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科教師輔導講義學員編號:年級:初三課時數:3學員姓名:輔導科目:化學學科教師:授課主題C(粒子微觀模型、元素)授課日期及時段教學內容一、課前檢測1、分子是構成物質的粒子之一,而構成分子的粒子則是()A.中子B.電子C.原子D.原子核2、下列關于分子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分子是在不斷運動著的B.分子是構成物質的唯一粒子C.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唯一微粒D.物質都是由分子緊密排列聚集而成3、下列關于原子的說法中,正確的是()A.原子是組成一切物質的微粒B.在化學變化中,原子不可再分C.原子的質量比分子的質量小D.原子是不能再分的一種微粒4.下列物質中,前一種是單質,后一種是混合物的是()A.鐵,冰、水混合物B.水,氧氣C.水銀,空氣D.木炭,二氧化碳5.據有關資料介紹,兒童缺鈣會得佝僂病,成年人缺鈣會得軟骨病。血液中也有少量鈣,它對皮膚傷口處血液的凝固也起到重要作用,這里的“鈣”是指()A.鈣單質B.鈣元素C.鈣原子D.鈣離子6、氕、氘、氚三種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A.同占一個位置B.占三個位置C.不占位置D.只有氕占位置7、一種元素與另一種元素的最本質的區別是其原子的()A.質子數不同B.中子數不同C.核外電子數不同D.原子質量不同8、同種元素的原子和離子,一定相同的是()A.質子數B.電子數C.質量D.核外電子數9、在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金屬箔時,發現小部分α粒子發生偏轉,極少的α粒子甚至像碰到硬盒似的反彈回來,大部分α粒子卻能通過原子,已知α粒子帶正電,這一實驗不能說明的是()A.原子核極其微小B.原子核質量比電子大得多C.原子并不是一個實心球體,大部分空間是空的D.α粒子發生偏轉是因為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答案;1----9:CABCB;AAAB二、知識梳理1、物質與微觀粒子模型:1、分子:(1)分子的定義: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在由分子構成的物質中,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2)分子的性質:分子很小(肉眼不能看見,需通過掃描隧道顯微鏡等顯微設備來觀察)、分子在不斷地做無規則運動、分子間有間隔、同種分子化學性質相同(3)分子在化學反應中可分裂為原子。分子由原子構成,構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種原子(如1個氫分子由2個氫原子構成),也可以是不同種原子(如1個水分子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相同的原子不同的原子個數可組合成不同物質的分子(如氫原子、氧原子,既可以構成水分子,也可以構成過氧化氫分子。)(4)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不相同。2、原子:(1)原子在化學反應中不可分,原子是化學反應(變化)中最小的微粒。(2)原子也可以直接構成物質,由原子構成的物質、原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3)同種原子構成不同的物質時,原子排列是不一樣的。(如金剛石、石墨、足球烯都由碳原子構成)分子與原子的區別與聯系:項目分子原子定義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區別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在化學變化中原子不可以再分聯系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組合成新的分子(分子由原子構成),它們都可以構成物質。注意分子比構成分子本身的原子大,但不能說原子一定比分子小。3、物質的構成:物質可以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構成。大多數物質由分子構成,少數物質由原子直接構成(如金屬、碳、硅、稀有氣體)。不同種類、不同數量的原子構成各種不同的分子。4、化學反應實質:5、粒子的大小與質量分子、原子都具有一定的質量和體積,不同粒子的質量和體積也不相同。原子的半徑一般在10-10米數量級,原子的質量約在10-26~10-27kg數量級。例1、下圖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示意圖:(圖中大圓圈表示汞原子,小圓圈表示氧原子)根據圖示你得出的結論有(1)從物質構成角度講,;(2)從物質變化角度看:。解析:解本題關鍵是理解兩點:(1)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和化學變化的實質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及分解出來的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2)分子可以構成物質,原子也可以構成物質。由原子直接構成的物質有金屬、稀有氣體、硅、碳。答案:(1)從物質構成角度講,①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構成;金屬汞是由汞原子構成;氧氣是由氧分子構成。