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科教師輔導講義學員編號:年級:初三課時數:3學員姓名:輔導科目:科學學科教師:授課主題C專題---堿授課日期及時段教學內容一、課前檢測1、某一無色溶液具有下列性質:①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②與CuSO4溶液反應可產生藍色沉淀;③與純堿溶液反應產生白色沉淀.此溶液是( )A.氫氧化鈉溶液B.澄清石灰水C.氯化鈣溶液D.鹽酸答案:B解析:氫氧化鈉溶液能使無色酚酞變紅色;也能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產生藍色沉淀;但不與純堿溶液反應。氯化鈣是中性鹽,所以不能選;鹽酸與純堿溶液反應不能產生白色沉淀,但能產生氣泡2、下列實驗方案中,能達到預期目的是( )A.用NaOH溶液除去CO2中混有的HCl氣體B.用點燃的方法除去N2中混有的少量COC.用稀鹽酸除去熱水瓶膽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和氫氧化鎂)D.用BaCl2溶液除去KN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K2SO4,得到純凈的KNO3溶液答案:C解析:A、氫氧化鈉溶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氫氣體,不能達到目的,因為這兩種氣體都能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會把原物質也除去,此項錯誤;B、點燃的方法不能除去氮氣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因為氮氣不支持一氧化碳燃燒,故此項錯誤;C、用稀鹽酸能除去熱水瓶膽中的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碳酸鈣和氫氧化鎂都能溶于鹽酸,此項正確;D、用氯化鋇溶液能除去硝酸鉀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鉀,但會帶入新的雜質氯化鉀,不能得到較純凈的硝酸鉀溶液,此項錯誤。3、現有鹽酸、氫氧化鈉、氫氧化鈣三瓶遺失標簽的溶液,為了鑒別這些溶液,將它們編號為A、B、C,并按如圖步驟進行實驗,觀察到以下現象:(1)寫出試劑的名稱①是、②是。(2)寫出三種溶液的化學式:A、B、C。(3)寫出生成白色沉淀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4)寫出A與B反應的化學方程式:。(5)本實驗如果將步驟①與步驟②顛倒,能否達到實驗的目的?。答案:(1)酚酞,二氧化碳;(2)Ca(OH)2,HCl,NaOH;(3)Ca(OH)2+Na2CO3=CaCO3↓+2NaOH;(4)Ca(OH)2+2HCl=CaCl2+2H2O;(5)可以達到目的。解析:(1)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都是堿,都顯堿性,會使酚酞變紅色,鹽酸顯酸性不會使酚酞變紅色,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中陽離子不同,可以加入碳酸鈉等,在氫氧化鈣中會生成白色沉淀,在氫氧化鈉中沒有現象,所以加入的試劑①是酚酞,試劑②是碳酸鈉;(2)A是氫氧化鈣,B是鹽酸,C是氫氧化鈉;(3)氫氧化鈣和試劑碳酸鈉等反應生成白色的碳酸鈣沉淀和堿;(4)氫氧化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5)順序顛倒后可以先利用碳酸鈉鑒別出三種物質,遇到碳酸鈉產生氣體的原溶液是為鹽酸,遇到碳酸鈉產生沉淀的原溶液是氫氧化鈣,無明顯變化的原溶液為氫氧化鈉。4、用“一定”“不一定”填空。(1)堿溶液的pH大于7;(2)酸溶液使石蕊試液變紅;(3)使酚酞試液變紅的溶液是堿溶液.答案:(1)一定;(2)一定;(3)不一定解析:(1)堿的溶液顯堿性,pH一定大于7;(2)酸溶液顯酸性,能使石蕊試液變紅;(3)使酚酞試液變紅的溶液一定是堿性溶液,但顯堿性的溶液不一定是堿的溶液,如碳酸鈉的溶液顯堿性但不是堿。二、知識梳理1、定義堿:在電離時生成的陰離子全部都是氫氧根離子(OH-)的化合物2、堿的通性(可溶性堿:KOH、NaOH、Ba(OH)2、NH4OH;微溶:Ca(OH)2)1與酸堿指示劑反應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2與某些非金屬氧化物反應CO2+2NaOH=Na2CO3+H2OSO2+2NaOH=Na2SO3+H2O(應用:可用于除去空氣中酸性氣體)SiO2+2NaOH=Na2SiO3+H2O(應用:不能用玻璃塞)3與酸發生中和反應NaOH+HCl=NaCl+H2OCa(OH)2+H2SO4=CaSO4+2H2O4與某些鹽反應2NaOH+CuSO4=Cu(OH)2↓+Na2SO4Ca(OH)2+CuSO4=Cu(OH)2↓+CaSO43Ca(OH)2+2FeCl3=2Fe(OH)3↓+3CaCl2補充知識點:(1)堿溶液和堿性溶液區分共同點:溶液pH>7不同點:堿溶液的溶質一定是堿,堿性溶液的溶質不一定是堿,某些鹽也可以形成酸性溶液(如Cu2(OH)2CO3、Na2CO3)堿性溶液包含堿溶液(2)通性中的1、2、4只適用于可溶性堿,通性3中和反應適用于所有的堿(3)氫氧化鐵(Fe(OH)3):紅褐色絮狀沉淀;氫氧化銅(Cu(OH)2):藍色絮狀沉淀;其他一般都是白色沉淀3、堿的個性氫氧化鈉(1)俗名:火堿、燒堿、苛性鈉(2)敞口放置(置露空氣中)的變化a.