐘,然后稱得干燥管D的總質量為85.6g.試回答:(1)已知裝置A中試劑為堿性溶液,其作用是
(2)實驗步驟⑤鼓入空氣的目的是
(3)若沒有C裝置,則會導致測定結果
(填“偏大”或“偏小”).(4)E裝置的作用是
(5)根據實驗中測得的有關數據,計算出純堿樣品碳酸鈉的質量分數為
(計算結果保留一位小數).答案:(1)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2)讓二氧化碳吸收完全
(3)偏大(4)防止空氣中的水蒸氣和二氧化碳進入D中(5)88.3%3、(2011杭州)如圖甲是氫氣和氧化銅反應的實驗,圖乙是木炭和氧化鐵反應的實驗。(1)、在上述兩個實驗中,氫氣和木炭表現出相同的化學性質是
性。(2)、實驗步驟的先后次序非常重要,比如甲實驗中,反應前必須先通氫氣后點燃酒精燈,否則易發生爆炸;反應結束后必須先

,否則生成的紅色的銅會變成黑色。(3)、某同學正確操作做完乙實驗后,發現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試管中粉末全部變為黑色,取
少量黑色粉末,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振蕩,但她驚訝地發現黑色粉末沒有溶解,試管中也未產生預期的氣泡,這說明該反應并沒有生成
(4)、該同學查閱資料,得到關于鐵的氧化物如下信息:根據以上信息,試寫出乙實驗試管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經分析后,該同學試著提高反應溫度后,實驗出現了預期的現象。答案:(1)還原性(2)熄滅酒精燈,停止通氫氣(3)鐵單質(4)C+6Fe2O3===4Fe3O4+CO24、(2012湖州)用氫氣還原氧化銅的方法測定某氧化銅樣品的純度(雜質不與氫氣反應),同學們設計了以下實驗裝置。準確稱取15克干燥樣品進行實驗。(1)在實驗中,乙裝置的作用是
。(2)準確稱取完全反應前后裝置丙和丁的質量如表:裝置丙裝置丁反應前48.8克161.2克反應后46.5克163.9克小明根據裝置丙減少的質量就是氧元素質量,求得氧化銅的質量為11.5克,純度為76.7%。小麗想根據裝置丁的質量變化進行計算,請幫小麗求出氧化銅樣品的純度(寫出計算過程)。(3)比較兩種計算結果,請分析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
。A.裝置的氣密性不好
B.空氣中的水分被丁處濃硫酸吸收C.通入的氫氣量不足
D.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被丁處濃硫酸吸收答案:(1)檢驗氫氣中的水分是否全部被吸收
(2)解:生成水的質量:163.9克-161.2克=2.7克
設參加反應的氯化銅質量為m.
H2+CuOCu+H2O
80
18
m
2.7克
m=12克(1分)
CuO%=12克/15克×100%=80%(1分)
(3)B5、(2012金華)硫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硫氣體會造成空氣污染。為避免二氧化硫污染空氣,某教師對教材中“硫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進行了改進與創新,設計了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實驗原理】①
B裝置是燃燒匙固定在帶有A導管的單塞上,硬質玻璃管透光性好,不影響實驗現象的觀察;②
C裝置的廣口瓶中盛放氫氧化鈉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硫氣體,避免污染;③
打開D裝置中的閥門,氣體就會從左向右依次進入裝置?!緦嶒炦^程】步驟一:將硫粉放在燃燒匙上,在空氣中點燃后,迅速伸入硬質玻璃管內(如圖B裝置),打開閥門,觀察硫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步驟二:將導管a伸入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如圖A裝置),觀察硫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
【交流討論】(1)硫在空氣中燃燒并發出
火焰,生成的SO2氣體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的反應原理是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2)氣流能從左向右作定向流動的原因是