②分子由原子構成。(2)從物質變化角度看:①氧化汞分解生成汞和氧氣;②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汞原子直接構成了金屬汞;每兩個氧原子構成1個氧分子,由大量的氧分子構成了氧氣。③在化學反應前后,分子種類發生了變化,元素種類和原子個數沒有變化。例2、下圖是電解水中水分子分解過程示意圖。從水分解的過程示意圖中你能得出什么樣的規律或結論。(1);(2);(3);(4)。解析:用球代表“原子”,球與球連起來代表“分子”的模型這種科學模擬方法,可以使大家更形象直觀地理解化學反應的本質,解答這種類型題的基本要求是:從不同角度觀察和分析模型變化,在由表及里了解清楚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地歸納出其所反應的規律或結論,要注意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時要到位,說到點子上。由上圖可知變化前是水分子,變化后就成了氫分子和氧分子;一個水分子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構成,兩個水分子所分解出來的氫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組合,兩個氫原子組合成一個氫分子,兩個氧原子組合成一個氧分子,反應前兩個水分子中有四個氫原子和兩個氧原子,反應后所得到的一個氧分子中有兩個氧原子,兩個氫分子中有四個氫原子,原子總數前后不變,并且原子種類也沒有發生變化;另外還發現在變化中氫原子和氧原子沒有再分解成其他微粒。答案:通過以上的觀察我們不難歸納出以下規律或結論:(1)化學反應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生成新分子;(2)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量沒有改變;(3)兩個氧(氫)原子結合成一個氧(氫)分子;(4)水分子由氧原子和氫原子構成。變式訓練:在1991年科學家又發現一種新碳單質——碳納米管,它是由環形的碳原子構成的管狀大分子。碳納米管可用下列哪個圖形表示()(2)其他三個模型分別代表什么物質?(3)通過這四個模型你還可以得到什么結論?(4)既然這四種物質都是由碳原子構成,為何性質卻差異很大?例如金剛石很堅硬,而石墨很柔軟?解析:此題能比較明顯地看出呈管狀結構的只有D項。解此題時大家不僅要知道其結構,而且還要了解它們分別是什么物質。其中A是金剛石(正四面體結構);B是石墨(層狀結構);C是足球烯(C60)。它們都是由碳原子構成的,只不過碳原子的空間排列方式不同,導致結構不同。另外還要求掌握同種原子構成不同物質時結構是不同的,正是由于結構的不同導致它們的性質相差很大。答案:(1)D(2)A是金剛石(正四面體結構);B是石墨(層狀結構);C是足球烯(C60)(3)同種原子構成不同物質時結構是不同的(4)因為性質由結構決定,結構不同,性質也就不同。2、原子的結構模型1.原子結構在原子中:(1)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核電荷數:原子核所帶的電荷數)(2)中子數不一定等于質子數。(3)原子內可以沒有中子。2.電子的質量在整個原子質量中所占的比例極小,中子的質量和質子質量相近,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很小,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體積僅為整個原子的幾百萬億分之一。3.水的微觀層次分析:例3.絕大多數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A.質子、中子、電子B.質子、電子C.中子、電子D.質子、中子解析:解決這道題的關鍵要清楚原子的內部結構,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兩部分構成的,所以,原子核中沒有電子。答案:D例4.下列關于原子的敘述正確的是()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B.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C.一切原子的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D.對原子而言,核內質子數必等于核外電子數。解析: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能再分,但從內部結構上看,它還可以再分為原子核和核外電子,原子核又可以再分成質子和中子,但氫原子只有質子,故A、C錯誤,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分子、原子、離子等,故B也錯,在原子中,質子數=核外電子數=核電荷數。答案:D。變式訓練:(1)填寫下表原子種類核電荷數質子數中子數核外電子數氫-110碳-1266磷-311516硫1616鎂1212(2)分析此表,你能得出什么結論?解析:本題首先要根據原子的結構知識確定原子中的微粒個數;解題依據:核電荷數=質子數=電子數;其次要進行縱向、橫向比較,歸納得出結論。答案:(1)氫1,1;碳6,6;磷15,15;硫16,16;鎂12,12。(2)①在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電子數;②中子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有;③在原子中,質子數與中子數并不都相等;④原子種類不同,質子數一定不同。