潮解:吸收空氣中的水分,沒有新物質生產,屬于物理變化應用:堿性和中性氣體的干燥劑(與氧化鈣混合成堿石灰)b.變質: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有新物質生產(Na2CO3),屬于化學變化(3)應用:二氧化碳(酸性氣體)的吸收劑(注意區分風化概念,風化:晶體失去結晶水的過程)(4)盛裝氫氧化鈉的玻璃瓶不能用玻璃塞(SiO2+2NaOH=Na2SiO3+H2O)氫氧化鈣(1)俗名:熟石灰、消石灰(2)澄清石灰水、石灰乳的主要成分是氫氧化鈉(3)與二氧化碳反應產生白色沉淀(CaCO3)(4)應用:二氧化碳的檢驗劑4、不能和OH-共存的離子:H+、NH4+、Mg2+、Fe3+、Cu2+三、題型突破題型一:基礎知識點1、下列物質肯定屬于堿的是()A.能電離出OH 的化合物B.水溶液呈堿性的化合物C.能使紫色石蕊變藍色的化合物D.電離出的陰離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答案:D解析:堿的定義2、右圖是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的微觀示意圖,由此得出的結論不正確的是()A.反應結束時溶液的pH=7B.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沒有變化C.氫氧化鈉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是Na+和OH-D.該反應的實質是H+和OH-結合生成H2O分子答案:C解析:A、酸堿中和生成鹽和水,溶液呈中性,故A正確;B、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故B正確;C、氫氧化鈉溶液中含有鈉離子、氫氧根離子和水分子,故C錯誤;D、氫氧化鈉和鹽酸的反應為中和反應,反應的實質是酸中的氫離子和堿中的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了水分子,故D正確,故選C。3、類推是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現有以下類推結果,其中錯誤的是( )①堿的水溶液通常呈堿性,所以堿性溶液一定是堿的溶液②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③酸堿發生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所以生成水的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A.只有①B.①②C.①③D.①②③答案:D解析:①堿性溶液不一定是堿溶液.例如,碳酸鈉的水溶液顯堿性,它是鹽.②氧化物是含有兩種元素且其中一種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兩種元素,例如碳酸中含有氧元素,但它不是氧化物.③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不一定是中和反應.例如,石灰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鹽)和水,但不是中和反應.所以類推結果錯誤的為①②③題型二:堿與酸鹽混合物的反應1、向燒杯中逐滴加入x溶液至過量(圖甲),生成沉淀或氣體的質量與加入x溶液的質量關系符合圖乙的是( )燒杯中的物質x溶液A稀鹽酸和硫酸銅溶液燒堿溶液B稀硫酸和稀鹽酸氯化鋇溶液C鎂鋁合金稀鹽酸D氯化鈉和碳酸氫鈉溶液稀鹽酸A.AB.BC.CD.D答案:A解析:A、燒堿可以和硫酸銅反應生成沉淀,但是生成的沉淀可以和稀鹽酸反應而生成可溶性的氯化銅,所以在鹽酸存在的情況下難以形成沉淀,只有把鹽酸消耗就完全,才能產生沉淀,故A正確;B、稀硫酸和氯化鋇溶液反應生成難溶于水且難溶于酸的沉淀,即將氯化鋇溶液滴加入稀硫酸和稀鹽酸的混合溶液中馬上產生沉淀,即生成沉淀的起點為原點,故B錯誤;C、鎂鋁都能和鹽酸反應生成氣體,且只要接觸就能產生氫氣,即生成氣體的起點為原點,故C錯誤;D、氯化鈉不能喝稀鹽酸反應,而碳酸氫鈉能夠和稀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該反應常溫下即可反應生成氣體,即生成氣體的起點為原點,故D錯誤2、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過量,下列圖象橫坐標表示加入NaOH溶液的質量,縱坐標表示反應的有關變化情況,其中正確的是( )ABCD答案:C解析:A、加入NaOH溶液至過量可知最后pH值大于7,故A錯;B、由于在沒加入氫氧化鈉之前,沒有生成硫酸鈉,所以應該從0點開始,故B錯誤;C、加入氫氧化鈉后,氫氧化鈉先與硫酸反應,把硫酸反應完再與硫酸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硫酸鈉,所以一開始沒有沉生成,故C正確;D、由于氫氧化鈉過量,所以最后硫酸被反應完了,所以硫酸的質量分數最后變為零,故D錯3、已知M、N分別是稀鹽酸、氫氧化鈉溶液中的一種。