【拓展應用】小麗同學認為,運用該裝置設計原理,還能進行其它有毒氣體的實驗,同樣能達到避免污染的目的。于是設計了圖乙實驗裝置,用以完成“CO還原氧化銅”實驗。(3)圖乙D裝置在實驗中除了形成氣體定向流動外,還有的用途是
;(4)實驗時,小芳同學先打開止水夾K1和閥門,過一會兒再點燃酒精燈,她這樣操作的目的是
。答案:
(1)微弱的淡藍色
2NaOH+SO2
=
Na2SO3+H2O(2)水位下降,壓強減小,形成內外壓強差(3)儲存氣體(或收集氣體)(4)排盡裝置中的空氣,防止爆炸6、做“鎂帶在空氣中燃燒”實驗時,小科同學發現生成物中有少量黑色固體。黑色固體是鎂和什么物質反應所產生的?他提出下列猜想:猜想一:黑色固體可能是鎂和氮氣反應的產物;猜想二:黑色固體可能是鎂和二氧化碳反應的產物。為了驗證上述兩個猜想,小科設想:(1)讓空氣通過A、B裝置,其中A裝置的作用是
;(2)用C瓶收集通過A、B裝置后的氣體,并加入足量的紅磷燃燒;待C瓶冷卻后,再把點燃的鎂帶放入C瓶中。經思考發現,由于收集氣體時相關氣體的密度差異及C瓶冷卻后瓶內外的氣壓差異,達不到預期效果。于是,他在老師的幫助下獲得了這種氣體,觀察到鎂帶在該氣體中燃燒并有淡黃色的固體產生;然后用D瓶收集一瓶
氣體,把點燃的鎂帶放入D瓶中,觀察到鎂帶在D瓶中也能燃燒,同時有白色固體和黑色固體生成。
通過以上實驗,他得出結論:猜想
正確。同時,他對燃燒有了新的認識:
。答案:(1)除去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

燃燒不一定需要氧氣四、課后作業1、(2012衢州)學習堿的個性時,同學們在實驗室中做“檢測氫氧化鈣性質
”的實驗,實驗方案如圖所示(說明:實驗中使用的藥品均是溶液)。請回答下列問題:(1)寫出鹽酸加入氫氧化鈣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在實驗過程中
,并沒有觀察到該反應的明顯現象,請你寫出一種能觀察到變化發生的方法:
。(2)實驗結束后,同學們將四支試管中的物質全部倒入廢液缸中,為了處理廢液廢渣,首先對廢液缸中物質的成分進行初步分析,過程如下圖所示:由上述分析可知:①固體A中一定還有碳酸鈣和
。②無色溶液
B中使酚酞試液變紅的物質是
。答案:(1)Ca(OH)2+2HCl====CaCl2+H2O;先在氫氧化鈣中滴加1~2滴無色酚酞試液
(2)氫氧化鐵;一定有碳酸鈉可能有氫氧化鈉2、(2012溫州)為研究影響化學反應快慢的因素,小明選取成分相同的大理石碎屑、塊狀大理石兩種樣品各6克,分別與足量的、溶質質量分數相同的稀鹽酸反應(樣品中雜質不與稀鹽酸反應),實驗裝置如圖。每2分鐘讀取一次電子天平的示數,據此計算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質量,并記錄前18分鐘數據如下表。(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時間/分024681012141618大理石碎屑生成的CO2質量/克01.451.751.982.182.302.362.402.402.40塊狀大理石生成的CO2質量/克00.450.801.101.361.601.811.982.112.20
(1)實驗過程中,通過觀察如圖裝置中的哪一現象可判斷反應結束?
。
(2)結合表格分析,塊狀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最多能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簡要說明判斷的理由:
(3)當反應進行到18分鐘時,塊狀大理石中有多少克碳酸鈣與稀鹽酸發生了反應?(寫出計算過程)
答案:(1)容器內不再產生氣泡(或電子天平的示數不再變化)
(2)2.
40克;查表可知,大理石碎屑完全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質量是2.40克,而塊狀大理石與其質量、成分都相同,所以完全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質量也是2.
40克
(3)解:18分鐘時塊狀大理石生成CO2的質量為2.2克。
設:此時塊狀大理石中發生反應的CaCO3質量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2.2克
l00/x=44/2.2克(2分)
解得x=5克(1分)3、(2012義烏)科學研究小組的同學在用一定濃度的硫酸溶液處理廢金屬材料(主要是生鐵、鍍鋅鐵皮)時,溶液發燙并聞到了刺激性氣味,這種反常現象引起了同學們的思考。從組成物質的元素角度分析,他們猜測氣體可能是SO2、CO、CO2、H2中的一種或幾種。為了確定該氣體的成分,他們進行了如下探究。查閱資料:I.