3、離子(1)離子的定義:離子是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帶正電的叫陽離子,如鈉離子(符號Na+);帶負電的叫陰離子,如氯離子(符號Cl-)。(2)離子與原子的關系:原子離子電性及結構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所以原子不顯電性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失去或奪得電子陽離子:帶正電荷,核外電子數小于核電荷數。陰離子:帶負電荷,核外電子數大于核電荷數關系離子和原子間可通過得失電子實現相互轉化。離子與分子、原子一樣也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如氯化鈉(俗稱食鹽)由鈉離子(Na+)和氯離子(Cl-)構成;硫酸銅晶體由銅離子(Cu2+)和硫酸根離子(SO42-)構成。例5.有三種原子,A原子核內有8個質子和8個中子,B原子核內有8個質子和9個中子,C原子核內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A和B是同種原子B.B和C核外電子數有可能相等C.A和B是同種元素,且互為同位素原子D.A和B核電荷數不同解析:元素種類由質子數決定,若質子數相同,則必定屬于同種元素,同位素是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的同種元素的不同原子。A和B原子質子數相同,故必屬同種元素,但因中子數不同,所以定是不同種原子。答案:C例6.用線把物質與構成物質的粒子連接起來。金屬鈉分子氯氣干冰(固態二氧化碳)原子硅稀有氣體硫酸銅晶體離子氯化鈉解析:物質由分子、原子、離子等構成,記住由原子構成的一些物質有金屬、硅、稀有氣體、碳等。由離子構成的有氯化鈉、硫酸銅、高錳酸鉀等。(硫酸銅是由銅離子和硫酸根離子構成的)答案:例7.關于離子和原子的關系說法錯誤的是()A.離子是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故從電性上看,原子不顯電性,而離子顯電性。B.離子是由原子得到或失去電子形成的。C.從結構上看,原子中核內質子數等于核外電子數,而在離子中兩個數不相等。D.鈉離子和鈉原子的質子數相同,但它們不屬于同種元素。解析:原子得失電子后會帶上電荷顯電性變成離子,且質子數不再等于核外電子數,但由于質子數不變,故鈉離子和鈉原子仍屬于同種元素。答案:D變式訓練:如圖所示是金屬鈉在氯氣中燃燒時的電子得失圖,根據下述信息可得出哪些結論?解析:從圖中觀察可以推斷出:鈉原子、氯原子在自然界中屬于不穩定結構,需通過得失電子來達到穩定結構。鈉原子失去一個電子變成帶正電荷的陽離子,氯原子得到一個電子變成帶負電的陰離子。化學性質穩定的陰離子(氯離子)和陽離子(鈉離子)通過靜電作用相互吸引構成了穩定的化合物氯化鈉答案:(1)原子得失電子會帶上電荷顯電性變成離子;(2)失去電子的原子變成陽離子,得到電子的原子變成陰離子;(3)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4)氯化鈉本身不顯電性。4、元素1.元素: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同一類原子總稱為元素。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氧原子的總稱。注意:(1)區別元素的本質依據:原子的核電核數即質子數不同。(2)“一類原子”是指核電荷數相同而核內中子數不一定相同的一類原子。2.同位素:原子中原子核內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相同的同一類原子統稱為同位素原子。同位素原子屬于同種元素但不是同種原子。大多數元素都有同位素原子。如氫有氕、氘、氚三種同位素原子,我們依次用符號寫成,表示它們的質子數均為1,中子數依次為0、1、2。同位素原子在工業、農業、醫療、國防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如化學分析、消除細菌、醫學診斷、發電等。3.元素的種類和分類人類已知的化學元素有110多種,其中有些是人造元素。根據性質的類似,初步把元素分類為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含有稀有元素)4.物質的簡單分類:元素用來描述物質的宏觀組成:一切物質都由元素組成的。(1)混合物:由多種物質組成,如一杯糖水、空氣。(2)純凈物:由一種物質組成,如一杯水。(3)單質: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如一瓶氧氣。(4)化合物: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如一瓶二氧化碳氣體。(5)氧化物: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種是氧元素,如二氧化碳氣體。注意:同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的純凈物。如:金剛石和石墨5.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是不均勻的。下列是地殼、空氣、人體、海水中主要元素按質量分數排列順序:(1)地殼中:O%>Si%>Al%>Fe%>Ca%(2)空氣中:N%>O%(3)人體中:O%>C%>H%(4)海水中:O%>H%>Cl%6.物質、元素、分子、原子間的關系7.元素與原子的區別與聯系元素原子聯系具有相同核電荷數(質子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區別不表示數量的多少;只講種類,不講個數。