某化學興趣小組同學在一定量的M中不斷滴加N,并測定所得溶液的pH值,如圖所示。(1)M是一種,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反應過程中,老師取a、b、c三處反應后的溶液,打亂順序后,請同學們不測定溶液的pH值,用其它方法對三種溶液進行探究。小明和小紅分別取其中一種溶液進行實驗:小明向所取溶液中加入溶液,觀察到有藍色沉淀生成。結論:是a處溶液。小紅向少量另一種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觀察到。結論:是b處或c處溶液。為進一步確定該溶液成分,小紅又設計并完成如下實驗:實驗步驟實驗現象結論取少量該溶液,向其中滴加石蕊溶液(合理即可)溶液變紅為c處溶液,并推知溶液中的離子有(填寫離子符號)剩余一種為b處溶液。通過實驗,同學們知道了酸堿反應過程中pH的變化和用不同方法確定溶液成分。答案:(1)氫氧化鈉溶液NaOH+HCl=NaCl+2H2O;(2)CuSO4[或CuCl2或Cu(NO3)2]溶液呈無色(或酚酞不變色);Na+、H+、Cl-題型三:氣壓差問題1、某化學課堂上同學們正在進行酸、堿、鹽知識的探究,以下是教學片斷,請你參與其中并認真填寫空格。【學生實驗】將二氧化碳分別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氫氧化鈉溶液中,觀察到前者變渾濁,后者無明顯現象【學生板演】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原理(用化學方程式表示)【提出問題】二氧化碳通入氫氧化鈉溶液中無明顯現象,兩者是否發生了化學反應?【猜想假設】猜想①:兩者發生了化學反應;猜想②:兩者沒有發生化學反應【實驗探究】(1)小華設計了如圖所示的A、B兩個實驗。實驗現象:A中軟塑料瓶変癟,B中(2)小紅認為小華的實驗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使容器內壓強降低。小明同學卻對此提出質疑,他認為小華的實驗不嚴謹,其理由是,要得到科學嚴謹的結論,仍利用該裝置,補做的對比實驗是。(3)小寧設計的是通過檢驗生成物來驗證猜想,請幫她填寫實驗報告。實驗步驟實驗現象實驗結論向B實驗后的溶液中加入驗證了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實驗結論】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發生了反應。【反思拓展】通過此探究實驗,我們發現,對于沒有明顯現象的化學反應,可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證明反應的發生,這兩個角度是;。答案:【學生板演】CO2+Ca(OH)2═CaCO3↓+H2O;【實驗探究】(1)氣球膨脹變大(合理說法均可);(2)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也能使容器內壓強降低;將氫氧化鈉溶液換成等體積的水,與加入氫氧化鈉溶液的實驗現象進行對比;(3)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向B實驗后的溶液中加入稀鹽酸(或氯化鈣溶液等) 有氣泡產生(或有白色沉淀生成等) 驗證了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反思拓展】可以通過檢驗反應物減少證明反應發生;可以通過檢驗生成物證明反應發生.解析:【學生板演】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方程式是:CO2+Ca(OH)2═CaCO3↓+H2O;【實驗探究】(1)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瓶內氣體減少,氣壓減小,大氣壓將空氣壓入氣球,所以氣球變大;(2)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也能使容器內氣體減少,壓強減小,所以小華的設計不嚴密;要驗證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確實發生了反應,還需設計對比實驗,將氫氧化鈉溶液換成等體積的水,再重復實驗與放入氫氧化鈉溶液的現象(軟塑料瓶變癟的程度是否相同、氣球膨脹的大小是否相同)通過對比推導出正確的結論;(3)證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反應,還可以檢驗其反應生成物來驗證,可向實驗后的溶液中滴加稀鹽酸或氯化鈣溶液,若觀察到有氣泡生成或白色沉淀生成,說明二者發生了反應,因為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水,無氣體生成,氫氧化鈉與氯化鈣溶液不反應;【反思拓展】通過以上實驗可以看出,對于沒有明顯現象的化學反應,我們可以通過間接檢驗反應物是否減少或檢驗生成物的方法驗證反應是否發生2、小楠同學在探究CO2與NaOH 是否發生反應是,設計了下圖所示的三種裝置進行實驗.