SO2、CO2都能與堿溶液反應生成鹽和水,CaSO3難溶于水;II.
SO2能與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反應并使它褪色,上述其它氣體不能。實驗探究:(1)甲同學為了驗證處理廢金屬材料產生的氣體中是否含有CO2,把它直接通入澄清石灰水,并觀察實驗現象。
乙同學認為甲同學的做法不合理。請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其原因
。(2)同學們設計了一套合理的實驗裝置,如下圖所示(鐵架臺已略去)。請你從下列試劑中選擇所需藥品并完成實驗(藥品可重復選用):澄清石灰水,氫氧化鈉溶液,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濃硫酸,無水硫酸銅,堿石灰
(假設每步反應都是完全的)
①寫出E裝置中試劑的名稱或化學式
。②若觀察到
(填裝置序號)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證明原氣體中有CO2;③若觀察到
現象,
證明原氣體中有H2無CO。答:(1)SO2+Ca(OH)2=CaSO3↓+H2O
(2)①無水硫酸銅或CuSO4
②B
③D中黑色氧化銅變紅色,E中無水硫酸銅變藍色,F中澄清石灰水不變渾濁4、(2012紹興)為檢測某化工廠排放的廢液中是否含有S042-,同學們設計了如下方案,并進行了實驗。方案步驟現象結論Ⅰ①取樣品.滴加BaCl2溶液②對步驟①反應后的混合物進行過濾,在濾渣中滴加稀鹽酸①有白色沉淀產生②無明顯現象廢液中含有S042-Ⅱ①取樣品,滴加過量_____________②在步驟①的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①無明顯現象②有白色沉淀產生廢液中含有SO42-Ⅲ①取樣品,滴加Ba(N03)2溶液②對步驟①產生的混合物進行過濾,在濾渣中滴加稀硝酸①有白色沉淀產生②無明顯現象廢液中含有S042-
(1)方案Ⅱ的實驗結論如果正確,步驟①中滴加的物質是________________。
(2)方案Ⅰ和Ⅲ中,結論不成立的方案是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案Ⅲ的濾渣中,滴加稀硝酸是為了排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干擾。
答案:(1)稀鹽酸
(2)方案Ⅰ
不能排除Ag+的干擾
(3)CO32-5、(2013寧波)小科發現暖水瓶中有一層淡黃色的水垢。據悉,該地區的水垢中除碳酸鈣外,無其他鹽類。他想探究有沒有其它的物質,于是他收集水垢后經低溫烘干進行下列實驗:(1)取2.5g水垢按圖甲中的A裝置高溫加熱充分反應(已知),產生的氣體一次通過B、C裝置,試驗后發現C裝置中氫氧化鈉溶液增加了0.88g。①寫出C裝置中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②B裝置中的濃硫酸是用來吸收反應中產生的水蒸氣,只是利用了濃硫酸的
性。③該水垢所含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為
。(2)按圖乙所示的方法來實驗,結果發現澄清石灰水沒有變渾濁,原因是
。答案:(1)CO2+2NaOH═Na2CO3+H2O;吸水;80%;濃鹽酸具有揮發性,與氫氧化鈣反應五、專題總結題
MnO2
加熱
MnO2
加熱
MnO2
加熱
加熱
加熱
加熱
加熱
加熱
高溫
加熱
加熱
加熱
H2
(混有H2O)
濃硫酸
濃硫酸
無水硫酸銅
氧化銅樣品




第33題圖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霄县| 凤冈县| 治县。| 白银市| 壶关县| 文登市| 宁夏| 巴林右旗| 玉门市| 巧家县| 台北市| 米林县| 绵竹市| 虞城县| 庆安县| 安塞县| 石狮市| 桐梓县| 政和县| 阿勒泰市| 利川市| 通化县| 永善县| 马公市| 来安县| 扶沟县| 丰原市| 鹿泉市| 泽州县| 通河县| 岳西县| 万州区| 神农架林区| 太原市| 文山县| 翼城县| 贵州省| 张家口市| 铜川市| 石林| 德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