既講種類,也講個數,能表示數量的多少應用應用于描述物質的宏觀組成。例如: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但不能說“水是由兩個氫元素和一個氧元素組成的。”應用于描述物質的微觀結構。例如一個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但不能說“一個水分子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例8.元素的種類決定于原子的()A.最外層電子數B.中子數C.電子數D.質子數解析:所謂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我們知道原子的結構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原子核,二是電子。電子在核外做高速運轉,有可能會失去,也有可能會獲得,從而變成離子,這就說明電子數不是很穩定。至于中子數,即使是具有相同的質子數,中子數也不一定相同,這就是同位素原子。故,在原子中比較穩定的是質子數。答案:D例9、下列關于物質組成的說法正確的是()A.二氧化碳是由一個碳原子、兩個氧原子組成的B.每一個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個碳原子、兩個氧原子構成的C.二氧化碳是由一個碳元素、兩個氧元素構成的D.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解析:“二氧化碳”指二氧化碳這種物質,既可從宏觀角度來認識,也可從微觀角度來認識,從宏觀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說“二氧化碳是由氧元素和碳元素組成”,而從微觀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說“二氧化碳是由大量的二氧化碳分子構成”。“二氧化碳分子”是指二氧化碳這一種分子,而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所以我們可以說“二氧化碳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構成”、或“一個二氧化碳分子由一個碳原子和兩個氧原子構成”。至于C,我們說元素只講種類,不講個數。故C也是錯的。答案:B和D變式訓練:1、對某種離子變成原子的下列分析判斷中,正確的是()A.一定失去電子B.一定得到電子C.得、失電子都有可能D.既不需得到電子,也不需失去電子解析:解決這道題目首先要知道原子是通過得失電子變成離子的,原子失去電子而變成陽離子,獲得電子而變成陰離子。因而陽離子要變回原子就要把失去的電子要回來,而陰離子就要把得到的電子失去以后才能變回原子。答案:C2、在下圖所示的表示氣體微粒物的示意圖中,“○”、“●”分別表示兩種不同質子數的原子。(1)表示純凈物的是;(2)表示單質的是(3)表示化合物的是;(4)表示混合物的是解析:該題是一道模型題,通過構建模型考查大家的觀察分析能力及對概念的辨析能力。主要是讓大家辨析純凈物和混合物以及單質和化合物的區別。它們的主要區別是:純凈物只由一種分子構成,而混合物是由多種分子構成;單質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而化合物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很明顯圖D是由兩種不同的分子構成,所以是混合物;A和C都是由同種元素組成,B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答案:(1)A、B、C(2)A、C(3)B(4)D3、經實驗測定,某物質只含有一種元素,下列推斷中正確的是()A.該物質一定是純凈物B.該物質一定是單質C.該物質一定是混合物D.該物質一定不是化合物解析:雖然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但是同一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的單質,如氧元素可以組成氧氣(O2)和臭氧(O3)等單質、碳元素可以組成金剛石和石墨等物質。同時氧氣和臭氧既可以單獨組成物質(純凈物),也可以混合在一起組成混合物。故A、B、C這些說法就都錯了。而化合物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一種元素肯定組成不了化合物。答案:D5、元素符號和元素周期表1.元素符號:國際上統一用來表示元素的一種特定的化學符號。通常用某元素的拉丁文名稱。2.元素符號寫法:若只有一個字母的元素則該字母必須用大寫,若有兩個字母則“一大二小”第一個字母大寫,第二個字母小寫,如Cu,Mg等。3.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1)表示一種元素(宏觀)。(2)表示這種元素的1個原子(微觀)。(3)若由原子直接構成物質,該元素符號還表示該種物質(宏觀)。如“Fe”可以表示鐵。(4)若元素符號前有系數,則只表示這種元素的原子個數。如“2H”表示:2個氫原子,不能說表示2個氫元素。4.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重要信息:8——原子序數(質子數)O——元素符號氧——元素名稱16——相對原子質量注:元素原子核內的質子數即原子序數5.元素周期表的排序規律:(1)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數(即質子數或核電荷數)從小到大有序排列的。