請回答以下問題:(1)以上三個實驗中,①②有明顯現象,請你幫小楠記錄他觀察到的現象:實驗①;實驗②。(2)實驗③中玻璃廣口瓶未觀察到明顯現象,請你幫小楠尋找一種生活替代該裝置中的廣口瓶,以使實驗取得成功,你選用的物品是,改進后看到實驗現象是。(3)寫出CO2與NaOH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4)通過本次實驗探究,得出氫氧化鈉應保存。答案:(1)①溶液進入試管內;②氣球膨脹;(2)塑料瓶;(3)CO2+2NaOH═Na2CO3+H2O;(4)密封保存.解析:(1)①二氧化碳被消耗,與外界有氣壓差,所以溶液進入試管內;②二氧化碳被消耗,錐形瓶內的壓強減小,大氣壓把小氣球會吹大;(2)將廣口瓶改成塑料瓶,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能由于瓶內壓強減小而變癟的現象;(3)反應物是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生成物是碳酸鈉和水,用觀察法配平即可,所以方程式是:CO2+2NaOH═Na2CO3+H2O;(4)氫氧化鈉易與空氣中成分反應,所以要密封保存.3、要使圖中裝置中的小氣球鼓起來,則使用的固體和液體可以是( )①鋅和稀硫酸②石灰石和鹽酸③氯化鈉和水④氧化鈣和水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小氣球鼓起來,說明固體和液體接觸后產生了氣體或者放出了熱量,使瓶內的壓強增大.①鋅和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使瓶內壓強增大,故①可以,②石灰石與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使瓶內壓強增大,故②可以,③氯化鈉與水接觸不發生反應也無熱量放出,瓶內壓強不變,故③不可以,④氧化鈣與水接觸反應生成氫氧化鈣同時放出大量的熱,使瓶內的壓強增大,故④可以,綜合可知,①②④均可以。題型四:離子共存、鑒定1、下列可以大量共存的離子組是( )A.無色透明溶液中:NH4+、Cu2+、Cl-、NO3-B.堿性溶液中:K+、Na+、SO42-、Cl-C.酸性溶液中:K+、Na+、HCO3-、Ca2+D.酸性溶液中:Na+、Fe2+、SO42-、NO3-答案:B解析:A.溶液無顏色,則不能存在Cu2+,故A錯誤;B.溶液呈堿性,四種離子之間不發生任何反應,可大量共存,故B正確;C.HCO3-在酸性條件下不能大量共存,故C錯誤;D.酸性條件下Fe2+與NO3-發生氧化還原反應而不能大量共存,故D錯誤。2、下列離子能在pH=1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K+、NO3-、Na+、OH-B.CO32-、K+、Cl-、Ca2+C.H+、Ba2+、Cl-、SO42-D.K+、OH-、SO42-、Cu2+答案:A解析:A、四種離子間不能結合成沉淀、氣體或水,能在堿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選項正確。B、CO32-、Ca2+兩種離子能結合成碳酸鈣沉淀,不能在堿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選項錯誤。C、Ba2+、SO42-兩種離子能結合成硫酸鋇沉淀,不能在堿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選項錯誤。D、Cu2+、OH-兩種離子能結合成氫氧化銅沉淀,不能在堿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選項錯誤。3、對溶液中的離子進行鑒定,下列實驗所得結論不合理的是( )A.向溶液中加入稀硝酸后,再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則溶液中可能含有Cl-B.向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觀察無明顯現象,繼續加入氯水,溶液變紅色,說明溶液中一定含有Fe2+C.向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加熱后產生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的氣體,則可推測該溶液中含有NH4+D.向溶液中加入鹽酸,產生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無色無味氣體,可推測溶液中含有CO32-答案:D解析:A.向溶液中加入稀硝酸后,再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發生反應為Cl-+Ag+═AgCl↓,AgCl不溶于稀硝酸,可確定溶液中含有Cl-,故A合理;B.KSCN溶液是用于檢驗Fe3+的試劑,向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觀察無明顯現象,說明溶液中不含Fe3+.繼續加入氯水,溶液變紅色,說明溶液存在Fe3+,而只能是溶液中Fe2+的和加入的氯水反應生成,2Fe2++Cl2═2Fe3++2Cl-.所以溶液中一定含有Fe2+,故B合理;C.能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的氣體,一定是堿性氣體,而高中化學中堿性氣體只有氨氣,根據題意,向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加熱后產生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的氣體,說明產生了NH3,發生反應NH4++OH-加熱條件下有NH3產生,則證明溶液中含有NH4+,故C合理;D.根據題意,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無色無味氣體為CO2.而溶液中與鹽酸反應產生CO2的離子有CO32-、HCO3-,反應為CO32-+2H+═CO2↑+H2O、HCO3-+H+═CO2↑+H2O.所以溶液中可能含有CO32-或HCO3-或兩者都有,故D不合理。四、專題過關1、堿溶液有相似的化學性質的原因是堿溶液中都含有( )A.氫離子B.氫氧根離子C.金屬離子D.酸根離子答案:B解析:堿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是因為在水中都會電離出氫氧根離子,故選B。2、下列有關酸、堿性質和用途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氫氧化鈉在生活中可用來去除油污,可做爐具清潔劑B.氫氧化鈉、氫氧化鈣化學性質相似,是因為其溶液中都含有金屬離子C.鹽酸、硫酸化學性質相似,是因為其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H+D.用食醋可除去熱水瓶膽壁上的水垢答案:B解析:A、氫氧化鈉在生活中可用來去除油污,可做爐具清潔劑,因為氫氧化鈉能與油類物質反應;故A說法正確;B、氫氧化鈉、氫氧化鈣化學性質相似,是因為其溶液中都含有氫氧根離子,不是金屬離子;故B說法不正確;C、鹽酸、硫酸化學性質相似,是因為其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H+;故C說法正確;D、水垢的成分是碳酸鈣和氫氧化鎂等不溶性物質,都能和酸反應生成可溶性鹽,故食醋可除去熱水瓶膽壁上的水垢;故D說法正確。3、類推是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現有以下類推結果,其中錯誤的是( )①酸堿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所以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②堿的水溶液顯堿性,所以堿性溶液一定是堿溶液;③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④堿中一定含有金屬離子A.只有①B.只有①②③C.只有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酸與堿生成鹽和水的反應是中和反應,中和反應特指酸和堿的反應.而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不一定是中和反應,如酸和金屬氧化物的反應,故①錯誤;堿的水溶液顯堿性,但堿性溶液不一定是堿溶液,如碳酸鈉溶液是顯堿性的鹽溶液,故②錯誤;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氯酸鉀,含有氧元素不是氧化物,故③錯誤;電離出的陰離子都是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是堿,如氨水屬于堿,但不含有金屬離子,故④錯誤。4、氫氧化鈉溶于水,溶解時(填“放出”或“吸收“)大量熱,氫氧化鈉溶液對皮膚、紙張、織物有強腐蝕性.因此氫氧化鈉俗稱、、,其固體必須密封保存,因為它不僅能,而且能與,有關的化學方程式,檢驗該固體是否變質可選用的試劑化學式為,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答案:極易,放出,燒堿,火堿,苛性鈉,吸水潮解,二氧化碳反應而變質,2NaOH+CO2=Na2CO3+H2O,HCl,Na2CO3+2HCl=2NaCl+H2O+CO2↑解析:氫氧化鈉極易溶于水,溶于水會放出大量的熱,具有極強的腐蝕性,俗稱燒堿、火堿、苛性鈉,其固體容易吸水潮解,能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檢驗碳酸鈉可以使用鹽酸,觀察是否有氣泡產生。