(2)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個橫行,代表7個周期。“行”(周期):a、從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質子數在增加b、從左到右,元素按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稀有氣體排列(3)元素周期表共有18個縱行,劃分為16個族,其中8、9、10三個縱行共同組成一個族,其余15個縱行各成一族。“列”(族):同族的元素的化學性質相似例10、符號“Fe”所表示的意義錯誤的是()A.鐵元素B.金屬鐵C.一個鐵元素D.一個鐵原子解析:本題是考查元素符號表示的意義,我們知道元素符號它可以表示兩方面的意義:一是宏觀方面,表示一種元素,如“Fe”表示鐵元素;或是一種物質,由于金屬鐵這種物質是由鐵原子直接構成,因此,Fe還可以表示鐵這種金屬(但有些元素宏觀上只能表示一種元素,如“N”只表示氮元素);二是微觀方面,表示一個原子,如“Fe”表示一個鐵原子。另外,我們還知道元素只講“種類”而不講“個數”,因此該題正確選項是C。答案:C例11、下列元素符號書寫錯誤的是()A.Mn(錳)B.Cu(銅)C.Na(鈉)D.AL(鋁)解析:元素符號的書寫是有原則的,如果為單個字母則都要大寫;若有兩個字母則第一個字母大寫,第二個字母小寫,以示區別。根據元素符號書寫的原則,我們不難發現答案D是錯誤的,應把大寫的“L”改為小寫的“l”,即“AL”改寫為“Al”答案:D變式訓練:1、分析下列元素周期表,總結規律3Li6.944Be9.015B10.816C12.017N14.018O16.009F19.0010Ne20.1811Na22.9912Mg24.3113Al26.9814Si28.0915P30.9616S32.0617Cl35.4518Ar39.95規律1、。規律2、。解析:表格中每一格的內容從上到下分別是:“原子序數”、“元素符號”、“相對原子質量”。因此,從表格的橫向來看,原子序數從左到右在不斷地增加;隨原子序數的增加相對原子質量也在不斷增加。從表格的縱向來看,每一列的原子序數也呈遞增排列,而且原子序數相差8,相對原子質量也在增加。答案:見解析2、學習了元素周期表后,小軍同學提出了以下四個觀點:(1)元素周期表是根據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的大小順序排列的。(2)元素的種類是有限的,只有元素周期表中的一百多種。(3)元素周期表能更方便地為我們尋找新物質提供依據。(4)元素周期表中每個縱行叫一族,共有18個族。以上觀點中,你認為不正確的是____,理由是__________。解析:本題是考查對元素周期表的認識。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數排列的。原子序數和核電荷數相等。盡管目前只發現一百多種元素,但并不意味著元素只有這一百余種,還有很多種元素有待人們去發現;元素周期表中的每個縱行叫做一族,但第8、9、10三個縱行合為一族,所以盡管表中共有18個縱行,但只有16個族。所以以上觀點中,第(1)(2)(4)是不準確的。答案:(1)(2)(4),理由見解析三:專題過關1、下列物質由原子直接構成的是()A.氧氣B.金剛石C.氯酸鉀D.碘2、保持二氧化碳化學性質的微粒是()A.碳原子B.氧原子C.二氧化碳分子D.以上都不是3、下列物質中含有氧分子的是()A.二氧化碳B.高錳酸鉀C.空氣D.水4、物質的構成與分子和原子間的關系是()A.原子→分子→物質B.分子→原子→物質5、夏天一場雷雨后,空氣特別清新,這是因為大氣中的少量氧氣在雷電的作用下變成了臭氧,轉變過程如圖中模型所示(可表示為:3O2==2O3),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該變化屬于物理變化B.O2和O3都是分子C.O2和O3的性質相同D.O2和O3是同種物質6、關于同位素原子在醫學、農業、環保等方面廣泛應用的說法錯誤的是()A.在醫學上同位素主要用于顯像、診斷和治療,另外還包括醫療用品消毒、藥物作用機理研究和生物醫學研究B.同位素的輻射育種技術為農業提供了改進質量、增加產量的多種有效手段C.同位素在測定從工廠排放出來的溫室(效應)氣體的途徑及其被植物同化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從而增加了我們對CO2帶來的環境沖擊的了解D.當前在大多數應用中,同位素技術已被現有可更替的技術所取代7、如下圖為氫的三種同位素,比較它們的結構可能得出的結論是()A.同位素的質子數不同B.同位素的電子數不同C.同位素的質子數相同,但中子數不同D.同位素的質子數相同,但電子數不同8、1934年,盧瑟福等科學家通過核反應發現氫的同位素原子——氚。氚可用“”表示(其中“l”表示核電荷數),氚原子的模型如圖所示,圖中“●”表示的粒子是()A.原子核B.質子C.中子D.核外電子9、“2005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之一:我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實現單分子自旋態控制。這是世界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內部的化學反應。單個分子內部的化學反應中發生變化的是()A.原子個數B.原子種類C.分子種類D.元素種類10、在分子、原子、質子、中子、電子、原子核這些粒子中:(1)能直接構成物質的粒子有。(2)能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粒子有。(3)顯示電中性的粒子有。(4)帶正電荷的粒子有。(5)帶負電荷的粒子有。