5、如右圖所示,小試管中盛有水和石蕊試液,U型管兩側內水面持平。向試管中加入某物質后,石蕊試液變紅,且U形管兩側水面左低右高,則加入的物質為()A、CaO B、NaOH C、濃H2SO4D、NaCl答案:B解析:濃H2SO4顯酸性,使石蕊試液變紅,溶于水放熱,導致壓強增大。6、如圖甲、乙兩個裝置均可通過膠頭滴管向錐形瓶中滴加某種液體,達到使氣球鼓起起的目的,錐形瓶和膠頭滴管放入物質正確的一組是( )甲乙序號裝置名稱錐形瓶內物質膠頭滴管中的物質A甲HCl氣體NaOH溶液乙NaCl固體H2OB甲CaCO3稀鹽酸乙NaOH固體H2OC甲NH3氣體H2O乙Cu稀鹽酸D甲CO2氣體NaOH溶液乙Zn稀H2SO4A.選項AB.選項BC.選項CD.選項D答案:D解析:A、氫氧化鈉溶液能夠吸收氯化氫氣體,氣球能夠膨脹起來;氯化鈉溶于水無明顯現象,氣球不能膨脹起來.故選項錯誤;B、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能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氣球會收縮;氫氧化鈉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熱,氣體膨脹,氣球會膨脹起來.故選項錯誤;C、氨氣溶于水后氣球會膨脹起來;銅和稀鹽酸不反應.故選項錯誤;D、氫氧化鈉溶液能夠吸收二氧化碳氣體,氣球能夠膨脹起來;鋅和稀硫酸反應能生成氫氣,氣球能夠膨脹起來.故選項正確。7、某興趣小組同學為了探究實驗室中久置的氫氧化鈉固體的成分,進行了有關實驗.請你與他們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動:對固體猜想:猜想I:全部是Na2CO3,猜想的依據是;猜想Ⅱ:全部是NaOH猜想Ⅲ:部分是NaOH,部分是Na2CO3試驗和推斷:實驗步驟實驗現象①取少量白色固體于試管中,加水振蕩后,至全部溶解無色溶液②向試管的溶液中滴加適量物質X的溶液現象A③再向試管中滴加幾滴酚酞試液現象B(1)若現象A為有氣泡產生,則加入的X溶液是,說明氫氧化鈉已經變質,有氣泡產生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2)若X是Ca(OH)2溶液,現象A有白色沉淀,現象B為無色酚酞試液變紅色,則白色沉淀為(填化學式),該實驗(填“能”或“不能”)說明樣品中有NaOH。(3)若X是CaCl2溶液,猜想Ⅲ成立的實驗現象是、。答案:猜想I:CO2+2NaOH=Na2CO3+H2O(或空氣中的CO2與NaOH反應生成Na2CO3);(1)稀鹽酸(或稀硫酸等酸);(2)Na2CO3+2HCl=2NaCl+H2O+CO2↑(與所選的酸對應,合理均可);(3)現象A有白色沉淀產生;現象B為無色酚酞變紅色解析:猜想I:氫氧化鈉露置于空氣中能夠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而潮解,然后會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若全部變質則會全部變成碳酸鈉;(1)向溶液中滴加稀鹽酸,鹽酸與碳酸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所以若現象A為有氣泡產生,則說明氫氧化鈉已經變質;(2)向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鈣溶液,氫氧化鈣與碳酸鈉反應可生成白色的碳酸鈣沉淀,同時會生成氫氧化鈉,而生成的氫氧化鈉同樣能夠使酚酞變紅,因此滴入酚酞變紅不能說明原來溶液中含有氫氧化鈉;(3)向溶液中滴加氯化鈣,氯化鈣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再滴入酚酞試液,酚酞試液變紅,說明溶液中含氫氧化鈉;可判斷原固體為碳酸鈉和氫氧化鈉的混合物8、化學興趣小組為探究實驗室內一瓶久置的氫氧化鈉溶液是否變質,三位同學分別選擇了三類不同物質,實驗如下:(1)寫出氫氧化鈉變質的化學方程式。(2)甲:取樣少許加入稀鹽酸到一定量后有氣泡產生;乙:取樣少許加入Ca(OH)2溶液,應觀察到的現象是;丙:取樣少許加入CaCl2溶液,看到了與乙同樣的現象.三位都得出了氫氧化鈉溶液變質的結論。(3)他們把各自反應后的廢液倒入同一潔凈的廢液缸內后,發現呈白色渾濁狀,由此推知廢液中含有的不溶物是。過濾后,濾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質是。(4)為鑒定濾液中可能含有的物質,取少量濾液加入碳酸鈉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說明濾液中一定含有的離子是,可能含有的離子是。(5)為了除去變質所產生的雜質而得到純凈的氫氧化鈉,可以選用的試劑是。答案:(1)CO2+2NaOH=Na2CO3+H2O;(2)有白色沉淀生成;(3)碳酸鈣;氯化鈉;(4)鈣離子;氫氧根離子;(5)氫氧化鈣解析:(1)氫氧化鈉溶液露置于空氣中容易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反應物是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生成物是碳酸鈉和水,用觀察法配平,所以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2NaOH=Na2CO3+H2O;(2)氫氧化鈣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和氫氧化鈉,所以看到的現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3)把各自反應后的廢液倒入同一潔凈的廢液缸內后,發現呈白色渾濁狀,由此推知廢液中含有的不溶物屬于白色沉淀,所提供的各種物質中的離子結合時只有碳酸鈣一種白色沉淀,所以不溶物是碳酸鈣,因為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碳酸鈉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二氧化碳,氯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所以過濾后,濾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質是氯化鈉;(4)由于所提供的物質相互反應時生成的白色沉淀只能是碳酸鈣,所以取少量濾液加入碳酸鈉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說明濾液中一定含有的離子是鈣離子;根據前面的分析可知一定含有的物質是氯化鈉,即溶液中一定含有鈉離子和氯離子,又通過取少量濾液加入碳酸鈉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說明濾液中一定含有的離子是鈣離子,與鈣離子不能共存的碳酸根離子是不能存在的,所以還可能含有的離子就是氫氧根離子了;(5)除雜質的方法:加入的試劑只能與雜質反應,不能與需要的物質反應,不能引入新的雜質.除去氫氧化鈉中的碳酸鈉就是為了除去碳酸根離子,所以可以用鈣離子除去碳酸根離子,為了不引入新的雜質,用氫氧化鈣即可。五、課后作業1、下列物質中,長期露在空氣中不會變質的是( )A.燒堿B.生石灰C.熟石灰D.石墨答案:D解析:A、氫氧化鈉容易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而導致變質且質量增加,故A錯誤;B、生石灰具有吸水性,能與空氣中的水分反應生成氫氧化鈣而變質且質量增加,故B錯誤;C、氫氧化鈣能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而變質且質量增加,故C錯誤;D、石墨的化學性質穩定,不與空氣中的成分反應,故D正確.2、下列各組物質中,不能發生復分解反應的是( )A.CaCO3、HClB.KNO3、NaClC.Cu(OH)2、HClD.FeCl3、NaOH答案:B解析:A、CaCO3和HCl溶液混合時,有氣體產生,能發生復分解反應;故A不正確;B、KNO3、NaCl混合時,既無沉淀,也沒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故不能發生復分解反應;故B正確;C、HCl和Cu(OH)2溶液混合時,有水生成水,可以發生復分解反應;故C不正確;D、FeCl3、NaOH溶液混合時,可生成氫氧化鐵沉淀,可以發生復分解反應;故D不正確。3、如圖所示,廣口瓶中盛有氣體X膠頭滴管中盛有液體Y,若擠壓膠頭滴管使液體滴入瓶中,振蕩,一段時間否可見小氣球a膨脹鼓起.下表中的各組物質不出現上述現象的是( )XYACOCa(OH)2BCO2NaOHCHClBa(OH)2DSO2NaOHA.AB.BC.CD.D答案:A解析:A、一氧化碳不能與氫氧化鈣反應,不會出現小氣球a膨脹鼓起來的現象,故此選項錯誤。B、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與水,能使瓶內氣壓減小,小氣球a膨脹鼓起來,故此選項正確。C、氯化氫氣體與氫氧化鋇溶液發生中和反應,能使瓶內氣壓減小,小氣球a膨脹鼓起來,故此選項正確。D、二氧化硫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亞硫酸鈉與水,能能使瓶內氣壓減小,小氣球a膨脹鼓起來,故此選項正確。4、不用其他試劑,用最簡單的方法鑒別下列五種物質的溶液:①NaOH ②MgSO4 ③FeCl3 ④Ba(NO3)2 ⑤KCl正確的鑒別順序是( )A.②④③①⑤B.③①②④⑤C.①③②④⑤D.③②④①⑤答案:B解析:分析所給物質的水溶液的顏色,氯化鐵為黃色溶液,其余為無色,首先將③氯化鐵鑒別出來,排除選項AC,然后將鑒別出的氯化鐵溶液加入到其余的溶液中,氫氧化鈉能與氯化鐵反應生成氫氧化鐵沉淀,其余無現象,故接著鑒別出①,排除選項D,把鑒別出的氫氧化鈉溶液加入到剩余的溶液中,硫酸鎂能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白色沉淀,故接著鑒別出②,把鑒別出的硫酸鎂加入到剩余的溶液中,硝酸鋇能與硫酸鎂反應生成白色沉淀,故接著鑒別出④,剩余的即為氯化鉀。