(6)質量最小的粒子有。(7)參加化學反應時,一定發生變化的粒子有。(8)在同一原子里數目相等的有。11、下列元素名稱或符號書寫上有錯誤,請改正:(1)猛MN;(2)鈣CA;(3)綠CL;(4)鎂Ma;(5)鈉Ne;(6)汞HG。12、說出下列符號各表示什么意義?(1)2N;(2)Fe;(3)K;(4)3Ca。答案:1---5:BCCCB6~9DCBC10、(1)分子、原子(2)分子、原子(3)分子、原子、中子(4)質子、原子核(5)電子(6)電子(7)分子(8)質子、電子11、(1)錳Mn(2)Ca(3)氯Cl(4)Mg(5)Na(6)Hg12、(1)2個氮原子(2)鐵元素、1個鐵原子、鐵金屬(3)鉀元素、1個鉀原子、鉀金屬(4)3個鈣原子四、課后作業1、金剛石和石墨的性質不同是由于()A.構成它們的碳原子不同B.金剛石是純凈物,石墨是混合物C.它們的用途不同D.構成它們的碳原子相同,但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2、物質在不同條件下的三態變化,主要是由于()A.分子的大小發生了變化B.分子的質量發生了變化C.分子總是不斷運動的D.分子之間的間隔發生了變化3、下圖是表示氣體分子的示意圖,圖中“”“”分別表示兩種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4、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因此分子的質量一定比原子大B.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因此分子的體積一定比原子大C.1個氫原子的質量大約為1粒米的質量的1%D.分子的質量和體積一定比構成它的原子的質量和體積大5、有三種不同的原子,A原子核內有6個質子6個中子,B原子核內有6個質子8個中子,C原子核內有7個質子7個中子,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A和B是不同種元素B.A和B的核電荷數不同C.B和C核外電子數相等D.A和B互為同位素原子6、下列氫原子的各種模型圖中,正確的是()7、199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艾哈邁德·澤維爾開創了“飛秒(10-10~10-15S)化學”的新領域,使運用激光技術觀測化學反應時分子中原子的運動成為可能。你認為該技術不能觀察到的是()A.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的過程B.氧原子結合成氧分子的過程C.氧分子的無規則運動D.氧原子內部質子、中子、電子的運動8、碳和銅的拉丁文的第一個字母都是C,而碳的元素符號是C,銅的元素符號是Cu,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A.碳和銅的拉丁文就是C和CuB.它們拉丁文的第一個字母都是CC.銅的拉丁文的第二個字母是u,為防止和碳的符號混淆,用兩個字母Cu作符號D.碳的拉丁文沒有第二個字母9、由我國著名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青蓮教授主持測定了銦、銥、銻、銪等幾種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新值,其中他測定核電荷數為63的銪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的新值為152。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銪元素原子的質子數為63B.銪元素原子的中子數為63C.銪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152D.銪元素的原子質量為15210、下圖是甲烷與氧氣反應的微觀示意圖:請通過比較、歸納,回答下列問題(1)一個甲烷分子和一個二氧化碳分子的不同點是;(2)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的相同點是;(3)根據上述示意圖,請從微觀角度描述你獲得的關于化學變化的一個信息。11、元素周期表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重要工具,下圖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1)很多科學家對元素周期表的發現和完善做出了重大貢獻,請寫出其中一位科學家的名字:。(2)查出碳的相對原子質量:,寫出16號元素的元素符號:。(3)表中不同種元素最本質的區別是(填序號)。A.質子數不同B.中子數不同C.相對原子質量不同D.電子數不同(4)利用元素周期表,人們對元素的認識進入全新的飛躍時期。近日,俄羅斯科學家宣布他們將人工合成第118號元素,則此元素的核電荷數為。(5)周期表中每一個橫行叫做一個周期,第三周期開頭元素和靠近尾部元素的原子發生如下反應:根據圖中信息,可以得到的結論是。答案:1---5:DDCDD6----9:ADCA10、(1)分子構成不同(或原子總數不同;或分子結構不同)。(2)都含有氧原子。(3)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也可以結合成新分子(或在化學變化前后原子的種類和個數沒有改變)。11、(1)門捷列夫或道爾頓或張青蓮(2)12.01,S(3)A(4)118(5)第三周期開頭元素的原子易失電子成為陽離子或第三周期靠近尾部元素的原子易得電子成為陰離子或活潑金屬與活潑非金屬易通過得失電子發生化學反應。五、專題總結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