5、如圖所示,它是某同學設計的幾種氣體分別跟幾種堿溶液反應的實驗裝置,其中所示意的實驗現象不符合實驗事實的是()答案:B解析:A、氫氧化鈉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氣體從而使氣球膨脹,說法正確;B、氫氧化鈣溶液不能吸收一氧化碳氣體,水不能倒吸,說法不正確;C、氫氧化鋇溶液能和氯化氫溶于水形成的鹽酸反應從而使液面升高,說法正確;D、氫氧化鈉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硫氣體從而使塑料瓶癟了,說法正確。6、實驗室用草木灰來提取草堿(主要成分是K2CO3,另還含有K2SO4、KCl等)(1)從草木灰提取草堿需要經過的操作步驟:①,②,③。(2)檢驗草堿中含有的CO32-,可用如圖所示的裝置.當試管中加入樣品與稀HNO3(或稀HCl)時,立即發生反應.A處發生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3)檢驗草堿中含有Cl-的方法是,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答案:①加水浸取(或溶解),②過濾,③加熱蒸發;(2):Ca(OH)2+CO2═CaCO3↓+H2O;(3)取少量草堿溶于水,加入過量硝酸鋇溶液,過濾,然后在濾液中加入足量的含HNO3的AgNO3溶液,KCl+AgNO3═AgCl↓+KNO3解析:(1)草木灰中碳酸鉀易溶于水,因此從草木灰中提取草堿可通過溶解、過濾、蒸發的操作步驟;(2)圖A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應生成沉淀書寫;化學方程式為:Ca(OH)2+CO2═CaCO3↓+H2O;(3)草堿中含有硫酸鉀和氯化鉀,因此檢驗氯離子時可先取少量草堿溶于水,加入過量硝酸鋇溶液,過濾,然后在濾液中加入硝酸銀和稀硝酸,產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化學方程式為:KCl+AgNO3═AgCl↓+KNO3 7、A是一種鹽,B是一種堿,它們的溶液可發生下圖所示的變化(1)寫出A、B的化學式:AB。(2)寫出反應①②③的化學方程式:①;②;③。答案:(1)CuCl2;Ba(OH)2; (2)①CuCl2+Ba(OH)2=Cu(OH)2↓+BaCl2;②BaCl2+Na2SO4═BaSO4↓+2NaCl;③BaCl2+2AgNO3═2AgCl↓+Ba(NO3)2解析:由圖示信息可知藍色沉淀即是氫氧化銅,而無色溶液加硫酸鈉可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所以可知該沉淀時硫酸鋇,該溶液中含有鋇離子,同理也是因為無色溶液加硝酸銀可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氯化銀,所以可知該溶液中含有氯離子,則該溶液是氯化鋇的溶液,根據A是一種鹽,B是一種堿,反應生成氫氧化銅和氯化鋇,所以A是氯化銅B是氫氧化鋇,所以①的反應是CuCl2+Ba(OH)2=Cu(OH)2↓+BaCl2②是BaCl2+Na2SO4═BaSO4↓+2NaCl③是BaCl2+2AgNO3═2AgCl↓+Ba(NO3)28、小紅同學通過查閱資料、向醫生和化工廠的工作人員訪談,了解到生活中下面一些做法都用到堿,如(1)燒堿、(2)氫氧化鎂乳劑、(3)氫氧化鋁、(4)熟石灰、(5)尼古丁、(6)氨水等,請在下列做法后的空格中填上相應的堿(1)有助于排空消化道的堿;(2)用于制造肥皂的堿;(3)清洗鏡框或玻璃用到的堿;(4)用于鑒定二氧化碳的堿;(5)農業上用做化肥或醫藥上用到的堿;(6)作為中和胃酸藥物的堿;(7)作為建筑材料的堿;(8)吸煙有害健康,是因為煙中含有一種對人體有害的堿。答案:氫氧化鎂乳劑;燒堿;氨水;熟石灰;氨水;氫氧化鋁;熟石灰;尼古丁解析:(1)氫氧化鎂乳劑無毒,可用于除去消化道的堿,所以本題答案為:氫氧化鎂乳劑;(2)燒堿氫氧化鈉能用于制取肥皂,所以本題答案為:燒堿;(3)清洗鏡框或玻璃可以使用氨水,所以本題答案為:氨水;(4)氫氧化鈣的水溶液能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可用于檢驗二氧化碳的存在,所以本題答案為:熟石灰;(5)氨水含有氮元素,能用于氮肥,所以本題答案為:氨水;(6)氫氧化鋁能與酸反應,可用于治療胃酸過多,所以本題答案為:氫氧化鋁;(7)氫氧化鈣能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堅硬的碳酸鈣,可用于建筑業,所以本題答案為:熟石灰;(8)尼古丁是香煙的煙氣中的有害氣體,所以本題答案為:尼古丁。六、專題總結堿這部分內容主要分了四大考點:基礎知識點、堿與酸鹽混合物反應、氣壓差問題、離子共存鑒定1、基礎知識點考察部分主要要熟記堿的定義、注意區分堿和堿性、理解堿的通性的使用范圍、注意事項;2、堿與酸鹽混合物反應主要以讀圖形式考察,熟記酸堿中和反應優先;3、氣壓差問題主要讀圖形式考察,主要有兩種形式:1)吸放熱引起氣壓差;2)反應吸收或放出氣體引起氣壓差;4、離子共存及鑒定問題,主要要掌握與OH—不能共存的離子有哪些。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